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GF-β/WNT5a/JNK信号通路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的促进作用
1
作者 宋宇 包秀丽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9-226,共8页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无翅蛋白5a/c-Jun N-氨基末端激酶(TGF-β/WNT5a/JNK)信号通路对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纤维化的影响。方法将人LECs细胞系SRA01/04分为对照组、TGF-β组和WNT5a组,其中对照组细胞常规培养,TGF-β组和WNT5a组分别...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无翅蛋白5a/c-Jun N-氨基末端激酶(TGF-β/WNT5a/JNK)信号通路对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纤维化的影响。方法将人LECs细胞系SRA01/04分为对照组、TGF-β组和WNT5a组,其中对照组细胞常规培养,TGF-β组和WNT5a组分别采用TGF-β1和WNT5a处理24 h。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3个组细胞WNT5a、JNK、磷酸化JNK(p-JNK)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另将细胞系分为对照组、TGF-β组、TGF-β+SP600125组和WNT5a+SP600125组,其中对照组细胞常规培养,TGF-β组、TGF-β+SP600125组和WNT5a+SP600125组分别采用TGF-β1处理24 h、TGF-β1处理24 h+JNK抑制剂SP600125处理2 h、WNT5a处理24 h+SP600125处理2 h。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4个组细胞WNT5a、JNK、p-JNK、Ⅰ型胶原蛋白(Col-Ⅰ)、纤维连接蛋白(FN)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相对表达量;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各组细胞α-SMA的表达分布;采用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相对迁移数;采用Col-Ⅰ凝胶收缩实验检测各组细胞培养8、16、24和48 h时Col-Ⅰ凝胶面积比率。结果Western blot结果显示,TGF-β组和WNT5a组细胞WNT5a、JNK、p-JNK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GF-β组、TGF-β+SP600125组、WNT5a+SP600125组细胞Col-Ⅰ、FN、α-SMA的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TGF-β+SP600125组和WNT5a+SP600125组细胞各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TGF-β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TGF-β组SRA01/04细胞由柱状的上皮细胞转分化为纺锤状的肌成纤维细胞,TGF-β+SP600125组和WNT5a+SP600125组细胞仍以柱状上皮细胞形态居多。TGF-β组、TGF-β+SP600125组和WNT5a+SP600125组细胞内α-SMA相对荧光染色强度明显高于对照组,TGF-β+SP600125组和WNT5a+SP600125组α-SMA相对免疫荧光强度明显低于TGF-β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ranswell小室迁移实验结果显示,TGF-β组细胞相对迁移数明显高于对照组,TGF-β+SP600125组和WNT5a+SP600125组细胞相对迁移数明显低于TGF-β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ol-Ⅰ胶原凝胶收缩实验结果显示,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各组细胞Col-Ⅰ凝胶面积明显减小。各组不同时间点Col-Ⅰ凝胶面积比率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71.604,P<0.001;F时间=71.599,P<0.001);培养48 h时,TGF-β组、TGF-β+SP600125和WNT5a+SP600125组细胞Col-Ⅰ凝胶面积比率分别为(26.24±0.28)%、(64.02±1.05)%、(76.81±0.2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0.20±0.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WNT5a/JNK信号通路作为TGF-β信号通路下游作用靶点,促进了LECs上皮-间充质转化及细胞外基质沉积,提高了细胞收缩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状体上皮细胞 c-Jun N-氨基末端激酶 转化生长因子-β 无翅蛋白5a 上皮-间充质转化 纤维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向视网膜色素上皮样细胞的诱导分化及其在体应用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郭凯 罗燕 +4 位作者 李涛 田景毅 孙伟 林少芬 唐仕波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794-797,共4页
背景 目前,干细胞疗法治疗视网膜变性疾病是眼科研究的热点之一.研究已证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可以体外诱导分化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样细胞,但由于取材困难,临床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与MSCs有类... 背景 目前,干细胞疗法治疗视网膜变性疾病是眼科研究的热点之一.研究已证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可以体外诱导分化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样细胞,但由于取材困难,临床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与MSCs有类似的特性且容易获取,但人ADSCs能够诱导分化为RPE细胞的研究尚不多见. 目的 评估人ADSCs向RPE样细胞诱导分化的可行性及其在体应用的安全性.方法 将体外培养的第3代人ADSCs接种于6孔板进行培养,12h后于实验组培养液中加入100 ng/ml表皮生长因子(EGF)、50 μmol/L牛磺酸和5×10-7 mol/L视黄酸进行诱导,常规培养的细胞作为对照组.采用RPE细胞标志物Pan细胞角蛋白(Pan-CK)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荧光检测,对诱导的细胞进行鉴定,采用细胞膜示踪剂PKH26标记法示踪诱导细胞,将诱导后的RPE样细胞悬液lμl注入6只BALB/c裸鼠的右眼玻璃体腔,另6只裸鼠玻璃体内注射等容量PBS.于注射后1个月摘取实验动物右眼眼球,各组中3只眼球用于组织病理学检查,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玻璃体视网膜的形态学改变,另3只眼球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玻璃体视网膜超微结构的改变,评估诱导细胞在体应用的安全性. 结果 体外培养的第3代人ADSCs呈细长多角形,生长良好.对照组细胞Pan-CK表达缺失,而诱导细胞的细胞膜Pan-CK表达阳性,呈红色荧光.诱导的细胞经PKH26标记后细胞膜呈红色荧光.诱导的细胞悬液于裸鼠玻璃体内注射后1个月,光学显微镜下可见诱导细胞位于视网膜表面,视网膜各层组织结构排列清晰;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可见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细胞膜完整,线粒体结构正常,染色质均匀. 结论 人ADSCs体外诱导后可分化为RPE样细胞,PKH26可对诱导后细胞进行细胞示踪,分化的细胞玻璃体腔注射后短期内未发现视网膜的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分化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眼色素上皮/细胞学 干细胞移植 视网膜/病理 超微结构 BALB/C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珠单抗联合激光光凝术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继发黄斑水肿疗效观察 被引量:32
3
作者 杨大勇 李琳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69-372,共4页
目的探讨雷珠单抗联合激光光凝术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BRVO)继发黄斑水肿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BRVO继发黄斑水肿患者共90例,随机分为A组(30例)、B组(30例)及C组(30例),分别采... 目的探讨雷珠单抗联合激光光凝术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BRVO)继发黄斑水肿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BRVO继发黄斑水肿患者共90例,随机分为A组(30例)、B组(30例)及C组(30例),分别采用雷珠单抗单纯玻璃体内注射、单纯激光光凝术及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激光光凝术治疗;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黄斑中心凹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眼压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A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BCVA分别为0.80±0.12、0.72±0.08、0.67±0.06;B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BCVA分别为0.63±0.09、0.60±0.06、0.47±0.04;C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BCVA分别为0.59±0.06、0.54±0.05、0.43±0.04;B、C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BCVA均显著低于A组(F=2.51、2.68、2.91,P=0.03、0.02、0.02)。A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CMT分别为(359.15±77.95)μm、(365.27±53.38)μm、(300.25±39.01)μm;B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CMT分别为(304.32±59.20)μm、(327.68±40.91)μm、(246.23±30.04)μm;C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CMT分别为(209.30±54.39)μm、(264.33±37.80)μm、(208.17±29.34)μm;B、C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CMT均显著小于A组(F=3.78、4.66、5.14,均为P=0.00)。3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95,P=0.64);C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和12个月眼压均显著低于A、B组(F=2.45、2.60,P=0.03、0.02)。3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4,P=0.38)。结论相较于单纯应用激光光凝术和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术,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激光光凝术治疗BRVO继发黄斑水肿可有效改善视力,降低CMT,且未加重并发症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珠单抗 激光光凝术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 黄斑水肿 疗效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nt3a诱导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细胞外基质合成和胶原凝胶收缩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包秀丽 刘婷婷 +1 位作者 王艳艳 李琳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597-601,共5页
背景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的细胞外基质(ECM)的产生、异常沉积和收缩是PCO发生的重要病理机制。Wnt3a蛋白参与机体组织上皮细胞ECM的产生和纤维化过程,但Wnt3a对晶状体组织中上皮间质转化(EMT)相伴行的ECM的产生和收缩的影响尚... 背景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的细胞外基质(ECM)的产生、异常沉积和收缩是PCO发生的重要病理机制。Wnt3a蛋白参与机体组织上皮细胞ECM的产生和纤维化过程,但Wnt3a对晶状体组织中上皮间质转化(EMT)相伴行的ECM的产生和收缩的影响尚不清楚。目的研究Wnt3a对体外培养的人LECsECM合成的影响,并探讨其介导胶原凝胶收缩的相关分子机制。方法用脂质体介导转染技术将Writ3acDNA表达载体瞬时转染人LECs系SRAOI/04细胞作为Wnt3a转染组,对照组转染pcDNA3-HA表达载体。细胞转染后48h,采用Westernblot法测定各组细胞中Wnt3a、ECM主要成分I型胶原纤维(Col-I),Ⅳ型胶原纤维(C01.IV)和整合素B1(integrinp1)的表达;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α-SMA、细胞纤维状肌动蛋白(F-actin)在胞中的表达和分布。将SRAOI/04细胞与I型胶原凝胶混合,观察胶原收缩情况。结果Wnt3a转染48h,SRAOI/04细胞内Writ3a蛋白相对表达量(相对灰度值)明显升高,对照组细胞和Wnt3a转染组细胞中Wnt3a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290±0.066和0.703±0.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82,P〈0.01)。Westernblot法检测显示,Wnt3a转染组SRAOI/04细胞中的Col-I和integrinp1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697±0.021和0.875±0.05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370±0.020和0.580±0.0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9.600、8.156,均P〈0.01),Wnt3a转染组Col—IV蛋白相对表达量为0.430±O.020,高于对照组的0.383±0.03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514,P〉0.05)。免疫荧光检测显示,对照组细胞中F-actin和α-SMA蛋白主要表达于细胞膜,而Wnt3a转染组细胞中F-aetin和α-SMA蛋白表达于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周围,阳性染色程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强。Col-I凝胶收缩试验结果显示,细胞与Col-I胶原凝胶混合后24h凝胶收缩面积比率明显低于混合后8h(64.1%±2.3%与98.9%±1.0%),Wnt3a转染组凝胶收缩面积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64.1%±2.3%与93.9%±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Wnt3a过表达可诱导SRA01/04细胞ECM合成和细胞骨架重建,促进细胞收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间质转化 晶状体上皮细胞 晶状体囊/细胞学 细胞外基质 后囊膜混浊 Wnt信号通路 转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EGFR-1和VEGFR-2在氧诱导视网膜病变小鼠视网膜中表达的变化 被引量:4
5
作者 朱丹 新吉夫 郭凯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2-46,共5页
背景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氧动力学异常导致严重视网膜血管病变的致盲眼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ROP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但VEGF受体(VEGFR)在ROP发病中的作用研究较少. 目的 研究不同鼠龄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R)小... 背景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氧动力学异常导致严重视网膜血管病变的致盲眼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ROP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但VEGF受体(VEGFR)在ROP发病中的作用研究较少. 目的 研究不同鼠龄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R)小鼠视网膜中VEGFR-1和VEGFR-2的表达变化.方法 将60只SPF级出生后7 d(P7)的C57BL/6J小鼠与哺乳母鼠一起在体积分数(75&#177;2)%O2条件下饲养5d,建立OIR小鼠模型(OIR组),以60只正常环境饲养的同品系同龄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于P8、P11、P12、P13、P14、P18鼠龄时摘取2个组小鼠双侧眼球,制备视网膜切片,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检测小鼠视网膜血管的发育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不同鼠龄小鼠视网膜中VEGFR-1和VEGFR-2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小鼠视网膜中VEGFR-1和VEGFR-2蛋白的表达.结果 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OIR组P13、P14、P18小鼠有较多的血管内皮细胞核突破内界膜,光学显微镜下内界膜下的细胞增生,排列紊乱,视网膜表面或视网膜前有新生血管芽,但正常对照组各鼠龄小鼠视网膜结构正常.OIR组P12、P13、P14和P18小鼠视网膜中VEGFR-1 mRNA的平均相对表达水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6、0.000、0.000、0.042);OIR组P8、P11、P12、P13、P14和P18小鼠视网膜中VEGFR-2mRNA的平均相对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O.01).两个组间P8、P11、P12、P13、P14、P18小鼠视网膜中VEGFR-1蛋白阳性表达强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M=50.00、36.00、41.00、31.00、28.00、36.00,均P>0.05);正常对照组与OIR组间P8和P11小鼠视网膜中VEGFR-2蛋白阳性反应强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正常对照组P12、P13小鼠视网膜中VEGFR-2蛋白的表达减弱,但OIR组同鼠龄小鼠视网膜中VEGFR-2蛋白的表达增强,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2个组P14小鼠视网膜中VEGFR-2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强,但OIR组的表达强度仍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正常对照组P18小鼠视网膜中VEGFR-2蛋白表达减弱,OIR组VEGFR-2表达强度达峰(M=20.11,P<0.01). 结论 VEGFR参与OIR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VEGFR-2的促新生血管新生作用强于VEGFR-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氧诱导视网膜病变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受体 免疫组织化学 C57BL/6J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VAN软件测量视网膜管径的重复性和再现性评价 被引量:5
6
作者 李春艳 徐力 +1 位作者 王春燕 张建兵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634-639,共6页
背景视网膜血管管径的监测可以反映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血管性并发症的病情进展,视网膜血管管径的定量测量对全身相关病变和视网膜血管性疾病的评估和治疗过程监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但关于视网膜血管管径检测的方法学研究少见。目的... 背景视网膜血管管径的监测可以反映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血管性并发症的病情进展,视网膜血管管径的定量测量对全身相关病变和视网膜血管性疾病的评估和治疗过程监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但关于视网膜血管管径检测的方法学研究少见。目的评价IVAN血管测量软件对视网膜血管管径测量的重复性和再现性。 方法采用前瞻性诊断性试验研究设计,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志愿者96人192眼的以视盘为中心的数字化眼底照片,采用双盲法利用IVAN血管测量软件对眼底照片进行分析,分别得到视网膜中央动脉当量(CRAE)、视网膜中央静脉当量(CRVE)和动/静脉比值(AVR),评价患者双眼相关测量指标的对称性。分别由测量者1和测量者2对85名志愿者的85眼右眼视网膜血管管径进行测量,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价IVAN血管测量软件测量结果的再现性;由同一测量者采用盲法对受检者的视网膜血管管径进行测量,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价IVAN血管测量软件测量结果的重复性。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法分析观察者间或观察者内测量结果的相关性;采用Bland-Altman一致性分析评价观察者内或观察者间测量结果的一致性。 结果IVAN血管测量软件测量结果显示,受检者不同眼别间CRAE、CRVE和AVR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009、1.090、-1.259,均P〉0.05);测量者1测量的CRAE、CRVE和AVR值分别为(145.02±12.94)μm、(400.72±9.12)μm和0.36±0.03,测量者2测量值分别为(145.10±11.86)μm、(401.17±9.85)μm和0.36±0.0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074、-0.913、0.116,均P〉0.05);同一测量者第1次测量的CRAE、CRVE和AVR值分别为(145.02±12.94)μm、(400.72±9.12)μm和0.36±0.03,第2次测量值分别为(145.78±13.08)μm、(400.75±9.96)μm和0.36±0.0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777、-0.048、-0.745,均P〉0.05)。观察者内2次测量结果重复性较好(均ICC≥0.738),2次测量值均呈明显正相关(均r≥0.739);观察者间2次测量结果再现性较好(均ICC≥0.657),2次测量值均呈明显正相关(均r≥0.662)。Bland-Altman一致性分析显示,观察者内CRAE和CRVE测量均有5个点位于95%一致性界限(LoA)外(CRAE:95% LoA为-18.5~17.3 μm;CRVE:95% LoA为-9.8~9.6 μm)。观察者间CRAE和CRVE中均有6个点位于95% LoA外(CRAE:95% LoA为-19.3~20.0 μm;CRVE:95% LoA为-10.2~9.0 μm)。结论IVAN血管测量软件用于数字化彩色眼底照片中视网膜血管管径测量的重复性和再现性均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血管管径 生物测量 重复性 再现性 IVAN软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Y染色体的演化 被引量:9
7
作者 杨仙荣 王美琴 李少华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849-856,共8页
人类Y染色体由于其性别决定的特殊功能和独有的进化史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Y染色体起源于常染色体,经历了严重的退化过程。由于其缺乏重组,蛋白编码基因少,重复序列多所以研究进展缓慢。近年来,随着比较基因组及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人... 人类Y染色体由于其性别决定的特殊功能和独有的进化史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Y染色体起源于常染色体,经历了严重的退化过程。由于其缺乏重组,蛋白编码基因少,重复序列多所以研究进展缓慢。近年来,随着比较基因组及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人类Y染色体最终命运的争论不断加剧,Y染色体的研究正逐步成为热点。文章综述了人类Y染色体的结构、遗传特点、起源及进化过程,并根据目前的研究进展对Y染色体的最终命运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作者的一些看法,以期为从事遗传及性染色体进化的研究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染色体退化 重组抑制 进化层 转录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GM6001抑制兔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瘢痕的形成 被引量:3
8
作者 申颖 吴伟 +1 位作者 陆晓和 郭文奇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41-245,共5页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GM6001在青光眼滤过术后滤过道瘢痕化中的作用。方法随机取青紫兰兔24只,双眼行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术后右眼结膜下注射GM6001作为实验组,左眼注射PBS作为对照组,1次/d,监测眼压,并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标记抗...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GM6001在青光眼滤过术后滤过道瘢痕化中的作用。方法随机取青紫兰兔24只,双眼行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术后右眼结膜下注射GM6001作为实验组,左眼注射PBS作为对照组,1次/d,监测眼压,并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标记抗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观察滤过道成纤维细胞增殖情况。结果术后7,14,21,28 d,实验组较对照组眼压低,术后各时间点实验组PCNA和α-SMA阳性细胞数低于对照组,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GM6001具有抑制兔眼滤过术后滤过道成纤维细胞过度增殖,减少瘢痕形成和延长功能性滤过泡存在时间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 GM6001 抗增殖细胞核抗原 Α-平滑肌肌动蛋白 GM600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轴向旋转的预测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李琳 孟紫薇 +2 位作者 张利民 虹霏 朱丹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536-541,共6页
目的 研究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TIOL)植入术后轴向旋转的预测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9月至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100例(200眼)行TIOL植入术的白内障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模型建立组(60例120眼)、外部验证组(40例80眼),比较模型建立组、外... 目的 研究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TIOL)植入术后轴向旋转的预测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9月至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100例(200眼)行TIOL植入术的白内障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模型建立组(60例120眼)、外部验证组(40例80眼),比较模型建立组、外部验证组术后发生轴向旋转(发生组)与未发生轴向旋转(未发生组)患者各项临床资料及数据的差异,采用Lasso回归和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轴向旋转的预测因素,R语言建立预测模型,并对所建立模型进行评价和外部验证。结果 模型建立组:发生组患者眼轴长度、撕囊口直径均高于未发生组,植入张力环患者少于未发生组,前囊膜混浊分级与未发生组差异显著,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外部验证组:发生组患者眼轴长度、撕囊口直径均高于未发生组,前囊膜混浊分级与未发生组差异显著,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其余指标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Lasso回归分析筛选出具有预测价值的4个术后轴向旋转因素:眼轴长度、撕囊口直径、前囊膜混浊分级、植入张力环,其系数分别为1.988、2.076、1.553、-0.762。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眼轴长度、撕囊口直径、前囊膜混浊分级4级是术后轴向旋转的相关危险因素,植入张力环是术后轴向旋转的相关保护因素(均为P<0.05)。针对模型建立组绘制的预测术后轴向旋转列线图模型的预测风险能力指数(C-index)为0.945,提示列线图预测能力较好。绘制模型建立组、外部验证组的校准曲线,结果显示,两者校准度分别为0.905、0.926,提示模型与实际观察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绘制决策分析曲线(DCA)评价模型的临床效用,结果显示,术后轴向旋转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明显的正向净收益。结论 眼轴长度、撕囊口直径、前囊膜混浊分级4级是白内障TIOL术后轴向旋转的相关危险因素,植入张力环是术后轴向旋转的相关保护因素,4项相关危险因素均可作为术后轴向旋转的预测因素,为临床早期预测和干预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光矫正 人工晶状体植入 术后轴向旋转 白内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窥镜直视下房角分离术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被引量:7
10
作者 申颖 陆晓和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43-345,共3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行内窥镜直视下房角分离术联合超声乳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100例(100眼),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行内窥镜直视下... 目的探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行内窥镜直视下房角分离术联合超声乳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100例(100眼),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行内窥镜直视下房角分离术联合超声乳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照组单纯行超声乳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两组术后均平均随访6个月,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眼压、前房深度、视力、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观察组、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6.0%、5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前房深度加深,眼压降低,视力提高,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且观察组术后各项指标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观察组、对照组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6.0%、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内窥镜直视下房角分离术联合超声乳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视力明显提高,可有效控制眼压,临床效果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人工晶状体 超声乳化 房角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ickkopf-1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增生的抑制作用及其生物学机制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利民 包秀丽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85-290,共6页
目的探讨DKK1(Dickkopf1)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增生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晶状体后囊膜混浊(PCO)的临床治疗提供新靶点。方法将人LECs系(SRA 01/04细胞)分为Wnt3a过表达组、DKK1组和对照组。Wnt3a... 目的探讨DKK1(Dickkopf1)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增生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晶状体后囊膜混浊(PCO)的临床治疗提供新靶点。方法将人LECs系(SRA 01/04细胞)分为Wnt3a过表达组、DKK1组和对照组。Wnt3a过表达组采用脂质体介导转染技术将Wnt3a cDNA表达载体瞬时转染入人SRA 01/04细胞构建PCO模型。DKK1组转染Wnt3a cDNA表达载体后48 h在培养基中加入100μg/ml DKK1进行干预,对照组细胞转染pcDNA3-HA表达载体。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生存率;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各组细胞增生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法检各组细胞中Wnt3a、CyclinD1和C-Myc蛋白的表达;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法检测并定位各组细胞中β-catenin的表达。结果Western blot检测发现,Wnt3a过表达组Wnt3a蛋白的相对表达量为0.84±0.06,高于对照组的0.49±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04,P<0.05)。CCK-8试验显示,不同时间点各组细胞生存率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10.910,P<0.05;F时间=6.041,P<0.05),其中Wnt3a过表达组细胞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DKK1组细胞生存率明显低于Wnt3a过表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Wnt3a过表达组和DKK1组细胞中PC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4±1.4)%、(43.4±5.4)%和(14.2±2.3)%,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250,P<0.05),其中DKK1组和对照组细胞中PCNA阳性表达率均低于Wnt3a过表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发现,Wnt3a过表达组β-catenin蛋白主要表达于细胞质和细胞核,对照组β-catenin蛋白仅分布于细胞质,DKK1组β-catenin蛋白分布于细胞质,少量分布于细胞核。Western blot法检测显示,对照组、Wnt3a过表达组和DKK1组C-Myc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59±0.05、0.93±0.02和0.47±0.08,CyclinD1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64±0.07、0.84±0.03和0.55±0.10,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0.580、5.040,均P<0.05);其中Wnt3a过表达组C-Myc和CyclinD1相对表达量高于对照组和DKK1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DKK1抑制SRA01/04细胞中Wnt3a过表达诱导的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活化,下游靶蛋白CyclinD1和C-Myc表达下调,可能是DKK1抑制人LECs增生的生物学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ckkopf家族 晶状体上皮细胞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细胞增生 后囊膜混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routy调控转化生长因子-β信号通路介导的上皮间充质转化抑制后囊膜混浊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利民 包秀丽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690-694,共5页
后囊膜混浊(posterior capsular opacification,PCO)是白内障手术的主要远期并发症,是由于手术切除纤维块后残留在囊袋中的晶状体上皮细胞(lens epithelial cell,LEC)的异常生长引起的。在成人术后2~5 a的发生率为20%~40%,儿童几乎为100... 后囊膜混浊(posterior capsular opacification,PCO)是白内障手术的主要远期并发症,是由于手术切除纤维块后残留在囊袋中的晶状体上皮细胞(lens epithelial cell,LEC)的异常生长引起的。在成人术后2~5 a的发生率为20%~40%,儿童几乎为100%。大量研究表明LEC的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及增殖过程是PCO发展的主要病理改变,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 growth factor-β,TGF-β)信号通路参与了LEC的EMT过程,其包括经典的Smad信号通路及非Smad信号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通路为主要的非Smad信号通路。Sprouty是RTK介导的Ras/ERK/MAPK信号通路特异的抑制蛋白,并作为TGF-β诱导的EMT的负性调节因子抑制ERK信号通路,从而抑制EMT过程。本文将总结在PCO中LEC的EMT过程,以及Sprouty通过抑制TGF相关信号通路阻断PCO过程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ROUTY 后囊膜混浊 上皮间充质转化 转化生长因子-Β 晶状体上皮细胞 MAPK信号转导通路 白内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KH26标记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及眼内示踪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郭凯 罗燕 +1 位作者 李士清 田景毅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876-879,共4页
目的评估PKH26对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hADSCs)进行体外标记及眼内标记的可行性。方法体外培养hADSCs,使用PKH26对hADSCs进行体外标记并观察标记结果。采用抽签法将C57BL/6J小鼠18只分为正常对照组(6只)、标记细胞组(9只)和未标记细胞组(3... 目的评估PKH26对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hADSCs)进行体外标记及眼内标记的可行性。方法体外培养hADSCs,使用PKH26对hADSCs进行体外标记并观察标记结果。采用抽签法将C57BL/6J小鼠18只分为正常对照组(6只)、标记细胞组(9只)和未标记细胞组(3只),标记细胞组和未标记细胞组C57BL/6J小鼠玻璃体腔分别注射2×10^5/ml标记细胞和未标记细胞各1μl,注射后1个月分别行视网膜铺片观察荧光标记结果。取正常对照组及标记细胞组小鼠视网膜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及电子显微镜检查判定毒性反应。结果hADSCs经PKH26体外标记后细胞膜呈红色荧光,标记细胞组小鼠玻璃体腔注射标记细胞后1个月可见视网膜血管前红色强荧光,标记细胞组小鼠视网膜苏木精-伊红染色及电子显微镜检查均未见细胞变性坏死及增生。hADSCs体外、体内标记显影结果显示,未标记细胞组均无荧光显色,显色阳性率均为0,标记细胞组均出现红色荧光,显色阳性率均为100%。结论PKH26可用于标记hADSCs及眼内示踪,形态学评估显示其无毒性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PKH26 细胞标记 毒性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蛋白胶治疗兔大的不规则角膜穿通伤 被引量:1
14
作者 徐力 李春艳 +3 位作者 张海涛 马秀梅 徐晓燕 张晓云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02-106,共5页
背景缝线缝合是目前标准的角膜穿通伤治疗方法,缝线缝合的缺点促使人们探索非缝合的手术方法,组织黏合剂是一种有前景的非缝合替代手术方法。 目的探讨用纤维蛋白胶治疗兔大的不规则角膜穿通伤的效果。 方法18只清洁级健康白色獭兔... 背景缝线缝合是目前标准的角膜穿通伤治疗方法,缝线缝合的缺点促使人们探索非缝合的手术方法,组织黏合剂是一种有前景的非缝合替代手术方法。 目的探讨用纤维蛋白胶治疗兔大的不规则角膜穿通伤的效果。 方法18只清洁级健康白色獭兔,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缝合组和黏合组,用15°角膜穿刺刀在角膜非瞳孔区形成V字形、总长度为6 mm的角膜全层穿通伤,缝合组和黏合组分别用10-0缝线对位间断缝合3~5针或用纤维蛋白胶联合临时缝线和治疗性绷带角膜接触镜治疗,每只兔均以右眼为实验眼,左眼为自身对照。比较2个组手术时间,并对术后裂隙灯显微镜观察结果进行比较,分别于术后1、3、8周行角膜组织病理切片评估2个组伤口的愈合修复情况。 结果黏合组的平均手术时间为(3.48±0.48)min,显著低于缝合组的(7.77±1.3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28,P〈0.01)。术后裂隙灯显微镜观察发现,黏合组伤口愈合快且平整。角膜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黏合组伤口愈合规则,炎症反应轻,无新生血管形成;而缝合组纤维排列不整齐,缝线周围有大量炎性细胞及巨噬细胞浸润,炎症反应较重,术后3周发现有新生血管形成。 结论与传统缝线相比,采用纤维蛋白胶联合临时缝线和治疗性绷带角膜接触镜的方法治疗兔大的不规则角膜穿通伤具有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术后刺激小、炎症反应轻、愈合时间短、伤口愈合规则、无新生血管形成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蛋白胶 缝线 全层角膜穿通伤 动物模型 治疗性绷带角膜接触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囊膜混浊相关分子调控通路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5
作者 刘婷婷 包秀丽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92-596,共5页
白内障手术是目前世界上最常见、最成熟的眼科手术之一。手术包括摘除混浊的晶状体及人工晶状体的植入,可以较好地恢复患者视力。后囊膜混浊(posterior capsular opacification,PCO),又称继发性白内障,是白内障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白内障手术是目前世界上最常见、最成熟的眼科手术之一。手术包括摘除混浊的晶状体及人工晶状体的植入,可以较好地恢复患者视力。后囊膜混浊(posterior capsular opacification,PCO),又称继发性白内障,是白内障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了手术的治疗效果。在白内障手术后2~5 a,由PCO导致的视力下降患者占20%~40%。PCO是一种纤维变性疾病。研究PCO的发生机制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医学课题。目前证实手术后晶状体赤道部及前囊下残余的晶状体上皮细胞通过增殖、迁移、上皮间质转化成为成纤维细胞和肌成纤维细胞,伴随细胞外基质的合成最终导致了PCO的发生。一系列生长因子及信号通路参与到PCO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并发挥了关键作用。本文对与PCO发生相关的分子调控通路的最新知识进行了总结,并探讨了干扰PCO发生的可能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后囊膜混浊 分子调控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球摘除患者围手术期负性变化及护理对策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岩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3期406-409,共4页
目的:探讨眼球摘除患者围手术期负性自动思维、自我接纳、社会支持的变化及护理对策。方法:将择期进行眼球摘除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心理干预。在干预的第3、... 目的:探讨眼球摘除患者围手术期负性自动思维、自我接纳、社会支持的变化及护理对策。方法:将择期进行眼球摘除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心理干预。在干预的第3、7周分别通过负性自动思维调查问卷(ATQ)、自我接纳调查问卷(SAQ)以及社会支持量表(SSRS)对两组患者进行测评,并对测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干预之前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干预前比较,对照组ATQ评分在第7周时明显降低(P<0.05),而观察组在第3周时就明显降低(P<0.05);两组患者的SAQ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但观察组的较对照组升高幅度明显,且观察组在第3、7周时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SSRS评分无变化(P>0.05),观察组明显升高(P<0.05),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实施心理干预可以显著降低眼球摘除患者围手术期负性自动思维水平,有效改善自我接纳情况,提高社会支持的程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球摘除术 负性自动思维 自我接纳 社会支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诱导为内皮样细胞的可行性及其小鼠眼内应用短期安全性
17
作者 郭凯 罗燕 +1 位作者 李士清 田景毅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880-883,共4页
目的评估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hADSCs)向内皮样细胞诱导分化的可行性及其眼内应用的安全性。方法体外培养并诱导hADSCs向内皮样细胞分化,实验组加入青链霉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照组分别加入等量... 目的评估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hADSCs)向内皮样细胞诱导分化的可行性及其眼内应用的安全性。方法体外培养并诱导hADSCs向内皮样细胞分化,实验组加入青链霉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照组分别加入等量磷酸盐缓冲液(PBS),分别观察内皮细胞标志物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的表达。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只C57BL/6J小鼠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只,实验组小鼠玻璃体腔注射诱导细胞,对照组注射等量PBS,电子显微镜下分别观察小鼠视网膜细胞变化,评估诱导后细胞眼内应用的安全性。结果hADSCs体外诱导后表达内皮细胞标志物vWF,实验组vWF免疫荧光呈绿色强荧光,显色率为100%,正常对照组vWF免疫荧光无显色,显色阳性率为0。诱导细胞小鼠玻璃体腔注射后1个月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及视杆细胞未见变性、坏死等毒性改变。结论hADSCs体外诱导可以向内皮样细胞分化,小鼠眼内短期应用无视网膜毒性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内皮样细胞 诱导分化 毒性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特点及其民族差异 被引量:8
18
作者 郭萨日娜 朱丹 陶勇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63-671,共9页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DM)最常见的微血管病变之一,本质上是由胰岛素分泌不足或活性降低引起血糖代谢异常所致,其发病机制复杂,既与多基因遗传有关,又受环境因素影响。目前,国内外对DR的研究逐步加深,但缺乏对中国少数民族DR相...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DM)最常见的微血管病变之一,本质上是由胰岛素分泌不足或活性降低引起血糖代谢异常所致,其发病机制复杂,既与多基因遗传有关,又受环境因素影响。目前,国内外对DR的研究逐步加深,但缺乏对中国少数民族DR相关的研究。为此,该文对中国部分少数民族DR的发病特点及其民族差异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病因学 流行病学 民族差异 少数民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8在葡萄膜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振华 朱丹 陶勇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648-652,共5页
葡萄膜炎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提示趋化因子白细胞介素-8(IL-8)参与了葡萄膜炎的发病过程.研究IL-8及其细胞因子网络的特点为明确葡萄膜炎的发病机制,寻求新的活动性检测指标和治疗提供了基础.从IL-8... 葡萄膜炎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提示趋化因子白细胞介素-8(IL-8)参与了葡萄膜炎的发病过程.研究IL-8及其细胞因子网络的特点为明确葡萄膜炎的发病机制,寻求新的活动性检测指标和治疗提供了基础.从IL-8及其生理作用、IL-8在眼部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机制、IL-8在葡萄膜炎中的作用、IL-8在各类型葡萄膜炎中的表现等方面对IL-8在葡萄膜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膜炎 白细胞介素-8 细胞因子 趋化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皮间充质转化在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发病机制中的潜在作用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利民 包秀丽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692-695,700,共5页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是一种以纤维化为特点具有潜在致盲性的眼科并发症,其病理改变是产生视网膜前膜(epiretinal membranes,ERMs)。ERMs是一种纤维增殖膜,在视网膜前后表面及玻璃体内形成,当...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是一种以纤维化为特点具有潜在致盲性的眼科并发症,其病理改变是产生视网膜前膜(epiretinal membranes,ERMs)。ERMs是一种纤维增殖膜,在视网膜前后表面及玻璃体内形成,当其收缩后导致PVR的发生,最终形成视网膜皱褶和牵引视网膜脱离(tractional retinal detachment,TRD)。多种细胞类型在ERMs中已被确定,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在PVR的病理生理学中至关重要。大量的临床和实验证据研究表明,RPE细胞采用了成纤维细胞表型发生了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并且还涉及大量的细胞因子、转录因子。EMT的特点是细胞间黏附和顶面-底侧细胞极性的缺失,这增加了细胞的移行性。由此产生的细胞能够通过细胞外基质迁移和转移。细胞间黏附由连接复合体维系着,它们在维护RPE细胞表型方面起重要作用,其通过激活一些信号通路及转录因子破坏这些连接复合体并导致EMT的发生。经过EMT过程后,转化生长因子-β使RPE细胞进一步分化为肌成纤维细胞。源自RPE细胞的成纤维细胞和肌成纤维细胞可以通过细胞迁移、增殖,导致ERMs的形成,这在PVR的病程发展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上皮间充质转化 成纤维细胞 肌成纤维细胞 细胞间黏附作用 钙黏蛋白 转化生长因子-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