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城乡空间同构取向的后发地区乡村振兴——以内蒙古和林格尔为例
1
作者 任凯 阳建强 《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42,共9页
后发地区乡村振兴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后发地区乡村振兴是城乡双向流动及互馈驱动下的城乡空间关系重构过程。试图提供一个基于后发语境的乡村振兴困局解释框架,在此基础上以城乡空间同构为价值取... 后发地区乡村振兴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后发地区乡村振兴是城乡双向流动及互馈驱动下的城乡空间关系重构过程。试图提供一个基于后发语境的乡村振兴困局解释框架,在此基础上以城乡空间同构为价值取向,结合和林格尔案例提出后发地区农村振兴的可能路径。首先,基于欠发地区农村相对城市的权属定位和职能划分,提出城乡互馈空间体系的基本框架;其次,以乡村为目标对象,提出空间异质化建构和权利公平维度提升两条基本性策略;最后,以柔性纳入城市体系为目的,从城乡社会网络共生优势和乡村多层面赋权步骤解释城乡空间同构模式破解乡村困局的实现可能。研究为复杂变迁情境中乡村振兴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发语境 双向互馈 空间同构 权利同构 乡村赋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中后期内蒙古东部地区二元管理体制的协同与整合--以社会治理为中心的考察
2
作者 夏文超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3-118,共6页
清朝在内蒙古地区建立了盟旗制度,又设置了府厅县等内地的行政建制,从而形成了二元管理体制。为解决当地社会治理中的体制冲突交叉问题,在卓索图、昭乌达两盟,清廷派出理藩院理事司员,负责蒙古与民人控诉案件的审理及税收管理,完善了当... 清朝在内蒙古地区建立了盟旗制度,又设置了府厅县等内地的行政建制,从而形成了二元管理体制。为解决当地社会治理中的体制冲突交叉问题,在卓索图、昭乌达两盟,清廷派出理藩院理事司员,负责蒙古与民人控诉案件的审理及税收管理,完善了当地的社会管理制度。而在哲里木盟,由东三省驻防将军衙门及盛京刑部负责相关案件的审理,同时设立地局管理蒙旗土地租佃,地局的运行实现了盟、旗、厅县(州府)等各方权力的协同整合。在清末国家近代化转型背景下,地局也在二元体制变革过程中扮演了一定的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内蒙古东部 二元管理体制 社会治理 地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域文化差异对旅游者的旅游地意象感知影响——以内蒙古自治区草原旅游地为例 被引量:32
3
作者 乌铁红 张捷 李文杰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6-72,共7页
在旅游地意象研究中,学者们一直很重视地域文化差异对旅游地意象感知的影响。文章基于旅游地意象构成模型,采用主成分分析、方差分析等定量方法,以内蒙古草原旅游地为例,对比分析了内蒙古自治区区内和区外两个地域文化组旅游者的草原旅... 在旅游地意象研究中,学者们一直很重视地域文化差异对旅游地意象感知的影响。文章基于旅游地意象构成模型,采用主成分分析、方差分析等定量方法,以内蒙古草原旅游地为例,对比分析了内蒙古自治区区内和区外两个地域文化组旅游者的草原旅游地意象的认知、情感以及整体意象感知的变化和差异。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两个地域文化组旅游者的草原旅游地意象感知都是积极正面的,草原旅游地意象在市场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2)区内文化组旅游者的整体意象感知高于区外,但区外文化组却拥有比区内文化组更高的情感意象。在7个认知意象维度中,多数认知意象维度的感知都是区内文化组高于区外文化组。(3)地域文化差异对旅游者的草原旅游地意象感知没有显著影响。本文的研究对于同一文化体系内部的文化差异对旅游地意象的影响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域文化差异 旅游者 旅游地意象 草原旅游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希拉穆仁草原旅游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 被引量:26
4
作者 李文杰 乌铁红 +1 位作者 李晓佳 加力戈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07-313,共7页
以内蒙古希拉穆仁草原旅游地为研究区,以2000年、2004年、2007年和2009年遥感影像为信息源,辅之以1:5万地形图、1:5万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参考,在对遥感影像进行解译的基础上,利用RS、GIS技术及景观格局分析软件,获取相关景观格局指数的变... 以内蒙古希拉穆仁草原旅游地为研究区,以2000年、2004年、2007年和2009年遥感影像为信息源,辅之以1:5万地形图、1:5万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参考,在对遥感影像进行解译的基础上,利用RS、GIS技术及景观格局分析软件,获取相关景观格局指数的变化数据,分析近10 a研究区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特点。研究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希拉穆仁草原旅游地的整体景观格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虽然草地总面积没有明显减少,但景观越来越破碎,被旅游干扰强烈分割后的草原斑块岛屿化现象明显加强,生态环境变得更加脆弱。其景观类型间的变化趋势和程度不尽相同,旅游用地面积迅速增长且斑块数量大、分布密集,成为草原旅游地景观趋于破碎的直接诱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拉穆仁草原 旅游地 景观格局 动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网红村”居民的怀旧、集体记忆与地方认同的特征及互动关系——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恼包村为例 被引量:24
5
作者 李猛 乌铁红 钟林生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799-1806,共8页
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旅游“网红村”—恼包村为例,通过实验法和问卷调查法,探讨了旅游网红村居民的怀旧、集体记忆与地方认同3种情感的特征。运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在旅游效应作用下,3种情感之间内在的互动机理。研究显示,在非本地旅... 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旅游“网红村”—恼包村为例,通过实验法和问卷调查法,探讨了旅游网红村居民的怀旧、集体记忆与地方认同3种情感的特征。运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在旅游效应作用下,3种情感之间内在的互动机理。研究显示,在非本地旅游景观融入地方旅游社区的情境下,居民依然非常认同当前的景观与建筑,并对旅游发展保持积极态度;怀旧、集体记忆如果失去了物质载体,会在文化载体上集中表现;旅游景观的嬗变没有隔断居民对从前村落的集体记忆,但旅游景观优化带来的旅游效应削弱了居民的怀旧情感;居民的怀旧与集体记忆呈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居民的集体记忆显著影响地方认同,旅游发展效应对集体记忆与地方认同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网红村" 怀旧 集体记忆 地方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自治区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研究 被引量:21
6
作者 王雪 杨存栋 《商业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15-217,共3页
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具有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本文引入物理学耦合协调度概念,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选取22项能反映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4-2014年内蒙古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状况进行了... 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具有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本文引入物理学耦合协调度概念,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选取22项能反映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4-2014年内蒙古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内蒙古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度不断改善,已经从2004年的极度失调,经过十年的调整,一直发展到2014年的良好协调。纵观内蒙古旅游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度提升过程中,有4条内在作用机制促进了两者的协调,分别为:政策引导作用明显,区域经济和旅游业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发展优势,转化为旅游业发展基础;旅游业竞争力提升,反哺区域经济以及区域带动作用明显,发展旅游业积极性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旅游产业 区域经济 耦合协调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原文化主题酒店的空间生产与顾客感知——以内蒙古饭店为例 被引量:5
7
作者 王公为 文数峰 +2 位作者 黄甜甜 程俊兰 曹叶军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942-1952,共11页
草原文化主题酒店是以草原文化为内核、以主题空间为场景、以特色产品和服务为依托的地域文化型主题酒店,也是草原文化展示、活化和利用的物质载体。基于空间生产理论,以内蒙古饭店为例,运用实地调查、深度访谈和网络文本分析等质性研... 草原文化主题酒店是以草原文化为内核、以主题空间为场景、以特色产品和服务为依托的地域文化型主题酒店,也是草原文化展示、活化和利用的物质载体。基于空间生产理论,以内蒙古饭店为例,运用实地调查、深度访谈和网络文本分析等质性研究方法,探讨草原文化主题酒店空间生产的演化过程、维度构成以及顾客感知结果。研究表明:1)内蒙古饭店的空间生产先后经历了起步、转换、重构和主题化的演化过程,由此草原文化主题酒店的空间生产架构逐渐形成。2)内蒙古饭店的空间实践由酒店大堂、住宿空间、餐饮空间等不同空间构成,空间表征受到资源本底、政府政策和资本力量的驱动,表征空间由功能表征和文化表征组成。3)环境氛围、服务供给和产品特性是顾客对内蒙古饭店空间生产的主要关注点。4)顾客对内蒙古饭店的情感态度总体偏向积极,少数消极情感的主要诱因在于客房面积、设施设备等物质性因素。最后,根据研究结论对主题酒店的空间生产和运营管理提出了启示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文化 主题酒店 空间生产 空间实践 空间表征 表征空间 顾客感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旅游业碳排放估算及低碳化发展策略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杨存栋 王雪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68-170,共3页
以碳排放大省内蒙古自治区旅游业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与统计方法相结合的方法定量测算内蒙古自治区旅游业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情况,结果可以表明一方面旅游业是低能耗、低排放的朝阳产业,可以大力发展;同时测算也显示内蒙古旅游业还是... 以碳排放大省内蒙古自治区旅游业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与统计方法相结合的方法定量测算内蒙古自治区旅游业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情况,结果可以表明一方面旅游业是低能耗、低排放的朝阳产业,可以大力发展;同时测算也显示内蒙古旅游业还是有一定的能耗和碳排放的,2010年内蒙古旅游业的能源消耗为73.53 PJ,碳排放总量为7.368 Mt,可见还具有一定的节能减排空间。据此提出构建"三位一体"的内蒙古旅游业低碳发展模式;制定旅游低碳认证制度,完善奖惩机制,规范发展低碳旅游;建设旅游低碳实验示范区(点);宣传低碳旅游理念,增强游客环保意识等策略,以期降低内蒙古旅游业碳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旅游业 低碳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逝的文化再现:宴飨景观东道主建构者原真性感知研究——以蒙古族盛宴诈马宴为例
9
作者 伊如汗 乌铁红 +1 位作者 韩秋晨 呼斯楞 《旅游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48-162,共15页
文旅融合背景下,民族旅游地区通过模拟与重构景观元素,重现消逝的民族文化,营造主客共创共享的旅游宴飨情境。文章以蒙古族诈马宴宴飨景观为例,运用隐喻抽取技术,从多维视角探究东道主建构者的原真性感知与认识。研究发现:(1)诈马宴宴... 文旅融合背景下,民族旅游地区通过模拟与重构景观元素,重现消逝的民族文化,营造主客共创共享的旅游宴飨情境。文章以蒙古族诈马宴宴飨景观为例,运用隐喻抽取技术,从多维视角探究东道主建构者的原真性感知与认识。研究发现:(1)诈马宴宴飨景观感知因素包罗万象,集多重建构于一体,动态景观更能赋予宴飨生命与活力;(2)东道主建构者感知存在异同共识之别,非蒙古族建构群体原真性感知高于蒙古族建构群体;(3)东道主建构者认可其原真性,感激旅游商业化发展,但部分“我者”(当地蒙古族居民)与导游在宴飨景观建构过程中存在角色缺失现象。文章通过探寻民俗宴飨文化表征,剖析东道主建构者对宴飨景观原真性的感知,为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景观与非物质文化传承与发展提供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宴飨景观 诈马宴 原真性 隐喻抽取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地区劳动力就业和产业结构演进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汉祥 王美萃 马占新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3-97,共5页
半个多世纪以来,内蒙古地区的劳动力就业随着产业结构的演进发生了深刻变化,就业结构不断优化。但是,由于制度、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内蒙古地区的劳动力就业与产业结构不协调状况加剧,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困难,社会就业压力仍然较大。
关键词 内蒙古 劳动力就业 产业结构演进 制度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战国时期内蒙古地区各民族的关系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久和 张祥瑞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1-86,共6页
战国时期,燕国将军秦开曾为“质”于东胡,熟悉了东胡军政情况,返回燕国后率军北却东胡千余里。赵国通过“胡服骑射”改革,极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向北扩地千里。秦国与匈奴在今鄂尔多斯地区展开激烈的军事争夺,匈奴成为诸国“合纵”应对... 战国时期,燕国将军秦开曾为“质”于东胡,熟悉了东胡军政情况,返回燕国后率军北却东胡千余里。赵国通过“胡服骑射”改革,极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向北扩地千里。秦国与匈奴在今鄂尔多斯地区展开激烈的军事争夺,匈奴成为诸国“合纵”应对秦国势力的一支,对当时中原政治、军事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以华夏族为主的燕、赵、秦三国与诸北方游牧民族在内蒙古地区多维度、多形式的交往交流,使各民族在依存与碰撞中逐渐交融,开启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新篇章,亦为秦汉时期内蒙古地区各民族进一步的交往交流交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时期 内蒙古 民族 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古国西南部2023年中蒙联合考古调查简报
12
作者 王建新 Ц.图尔巴特 +1 位作者 那嘎·特尔巴依尔(照相) 王禹夫(文\照相)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5-66,共12页
2023年7~8月,中蒙联合考古队调查了蒙古国西南部的科布多省,记录了科布多省中南部区域古代遗存分布和自然环境特征。联合考古队重点勘查了6处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的遗址和墓地,获得了诸如赫列克苏尔、岩画等遗存的信息,为以后学界在... 2023年7~8月,中蒙联合考古队调查了蒙古国西南部的科布多省,记录了科布多省中南部区域古代遗存分布和自然环境特征。联合考古队重点勘查了6处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的遗址和墓地,获得了诸如赫列克苏尔、岩画等遗存的信息,为以后学界在蒙古阿尔泰地区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学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国 青铜时代 早期铁器时代 赫列克苏尔 岩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与旅游:一个历史性发展悖论?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汉祥 王美萃 赵海东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90-198,共9页
在旅游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民族与旅游相互作用,使旅游地民族经历着旅游带来的社会和文化变迁。从历史和系统角度来看民族与旅游的碰撞与交融是不可避免的,而民族与旅游发展关系取决于其民族旅游系统内部结构。只有旅游地政府发挥积... 在旅游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民族与旅游相互作用,使旅游地民族经历着旅游带来的社会和文化变迁。从历史和系统角度来看民族与旅游的碰撞与交融是不可避免的,而民族与旅游发展关系取决于其民族旅游系统内部结构。只有旅游地政府发挥积极建设性作用,确保旅游地民族在旅游中居于主体地位,享有充分的参与权、决策权和收益权,通过主动渐进的民族旅游开发模式,才能使旅游地民族文化发展具有自主性、时代性和进步性。民族与旅游才能实现良性互动,避免陷入历史性发展悖论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旅游 文化变迁 旅游系统 发展悖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百年中国古代蒙古文历史文献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德锋 程丽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83-188,共6页
近百年来,中国学者对古代蒙古文历史文献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主要集中在蒙古文历史文献的校勘、翻译、注释、刊布,相关问题的文献学或史学研究,国外有关研究成果的汉译等几个方面,整体呈现出文献研究范围不断扩大、参与群体渐趋广... 近百年来,中国学者对古代蒙古文历史文献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主要集中在蒙古文历史文献的校勘、翻译、注释、刊布,相关问题的文献学或史学研究,国外有关研究成果的汉译等几个方面,整体呈现出文献研究范围不断扩大、参与群体渐趋广泛、视野不断拓宽和研究内容日益系统化等特征。近年来,古代蒙古文历史文献的出版成为热点,立足于古代蒙古文历史文献的史学研究不断深入,个案研究和整体研究并举,使得蒙古族文献研究呈现向宽向深发展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百年 中国学者 蒙古文历史文献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沿黄九省区旅游经济发展潜力测度与影响因素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晶 乌铁红 +1 位作者 韩秋晨 伊如汗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89-499,共11页
为有效识别沿黄九省区旅游经济发展趋向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来源和新增长点,运用熵值法、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地理探测器分析法,对沿黄九省区旅游经济发展潜力进行测度,并对其空间分异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沿黄九省区旅... 为有效识别沿黄九省区旅游经济发展趋向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来源和新增长点,运用熵值法、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地理探测器分析法,对沿黄九省区旅游经济发展潜力进行测度,并对其空间分异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沿黄九省区旅游经济发展综合潜力水平存在显著差距,而相邻省区差距较小,质量效益潜力、动力保障潜力水平除个别省区出现较低和较高值外,其余省区差距较小,各省区经济结构潜力水平均较低且差距较小;(2)沿黄九省区旅游经济发展潜力空间上呈现显著差异和不均衡的分异特征,只有综合潜力和经济结构潜力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但局部集聚水平较低;(3)上游和中下游发展潜力影响因素差异较大,上游的动力来源主要为质量效益,中下游发展潜力影响因素较全面且只有环境保障因素不显著。该研究可为挖掘沿黄九省区旅游经济发展潜力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黄九省区 旅游经济 潜力测度 空间分异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营销对居民旅游消费意愿的影响——基于网络口碑和感知价值的链式中介作用 被引量:19
16
作者 杨存栋 《商业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7-70,共4页
数字化营销能够有效降低营销成本,提高旅游营销活动的影响范围,已成为影响居民旅游消费意愿的关键因素。本文基于社会交换理论,分析数字化营销对居民旅游消费意愿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显示:数字化营销能够正向影响居民旅游消费意... 数字化营销能够有效降低营销成本,提高旅游营销活动的影响范围,已成为影响居民旅游消费意愿的关键因素。本文基于社会交换理论,分析数字化营销对居民旅游消费意愿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显示:数字化营销能够正向影响居民旅游消费意愿,对改善旅游目的地形象和竞争力具有积极效果;数字化营销是塑造良好网络口碑的关键,网络口碑在数字化营销和居民旅游消费意愿间起到正向中介作用;数字化营销是影响消费者感知价值的重要因素,感知价值在数字化营销和居民旅游消费意愿间起到正向中介作用;网络口碑和感知价值在数字化营销对居民旅游消费意愿的影响过程中起到链式中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营销 旅游消费意愿 网络口碑 感知价值 链式中介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地属性与旅游者感知态度和购后行为的关系--以九寨沟风景区为例 被引量:53
17
作者 乌铁红 张捷 +3 位作者 张宏磊 曹靖 蔡永寿 杨青霞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6-42,共7页
识别旅游地的属性对于旅游地形象、满意度以及旅游者的重游意愿和推荐意愿的效用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以九寨沟风景区为案例,采用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发现:①九寨沟风景区地方属性可以分为资源价值和人文环境氛围、接待服务、... 识别旅游地的属性对于旅游地形象、满意度以及旅游者的重游意愿和推荐意愿的效用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以九寨沟风景区为案例,采用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发现:①九寨沟风景区地方属性可以分为资源价值和人文环境氛围、接待服务、自然旅游资源和环境3个维度。②不是九寨沟所有的地方属性都对其形象的形成、满意度、重游意愿和推荐意愿有显著作用,在18个属性中只有11个属性与旅游者的感知态度和购后行为有关。可以构建旅游地属性与旅游者的感知和态度关系的结构模型。③九寨沟风景区地方属性的效用和感知质量的高低是不完全耦合关系。研究可以为旅游地的旅游开发与管理提供建议,有助于旅游地采取针对性的改善措施与市场营销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地属性 旅游地形象 旅游者满意度 重游意愿 推荐意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灾害事件对旅游地意象影响的研究——以九寨沟风景区为例 被引量:14
18
作者 董晓莉 张捷 +3 位作者 吴必虎 蒋志杰 乌铁红 董雪旺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02-107,共6页
旅游目的地意象一经形成并非一成不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因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5.12地震这一重大突发事件对四川九寨沟风景区旅游者感知意象的影响如何?对比分析2008年5月(汶川地震前)和2009年5月的旅游者感知意象,发现... 旅游目的地意象一经形成并非一成不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因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5.12地震这一重大突发事件对四川九寨沟风景区旅游者感知意象的影响如何?对比分析2008年5月(汶川地震前)和2009年5月的旅游者感知意象,发现认知意象虽略有下降,但由于地震对九寨沟风景区没有造成实质破坏,而且已经经过了一年的恢复,变化不是很明显;但受情感意象的影响,旅游者的忠诚度有明显提升;另外,旅游者对九寨沟风景区旅游安全、社会治安的认知有明显下降。结构方程均值模型的运用解决了传统研究方法不能直接进行潜在结构变量之间比较的问题,开拓了旅游目的地意象感知研究方法的新视角,同时也深化了结构方程模型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的地意象 灾害事件 均值结构模型 九寨沟风景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思政课”大学生主体性“伪在场”及唤醒 被引量:20
19
作者 陈建 林立华 王婧倩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27-129,共3页
大学生主体性"伪在场"是主体性"在场"的对立面,是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会导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虚假性。大学生主体性"伪在场"包括"主体性意识逃逸"、"主体... 大学生主体性"伪在场"是主体性"在场"的对立面,是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会导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虚假性。大学生主体性"伪在场"包括"主体性意识逃逸"、"主体性意识壁垒"、"主体性选择性‘在场’"、"主体性‘实践空场’"等几种情形,且各有不同的表现和原因,都对教学效果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唤醒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主体性是当前迫切的一项任务,具体可以通过"经营课堂"、"教师提升"、"教材建设"、"改善外部环境"等途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主体性 伪在场 唤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宗教朝圣旅游场中的边缘人现象及其边缘性体验 被引量:14
20
作者 谢彦君 卫银栋 +1 位作者 贾一诺 杨昆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0-65,共16页
西藏因其独特的地球第三极地貌特征与藏传佛教以及藏族文化特色而对国内外游客展现了巨大而"神秘"的魅力,并日益激发了西藏旅游的热潮。相应地,这一旅游热潮也引发了西藏旅游研究的逐年扩容,并涌现了一批很有理论价值的学术... 西藏因其独特的地球第三极地貌特征与藏传佛教以及藏族文化特色而对国内外游客展现了巨大而"神秘"的魅力,并日益激发了西藏旅游的热潮。相应地,这一旅游热潮也引发了西藏旅游研究的逐年扩容,并涌现了一批很有理论价值的学术成果。文章在充分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以认同理论作为基本框架,将西藏的宗教场所作为可以为宗教信徒和旅游者共享的朝圣旅游空间,对西藏宗教旅游中的"旅游者群体"和"朝圣者群体"因群体认同与自我认同的作用而在面临外在一致性挑战时所引发的群体分化及交往张力进行探究。通过实证与思辨的结合研究,文章将研究的焦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按宗教信仰程度的不同把上述两类群体进一步分为休闲愉悦旅游者、泛宗教信仰旅游者、权宜型朝圣者、苦行型朝圣者4个亚群体,并对各亚群体的旅行目的、体验深度、特征进行剖析。其次,通过对宗教旅游场中的"边缘人"的概念化过程,将4个亚群间的交集或过渡群体界定为"边缘人"群体,并根据其行为目标、体验特征的不同将此"边缘人"群体再划分为"类朝圣者"的旅游者群体和"类旅游者"的朝圣者群体两个亚群,同时探讨"边缘人"这一群体因其独特的行为模式而在群体互动中所发挥的导向作用。最后,根据参与式观察研究,进一步提出宗教旅游情境中的"纯宗教场""宗教旅游场""旅游宗教场"和"世俗旅游场"几个范畴,并根据旅游者与朝圣者在不同场中的主导或边缘地位的转化,构建出边缘人及边缘体验的动态演变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缘人 边缘性体验 宗教旅游场 西藏旅游 朝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