-
题名汉语方位词的文化涵义探析
被引量:15
- 1
-
-
作者
道尔吉
-
机构
内蒙古大学汉语系
-
出处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1年第S1期41-44,共4页
-
文摘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 ,坐东还是坐西 ,面南还是面北 ,上朝下殿 ,左序右位都有种种讲究。因此 ,汉语方位词不单纯是表示方位空间概念 ,它与汉民族的思想观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和审美情趣等息息相关。汉语方位词表示方位空间的同时 ,已融入其浓烈的民族文化色彩。
-
关键词
汉语
方位词
文化
-
分类号
H13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汉语熟语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男性择偶观
被引量:9
- 2
-
-
作者
丁艳
-
机构
内蒙古大学汉语系
-
出处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1年第S1期51-53,共3页
-
文摘
熟语是产生于民间 ,活在广大群众中的百科全书 ,它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看 ,熟语负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折射出精彩的人文世界。它表达的处世道理较为深刻 ,反映出的世态人心也比较直接。汉语熟语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通过对它的透视 ,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林林总总的世态人情并体味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在我国浩如烟海的民间熟语中 ,有相当一部分是反映中国传统的婚姻观和择偶观的 ,它们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民对自己配偶以及婚姻生活的选择。
-
关键词
汉语熟语
传统文化
男性择偶观
-
分类号
H136.4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汉语熟语与传统文化中的处世哲学
被引量:4
- 3
-
-
作者
张军
-
机构
内蒙古大学汉语系
-
出处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1年第S1期45-47,共3页
-
文摘
汉语熟语全面、综合地反映了传统处世文化的内容。一方面 ,从处世哲学上看 ,是功利与道德兼顾的处世态度、中庸和合的目标追求以及阴柔忍让的方法论原则 ;另一方面 ,发展出丰富的处世方法、策略和技巧。
-
关键词
熟语
处世文化
处世哲学
处世方法
-
分类号
H13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呼和浩特汉语方言本字考(二)
被引量:2
- 4
-
-
作者
卢芸生
-
机构
内蒙古大学汉语系
-
出处
《内蒙古社会科学》
1988年第3期82-86,共5页
-
文摘
(比波)[pi31] 凡竹木之类的器物裂开但尚未折断的都叫做”~”:筷子~了。桌腿~了。扫帚把~开了。锹把~了。~笔杆儿。 《广韵》平声,支韵,敷羁切:“~,器破而未离”。《集韵》平声,支韵,举糜切:“~,《方言》:“南楚之间器破而未离谓之一。”《五方元音》地韵,匏母,上声:“~,器破未离”。騗[p‘ie55] (1)侧身抬腿,轻捷地跃上马背:我一~腿就上了马。他~上马,头也不回就走了。 (2)轻捷地跃上高处:他一~腿就上了炕。他一~,跳上车子(自行车)就走了。《广韵》去声,线韵:“~,跃上马,匹战切”。《集韵》去声,线韵,匹羡切:
-
关键词
《广韵》
《集韵》
汉语方言
五方元音
本字考
《方言》
平声
去声
呼和浩特
桌腿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儒家伦理观念在汉语俗语中的反映
- 5
-
-
作者
王淑华
-
机构
内蒙古大学汉语系
-
出处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1年第S1期48-50,共3页
-
文摘
本文从尊卑有序、爱人修己、明辨义利三个方面 ,谈了儒家伦理观念在汉语俗语中的反映。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时期 ,应注意鉴别这些俗语内容中的积极部分和消极部分 ,使它们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
关键词
俗语
儒家伦理
尊卑有序
爱人修己
明辨义利
-
分类号
H136.4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论模糊词语的表义功能
被引量:3
- 6
-
-
作者
张琳
-
机构
内蒙古大学汉语系
-
出处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01-106,共6页
-
文摘
众所周知,文章与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反映与被反映、表述与被表述的关系。用语言进行写作是文章反映、表述写作客体的一种独特方式。凭借这种独特方式,文章才得以反映广泛的社会生活,描绘纷繁的客观事物,表现复杂的思想感情。于是文章可以用来写人、状物,可以用来抒情、...
-
关键词
模糊词语
表义功能
语言成分
-
分类号
H15
[语言文字—汉语]
I045
[文学—文学理论]
-
-
题名美国文学与美国梦
被引量:3
- 7
-
-
作者
王芳
-
机构
内蒙古大学汉语系
-
出处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1年第S1期88-90,共3页
-
文摘
美国文学记录了有着 2 0 0多年历史的美国不同时期的梦想 ,一部美国文学史可以说是一部美国梦的历史。作家笔下一个个的文学形象代表了各种各样的梦 ,构成了美国文化光怪陆离的色彩 ,从中可以看出美国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各个时期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心理特征。
-
关键词
美国
文学
美国梦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论余秋雨历史文化散文中的写作姿态及其价值
被引量:2
- 8
-
-
作者
孙政
段素芳
-
机构
内蒙古大学汉语系
-
出处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62-66,共5页
-
文摘
余秋雨在历史文化散文中所持的写作姿态 ,是其作品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高远的境界、格调的决定性因素。论文以此为角度 ,试图从可贵良知的贯注、文化生命的感悟和真性真情的抒写三个方面 ,全面论述余秋雨散文写作姿态所涵盖的具体要素、特点、成因及其价值 ;指出这种写作姿态不仅成就了余秋雨 。
-
关键词
余秋雨
散文
写作姿态
价值
-
分类号
I206.7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诗歌的无意识及表现
被引量:1
- 9
-
-
作者
仲文
-
机构
内蒙古大学汉语系
-
出处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82-88,共7页
-
文摘
诗歌的无意识及表现仲文人的生命里深蔽着许多奥秘。认知常常被事物表象所阻,即使是对人自身亦无力穿透感觉经验把握深在的真谛,因此生命的许多现象至今仍是黑箱。在本质上作为似生命建构的诗歌,也必然同样有许多无法言说的东西,以至诗人马拉美说:“一个作品里本质的...
-
关键词
现代诗人
诗歌创作
弗洛伊德
死亡意识
无意识心理
原型意象
诗性直觉
意识内容
超现实主义
话语方式
-
分类号
I207.25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模糊词语的表义功能
- 10
-
-
作者
张琳
道尔吉
-
机构
内蒙古大学汉语系
-
出处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87-90,共4页
-
文摘
模糊词语的表义功能张琳,道尔吉“反映在人类语言中,许多词语所表达的概念是没有明确外延的概念(可以称作模糊概念)。”①词语是概念的语言表示形式,因此用来表达模糊概念的词语,亦可称为模糊词语。语言表达思维,是思想的直接现实。人们要反映客观事物,要表情达意...
-
关键词
模糊词语
表义功能
模糊性
文学作品
语义
语言材料
艺术效果
客观事物
语言运用
语言交际
-
分类号
H03
[语言文字—语言学]
-
-
题名美文文体特征漫论
- 11
-
-
作者
仲文
-
机构
内蒙古大学汉语系
-
出处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74-79,共6页
-
文摘
美文文体特征漫论仲文1美文,近年颇有声名鹊起之象。但美文一词语义漂移;或说文体,或说文质,难成规范。五四之际,美文首倡于文学革命中,曾如是定义:“外国文学里有一种所谓论文,其中大约可以分作两类。一批评的,是学术性的;二记述的,是艺术性的,又称作美文。...
-
关键词
文体特征
小品散文
母题
汪曾祺
周作人
叙述态度
现代作家
时代精神
文化基质
当代散文
-
分类号
I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诗》之“思无邪”辨
- 12
-
-
作者
张丽萍
-
机构
内蒙古大学汉语系
-
出处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1年第S1期91-93,共3页
-
文摘
“思无邪”不应作为释《诗》依据。因为《诗》三百并非一人、一时、一地之作 ,原本不具备创作主旨方面的统一性 ,不可能篇篇为无邪之作 ;先秦诸家引诗、用诗时往往断章取义 ,抽掉情爱内容以合己用 ,这是当时的公认原则 ,我们不应在释诗时误入歧途 ,孔子悟诗时的有意误读是为阐发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服务的 ,是一家之言 ,不能以之为释诗依据。从实用目的出发对《诗》三百的征引、索解和领悟 ,不能与释《诗》相混淆。
-
关键词
题旨
引诗
悟诗
释诗
-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汉民族广告语言的情感性
- 13
-
-
作者
郭志菊
-
机构
内蒙古大学汉语系
-
出处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1年第S1期54-56,共3页
-
文摘
本文即以汉民族广告语为重点 。
-
关键词
汉民族
广告语言
情感性
-
分类号
F713.8
[经济管理—广告]
-
-
题名社会转型与书籍选题策划
- 14
-
-
作者
孙政
-
机构
内蒙古大学汉语系
-
出处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09-112,共4页
-
文摘
当前我国社会全面转型 ,读者在图书消费取向方面出现新的变化及其特点。抓住书籍选题策划中的前瞻、质量、服务 ,是保证书籍编辑出版部门的工作能够更好地适应上述变化并应对图书市场严峻挑战的可行之策。
-
关键词
社会转型
图书消费取向
书籍选题策划
-
分类号
C934
[经济管理—管理学]
-
-
题名论诗歌语言的结构特性
被引量:1
- 15
-
-
作者
仲文
-
机构
内蒙古大学汉语系
-
出处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75-83,共9页
-
文摘
论诗歌语言的结构特性仲文当我们说诗是语言艺术,没有语言就没有诗时,无疑是对语言在诗歌创作中的决定性意义的确认。潜在于诗人生命深处的律动,只有投射到语言的结构上,才能成为视觉、听觉可以认知的结构形态,才能成为诗意的表达和交流。但是如上所说,这只是指认了...
-
关键词
诗歌语言
说诗
诗歌创作
诗人
指认
诗意
立场
交流
语言艺术
才能
-
分类号
C912.1
[经济管理]
I207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略谈“英雄”歇后语
被引量:2
- 16
-
-
作者
杨麦姣
-
机构
内蒙古大学汉语系
-
出处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1年第S1期82-84,共3页
-
文摘
英雄歇后语负载着大量的社会历史文化信息 ,同时也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思想和语言风格。本文从英雄歇后语的构成方式、语义倾向两方面作了分析 ,指出其在现代汉语中的重要意义。
-
关键词
英雄
英雄歇后语
构成方式
语义倾向
-
分类号
H136.3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现实主义开放体系与新时期文学的道路
- 17
-
-
作者
章君
胜军
-
机构
内蒙古大学汉语系
-
出处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6期82-86,共5页
-
文摘
开放体系的理论发端于五、六十年代的苏联,七十年代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模式。尽管到目前为止,苏联国内对这一理论的探讨和争论还未罢休,但就苏联当代文学及其理论批评的发展来看,其影响是在不断地扩大。近年来,这种影响也很自然地波及到了我国。结合我国社会主义文学的实践,特别是针对新时期文学日趋深入变化的现状以及发展前景去分析探究这一理论,确实能给予我们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启示。
-
关键词
开放体系
新时期文学
现实主义
社会主义文学
创作方法
苏联文学
社会历史
文艺理论体系
美学体系
真实性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