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8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专业硕士少数民族班的探索与实践--以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硕士少数民族班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冯福林 王俊玲 冯译萱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0-23,共4页
对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硕士少数民族班开办的初衷、培养方式与特色进行了论述,分析了少数民族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思路。
关键词 内蒙古 公共管理硕士 少数民族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创新思考——以内蒙古绿色化转型发展模式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孙傲 莫富荣 《价格月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6,共8页
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同时也是践行“两山”理念的关键工具,并且对强化生态安全防护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内蒙古在持续推进和发展生态文明过程中已取得显著成效,然而还存在生态脆弱区、人地矛盾突出... 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同时也是践行“两山”理念的关键工具,并且对强化生态安全防护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内蒙古在持续推进和发展生态文明过程中已取得显著成效,然而还存在生态脆弱区、人地矛盾突出等问题。因此,为推动内蒙古生态可持续发展,提出内蒙古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探讨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并以内蒙古绿色化转型发展模式为例进行具体分析。提出优化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绿色金融体系及市场交易系统,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生态补偿机制和有偿使用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生态产品价值 绿色化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活者视角下村民参与生态治理多维机制构建——基于内蒙古B嘎查草原生态补偿实践 被引量:2
3
作者 孟和乌力吉 白云飞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4-44,共11页
目前在北方草原牧区广泛推行实施的生态补偿政策仍延续以往政府主导、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在此政策驱动下,当地居民的主体性、参与性和积极性缺乏有效发挥渠道,客观上影响了基层农牧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本研究首先立足位于科... 目前在北方草原牧区广泛推行实施的生态补偿政策仍延续以往政府主导、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在此政策驱动下,当地居民的主体性、参与性和积极性缺乏有效发挥渠道,客观上影响了基层农牧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本研究首先立足位于科尔沁沙地西北边缘的西辽河流域环境实践,运用生活环境主义理论,较为全面地剖析生态补偿政策所面临的难题及其社会根源;其次较为深刻地探讨在实现生态修复与乡村振兴双重目标下,通过激活重塑,创建现代共治共享多民族本土知识体系的重要性;最后力求深入探索政府主导、社区主位、村民主体的参与式多维机制构建的内在逻辑及技术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治理 补偿实践 生活者视角 多维机制 本土知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牧区社会政策建构的需求约束及适应路径分析──以内蒙古牧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为例 被引量:6
4
作者 于存海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04-108,共5页
实施合理、有效的社会政策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手段之一,建立健全农村社会政策体系事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大局,也是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重要方面;建立健全农村社会政策体系是近年来农村工作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农... 实施合理、有效的社会政策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手段之一,建立健全农村社会政策体系事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大局,也是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重要方面;建立健全农村社会政策体系是近年来农村工作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农民存在着明显的政策需求,但是在农村社会政策体系建设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反思社会政策决策与实施的过程,应以农牧民需求为本,提高社会政策决策与实施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牧区 社会政策 社会保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洋政府的民族政策与内蒙古的民族问题 被引量:5
5
作者 李玉伟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1-14,共4页
在近代中国,内蒙古的民族问题是中国政府所面对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北洋政府在某些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曾调整某些民族政策。但是,从总体而言,北洋政府的羁縻、笼络的办法和强迫同化政策加深了内蒙古的民族矛盾、纠纷和隔阂。在这一历史... 在近代中国,内蒙古的民族问题是中国政府所面对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北洋政府在某些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曾调整某些民族政策。但是,从总体而言,北洋政府的羁縻、笼络的办法和强迫同化政策加深了内蒙古的民族矛盾、纠纷和隔阂。在这一历史时期,内蒙古的民族问题不仅没有得到解决,反而进一步复杂化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洋政府 内蒙古 民族问题 民族政策 中国近代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原工矿开发与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研究——以内蒙古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何生海 哈斯巴根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3期34-38,共5页
内蒙古以工矿开发的发展模式并没有带来社会与民生的全面发展,相反,陷入了"资源诅咒"的魔圈,即财富在上层聚集,而风险在下层蔓延。草原地区工矿开发引发的民族关系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不同利益主体在草原价值观上的冲突、工矿... 内蒙古以工矿开发的发展模式并没有带来社会与民生的全面发展,相反,陷入了"资源诅咒"的魔圈,即财富在上层聚集,而风险在下层蔓延。草原地区工矿开发引发的民族关系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不同利益主体在草原价值观上的冲突、工矿业开发与当地居民之间的距离感、结构主义视角下的草原的私有化与整体性之间的矛盾等三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矿开发 民族关系 内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自治区工业化进程的社会生态负效应 被引量:2
7
作者 阿拉坦宝力格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7-33,共7页
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政策背景下,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于2002年出台了《关于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推进工业化进程的意见》。由此开始,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旗县普遍实施工业化进程,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本文根据作者近几年在内蒙古自治区新巴... 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政策背景下,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于2002年出台了《关于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推进工业化进程的意见》。由此开始,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旗县普遍实施工业化进程,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本文根据作者近几年在内蒙古自治区新巴尔虎右旗、正蓝旗、乌拉特后旗的工矿资源开发现场进行的田野调查工作案例,从资源人类学的新学科视角对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与社会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人类学 工业化进程 社会生态负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中的文化参与——对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的发展战略思考 被引量:3
8
作者 阿拉坦宝力格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1年第1期7-14,共8页
当前,内蒙古草原的矿产资源开发,已经成了不可逆转的社会现实。然而,在这个社会现实背后却隐含着对传统文化的漠视和窒息。立足于对锡林郭勒草原生态环境的关爱,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关爱,对当前的矿产资源开发确认为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开发模... 当前,内蒙古草原的矿产资源开发,已经成了不可逆转的社会现实。然而,在这个社会现实背后却隐含着对传统文化的漠视和窒息。立足于对锡林郭勒草原生态环境的关爱,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关爱,对当前的矿产资源开发确认为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开发模式,因而,郑重的提出了"文化参与"这一新概念。希望通过这样的手段,来警示主持草原开发的企业和政府部门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为草原传统文化的延续做出道义上的贡献,使具有持续能力的草原文化能够获得可持续延伸的机会,为人类的未来奠定一个可持续运行的基础。因而,文化参与不仅是一个社会责任,也是一种公正的制度安排。通过文化参与的方式确保草原文化的延续,为人类的未来确立一个可以依托的精神支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参与 正蓝旗 发展战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内蒙古文学批评与理论建设 被引量:1
9
作者 高明霞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84-87,共4页
新时期初,文学批评在追寻文学本体面貌的同时,必须发挥引来思想解放的舆论导向功能。文学批评理论与方法的探索,为这一学科的建设做出了可喜的贡献。文学民族性问题,是内蒙古文学批评传统的话题,在新时期走向宏放和深入。在民族文学研... 新时期初,文学批评在追寻文学本体面貌的同时,必须发挥引来思想解放的舆论导向功能。文学批评理论与方法的探索,为这一学科的建设做出了可喜的贡献。文学民族性问题,是内蒙古文学批评传统的话题,在新时期走向宏放和深入。在民族文学研究方面,将蒙古族文学建设推向新的高度,对内蒙古当代文学展开全方位研究,达斡尔族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文学史。文学理论自身建设方面,一个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主导,观念和方法多维开放的格局正在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 内蒙古 文学批评 民族性问题 民族文学建设 理论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意识变迁的考察与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以内蒙古锡林郭勒退化草地为例 被引量:11
10
作者 李笑春 陈智 +4 位作者 刘敏 叶立国 董华 张君 聂馥玲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93-97,共5页
目前 ,内蒙古草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且总体上呈不断恶化的态势。这种状况的持续不仅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本地区经济和社会的总体发展 ,同时也威胁着包括北京在内的整个华北地区的生态安全。其内在的深层次的根源就在于包括生态意识在内的... 目前 ,内蒙古草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且总体上呈不断恶化的态势。这种状况的持续不仅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本地区经济和社会的总体发展 ,同时也威胁着包括北京在内的整个华北地区的生态安全。其内在的深层次的根源就在于包括生态意识在内的人们的文化价值观发生了“扭曲”。本文针对锡林郭勒退化草地现状与历史的分析 ,揭示了其中的文化特征与哲学内涵 ,并且指出生态意识的确立和生态文化的形成对于保护草地、建设草地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族 生态意识 草地畜牧业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西部地区族际婚姻的流动模式研究——以阿拉善左旗为例 被引量:8
11
作者 何生海 白哲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75-180,共6页
在我国性别比例失调的背景下,男性婚姻挤压程度不断加重。"城汉+乡少"的婚姻流动使得城镇地区的汉族往往把婚姻挤压的后果转嫁到少数民族乡村地区。文章以阿拉善左旗三年族际通婚的数据为依据,解读这种婚姻流动对当地社会产... 在我国性别比例失调的背景下,男性婚姻挤压程度不断加重。"城汉+乡少"的婚姻流动使得城镇地区的汉族往往把婚姻挤压的后果转嫁到少数民族乡村地区。文章以阿拉善左旗三年族际通婚的数据为依据,解读这种婚姻流动对当地社会产生的效应,并对其族际离婚的现状及特点进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族际通婚 婚姻挤压 族际离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古族大学生国家认同调查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群 徐平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6期77-82,共6页
选取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五所高校为调查点,以社会学定量方法对蒙古族大学生群体的国家认同现状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蒙古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程度总体上较高,但还有部分学生国家认知水平得分较低,国家情感与行为存在偏差,农牧区学生国家... 选取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五所高校为调查点,以社会学定量方法对蒙古族大学生群体的国家认同现状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蒙古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程度总体上较高,但还有部分学生国家认知水平得分较低,国家情感与行为存在偏差,农牧区学生国家情感较弱等。应该在改进对大学生的"四个认同"教育手段和方法的基础上,采取相应措施重点关注农牧区蒙古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认同 蒙古族大学生 国家认知 国家情感 调查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荒漠化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包庆德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6-60,共5页
本文着重就内蒙古地区荒漠化的成因与表现方式 ,荒漠化的危害与扩展趋势以及荒漠化治理思路与对策创新等问题 ,进行了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作者强调 ,在揭示以往荒漠化治理缓慢的症结的基础上 ,应拓展荒漠化治理的新思路。最为关键的是... 本文着重就内蒙古地区荒漠化的成因与表现方式 ,荒漠化的危害与扩展趋势以及荒漠化治理思路与对策创新等问题 ,进行了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作者强调 ,在揭示以往荒漠化治理缓慢的症结的基础上 ,应拓展荒漠化治理的新思路。最为关键的是要努力建构荒漠化治理的生态经济运行机制 ,提升生态安全责任意识 ,建议国家设立生态特区 ,加快建设 ,以此推动荒漠化的有效防范和科学治理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荒漠化 生态灾害 生态特区 生态经济 国家生态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族群的文化交融及其国家认同——基于内蒙古牧区的田野调查 被引量:7
14
作者 何生海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4-45,共12页
提升国民的国家认同过程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对国家认同的研究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具体操作路径和抓手,族群间文化交融有利于族际认同与国家认同。基于内蒙古牧区的田野调查发现,整体上牧民的国家认同程度较... 提升国民的国家认同过程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对国家认同的研究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具体操作路径和抓手,族群间文化交融有利于族际认同与国家认同。基于内蒙古牧区的田野调查发现,整体上牧民的国家认同程度较高。进一步的微观研究发现,牧区民众对古典文化和民族文化认同高于西方文化;民众对国家的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政策给予高度关注,这说明对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尊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但牧区民众对草原地区开矿、禁牧政策和移民政策表现出复杂的认同倾向。对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蒙古族群众表现出较高的认同,但呈现出民族群体认同的阶层化差异。从民族交往看,蒙古族微信圈中他族比例较高的群体对古典文化认同较高,汉族微信圈中蒙古族比例较高的对民族文化认同较高,这说明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国家认同 内蒙古牧区 文化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游牧知识视域下“山—原”复合理解范式的应用思考——基于内蒙古的田野调查 被引量:4
15
作者 孟和乌力吉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93-200,共8页
站在本土知识和人文主义立场,以内蒙古田野调查为依据,对"草原"的主流认知模式和异地想象结构进行透视,试图破解强势"草原"话语与弱势"山地"话语二元对立的结构难题,发掘山地在草原本土符号系统中的文化... 站在本土知识和人文主义立场,以内蒙古田野调查为依据,对"草原"的主流认知模式和异地想象结构进行透视,试图破解强势"草原"话语与弱势"山地"话语二元对立的结构难题,发掘山地在草原本土符号系统中的文化本义和多重功能,提出一种新的整体研究视角或游牧知识理解范式,即"山—原"复合知识结构或者"山地、戈壁、沙地与湿地整体联动结构"的多样性草原本土知识构想,进而探讨现代环境开发中可持续发展理念与本土知识智慧的结合并用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牧知识 “山—原”复合理解范式 应用思考 田野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当性”理论视角下的草场管理政策认同研究——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B嘎查为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哈斯额尔敦 苏米雅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77-180,共4页
公共资源管理政策是否得到辖区居民的认可,对公共政策的实施效果影响甚大。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B嘎查为例,对草场管理政策现状与牧民的政策认同之间的关系进行考察,并在"正当性"理论框架内解析了政策认同的形成逻辑。
关键词 正当性 草场管理 政策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产建设与防止脱贫牧民返贫——基于内蒙古S嘎查的考察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群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2-69,共8页
防止脱贫牧民返贫是巩固拓展牧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议题。牧民的资产建设应着眼于维持牧业生计系统的可持续性及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合理联结和有效配置。在S嘎查的脱贫攻坚实践中,脱贫牧民的收入与实物资产得到了提升,但是仍存在收... 防止脱贫牧民返贫是巩固拓展牧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议题。牧民的资产建设应着眼于维持牧业生计系统的可持续性及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合理联结和有效配置。在S嘎查的脱贫攻坚实践中,脱贫牧民的收入与实物资产得到了提升,但是仍存在收入持续性不足、自我发展能力缺乏、资产积累能力较差等问题。自然资产受限、人力资产短缺、组织资产掣肘是脱贫牧民面临的主要返贫风险。制定持续保护草原生态系统、加强牧民能力建设、建立集体资产账户等以资产积累优化为基础的发展政策,将有助于防止脱贫牧民返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产建设 脱贫攻坚 返贫风险 脱贫牧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内蒙古东部农业村落的规模和布局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玉海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1-44,共4页
本文简要论述了清代内蒙古东部农业村落的规模和布局 ,对一些带有规律性的特征做了归纳性的总结 ,指出清代内蒙古东部的农业村落在居住形式上多采取密居型 ,在村落规模上 ,虽有从小到大的过程 ,但却不能无限扩大 ,只能维持在当时生产条... 本文简要论述了清代内蒙古东部农业村落的规模和布局 ,对一些带有规律性的特征做了归纳性的总结 ,指出清代内蒙古东部的农业村落在居住形式上多采取密居型 ,在村落规模上 ,虽有从小到大的过程 ,但却不能无限扩大 ,只能维持在当时生产条件许可的限度内 ;在村落布局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东部 农业村落 规模 布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环保文化与草原和谐发展——以内蒙古新巴尔虎左旗巴彦贡嘎查水文化为例 被引量:2
19
作者 孟和乌力吉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1期40-46,共7页
水是生命的根基,也是人类社会一切物质活动的基础。在不同自然地域、不同经济生产、不同社会形态和不同民族文化以及不同时空环境中,水资源利用方式和水文化价值是不尽相同的。蒙古族传统游牧文化中水是神圣的资源,人、畜和草的"命... 水是生命的根基,也是人类社会一切物质活动的基础。在不同自然地域、不同经济生产、不同社会形态和不同民族文化以及不同时空环境中,水资源利用方式和水文化价值是不尽相同的。蒙古族传统游牧文化中水是神圣的资源,人、畜和草的"命根"。牧民在长期的游牧经济社会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水资源节约文化与环境保护知识。在草原地区进行水资源开发和现代经济建设时,必须要借鉴蒙古族独有的传统水资源保护文化和本土游牧生态知识,从而创建新世纪草原人地和谐共生模式,营造富有人文内涵的可持续发展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保文化 和谐发展 水资源节约 游牧生态知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古族资源环保知识的传承与应用——兼论内蒙古牧区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被引量:3
20
作者 孟和乌力吉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4年第3期2-9,共8页
立足于本土资源环境知识观和生活环境主义立场,结合近几年的田野工作和环境考察资料,在参阅相关文献记载后,全面讨论蒙古族资源环保知识的传承与应用问题,显然具有特殊的意义。首先,系统介绍蒙古族资源环保知识形成的自然环境基础,进而... 立足于本土资源环境知识观和生活环境主义立场,结合近几年的田野工作和环境考察资料,在参阅相关文献记载后,全面讨论蒙古族资源环保知识的传承与应用问题,显然具有特殊的意义。首先,系统介绍蒙古族资源环保知识形成的自然环境基础,进而界定资源环保知识的定义、内涵和价值;其次,以牧区、半牧半农区域草地环境问题及相关环境政策相结合,透视传统文化内在机制对资源环保知识传承应用的有利条件和社会支撑,力求客观说明蒙古族资源环保知识技能的传承和应用,对当前生态建设的积极作用。最后,建议在生态环境全面恶化和正在进行生态移民的沙区和湿地地区,采取文化要素嫁接和科技引进方式,使资源环保知识整合到崭新高度,完善其综合社会功能,从而应对现代化条件下所诱发的各种资源与环境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族 资源环保知识 牧区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