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蒙古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鸟的资源状况 被引量:10
1
作者 张国钢 李淑红 +7 位作者 周景英 钱英 魏秀宏 倪楠 宝桩 岳伟 韩莫日根 陆军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17-621,共5页
2014年5月—2015年4月,对内蒙古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鸟群落特征和时空分布的特点,以及迁徙状况进行了研究,以期开展对鸟类资源及其栖息环境的保护。根据保护区地形和水系分布特点,选择了27个水鸟集中分布的地点,每月调查1次,共调... 2014年5月—2015年4月,对内蒙古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鸟群落特征和时空分布的特点,以及迁徙状况进行了研究,以期开展对鸟类资源及其栖息环境的保护。根据保护区地形和水系分布特点,选择了27个水鸟集中分布的地点,每月调查1次,共调查12次。共记录到水鸟7目14科58种。保护区4月水鸟数量达到全年的最高值,5—8月水鸟数量和种类随之降低;10月水鸟数量明显增加;12月至翌年3月,保护区除了大鸨Otis tarda,几乎看不到其他水鸟。大鸨数量的高峰期出现在晚冬2月和春季迁徙季节(3—5月)。保护区春、秋季的主要物种是雁鸭类,水鸟数量和多样性的变化与雁鸭类的种类和数量变化密切相关,这些水鸟主要分布在图牧吉泡子、三道泡子和东泡子等地,当地拥有大面积的沼泽如芦苇沼泽和苔草沼泽,是雁鸭类取食和栖息的理想场所。环志回收的结果表明:保护区繁殖的白枕鹤Grus vipio和丹顶鹤G.japonensis分别在日本鹿儿岛和我国江苏盐城越冬;繁殖的部分苍鹭Ardea cinerea个体在浙江舟山地区越冬;部分在黑龙江省兴凯湖繁殖的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在越冬地找到配偶,一起迁徙到保护区进行繁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水鸟 大鸨 迁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繁殖期鸟类种群动态
2
作者 刘刚 龚明昊 +10 位作者 刘威 李皓 张建峰 岳伟 魏秀红 钱英 谢永刚 张菊 焦德玉 伊剑锋 周景英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41-347,共7页
于2015—2019年5月和6月采用样线法结合样点法对内蒙古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繁殖期鸟类进行实地调查观测,并分析鸟类群落多样性和均匀性年际和月份变化,以确定鸟类种群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保护区繁殖期鸟类共观测到99种,隶属15目3... 于2015—2019年5月和6月采用样线法结合样点法对内蒙古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繁殖期鸟类进行实地调查观测,并分析鸟类群落多样性和均匀性年际和月份变化,以确定鸟类种群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保护区繁殖期鸟类共观测到99种,隶属15目33科,以雁形目(Anseriformes)和鸻形目(Charadriiformes)鸟类为数量优势种,大鸨种群动态呈显著时空变化。保护区鸟类物种种数和种群数量呈显著空间差异,鸟类群落多样性呈显著年际差异和空间差异,湿地鸟类多样性高于草地,以农田为主的栖息地最低;保护区鸟类群落多样性平均值为2.39±0.39。鸟类均匀度指数平均值为0.33±0.05,且存在显著空间差异。关注繁殖期鸟类可确定重点保护时段和保护区域,提高自然保护区保护力度,确保繁殖期鸟类免受人为干扰。同时,应加强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监测,为自然保护区管理成效评估和保护政策优化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鸨 鸟类调查 种群数量动态 鸟类物种多样性 群落均匀度 保护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图牧吉自然保护区羊草种群营养繁殖特性的比较 被引量:14
3
作者 李海燕 李建东 +2 位作者 徐振国 周景英 张建峰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9-25,共7页
在内蒙古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对草甸和草甸草原上灰绿型和黄绿型2个生态型羊草种群营养繁殖的诸数量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2种植被类型中,灰绿型和黄绿型羊草分蘖株的数量和生物量均由4个龄级组成,且均以4a所占比重最小... 在内蒙古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对草甸和草甸草原上灰绿型和黄绿型2个生态型羊草种群营养繁殖的诸数量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2种植被类型中,灰绿型和黄绿型羊草分蘖株的数量和生物量均由4个龄级组成,且均以4a所占比重最小,呈稳定型或增长型龄级结构;根茎均以2a所占比重最大,呈稳定型龄级结构;2个生态型羊草的单株生产力均以1a分蘖株最高,且均随着龄级的增加依次减少;在整体水平上,草甸草原上灰绿型和黄绿型羊草的单株生产力均显著高于草甸;2个生态型羊草的根茎生产力均以1或2a最高。在温带草本群落,增长型或稳定型的年龄结构、年轻龄级分蘖株和根茎旺盛的物质生产和贮存能力,是多年生无性系草本植物实现其持续繁荣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甸 草甸草原 羊草 灰绿型 黄绿型 营养繁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图牧吉自然保护区大鸨资源现状及保护 被引量:9
4
作者 伊国良 程万军 +2 位作者 周景英 倪楠 钱英 《野生动物》 2009年第2期105-107,共3页
大鸨属大型草原鸟类,过去曾广泛分布于黑龙江省西部及内蒙古的东部,目前,已经处于濒危状态。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大鸨的主要栖息地,繁殖数量约200多只。1998年开始记录到越冬大鸨个体,2003年冬季越冬数量达到165只,近几年由于环境... 大鸨属大型草原鸟类,过去曾广泛分布于黑龙江省西部及内蒙古的东部,目前,已经处于濒危状态。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大鸨的主要栖息地,繁殖数量约200多只。1998年开始记录到越冬大鸨个体,2003年冬季越冬数量达到165只,近几年由于环境变化,大鸨数量有所减少,但均保持在100只左右。本文对图牧吉自然保护区大鸨数量变化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大鸨保护和恢复保护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鸨 数量分布 资源现状 保护 图牧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图牧吉自然保护区五种鹤类春季迁徙停歇动态初步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子健 杨渺 +7 位作者 夏媛媛 黄华智 高忠斯 吴庆明 韩莫日根 周景英 宝桩 邹红菲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51-356,共6页
2014、2015和2016年春季鹤类迁徙期,在图牧吉保护区采用以定点观测为主,结合路线统计的方法用望远镜对保护区内的鹤类进行了观察统计,结果表明:图牧吉保护区春季灰鹤(Grus grus)在3月中下旬至4月初开始迁来,5月初至5月中旬离开保护区,... 2014、2015和2016年春季鹤类迁徙期,在图牧吉保护区采用以定点观测为主,结合路线统计的方法用望远镜对保护区内的鹤类进行了观察统计,结果表明:图牧吉保护区春季灰鹤(Grus grus)在3月中下旬至4月初开始迁来,5月初至5月中旬离开保护区,种群平均停留时长为(46. 00±7. 94) d。白鹤(Grus leucogeranus) 3月末至4月初开始陆续迁来,4月中下旬迁离保护区,种群平均停留时长为(23. 33±2. 08) d。白头鹤(Grus monacha) 3月末至4月初到达图牧吉保护区,4月下旬至5月中旬陆续离开保护区,种群平均停留时长为(36. 00±7. 94) d。白枕鹤(Grus vipio)在3月末至4月初到达图牧吉保护区,4月下旬至5月中旬离开保护区,种群平均停留时长为(30. 00±6. 56) d。丹顶鹤(Grus japonensis)到达图牧吉保护区的时间为3月末至4月初,4月中旬离开保护区,种群平均停留时长为(14. 00±5. 66) d。保护区内的鹤主要分布在图牧吉泡子和三道泡子,偶尔会在农田发现灰鹤、白鹤和白头鹤。结合往年保护区内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对每年保护区内5种鹤类停歇期种群数量变化进行了一些分析讨论。最后针对保护区内存在一些保护不当问题,给保护区提出了一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牧吉保护区 鹤类 春季 迁徙 停歇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适宜性尺度评价模型及其应用 被引量:7
6
作者 赵希勇 闫金娟 +2 位作者 马建章 于长江 赵海军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7-71,共5页
当前我国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面临最主要的问题是如何准确把握适宜的开发尺度,实现生态旅游规模与效益、保护与开发的平衡,确保生态旅游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建立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尺度评价体系、标准和模型成为当前生态旅游研... 当前我国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面临最主要的问题是如何准确把握适宜的开发尺度,实现生态旅游规模与效益、保护与开发的平衡,确保生态旅游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建立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尺度评价体系、标准和模型成为当前生态旅游研究前沿。利用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和模糊数学方法构建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适宜性尺度评价体系和计算模型,把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面临的开发容量、开发强度、开发内容、设施建设的等要素通过细分为27项关键评价指标并进行量化,开发尺度评价划分为4个等级:严格的生态旅游、适度的生态旅游、大众型旅游和过度的旅游。其中前两个等级为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科学开发指明了方向,明确了开发的尺度与标准,对于科学指导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开发、管理具有很高的理论指导价值。以图牧吉自然保护区进行实证分析,经评价该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尺度评价得分为82.135分,属于适度型生态旅游,在社区参与、设施建设、清洁能源利用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生态旅游 开发尺度 适宜性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朱洪彬 朱建龙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5年第3期142-144,共3页
秸秆还田是一种重要的农田管理措施,不同的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和玉米产量具有显著影响。研究表明,适宜的秸秆还田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秸秆还田显著增加了土壤微生物量碳,优化了土... 秸秆还田是一种重要的农田管理措施,不同的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和玉米产量具有显著影响。研究表明,适宜的秸秆还田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秸秆还田显著增加了土壤微生物量碳,优化了土壤微生物区系,提高了土壤酶活性。与秸秆全量移出相比,秸秆还田明显促进了玉米营养生长,增加了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提高了玉米产量。免耕秸秆深旋还田模式在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玉米产量方面效果最为显著。但过量秸秆还田会导致土壤养分失衡,抑制玉米生长。因此,应根据当地土壤肥力状况和玉米品种特性,合理确定秸秆还田方式和用量,在培肥地力的同时实现玉米增产增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还田方式 土壤理化性质 玉米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草田轮作的历史、理论与实践概览 被引量:60
8
作者 邢福 周景英 +6 位作者 金永君 孙璐 张建峰 岳伟 宝桩 倪楠 钱英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45-255,共11页
大力推行草田轮作对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及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概括了我国从作物连作制出现到草田轮作的发展历史;归纳了草田轮作的增产、减少病虫害及杂草危害、改土肥田、保持水土等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总结了我国南亚热... 大力推行草田轮作对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及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概括了我国从作物连作制出现到草田轮作的发展历史;归纳了草田轮作的增产、减少病虫害及杂草危害、改土肥田、保持水土等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总结了我国南亚热带地区"黑麦草→水稻"轮作等7个主要草田轮作模式;以草地农业理论为指导,结合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结构调整、水土保持和农牧民致富需求阐述了大力推行草田轮作的现实必要性;从政策保障、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3个方面论述了实行草田轮作的可行性;分析了我国2次"种草高潮"的经验得失,提出了今后应重点加强农业结构优化研究、草田轮作模式构建与示范以及满足草田轮作需要的作物及牧草品种选育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田轮作 轮作模式 草地农业 农业结构 农耕制度 粮食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植被类型大油芒种群构件特征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李海燕 杨允菲 +3 位作者 李建东 李志坚 周景英 徐振国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5-40,共6页
在松嫩草地和内蒙古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对草甸和草甸草原上大油芒种群构件的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植被类型中,大油芒种群分蘖株的数量和生物量分别由3个和2个龄级组成,且均以1a所占比重最大,呈增长型龄级结构;根茎... 在松嫩草地和内蒙古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对草甸和草甸草原上大油芒种群构件的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植被类型中,大油芒种群分蘖株的数量和生物量分别由3个和2个龄级组成,且均以1a所占比重最大,呈增长型龄级结构;根茎分别以2a和1a所占比重最大,呈稳定型和增长型;大油芒种群的单株生物量均以1a最高,且均随着龄级的增加依次减少。整体水平上,草甸草原上大油芒平均单株重显著高于草甸。草甸草原上各龄级根茎单位长度生物量均极显著高于草甸。两种植被类型中,根茎顶端芽所占比例分别为22.5%和44.1%;分蘖节芽均以1a所占比重最大,且随着龄级的增加而减少。大油芒种群在生长季末期储备了充足的芽用于翌年地上部分的更新。草甸草原上的大油芒种群具有更强的种群更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甸 草甸草原 大油芒 种群 构件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卫星跟踪的灰雁秋季活动特征与生境利用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孟维悦 李淑红 +7 位作者 周景英 钱英 魏秀宏 韩莫日根 戴强 陆军 朱思雨 张国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6期5659-5666,共8页
营养和能量有效的积累对候鸟能否顺利完成迁徙具有重要意义。2015年8月至10月在内蒙古图牧吉湿地,利用卫星跟踪技术对灰雁的活动特征、生境利用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以期阐明灰雁在秋季如何有效积累能量以满足迁徙前的生理需求。我们采用... 营养和能量有效的积累对候鸟能否顺利完成迁徙具有重要意义。2015年8月至10月在内蒙古图牧吉湿地,利用卫星跟踪技术对灰雁的活动特征、生境利用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以期阐明灰雁在秋季如何有效积累能量以满足迁徙前的生理需求。我们采用增强型植被指数(EVI)分析了灰雁的生境特征,运用核密度分析法(KDE)计算了日间和夜间活动区面积,以及对不同月份的平均活动距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8至10月间,灰雁活动位点的EVI值逐月递减,并且逐渐向南移动,趋向于水域集中,增加了对湖泊的利用,同时减少了对草地的利用;灰雁的活动区面积逐月递增,日间活动区面积大于夜间;灰雁在日间、夜间及平均活动距离均呈递增的趋势,每天凌晨及黄昏都出现较长时间的活动。由于8至10月间气温逐渐降低,从草地中可以获取的潜在食物资源减少,灰雁通过逐渐向水域较为丰富的区域移动,活动区面积逐渐增大,增加活动距离提高食物的获取量等确保获取足够的食物和能量满足迁徙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境利用 活动区 增强型植被指数 灰雁 图牧吉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散放大鸨(Otis tarda)发情期求偶炫耀机制的研究
11
作者 杨锴斌 王悦 +2 位作者 田秀华 于长江 周景英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40-346,共7页
2016年3~5月,利用监控设备,采用瞬时扫描和目标取样两种方法相结合,对图牧吉保护区人工饲养半散放大鸨发情期的主要行为进行了统计,并对求偶炫耀行为进行了详细的观察记录,结果表明:进入发情期后,除白天外大鸨夜间也开始出现炫耀等行为... 2016年3~5月,利用监控设备,采用瞬时扫描和目标取样两种方法相结合,对图牧吉保护区人工饲养半散放大鸨发情期的主要行为进行了统计,并对求偶炫耀行为进行了详细的观察记录,结果表明:进入发情期后,除白天外大鸨夜间也开始出现炫耀等行为,雄鸨日炫耀行为比例约占13.81%,雄鸨和雌鸨其他行为比例也有所差异:觅食、游走、理羽和趴卧行为(P≤0.01^(**))表现为差异极显著;警戒行为(0.01<P<0.05^(*))表现为差异显著,静站行为(P≥0.05),表现为差异不显著。雄鸨在发情期的炫耀行为具有一定的节律性,每日炫耀行为的高发期为4:00~7:00和18:00~19:00。炫耀行为可分为原地炫耀和游走炫耀两种模式,按照求偶炫耀路线的不同又可分为4种曲线形式,且发情期的雄鸨具有一定的等级制度,地位高的雄鸨通常能占有更多的雌鸨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鸨 行为比例 求偶炫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