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儿童肠道可培养拟杆菌耐药性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侯美玲 王继春 +2 位作者 王俊瑞 郑文琪 刘德艳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69-475,共7页
目的探究呼和浩特地区儿童肠道可培养拟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收集2021年03月—2022年09月期间我院儿科住院儿童的粪便标本及临床资料,采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及厌氧菌及棒状杆菌(ANC)鉴定卡、MALDI-TOFMS质谱... 目的探究呼和浩特地区儿童肠道可培养拟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收集2021年03月—2022年09月期间我院儿科住院儿童的粪便标本及临床资料,采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及厌氧菌及棒状杆菌(ANC)鉴定卡、MALDI-TOFMS质谱仪鉴定、分离拟杆菌,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拟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本研究共收集219株拟杆菌分离株,对多种抗菌药物有较高的耐药性,其对青霉素、阿莫西林、克林霉素、替卡西林和哌拉西林高度耐药,耐药率分别为:100%、97.7%、97.3%、70.3%和68.0%;对头孢替坦、头孢西丁、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和亚胺培南中度耐药,耐药率分别为:50.2%、36.1%、17.8%和12.3%;对甲硝唑、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氯霉素轻度耐药,耐药率分别为:9.1%、5.5%、4.6%和0.9%。结论我地区儿童肠道可培养拟杆菌对多种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性较高,尤以青霉素、阿莫西林、克林霉素、替卡西林和哌拉西林为甚,其中,脆弱拟杆菌对头孢替坦、头孢西丁和亚胺培南的耐药率高于其他拟杆菌。既往有广谱抗生素用药史的儿童中分离获得菌对哌拉西林、头孢替坦、替卡西林、头孢西丁和亚胺培南的耐药率高于无相关用药史的儿童来源菌,且从年长儿肠道分离的拟杆菌对头孢西丁、亚胺培南耐药性高于低龄儿童。我国儿童拟杆菌的耐药性可能被严重低估,应加强不同地区针对儿童拟杆菌的抗微生物药物敏感性试验系统性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肠道 拟杆菌 抗生素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8年细菌耐药监测 被引量:3
2
作者 郭素芳 王俊瑞 +1 位作者 王艳艳 韩艳秋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6期596-601,共6页
目的了解我院临床常见分离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和敏感性。方法对我院临床分离菌采用纸片扩散法或自动化仪器法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协会(CLSI)2017版判断结果。结果2018年我院临床分离细菌共6573株... 目的了解我院临床常见分离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和敏感性。方法对我院临床分离菌采用纸片扩散法或自动化仪器法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协会(CLSI)2017版判断结果。结果2018年我院临床分离细菌共6573株,革兰阴性菌4701株(71.5%),革兰阳性菌1872株(28.5%)。主要来源于痰、伤口脓液、血液和尿液标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分离率分别为20.9%和72.7%。MRSA对绝大多数测试药的耐药率均显著高于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未发现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耐药菌株。肠球菌属中粪肠球菌对所有抗菌药的耐药率均显著低于屎肠球菌,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中未出现对利奈唑胺耐药的菌株,屎肠球菌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株。肺炎链球菌非脑膜炎株对青霉素的耐药率9.1%。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仍高度敏感,CRE分离率2.6%,较上一年度(2.4%)略有上升。鲍曼不动杆菌耐药仍然较为严重,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48.7%和50.8%。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率分别为19.7%和12.3%,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铜绿假单胞菌(CRPE)和鲍曼不动杆菌(CRAB)检出率分别为22.0%和50.1%。结论临床分离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仍然呈现多重耐药,近年CRE的分离率呈上升趋势。应加强医院感染防控措施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措施,做好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耐药性监测 药物敏感性试验 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 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2020年内蒙古某教学医院尿液标本分离菌的耐药性分析及部分大肠埃希菌多位点序列分型 被引量:4
3
作者 宿瑞俊 郑文琪 +2 位作者 申慧敏 吕莹莹 郭素芳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97-603,共7页
目的了解尿路感染病原菌的分布、耐药变迁及大肠埃希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2020年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尿液标本分离菌耐药情况。对2020年部分大肠埃希菌进行多重PCR种系分型;对B2型菌株进行MLST。结果该院5... 目的了解尿路感染病原菌的分布、耐药变迁及大肠埃希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2020年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尿液标本分离菌耐药情况。对2020年部分大肠埃希菌进行多重PCR种系分型;对B2型菌株进行MLST。结果该院5年间培养分离尿路感染病原菌共计9008株,革兰阴性菌7219株,占80.1%,革兰阳性菌1789株,占19.9%。前5位的菌种分别是大肠埃希菌、屎肠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粪肠球菌和无乳链球菌。粪肠球菌对测试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显著低于屎肠球菌,未发现对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耐药的粪肠球菌,发现耐万古霉素的屎肠球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仍高度敏感,但均出现耐药菌株。铜绿假单胞菌对测试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显著低于鲍曼不动杆菌。204株大肠埃希菌中B2型占47.1%,MLST分为6个ST型别(ST1193、ST131、ST95、ST12、ST3910、ST4)。ST1193是最主要型别,占54.9%,其次是ST131,占35.2%。结论尿液标本分离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大肠埃希菌是引起尿路感染最主要的病原菌。ST1193分离率最高,其次是ST131,二者对左氧氟沙星耐药率高达87.2%和8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路感染 细菌耐药性 大肠埃希菌 多位点序列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地区首例Wilson病ATP7B基因突变类型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张传领 李春阳 +5 位作者 高迎春 程国强 徐亚楠 李灵 张波 肖瑞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9期3202-3203,共2页
患者男.19岁。因多动、站立不稳等姿势和步态异常3个月来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门诊治疗,经头部MRI、腹部彩超、铜蓝蛋白以及K-F环的相关检查,证实患者合并有基底节、脑干、肝脏、脾脏、角膜及血液系统的多系统损害;无家... 患者男.19岁。因多动、站立不稳等姿势和步态异常3个月来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门诊治疗,经头部MRI、腹部彩超、铜蓝蛋白以及K-F环的相关检查,证实患者合并有基底节、脑干、肝脏、脾脏、角膜及血液系统的多系统损害;无家族遗传史,参照《实用儿科学》关于威尔逊氏病(Wilson’s disease,WD)诊断标准综合判断为疑似W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地区 WILSON病 基因突变类型 ATP7B 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头部MRI 多系统损害 家族遗传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白磷酸酶2A与肿瘤发生发展关系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张慧灵 郭文秀 孟峻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34-540,共7页
蛋白磷酸酶2A (PP2A)是哺乳动物细胞中主要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磷酸酶之一,在调控细胞有丝分裂和蛋白质去磷酸化等生物学活动中起重要作用。PP2A是一种肿瘤抑制因子,已被证实在多种实体肿瘤和白血病中存在基因改变或失活的现象,其活性... 蛋白磷酸酶2A (PP2A)是哺乳动物细胞中主要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磷酸酶之一,在调控细胞有丝分裂和蛋白质去磷酸化等生物学活动中起重要作用。PP2A是一种肿瘤抑制因子,已被证实在多种实体肿瘤和白血病中存在基因改变或失活的现象,其活性受到抑制,从而促进肿瘤细胞不断增殖。临床研究表明:内源性抑制剂如SET、PP2A癌症抑制剂(CIP2A)和蛋白磷酸酶甲基酯酶-1(PME-1)等可降低PP2A活性,该过程被视为肿瘤恶化或复发的重要标志。而PP2A激活药物(如FTY720)可通过改变抑制剂SET的结构,恢复PP2A的肿瘤抑制活性,从而有效抑制肿瘤发展。因此,PP2A及其抑制剂可能成为临床上的潜在治疗靶点。现对PP2A及其抑制剂在恶性肿瘤发病中的作用机制及其在肿瘤治疗领域的应用进行全面综述,旨在为恶性肿瘤的治疗提供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磷酸酶2A 内源性抑制剂 肿瘤 蛋白磷酸酶2A癌症抑制剂 蛋白磷酸酶甲基酯酶-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SGK1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6
作者 张丽娜 巴隆 孟峻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57,共7页
目的:构建含有小鼠血清和糖皮质激素诱导激酶(SGK)1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MYC-SGK1-mcherry,并观察载体在转染HEK293细胞后的表达情况。方法:PCR法扩增SGK1目的基因片段,并与经过HindⅢ和SbfⅠ双酶切的pcDNA3.1-MYC-C-mcherry载... 目的:构建含有小鼠血清和糖皮质激素诱导激酶(SGK)1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MYC-SGK1-mcherry,并观察载体在转染HEK293细胞后的表达情况。方法:PCR法扩增SGK1目的基因片段,并与经过HindⅢ和SbfⅠ双酶切的pcDNA3.1-MYC-C-mcherry载体连接。酶切和测序验证成功后,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将pcDNA3.1-MYC-SGK1-mcherry转染至HEK293细胞中,Western blotting法测定HEK293细胞中真核表达载体的表达情况。结果:酶切载体条带位于5200 bp,目的基因条带位于3100 bp,与预期结果相符。Snap Gene软件比对,pcDNA3.1-MYC-SGK1-mcherry的测序结果与预期序列一致,表明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MYC-SGK1-mcherry构建成功。Western blotting法观察到转染后的HEK293细胞在相对分子质量49000附近显现出明显的条带,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MYC-SGK1-mcherry成功表达。结论:成功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MYC-SGK1-mcherry,为后续研究SGK1基因对小鼠受精卵细胞早期发育的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和糖皮质激素诱导激酶1 真核表达载体 HEK293细胞 载体构建 质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白磷酸酶1结构和生物学功能及其与肿瘤发生发展关系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郭文秀 张慧灵 孟峻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22-830,共9页
蛋白磷酸酶1 (PP1)是一种生物体内广泛表达且高度保守的丝氨酸-苏氨酸磷酸酶,通过催化多种蛋白去磷酸化调控细胞信号传导通路,进而影响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和转录等生物学过程。在体内,PP1不以自由的催化亚基存在,而是至少与一个PP1调... 蛋白磷酸酶1 (PP1)是一种生物体内广泛表达且高度保守的丝氨酸-苏氨酸磷酸酶,通过催化多种蛋白去磷酸化调控细胞信号传导通路,进而影响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和转录等生物学过程。在体内,PP1不以自由的催化亚基存在,而是至少与一个PP1调节蛋白(PIP)结合,形成不同的PP1全酶。PP1的催化亚基与特异性调节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是PP1功能的核心。正常情况下,PP1在体内稳定地发挥去磷酸化作用,但在肿瘤中PP1的功能被异常调控,导致PP1活性升高或降低。PP1对肿瘤的发生发展具有双重影响,在部分肿瘤中发挥抑制作用,部分肿瘤中起促进作用。现基于国内外对PP1的研究成果,针对PP1的结构、生物功能及其各亚基对乳腺癌、肺癌、卵巢癌、胰腺癌(PAAD)、肝癌,子宫内膜癌、食管癌(EC)、结直肠癌和胶质母细胞瘤(GBM)等不同肿瘤发生发展的影响进行综述,为开发靶向PP1全酶的高效绿色抗癌药物和治疗方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磷酸酶1 丝氨酸-苏氨酸磷酸酶 蛋白磷酸酶1调节蛋白 生物学功能 去磷酸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淋巴细胞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
8
作者 王乐 宿瑞俊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98-400,共3页
T淋巴细胞起源于骨髓,成熟于胸腺。根据T淋巴细胞的效应功能和对不同类型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complex,MHC)分子的识别,将其分为CD8细胞毒性和CD4辅助T细胞。从适应性免疫的角度来看,CD4T细胞是具有神经保护... T淋巴细胞起源于骨髓,成熟于胸腺。根据T淋巴细胞的效应功能和对不同类型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complex,MHC)分子的识别,将其分为CD8细胞毒性和CD4辅助T细胞。从适应性免疫的角度来看,CD4T细胞是具有神经保护功能的早期疾病标志物;CD8T细胞在清除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变性疾病 T淋巴细胞 免疫系统 血脑屏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部地区产碳青霉烯酶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及分布特点 被引量:22
9
作者 陈娜 季萍 +8 位作者 贾伟 喻华 张华 单斌 阿祥仁 鲁卫平 郭素芳 魏莲花 徐修礼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9期1067-1072,共6页
目的了解我国西部地区2016—2017年产碳青霉烯酶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及分布特点,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按统一方案对西部地区10家医院临床分离菌进行药物敏感性实验,KB纸片法进行补充。依据2017版CLSI标... 目的了解我国西部地区2016—2017年产碳青霉烯酶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及分布特点,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按统一方案对西部地区10家医院临床分离菌进行药物敏感性实验,KB纸片法进行补充。依据2017版CLSI标准判读结果,并用WHONET 5.6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收集2016—2017年间10所医院临床分离CRE菌株共1845株,位列前5位的肠杆菌科细菌是肺炎克雷伯菌953株(52%, 953/1845)、大肠埃希菌266株(14%, 266/1845)、阴沟肠杆菌264株(14%, 264/1845)、弗氏柠檬酸杆菌69株(4%, 69/1845)、奇异变形菌62株(3%, 62/1845)。药敏试验结果显示,CRE菌株对大多数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呈高度耐药,除了对替加环素和多黏菌素B的耐药率为5%和8%、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为32.2%,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大多在80%~97%。CRE儿童分离株对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多黏菌素和替加环素的耐药率低于成人分离株。结论CRE菌株对临床上常用的抗菌药物大多呈高度耐药,应加强细菌耐药性和医院感染的监测及抗菌药物的有效管控,遏制CRE菌株在医院传播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 细菌耐药性监测 医院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仪在眼科临床中的应用
10
作者 焦一典 闫志 +1 位作者 牛雨(综述) 赵海霞(审校)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42-345,共4页
三维眼前节分析仪(Pentacam)是一种基于Scheimpflug的旋转角膜和眼前节断层扫描仪,可对角膜3D几何形状进行综合分析和三维断层重建,是分析角膜表面的常用方法。Pentacam应用于角膜屈光手术术前筛查亚临床圆锥角膜(KC)及评估术后视觉质... 三维眼前节分析仪(Pentacam)是一种基于Scheimpflug的旋转角膜和眼前节断层扫描仪,可对角膜3D几何形状进行综合分析和三维断层重建,是分析角膜表面的常用方法。Pentacam应用于角膜屈光手术术前筛查亚临床圆锥角膜(KC)及评估术后视觉质量、角膜塑形镜(OK)验配及监测配镜后角膜形态、白内障高级计算人工晶状体度数和引导角膜移植等领域。近年来,Pentacam在临床实践中的广泛应用提高了眼科医师发现、评估早期疾病并有效采取治疗方案的能力。现就Pentacam的技术原理和其目前在眼科中的应用展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眼前节分析仪 屈光手术 角膜塑形镜 白内障 角膜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CysC、β_(2)-MG与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去甲基化治疗效果的关系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彩虹 宿瑞俊 +1 位作者 黄彬涛 王志玲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05-1010,共6页
目的:分析血清胱抑素C(Cys C)、β_(2)-微球蛋白(β_(2)-MG)与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去甲基化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使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9年2月-2022年1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98例AML患者进行研究,全部患者均接... 目的:分析血清胱抑素C(Cys C)、β_(2)-微球蛋白(β_(2)-MG)与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去甲基化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使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9年2月-2022年1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98例AML患者进行研究,全部患者均接受地西他滨(DAC)+HAG方案治疗,以28 d为1个疗程,治疗3-4疗程。每个疗程结束时评估患者的治疗效果,达到完全缓解(CR)的患者进入巩固治疗,全部疗程结束未达到CR的患者视为治疗失败。治疗前检查项目包括血常规参数、血清Cys C、β_(2)-MG,并统计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根据统计结果,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Cys C、β_(2)-MG与AML患者去甲基化治疗效果的关系;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曲线下面积(AUC)评估血清Cys C、β_(2)-MG对AML患者去甲基化治疗效果的预测效能。结果:入组98例AML患者,治疗期间5例被剔除,最终93例患者完成化疗疗程,其中23例初次诱导化疗(1-2疗程)达到CR,再诱导化疗(3-4疗程)后11例达到CR,治疗成功率为36.56%(34/93)。去甲基化治疗失败患者预后不良、预后中等占比高于治疗成功患者,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b)水平低于治疗成功患者,血清Cys C、β_(2)-MG表达水平高于治疗成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Cys C、β_(2)-MG高表达及预后不良是AML患者去甲基化治疗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ROC曲线显示,血清Cys C、β_(2)-MG单独及联合预测AML患者去甲基化治疗效果的AUC值分别为0.788、0.785、0.834。结论:AML患者去甲基化治疗失败与血清Cys C、β_(2)-MG高表达有关,治疗前检测血清Cys C、β_(2)-MG能够预测AML患者去甲基化治疗失败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去甲基化治疗 胱抑素C β_(2)-微球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吸道与非呼吸道标本分离MRSA临床株耐药性比较及其分子流行病学特征 被引量:2
12
作者 额尔德木图 王艳艳 +2 位作者 李喻瞳 陈贵林 王俊瑞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22-430,共9页
目的:探讨呼吸道与非呼吸道标本分离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耐药性、分子分型和生物膜形成能力的差异。方法:选取住院患者送检标本中分离出的100株MRSA,其中50株MRSA分离自呼吸道标本,50株MRSA分离自非呼吸道标本。对100株MRS... 目的:探讨呼吸道与非呼吸道标本分离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耐药性、分子分型和生物膜形成能力的差异。方法:选取住院患者送检标本中分离出的100株MRSA,其中50株MRSA分离自呼吸道标本,50株MRSA分离自非呼吸道标本。对100株MRSA进行14种抗菌药物的体外药敏试验,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和金黄色葡萄球菌A蛋白(Spa)分型方法进行分子分型,结晶紫染色实验检测MRSA菌株生物膜形成能力。结果:体外药敏试验,100株MRSA对青霉素、红霉素、克林霉素、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莫西沙星和四环素的总体耐药率较高,均大于60.0%,对复方新诺明耐药率仅为9.0%,且所有菌株均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加环素和奎奴普丁/达福普汀敏感。呼吸道标本分离的MRSA对莫西沙星、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四环素和庆大霉素的耐药率明显高于非呼吸道标本分离株(P<0.05)。100株MRSA中共检出17种基因型,其中优势型别为ST5-t2460型(26.0%)、ST239-t030型(23.0%)和ST59-t437型(20.0%)。呼吸道标本分离MRSA中优势型别为ST5-t2460型(20.0%)和ST239-t030型(13.0%),其次为ST59-t437型(7.0%);非呼吸道标本分离MRSA中共检出13种基因型,优势型别为ST59-t437型(13.0%)和ST239-t030型(10.0%)。100株MRSA全部为产膜菌株,强产膜菌株、中产膜菌株和弱产膜菌株比例分别为2.0%(2/100)、24.0%(24/100)和74.0%(74/100)。ST59-t437型克隆株整体产膜能力较强,60.0%(12/20)为中产膜株和强产膜株。结论:呼吸道标本分离MRSA菌株整体耐药率明显高于非呼吸道标本分离MRSA株。ST59-t437基因型和ST239-t030基因型为2类标本共有优势克隆株,ST59-t437型菌株呈现较强的生物膜形成能力,而ST239-t030型菌株整体耐药性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耐药性 分子分型 生物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结核性胸腔积液诊断标志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欧阳佩珩 胡志德 张蕾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71-376,共6页
胸腔积液在临床极为常见,与多种疾病有关。常见的胸腔积液病因包括结核性胸膜炎、心力衰竭、恶性肿瘤和肺炎等[1]。其中,由结核性胸膜炎引发的胸腔积液又称为结核性胸腔积液(TPE)[2]。在就诊时原因不明的胸腔积液患者中诊断TPE,是采用... 胸腔积液在临床极为常见,与多种疾病有关。常见的胸腔积液病因包括结核性胸膜炎、心力衰竭、恶性肿瘤和肺炎等[1]。其中,由结核性胸膜炎引发的胸腔积液又称为结核性胸腔积液(TPE)[2]。在就诊时原因不明的胸腔积液患者中诊断TPE,是采用正规、系统抗痨治疗的前提,也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所在。当前,TPE的诊断金标准包括胸水抗酸染色、胸水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和胸膜活检[2],但是这些方法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胸水抗酸染色诊断TPE的特异度虽然可达100%,但灵敏度仅为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性胸腔积液 诊断 生物标志物 胸水 结核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GK1对Cyclin B/Cdc2通路介导小鼠G_(1)期受精卵卵裂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慧灵 韩迪 +2 位作者 郭文秀 庞海垚 孟峻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28-637,共10页
目的:探讨血清和糖皮质激素诱导蛋白激酶1(SGK1)在小鼠细胞周期G_(1)期受精卵早期发育过程中的调控作用,并阐明相关机制。方法:取若干只4~6周龄且体质量约为20 g的雌鼠和若干只8周龄以上且体质量约为30 g的雄鼠,雌鼠腹腔注射孕马血清促... 目的:探讨血清和糖皮质激素诱导蛋白激酶1(SGK1)在小鼠细胞周期G_(1)期受精卵早期发育过程中的调控作用,并阐明相关机制。方法:取若干只4~6周龄且体质量约为20 g的雌鼠和若干只8周龄以上且体质量约为30 g的雄鼠,雌鼠腹腔注射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PMSG),每只10 IU,48 h后腹腔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每只10 IU,并将注射HCG的雌鼠与雄鼠1∶1合笼过夜。取交配成功的雌鼠受精卵,注射HCG后分别于12~21 h、21~26 h、26~28 h和28~30 h收集细胞周期G_(1)期、S期、G2期及M期的受精卵,并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同细胞周期的细胞形态表现。收集小鼠超排卵后G_(1)期受精卵,体外转录生成mRNA后,分为未注射组、Tris-EDTA缓冲液注射组(TE注射组)和SGK1-mRNA注射组。采用SGK1抗体与KSOM培养液配置1∶25、1∶50、1∶100、1∶200和0共5种不同浓度SGK1抗体组的培养液,培养小鼠G_(1)期受精卵。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小鼠受精卵中SGK1蛋白表达水平和各组小鼠及不同浓度SGK1抗体组HCG注射不同时间受精卵中磷酸化细胞分裂周期因子2(Cdc2)酪氨酸15位点(Cdc2-pTyr15)去磷酸化情况,相差显微镜观察各组小鼠和不同浓度SGK1抗体组受精卵发育情况,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HCG注射不同时间小鼠受精卵中磷酸化SGK1-苏氨酸256位点(SGK1-pThr256)和Cdc2-pTyr15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未注射组和TE注射组比较,SGK1-mRNA注射组SGK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HCG注射后27~28 h,SGK1-mRNA注射组小鼠受精卵中Cdc2-pTyr15磷酸化信号逐渐消失,至HCG注射29 h,Cdc2-pTyr15磷酸化信号完全消失;HCG注射后28~29 h,未注射组和TE注射组小鼠受精卵中Cdc2-pTyr15磷酸化信号逐渐消失,至HCG注射后30 h,Cdc2-pTyr15磷酸化信号完全消失;随着SGK1抗体浓度升高,不同浓度SGK1抗体组受精卵中Cdc2-pTyr15磷酸化信号减弱和磷酸化信号消失的时间逐渐延长。HCG注射后27 h,SGK1-mRNA注射组小鼠受精卵开始卵裂;HCG注射后31 h,SGK1-mRNA注射组受精卵几乎全部分裂为G2期细胞受精卵;HCG注射后33 h,0和1∶200 SGK1抗体组受精卵全部发生卵裂;随着SGK1抗体浓度升高,1∶25、1∶50和1∶100 SGK1抗体组受精卵卵裂逐渐减少,在1∶25 SGK1抗体组受精卵卵裂减少最明显。HCG注射后31 h,与未注射组和TE注射组比较,SGK1-mRNA注射组小鼠受精卵死亡率明显降低(P<0.05),卵裂率明显升高(P<0.05)。注射HCG后31和33 h,随着SGK1抗体浓度升高,与1∶200 SGK1抗体组比较,1∶100、1∶50和1∶25SGK1抗体组受精卵死亡率逐渐升高(P<0.05),卵裂时间延长,受精卵卵裂率降低(P<0.05),并呈剂量依赖性,其中1∶25 SGK1抗体组受精卵卵裂率最低。HCG注射后27 h,小鼠受精卵中SGK1-pThr256蛋白表达水平逐渐升高(P<0.05或P<0.01),并呈时间依赖性;HCG注射后28~29 h,小鼠受精卵中Cdc2-pTyr15蛋白表达水平逐渐降低(P<0.01),并呈时间依赖性,并于HCG注射后30 h完全消失。结论:过表达或抑制SGK1均会影响小鼠G_(1)期受精卵进入M期的时间,SGK1蛋白可能是小鼠G_(1)期受精卵早期发育的调控因子之一,其可能通过Cdc2调节G_(1)期受精卵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和糖皮质激素诱导蛋白激酶1 受精卵 细胞分裂 磷脂酰肌醇3-激酶 卵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并[a]芘对生殖系统的毒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15
作者 王惠增 刘秉春 +3 位作者 陈红 徐沛欣 郭鑫 袁建龙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5-183,共19页
苯并[a]芘(benzo(a)pyrene,BaP)作为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的成员,是最早发现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环境污染物,通过空气、食物、水源等途径进入人体,引起细胞氧化应激损伤、DNA损伤和基因异常表达导致细胞死亡... 苯并[a]芘(benzo(a)pyrene,BaP)作为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的成员,是最早发现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环境污染物,通过空气、食物、水源等途径进入人体,引起细胞氧化应激损伤、DNA损伤和基因异常表达导致细胞死亡。研究表明雄性与雌性动物经BaP染毒后,其生殖器官、生殖细胞甚至激素水平均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受精卵形成和胚胎发育,造成不良妊娠结局。因此,近年来BaP的生殖毒性受到广泛关注,其作用机制包括改变胞内活性氧水平、诱导细胞DNA损伤以及调控生殖发育相关基因、类固醇合成相关基因和促凋亡基因影响生殖发育。BaP作为环境毒物,不仅可以影响生态环境的稳定性,还可以影响生物的生殖发育,损害生态环境中的物种多样性,从长远来看,BaP的不良影响不但会威胁到陆地与海洋生物种群的稳定,还会破坏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功能。本文将从生殖健康、配子与合子形成以及胚胎发育的角度,详细阐述BaP染毒对生殖系统的毒性作用与机制,为预防BaP引起的生殖危害、减少不良妊娠结局提供理论依据,旨在为BaP的环境毒性行为和对生物的毒性研究提供有效借鉴,为合理预防和缓解因接触BaP等环境毒物而带来的健康影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并[a]芘(BaP) 生殖细胞 生殖毒性 生殖器官 激素 细胞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4-3-3ɛ蛋白与肿瘤发生发展关系的研究进展
16
作者 庞海垚 孟峻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72-578,共7页
14-3-3ε蛋白也被称为YWHAE蛋白,是属于14-3-3蛋白家族的一种小相对分子质量的蛋白质。不同于蛋白激酶,14-3-3ε蛋白在细胞内并不参与蛋白质磷酸化反应,而是通过形成特殊的二聚体结构并与特定的磷酸化蛋白质结合,调节蛋白质配体的活性... 14-3-3ε蛋白也被称为YWHAE蛋白,是属于14-3-3蛋白家族的一种小相对分子质量的蛋白质。不同于蛋白激酶,14-3-3ε蛋白在细胞内并不参与蛋白质磷酸化反应,而是通过形成特殊的二聚体结构并与特定的磷酸化蛋白质结合,调节蛋白质配体的活性和亚细胞定位,从而参与多种细胞生命活动的调节。目前,在多种肿瘤中均已发现14-3-3ε蛋白的异常表达,异常表达的14-3-3ε蛋白对蛋白质配体的调节效应改变,进而影响蛋白质配体的亚细胞定位和酶活性,导致肿瘤细胞发生发展和侵袭转移。14-3-3ε蛋白的二聚体结构是其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生物学功能的重要结构基础,破坏这一二聚体结构可有效靶向攻击肿瘤细胞。现基于国内外对14-3-3ε蛋白的研究成果,针对14-3-3ε蛋白的结构、作用机制及其在胃癌、肝癌、皮肤癌和其他多种肿瘤中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及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4-3-3ε蛋白 蛋白质相互作用 胃肿瘤 肝肿瘤 皮肤肿瘤 治疗靶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GK3在小鼠卵母细胞第一次减数分裂恢复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17
作者 郭文秀 庄妍 +2 位作者 张慧灵 何文宁 孟峻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91-899,共9页
目的:探讨血清和糖皮质激素诱导的蛋白激酶3(SGK3)在小鼠卵母细胞第一次减数分裂恢复中的作用,初步阐明SGK3在哺乳动物卵母细胞早期发育中的调控机制。方法:利用超排卵技术获取生发泡(GV)期小鼠卵母细胞,利用显微注射技术将表达质粒体... 目的:探讨血清和糖皮质激素诱导的蛋白激酶3(SGK3)在小鼠卵母细胞第一次减数分裂恢复中的作用,初步阐明SGK3在哺乳动物卵母细胞早期发育中的调控机制。方法:利用超排卵技术获取生发泡(GV)期小鼠卵母细胞,利用显微注射技术将表达质粒体外转录获得的SGK3 mRNA注射至GV期卵母细胞,分为对照组、Tris-EDTA缓冲液(TE)组和SGK3 mRNA组,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小鼠卵母细胞中SGK3蛋白表达水平,显微注射SGK3 mRNA后1、2、3和4 h观察并计算各组卵母细胞生发泡破裂(GVBD)率,采用SGK3抗体稀释抑制实验观察各组卵母细胞形态表现,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体外培养不同时间点卵母细胞中磷酸化SGK3(pSer48)(SGK3-pSer48)和磷酸化细胞分裂周期蛋白2(CDC2)(pTyr15)(CDC2-pTyr15)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和TE组比较,SGK3 mRNA组小鼠卵母细胞中SGK3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1),显微注射后1和2 h时GVBD率升高(P<0.01)。SGK3抗体稀释抑制实验,随着SGK3抗体浓度增加,各组小鼠卵母细胞GVBD率呈浓度依赖性降低。过表达SGK3后,与对照组比较,SGK3 mRNA组小鼠卵母细胞中检测不到CDC2-pTyr15蛋白表达的时间至少提前1 h。不同稀释浓度SGK3抗体作用后,与对照组比较,随着SGK3抗体浓度升高和时间的延长,小鼠卵母细胞中CDC2-pTyr15蛋白表达水平逐渐降低(P<0.01),SGK3-pSer486蛋白表达水平逐渐升高(P<0.01)。结论:过表达SGK3可以增加小鼠卵母细胞GVBD率,加快CDC2-pTyr15的脱磷酸化,而CDC2-pTyr15的脱磷酸化晚于SGK3-Ser486的磷酸化。SGK3可能作为CDC2上游调节因子参与调控小鼠卵母细胞第一次减数分裂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和糖皮质激素诱导的蛋白激酶3 小鼠卵母细胞 减数分裂 细胞分裂周期蛋白2 生发泡 生发泡破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氧西林耐药/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基因分型和毒力基因检测 被引量:33
18
作者 王俊瑞 杜小莉 +3 位作者 塔拉 崔晶花 福泉 韩艳秋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0-75,共6页
目的分析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MRSA)和甲氧西林敏感金葡菌(MSSA)临床分离株基因分型及毒力基因分布特征是否存在差异,了解金葡菌耐药性演变与毒力变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方法和多位点序列分型(ML... 目的分析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MRSA)和甲氧西林敏感金葡菌(MSSA)临床分离株基因分型及毒力基因分布特征是否存在差异,了解金葡菌耐药性演变与毒力变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方法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方法对呼和浩特地区住院患者中分离的30株MRSA和30株MSSA进行分子分型,同步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菌株毒力基因。结果 60株金葡菌PFGE分型共分19个型,MSSA菌株分布在I和H型等16个基因型中,而MRSA株主要集中分布在K和M2个基因型中。20株不同PFGE型菌株MLST分型结果显示,MRSA株主要为ST-239型;MSSA株呈多样性分布特征,主要以ST-5型、ST-7型、ST-15型为主。毒力基因在MRSA和MSSA中分布差异显著。MSSA毒力基因整体携带率明显高于MRSA(53.9%对40.0%,χ2=32.7,P<0.01)。MRSA株sea、cna和cap8基因携带率明显高于MSSA携带率(P<0.01),而sec、seg、sei、sem、sen、seo、fnbB、ebpS、cap5基因携带率明显低于MSSA(P<0.05)。结论呼和浩特地区金葡菌临床分离株基因型呈现多样化分布特点,MRSA主要以ST-239型为主。MSSA毒力基因携带率高,特定毒力因子在MRSA和MSSA株中呈现一定聚集分布特征,金葡菌特定耐药性的获得可能伴随特定毒力特征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黄色葡萄球菌 耐药性 毒力基因 分子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4-3-3ε和Cdc25B在小鼠卵母细胞生发泡期阻滞中的作用 被引量:4
19
作者 孟峻 侯艳军 +2 位作者 张永梅 呼格吉乐 韩艳秋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15-220,共6页
目的:研究14-3-3ε和Cdc25B对小鼠卵母细胞生发泡(GV)期阻滞作用的影响,为阐明蛋白激酶A/Cdc25B/14-3-3ε通路在小鼠卵母细胞GV期阻滞中发育调控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在体外将表达载体pcDNA3.1-ZEO-HA14-3-3ε、pcDNA3.1-MYC-Cdc25B-WT、... 目的:研究14-3-3ε和Cdc25B对小鼠卵母细胞生发泡(GV)期阻滞作用的影响,为阐明蛋白激酶A/Cdc25B/14-3-3ε通路在小鼠卵母细胞GV期阻滞中发育调控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在体外将表达载体pcDNA3.1-ZEO-HA14-3-3ε、pcDNA3.1-MYC-Cdc25B-WT、pcDNA3.1-MYC-Cdc25B-S321A和pcDNA3.1-MYC-Cdc25B-S321D转录成mRNA。超排卵方法获得小鼠GV期卵母细胞,实验分为未注射组、TE缓冲液注射组、14-3-3εmRNA单独注射组、14-3-3εmRNA+Cdc25B-WT(野生型)mRNA共注射组、14-3-3εmRNA+Cdc25B-S321D(模拟磷酸化型)mRNA共注射组、14-3-3εmRNA+Cdc25B-S321A(突变型)mRNA共注射组,收集各组母卵细胞后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外源性14-3-3ε和Cdc25B蛋白表达及Cdc2-Tyr15的磷酸化状态;相差显微镜观察卵母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并计数生发泡破裂(GVBD)率。结果:未注射组、TE缓冲液注射组、14-3-3εmRNA单独注射组、14-3-3εmRNA+Cdc25B-WT(野生型)mRNA共注射组、14-3-3εmRNA+Cdc25B-S321D(模拟磷酸化型)mRNA共注射组在显微注射后20h均未发生GVBD(P>0.05);14-3-3εmRNA+Cdc25B-S321A(突变型)mRNA共注射组在显微注射后1、2和3h卵母细胞的GVBD率分别为(5.00±0.68)%、(62.00±3.56)%和(100.00±0.00)%,显微注射后20h到达第2次减数分裂中期(MII)的比例为(79.00±2.80)%,与未注射组和TE缓冲液注射组比较,GVBD率和到达MII的比例均显著升高(P<0.01)。结论:14-3-3ε通过Cdc25B的321位丝氨酸磷酸化和脱磷酸化调控卵母细胞由GV期向GVBD的过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4-3-3ε CDC25B 卵母细胞 生发泡 生发泡破裂 显微注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和浩特地区腹泻患者艰难梭菌检测方法比较、临床分离株的毒素特征及药物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7
20
作者 郭素芳 王俊瑞 +3 位作者 王艳艳 申慧敏 吕莹莹 韩艳秋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12期1288-1292,共5页
目的了解呼和浩特地区艰难梭菌腹泻患者临床分离株的毒素特征及艰难梭菌药物敏感性,为艰难梭菌治疗和防控提供参考数据。方法收集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间本院疑似艰难梭菌感染的252例腹泻患者的粪便标本。同一样本分别检测:粪便艰难梭... 目的了解呼和浩特地区艰难梭菌腹泻患者临床分离株的毒素特征及艰难梭菌药物敏感性,为艰难梭菌治疗和防控提供参考数据。方法收集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间本院疑似艰难梭菌感染的252例腹泻患者的粪便标本。同一样本分别检测:粪便艰难梭菌培养和鉴定、VIDAS酶联荧光法粪便直接检测艰难梭菌毒素A/B(CDAB)和艰难梭菌谷氨酸脱氢酶(GDH)。培养获得的艰难梭菌进行PCR扩增毒素基因和二元毒素基因(tcdA、tcdB、cdtA、cdtB),以明确是否为产毒菌株;琼脂稀释法测定艰难梭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艰难梭菌毒素A/B(CDAB)阳性7例,灰区5例;谷氨酸脱氢酶(GDH)阳性39例;培养出艰难梭菌37株;PCR扩增毒素基因检测30株为产毒株,毒素基因tcdA(-)/tcdB(+)型3株,tcdA(+)/tcdB(+)型27株,二元毒素基因检测均为阴性;克林霉素、头孢西丁耐药率较高,分别为100%和97.3%,莫西沙星耐药率54.1%。万古霉素、甲硝唑无耐药株检出。结论 GDH法具有较好的灵敏性,可作为艰难梭菌感染的筛查;CDAB检测特异性较高,但敏感性较低;毒素基因检测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tcdA(+)/tcdB(+)型艰难梭菌为我院主要流行株;96.7%的临床感染患者为I级;克林霉素、莫西沙星耐药率较高,需限制使用;全部菌株对甲硝唑、万古霉素敏感,可以经验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艰难梭菌 厌氧培养法 毒素基因tcdA/B 药敏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