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影响涎腺导管癌预后的临床病理因素和免疫组化标记物
1
作者 宝鲁日 施琳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013-1018,共6页
目的:探讨影响涎腺导管癌(salivary duct carcinoma, SDC)患者预后的临床病理因素和免疫组化标记物。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SDC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采用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 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人表皮生长因子... 目的:探讨影响涎腺导管癌(salivary duct carcinoma, SDC)患者预后的临床病理因素和免疫组化标记物。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SDC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采用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 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银染原位杂交(silver-enhanced in situ hybridization, SISH)检测,并进行生存回归分析。结果:23例SDC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3例;发病年龄39~86岁,平均年龄63.91岁;15例肿瘤发生于腮腺,8例发生于颌下腺;随访结果,术后4例复发,4例死亡,其余患者生存良好,中位随访时间43个月。肿瘤组织呈导管内筛状、巢状、实性、腺管状、条索状。在筛孔状及实性结构的中心可见粉刺样坏死。瘤细胞较大,胞浆嗜酸性、颗粒状,胞核大、多形性,核仁明显,染色质粗,核分裂像易见。免疫表型:CK7(23/23);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 AR)(21/23);巨囊性病液体蛋白15(giant cystic disease liquid protein, GCDFP15)(17/23);p53(16/23);CK5/6(11/23);HER2(10/23),GATA结合蛋白3(GATA binding protein 3,GATA3)(10/23);CK14(3/23);p63(2/23)。不表达S-100,Ki-67增殖指数5%~80%。从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物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CK5/6阳性患者临床分期多为Ⅲ/Ⅳ期(P=0.009),而AR、HER2、GATA3、Ki-67增殖指数与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临床分期是影响患者OS的危险因素(P=0.042)。结论:SDC侵袭性强,易复发和转移,CK5/6阳性患者预后不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癌 涎腺肿瘤 临床病理 免疫组化标记物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脂腺类器官的构建要素与应用
2
作者 武禄 刘标 翁立新 《解放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120,共9页
皮脂腺是一种重要的皮肤附属器官,其主要功能是分泌多种脂质物质。这些脂质物质在体内发挥着重要的生理功能,如参与体温调节、维持皮肤稳态及调节免疫系统等。皮脂腺功能异常可能导致一系列皮肤疾病的发生,其中以痤疮最为常见。痤疮是... 皮脂腺是一种重要的皮肤附属器官,其主要功能是分泌多种脂质物质。这些脂质物质在体内发挥着重要的生理功能,如参与体温调节、维持皮肤稳态及调节免疫系统等。皮脂腺功能异常可能导致一系列皮肤疾病的发生,其中以痤疮最为常见。痤疮是由于皮脂腺过度分泌导致毛囊堵塞,引起细菌感染和炎症反应而产生的。此外,皮脂腺癌也是一种罕见且严重的皮肤恶性肿瘤,其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类器官与其来源的器官组织在细胞类型、空间结构和功能上均高度相似,皮脂腺类器官是研究皮脂腺及其相关疾病的理想平台。本文对皮脂腺的结构、功能、稳态及皮脂腺类器官的构建和应用进行综述,旨在为皮脂腺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和药物治疗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 皮脂腺 类器官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涎腺肌上皮瘤34例病理特征与免疫表型的关系
3
作者 宝鲁日 施琳 +3 位作者 贾永峰 刘霞 云芬 袁宏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427-1430,共4页
目的探讨涎腺肌上皮瘤的病理特征与免疫表型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涎腺肌上皮瘤的临床病理特征,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肌上皮细胞标志物CK(AE1/AE3)、Calponin、S-100、SMA、SOX-10、vimentin的表达情况。结果34例涎腺肌... 目的探讨涎腺肌上皮瘤的病理特征与免疫表型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涎腺肌上皮瘤的临床病理特征,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肌上皮细胞标志物CK(AE1/AE3)、Calponin、S-100、SMA、SOX-10、vimentin的表达情况。结果34例涎腺肌上皮瘤中,上皮样型11例(11/34,32.3%),梭形细胞型13例(13/34,38.2%),浆细胞样型7例(7/34,20.6%),透明细胞型3例(3/34,8.8%);上皮样型中上皮性标志物CK(AE1/AE3)和肌源性标志物SMA和Calponin表达最强,梭形细胞型和浆细胞样型对肌源性标志物表达强于上皮性标志物,透明细胞型对上皮性标志物和肌源性标志物表达最弱。SOX-10在34例涎腺肌上皮瘤中均呈弥漫阳性且表达强度在各种肌上皮细胞间无显著差异。结论涎腺肌上皮瘤的肌上皮形态与免疫表型具有相关性,SOX-10作为一种肌上皮细胞标志物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涎腺肌上皮瘤 肌上皮细胞标志物 SOX-10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头状肾细胞癌病理分型和形态谱系演变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张昊 施琳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51-453,共3页
乳头状肾细胞癌(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PRCC)是来源于肾小管上皮细胞的低度恶性肿瘤,传统PRCC的分型是根据癌细胞形态特征分为Ⅰ型和Ⅱ型,在实际工作中不少病例兼具Ⅰ型和Ⅱ型的特征而难以准确分型,传统分型已无法适应现实需... 乳头状肾细胞癌(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PRCC)是来源于肾小管上皮细胞的低度恶性肿瘤,传统PRCC的分型是根据癌细胞形态特征分为Ⅰ型和Ⅱ型,在实际工作中不少病例兼具Ⅰ型和Ⅱ型的特征而难以准确分型,传统分型已无法适应现实需求。近年对PRCC的形态学改变及分子遗传学改变研究已取得较大进展,陆续发现了PRCC的多种亚型,大大拓宽PRCC的形态学谱系。该文针对这些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提高PRCC的病理诊断、分子分型和治疗预后等方面的认识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乳头状肾细胞癌 病理分型 组织学亚型 文献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6例肺多形性癌PD-L1表达免疫细胞浸润密度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
5
作者 宝鲁日 施琳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716-721,共6页
目的:探讨肺多形性癌(pleomorphic carcinoma,PC)不同病理亚型的临床病理特征、肿瘤免疫微环境(tumor immune microenvironment,TIME)及其预后差异,为肺PC患者的分层管理和精准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6... 目的:探讨肺多形性癌(pleomorphic carcinoma,PC)不同病理亚型的临床病理特征、肿瘤免疫微环境(tumor immune microenvironment,TIME)及其预后差异,为肺PC患者的分层管理和精准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6年6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46例肺P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别对其性别、年龄、肿瘤大小、临床分期、上皮标记物和组织学亚型(混合型和单纯型)等因素进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的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观察混合型和单纯型组PD-L1表达与免疫细胞浸润特点以及TIME类型。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P=0.019)是影响患者OS的危险因素,病理亚型(P=0.048)和中性粒细胞浸润(P=0.007)是影响患者OS的保护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P=0.044)和中性粒细胞浸润(P=0.003)是影响患者生存的2个独立因素。肿瘤细胞PD-L1表达和肿瘤免疫微环境分析显示,混合型组CD4+T淋巴细胞浸润密度比单纯型组高(P=0.009),单纯型组PD-L1表达和CD163+M2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浸润密度比混合型组高(P=0.002),混合型组以Ⅱ型和Ⅲ型TIME为主,单纯型组以Ⅰ型和Ⅲ型TIME为主。结论:肺PC具有异质性的形态学和独特的TIME,肺PC应根据形态学和TIME进行分层管理才能提高免疫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形性癌 临床病理特征 肿瘤免疫微环境 PD-L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乳头状癌及相关病变Jab1、Skp2和p27蛋白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4
6
作者 马秀梅 那日苏 +2 位作者 王芳 海玲 杜华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24-129,共6页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有关的因子c-Jun激活区域结合蛋白-1(Jab1)、S期激酶相关蛋白2(Skp2)和细胞周期素依赖激酶抑制剂p27蛋白在结节性甲状腺肿、桥本甲状腺炎和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结节性甲状腺肿...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有关的因子c-Jun激活区域结合蛋白-1(Jab1)、S期激酶相关蛋白2(Skp2)和细胞周期素依赖激酶抑制剂p27蛋白在结节性甲状腺肿、桥本甲状腺炎和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结节性甲状腺肿、桥本甲状腺炎、伴结节性甲状腺肿的甲状腺乳头状癌和伴桥本甲状腺炎的甲状腺乳头状癌中Jab1、Skp2和p27蛋白的表达。结果Jab1、Skp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在伴结节性甲状腺肿的甲状腺乳头状癌者(86.9%、82.6%)和伴桥本甲状腺炎的甲状腺乳头状癌者(83.3%、66.7%)均分别明显高于结节性甲状腺肿者(26.3%、0%)和桥本甲状腺炎者(23.8%、4.8%)(P<0.01)。p27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在伴结节性甲状腺肿的甲状腺乳头状癌者(39.1%)和伴桥本甲状腺炎的甲状腺乳头状癌者(45.6%)均分别明显低于结节性甲状腺肿者(89.5%)和桥本甲状腺炎者(100%)(P<0.01)。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癌组织>1 cm者Jab1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癌组织≤1 cm者(P<0.01);Jab1和Skp2蛋白表达与p27蛋白表达均呈负相关性(rs=-0.344,P=0.028;rs=-0.421,P=0.006);Jab1蛋白表达与Skp2蛋白表达呈正相关性(rs=0.43,P=0.005);肿瘤侵袭区域Jab1蛋白表达阳性的细胞百分率(61.22±8.99)%明显高于肿瘤中心区域(42.61±9.46)%(P<0.01)。结论Jab1、Skp2和p27蛋白表达可能参与结节性甲状腺肿和桥本甲状腺炎癌变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过程,甲状腺乳头状癌中Jab1、Skp2和p27蛋白表达之间可能存在相互调节的关系,Jab1蛋白表达可能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癌 结节性甲状腺肿 桥本甲状腺炎 JAB1 SKP2 P2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中MMP-9和MMP-13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23
7
作者 徐晓艳 裴陆田 李秀霞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358-1364,共7页
目的分析MMP-9和MMP-13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的表达及相关性,探讨二者与NSCLC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88例NSCLC和18例癌旁正常肺组织中MMP-9、MMP-13的表达。结果 MMP-9与MM... 目的分析MMP-9和MMP-13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的表达及相关性,探讨二者与NSCLC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88例NSCLC和18例癌旁正常肺组织中MMP-9、MMP-13的表达。结果 MMP-9与MMP-13在NSCLC中的阳性率均高于癌旁正常肺组织(P<0.05)。MMP-9表达与患者年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MMP-13表达与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NSCLC中MMP-9与MMP-13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MMP-9和MMP-13阳性组的生存率均低于阴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和MMP-13阳性表达与NSCLC的预后密切相关(P<0.05)。结论 MMP-9与MMP-13均与NSCLC的侵袭、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MMP-13可能主要通过激活MMP-9途径来参与NSCLC的侵袭、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非小细胞肺癌 MMP-9 MMP-13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SS2/TMSG-1基因过表达对人肺癌95D细胞体外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 被引量:5
8
作者 徐晓艳 伊日贵 +2 位作者 李秀霞 于慧玲 李时荣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901-907,共7页
目的分析LASS2/TMSG-1基因过表达对人肺癌95D细胞体外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初步探讨LASS2/TMSG-1基因的作用机制。方法运用脂质体转染法将前期已构建好并冷冻保存的Pc DNA3-TMSG-1质粒通过脂质体转染法瞬时转染入95D细胞(高转移潜能,LASS... 目的分析LASS2/TMSG-1基因过表达对人肺癌95D细胞体外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初步探讨LASS2/TMSG-1基因的作用机制。方法运用脂质体转染法将前期已构建好并冷冻保存的Pc DNA3-TMSG-1质粒通过脂质体转染法瞬时转染入95D细胞(高转移潜能,LASS2/TMSG-1低表达),使外源性LASS2/TMSG-1基因在细胞内过表达即LASS2/TMSG-1过表达组,同时设立转染空白质粒的空白对照组和未转染质粒的阴性对照组。应用体外侵袭及迁移实验检测人肺癌95D细胞侵袭及迁移能力的变化;应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LASS2/TMSG-1 mRNA及蛋白的表达;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ATP6L、MMP-2及MMP-9在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应用明胶酶谱法检测肿瘤细胞中MMP-2及MMP-9的活性;使用比色法检测细胞中V-ATPase的活性;使用BCECF H+敏感探针检测细胞外H+浓度的变化。结果 LASS2/TMSG-1过表达组细胞的LASS2/TMSG-1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而ATP6L表达水平下降,其V-ATPase活性及细胞外H+浓度降低,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MP-2、MMP-9的表达及活性均降低,与其他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LASS2/TMSG-1过表达组细胞的体外侵袭及迁移能力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 LASS2/TMSG-1可能通过结合ATP6L亚基抑制V-ATPase活性,改变细胞外H+浓度,影响MMP-2、MMP-9的表达及活性,进而改变肿瘤细胞的体外侵袭迁移能力等生物学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LASS2/TMSG-1 V-ATPASE 基质金属蛋白酶 侵袭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槲皮素增敏阿霉素治疗难治耐药急性白血病疗效的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师迎旭 杜华 +1 位作者 苏晓甜 韩艳秋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094-1103,共10页
目的:探讨槲皮素增敏阿霉素的化疗效果。方法:应用CCK-8检测不同剂量阿霉素、槲皮素及槲皮素联合阿霉素对临床难治耐药急性白血病患者的原代白血病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用槲皮素、阿霉素及二者联合用药作用于非照射T-ALL白血病小鼠,观察... 目的:探讨槲皮素增敏阿霉素的化疗效果。方法:应用CCK-8检测不同剂量阿霉素、槲皮素及槲皮素联合阿霉素对临床难治耐药急性白血病患者的原代白血病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用槲皮素、阿霉素及二者联合用药作用于非照射T-ALL白血病小鼠,观察小鼠生存期的变化,以及对于心肌损伤的程度。结果:在3个不同时间点24、48和72h,不同阿霉素浓度组(6、0.6和0.06μg/ml)与阿霉素半剂量组(3、0.3和0.03μg/ml)+槲皮素浓度0.25mmol/L组两两比较发现,对原代白血病细胞增殖抑制率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药物浓度组中原代白血病细胞增殖抑制率组间比较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原代白血病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r24h,a\c\e=0.995、r48h,a\c\e=1.000、r72h,a\c\e=0.984、r24h,b\d\f=0.993、r48h,b\d\f=0.999、r72h,b\d\f=0.960)。体内实验显示,经低剂量阿霉素联合槲皮素作用的非照射T-ALL白血病小鼠生存期无明显延长,高剂量阿霉素联合槲皮素作用的非照射T-ALL白血病小鼠生存期明显延长(P<0.05)。阿霉素联合槲皮素组相对于阿霉素组SOD活性明显提高并降低MDA含量。通过转录组测序分析并经验证发现,阿霉素联合槲皮素组和槲皮素组相对于阿霉素组小鼠,Ighv1-84与Igkv6-14均低表达。阿霉素联合槲皮素组和阿霉素组相对于槲皮素组小鼠,Ms4a1、Podx1、Mecom、Sh3bgr12、Bex4、Tdrp高表达,而Crabp1低表达。结论:槲皮素对原代白血病细胞有增殖抑制作用,其抑制细胞增殖效应表现时间依赖性;槲皮素联合阿霉素后对原代白血病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明显,对原代白血病细胞的增殖抑制具有协同和相加作用,且其抑制细胞增殖效应表现为浓度和时间依赖性。槲皮素联合高剂量阿霉素可显著延长非照射T-ALL白血病小鼠的生存期并降低阿霉素对于心肌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治耐药白血病 槲皮素 阿霉素 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重PCR结合毛细管电泳检测骨髓增殖性肿瘤患者JAK2V617F及CALR基因突变 被引量:4
10
作者 袁建龙 师迎旭 +4 位作者 杜华 王颖君 赵子玲 李歌 韩艳秋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998-2003,共6页
目的:应用多重PCR与毛细管DNA电泳法检测骨髓增殖性肿瘤(MPN)主要致病基因中的JAK2V617F及CALR第九外显子突变,并对该方法的检测性能进行评价。方法:同时设计特异性的JAK2617F等位基因突变PCR引物以及CALR基因第九外显子扩增引物,对引... 目的:应用多重PCR与毛细管DNA电泳法检测骨髓增殖性肿瘤(MPN)主要致病基因中的JAK2V617F及CALR第九外显子突变,并对该方法的检测性能进行评价。方法:同时设计特异性的JAK2617F等位基因突变PCR引物以及CALR基因第九外显子扩增引物,对引物进行Cy5荧光标记,所有引物在同一PCR反应管中进行扩增,并将PCR产物进行毛细管电泳分析,同时验证该方法的检测限、灵敏度,并与商品化试剂盒进行对比。结果:多重PCR与毛细管电泳技术结合可在一个PCR反应中同时检测JAK2V617F与CALR基因突变,可以在0.01 ng的基因组DNA中检测出JAK2V617F突变,可在0.1 ng的基因组DNA检测出JAK2V617F与CALR双阳性突变,至少可检测出0.1%的JAK2V617F阳性突变,该方法与商品化诊断试剂盒进行对比结果相一致。结论:基于多重PCR与毛细管电泳技术,可在外周血中同时检测JAK2V617F与CLAR基因第九外显子突变,该方法为MPN的诊断提供了新的分子检测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PCR 毛细管电泳 骨髓增殖性肿瘤 JAK2V617F CAL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侧隐睾症合并睾丸网腺瘤样增生1例 被引量:3
11
作者 施琳 刘霞 +4 位作者 袁宏伟 云芬 王雨 陈利刚 贾永峰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48-749,共2页
患者男性,52岁。2019年3月1日因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阴囊下坠感伴疼痛就诊。专科检查:左侧阴囊内未触及睾丸,左侧腹股沟区触及肿物,大小2 cm×1.5 cm,右侧睾丸未触及异常,临床诊断左侧隐睾症。遂行左侧隐睾切除术,术中见左侧睾丸位... 患者男性,52岁。2019年3月1日因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阴囊下坠感伴疼痛就诊。专科检查:左侧阴囊内未触及睾丸,左侧腹股沟区触及肿物,大小2 cm×1.5 cm,右侧睾丸未触及异常,临床诊断左侧隐睾症。遂行左侧隐睾切除术,术中见左侧睾丸位于腹股沟区,大小3 cm×2.5 cm,发育欠佳,分离鞘状突至内环处并结扎,游离精索,将睾丸切除,送病理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睾症 睾丸网 腺瘤样增生 病例报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桥蛋白对人舌鳞状细胞癌Tca-8113细胞上皮-间质转化及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赵志娟 袁宏伟 +2 位作者 贾永峰 韦玄 施琳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365-1369,共5页
目的探讨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在人舌鳞状细胞癌Tca-8113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现象中的调控作用及其对Tca-8113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 Tca-8113细胞稳定转染OPN,RT-PCR和Western blot技... 目的探讨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在人舌鳞状细胞癌Tca-8113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现象中的调控作用及其对Tca-8113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 Tca-8113细胞稳定转染OPN,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转染效率;Western blot及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转染前后OPN、Snail及EMT标志物的变化;通过细胞黏附、迁移及Transwell侵袭实验,观察OPN对Tca-8113细胞黏附、迁移和侵袭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结果 Tca-8113细胞能够稳定表达OPN;与转染前相比,转染后上皮标志物E-cadherin、β-catenin表达明显降低,而间质标志物vimentin、N-cadherin及Snail表达增加;Tca-8113细胞黏附、迁移和侵袭能力明显增加(P<0.05)。结论 OPN增强人舌鳞状细胞癌Tca-8113细胞黏附、迁移和侵袭能力,可能与其促进口腔鳞状细胞癌EMT的发生有关,Snail可能介导OPN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肿瘤 鳞状细胞癌 骨桥蛋白 上皮-间质转化 SNAI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细胞中HIF-1α对MMP 1、8、15、16、17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2
13
作者 姜丽丽 师永红 +3 位作者 肖瑞 牛丽丽 莎仁高娃 王秀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188-1191,共4页
目的探讨HIF-1α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s)1、8、15、16、17在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中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应用RNAi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乳腺癌细胞系被HIF-1α干扰前后的MMP1、8、15、16、17基因的表... 目的探讨HIF-1α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s)1、8、15、16、17在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中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应用RNAi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乳腺癌细胞系被HIF-1α干扰前后的MMP1、8、15、16、17基因的表达变化。根据2-△△Ct相对定量法表示实验组相对于对照组目标基因原始拷贝数的倍数差异。结果在HIF-1α的干扰效率是46.7%的基础上,MMP17上调0.561倍,MMP8上调2.023倍,两者与干扰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MP1上调0.289倍,MMP15下调0.171倍,MMP16下调0.233倍,差异无显著性(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HIF-1α分别与MMP17、MMP8之间存在明显相关(r=0.537,P<0.05);HIF-1α与MMP1、MMP15和MMP16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结论 HIF-1α可在mRNA水平上通过对靶基因MMP8、MMP17表达水平的调节,来参与乳腺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HIF—1α MMPS 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性尿道原发性透明细胞腺癌1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4
14
作者 袁宏伟 贾永峰 +1 位作者 宝鲁日 施琳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86-688,共3页
目的探讨女性尿道透明细胞腺癌(clear cell adenocarcinoma,CC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女性尿道CCA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尿道外口肿物。镜下癌细胞立方形、柱状,扁平、印戒细胞样或鞋钉样,胞... 目的探讨女性尿道透明细胞腺癌(clear cell adenocarcinoma,CC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女性尿道CCA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尿道外口肿物。镜下癌细胞立方形、柱状,扁平、印戒细胞样或鞋钉样,胞质丰富,透明或嗜酸,核小圆、多角形,中~重度异型,可见坏死,核分裂象2~8/10 HPF。组织结构多样,呈乳头状、管囊状、实性,常混合存在。纤细的纤维血管间质。免疫表型:CKpan、PAX8弥漫阳性,AMACR、CK34βE12、CK7、CA125和p53局灶阳性,vimentin、PSA、CK20、ER、p63和WT1阴性,Ki-67增殖指数为40%。结论尿道CCA虽罕见,但侵袭性强,术前明确诊断非常重要,需高度警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道肿瘤 透明细胞腺癌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杂合性嗜酸细胞/嫌色细胞肿瘤合并肾乳头状癌1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2
15
作者 袁宏伟 韦玄 +5 位作者 贾永峰 云芬 宝鲁日 张军 乌新林 施琳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14-216,共3页
目的探讨肾杂合性嗜酸细胞/嫌色细胞肿瘤(hybrid oncocytic/chromophobe tumors,HOCT)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免疫表型。方法对1例肾HOCT合并肾乳头状癌(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PRCC)病变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及免疫组化染色,并复习相... 目的探讨肾杂合性嗜酸细胞/嫌色细胞肿瘤(hybrid oncocytic/chromophobe tumors,HOCT)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免疫表型。方法对1例肾HOCT合并肾乳头状癌(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PRCC)病变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及免疫组化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眼观:右肾中段见2个肿物。镜检:肿物大者由嗜酸细胞瘤和嫌色细胞癌(chromophobe renal cell carcinoma,CRCC)组成,两种成分混杂或镶嵌排列;免疫表型:CK7局灶弥漫强阳性或强弱不等,EMA、E-cad和P504S阳性,vimentin阴性,Ki-67增殖指数<3%。肿物小者瘤细胞呈乳头状排列,局部浸润性生长,纤维血管轴心内见砂粒体。免疫表型:CK7、P504S、EMA、CD10、vimentin和E-cad均阳性,CD117阴性,Ki-67增殖指数<5%。结论肾HOCT诊断主要依据病理组织学和免疫表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嗜酸细胞瘤 嫌色细胞癌 乳头状癌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胺银加马松三色双重染色在肾穿刺活检组织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6
作者 李玉莲 施琳 袁宏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47-348,共2页
肾小球病是发病率较高的疾病,肾穿刺检查是确诊肾脏疾病的重要手段,光镜观察肾组织病变在进行肾小疾球疾病诊断和分类工作中起重要作用。常规HE染色不能清晰地显示肾小球基膜,在实际工作中除免疫荧光抗体检测外,PAS、PASM、Masson... 肾小球病是发病率较高的疾病,肾穿刺检查是确诊肾脏疾病的重要手段,光镜观察肾组织病变在进行肾小疾球疾病诊断和分类工作中起重要作用。常规HE染色不能清晰地显示肾小球基膜,在实际工作中除免疫荧光抗体检测外,PAS、PASM、Masson特殊染色才能将基膜清晰地显示出来。尤其是六胺银加马松三色双重染色在光镜下观察基膜增厚和钉突、双轨,对诊断膜性。肾小球肾炎及其它各种肾小球疾病有重要价值,是观察肾小球基膜改变的重要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穿刺活检组织 六胺银染色 六胺银加马松三色双重染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克罗恩病误诊肠结核一例 被引量:2
17
作者 牛海静 李艳梅 袁宏伟 《中国防痨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4期419-421,共3页
肠克罗恩病是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一种,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肠克罗恩病发病原因不明,与免疫紊乱相关[2],呈慢性病程,主要靠口服药物治疗,目前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的升阶梯或降阶梯治疗如何选择... 肠克罗恩病是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一种,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肠克罗恩病发病原因不明,与免疫紊乱相关[2],呈慢性病程,主要靠口服药物治疗,目前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的升阶梯或降阶梯治疗如何选择仍存在争议[3]。随着病情进展,肠克罗恩病可并发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需接受外科手术[4]。肠克罗恩病临床症状、检查化验及病理表现均可不典型,易并发结核分枝杆菌、巨细胞病毒(CMV)等感染,此时更易误诊。笔者报道1例肠克罗恩病误诊为肠结核的诊治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罗恩病 肠结核 降阶梯治疗 慢性病程 口服药物治疗 免疫紊乱 结核分枝杆菌 炎症性肠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100钙结合蛋白P在胃癌患者胃癌组织和血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
18
作者 乔晓娟 苏秀兰 +3 位作者 师永红 杜华 张树才 李云霞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30-835,I0006,共7页
目的:研究胃癌患者胃癌组织和血清中S100钙结合蛋白P(S100P)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监测原发肿瘤切除前后血清S100P蛋白水平,探讨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手术切除并经病理检查确诊的胃癌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可获... 目的:研究胃癌患者胃癌组织和血清中S100钙结合蛋白P(S100P)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监测原发肿瘤切除前后血清S100P蛋白水平,探讨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手术切除并经病理检查确诊的胃癌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可获取术后石蜡组织标本及术前血清,其中20例患者可获取新鲜胃癌组织及配对癌旁组织,另30例患者可获取术后动态血清。半定量RT-PCR法检测组织中S100P mRNA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及ELISA法分别检测组织和血清中S100P蛋白水平。选择同期30名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ELISA法检测血清S100P蛋白水平。结果:胃癌组织S100P 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癌旁组织(P<0.05);胃癌组织S100P蛋白阳性表达率低于癌旁组织(P<0.05),S100P表达下调与脉管癌栓有关联(P<0.05)。胃癌患者术前血清S100P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淋巴结转移胃癌患者血清S100P水平高于有淋巴结转移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患者手术后2周血清S100P水平明显低于手术前(P<0.05)。结论:S100P在胃癌患者胃癌组织和血清中表达水平下调,其表达水平与预后有关联。持续动态监测血清S100P水平变化可能预测复发及判断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100钙结合蛋白P 胃肿瘤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蛋白胶治疗兔大的不规则角膜穿通伤 被引量:1
19
作者 徐力 李春艳 +3 位作者 张海涛 马秀梅 徐晓燕 张晓云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02-106,共5页
背景缝线缝合是目前标准的角膜穿通伤治疗方法,缝线缝合的缺点促使人们探索非缝合的手术方法,组织黏合剂是一种有前景的非缝合替代手术方法。 目的探讨用纤维蛋白胶治疗兔大的不规则角膜穿通伤的效果。 方法18只清洁级健康白色獭兔... 背景缝线缝合是目前标准的角膜穿通伤治疗方法,缝线缝合的缺点促使人们探索非缝合的手术方法,组织黏合剂是一种有前景的非缝合替代手术方法。 目的探讨用纤维蛋白胶治疗兔大的不规则角膜穿通伤的效果。 方法18只清洁级健康白色獭兔,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缝合组和黏合组,用15°角膜穿刺刀在角膜非瞳孔区形成V字形、总长度为6 mm的角膜全层穿通伤,缝合组和黏合组分别用10-0缝线对位间断缝合3~5针或用纤维蛋白胶联合临时缝线和治疗性绷带角膜接触镜治疗,每只兔均以右眼为实验眼,左眼为自身对照。比较2个组手术时间,并对术后裂隙灯显微镜观察结果进行比较,分别于术后1、3、8周行角膜组织病理切片评估2个组伤口的愈合修复情况。 结果黏合组的平均手术时间为(3.48±0.48)min,显著低于缝合组的(7.77±1.3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28,P〈0.01)。术后裂隙灯显微镜观察发现,黏合组伤口愈合快且平整。角膜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黏合组伤口愈合规则,炎症反应轻,无新生血管形成;而缝合组纤维排列不整齐,缝线周围有大量炎性细胞及巨噬细胞浸润,炎症反应较重,术后3周发现有新生血管形成。 结论与传统缝线相比,采用纤维蛋白胶联合临时缝线和治疗性绷带角膜接触镜的方法治疗兔大的不规则角膜穿通伤具有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术后刺激小、炎症反应轻、愈合时间短、伤口愈合规则、无新生血管形成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蛋白胶 缝线 全层角膜穿通伤 动物模型 治疗性绷带角膜接触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皮肤黏液癌伴神经内分泌分化1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施琳 云芬 +3 位作者 袁宏伟 孙勤暖 王雨 贾永峰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496-1497,共2页
患者男性,62岁,因发现下腹 部肿物逐渐增大伴间歇性疼痛2年余入院。体检:脐下 腹壁见一直径约5 cm肿物,突出于皮肤表面,呈紫红色 ,局部破溃,触之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临床诊断:皮 肤恶性肿瘤,转移癌可能性大。全身其余各器官影像学 及... 患者男性,62岁,因发现下腹 部肿物逐渐增大伴间歇性疼痛2年余入院。体检:脐下 腹壁见一直径约5 cm肿物,突出于皮肤表面,呈紫红色 ,局部破溃,触之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临床诊断:皮 肤恶性肿瘤,转移癌可能性大。全身其余各器官影像学 及体格检查均无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无特殊。患者入 院后行皮肤结节切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肿瘤 黏液癌 免疫组织化学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