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诊应激条件下不同静脉穿刺置管护理的比较 被引量:10
1
作者 王洪丽 朱晓英 +4 位作者 闫志华 王继明 周海莲 邢夏 郝文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3期3955-3958,共4页
目的:探讨急诊应激条件下的高危患者在不同的静脉穿刺、置管及床边紧急救治过程中的置管护理情况,对比不同静脉穿刺置管的优缺点,为临床急诊救治提供实践经验。方法:我院于2008年3月至2014年12月共救治急诊应激条件的高危患者334例... 目的:探讨急诊应激条件下的高危患者在不同的静脉穿刺、置管及床边紧急救治过程中的置管护理情况,对比不同静脉穿刺置管的优缺点,为临床急诊救治提供实践经验。方法:我院于2008年3月至2014年12月共救治急诊应激条件的高危患者334例,334例患者在入院时均为紧急应激状态,抢救不及时均可突发死亡,采取床边静脉穿刺配合紧急救治至关重要,本组静脉穿刺包括:PICC、锁骨下静脉穿刺、颈内静脉穿刺、股静脉穿刺4种,根据患者入院当时的自身条件随机采取不同部位的静脉穿刺置管技术,配合医师的临床救治技术,334例患者均得到了成功的急诊救治。结果:采用不同的静脉穿刺、置管的方法进行急诊应激状态下的紧急救治后。急诊内死亡21例、住院观察与治疗259例、急诊留院观察1~3d后出院75例。4种静脉穿刺方法中:首次穿刺失败9例,置管后脱管12例;管腔堵塞6例。颈内静脉穿刺平均时间最长为(203±4.8)s、股静脉穿刺平均时间最短为(162±4.6)s。结论:采用不同的静脉穿刺、置管的方法进行急诊应激状态下的紧急救治,股静脉穿刺置管的准确率更高、安全性更高、置管更加省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穿刺 急诊 应激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内注射尼可地尔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中无复流的疗效及安全性 被引量:19
2
作者 张惠 刘璟霞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8年第3期247-250,共4页
目的探讨尼可地尔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中无复流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2013年12月至2015年9月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急诊PCI治疗中发生无复流现象的87例STEM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4例... 目的探讨尼可地尔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中无复流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2013年12月至2015年9月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急诊PCI治疗中发生无复流现象的87例STEM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43例),观察组患者经冠状动脉注射尼可地尔治疗,对照组患者经冠状动脉注射硝酸甘油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注射5 min后的TIMI血流分级与校正的TIMI帧数,以及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ST段回落率、出血、低血压和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经冠状动脉注射后5 min,观察组患者的TIMI 3级血流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77.27%比51.16%,P=0.000),靶血管的校正的TIMI帧数明显低于对照组(28.3±5.2比40.6±7.3,P=0.003),术后1周的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50.78%±4.23%比43.84%±3.62%,P=0.027),术后ST段回落率明显大于对照组(84.09%比69.77%,P=0.016),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36.36%比65.12%,P<0.05)。结论经冠状动脉注射尼可地尔可有效改善急性STEMI患者急诊PCI中的无复流现象,且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可地尔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无复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糖通过调控miR-429/ZEB1轴对胰腺癌细胞免疫逃逸的影响
3
作者 张志超 李光辉 +3 位作者 朱学河 魏强 王飞 赵海平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66-1174,共9页
目的探究高糖干预对胰腺癌细胞免疫逃逸的影响及作用分子机制。方法采用不同浓度葡萄糖(0、7.5、15、30 mmol/L)处理PANC-1细胞24 h构建高糖干预的PANC-1细胞。将miR-429 mimics及其阴性对照(mimics NC)转染至PANC-1细胞,分为对照组、H... 目的探究高糖干预对胰腺癌细胞免疫逃逸的影响及作用分子机制。方法采用不同浓度葡萄糖(0、7.5、15、30 mmol/L)处理PANC-1细胞24 h构建高糖干预的PANC-1细胞。将miR-429 mimics及其阴性对照(mimics NC)转染至PANC-1细胞,分为对照组、HG组、HG+mimics NC组、HG+mimics组、HG+mimics+oe-NC组和HG+mimics+oe-ZEB1组。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分子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表达水平;qRT-PCR检测细胞miR-429和锌指E-盒结合同源盒蛋白1(ZEB1)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细胞ZEB1蛋白表达水平。将以上各组PANC-1细胞与CD8^(+)T细胞建立共培养体系,CCK-8检测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水平;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检测CD8^(+)T细胞对PANC-1细胞的杀伤作用;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验证miR-429和ZEB1的靶向调控关系。结果HG可促进PANC-1细胞表面分子PD-L1及ZEB1表达(P<0.05),抑制miR-429表达,且呈浓度依赖性。miR-429过表达可显著抑制HG诱导的PANC-1细胞表面分子PD-L1表达,而过表达ZEB1可逆转miR-429过表达对HG诱导PANC-1细胞表面分子PD-L1表达的抑制作用。建立与CD8^(+)T细胞共培养体系后,与对照组比较,HG组PANC-1细胞增殖活性明显增加,细胞凋亡率和杀伤活性明显降低(P<0.05);与HG+mimics NC组比较,HG+mimics组PANC-1细胞增殖活性明显降低,细胞凋亡水平和杀伤活性明显升高(P<0.05)。与HG+mimics+oe-NC组比较,HG+mimics+oe-ZEB1组PANC-1细胞增殖活性明显增加,细胞凋亡率和杀伤活性明显降低(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实,miR-429靶向负调控ZEB1。结论高糖通过下调miR-429表达水平,靶向负调控ZEB1 mRNA的表达,提高PANC-1细胞表面分子PD-L1表达水平,进而促进PANC-1细胞免疫逃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429 胰腺癌 锌指E-盒结合同源盒蛋白1 高糖 免疫逃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射血分数降低和射血分数保留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远期预后分析 被引量:18
4
作者 谢秀峰 崔晓迎 +2 位作者 袁海凤 陈凤英 牛君义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4期4196-4200,共5页
背景射血分数降低的急性心力衰竭(AHFr EF)和射血分数保留的急性心力衰竭(AHFp EF)患者短期预后差异不显著,但远期随访资料缺乏。目的比较AHFr EF和AHFp EF患者出院后3年内再住院率和病死率,并探讨影响患者再住院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 背景射血分数降低的急性心力衰竭(AHFr EF)和射血分数保留的急性心力衰竭(AHFp EF)患者短期预后差异不显著,但远期随访资料缺乏。目的比较AHFr EF和AHFp EF患者出院后3年内再住院率和病死率,并探讨影响患者再住院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1—2012年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和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急诊科首次诊断为急性心力衰竭(AHF)的患者296例为研究对象,依据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将患者分为AHFr EF组(LVEF<50%,n=171)和AHFp EF组(LVEF≥50%,n=125)。记录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合并症、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影像学检查、B型利钠肽(BNP)水平,以及出院医嘱用药情况。出院后通过电话或门诊随访3年,观察终点为心脑血管源再住院或死亡。结果两组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ACS、CHF、左心室扩大检出率,以及BNP≥220 ng/L、出院医嘱口服β-受体阻滞剂(β-RB)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因ACS、脑卒中及恶性心律失常引起的再住院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HFr EF组因心力衰竭引起的再住院率高于AHFp EF组,且总再住院率高于AHFp EF组(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高血压〔HR=1.450,95%CI(1.036,2.030)〕和BNP≥220 ng/L〔HR=1.894,95%CI(1.327,2.702)〕是AHF患者再住院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AHFr EF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98%、95%、85%,AHFp EF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98%、94%、86%。两组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56,P=0.010)。结论 AHFr EF患者3年内因心力衰竭引起的再住院率高于AHFp EF患者,3年生存率低于AHFp EF患者;高血压和高水平BNP是AHF患者再住院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加强对AHFr EF患者的随访,改善合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每搏输出量 住院 预后 高血压 利钠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强度间歇训练和中强度持续训练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健康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张红梅 谢秀峰 +2 位作者 肖燕 王娟娟 李晓静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3-68,共6页
目的目前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与中强度持续训练(MCT)对动脉硬化和结构指标的影响的研究较少。文中旨在探讨HIIT与MCT对2型糖尿病患者中央动脉和外周动脉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7月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老年... 目的目前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与中强度持续训练(MCT)对动脉硬化和结构指标的影响的研究较少。文中旨在探讨HIIT与MCT对2型糖尿病患者中央动脉和外周动脉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7月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老年病科就诊的115位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8,不接受运动训练)、MCT组(n=38,按要求进行MCT运动)和HIIT组(n=39,按要求进行HIIT运动)。应用颈总动脉高分辨率超声检查及中央和外周动脉平面压力波测定法测定脉搏波速,评估动脉结构和功能指标的变化。脉搏波速包括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颈动脉至股动脉的脉搏波传导速度(CF PWV)等。结果PPA分析在对性别、基线中高强度体力活动(MVPA)、平均动脉压(MAP)进行调整后,与对照组比较,MCT组(β=-5.03)和HIIT(β=-3.76)在cIMT变化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干预治疗12个月后,只有HIIT组患者的颈动脉扩张性系数(β=0.00)和CD PWV(β=0.20)有显著的改善(P<0.05)。ITTA分析在校正性别、MAP和基线MVPA后,MCT组(β=-4.32)和HIIT组(β=-3.63)的cIMT变化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HIIT组对CD PWV(β=-0.13)和颈动脉扩张性系数(β=0.00)也有改善作用(P<0.01),对CR PWV亦有明显改善(β=-0.10,P<0.01)。结论HIIT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健康的改善更为显著,是改善2型糖尿病长期血管并发症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度间歇训练 中强度连续训练 动脉硬化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颈动脉扩张系数 脉搏波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GM6001抑制兔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瘢痕的形成 被引量:3
6
作者 申颖 吴伟 +1 位作者 陆晓和 郭文奇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41-245,共5页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GM6001在青光眼滤过术后滤过道瘢痕化中的作用。方法随机取青紫兰兔24只,双眼行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术后右眼结膜下注射GM6001作为实验组,左眼注射PBS作为对照组,1次/d,监测眼压,并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标记抗...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GM6001在青光眼滤过术后滤过道瘢痕化中的作用。方法随机取青紫兰兔24只,双眼行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术后右眼结膜下注射GM6001作为实验组,左眼注射PBS作为对照组,1次/d,监测眼压,并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标记抗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观察滤过道成纤维细胞增殖情况。结果术后7,14,21,28 d,实验组较对照组眼压低,术后各时间点实验组PCNA和α-SMA阳性细胞数低于对照组,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GM6001具有抑制兔眼滤过术后滤过道成纤维细胞过度增殖,减少瘢痕形成和延长功能性滤过泡存在时间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 GM6001 抗增殖细胞核抗原 Α-平滑肌肌动蛋白 GM600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运动康复干预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陈凤英 原玉晶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9年第3期25-29,共5页
目的探讨早期个体化运动康复对早期血管开通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左室重构及左室功能的影响,随访其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本院急诊内科住院... 目的探讨早期个体化运动康复对早期血管开通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左室重构及左室功能的影响,随访其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本院急诊内科住院并于12 h内开通血管的STEMI患者63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梗死部位均一化将其分为康复组(33例)和对照组(30例)。康复组患者根据运动处方,利用功率自行车进行有氧康复训练;对照组患者不予运动处方,自行控制活动量。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3个月B型脑钠肽前体(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pro-BNP)、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protein,hs-CRP)、醛固酮(aldosterone,ALD)、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EDD)变化。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hs-CRP、ALD、AngⅡ、pro-BNP水平均高于正常值,但差异均无显著性(P_均> 0.05)。治疗后1个月,两组患者hs-CRP、AngⅡ、pro-BN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_均> 0.05),康复组患者ALD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Z=-1.992,P=0.046)。治疗后3个月,康复组患者hs-CRP、ALD、AngⅡ、pro-BN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_均<0.05)。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两组患者EF、LVEDD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_均> 0.05);治疗后3个月,康复组患者EF显著高于对照组(t=2.836,P=0.007),但两组患者LVEDD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随访6个月,对照组有1例患者因心力衰竭再住院,两组均无再梗死及死亡患者。结论 STEMI患者采取早期个体化康复运动训练可以降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性,抑制心肌重塑,改善心功能,且不增加心血管不良事件,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运动康复 早期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左室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并发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临床特点及动态心电图监测意义 被引量:12
8
作者 张丽丽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7年第2期106-109,共4页
目的分析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并发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应用动态心电图监测患者心脏活动,为临床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并发病毒性心肌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2010年10月至2016年2月于本院确诊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并发病毒性心肌炎的6... 目的分析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并发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应用动态心电图监测患者心脏活动,为临床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并发病毒性心肌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2010年10月至2016年2月于本院确诊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并发病毒性心肌炎的67例患者纳入心肌炎组,并将同期于本院门诊体检的50例健康者纳入对照组。观察心肌炎组患者心功能的相关临床症状,分析心肌酶谱和心脏损伤相关指标与健康人群之间的差异,对比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的监测结果。结果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并发病毒性心肌炎首发症状以胸痛、胸闷、呼吸困难或气促为主。心肌酶和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结果显示,各指标均在发病第1周升高后逐渐下降,乳酸脱氢酶(lactic dehydrogenase,LDH)和心肌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TnI)水平维持时间较长,进入恢复期仍显著高于健康组。病毒性心肌炎可出现多种心律失常,动态心电图检出62例(92.5%)77例次心律失常,常规心电图检出42例(62.7%)45例次心律失常,二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χ~2=17.179,P=0.000)。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动态心电图检出61例次(79.2%),常规心电图检出40例次(88.9%);部分患者心律失常延续至恢复期,动态心电图在恢复期检出16例次(20.8%),常规心电图检出5例次(11.1%)。结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并发病毒性心肌炎起病无特异性,必须提高警惕作出正确诊断,并采用综合手段监测患者心功能,及时采取措施保护心肌,防止发生心源性猝死或持久性心律失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病毒性心肌炎 心肌酶 CTNI 心律失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NT-ProBNP水平对表征急性脑梗死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损伤程度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1
9
作者 刘璟霞 王朝阳 王玉杰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3-106,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氨基末端B型脑利钠肽原(NT-Pro BNP)与左心室等容舒张时间(IVRT)和二尖瓣环舒张早期心肌峰值运动速度/二尖瓣环舒张晚期心肌峰值运动速度(Ea/Aa)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5年2月至2016年5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氨基末端B型脑利钠肽原(NT-Pro BNP)与左心室等容舒张时间(IVRT)和二尖瓣环舒张早期心肌峰值运动速度/二尖瓣环舒张晚期心肌峰值运动速度(Ea/Aa)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5年2月至2016年5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7例作为观察组和体检健康者6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两组血清NT-pro BNP水平和心脏超声参数。对NT-Pro BNP与左心室舒张功能进行相关性分析,并用ROC曲线分析了NT-Pro BNP应用于评估左心室舒张功能的价值。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IVRT和NT-Pro BNP显著提高(t=5.844、7.947,P=0.005、0.000),而Ea/Aa显著降低(t=4.639,P=0.012)。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NT-Pro BNP与IVRT显著正相关(r=0.507,P=0.001);与Ea/Aa显著负相关(r=-0.592,P<0.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提示NT-Pro BNP与IVRT、Ea/Aa独立相关(标准化β=541.90、26.38)。ROC预测结果显示,NT-pro BNP(截止值为426 pg/m L)在检测Ea/Aa<1.0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具有最佳灵敏度(100%)和特异性(100%)。结论血清NT-Pro BNP水平能够有效表征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左心室舒张功能损伤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NT-PROBNP IVRT Ea/Aa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帕霉素在兔眼滤过性手术后的抗瘢痕作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邰雪 申颖 +4 位作者 赵海霞 王召格 关文英 康欣 郭文奇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346-1352,共7页
目的研究雷帕霉素在兔眼滤过性手术后抗瘢痕形成的作用及其产生作用可能的原因。方法取健康成年的青紫兰兔96只,取每只兔左眼行小梁切除术,术后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24只/组。术后将配制好的不同浓度雷帕霉素滴眼剂(1%、3%、5%)用于... 目的研究雷帕霉素在兔眼滤过性手术后抗瘢痕形成的作用及其产生作用可能的原因。方法取健康成年的青紫兰兔96只,取每只兔左眼行小梁切除术,术后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24只/组。术后将配制好的不同浓度雷帕霉素滴眼剂(1%、3%、5%)用于实验组,将药用蓖麻油滴眼剂用于实验对照组。4次/d。术后分别于第7、14、21、28天依照Krofeld分型法比较滤过泡的形态和功能。在术后第1、2、3、4周分别随机处死6只青紫蓝兔后,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兔眼行小梁切除术区域的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因子局部表达情况,观察结果。体外原代培养兔眼结膜下成纤维细胞(RTFs),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经不同浓度雷帕霉素溶液(0、0.06、0.25、1、4 mg/L)作用后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在术后第1、2、3周可见各实验组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比对照组高(P<0.05),且功能性滤过泡的形成率呈雷帕霉素药物浓度依赖性增长;免疫组化法可见实验组PCNA标记阳性成纤维细胞数表达量比相应的对照组高,各实验组数目比相应的对照组少(P<0.05),且α-SMA阳性成纤维细胞的表达程度随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体外培养RTFs后,用不同浓度雷帕霉素溶液(0、0.06、0.25、1、4 mg/L)作用于RTFs,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可见RTFs在各药物浓度下均出现凋亡,当浓度为0.25 mg/L时凋亡出现明显的增加(P<0.05),并且RTFs的凋亡呈浓度依赖性。结论雷帕霉素可以抑制兔青光眼术后滤过道组织过度增生,可较多的保留功能性滤过泡,并延长其寿命;雷帕霉素可以有效的诱导RTFs凋亡的发生,从而产生抑制青光眼术后滤过区成纤维细胞过度增殖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帕霉素 青光眼滤过性手术 增殖细胞核抗原 Α-平滑肌肌动蛋白 信号转导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吡非尼酮通过下调TGF-β/Smad通路中TGF-β3的表达抑制兔Tenons囊成纤维细胞增殖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旭 申颖 +1 位作者 赵海霞 郭文奇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692-1699,共8页
目的探讨吡非尼酮在抗青光眼滤过术后抑制瘢痕形成的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兔眼Tenons囊成纤维细胞(RYTF);设计6组不同浓度的吡非尼酮作为实验组、1组未加入吡非尼酮的作为对照组及1组调零组,采用CCK-8检测法初步确定吡非尼酮的起始作... 目的探讨吡非尼酮在抗青光眼滤过术后抑制瘢痕形成的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兔眼Tenons囊成纤维细胞(RYTF);设计6组不同浓度的吡非尼酮作为实验组、1组未加入吡非尼酮的作为对照组及1组调零组,采用CCK-8检测法初步确定吡非尼酮的起始作用浓度及最适作用浓度;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经起始、最适作用浓度吡非尼酮作用后RYTF中TGF-β3,Ⅰ、Ⅲ型胶原蛋白与对照组相比的荧光染色表达情况;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经起始、最适作用浓度吡非尼酮作用后TGF-β3,CollagenⅠ、CollagenⅢ因子与对照组相比的蛋白表达情况;通过RT-PCR法检测经起始、最适作用浓度吡非尼酮作用后TGF-β3、CollagenⅠ、CollagenⅢ与对照组相比的mRNA表达变化。结果吡非尼酮抑制RYTF增殖的起始作用浓度和最适作用浓度分别为0.1 mg和0.27 mg;与对照组相比,经起始、最适作用浓度吡非尼酮作用24 h后,实验组RYTF中TGF-β3、CollagenⅠ、CollagenⅢ的荧光表达均少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经起始、最适作用浓度吡非尼酮作用24 h后,实验组RYTF中TGF-β3、CollagenⅠ、CollagenⅢ的蛋白表达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经起始、最适作用浓度吡非尼酮作用24h后,实验组RYTF中TGF-β3、CollagenⅠ、CollagenⅢ的基因相对表达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吡非尼酮对体外培养RYTF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且呈浓度依赖关系;吡非尼酮抑制RYTF增殖的机制可能是通过影响RYTF中TGF-β/Smad途径上TGF-β3效应因子的基因和蛋白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非尼酮 兔Tenons囊成纤维细胞 纤维化 转化生长因子-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现状的单中心分析 被引量:10
12
作者 胡丽英 陈凤英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20年第4期333-337,共5页
目的研究内蒙古自治区某医院区域救治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治疗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17年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收治的AMI患者782例,收集病例的一般资料、基本检查、发病季节、就医延迟、治疗方案(再灌注治疗:... 目的研究内蒙古自治区某医院区域救治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治疗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17年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收治的AMI患者782例,收集病例的一般资料、基本检查、发病季节、就医延迟、治疗方案(再灌注治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和溶栓治疗;非再灌注治疗)、住院时间及预后等信息,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再灌注治疗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在782例AMI患者中,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660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122例。男女患者比例为3.5∶1,男性多于女性,但随着年龄增长,女性比例逐渐增加。发病人数第一季度最多(222例),第三季度最少(175例)。发病12~24 h内就诊的患者最多(228例)。各年龄组间治疗方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TEMI和NSTEMI患者的治疗方案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均为P<0.05)。非再灌注治疗与再灌注治疗患者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蒙古地区AMI患者有年轻化趋势,且就诊时间长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主要与该地区生活环境、认识水平有关,因此普及疾病知识、完善AMI急救系统、扩大AMI专业队伍是该地区后续改善AMI再灌注治疗现状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再灌注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溶栓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