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蒙古地区样本髋关节置换假体位置数字化评估
1
作者 李佳伟 张凯 +6 位作者 丁良甲 王海燕 陈清威 刘启 于小明 兰文杰 李筱贺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5-152,共8页
目的测量内蒙古地区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位置参数,了解假体位置分布及解剖重建率。方法纳入内蒙古地区四家三级医院179例髋关节置换术后首次X线资料(年龄30~70岁),影像资料以JEPG格式导入Mimics21.0软件,采用多人重复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 目的测量内蒙古地区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位置参数,了解假体位置分布及解剖重建率。方法纳入内蒙古地区四家三级医院179例髋关节置换术后首次X线资料(年龄30~70岁),影像资料以JEPG格式导入Mimics21.0软件,采用多人重复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测量6项参数,包括髋臼假体外展角、前倾角、髋关节旋转中心垂直位置和水平位置、股骨偏心距及双下肢长度差异;比较术侧与健侧髋关节旋转中心位置、股骨头偏心距的差异,统计以上6项参数的解剖重建率。结果观察者间及观察者自身的组内相关系数为0.84~0.99,可靠性较好。健侧股骨头偏心距与术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侧髋关节旋转中心垂直位置、水平位置与健侧相比,向内上方偏移,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髋臼假体外展角、前倾角、髋关节旋转中心垂直位置、水平位置、股骨头偏心距及双下肢长度差异的解剖重建率分别为79.90%、77.70%、43.02%、60.34%、60.30%、79.30%。结论本研究统计内蒙古地区髋关节置换术假体位置的分布情况,认为术后较难达到完全的解剖重建,其中髋关节旋转中心垂直位置、水平位置及股骨偏心距的解剖重建率偏低,需改进手术方法缩小两侧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置换术 X线 假体 解剖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显微内窥镜下两种不同腰椎融合术的比较研究
2
作者 张杨 王鹏 +4 位作者 白明 王俊峰 李树文 李志军 吴一民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53-456,共4页
目的分析比较显微内窥镜下两种不同腰椎椎间融合手术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2月至2023年12月间符合标准的13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75例患者接受显微内镜下经椎间孔入路椎体间融合术(microendosc... 目的分析比较显微内窥镜下两种不同腰椎椎间融合手术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2月至2023年12月间符合标准的13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75例患者接受显微内镜下经椎间孔入路椎体间融合术(microendoscopic tran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E-TLIF),61例患者行显微内镜下经后方入路椎体间融合术(microendoscopic posterior lumbarinterbodyfusion,ME-PLIF)。对两组围手术期资料及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在手术前后对组内和组间的疼痛(VAS)及功能(ODI)评分进行比较。采用Suk标准评价术后融合情况。结果ME-PLIF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等指标方面,均优于ME-TLIF组。ME-PLIF组术中出现3例神经系统并发症,ME-TLIF组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同组患者术后VAS及ODI分值与术前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术后VAS及ODI分值改变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融合率基本无差异。结论ME-PLIF技术在减少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及术后出血量方面更有优势,更容易学习掌握,在手术中要注意向外侧的充分减压防止神经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内窥镜 微创 后路腰椎融合 经椎间孔腰椎融合 退变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李查德 邢文华 +3 位作者 何强 刘胜祥 黄智 贺凯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89-893,共5页
食管型颈椎病(esophageal cervical spondylosis,ECS)是由于颈椎前方骨质异常增生,形成骨赘,压迫、刺激食管,引起以进行性吞咽困难、咽喉部异物感、呼吸及发音困难等为主要症状的疾病,于1950年首次由Forestier提出,所以又被称为Forestie... 食管型颈椎病(esophageal cervical spondylosis,ECS)是由于颈椎前方骨质异常增生,形成骨赘,压迫、刺激食管,引起以进行性吞咽困难、咽喉部异物感、呼吸及发音困难等为主要症状的疾病,于1950年首次由Forestier提出,所以又被称为Forestier病[1]。在1992年第2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上,该病被纳入颈椎病的分型[2]。ECS发病因素较多,常见于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症(diffuse idiopathic skeletal hyperostosis,DISH)、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患者。迄今为止,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早期易误诊、漏诊,临床上尚无明确的治疗原则。笔者对该病目前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行性吞咽困难 食管型颈椎病 发音困难 临床研究进展 骨质异常 骨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弹性髓内针与髋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儿童股骨转子下骨折手术潜在风险因素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孙超 刘万林 +7 位作者 韦宜山 白锐 李岱鹤 赵振群 王勇 孙亮 马国洋 杨德文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20年第7期565-572,共8页
目的分析采用弹性髓内针与髋部锁定加压钢板行儿童股骨转子下骨折手术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因素,并对比两种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儿童股骨转子下骨折患儿临床资料。患儿年龄5~10岁,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成:闭合复位弹性髓内... 目的分析采用弹性髓内针与髋部锁定加压钢板行儿童股骨转子下骨折手术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因素,并对比两种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儿童股骨转子下骨折患儿临床资料。患儿年龄5~10岁,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成: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钉固定联合髋人字石膏外固定治疗组(A组,34例)和切开复位髋部锁定加压钢板固定联合髋人字石膏外固定治疗组(B组,22例)。对比两组患儿年龄、体重、性别、民族、侧别、受伤至手术的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中透射次数、术中耗时、住院时间、内固定取出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等资料;对术后股骨颈干角和前倾角进行影像学评估,按Sanders评分原则实施双侧髋关节功能评定。结果56例骨折全部愈合良好,两组均未发生即刻术后并发症。A组平均随访25.3个月(15~48个月),B组平均随访28.6个月(13~40个月)。A组术中出血量、输血率、切口长度(A组为双侧切口长度之和)、术中耗时(不包括麻醉、复苏及髋人字石膏固定所耗时间)、内置物取出时间的值均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中透射次数A组为(45.74±3.22)次,显著高于B组[(15.52±0.54)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切口感染、内置物末端激惹率、双下肢长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影像学评估,双侧股骨颈干角分别为:A组(132.43±9.52)°,B组(128.44±13.51)°;前倾角分别为:A组(21.45±5.53)°,B组(24.63±6.34)°。两组患侧髋关节颈干角及前倾角与健侧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Sanders评分标准评价患侧髋关节功能:A组中优29例、良4例、中1例,优良率97.06%;B组中优18例、良3例、中1例,优良率95.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2)。结论弹性髓内针与髋部锁定加压钢板技术是治疗5~10岁儿童股骨转子下骨折安全有效的方法。两种治疗方法的远期随访结果没有差异,但是使用弹性髓内针技术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降低输血率以及微创切口等方面优势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固定术 髓内 创伤和损伤 对比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力螺钉内固定骶髂关节的影像学与三维重建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汪海清 尹维刚 +3 位作者 史增元 林荣 范永盛 陈一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44-147,154,共5页
目的为经髂后下棘与髂结节连线置入拉力螺钉内固定骶髂关节术式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用60例正常成人骨盆CT数据(男、女各30例)导入mimcs15.01进行三维重建,从骶骨耳状面长轴与S1、S2、S3椎弓根中轴的交点置入螺钉。测量各螺钉与冠状面... 目的为经髂后下棘与髂结节连线置入拉力螺钉内固定骶髂关节术式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用60例正常成人骨盆CT数据(男、女各30例)导入mimcs15.01进行三维重建,从骶骨耳状面长轴与S1、S2、S3椎弓根中轴的交点置入螺钉。测量各螺钉与冠状面夹角α及水平面的夹角β。结果 (1)3根螺钉在髂骨翼外侧的穿出点在髂后下棘与髂结节的连线上(2)α、β角分别为男:α1(13.6±3.7)°、α2(4.3±1.8)°、α3(10.0±4.4)°;β1(19.1±5.3)°、β2(9.5±4.1)°、β3(4.0±1.5)°。女:α1(12.4±3.4)°、α2(4.5±2.1)°、α3(10.7±4.0)°;β1(17.5±4.6)°、β2(10.0±4.1)°、β3(3.7±1.5)°。结论经髂后下棘与髂结节连线上确定的进针点置入拉力螺钉内固定骶髂关节安全简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髂关节 三维重建 拉力螺钉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凋亡与自噬在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5
6
作者 王文选(综述) 刘万林(审校)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3年第2期149-152,共4页
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Steroid—inducedavas—cularnecrosisoffemoralhead,SANFH)是指因长期或短期大量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以下简称激素)后造成股骨头活性成分的死亡而引起的病理过程。SANFH占非创伤性股骨头缺血坏死病因的首位... 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Steroid—inducedavas—cularnecrosisoffemoralhead,SANFH)是指因长期或短期大量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以下简称激素)后造成股骨头活性成分的死亡而引起的病理过程。SANFH占非创伤性股骨头缺血坏死病因的首位。近年来由于临床中激素的广泛应用,使得SANFH发病率逐年增高,因此尽快探明SANFH的发病机制显得更加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 细胞凋亡 非创伤性股骨头缺血坏死 肾上腺皮质激素 自噬 病理过程 活性成分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经皮穿针固定术后超早期拆除石膏的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孙亮 崔晓龙 +3 位作者 刘万林 赵振群 王勇 白锐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10期982-987,共6页
目的探讨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经皮穿针固定术后超早期(术后2周)拆除石膏外固定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小儿骨科收治的100例GartlandⅡ和Ⅲ型儿童伸直型肱骨... 目的探讨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经皮穿针固定术后超早期(术后2周)拆除石膏外固定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小儿骨科收治的100例GartlandⅡ和Ⅲ型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88例符合纳入标准,男52例、女33例,均于伤后早期行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术。遵循随机化原则分为观察组(n=43)和对照组(n=45)。观察组于术后2周拆除石膏外固定,术后4周拔出克氏针;对照组于术后4周拆除石膏外固定,术后6~8周拔出克氏针。两组均于术后即刻及术后12周行X线检查。评估内容包括:术后即刻及术后12周患侧肘关节Baumann角、提携角、肱头角、术后6周及12周患侧肘关节活动度(与健侧比较),并于末次随访时采用Flynn评分标准评定肘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两组Baumann角、提携角、肱头角、肘关节活动度、Flynn评分标准,评定肘关节功能优良率及术后骨筋膜室综合征、针道感染等并发症情况。两组患儿均至少随访至术后12周。结果两组均于术后4~8周达到骨折临床愈合标准。术后6周时患侧肘关节平均活动受限度:观察组为(3.09±1.38)°,对照组为(15.91±3.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2周末次随访时,患侧肘关节平均活动受限度均<5°,其中观察组为(0.95±0.95)°,对照组为(1.02±0.8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即刻与术后12周患侧肘关节Baumann角、提携角及肱头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一例因超早期拆除石膏而导致复位角度丢失。末次随访时按照Flynn评分标准,两组肘关节功能优良率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一例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观察组无一例发生针道感染,对照组发生4例,经拔除克氏针后口服抗生素治愈。结论儿童GartlandⅡ、Ⅲ型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接受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术后,采取超早期(术后2周)拆除石膏不会导致复位角度丢失而增加再次手术风险,术后6周患侧肘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正常,肘关节康复时间明显缩短,针道感染发生率低。但本研究纳入的病例数较少,其临床安全性与有效性还需更高等级的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髁上骨折 骨折闭合复位 骨折固定术 石膏 外科 治疗结果 对比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化核与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闭合复位后股骨头缺血坏死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刘万林 孙亮 +2 位作者 赵振群 王勇 白锐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6期584-587,共4页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是常见的儿童肢体畸形,早期筛查和诊断非常重要,延误治疗或治疗不当将导致严重后果。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AVN)是DDH闭合复位后严重且常见的并发症,如何...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是常见的儿童肢体畸形,早期筛查和诊断非常重要,延误治疗或治疗不当将导致严重后果。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AVN)是DDH闭合复位后严重且常见的并发症,如何预防及避免AVN的发生一直困扰着小儿骨科医师。闭合复位前骨化核的存在似乎有助于降低AVN发生率,避免AVN的发生与DDH早诊断、早治疗关系密切。本文就骨化核与DDH闭合复位后AVN相关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股骨头坏死 病因学 病理生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的手术时机与方案选择 被引量:3
9
作者 赵振群 刘万林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9年第11期906-910,共5页
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未经治疗有可能导致远期肘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神经麻痹等问题。由于术后可能出现再脱位或半脱位、肘关节旋转受限及截骨端延迟愈合等并发症,因此该病的手术治疗仍充满挑战。关于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治疗的文献报道... 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未经治疗有可能导致远期肘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神经麻痹等问题。由于术后可能出现再脱位或半脱位、肘关节旋转受限及截骨端延迟愈合等并发症,因此该病的手术治疗仍充满挑战。关于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治疗的文献报道已有很多,但均为小样本回顾性研究,因此不同研究间得到的结论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本文就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的手术时机和方案选择进行评述,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氏骨折 外科手术 治疗 临床方案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足踝畸形诊疗现状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万林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8期701-706,共6页
儿童足踝部结构复杂,功能重要,且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诸多先天性、发育性或者后天获得性疾病均可以改变足踝部的结构与功能,导致儿童足踝畸形。儿童足踝畸形有其特殊性,诊疗方法复杂,与成人足踝疾病的治疗原则及手术方式有很多不同。正... 儿童足踝部结构复杂,功能重要,且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诸多先天性、发育性或者后天获得性疾病均可以改变足踝部的结构与功能,导致儿童足踝畸形。儿童足踝畸形有其特殊性,诊疗方法复杂,与成人足踝疾病的治疗原则及手术方式有很多不同。正确掌握儿童足踝生长发育特点以及儿童足踝畸形的自然病史,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治疗干预。目前国内在儿童足踝畸形的诊疗上虽然存在区域性差异,但其规范化诊治正在推进,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本文阐述儿童足踝的生长发育特点以及目前儿童青少年常见足踝畸形的诊疗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畸形/诊断 足畸形/外科学 马蹄足 扁平足 弓形足 跗骨/畸形 临床方案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izarov环形外固定与弹性髓内钉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郝廷 王兴国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6年第1期40-43,共4页
目的比较Ilizarov环形外固定与弹性髓内钉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胫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选取其中Ilizarov环形外固定患者46例为Ilizarov外固定组,弹性髓内钉固定治疗患者3... 目的比较Ilizarov环形外固定与弹性髓内钉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胫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选取其中Ilizarov环形外固定患者46例为Ilizarov外固定组,弹性髓内钉固定治疗患者38例为弹性髓内钉固定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下肢负重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Ilizarov外固定组患者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长于弹性髓内钉固定组,但骨折愈合时间及下肢负重时间均短于弹性髓内钉固定组(P<0.05)。Ilizarov外固定组患者发生感染5例(10.87%)、愈合延迟1例(2.17%),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3.04%;弹性髓内钉固定组患者发生感染1例(2.63%)、移位或旋转1例(2.63%)、骨密度下降3例(7.89%)、关节功能下降3例(7.89%)、肌肉萎缩2例(5.26%)、愈合延迟1例(2.63%),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8.9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χ2=13.550,P=0.035)。结论 Ilizarov环形外固定与弹性髓内钉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各具优劣,但Ilizarov环形外固定患者痊愈时间更短,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izarov环形外固定 弹性髓内钉固定 胫骨远端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强Ponseti技术的普及与规范,提高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2
12
作者 刘万林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20年第9期761-764,共4页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congenital talipes equino varus,CTEV)临床常见,延误或不当治疗不仅给患儿带来巨大的身心痛苦,也给父母和社会带来极大的心理及社会负担。Ponseti技术是治疗所有CTEV初始阶段的理想方法,正确使用该方法会大大减少由C...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congenital talipes equino varus,CTEV)临床常见,延误或不当治疗不仅给患儿带来巨大的身心痛苦,也给父母和社会带来极大的心理及社会负担。Ponseti技术是治疗所有CTEV初始阶段的理想方法,正确使用该方法会大大减少由CTEV引起的残疾。然而,Ponseti技术在我国开展尚不普遍,方法还未完全统一,部分医疗机构不能完全规范地按照标准方法进行技术操作。在开展该方法的诸多医疗机构中,重视程度亦远远不够,许多机构也仅限于开展。由于治疗方法及规范未能统一,治疗结局也差强人意,一些医疗机构过早介入手术等方法,使整体治疗效果令人堪忧。本文就中国开展Ponseti方法的现状及非步行年龄、步行年龄、非典型及复发CTEV的治疗、管理与问题做一述评,期望通过加强Ponseti技术的普及与规范,不断提高CTEV的临床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蹄足畸形/治疗 Ponseti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聚焦状冲击波治疗下肢不同部位骨髓水肿综合征患者的疗效 被引量:4
13
作者 马丽波 李剑锋 +5 位作者 闫金玉 张淑莲 赵君 夏润福 张旭 李冬生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215-1219,共5页
目的:观察体外聚焦状冲击波治疗下肢不同部位骨髓水肿综合征(BMES)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BMES提供一种新的有效方法。方法:选择确诊为下肢不同部位BMES患者39例,采用HK-ESWO-AJⅡ型冲击波治疗仪进行治疗。以骨髓水肿体表投影区及其... 目的:观察体外聚焦状冲击波治疗下肢不同部位骨髓水肿综合征(BMES)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BMES提供一种新的有效方法。方法:选择确诊为下肢不同部位BMES患者39例,采用HK-ESWO-AJⅡ型冲击波治疗仪进行治疗。以骨髓水肿体表投影区及其相邻骨质为冲击点,工作电压为7~10kV,频率为60min^(-1),冲击强度为0.18~0.25mJ·mm^(-2),每个治疗点共冲击1 000次,每5d治疗1次,共治疗4次。治疗期间患者以卧床休息为主,尽量减少负重活动时间。治疗前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患者的疼痛情况,关节功能评分评定患者下肢关节功能,采用功能独立性评定(FIM)指数评定患者的独立生活能力,并进行出院后12~24个月的随访。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患者VAS评分降低(P<0.05)、关节功能评分及FIM指数明显升高(P<0.05)。经过12~24个月的随访,2例患者有复发现象,其中1例发生在股骨头颈部位,另1例发生在股骨远端,经再次冲击波治疗4次后患者BMES症状恢复良好,无患者出现股骨头及其他部位骨坏死现象。结论:体外聚焦状冲击波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疼痛症状及骨髓水肿征象;下肢BMES有复发倾向,但是无明显骨坏死或其他疾病转归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焦状冲击波 下肢骨髓水肿综合征 视觉模拟评分 关节功能 独立功能 骨坏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土元素致病理性纤维化的定量蛋白组学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鹤鸣 王玉路 +2 位作者 杨增华 王建忠 王坤正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22-426,共5页
目的观察长期稀土暴露者血清蛋白表达变化情况,在蛋白质水平探讨稀土元素致病理性纤维化的发病机制。方法选取稀土矿区工人及对照组各8人,分别剪取头发1g行稀土元素含量检测,抽静脉血4mL,利用同位素相对标记与绝对定量(isobaric tags fo... 目的观察长期稀土暴露者血清蛋白表达变化情况,在蛋白质水平探讨稀土元素致病理性纤维化的发病机制。方法选取稀土矿区工人及对照组各8人,分别剪取头发1g行稀土元素含量检测,抽静脉血4mL,利用同位素相对标记与绝对定量(isobaric tags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tation,iTRAQ)技术行血清定量蛋白组学分析,筛选并鉴定差异蛋白,并对差异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矿工组头发稀土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蛋白组学结果显示矿工组29种蛋白表达异常,去除部分低可信度蛋白后剩余22种,其中与纤维化有关的粘多糖和纤维连接蛋白表达升高。结论粘多糖和纤维连接蛋白可能在稀土元素致病理性纤维化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 蛋白组学 纤维化 差异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迁移率蛋白-1在大鼠腰椎软骨终板退变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磊 邢文华 +5 位作者 李峰 吉德民 胡宝阳 辛大齐 祝勇 杨学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026-1033,共8页
目的 :观察高迁移率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 protein,HMGB1)在大鼠腰椎软骨终板退变中的作用,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选取4周龄SD大鼠处死,在显微镜下取出腰椎软骨终板,消化后提取细胞,再进行培养、分离、纯化,免疫荧光染色检... 目的 :观察高迁移率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 protein,HMGB1)在大鼠腰椎软骨终板退变中的作用,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选取4周龄SD大鼠处死,在显微镜下取出腰椎软骨终板,消化后提取细胞,再进行培养、分离、纯化,免疫荧光染色检测Ⅱ型胶原鉴定软骨终板细胞(cartilage endplate cell,CEC)。用不同浓度的FBS分别培养CEC 24h、48h,MTT法检测细胞活性。在第三代CEC中加入HMGB1后,分别在3h、6h、12h、24h时检测金属基质蛋白酶-3 (proteins of the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的m RNA表达,6h、12h、24h时检测蛋白表达量;CEC中加入100ng/ml HMGB1后分别在0、5、10、30、60和120min,使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ERK)磷酸化的表达;继而将CEC分为6组:对照组、HMGB1(100ng/ml)组、FPSMZ1(HMGB1抑制剂)组、HMGB1+FPSMZ1组、U0126(ERK抑制剂)组、HMGB1+U0126组),使用Western blot分别检测MMP-3、VEGF和ERK信号转导途径磷酸化的表达及Elisa检测IL-10的表达。全部结果均为重复独立3次实验,计算其均数±标准差。结果:分离纯化的细胞Ⅱ型胶原抗体表达呈阳性,为CEC细胞;10%FBS培养48h为CEC增殖最佳的时间点和浓度;HMGB1能够诱导ERK和JNK信号转导途径磷酸化,从开始到10min逐渐升高,10min时达峰值。HMGB1上调了MMP-3 (P=0.039)和VEGF的m RNA (P=0.042)表达,下调IL-10 (P=0.025)的m RNA表达,三种因子蛋白表达与m RNA有相同的规律;HMGB1+FPSZM1组与HMGB1组相比,ERK信号转导途径的磷酸化明显减少;在CEC中加入U0126后,MMP-3(P=0.041)和VEGF(P=0.042)蛋白表达明显降低,而IL-10(P=0.004)蛋白表达明显增高;在CEC中加入FPSMZ1后,HMGB1对ERK信号转导途径磷酸化表达的作用明显降低(P=0.031)。结论:HMGB1可增加大鼠腰椎CEC中的MMP-3和VEGF的表达,降低IL-10的表达,其可能是通过ERK信号转导途径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迁移率蛋白-1 ERK信号转导途径 软骨终板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多方向不稳定肱骨髁上骨折操纵杆辅助闭合复位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6
作者 熊子轩 赵胡日查 +2 位作者 祁凯 郭宇 韦宜山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6期593-596,共4页
儿童多方向不稳定肱骨髁上骨折的远端在冠状面、矢状面和水平面上会随着肘关节所处屈伸位置不同而呈现多方向且不稳定的状态。该类型骨折临床少见,手术中容易出现闭合复位和穿针固定困难,引发复位质量差和术后肘关节结构与功能恢复不良... 儿童多方向不稳定肱骨髁上骨折的远端在冠状面、矢状面和水平面上会随着肘关节所处屈伸位置不同而呈现多方向且不稳定的状态。该类型骨折临床少见,手术中容易出现闭合复位和穿针固定困难,引发复位质量差和术后肘关节结构与功能恢复不良。辅助闭合复位技术治疗儿童多方向不稳定肱骨髁上骨折具有高效、安全、精准等特点,目前已成为临床关注焦点。本文就儿童多方向不稳定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特征以及操纵杆辅助闭合复位技术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操纵杆辅助闭合复位技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赵胡日查 熊子轩 +5 位作者 高原 郭宇 祁凯 陈云鹏 黄志明 韦宜山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5期496-500,共5页
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常见的骨折类型,好发于5~8岁儿童。目前,有移位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首选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closed reduction and percutaneous pinning,CRPP)治疗,其优点包括创伤小、疼痛轻、出血量少,可减少对骨折周围软组... 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常见的骨折类型,好发于5~8岁儿童。目前,有移位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首选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closed reduction and percutaneous pinning,CRPP)治疗,其优点包括创伤小、疼痛轻、出血量少,可减少对骨折周围软组织以及血运的破坏,且显著降低患肢感染的发生率。但是对于某些难复性GartlandⅢ型或GartlandⅣ型骨折,术中常因反复尝试闭合复位失败而迫使术者选择切开复位治疗,而该治疗方法可能增加并发症发生风险,导致患者预后不良。近年来,为提高闭合复位的成功率,诸多学者提出了多种经不同部位实施操纵杆辅助闭合复位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手术改进方案。本文就目前操纵杆技术的临床应用现状以及未来研究的方向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闭合复位 肱骨骨折 外科手术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