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常见恶性肿瘤联合筛查专家共识(2025版)
1
作者 陈可欣 陈万青 +17 位作者 黄育北 吕章艳 宋方方 夏昌发 许永杰 杨雷 盛超 张雅聪 王鹏 张芸萌 吉雨婷 李净净 李文轩 吴婕 金千韵 宋丰举 常见恶性肿瘤联合筛查专家共识制定专家组 常见恶性肿瘤联合筛查专家共识制定工作组 《中国肿瘤临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703-726,共24页
恶性肿瘤(或称癌症)是影响居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造成严重的全球疾病负担。早期筛查能够大幅度提高癌症的早诊早治率,提升癌症生存率。然而,当前癌症筛查指南均只关注单一癌症类型。通过科学合理的常见癌症联合筛查,不仅能优化利... 恶性肿瘤(或称癌症)是影响居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造成严重的全球疾病负担。早期筛查能够大幅度提高癌症的早诊早治率,提升癌症生存率。然而,当前癌症筛查指南均只关注单一癌症类型。通过科学合理的常见癌症联合筛查,不仅能优化利用生物样本资源,提高受检者依从性,节省时间成本,增强癌症筛查的全面性和有效性,还能有效降低筛查成本、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减少癌症综合疾病负担。《中国常见癌症联合筛查专家共识》由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流行病学专业委员会发起,组织多学科专家,整合多种常见癌症筛查与早诊早治领域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同时考虑中国国情和癌症筛查的实际经验,依据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指南制定原则和方法完成证据评估。本共识针对常见癌症联合筛查过程中的筛查人群、技术、流程等给出了基于证据的推荐,旨在提升常见癌症联合筛查与早诊早治效果,为中国的癌症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 联合筛查 早诊早治 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社区促进癌症患者社会联结与康复
2
作者 董佳旆 何毅 唐丽丽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9期1-6,共6页
虚拟社区中的“陪伴与分享”同伴支持模式对癌症患者社会联结与康复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梳理互动结构、情感逻辑与赋能路径,揭示患者从隐性参与到主动表达、从关系网络到身份跃迁的心理社会过程。回应性、互惠性和情绪感染性构成核心互... 虚拟社区中的“陪伴与分享”同伴支持模式对癌症患者社会联结与康复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梳理互动结构、情感逻辑与赋能路径,揭示患者从隐性参与到主动表达、从关系网络到身份跃迁的心理社会过程。回应性、互惠性和情绪感染性构成核心互动机制,增强归属感、自我效能感和康复动机。目标设定、行为追踪和即时反馈等结构性功能进一步支持行为管理与心理赋能。同时识别潜伏用户支持盲区、核心成员情绪劳动及社区内容治理风险。结果显示,虚拟社区通过互动与赋能机制促进社会联结重建和康复行为,为数字化心理社会干预提供可行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社区 癌症康复 同伴支持 社会联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miRNA跨界调控及对中药药效物质研究的启示
3
作者 张苗 谭晓慧 +3 位作者 武颍彩 郑艳玲 吴丽娟 王振飞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24-930,共7页
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miRNA)是广泛存在于病毒和真核生物体内的非编码RNA,可以从转录和转录后环节调控基因表达。近期研究显示,植物miRNA可以进入微生物、动物和人体内部,跨界调控基因表达,影响它们的生理病理过程。本文梳理了植物mi... 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miRNA)是广泛存在于病毒和真核生物体内的非编码RNA,可以从转录和转录后环节调控基因表达。近期研究显示,植物miRNA可以进入微生物、动物和人体内部,跨界调控基因表达,影响它们的生理病理过程。本文梳理了植物miRNA跨界调控的研究现状,从抗病毒、抗肿瘤、抗炎、调节免疫、抗疲劳、抗纤维化、保护血管、保护神经等方面介绍了植物miRNA干预人类疾病的研究进展,总结了植物miRNA在体内外保持稳定的原因及其调控人类基因表达的机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植物miRNA跨界调控对挖掘中药新型药用活性成分及阐明中药药理的重要意义,指出“构建中药miRNA在人体内的复杂调控网络”和“探究中药miRNA调控人类基因表达的新机制”是两个值得深入研究的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MIRNA 跨界调控 人类疾病 中药 药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浸润性乳腺癌动态增强MRI影像学特征及临床病理特征与脉管浸润的关系
4
作者 郭诗琪 谢昱娇 +8 位作者 李庆洋 陈思屹 孙嘉鸿 高兆凤 梁俊青 陈玉辉 鲍宝石 朱荔 王建东 《解放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47-854,共8页
目的探究浸润性乳腺癌患者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影像学特征及临床病理特征与脉管浸润(LVI)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2021年8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接受乳腺DCE-MRI检查的508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影像学及临床病... 目的探究浸润性乳腺癌患者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影像学特征及临床病理特征与脉管浸润(LVI)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2021年8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接受乳腺DCE-MRI检查的508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影像学及临床病理学资料。根据术后常规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LVI阳性(LVI^(+))组(n=79)与LVI阴性(LVI^(-))组(n=429),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LVI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与LVI^(-)组相比,LVI^(+)组年龄<45岁者占比(44.3%vs.27.0%,P=0.002)、非肿块样强化(NME)者占比(31.7%vs.17.7%,P=0.004)、Ki-67表达率(40.0%vs.30.0%,P<0.001)、Ki-67高表达占比(94.9%vs.78.1%,P=0.001)、Luminal B型占比(76.0%vs.60.1%,P=0.008)、腋窝淋巴结阳性率(72.2%vs.31.5%,P<0.001)增高,Luminal A型占比(2.5%vs.21.5%,P<0.001)降低。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45岁(OR=0.468,95%CI 0.280~0.783,P=0.004)是LVI的独立保护因素,NME(OR=1.987,95%CI 1.126~3.444,P=0.016)是LVI的独立危险因素;与Luminal A型相比,Luminal B型(OR=10.482,95%CI 3.164~64.923,P=0.001)、HER-2过表达型(OR=11.571,95%CI 2.755~79.341,P=0.003)和三阴性型(OR=8.433,95%CI 1.985~57.908,P=0.009)患者发生LVI的风险增高。结论年龄≥45岁是LVI的独立保护因素,NME是LVI的独立危险因素;在分子亚型中,Luminal B型、HER-2过表达型和三阴性型的患者LVI发生风险均高于Luminal A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管浸润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 非肿块样强化 分子亚型 浸润性乳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号通路在椎间盘退变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
5
作者 吴瑞霞 赵小娟 +5 位作者 都亚新 董亦直 宋鑫越 折依彤 付弘扬 祝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68-872,共5页
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分子机制引起椎间盘(intervertebral disc,IVD)衰老和损伤的过程,是导致腰痛(low back pain,LBP)的主要原因之一[1]。其主要表现为髓核细胞数量减少、细胞外基质(extr... 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分子机制引起椎间盘(intervertebral disc,IVD)衰老和损伤的过程,是导致腰痛(low back pain,LBP)的主要原因之一[1]。其主要表现为髓核细胞数量减少、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代谢异常、Ⅱ型胶原蛋白减少、终板软骨细胞的钙化和死亡等[2]。IVD位于两个椎体之间,由髓核(nucleus pulposus,NP)、纤维环(anulus fibrosis,AF)和软骨终板(cartilaginous endplates,CEP)三个相互依赖的组织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退变 髓核细胞 Ⅱ型胶原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置换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2例 被引量:1
6
作者 丛慧颖 崔宏伟 +3 位作者 于天为 陈小刚 李杰 董霞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1-206,共6页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是肿瘤治疗的革命性突破,在治疗肿瘤的同时,可以引起各系统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rAE)的发生。本文报道2例恶性肿瘤晚期患者接受ICI治疗后出现TEN的病例,分别为1例早期SJS/TEN病例和1例难治性TEN病例,两例患者均应...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是肿瘤治疗的革命性突破,在治疗肿瘤的同时,可以引起各系统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rAE)的发生。本文报道2例恶性肿瘤晚期患者接受ICI治疗后出现TEN的病例,分别为1例早期SJS/TEN病例和1例难治性TEN病例,两例患者均应用血浆置换治疗作为一线治疗,其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功能均获得改善,结合系统性内科治疗,2例患者后期均获得痊愈且无复发。ICI相关TEN发生率低,但死亡率高,故提高对该病的早期识别及及时救治至关重要。此2病例早期应用血浆置换治疗效果较好,为ICI相关重度irAE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置换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免疫相关不良反应 STEVENS-JOHNSON综合征 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骨中间层蛋白对椎间盘退变机制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宋鑫越 董亦直 +5 位作者 吴瑞霞 都亚新 达逸峰 朱赫 姚鸣宇 祝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206-1211,共6页
腰痛(low back pain,LBP)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1],其大多归因于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VDD),当今世界超过40%的腰痛患者是由IVDD引起的[2]。已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同时给社会带... 腰痛(low back pain,LBP)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1],其大多归因于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VDD),当今世界超过40%的腰痛患者是由IVDD引起的[2]。已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同时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经济负担。IVDD病理机制十分复杂,现已知其与细胞凋亡、细胞外基质破坏、细胞增殖和炎症反应等密切相关[3]。在多重因素作用下,椎间盘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发生改变,髓核(nuclear pulposus,NP)从破裂的纤维环(annulus fibrosus,AF)中突出,使脊髓和神经根受到压迫,进而出现腰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目前对IVDD的治疗主要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但都没能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退变 细胞外基质 腰痛患者 细胞增殖 炎症反应 慢性疾病 中间层 纤维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心血管特征分析及化疗后心率变异性的危险因素分析
8
作者 聂莉莎 牟永平 赵能君 《中国心血管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54-562,共9页
目的分析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心血管特征及化疗后心率变异性(HRV)的危险因素,并构建HRV简易风险评分模型。方法单中心、回顾性研究。连续纳入2019年1月至2023年1月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内蒙古医院治疗的267例N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 目的分析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心血管特征及化疗后心率变异性(HRV)的危险因素,并构建HRV简易风险评分模型。方法单中心、回顾性研究。连续纳入2019年1月至2023年1月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内蒙古医院治疗的267例N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00例纳入训练集,包括男性120例,女性80例,平均年龄(48.6±5.2)岁,根据患者化疗后HRV情况分为HRV正常组(126例)和HRV异常组(74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心血管特征及HRV参数。另外67例纳入验证集,以验证简易评分模型的有效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HRV的危险因素。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各危险因素对HRV异常的预测能力,构建HRV简易风险预测模型并验证。结果HRV异常组QT间期延长、D-二聚体升高的患者比例均高于HRV正常组(均为P<0.05);正常RR期间标准差(SDNN)、相邻正常RR间期之差的均方根(RMSSD)、总功率(TP)、高频段功率(HF)、Poincaré散点图的椭圆半短轴的长度(SD1)、椭圆半长轴的长度(SD2)、近似熵(ApEn)、关联维数(CD)均显著低于HRV正常组(均为P<0.05);递归图定量分析中的平均对角线长度(Lmean)和递归率(REC)均高于HRV正常组(均为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DNN、RMSSD、HF、SD2、ApEn、Lmean和REC均是HRV异常的独立影响因素(均为P<0.05)。联合线性指标SDNN、RMSSD、HF和非线性指标SD2、ApEn、Lmean、REC可明显提高传统指标对HRV异常的预测能力(C值:0.864比0.745,NRI=0.849,IDI=0.409,均为P<0.001)。构建简易风险评分模型,将HRV异常风险划分为低危、中危、高危3个等级,模型评价结果显示其预测效能较好(训练样本AUC:0.814,验证样本AUC:0.882,Z=-2.163,P<0.05)。结论NSCLC患者化疗后HRV异常者易发生心律失常、血栓栓塞风险等心血管不良反应。SDNN、RMSSD、HF、SD2、ApEn、Lmean、REC均是影响HRV的独立影响因素。临床可根据HRV简易风险评分模型对易发生HRV异常的NSCLC患者进行早期筛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 心性 心血管系统 危险因素 非小细胞肺癌 化疗 心率变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卵巢放线菌病1例
9
作者 阎辉 杨永雁 +1 位作者 牛丽红 张承敏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75-377,共3页
病例女,48岁,发现宫颈肿物8月余,月经紊乱5月余,伴消瘦、低热及食欲差。妇科彩超示宫颈管低回声团,范围约31 mm×23 mm,边界欠清,建议定期复查。5月前因阴道不规则出血10天余,行取环术及宫颈管诊刮,病理结果为宫颈管黏膜组织慢性炎... 病例女,48岁,发现宫颈肿物8月余,月经紊乱5月余,伴消瘦、低热及食欲差。妇科彩超示宫颈管低回声团,范围约31 mm×23 mm,边界欠清,建议定期复查。5月前因阴道不规则出血10天余,行取环术及宫颈管诊刮,病理结果为宫颈管黏膜组织慢性炎,提示放线菌感染。患者于2月前阴道少许出血3天,未在意。而后开始食欲差,劳累后下午偶感发热,自测体温波动于37.3℃~38℃,无其它明显不适。3天前复查妇科彩超示宫颈后方异常回声,大小约66 mm×53 mm,中等回声团,与宫颈关系密切,考虑肌瘤。前天自感发热,全身酸痛,无其它明显不适,自测体温39℃,未用药,昨天自然好转。入院后影像检查考虑卵巢来源的肿瘤可能大,故在我院行全子宫+双侧附件切除术,病理结果为放线菌感染。为防止术后病灶残留,临床医生建议抗菌治疗,但患者及家属拒绝进一步治疗而出院。患者术后6月、11月来我院复查两次,无任何不适,盆腔超声检查亦未见异常病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线菌病 卵巢疾病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模态超声动态评估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
10
作者 岳民璐 姜桂艳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24年第7期1020-1024,共5页
目的观察多模态超声动态评估新辅助化疗(NACT)用于乳腺癌效果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接受术前NACT的单发乳腺癌患者,根据术后病理将其分为组织学显著反应(MHR)组(n=26)及组织学非显著反应(NMHR)组(n=24);对比观察组间NACT前,以及NAC... 目的观察多模态超声动态评估新辅助化疗(NACT)用于乳腺癌效果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接受术前NACT的单发乳腺癌患者,根据术后病理将其分为组织学显著反应(MHR)组(n=26)及组织学非显著反应(NMHR)组(n=24);对比观察组间NACT前,以及NACT前、中、后期超声指标变化,以及组间、组内定量指标在接受NACT过程中的缩小率。结果完成NACT后,组间病灶最大径、最大杨氏模量值(E_(max))变化及平均杨氏模量值(E_(mean))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病灶缩小方式及血流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NACT前、中、后期,MHR组病灶最大径渐进缩小率(PRR)逐渐降低,而NMHR组呈“中期缩小-后期增大”趋势;2组组内最大径≥2 cm病灶(n=3、9)总缩小率(TRR)及各期PRR均高于最大径<2 cm病灶(n=23、15,P均<0.05)。NACT前、中、后期,2组E_(max)及E_(mean)的PRR均呈逐渐增高趋势,组内E_(max)降低≥30%病灶(n=14、5)TRR及各期PRR均高于E_(max)降低<30%病灶(n=12、19),E_(mean)降低≥30%病灶(n=18、7)TRR及各期PRR均高于E_(mean)降低<30%病灶(n=8、17,P均<0.05)。结论多模态超声可用于动态评估NACT用于乳腺癌效果,进而指导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超声检查 治疗结果 新辅助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