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和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在胆囊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1
作者 杨阳 张文华 王万祥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03-712,共10页
目的分析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和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在胆囊癌中的表达情况,探究3种标志物对于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方法收集2017年12月—2019年9月于内蒙古医... 目的分析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和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在胆囊癌中的表达情况,探究3种标志物对于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方法收集2017年12月—2019年9月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胆囊癌根治术,且术后病理证实为胆囊癌的55例患者术后标本及临床资料。利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患者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HER-2、VEGF-A、PD-L1的表达情况,分析3种标志物表达情况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以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Cox回归模型对患者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使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患者的预后情况,并通过Log-rank检验比较差异。结果55例患者的癌组织中HER-2高表达15例(27.2%)、VEGF-A高表达23例(41.8%)、PD-L1高表达18例(32.7%),与癌旁组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HER-2表达组在肿瘤位置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VEGF-A表达组在肿瘤最大直径、肿瘤分化度、肿瘤位置、N分期、周围器官侵犯、脉管侵犯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PD-L1表达组在周围器官侵犯、脉管侵犯、疾病分期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CA19-9水平、HER-2表达为影响患者总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5),术前CA19-9水平、肿瘤最大直径、N分期、VEGF-A、PD-L1表达为患者无进展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P值均<0.05)。Kaplan-Meier分析结果显示,HER-2高表达患者的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相比于HER-2低表达患者均有显著差异(P值均<0.05)。结论HER-2、VEGF-A、PD-L1对于胆囊癌患者的临床意义重大,是潜在的靶向治疗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肿瘤 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tpbp1基因敲除小鼠模型的构建及初步表型分析
2
作者 常越 宋婧源 +5 位作者 杨晨曦 宋呼德尔 鲁厚可 张传领 任建军 肖瑞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49-1456,共8页
目的:采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并繁育出携带ATP/GTP结合羧肽酶1(Agtpbp1)基因敲除纯合子(Agtpbp1-/-)不育模型小鼠,为后续探究Agtpbp1基因在雄性不育中的发病机制提供动物模型。方法:采用CRISPR/Cas9技术,根据Agtpbp1基因的主要蛋白功... 目的:采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并繁育出携带ATP/GTP结合羧肽酶1(Agtpbp1)基因敲除纯合子(Agtpbp1-/-)不育模型小鼠,为后续探究Agtpbp1基因在雄性不育中的发病机制提供动物模型。方法:采用CRISPR/Cas9技术,根据Agtpbp1基因的主要蛋白功能区域的数据结果并结合Cas9核酸酶以此获取Agtpbp1基因敲除杂合子(Agtpbp1^(+/-))小鼠。将所获得杂合子小鼠雌雄交配,对其后代使用PCR和琼脂糖凝胶电泳进行基因型结果判定。利用RT-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Agtpbp1在不同水平上的表达情况,佐证鉴定结果。HE染色观察小鼠小脑及眼球结构以此来分析Agtpbp1基因敲除对浦肯野细胞和光感受器细胞的影响。结合行为学测试观察小鼠的共济失调症状。观察小鼠生长情况,分析雄性小鼠睾丸组织体积及重量变化,HE染色观察睾丸结构变化,PAS染色观察睾丸生殖细胞周期变化,最后利用精子分析仪分析小鼠精子活力,以此来分析小鼠的生长发育情况。结果:杂合子雌雄小鼠可继续交配,后代可获得3种基因型:Agtpbp1野生型(Agtpbp1+/+)、Agtpbp1^(+/-)和Agtpbp1-/-,用PCR成功鉴定出子代小鼠的基因型。RT-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染色分别在不同水平验证Agtpbp1-/-小鼠模型构建成功(P<0.05)。HE染色结果显示,Agtpbp1-/-小鼠小脑中丢失浦肯野细胞且眼球中感光细胞数量减少。行为学测试证实,Agtpbp1-/-小鼠存在运动功能障碍、动作不协调等共济失调症状。与对照组相比,Agtpbp1-/-小鼠睾丸体积和重量均显著降低。HE染色观察到Agtpbp1-/-小鼠睾丸中极少量精子出现,结合精子分析仪观察到该小鼠精子无论是活率、活力还是运动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睾丸切片PAS染色结果显示,Agtpbp1-/-小鼠精子发生周期发生阻滞。结论:本研究成功繁育出Agtpbp1全身敲除模型小鼠。Agtpbp1的缺失引起成年雄性小鼠生精细胞分化阻滞,精子活力降低而出现不育。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究Agtpbp1引起雄性不育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实验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tpbp1基因 浦肯野细胞变性 CRISPR/Cas9技术 精子发生 雄性不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细胞癌基因治疗:现状及挑战
3
作者 窦慧敏 王万祥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920-1924,共5页
肝细胞癌(HCC)作为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多数病例确诊时已处于晚期阶段,因此预后较差且生存率低。传统治疗方法效果有限,而基因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策略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同时面临着诸多挑战。本文主要介绍HCC基因治疗领域的最新... 肝细胞癌(HCC)作为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多数病例确诊时已处于晚期阶段,因此预后较差且生存率低。传统治疗方法效果有限,而基因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策略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同时面临着诸多挑战。本文主要介绍HCC基因治疗领域的最新进展,并分析该领域未来发展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基因治疗凭借靶向性强、作用机制多样及个性化治疗的优点,已成为当前HCC的研究热点。虽然基因治疗在HCC治疗中仍处于探索阶段,但目前已取得一些初步研究成果。根据相关文献报道,基因治疗联合化学治疗、免疫治疗等其他治疗方法可提升疗效,并降低部分单药治疗的副作用。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基因治疗有望为HCC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基因治疗 治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脾血管肉瘤1例报告 被引量:3
4
作者 王慧君 牛剑祥 +4 位作者 徐晓艳 郑卫华 李朋飞 刘一博 张俊晶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655-2657,共3页
原发性脾血管肉瘤(primary splenic angiosarcoma,PSA)是1种起源于脾窦血管内皮的恶性肿瘤,临床罕见,自Langhans于1879年报道了第1例PSA以来,截至2019年全世界仅报道300例左右[1]。张智旸等[2]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68例病理确... 原发性脾血管肉瘤(primary splenic angiosarcoma,PSA)是1种起源于脾窦血管内皮的恶性肿瘤,临床罕见,自Langhans于1879年报道了第1例PSA以来,截至2019年全世界仅报道300例左右[1]。张智旸等[2]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68例病理确诊为血管肉瘤患者的临床、手术病理资料和治疗情况,其中脾血管肉瘤仅有3例。PSA因其发病率低且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征性,临床易误诊,一般发现时已属晚期。笔者所在医院近来收治1例PSA患者,术前曾考虑为血液系统疾病,同时伴有肝脏、骨髓形态异常,诊疗期间因自发破裂行急诊手术。本病例近乎出现所有严重的并发症,现结合国内外文献,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肿瘤 血管肉瘤 治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黏膜屏障功能客观评价指标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被引量:2
5
作者 王艳磊 赵宇 +1 位作者 袁海硕(综述) 靳君华(审校)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69-672,共4页
肠黏膜屏障能够阻止肠道内致病菌及有害物质进入机体,同时作为防御屏障抵御外界环境的变化,逐渐引起临床重视,由于其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病机制,现已成为研究热点。目前,临床通过测定D-乳酸、内毒素等指标变化,间接反映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 肠黏膜屏障能够阻止肠道内致病菌及有害物质进入机体,同时作为防御屏障抵御外界环境的变化,逐渐引起临床重视,由于其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病机制,现已成为研究热点。目前,临床通过测定D-乳酸、内毒素等指标变化,间接反映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情况,但部分指标对肠道的损伤严重程度缺少具体的定量标准,且临床患者病因复杂,病情轻重各异,因此急需特异、敏感、可定量的评价指标辅助评估肠黏膜屏障受损情况。文章就目前在临床开展的和处于基础研究阶段并有望应用于临床的评价指标进行综述,为后期肠黏膜屏障功能的精确诊断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黏膜屏障 评价指标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新辅助放化疗方案可延长可切除和临界可切除胰腺癌患者的生存期 被引量:9
6
作者 牛河源 孟兴凯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312-2312,共1页
尽管国内外研究中心基于Ⅱ期临床试验和回顾性研究结果推荐对于可切除和临界可切除胰腺癌患者进行新辅助治疗,但新辅助放化疗在可切除和临界可切除癌症中的获益仍存在争议。PREOPANC试验是由荷兰胰腺癌组(DPCG)在荷兰开展的一项由研究... 尽管国内外研究中心基于Ⅱ期临床试验和回顾性研究结果推荐对于可切除和临界可切除胰腺癌患者进行新辅助治疗,但新辅助放化疗在可切除和临界可切除癌症中的获益仍存在争议。PREOPANC试验是由荷兰胰腺癌组(DPCG)在荷兰开展的一项由研究者发起的、全国性的、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在最初的研究结果中未能证明新辅助放化疗的生存益处,该研究报道了这项试验的长期随访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辅助放化疗 胰腺癌患者 Ⅱ期临床试验 新辅助治疗 长期随访结果 回顾性研究 随机对照试验 生存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