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患者血清Cyfra21.1、Gal-3、VEGF水平及其意义 被引量:8
1
作者 彭一帆 山院飞 +1 位作者 赵胤铭 张瑞明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441-1444,共4页
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患者血清中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tokeratinfragment antigen 21.1,Cyfra 21.1)、半乳糖血凝素-3(galectin-3,Gal-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水平及意义。方法:收... 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患者血清中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tokeratinfragment antigen 21.1,Cyfra 21.1)、半乳糖血凝素-3(galectin-3,Gal-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水平及意义。方法:收集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患者75例(未复发40例、局部复发35例),甲状腺良性疾病术后患者30例(甲状腺腺瘤1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20例),采用化学发光法(chemi Luminescence,CLIA)、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其血清Cyfra 21.1、Gal-3、VEGF浓度。结果:血清Cyfra 21.1、Gal-3水平在各组间无明显差异(F=1.425、P=0.245;F=1.503、P=0.227)。甲癌术后局部复发组血清VEGF水平较未复发组有所增高(F=8.859、P=0.000)。结论:Cyfra 21.1、Gal-3血清水平暂不能用于甲状腺癌术后随访。血清VEGF水平可作为评估分化型甲状腺癌生物学行为的一项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角蛋白19片段 半乳糖血凝素-3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甲状腺癌 血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龙胶囊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白俊文 吴万敏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46-249,共4页
目的:评估金龙胶囊联合TEC方案(多西他赛+表柔比星+环磷酰胺)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自2010年3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64例Ⅱ和Ⅲ期乳腺癌患者随机分成金龙胶囊联合新辅助化疗组(32例)和常规新辅助化疗组... 目的:评估金龙胶囊联合TEC方案(多西他赛+表柔比星+环磷酰胺)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自2010年3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64例Ⅱ和Ⅲ期乳腺癌患者随机分成金龙胶囊联合新辅助化疗组(32例)和常规新辅助化疗组(32例)。金龙胶囊联合新辅助化疗组患者接受金龙胶囊和TEC方案的同步治疗,常规新辅助化疗组患者仅接受TEC方案的治疗,化疗周期均为21 d。共完成4个新辅助化疗周期之后行手术治疗,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金龙胶囊联合新辅助化疗组与常规新辅助化疗组的有效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分别84.38%(27/32)和56.25%(18/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反应为Ⅱ~Ⅲ度胃肠反应和骨髓抑制。金龙胶囊联合新辅助化疗组白细胞水平下降和恶心呕吐的发生率要显著低于常规新辅助化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金龙胶囊联合新辅助化疗组生活质量改善优于常规新辅助化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金龙胶囊与新辅助化疗联合应用可提高乳腺癌的治疗效果,减轻患者对化疗的不良反应,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中西医结合疗法 中医药 疗效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杂合性嗜酸细胞/嫌色细胞肿瘤合并肾乳头状癌1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2
3
作者 袁宏伟 韦玄 +5 位作者 贾永峰 云芬 宝鲁日 张军 乌新林 施琳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14-216,共3页
目的探讨肾杂合性嗜酸细胞/嫌色细胞肿瘤(hybrid oncocytic/chromophobe tumors,HOCT)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免疫表型。方法对1例肾HOCT合并肾乳头状癌(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PRCC)病变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及免疫组化染色,并复习相... 目的探讨肾杂合性嗜酸细胞/嫌色细胞肿瘤(hybrid oncocytic/chromophobe tumors,HOCT)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免疫表型。方法对1例肾HOCT合并肾乳头状癌(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PRCC)病变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及免疫组化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眼观:右肾中段见2个肿物。镜检:肿物大者由嗜酸细胞瘤和嫌色细胞癌(chromophobe renal cell carcinoma,CRCC)组成,两种成分混杂或镶嵌排列;免疫表型:CK7局灶弥漫强阳性或强弱不等,EMA、E-cad和P504S阳性,vimentin阴性,Ki-67增殖指数<3%。肿物小者瘤细胞呈乳头状排列,局部浸润性生长,纤维血管轴心内见砂粒体。免疫表型:CK7、P504S、EMA、CD10、vimentin和E-cad均阳性,CD117阴性,Ki-67增殖指数<5%。结论肾HOCT诊断主要依据病理组织学和免疫表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嗜酸细胞瘤 嫌色细胞癌 乳头状癌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激素水平及促甲状腺激素抑制治疗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王霞 张瑞明 高权荣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5年第11期81-84,共4页
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激素水平,并以此为依据来确定促甲状腺激素(TSH)抑制治疗的介入时间及指导用药。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130例为研究对象,均为初次治疗,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分析患者术后激素水平,按照术式将... 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激素水平,并以此为依据来确定促甲状腺激素(TSH)抑制治疗的介入时间及指导用药。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130例为研究对象,均为初次治疗,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分析患者术后激素水平,按照术式将其分为A、B两组,每组各65例。A组患者行全甲状腺切除,B组患者行单侧腺叶与峡部切除。采集两组患者术后2、4、7及14天空腹静脉血分析甲状腺相关激素水平,至TSH水平>2 m U/L时为止,此时采取TSH抑制治疗并指导用药。结果 A组患者术后TSH水平出现一过性下降,术后第2天开始升高且超过术前,术后第4天超过正常参考值上限;B组患者术后TSH水平也出现一过性下降,术后第2天开始达最低谷随后升高,至术后第7天开始接近术前水平,术后2周超过术前正常参考值上限。两组患者其他甲状腺相关激素水平均出现变化。结论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术后激素水平呈动态性变化,可依据这种变化来确定抑制TSH治疗的时间,但具体应参照个体情况,避免出现甲状腺功能亢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化型甲状腺癌 促甲状腺激素 术后抑制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对乳腺癌诊断的意义 被引量:4
5
作者 刘彩霞 白俊文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5年第12期44-46,共3页
目的了解β2微球蛋白(β2-MG)、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53(CA153)、糖类抗原125(CA125)的临床检测方法,探讨4种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对乳腺癌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12年6月至2014年2月门诊收治的30例乳腺癌患者纳入观察组,同... 目的了解β2微球蛋白(β2-MG)、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53(CA153)、糖类抗原125(CA125)的临床检测方法,探讨4种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对乳腺癌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12年6月至2014年2月门诊收治的30例乳腺癌患者纳入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30例健康体检者纳入对照组,使用免疫比浊法和化学发光法测定两组研究对象血清β2-MG、CA153、CEA、CA125水平,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β2-MG、CEA水平及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乳腺癌Ⅲ期患者的CA153水平明显高于Ⅰ期和Ⅱ期患者(P<0.05);患者手术前后β2-MG、CA153和CEA水平相比亦存在显著差异(P<0.05);以β2-MG检测为基准的联合检测与单项检测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提示联合检测并不能增加乳腺癌临床诊断的特异性。结论虽然4项指标联合检测不能明显提高临床诊断的特异性,但β2-MG、CA153和CEA检测对患者术后随访的意义不能忽视,且CA153检测对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Β2微球蛋白 癌胚抗原 糖类抗原153 糖类抗原12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主动脉瘤破裂高危因素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刘淑艳 夏海英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6年第2期61-64,共4页
目的分析腹主动脉瘤破裂的高危因素,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1年3月至2014年5月本院收治的40例腹主动脉瘤破裂患者纳入观察组,另选择同期40例腹主动脉瘤但未发生破裂的患者纳入对照组。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影响腹主动... 目的分析腹主动脉瘤破裂的高危因素,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1年3月至2014年5月本院收治的40例腹主动脉瘤破裂患者纳入观察组,另选择同期40例腹主动脉瘤但未发生破裂的患者纳入对照组。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影响腹主动脉瘤破裂的高危因素。结果试验组患者病死率为52.50%,对照组为12.5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χ^2=14.587,P=0.000)。经Logistic回归逐步分析可知,瘤体直径≥5 cm对腹主动脉瘤破裂影响最大(OR=3.894),其次为瘤体非对称性(OR=3.483)、瘤体膨胀率≥0.5 cm/年(OR=2.984)、年龄≥70岁(OR=2.803),伴肾功能不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冠心病对腹主动脉瘤破裂影响较小(OR=1.864、1.603、1.392)。结论年龄≥70岁、瘤体直径≥5 cm、瘤体非对称性、瘤体膨胀率≥0.5 cm/年、伴肾功能不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冠心病均为影响腹主动脉瘤破裂的高危因素,重视与控制上述危险因素,可以降低腹主动脉瘤破裂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主动脉瘤 破裂 单因素 多因素 高危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