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心绞痛复发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和验证:基于CYP2C19相关基因检测
1
作者 贾高鹏 陈秋雨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0期3779-3786,共8页
背景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致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其重要血运重建方式,能改善预后。但部分患者PCI术后心绞痛复发,影响生活质量与长期预后。药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影响药物疗效与不良反应,细胞色素P... 背景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致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其重要血运重建方式,能改善预后。但部分患者PCI术后心绞痛复发,影响生活质量与长期预后。药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影响药物疗效与不良反应,细胞色素P450 2C19(CYP2C19)参与多种药物代谢,其基因多态性可改变酶活性,影响药物代谢。在STEMI患者PCI术后用药中,CYP2C19不同代谢水平与心绞痛复发相关性值得探讨。目的 探讨CYP2C19基因不同代谢水平与STEMI患者PCI术后心绞痛复发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2年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痛中心因急性冠状动脉闭塞行急诊PCI治疗患者128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病例资料和CYP2C19基因检测结果。于PCI术后1、3、6、12个月分别对纳入患者进行电话或门诊随访,随访截至2023-12-31。终点事件为心绞痛发作。采用Lasso回归分析筛选心绞痛发作事件的相关变量,随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预测模型并绘制列线图,采用Bootstrap进行模型内部验证。训练集及验证集模型分别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拟合优度检验、校准曲线以及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估,构建老年STEMI患者PCI术后心绞痛复发风险预测模型。结果 共纳入患者128例,男92例(71.9%),女(27.1%),中位年龄63.5(61.0,66.0)岁。随访期间45例(35.2%)患者心绞痛复发,83例患者(74.8%)未出现心绞痛复发。无心绞痛复发患者与心绞痛复发患者性别、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CYP2C19分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sso回归分析共筛选出7个独立预测因子变量,包括性别、LDL-C、HDL-C、同型半胱氨酸(Hcy)、载脂蛋白B(ApoB)、D-二聚体及CYP2C19分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女)(OR=3.492 9,95%CI=1.288 8~10.010 1)、LDL-C升高(OR=3.123 7,95%CI=1.685 9~6.348 4)、Hcy升高(OR=1.061 4,95%CI=1.028 8~1.103 6)为STMEI患者PCI术后心绞痛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HDL-C升高(OR=0.016 7,95%CI=0.000 9~0.209 1)、CYP2C19中间代谢型(OR=0.273 4,95%CI=0.074 7~0.923 7)、CYP2C19正常代谢型(OR=0.086 7,95%CI=0.025 5~0.256 1)可减少STMEI患者PCI术后心绞痛复发(P<0.05)。利用Bootstrap重抽样法重复抽样1 000次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Hosmer-Lemeshow校准曲线显示模型拟合度较好。绘制训练集和验证集的ROC曲线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AUC分别为0.869(95%CI=0.796~0.943)和0.789(95%CI=0.701~0.877),表明预测模型在建模集和验证集人群均具有良好的区分度。进一步行DCA显示,模型具有较好的临床实用性。结论 CYP2C19中间代谢型与正常代谢型为减少STMEI患者PCI术后心绞痛复发的保护因素。本研究建立了包含性别(女性)、LDL-C、Hcy、HDL-C及CYP2C19共5项临床指标的STMEI患者PCI术后心绞痛复发风险预测模型,可用于预测早期筛查可疑患者的心绞痛复发风险,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度、区分度和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心绞痛 细胞色素P4502C19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预测模型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CysC、β_(2)-MG与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去甲基化治疗效果的关系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彩虹 宿瑞俊 +1 位作者 黄彬涛 王志玲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05-1010,共6页
目的:分析血清胱抑素C(Cys C)、β_(2)-微球蛋白(β_(2)-MG)与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去甲基化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使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9年2月-2022年1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98例AML患者进行研究,全部患者均接... 目的:分析血清胱抑素C(Cys C)、β_(2)-微球蛋白(β_(2)-MG)与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去甲基化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使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9年2月-2022年1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98例AML患者进行研究,全部患者均接受地西他滨(DAC)+HAG方案治疗,以28 d为1个疗程,治疗3-4疗程。每个疗程结束时评估患者的治疗效果,达到完全缓解(CR)的患者进入巩固治疗,全部疗程结束未达到CR的患者视为治疗失败。治疗前检查项目包括血常规参数、血清Cys C、β_(2)-MG,并统计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根据统计结果,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Cys C、β_(2)-MG与AML患者去甲基化治疗效果的关系;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曲线下面积(AUC)评估血清Cys C、β_(2)-MG对AML患者去甲基化治疗效果的预测效能。结果:入组98例AML患者,治疗期间5例被剔除,最终93例患者完成化疗疗程,其中23例初次诱导化疗(1-2疗程)达到CR,再诱导化疗(3-4疗程)后11例达到CR,治疗成功率为36.56%(34/93)。去甲基化治疗失败患者预后不良、预后中等占比高于治疗成功患者,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b)水平低于治疗成功患者,血清Cys C、β_(2)-MG表达水平高于治疗成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Cys C、β_(2)-MG高表达及预后不良是AML患者去甲基化治疗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ROC曲线显示,血清Cys C、β_(2)-MG单独及联合预测AML患者去甲基化治疗效果的AUC值分别为0.788、0.785、0.834。结论:AML患者去甲基化治疗失败与血清Cys C、β_(2)-MG高表达有关,治疗前检测血清Cys C、β_(2)-MG能够预测AML患者去甲基化治疗失败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去甲基化治疗 胱抑素C β_(2)-微球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妥昔单抗时代原发结外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单中心回顾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杨岚 曹丽霞 +1 位作者 任慧娟 韩艳秋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21-1128,共8页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治疗时代下原发结外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3年11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一线予以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表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R-C...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治疗时代下原发结外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3年11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一线予以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表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R-CHOP)或R-CHOP类方案化疗且具有完整病例资料的初诊DLBCL患者的连续数据,分析结外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分子免疫学特征及预后,应用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237例患者,其中54.4%(129例)为原发结外来源DLBCL,常见的结外部位分别为胃(19.4%)、结肠(14.7%)、扁桃体(12.4%)、皮肤或肌肉(9.3%)、中枢(7.7%),鼻或鼻咽(6.2%)、骨髓(5.4%)、睾丸(4.7%)。其中,骨髓、中枢、肝脏、胃肠道或肺部起源的结外DLBCL患者3年PFS及OS均明显低于其余非特殊部位结外DLBCL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FS,65.2%vs 76.7%P=0.008;OS:82.6%vs 88.3%,P=0.04)。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结外DLBCL患者OS的预后因素包括:NCCN-IPI评分>3分(OR:0.142,95%CI:0.041-0.495,P=0.002),非生发中心来源(OR:2.675,95%CI:1.069-6.694,P=0.036)和双表达(DEL)患者(OR:0.327,95%CI:0.129-0.830,P=0.019)。NCCN-IPI评分>3分是影响PFS的唯一独立不良预后因素(OR:0.235,95%CI:0.116-0.474,P<0.001)。结论:本中心原发结外DLBCL患者最多见于胃肠道受累,所有结外DBLCL患者中骨髓、中枢、肝脏、胃肠道或肺部起源的患者预后更差。NCCN-IPI评分是预测原发结外DLBCL患者总生存和无进展生存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利妥昔单抗 结外 生存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物涂层球囊治疗老年患者冠状动脉大血管原位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一项队列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贾高鹏 曲泽 +5 位作者 李桂梅 皇甫卫忠 赵子豪 闫爽 陈秋雨 张越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3期4125-4131,4138,共8页
背景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老年患者冠状动脉大血管病变的发病率显著增加。药物涂层球囊(DCB)作为一种新兴治疗手段,因其能有效减少再狭窄发生率而备受关注。然而,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小血管病变,对大血管原位病变的有效性数据较... 背景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老年患者冠状动脉大血管病变的发病率显著增加。药物涂层球囊(DCB)作为一种新兴治疗手段,因其能有效减少再狭窄发生率而备受关注。然而,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小血管病变,对大血管原位病变的有效性数据较少。目的探讨DCB治疗老年患者冠状动脉大血管原位病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22年就诊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且年龄>60岁老年冠心病(CHD)患者128例为研究对象。完善术前检查化验。按照PCI治疗方案分为DCB组(n=30)、药物洗脱支架(DES)组(n=64)和生物可吸收支架(BVS)组(n=34)。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随访分别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AG),观察术前靶血管参考直径(RVD),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1年随访观察最小管腔直径(MLD),进一步推算术前直径狭窄程度(DS)、术后即刻观察管腔获益(AG),术后即刻与术后随访1年残余直径狭窄程度(RDS)和晚期管腔丢失(LLL)。随访期间每月定期门诊或电话随访,记录患者院内及出院后1年内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采用LASSO回归分析筛选相关变量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MACE发生的影响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患者发生MACE的生存曲线,生存曲线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DCB组、DES组和BVS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BVS组MLD、AG高于DCB组、DES组,RDS低于DCB组、DES组(P<0.05),术后1年DES组RDS低于DCB组(P<0.05)。3组患者院内均无MACE发生,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478(425,538)d,共发生38例MACE,随访期间3组均无心肌梗死与心源性死亡事件发生;出血事件:DCB组有0例,DES组有3例,BVS组有3例,表现为牙龈出血,经评估为轻度出血。Log-rank检验结果示3组患者无MACE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0)。LASSO回归分析筛选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介入治疗史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LDL-C(OR=12.204,95%CI=3.403~43.768)、介入治疗史(OR=0.041,95%CI=0.010~0.162)是患者发生MACE的影响因素。结论DCB治疗老年CHD患者大血管病变与DES和BVS比较无明显差异,有效性及安全性DES和BVS相当。DCB是治疗老年患者冠状动脉大血管病变安全、有效的方式,LDL-C升高和介入治疗史是MACE发生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气囊血管成形术 药物涂层球囊 老年人 队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KI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BCR-ABL^(IS)减半时间对获得深层分子学反应的早期预测
5
作者 杨岚 曹丽霞 +1 位作者 任慧娟 韩艳秋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49-1355,共7页
目的:探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BCR-ABL^(IS)减半时间(HT)对获得深层分子学反应(DMR)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1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一线予以伊马替尼治疗且具有完整病例资料的初诊CML... 目的:探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BCR-ABL^(IS)减半时间(HT)对获得深层分子学反应(DMR)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1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一线予以伊马替尼治疗且具有完整病例资料的初诊CML患者的连续数据。结合患者临床特征及各时点疗效分析,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探索患者获得DMR的独立影响因素联合HT与3个月BCR-ABLIs水平对DMR进行早期预测。结果: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HT与3个月BCR-ABLIs水平为患者获得MR4、MR4.5、stable MR4.5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确定HT的最佳截断值为28 d,与HT>28 d的患者相比,HT≤28 d的患者分别在2年、3年和5年更容易获得DMR(74.2%vs 27.3%,71.2%vs 22.7%,63.6%vs 25.0%,均P<0.001)。按照3个月BCR-ABL^(IS)水平及HT将患者分为4组,Kaplan-Meier分析结果显示,BCR-ABL^(IS)≤10%且HT≤28 d组获得累计MR4及MR4.5的概率高于BCR-ABL^(IS)≤10%且HT>28 d组(P<0.05);BCR-ABL^(IS)>10%且HT≤28 d组获得累计MR4及MR4.5的概率高于BCR-ABL^(IS)>10%且HT>28 d组(P<0.05)。结论:除了早期分子学反应(EMR)之外,HT可作为CML疗效的另一重要预测指标,二者联合对于患者获得DMR具有更准确的早期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伊马替尼 BCR-ABL 减半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能量代谢调控铁死亡在维奈克拉抗肿瘤耐药中的研究
6
作者 牛莙藇(综述) 黄彬涛(审校)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13-317,共5页
BCL-2蛋白抑制剂维奈克拉(venetoclax,VEN)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主要用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genous leukemia,AML)患者的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然而,随着VEN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 BCL-2蛋白抑制剂维奈克拉(venetoclax,VEN)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主要用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genous leukemia,AML)患者的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然而,随着VEN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出现了获得性耐药的情况,为解决此问题,另一种程序性细胞死亡,如铁死亡可以实现逆转VEN耐药。本文分析了维奈克拉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可能发生的获得性耐药的机制,并对肿瘤细胞的异常能量代谢下铁死亡发生的几条重要的调节途径进行概述;总结了不同方法干预肿瘤细胞内能量代谢的状态,从而改变铁死亡的发生过程来逆转维奈克拉获得性耐药的可能性,以指导临床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死亡 维奈克拉 能量代谢 耐药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LRG1与尿微量白蛋白/肌酐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3
7
作者 张俊 于菁 +2 位作者 韩艳秋 任慧娟 苏晓甜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9期2446-2450,共5页
背景糖尿病肾病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是医疗工作者始终关注的问题,目前临床诊断糖尿病肾病方法较单一,富亮氨酸α-2糖蛋白-1(LRG1)可能成为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且准确、简便及风险性更小的生物学标志物,而国内相关的研究较少。目的研究2型糖... 背景糖尿病肾病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是医疗工作者始终关注的问题,目前临床诊断糖尿病肾病方法较单一,富亮氨酸α-2糖蛋白-1(LRG1)可能成为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且准确、简便及风险性更小的生物学标志物,而国内相关的研究较少。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LRG1水平及与尿微量白蛋白/肌酐(ACR)的关系,探讨LRG1在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本研究共纳入2型糖尿病患者290例,根据不同ACR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D1组)、微量白蛋白尿组(D2组)和大量白蛋白尿组(D3组),选取同期年龄、性别与实验组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128例作为对照组(N组)。收集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检测血清中LRG1、炎性指标、纤维化指标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各组间LRG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D3组LRG1要高于D2、D1和N组,D2组高于D1和N组,D1组高于N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logACR与空腹血糖(r=0.578)、胰岛素抵抗指数(r=0.632)、C反应蛋白(r=0.834)、LRG1(r=0.930)、转化生长因子-β1(r=0.739)、纤维连接蛋白(r=0.920)、血管内皮生长因子(r=0.691)呈线性正相关,而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r=-0.328)呈线性负相关(P<0.01)。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LRG1水平可能成为早期预测糖尿病肾病的新型血清标志物,与2型糖尿病肾脏损伤的炎性反应、纤维化过程及异常血管新生过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糖尿病肾病 富亮氨酸α-2糖蛋白-1 尿白蛋白排泄率 尿微量白蛋白/肌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三尖杉酯碱增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对于伊马替尼敏感性的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黄彬涛 赵卫红 +1 位作者 肖镇 高大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6期1017-1020,共4页
目的:研究高三尖杉酯碱(HHT)增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细胞对伊马替尼(IM)敏感性的机制。方法:采集1例CML患者骨髓血标本,经体外筛选、克隆建立人白血病细胞株NPHA1(初治)和NPHA2(复发)。RNA干扰NPHA2细胞的EphB4蛋白表达,建立NPHA2-Ep... 目的:研究高三尖杉酯碱(HHT)增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细胞对伊马替尼(IM)敏感性的机制。方法:采集1例CML患者骨髓血标本,经体外筛选、克隆建立人白血病细胞株NPHA1(初治)和NPHA2(复发)。RNA干扰NPHA2细胞的EphB4蛋白表达,建立NPHA2-EphB4-sh细胞株。结果:与NPHA1细胞相比,耐IM的NPHA2细胞中EphB4过表达;在NPHA2-EphB4-sh细胞中,EphB4表达显著低于NPHA1细胞和NPHA2细胞(P<0.001)。NPHA2细胞对IM有明显耐药性(IC50=5.45 mg/L),但NPHA2-EphB4-sh对IM敏感性增加(IC50=0.93 mg/L,P<0.001)。HHT与IM共处理后,NPHA2细胞对IM的IC50值降至1.17mg/L(P<0.001)。蛋白磷酸化测定表明HHT抑制了EphB4/RhoA通路表达。结论:EphB4/RhoA是一个新的IM耐药途径。HHT通过抑制EphB4/RhoA途径,使IM治疗获得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三尖杉酯碱 伊马替尼 慢性髓系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淋巴瘤患者外周血EB病毒检测及分型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3
9
作者 王颖君 巴音 +1 位作者 陈秋雨 韩艳秋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802-1806,共5页
目的:探讨淋巴瘤患者外周血EB病毒(EBV)检测及分型的临床意义。方法:纳入内蒙古地区西部的淋巴瘤患者101例,收集分析患者年龄、性别、淋巴瘤类型、Ann Arbor分期、结外浸润、乳酸脱氢酶等资料。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101例淋巴瘤患者... 目的:探讨淋巴瘤患者外周血EB病毒(EBV)检测及分型的临床意义。方法:纳入内蒙古地区西部的淋巴瘤患者101例,收集分析患者年龄、性别、淋巴瘤类型、Ann Arbor分期、结外浸润、乳酸脱氢酶等资料。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101例淋巴瘤患者外周血中EB病毒的含量,并对EB病毒阳性患者进行EB病毒分型检测。分析EB病毒核酸定量与淋巴瘤的临床不良预后因素、近期疗效的关系。结果:EBV-DNA外周血检出率为68.3%(69/101)。淋巴瘤患者不良预后因素分析显示,EBV阳性的淋巴瘤患者较EBV阴性患者拥有更多的不良预后因素,其临床预后较差。在接受4个疗程治疗后,46例B细胞类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中,EB病毒阳性组的总缓解率为60.7%,EB病毒阴性组的总缓解率为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9例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中,EB病毒阳性组的总缓解率为46.2%,EB病毒阴性组的总缓解率为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B病毒分型结果显示,98.6%(68/69)为2型EB病毒,1.4%(1/69)为1型和2型的混合感染。结论:EB病毒阳性淋巴瘤患者以EBV-2型感染为主。外周血中EB病毒核酸阳性的淋巴瘤患者近期疗效明显差于EB病毒核酸阴性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EB病毒 EBV-DNA 基因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槲皮素增敏阿霉素抗白血病效应的实验研究
10
作者 韩艳秋 红宇 +1 位作者 苏秀兰 王俊瑞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555-1560,共6页
本研究采用槲皮素作用于P388白血病移植瘤裸鼠模型,探讨其在体内抗白血病机制及增强阿霉素化疗效果的机制。取对数生长期的P388白血病细胞注入BALB/c裸鼠皮下,建成白血病皮下移植瘤裸鼠模型;采用槲皮素、阿霉素及二者联合用药作用于白... 本研究采用槲皮素作用于P388白血病移植瘤裸鼠模型,探讨其在体内抗白血病机制及增强阿霉素化疗效果的机制。取对数生长期的P388白血病细胞注入BALB/c裸鼠皮下,建成白血病皮下移植瘤裸鼠模型;采用槲皮素、阿霉素及二者联合用药作用于白血病小鼠,观察小鼠生存期的变化;定期复查血象,计数外周血细胞数;通过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周期,观察槲皮素对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ELISA法检测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blot技术检测NF-κB、BCL-2、BAX基因及蛋白的变化。结果表明,槲皮素和阿霉素均能显著延长P388白血病移植瘤裸鼠的生存期,且两者联合作用于动物的生存期较单一药物组的延长更明显;槲皮素和阿霉素单独及联合应用均可使白血病小鼠瘤组织G0/G1期细胞比例减少,S期及G2/M细胞比例增加,且槲皮素、阿霉素联合用药组作用更显著;槲皮素可激活Caspase-3酶,诱导白血病小鼠白血病细胞的凋亡;同时,槲皮素可以下调抗凋亡基因BCL-2及NF-κB的表达并上调促凋亡基因BAX的表达。结论:槲皮素可在体内通过调控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来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促进癌细胞凋亡,并可增敏蒽环类药物阿霉素的化疗效果,具有进一步研发为高效抗白血病药物的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槲皮素 白血病 阿霉素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亮氨酸α-2糖蛋白-1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1
作者 于菁 张俊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7期2818-2823,共6页
富亮氨酸α-2糖蛋白-1(leucine-rich-alpha-2-glycoprotein-1,LRG1)为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蛋白家族重要的一员,其主要生理作用是通过调节体内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通路影响各种生物功能。研究发现LRG1... 富亮氨酸α-2糖蛋白-1(leucine-rich-alpha-2-glycoprotein-1,LRG1)为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蛋白家族重要的一员,其主要生理作用是通过调节体内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通路影响各种生物功能。研究发现LRG1可以通过TGF-β依赖Smads途径和非依赖Smads途径来影响TGF-β信号通路参与关节炎症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呼吸系统及消化系统免疫炎症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也可以通过促进异常血管生成,调节细胞凋亡,促进上皮细胞向间质细胞的转变等过程来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因此LRG1可能成为治疗炎症性疾病及抗肿瘤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亮氨酸α-2糖蛋白1 转化生长因子-Β 炎症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BPA双突变急性髓系白血病预后再分层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亚朋 高大 苏龙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2年第9期41-44,共4页
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A(CCAAT enhancer binding protein A,CEBPA)基因突变是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常见基因突变之一,可分为单突变与双突变。CEBPA双突变为AML预后良好指标之一,但AML为一组异质性较大的疾病。根据... 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A(CCAAT enhancer binding protein A,CEBPA)基因突变是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常见基因突变之一,可分为单突变与双突变。CEBPA双突变为AML预后良好指标之一,但AML为一组异质性较大的疾病。根据CEBPA基因突变位点、合并基因突变、治疗后微小残留病等可对患者进行预后再分层,进而有助于建立新的预后分层体系。因此,探索CEBPA双突变AML再分层策略可能有助于更加精准地判断预后及指导治疗方案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基因突变 CEBPA双突变 微小残留病 预后再分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预防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高娟 张亚朋 苏龙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2年第3期53-58,共6页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是多种血液病的标准治疗手段之一,而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cute graft-versus-host disease,aGVHD)是限制移植成功的主要障碍之一。本文就目前aGVH...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是多种血液病的标准治疗手段之一,而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cute graft-versus-host disease,aGVHD)是限制移植成功的主要障碍之一。本文就目前aGVHD的主要预防进展做一综述,分别从基于药物的预防策略、基于免疫细胞的预防策略及aGVHD预防新靶点展开论述,以期为aGVHD预防的临床及基础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细胞分布宽度、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志玲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7年第3期116-119,共4页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6年4月于本院诊断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7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不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6年4月于本院诊断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7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不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和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水平的差异,并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探讨其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结果多支病变患者RDW、HbA1c水平均明显高于双支病变和单支病变患者(P<0.05);完全闭塞患者RDW、HbA1c水平均明显高于轻、中、重度闭塞患者(P<0.05)。单因素分析提示: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血清RDW、HbA1c水平、糖尿病患病率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24、0.14、0.15;P<0.05);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血清RDW、HbA1c水平、糖尿病患病率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47、0.64、0.34;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血清RDW(P=0.01)、HbA1c水平(P=0.001)是冠状动脉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和狭窄程度与血清RDW、HbA1c水平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病变 糖化血红蛋白 红细胞分布宽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