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0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共同体美学视域下内蒙古民族电影的创作与实践研究
1
作者 帅立伟 王苹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0-77,共8页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内蒙古民族电影的创作根脉便深植于悠久的历史文化沃土与波澜壮阔的社会变迁之中,其镜头聚焦于广袤无垠的地域,捕捉并孕育了多元文化的璀璨火花。这一过程,既是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艺术再现,也是对...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内蒙古民族电影的创作根脉便深植于悠久的历史文化沃土与波澜壮阔的社会变迁之中,其镜头聚焦于广袤无垠的地域,捕捉并孕育了多元文化的璀璨火花。这一过程,既是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艺术再现,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更以影像的力量,构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视觉叙事。在共同体美学理论建构下,回顾内蒙古电影发展历程中的三大关键节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初创的激情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拂面之时,以及新世纪以来的多元并进时期。通过细致剖析这些阶段中创作实践与共同体美学理念的内在契合与相互促进,旨在揭示内蒙古民族电影如何在时代浪潮中不断调整其创作思路,以及这种演变如何深刻塑造了电影的艺术风貌与文化底蕴,使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电影版图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民族电影 共同体美学 政治共同体 精神共同体 情感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专业硕士少数民族班的探索与实践--以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硕士少数民族班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冯福林 王俊玲 冯译萱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0-23,共4页
对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硕士少数民族班开办的初衷、培养方式与特色进行了论述,分析了少数民族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思路。
关键词 内蒙古 公共管理硕士 少数民族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民族文化出版现状及策略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刘艳婧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8-43,共6页
作为我国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文化出版在传承民族文化传统、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和繁荣民族文化发展等方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任务。考察内蒙古民族文化出版的现状,对于把握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出版的整体状况和推进我国民族文... 作为我国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文化出版在传承民族文化传统、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和繁荣民族文化发展等方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任务。考察内蒙古民族文化出版的现状,对于把握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出版的整体状况和推进我国民族文化出版事业的继往开来,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描述内蒙古民族文化出版概况的基础上,借助SWOT态势分析法,对现阶段内蒙古民族文化出版的内部优势、劣势和外在发展机遇及潜在威胁进行了详细考察,并对未来内蒙古民族文化出版的可行性路径给出了策略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民族文化 SWO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近现代内蒙古报刊的“蒙汉合璧”编刊形式 被引量:1
4
作者 张丽萍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77-79,共3页
内蒙古地区近代报刊中的"蒙汉合璧"的编刊形式是不同于内地报刊的特殊形式。它体现了内蒙古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在开通地方风气、促进民族文化传播、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民族自治政策等方面功不可没。
关键词 内蒙古 报刊 蒙汉合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乡土文学及其生态书写
5
作者 孙恒存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7-153,共7页
新时代乡土文学在全球化危机背景下产生,是对新乡土文学的继承与发展,这体现在乡土中国与生态文学的紧密结合。一方面乡土中国在持续现代化的道路上获得新发展,另一方面生态文学为中国式现代化乡土中国注入新精神。对比传统乡土文学,新... 新时代乡土文学在全球化危机背景下产生,是对新乡土文学的继承与发展,这体现在乡土中国与生态文学的紧密结合。一方面乡土中国在持续现代化的道路上获得新发展,另一方面生态文学为中国式现代化乡土中国注入新精神。对比传统乡土文学,新时代乡土文学以生态为核心扭结,在创作题材、环境描写、人物形象、叙事模式等方面围绕生态问题参与乡土中国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实践,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旨归,通过反映、预示、批判的介入姿态为中华民族共有家园提供精神源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乡土文学 生态 乡土中国 中国式现代化 和谐共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学冲击与心理召唤——内蒙古当代诗歌生态价值论析 被引量:1
6
作者 鄢冬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2019年第5期102-109,共8页
内蒙古诗歌除了与新诗发展特质的同一性,还有其特异性。主要体现在草原文化影响下产生的不同思考与表达。草原文化是一种生态型文化,内蒙古诗歌是草原文化重要的载体,因此内蒙古诗歌也应是一种生态型诗歌。它的生态价值主要体现在美学... 内蒙古诗歌除了与新诗发展特质的同一性,还有其特异性。主要体现在草原文化影响下产生的不同思考与表达。草原文化是一种生态型文化,内蒙古诗歌是草原文化重要的载体,因此内蒙古诗歌也应是一种生态型诗歌。它的生态价值主要体现在美学和心理学两个层面,美学层面主要表现在传达至善至美的歌谣形式和类'老庄式'的价值图景,心理学层面体现在色彩的传递与草原'异托邦'的记忆建构性。内蒙古诗歌的生态价值值得被重新挖掘,并且传承、发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诗歌 生态型文化 草原记忆 色彩心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坚守与超越:内蒙古散文60年
7
作者 高建新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52-155,共4页
立足本土、歌颂草原、歌颂大自然,直面人生、关注个体生命、包括自我的生存困境与悲喜、孤独,注重创作主体自我感情的融入,是60年内蒙古散文在内容上最显著的特点。在艺术上,内蒙古散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最显著的特色可以大致归纳为三点... 立足本土、歌颂草原、歌颂大自然,直面人生、关注个体生命、包括自我的生存困境与悲喜、孤独,注重创作主体自我感情的融入,是60年内蒙古散文在内容上最显著的特点。在艺术上,内蒙古散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最显著的特色可以大致归纳为三点:一是用本色语言展示本色的生活,不粉饰、不雕琢,但有蕴含、可咀嚼,无论是叙述还是议论,往往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二是抒情手法多样化,散文类型化特征越来越明显,如诗体散文,用诗一般的语言表达对草原、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三是风格多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散文 60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性经验与地方品质——新时期内蒙古先锋诗歌的诗学路径 被引量:1
8
作者 范云晶 贺仲明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8-84,共7页
"现代性经验"与"地方品质"的融合、制约和相互成就,构成了新时期内蒙古先锋诗歌的独特样貌,也为其铺设了与众不同的诗学路径。所处地域的边缘化,使得诗人的创作具有"延时性"和包藏长久创新精神的"... "现代性经验"与"地方品质"的融合、制约和相互成就,构成了新时期内蒙古先锋诗歌的独特样貌,也为其铺设了与众不同的诗学路径。所处地域的边缘化,使得诗人的创作具有"延时性"和包藏长久创新精神的"延宕性";"草原"地域文化的给养,帮助诗人完成了由"我观物"到"我观我",由外物通达内心的自省;作为"边缘"和"异域"的"草原",提醒诗人对现代性潮流持有审慎的态度,诗歌创作呈现出形式节制与意蕴深刻的理性写作范式。兼具地方性与现代性的内蒙古"诗歌地方",在填充"诗歌中国"诗意多样性的同时,更为后者反观其自身问题提供了诸多有益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 内蒙古先锋诗歌 现代性 地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秩序与新闻传播的价值 被引量:1
9
作者 高炜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99-102,共4页
新闻传播的文化功能之一,是以信息传播方式构建社会成员"个体"的内在文化环境,而确立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秩序则是其存在的合法性的价值所在。新闻传播活动之所以要反映和批判文化秩序中不合理的制度与社会关系,并在解构... 新闻传播的文化功能之一,是以信息传播方式构建社会成员"个体"的内在文化环境,而确立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秩序则是其存在的合法性的价值所在。新闻传播活动之所以要反映和批判文化秩序中不合理的制度与社会关系,并在解构与整合的过程中构建新的文化秩序,是由新闻传播行为的社会功能及社会对其角色期望所规定的。良好的文化秩序,对于当前中国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即实现经济、社会、人、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秩序 新闻传播 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情绪传播研究的历时演进、热点议题与智能转向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丽萍 张立涛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8-148,共11页
在对228篇学术论文进行主题聚类和时区共现分析的基础上发现:情绪传播研究相关论文的发文量呈上升趋势,但总量占比较小;热点议题集中在传播机制、传播特点、传播效果等方面,同时与突发性事件、社交媒体、舆情治理和媒介技术的相关研究... 在对228篇学术论文进行主题聚类和时区共现分析的基础上发现:情绪传播研究相关论文的发文量呈上升趋势,但总量占比较小;热点议题集中在传播机制、传播特点、传播效果等方面,同时与突发性事件、社交媒体、舆情治理和媒介技术的相关研究呈现深度互嵌态势;Python-SentiStrength、聚类分析、模型运算成为情绪传播研究方法“主力军”,加速了情绪传播研究的智能转向;情绪传播理论拓展呈现缓慢且保守特征,缺少跨学科对话。未来,情绪传播研究应注重研究维度拓展、研究视角立体化及研究范式的动态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绪传播 情感传播 社会情绪 CITESPA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都邑社会与蒙古文学家族的转型
11
作者 米彦青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6-138,共13页
清代八旗文学家族多兴起于北方草原及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在大清定鼎中原的过程中,满蒙汉军八旗作为政治共同体,发挥了巨大作用,并一起进入京师,后因八旗驻防制度的颁行散布于都邑社会中,八旗家族生活重心也因之而由游牧地带迁往京师... 清代八旗文学家族多兴起于北方草原及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在大清定鼎中原的过程中,满蒙汉军八旗作为政治共同体,发挥了巨大作用,并一起进入京师,后因八旗驻防制度的颁行散布于都邑社会中,八旗家族生活重心也因之而由游牧地带迁往京师及重要驻防城市。生活地理空间的变化导致八旗家族在社交范围、价值观念、仕宦途径等方面都和早期成员有所不同。即以蒙古文学家族而言,作为个体的蒙古家族士人兴起、繁盛,家族成员心理基质发生变化,家族文化或由武转文或文武并重,鲜见单纯重武者。这些变化直接反映在了他们关于家园变迁的文学书写中。随着时代发展,清代蒙古家族的民族个性趋于模糊,他们在文化认同书写中建构并铸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国情怀得到深度展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邑社会 清代 蒙古文学家族 文化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近变局中的“局内人”与“局外人”——以蒙古王公家族文学变迁为例
12
作者 米彦青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62-169,共8页
随着学界对中国近代史考察的不断深入,晚近变局中的蒙古王公家族由“局外人”到“局内人”再到“局外人”的反转演变曲线清晰可见。乌梁海氏既是晚近著名的蒙古王公家族,也是文学家族。喀喇沁人学习汉族文化始于色伯克多尔济,成就于旺... 随着学界对中国近代史考察的不断深入,晚近变局中的蒙古王公家族由“局外人”到“局内人”再到“局外人”的反转演变曲线清晰可见。乌梁海氏既是晚近著名的蒙古王公家族,也是文学家族。喀喇沁人学习汉族文化始于色伯克多尔济,成就于旺都特那木济勒,发扬光大于贡桑诺尔布。旺都特那木济勒遭逢清史上的最初变局,他对此保持缄默,所以他始终是变局中的“局外人”。贡桑诺尔布生逢内外交困的光宣大变局之中,他以诗文记录自己的步伐,做变局中的“局内人”。时代发展至民国时期,贡桑诺尔布游离于政治转型和文化转型之外,逐步蜕变成时代变局中的“局外人”。管窥“局外人”与“局内人”的心路历程,可以深入了解多元文化多族共存的清代文学在20世纪前后现代化进程中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局 蒙古王公家族 乌梁海氏 诗文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时间·仪式:传播形态与先秦口传文学体式的早期生成 被引量:1
13
作者 冯海霞 耿战超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60-169,共10页
在中国早期口传文学的传播形态中,对于空间、时间因素的重视,是为了保证历史文化记忆传播的有效性与长久性,这也决定了文学体式的内在结构与叙事形态的生成。而之后的诗乐舞一体的多维艺术形态,以及仪式活动举行的典型场景,在为历史文... 在中国早期口传文学的传播形态中,对于空间、时间因素的重视,是为了保证历史文化记忆传播的有效性与长久性,这也决定了文学体式的内在结构与叙事形态的生成。而之后的诗乐舞一体的多维艺术形态,以及仪式活动举行的典型场景,在为历史文化记忆传播提供更为优越保证的同时,也使得文学作品形成了特定的表述方式与审美趣味。先秦文学发展过程中,正是传播机制与形态的变换,对文学体式产生着变革的要求,并最终决定了文学作品呈现的基本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作品 口传形态 文学体式 先秦 诗乐舞一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寻根”郑万隆的生成
14
作者 李旺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5-51,共7页
复原1985年“寻根”郑万隆生成之前,小说家郑万隆隐匿于文学史的两次写作时刻,即1970年代农村题材小说作者郑万隆和1980年代城市青年问题代表作家郑万隆。1970年代作者郑万隆的道德感与1980年代城市青年问题写作的郑万隆在历史承担意识... 复原1985年“寻根”郑万隆生成之前,小说家郑万隆隐匿于文学史的两次写作时刻,即1970年代农村题材小说作者郑万隆和1980年代城市青年问题代表作家郑万隆。1970年代作者郑万隆的道德感与1980年代城市青年问题写作的郑万隆在历史承担意识上具有相关性,城市青年问题写作的民族价值创造自觉与“寻根”郑万隆对文学根性寻找亦有精神相通。拟知青写作展现的大兴安岭“如画美”以及《长相忆》的写作比《我的根》更早地开启了郑万隆的精神寻根之旅。直至赋故乡以异,终于使得黑龙江怀乡者郑万隆成为了当代文学史上的“寻根”郑万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寻根小说” 郑万隆 “如画美” 故乡 异乡异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第十二届青年论坛暨“民族记忆与艺术想象”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15
作者 鄢冬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4-226,共3页
2024年7月5—7日,由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主办,中国文艺理论学会青年分会和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共同承办的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第十二届青年论坛暨“民族记忆与艺术想象”学术研讨会在内蒙古呼和浩特举行。来自国内多所高校的80余名... 2024年7月5—7日,由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主办,中国文艺理论学会青年分会和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共同承办的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第十二届青年论坛暨“民族记忆与艺术想象”学术研讨会在内蒙古呼和浩特举行。来自国内多所高校的80余名专家学者及青年学人参加了本次会议。论坛获得了《文艺理论研究》《探索与争鸣》《民族艺术研究》《艺术传播研究》《中国图书评论》《文艺论坛》6家知名期刊的学术支持,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科研院所作者投稿两百余篇,最终遴选出部分优秀论文,邀请作者线下研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 艺术想象 民族记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首诗创造世界——张继《枫桥夜泊》的接受与传播 被引量:11
16
作者 高建新 李树新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15-119,共5页
《枫桥夜泊》描绘出的是一幅朦胧静谧、清冷幽美的秋日江南水乡夜行图。融情入景、情随景生、情景交融是《枫桥夜泊》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其经典意义的形成也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过程。除去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无法拒绝的魅力外,还有几... 《枫桥夜泊》描绘出的是一幅朦胧静谧、清冷幽美的秋日江南水乡夜行图。融情入景、情随景生、情景交融是《枫桥夜泊》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其经典意义的形成也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过程。除去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无法拒绝的魅力外,还有几方面值得我们特别注意:一是关于"夜半钟声"有无的激烈争论;二是历代诗人的不断题咏,表现对张继诗创造境界的追慕;三是历代唐诗选本的不断选录,事实上也扩大了《枫桥夜泊》的名声。此外,近代以来不断有著名画家通过画笔重现《枫桥夜泊》诗的意境,作《枫桥夜泊图》,这些作品对现代传播、扩大《枫桥夜泊》诗的声名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 张继 枫桥夜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审美动员到社会动员:时尚传播的文化政治指向 被引量:9
17
作者 赵振祥 刘国慧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2-26,共5页
时尚潮流存在着贩售思想文化和社会价值观的冲动,因此极易演变成为思想文化浪潮,并推动文化的跨区域、跨国界、跨族群的传播,甚至从审美动员走向社会动员,成为社会变革的强力推进器。弱国无时尚,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上升,随着中国走向世... 时尚潮流存在着贩售思想文化和社会价值观的冲动,因此极易演变成为思想文化浪潮,并推动文化的跨区域、跨国界、跨族群的传播,甚至从审美动员走向社会动员,成为社会变革的强力推进器。弱国无时尚,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上升,随着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来自中国的时尚风潮也会如约而至,中国将拥有定义、引领时尚潮流的机会和能力,进而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尚传播 文化传播 社会动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达斡尔族文学及其研究现状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托娅 阿茹汉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56-160,共5页
由口头文学和书面文学共同构建的达斡尔族文学,承载了达斡尔族人民的审美追求和独有的生活习俗、民族心理,展示了他们在天地之间安身立命的核心价值与理念。伴随达斡尔族文学的繁荣与发展,达斡尔族文学研究取得了一定的实绩,但达斡尔族... 由口头文学和书面文学共同构建的达斡尔族文学,承载了达斡尔族人民的审美追求和独有的生活习俗、民族心理,展示了他们在天地之间安身立命的核心价值与理念。伴随达斡尔族文学的繁荣与发展,达斡尔族文学研究取得了一定的实绩,但达斡尔族文学研究至今仍处于自发状态,未能形成有组织、有目的的团队行为,其成果存在着零散、不成系统、研究视野狭小、方法单一等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斡尔族 文学 研究 现状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符号学视野下的媒介竞争与传播策略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高欢欢 谢誉元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0期8-12,共5页
"媒介融合"近几年成为传媒业界的高频词汇,传统媒体的传播力和媒介影响力在互联网和移动社会媒体的冲击下,显示出单调、呆板和强势的特点,本文借助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法国符号学家罗兰·巴特、美国逻辑学家皮尔士等学... "媒介融合"近几年成为传媒业界的高频词汇,传统媒体的传播力和媒介影响力在互联网和移动社会媒体的冲击下,显示出单调、呆板和强势的特点,本文借助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法国符号学家罗兰·巴特、美国逻辑学家皮尔士等学者的符号学相关理论,建构性的提出融媒体时代符号才是媒体竞争的关节所在,将多种符号有效叠加和组织,生动形象的元素以合理的形式呈现在作品中,才能持久的提高受众的黏性和注意力,实现预期的传播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符号学 媒体竞争 符号叠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文学IP热的成因、本质及影响——一种“注意力经济”的解释视角 被引量:24
20
作者 闫伟华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4期37-41,共5页
文章从注意力经济视角分析了当下网络文学IP热现象。除了读者数量大、流行作品自宣功能等显而易见的原因,粉丝经济的力量、移动互联网的崛起、产业资本的深度介入、周边媒体生态的发展成熟及版权保护不利,也是助推网络文学IP热的深层因... 文章从注意力经济视角分析了当下网络文学IP热现象。除了读者数量大、流行作品自宣功能等显而易见的原因,粉丝经济的力量、移动互联网的崛起、产业资本的深度介入、周边媒体生态的发展成熟及版权保护不利,也是助推网络文学IP热的深层因素。这些因素代表了网络文学聚集注意力资源的能力,因此网络文学IP热的本质是注意力经济,并将注意力经济的运作规则延伸到整个文化产业。但是,IP热也可能导致网络文学产业发展畸形,存在免费阅读换注意力的隐忧、社会效益进一步被挤压的风险,甚至形成劣币逐良币的后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文学 IP 注意力经济 全版权运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