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蒙古准格尔旗35岁及以上人群卒中患病和血脂水平的现况调查 被引量:2
1
作者 武霞 宋军平 +4 位作者 江名芳 王智光 高春桃 赵世刚 吉沛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3年第5期244-249,共6页
目的探讨内蒙古准格尔旗≥35岁人群的卒中患病情况和血脂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内蒙古准格尔旗常住居民,进行统一体格检查、问卷调查和实验室检查,收集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2007年4—12月本次流行病学研究... 目的探讨内蒙古准格尔旗≥35岁人群的卒中患病情况和血脂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内蒙古准格尔旗常住居民,进行统一体格检查、问卷调查和实验室检查,收集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2007年4—12月本次流行病学研究共计调查72350人,应答率为88.7%,其中非卒中69762人,卒中2588例,卒中患病率为3.58%。②35~44岁、45~54岁、55~64岁、65~74岁和≥75岁年龄组卒中患病率分别为0.46%、1.46%、4.68%、7.35%和6.28%,随着年龄增长而上升(≥75岁组略为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脑梗死(χ2=448.361,P<0.01)、脑出血(χ2=105.243,P<0.01)患病率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45~54岁年龄组男性脑梗死患病率(1.27%)高于女性(0.96%);55~64岁年龄组男性脑出血患病率(1.35%)高于女性(1.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女性血清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的平均值高于男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5岁年龄组女性TC、TG水平高于同年龄段男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脑梗死发生率均随TC、TG水平的升高而增加,与正常水平组比较,其相对危险性亦升高(均P<0.01)。TC≥5.68mmol/L患者的脑出血发生率高于TC正常水平者,相对危险性亦提高(P<0.01)。结论内蒙古准格尔旗≥35岁人群卒中患病率为3.58%,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男性在45~54岁、55~64岁年龄段的脑梗死、脑出血患病率高于同年龄段的女性;>55岁年龄组女性的TC、TG水平高于同年龄段男性;脑梗死发生率均随TC、TG水平的升高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胆固醇 三酰甘油 卒中 流行病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地区首例Wilson病ATP7B基因突变类型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张传领 李春阳 +5 位作者 高迎春 程国强 徐亚楠 李灵 张波 肖瑞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9期3202-3203,共2页
患者男.19岁。因多动、站立不稳等姿势和步态异常3个月来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门诊治疗,经头部MRI、腹部彩超、铜蓝蛋白以及K-F环的相关检查,证实患者合并有基底节、脑干、肝脏、脾脏、角膜及血液系统的多系统损害;无家... 患者男.19岁。因多动、站立不稳等姿势和步态异常3个月来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门诊治疗,经头部MRI、腹部彩超、铜蓝蛋白以及K-F环的相关检查,证实患者合并有基底节、脑干、肝脏、脾脏、角膜及血液系统的多系统损害;无家族遗传史,参照《实用儿科学》关于威尔逊氏病(Wilson’s disease,WD)诊断标准综合判断为疑似W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地区 WILSON病 基因突变类型 ATP7B 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头部MRI 多系统损害 家族遗传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型布氏杆菌病周围神经损害的临床与电生理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任彩云 张哲林 +3 位作者 殷旭华 廖雅丽 孙艳冬 赵世刚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79-283,共5页
目的研究神经型布氏杆菌病周围神经损害的临床特征,探讨电生理对其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2例神经型布氏杆菌病周围神经损害患者(病例组)和32名性别及年龄与病例组匹配的正常对照组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查,并对所得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 目的研究神经型布氏杆菌病周围神经损害的临床特征,探讨电生理对其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2例神经型布氏杆菌病周围神经损害患者(病例组)和32名性别及年龄与病例组匹配的正常对照组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查,并对所得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在运动末梢潜伏期(distal motor latency,DML)、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otor active potentials,CMAP)波幅、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CV)、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潜伏期(sensory nerve action potential latency,SL)、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ensory nerve action potential,SNAP)波幅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SCV)方面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生理检查提示上下肢周围神经损害,感觉神经及运动神经均受累,其中感觉神经占55.47%,运动神经占16.80%,上肢以正中神经(64条)最多见,下肢以腓肠神经(16条)最多见。四肢运动神经256条中43条传导速度减慢,占16.80%,四肢感觉神经256条中142条传导速度减慢,占55.47%,SCV较MCV改变明显,上肢病变重于下肢。结论神经电生理检查为神经型布氏杆菌病周围神经损害的临床诊断提供了客观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型布氏杆菌病 周围神经 电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型布氏杆菌病的研究进展与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王丹 赵世刚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927-932,共6页
布氏杆菌病是世界上最常见的人兽共患传染病。它以动物为主要宿主,人类是其第二主要宿主。在国内,羊是主要的传染源。布氏杆菌可侵犯人体各个系统,其临床表现变化多端,侵犯神经系统则称其为神经型布氏杆菌病,较罕见,但表现十分复杂,可... 布氏杆菌病是世界上最常见的人兽共患传染病。它以动物为主要宿主,人类是其第二主要宿主。在国内,羊是主要的传染源。布氏杆菌可侵犯人体各个系统,其临床表现变化多端,侵犯神经系统则称其为神经型布氏杆菌病,较罕见,但表现十分复杂,可表现为脑膜炎、脑膜脑炎、急性脑血管病、癫痫等。正因如此,临床诊断较困难,很容易误诊。虽然神经型布氏杆菌病的病死率较低,但误诊或治疗不及时则会导致终身残疾。为提高广大临床工作者对神经型布氏杆菌病的认识与重视,现将其发病机制、流行病学、临床特点、辅助检查、诊断治疗及预防预后综述如下,并就目前国内对神经型布氏杆菌病诊断治疗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点粗浅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型布氏杆菌病 发病机制 临床特点 辅助检查 诊断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途径移植人脐血单核细胞对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姚星宇 杨丽敏 张国华 《中国卒中杂志》 2012年第10期786-791,共6页
目的观察经不同途径移植人脐血单核细胞14天后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评分的变化,探讨干细胞移植的最佳途径。方法采用自体血二次注血/退针法制作脑出血模型,经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检查证实脑出血模型构建成功后,将从人... 目的观察经不同途径移植人脐血单核细胞14天后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评分的变化,探讨干细胞移植的最佳途径。方法采用自体血二次注血/退针法制作脑出血模型,经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检查证实脑出血模型构建成功后,将从人脐血中分离出的新鲜人脐血单核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blood mononuclear cells,HUCBMC)分别经Wistar大鼠尾静脉、左心室及脑出血局部移植入实验动物体内,对照组造模成功后,不予治疗,自然转归。各组模型均于移植1、3、7、14天采用Longa评分法评价大鼠神经功能。结果经尾静脉、左心室及脑出血局部移植HUCBMC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经统计学处理后提示不同时间点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差异有显著性(F=131.87,P<0.001);移植时间(time)与移植方法(group)的交互效应显示不同的治疗方法时间趋势相同(F=35.54,P>0.05)。大鼠神经功能评分组间比较显示,不同移植方法对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变化的差异有显著性(F=6.434,P=0.001);HUCBMC移植术后1天脑局部移植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2.35±0.67)高于其他组,移植术后3、7、14天脑局部移植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分别为0.40±0.60,0.25±0.37,0.03±0.22)低于其他组;HUCBMC移植后1天4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差异无显著性(F=2.14,P=0.1 0);移植3、7、14天4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差异有显著性(F值分别为5.59,22.94,11.07,其对应P值均<0.01);相同移植途径不同时间点多个样本均数之间比较各组差异有显著性(F值分别为27.71,29.07,92.11,13.47,其对应P<0.001);尾静脉与左心室移植组各时间点神经功能评分差别无显著性(P分别为0.85,0.08,0.70,0.68)。结论经尾静脉、左心室及脑出血局部途径移植人脐血单核细胞治疗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均有改善;脑局部移植是脐血单核细胞移植的最佳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脐血单核细胞 脑出血 大鼠 神经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型布鲁氏菌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6
作者 曹秀云 张哲林 +1 位作者 石树君 柴丽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843-848,共6页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侵入机体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可累及全身各个系统,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轻重不等。当布鲁氏菌侵入神经系统引起的炎症性疾病称作神经型布鲁氏菌病,神经炎是这种疾病的重...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侵入机体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可累及全身各个系统,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轻重不等。当布鲁氏菌侵入神经系统引起的炎症性疾病称作神经型布鲁氏菌病,神经炎是这种疾病的重要特征,主要表现为脑膜炎、脑膜脑炎、脑脊髓膜炎、脊髓炎、急性脑血管病、周围神经病、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等。神经型布鲁氏菌病的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明确,目前也没有确切的诊断标准,其临床症状、脑脊液检验及影像学表现不典型,常与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混淆,容易漏诊及误诊。为了提高临床工作者对神经型布鲁氏菌病的认识及重视,本文将对神经型布鲁氏菌病的临床特点及可能的发病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神经型布鲁氏菌病的研究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型布鲁氏菌病 炎症 发病机制 临床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瑞舒伐他汀通过UCP2-SIRT3信号调控脑I/R对神经元的损伤 被引量:8
7
作者 云强 董雪佳 +3 位作者 王梦娇 刘雅虹 王智光 江名芳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21年第2期144-153,共10页
目的:研究瑞舒伐他汀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1)建立脑梗死及OGD/R细胞模型,检测不同浓度瑞舒伐他汀对细胞增殖及细胞凋亡的影响;(2)用不同浓度瑞舒伐他汀处理OGD/R细胞模型,观察瑞舒伐他汀对细胞形态和细胞中U... 目的:研究瑞舒伐他汀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1)建立脑梗死及OGD/R细胞模型,检测不同浓度瑞舒伐他汀对细胞增殖及细胞凋亡的影响;(2)用不同浓度瑞舒伐他汀处理OGD/R细胞模型,观察瑞舒伐他汀对细胞形态和细胞中UCP2/SIRT3表达和定位的影响;(3)构建UCP2沉默的细胞系,观察细胞线粒体形态和细胞中TOMM20及SIRT3分子表达与定位,研究瑞舒伐他汀在OGD/R细胞模型中发挥保护作用的通道和机制;(4)检测线粒体膜电位,PCR检测线粒体生成基因PGC1、Drp1和Opa1表达,研究瑞舒伐他汀对线粒体的保护作用。结果:(1)不同浓度瑞舒伐他汀均可以明显减低OGD/R细胞凋亡,提高细胞存活率;(2)瑞舒伐他汀通过影响细胞UCP2和SIRT3表达,进而发挥细胞保护作用,使细胞免受OGD/R损伤;(3)瑞舒伐他汀通过调控UCP2影响TOMM20表达,增加线粒体跨膜转运和能量代谢,增强线粒体功能,提高细胞存活;(4)瑞舒伐他汀阻止OGD/R细胞膜电位下降,保护线粒体,改善细胞状态,减少细胞凋亡。结论:瑞舒伐他汀通过调控UCP2/SIRT通路来抑制OGD/R细胞线粒体损伤,从而发挥神经元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舒伐他汀 UCP2 SIRT3 OGD/R 缺血再灌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瑞舒伐他汀通过调控UCP2-SIRT3通路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对神经元线粒体的损伤 被引量:10
8
作者 董雪佳 江名芳 包立道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2-61,共10页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rosuvastatin,RS)通过UCP2-SIRT3信号通路在脑缺血/再灌注(CIR)神经元线粒体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建立SH-SY5Y细胞的脑梗死再灌注模型(OGD/R),给予不同浓度RS(40和2.5μmol·L^-1)分别处理,观察两组中细...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rosuvastatin,RS)通过UCP2-SIRT3信号通路在脑缺血/再灌注(CIR)神经元线粒体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建立SH-SY5Y细胞的脑梗死再灌注模型(OGD/R),给予不同浓度RS(40和2.5μmol·L^-1)分别处理,观察两组中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变化及UCP2和SIRT3分子的表达;构建UCP2沉默细胞系,研究不同浓度RS对UCP2沉默前后细胞形态和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以及SIRT3分子、线粒体外膜异位酶20(TOMM20)和线粒体合成相关蛋白(Drp1、Opa1和PGC1)的表达变化。结果RS能提高OGD/R细胞的存活率、抑制细胞凋亡、改变细胞形态、稳定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增加OGD/R细胞中UCP2、SIRT3分子和TOMM20蛋白表达,并诱导Drp1和Opa1 mRNA的表达,抑制PGC1 mRNA的表达;沉默UCP2后能明显降低OGD/R细胞的存活率及TOMM20蛋白的表达,降低Drp1和Opa1 mRNA的表达,使PGC1 mRNA的表达增加。结论RS通过调控UCP2-SIRT3通路减轻CIR对神经元线粒体的损伤,发挥神经细胞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舒伐他汀 脑缺血/再灌注 UCP2/SIRT3通路 线粒体损伤 TOMM20 Drp1 Opa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型布鲁氏菌病的发病机制、诊断方法及预防 被引量:8
9
作者 赵婷婷 赵世刚 +1 位作者 苏霄 刘丹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03-508,共6页
布鲁氏菌病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人兽共患病,也是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的7大最容易被忽视的疾病之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由于管理不善和资源有限,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近年来种内/种间(动物与动物之间... 布鲁氏菌病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人兽共患病,也是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的7大最容易被忽视的疾病之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由于管理不善和资源有限,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近年来种内/种间(动物与动物之间/动物与人之间)感染率不断增加,至今仍困扰着世界.人类布鲁氏菌病易使多系统受累,一旦发展到慢性阶段,将难以治愈,对人类健康产生严重影响.神经系统受累为布鲁氏菌病的并发症之一,称为神经型布鲁氏菌病(neuobrucellosis,NB),NB在布鲁氏菌病中的发病率为1%~2%,本文重点总结了NB的发病机制、诊断方法及疫苗制作的研究进展,为今后该病在诊断及预防中提供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型布鲁氏菌病 发病机制 诊断方法 疫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强度间歇训练和中强度持续训练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健康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红梅 谢秀峰 +2 位作者 肖燕 王娟娟 李晓静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3-68,共6页
目的目前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与中强度持续训练(MCT)对动脉硬化和结构指标的影响的研究较少。文中旨在探讨HIIT与MCT对2型糖尿病患者中央动脉和外周动脉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7月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老年... 目的目前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与中强度持续训练(MCT)对动脉硬化和结构指标的影响的研究较少。文中旨在探讨HIIT与MCT对2型糖尿病患者中央动脉和外周动脉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7月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老年病科就诊的115位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8,不接受运动训练)、MCT组(n=38,按要求进行MCT运动)和HIIT组(n=39,按要求进行HIIT运动)。应用颈总动脉高分辨率超声检查及中央和外周动脉平面压力波测定法测定脉搏波速,评估动脉结构和功能指标的变化。脉搏波速包括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颈动脉至股动脉的脉搏波传导速度(CF PWV)等。结果PPA分析在对性别、基线中高强度体力活动(MVPA)、平均动脉压(MAP)进行调整后,与对照组比较,MCT组(β=-5.03)和HIIT(β=-3.76)在cIMT变化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干预治疗12个月后,只有HIIT组患者的颈动脉扩张性系数(β=0.00)和CD PWV(β=0.20)有显著的改善(P<0.05)。ITTA分析在校正性别、MAP和基线MVPA后,MCT组(β=-4.32)和HIIT组(β=-3.63)的cIMT变化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HIIT组对CD PWV(β=-0.13)和颈动脉扩张性系数(β=0.00)也有改善作用(P<0.01),对CR PWV亦有明显改善(β=-0.10,P<0.01)。结论HIIT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健康的改善更为显著,是改善2型糖尿病长期血管并发症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度间歇训练 中强度连续训练 动脉硬化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颈动脉扩张系数 脉搏波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金森病的疼痛 被引量:7
11
作者 江名芳 于生元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743-746,共4页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常见的锥体外系疾病,近年来帕金森病的非运动症状及亚临床症状受到神经病学界的高度重视,其中疼痛发生率逐渐增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治疗效果。认识并重视帕金森病的疼痛,有助于提高疗效...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常见的锥体外系疾病,近年来帕金森病的非运动症状及亚临床症状受到神经病学界的高度重视,其中疼痛发生率逐渐增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治疗效果。认识并重视帕金森病的疼痛,有助于提高疗效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改良及探讨 被引量:22
12
作者 赵凯 张国华 +1 位作者 贾宇臣 李宁 《中国卒中杂志》 2012年第12期916-921,共6页
目的探讨建立一种操作简便、稳定性好、成功率高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方法 60只清洁级成年健康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传统组和改良组各30只,传统组参照ZeaLonga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改良组主要针对三个方面... 目的探讨建立一种操作简便、稳定性好、成功率高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方法 60只清洁级成年健康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传统组和改良组各30只,传统组参照ZeaLonga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改良组主要针对三个方面进行改良以提高成功率,涉及线栓头端的处理、插入线栓的方式以及插入线栓位置的选择等。通过神经功能评分及脑组织学检查来验证模型稳定性和成功率。结果制模后改良组(2.35±1.23)与传统组(1.24士1.50)神经功能评分相比差异有显著性(t=2.852;P=0.007)。改良组实验动物模型制作成功率(63.33%)、存活动物模型制作成功率(73.08%),与传统组(20.00%和33.33%)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x^2值分别为11.589和6.848,P值分别为0.001和0.009)。结论改良组模型神经功能评分、存活动物模型制作成功率和实验动物模型制作成功率均高于传统组,是较为理想的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栓法 脑缺血 再灌注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急性期血清尿酸水平变化及其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汪瑞霞 杨佳 张哲林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5年第12期26-31,共6页
目的探讨血清尿酸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4年9月本院神经内科诊治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病例组,n=154)及同期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对照组,n=135)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方... 目的探讨血清尿酸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4年9月本院神经内科诊治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病例组,n=154)及同期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对照组,n=135)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严重程度与血清尿酸水平及其他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有吸烟史、饮酒史患者比例以及收缩压、舒张压、体质指数、血清尿酸、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超敏C反应蛋白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脑梗死灶体积(梗死大、中、小灶)患者脑梗死急性期血清尿酸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梗死灶体积增大,血清尿酸水平升高,病情加重。脑梗死急性期血清尿酸水平与收缩压、空腹血糖、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呈正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为预后不良的预测指标。结论血清尿酸水平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且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可作为脑梗死防治及病情监测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脑梗死 尿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P105-132作用下体外小胶质细胞分泌IL-8及可能产生途径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蕴天 福泉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046-1049,共4页
目的探讨PrP105-132作用下体外小胶质细胞分泌IL-8及可能产生途径。方法体外培养大鼠神经胶质细胞,用PrP105-132干预小胶质细胞,并阻断NF-κB途径,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IL-8含量,RT-PCR法检测细胞NF-κB mRNA水平。结果朊蛋白肽段干... 目的探讨PrP105-132作用下体外小胶质细胞分泌IL-8及可能产生途径。方法体外培养大鼠神经胶质细胞,用PrP105-132干预小胶质细胞,并阻断NF-κB途径,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IL-8含量,RT-PCR法检测细胞NF-κB mRNA水平。结果朊蛋白肽段干预后小胶质细胞活化,胞体增大,细胞突起变短、消失,呈圆状、杆状、阿米巴状。同时细胞上清液中IL-8分泌量增多(P<0.01),阻断NF-κB途径后IL-8分泌量显著降低(P<0.01)。结论 PrP能够诱导体外小胶质细胞分泌IL-8,IL-8产生主要依赖于NF-κB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朊蛋白 小胶质细胞 白细胞介素8 NF-Κ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rewer设计的不放回不等概率抽样方法
15
作者 王智光 闫在在 张婷婷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9-13,共5页
文章通过将总体随机划分成n/2或(n+1)/2个组,在每组中按Brewer(1963)方法实施大小为2的严格按单元大小成比例不等概率抽样(πPS抽样),构造出总体总值的估计量,建立了相应的理论。通过数值比较发现给出的方法显著地改进了精度。
关键词 不等概率抽样 包含概率 辅助信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辨MRI与超声造影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6
作者 董雪佳 刘雅虹 +3 位作者 海俊杰 王智光 张春雨 江名芳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803-807,共5页
目的 比较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RMRI)和超声造影(CEUS)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中的评估价值。资料与方法选取2019年11月—2020年11月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经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存在颈动脉斑块患者71例,根据是否存在颈内动... 目的 比较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RMRI)和超声造影(CEUS)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中的评估价值。资料与方法选取2019年11月—2020年11月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经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存在颈动脉斑块患者71例,根据是否存在颈内动脉系统源性急性缺血性卒中(AIS),分为AIS组40例和非AIS组31例,分别行HRMRI和CEUS检查,统计两组斑块数量、类型、成分检出情况,比较两组颈动脉易损斑块的检出率,评价2种检查方法的一致性。结果 AIS组40例共106个斑块,非AIS组31例65个斑块,HRMRI检查中,AIS组易损斑块检出率为55.7%(59/106),非AIS组为36.9%(24/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63,P=0.017)。CEUS检查中,AIS组易损斑块检出率为47.2%(50/106),非AIS组为30.8%(20/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82,P=0.034);AIS组中,HRMRI对易损斑块的检出率高于CEUS(P=0.005),2种检查的一致性较差(Kappa=0.269)。结论 HRMRI和CEUS均能有效区分易损斑块,HRMRI对易损斑块的检出率更高,且能细化斑块成分,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卒中 磁共振成像 超声造影 斑块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A评估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特征的价值 被引量:39
17
作者 沈艳昌 王琳 殷旭华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886-892,共7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A(MSCTA)对颈动脉斑块表面形态特征、构成成分、性质、"餐巾环征"和颈动脉重构指数(RI)的评估价值。方法纳入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经MSCTA检出颈动脉斑块患者共237例计390支颈动脉,其中发生脑缺血事件者...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A(MSCTA)对颈动脉斑块表面形态特征、构成成分、性质、"餐巾环征"和颈动脉重构指数(RI)的评估价值。方法纳入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经MSCTA检出颈动脉斑块患者共237例计390支颈动脉,其中发生脑缺血事件者136例(212支颈动脉)、未发生脑缺血事件者101例(178支颈动脉),参照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试验计算颈动脉狭窄率并判断狭窄程度,容积再现、多平面重建、曲面重组和最大密度投影重建等后处理技术评价颈动脉斑块部位(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部和颈内动脉颅外段)、斑块类型(脂肪斑块、钙化斑块和混合性斑块,以及溃疡型和非溃疡型斑块)、颈动脉重构指数和"餐巾环征"。结果脑缺血事件组患者颈动脉中度、重度狭窄和闭塞比例高于无脑缺血事件组[44.81%(95/212)对21.91%(39/178);χ~2=22.501,P=0.000]。脑缺血事件组共检出颈动脉斑块206个、无脑缺血事件组检出209个,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部[45.63%(94/206)对47.37%(99/209);χ~2=0.136,P=0.934];脑缺血事件组脂肪斑块[38.83%(80/206)对23.44%(49/209)]和以脂肪成分为主的混合性斑块[34.95%(72/206)对12.92%(27/209)]所占比例(χ~2=64.749,P=0.000),溃疡型斑块比例[8.74%(18/206)对2.87%(6/209);χ~2=6.554,P=0.001],以及"餐巾环征"阳性率[12.62%(26/206)对2.87%(6/209);χ~2=10.161,P=0.001]均高于无脑缺血事件组。脑缺血事件组颈动脉重构指数亦高于无脑缺血事件组(1.13±0.11对1.04±0.12;t=2.254,P=0.028)。结论颈动脉脂肪斑块、以脂肪成分为主的混合性斑块、溃疡型斑块,以及MSCTA所显示的"餐巾环征",均使临床脑缺血事件发生风险明显增加。MSCTA作为一种在体无创性影像学检查手段,可以准确显示并分析斑块形态特征和性质,对斑块易损性的评估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脑缺血 颈动脉 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多发性硬化临床特点及诊断难点分析 被引量:10
18
作者 刘翕然 徐雁 +12 位作者 王维治 王丽华 张美妮 李春阳 董会卿 李国忠 刘洪波 付锦 金涛 管阳太 檀国军 郭力 张星虎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60-366,共7页
目的总结中国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的临床特点以及诊断难点。方法基于中国多发性硬化调研项目结果,回顾性分析557名多发性硬化患者。分组对比人口学特征、临床特点、扩展残疾状况评分量表评分(Kurtzke Expanded Disability... 目的总结中国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的临床特点以及诊断难点。方法基于中国多发性硬化调研项目结果,回顾性分析557名多发性硬化患者。分组对比人口学特征、临床特点、扩展残疾状况评分量表评分(Kurtzke Expanded Disability Status Scale,EDSS)、诊断类型、发病后就诊及确诊时间等。结果557名患者中,女性与男性比例为2.09∶1,平均发病年龄为(34.9±11.2)岁。平均病程(66.8±61.5)个月。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relapsing-remitting multiple sclerosis,RRMS)是主要诊断类型(69.3%)。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运动症状(62.1%)。EDSS评分中位数2.5分。发病频率集中在每年发作1次(23.9%)和每2~4年发作1次(21.9%)。83.9%的患者在发病后立即就诊,发病到就诊的平均时间为(0.28±1.11)年。55.1%的患者首次就诊即确诊,首诊到确诊的平均时长为(0.91±2.36)年。与RRMS相比,进展型MS的病程长度、感觉症状、括约肌障碍比例及EDSS显著增加。结论中国人群MS的临床特点与高加索人种部分相似,如发病年龄、性别、症状构成及比例,同时中国人群MS也具有自己的特征,如较低的RRMS比例、较低的疾病严重程度。对于多发性硬化这种疾病的知晓率低、发病后未及时就诊、首次发作不能确诊是诊断的难点,今后需通过提高普通人群和基层医生对MS的认识来缩短就诊及确诊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硬化 临床特点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布鲁氏菌病的免疫逃逸机制及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9
作者 苏霄 赵世刚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029-1037,共9页
布鲁氏菌病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人兽共患传染病之一。它由胞内致病菌布鲁氏菌引起,以动物为主要宿主,人类是其第二主要宿主。布鲁氏菌能够在宿主细胞内存活和复制,通过表达不同的毒力因子和使用各种逃逸策略来逃避宿主的免疫反应,这导... 布鲁氏菌病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人兽共患传染病之一。它由胞内致病菌布鲁氏菌引起,以动物为主要宿主,人类是其第二主要宿主。布鲁氏菌能够在宿主细胞内存活和复制,通过表达不同的毒力因子和使用各种逃逸策略来逃避宿主的免疫反应,这导致了一部分布鲁氏菌病可以由急性演变到慢性从而造成疾病的迁延不愈,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基因变异的研究证实了基因多态性对人类布鲁氏菌病易感性的预期影响。由于目前布鲁氏菌病的临床表现多样,还没有批准的人类疫苗,而且治疗方法尚不确定,有复发的危险。本文重点总结了布鲁氏菌逃逸免疫系统的方法及基因多态性对疾病的可能影响,以期对未来的诊断及预防提供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氏菌病 毒力因子 逃逸策略 免疫机制 基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白质高信号的非传统血管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0
作者 郭宇宙 管玲 +1 位作者 王拥军 王伊龙 《中国卒中杂志》 2019年第11期1112-1118,共7页
血管源性脑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y,WMH)是脑小血管病的典型影像学征象之一。临床上有一部分WMH病例无高血压、糖尿病等传统血管危险因素,却伴有偏头痛、晕厥、睡眠呼吸暂停、睡眠障碍、直立性低血压等非传统危险因素... 血管源性脑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y,WMH)是脑小血管病的典型影像学征象之一。临床上有一部分WMH病例无高血压、糖尿病等传统血管危险因素,却伴有偏头痛、晕厥、睡眠呼吸暂停、睡眠障碍、直立性低血压等非传统危险因素或临床症状。本文对研究WMH与非传统血管危险因素关系的文献进行整理和总结。对非传统血管危险因素的深入研究有助于进一步认识WMH的潜在机制。针对非传统血管危险因素的控制和治疗可能有助于WMH的预防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白质高信号 非传统血管危险因素 偏头痛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晕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