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党的光辉照边疆 脊柱外科新启航——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脊柱外科发展之路
1
作者 邢文华 霍洪军 +3 位作者 杨学军 李峰 黄智 钟秀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961-963,共3页
健康乃立身之本,是立国之基。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始终践行着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也践行着为人民谋健康的使命。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健康乃立身之本,是立国之基。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始终践行着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也践行着为人民谋健康的使命。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开启了建设健康中国的新征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的十八大以来 脊柱外科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战略地位 立身之本 新征程 人民 优先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骨水泥椎间盘成形术治疗腰椎轴向失稳症的中期疗效
2
作者 王宇鹏 银和平 +10 位作者 吴一民 李树文 于英楠 白明 孟格栋 徐翔 赵健 张海斌 张杨 张皓博 高文瑞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21-827,836,共8页
目的:探讨经皮骨水泥椎间盘成形术(percutaneous cement discoplasty,PCD)治疗腰椎轴向失稳症的中期疗效、技术要点及适应证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2月于我科行PCD治疗的腰椎轴向失稳症患者9例,其中男性5例,女性4例,年... 目的:探讨经皮骨水泥椎间盘成形术(percutaneous cement discoplasty,PCD)治疗腰椎轴向失稳症的中期疗效、技术要点及适应证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2月于我科行PCD治疗的腰椎轴向失稳症患者9例,其中男性5例,女性4例,年龄62~87岁(75.7±8.2岁),随访时间0.5~3年(2.3±1.0年)。3例同时行3个椎间盘手术,3例行双间隙手术,另3例行单间隙手术;L2/3椎间盘3例,L3/4椎间盘3例,L4/5椎间盘4例,L5/S1椎间盘3例。术前行卧立位腰椎正侧位X线检查、腰椎CT三维成像及MRI检查,术后1d、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行腰椎X线及腰椎间盘CT检查,测量并记录术前术后椎间隙高度、责任椎间隙椎间孔矢状面积。术前、术后1d、3个月、6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腰痛评分,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进行腰椎功能评价。记录每个间隙骨水泥注入量、每个椎间盘手术操作时间及出血量。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发生骨水泥渗漏。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及ODI均较术前显著性改善(P<0.05)。每个椎间隙骨水泥注入量3.50±0.73mL,每个椎间盘手术操作时间16.33±1.28min,每个椎间盘手术出血量3.83±0.71mL。术后任一时间点责任间隙高度与术前相比均有差异(P<0.05),术后各时间点相比均无差异。术后任一时间点责任间隙椎间孔矢状面积与术前相比均有差异(P<0.05),术后1d和末次随访时有差异(P<0.05)。结论:PCD治疗腰椎轴向失稳症,术后椎间隙高度增加,腰痛缓解,疗效持久,中期疗效满意,不易发生骨水泥渗漏,较安全,但仍需长期大样本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水泥 椎间盘 真空征 腰椎失稳症 经皮骨水泥椎间盘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辅助下髓核摘除术后纤维环缝合对腰椎生物力学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3
作者 白明 银和平 +4 位作者 李树文 吴一民 张杨 张海斌 邢文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948-955,共8页
目的:建立内镜辅助下髓核摘除术后纤维环切口未缝合和纤维环切口缝合的有限元模型,分析髓核摘除术后是否缝合纤维环对腰椎生物力学影响。方法:招募1名健康男性青年志愿者,27岁,经腰椎CT检查排除脊柱畸形、肿瘤等骨病,将L4/5节段的CT扫... 目的:建立内镜辅助下髓核摘除术后纤维环切口未缝合和纤维环切口缝合的有限元模型,分析髓核摘除术后是否缝合纤维环对腰椎生物力学影响。方法:招募1名健康男性青年志愿者,27岁,经腰椎CT检查排除脊柱畸形、肿瘤等骨病,将L4/5节段的CT扫描结果输入三维重建软件Mimics中提取腰椎轮廓,应用Geomagic、Solidworks和Workbench软件模型实体化处理,建立正常L4/5模型、L4/5髓核摘除术后纤维环切口未缝合模型(纤维环未缝合模型)和L4/5髓核摘除术后纤维环切口缝合模型(纤维环缝合模型)。测量模型椎间活动度、小关节Von-Mises应力、纤维环Von-Mises应力,与既往发表的研究比较验证。验证后,三种模型固定L5椎体下端,在L4椎体上端施加500N轴向载荷,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6种情况下分别施加7.5N·m的弯矩载荷,测量并分析不同载荷下三种模型的L4/5间隙椎体活动度、小关节及纤维环Von-Mises应力等生物力学特性。结果:建立的三种有限元模型,6种运动状态下的数据与既往文献报道的数据比较无明显偏差,验证模型有效。应力云图结果显示各运动状态下高应力区存在于椎间盘纤维环未缝合缺损处及周边小关节突部位。与正常模型比较,纤维环缝合模型的椎间活动度分别为8.6802°、8.596°、4.8514°、5.0249°、2.2474°、1.9092°,纤维环未缝合模型分别为8.7475°、8.9453°、5.6441°、5.2546°、2.5886°、1.9487°,纤维环缝合模型活动度较正常模型增加了9%、19%、44%、38%、50%、40%;与纤维环未缝合模型比较,分别降低了1%、4%、14%、4%、13%、2%。纤维环缝合模型在六种运动工况下的纤维环Von-Mises应力与正常模型比较,分别升高2%、65%、21%、32%、51%、38%,与纤维环未缝合模型比较,分别降低8%、48%、52%、10%、37%、48%。纤维环缝合模型小关节Von-Mises应力值为12.109MPa、8.3601MPa、13.998MPa、12.969MPa、10.219MPa、10.074MPa,纤维环未缝合模型分别为13.399MPa、9.6094MPa、18.175MPa、17.967MPa、12.409MPa、11.6384MPa,纤维环缝合模型小关节Von-Mises应力值较正常模型增加了5%、10%、32%、17%、31%、34%;与纤维环未缝合模型比较,分别降低了9%、13%、22%、27%、17%、13%。结论:在构建的L4/5三种有限元模型中,纤维环缝合模型椎间活动度、小关节及纤维环Von-Mises应力均优于纤维环未缝合模型,有利于提高椎体间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环缝合 有限元分析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数字化手术设计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个性化手术中应用 被引量:4
4
作者 付裕 李筱贺 +5 位作者 霍洪军 杨学军 肖宇龙 邢文华 赵岩 辛大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06-711,共6页
目的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数字化虚拟手术设计系统建立的方法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方法选取1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经16排螺旋CT扫描获取影像数据。采用Mimics 16.01软件对脊柱侧凸影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并对三维重建模... 目的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数字化虚拟手术设计系统建立的方法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方法选取1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经16排螺旋CT扫描获取影像数据。采用Mimics 16.01软件对脊柱侧凸影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并对三维重建模型进行数字化三维测量及置钉手术模拟。测量固定内植物的长度、横径及方向,模拟手术经过并在临床应用中使用术前模拟数据。结果重建出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三维数字化虚拟可视模型,配准虚拟螺钉和椎弓根-肋骨复合体的位置,使虚拟螺钉不穿透椎弓根内侧皮质及椎体前缘,设定完整的手术方案。利用术前规划方案进行手术,手术置钉效果满意,无螺钉穿透椎体前缘皮质和椎管皮质。结论验证了特发性脊柱侧凸手术术前三维数字化手术设计并制定手术方案,可以显著提高手术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椎弓根-肋骨复合体 椎弓根 数字化 三维立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脊柱侧凸遗传学病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寇瑶 杜柏均 +1 位作者 田静 祝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50-653,共4页
脊柱侧凸分为特发性、先天性、伴随其他症状的继发性三种类型。先天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scoliosis.CS)是脊柱侧凸的常见类型,每1000个新生婴儿中即有1例患儿。遗传因素参与了CS的形成,然而脊柱侧凸确切的遗传学病因仍不清楚。笔... 脊柱侧凸分为特发性、先天性、伴随其他症状的继发性三种类型。先天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scoliosis.CS)是脊柱侧凸的常见类型,每1000个新生婴儿中即有1例患儿。遗传因素参与了CS的形成,然而脊柱侧凸确切的遗传学病因仍不清楚。笔者就近年来CS遗传学病因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脊柱侧凸 遗传学病因 常见类型 新生婴儿 遗传因素 特发性 继发性 C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支架材料在治疗椎间盘退行性变中应用的临床前研究进展
6
作者 朱赫 达逸峰 +4 位作者 姚鸣宇 董亦直 宋鑫越 黄智 祝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80-784,共5页
椎间盘退行性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VDD)与40%~50%的腰痛有关,是导致中老年人腰痛的主要原因[1]。其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主要包括卧床休息、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及康复锻炼等,虽然可以在一定程... 椎间盘退行性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VDD)与40%~50%的腰痛有关,是导致中老年人腰痛的主要原因[1]。其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主要包括卧床休息、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及康复锻炼等,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部分患者的疼痛症状,但无法阻止IVDD的发展,且病情易反复[2]。当保守治疗的效果不显著时,患者通常会选择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包括椎间盘切除、椎管减压、椎体融合以及椎间盘置换术等[3],虽能立即缓解患者大部分的症状,但存在不同程度的脊柱力学性能改变、活动度下降和邻近节段退变等风险[4]。因此,寻找一种疗效佳且风险小的方法成为治疗IVDD的研究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退行性变 临床前研究 邻近节段退变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 椎间盘切除 生物支架材料 椎体融合 康复锻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骨中间层蛋白对椎间盘退变机制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宋鑫越 董亦直 +5 位作者 吴瑞霞 都亚新 达逸峰 朱赫 姚鸣宇 祝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206-1211,共6页
腰痛(low back pain,LBP)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1],其大多归因于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VDD),当今世界超过40%的腰痛患者是由IVDD引起的[2]。已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同时给社会带... 腰痛(low back pain,LBP)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1],其大多归因于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VDD),当今世界超过40%的腰痛患者是由IVDD引起的[2]。已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同时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经济负担。IVDD病理机制十分复杂,现已知其与细胞凋亡、细胞外基质破坏、细胞增殖和炎症反应等密切相关[3]。在多重因素作用下,椎间盘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发生改变,髓核(nuclear pulposus,NP)从破裂的纤维环(annulus fibrosus,AF)中突出,使脊髓和神经根受到压迫,进而出现腰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目前对IVDD的治疗主要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但都没能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退变 细胞外基质 腰痛患者 细胞增殖 炎症反应 慢性疾病 中间层 纤维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目标控制的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42
8
作者 李莉 张丽天 +2 位作者 沈虹 丁然 臧苑彤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3期85-87,106,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目标控制的系统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SCI)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自我效能、目标希望的影响。方法将64例SCI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在常规病变干预的同时行功能性物理治疗和生物反馈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 目的探讨基于目标控制的系统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SCI)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自我效能、目标希望的影响。方法将64例SCI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在常规病变干预的同时行功能性物理治疗和生物反馈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n=32)配合常规康复护理支持,观察组(n=32)则启动基于目标控制的SCI膀胱功能康复治疗方案。干预8周后,采用慢病自我效能量表(SECD6)、希望水平量表(HHI)对两组进行评估;同时通过自行排尿频次、膀胱残余尿及膀胱容量指标的检测,评价膀胱功能状态。结果干预8周后观察组自我效能评分、希望水平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两组在自行排尿频次、膀胱残余尿量及膀胱容量等相关膀胱功能指标较干预初期明显改善,而观察组改善更为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对SCI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执行基于目标控制的康复训练策略,有利于患者自我效能的提高和康复计划的稳步推进,促进尽早恢复膀胱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神经源性膀胱 目标控制 系统康复干预 自我效能 希望水平 残余尿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管狭窄症椎管狭窄的MRI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5
9
作者 邢文华 郝利霞 +4 位作者 霍洪军 杨学军 肖宇龙 李峰 辛大奇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14年第9期645-647,651,共4页
目的:分析引起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椎管狭窄的形态特点,指导临床手术治疗。方法:我院门诊及住院120例患者,男62例,女58例,年龄45-76岁,平均57.2岁,分为4个年龄段(40-49岁29例、50-59岁42例、60-69岁33例、70-79岁16例),所有患者常规行... 目的:分析引起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椎管狭窄的形态特点,指导临床手术治疗。方法:我院门诊及住院120例患者,男62例,女58例,年龄45-76岁,平均57.2岁,分为4个年龄段(40-49岁29例、50-59岁42例、60-69岁33例、70-79岁16例),所有患者常规行腰椎MRI检查。观察椎板、椎管、黄韧带、小关节的形态特点,测量L2/3、L3/4、L4/5、L5/S1轴位经椎间盘关节突平面黄韧带厚度、椎板厚度、椎管矢状径及椎管冠状径;分析各测量参数在不同年龄段、椎体节段的变化特点。结果:椎管狭窄类型:中央型椎管狭窄27例、侧隐窝型狭窄35例、混合型58例;小关节增生:单侧33例、双侧87例;椎管形态:"三角形"76例、"三叶草形"44例;黄韧带平均厚度在L2/3(2.4 mm)、L5/S1(3.1 mm)轻于L3/4(3.7 mm)、L4/5(4.5 mm);随着年龄增加,黄韧带厚度增加,且L4/5增厚最明显;椎板厚度在L5节段最小4.5 mm,在L3节段最大,为5.8 mm,椎管冠状径在L4/5节段最小4.7 mm,在L2/3节段最大,为10.3 mm,二者随着年龄增加,在各个椎体节段变化不明显;黄韧带增厚,椎管冠状径变小。结论:1黄韧带增生肥厚引起椎管冠状径变小、双侧关节突关节尤其是上关节突增生内聚是椎管狭窄的主要因素;2手术时应扩大椎管的冠状径,切除黄韧带及部分关节突、扩大侧隐窝,保留棘突复合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管狭窄 腰椎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干细胞移植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大鼠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 被引量:3
10
作者 赵岩 肖宇龙 +4 位作者 左媛 王喜良 霍洪军 江建明 闫慧博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33-337,I0005,I0006,共7页
目的:观察神经干细胞(NSCs)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横断性大鼠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为临床治疗脊髓损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40只成年雌性Wistar大鼠建立大鼠T10全横断脊髓损伤模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NSCs组、EPO组和NSCs+EPO组,每组1... 目的:观察神经干细胞(NSCs)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横断性大鼠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为临床治疗脊髓损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40只成年雌性Wistar大鼠建立大鼠T10全横断脊髓损伤模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NSCs组、EPO组和NSCs+EPO组,每组10只。术后8周采用NF-200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对各组大鼠损伤区脊髓神经纤维再生情况进行形态学观察;应用BBB评分评估各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组织形态学观察,对照组大鼠横断处脊髓组织残端萎缩,脊髓白质和灰质间可见大量空洞形成,未见有明显的神经纤维再生;NSCs+EPO组大鼠横断处脊髓组织残端轻度萎缩,横断区可见大量呈杂乱、无序生长的神经纤维,可见有连续性神经纤维通过脊髓横断区,脊髓白质和灰质间可见少量空洞形成。NSCs+EPO组大鼠中,FITC共轭抗神经丝蛋白抗体NF-200标记的再生神经纤维在横断区头侧大量再生,呈无序状生长,并通过损伤区到达尾侧;NSCs组大鼠可见少量神经纤维再生,未通过损伤区到达尾侧。NSCs+EPO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BBB评分,术后7d内均高于其他各组(P<0.05);NSCs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BBB评分术后7d内均高于对照组和EPO组(P<0.05)。结论:NSCs移植联合腹腔注射EPO可有效促进大鼠损伤脊髓功能的恢复、轴突的存活和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干细胞 促红细胞生成素 细胞移植 脊髓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关节突关节的应用解剖与在微创术中的定位价值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聪 银和平 +3 位作者 李志军 胡继平 杨建国 武海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49-253,共5页
目的通过解剖标本和影像资料测量腰椎关节突关节及毗邻结构的相关数据,探讨关节突关节作为腰椎微创术中重要解剖定位标志的可行性。方法收集新鲜成年人体腰椎标本10具20侧,共计80个节段。腰椎X线影像资料50例,200个节段。以关节突关节... 目的通过解剖标本和影像资料测量腰椎关节突关节及毗邻结构的相关数据,探讨关节突关节作为腰椎微创术中重要解剖定位标志的可行性。方法收集新鲜成年人体腰椎标本10具20侧,共计80个节段。腰椎X线影像资料50例,200个节段。以关节突关节最高点(Highest point of lumbar zygapophysial joint,HP)作为测量中心,从微创手术应用解剖的角度,分别观测HP与手术相关结构的距离和角度。结果 HP至腰神经距离随椎间隙向下,数值逐渐增大,而角度趋于变小;HP至邻近椎间盘的距离,向下逐渐增大;HP和相邻椎间盘中平面垂直距离为0.8~1.5 mm,HP垂直高度位于椎间盘厚度范围内。结论腰椎关节突关节具备位置稳定、显露简单、容易辨认、对应关系易于掌握、准确性高的特点。是理想的解剖标志。在临床腰椎后路微创手术中可发挥一定的解剖定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关节突关节 解剖定位 微创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对椎间盘退变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2
作者 赵健 银和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761-765,共5页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IDF)的统计,在20世纪90年代,全球的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患者约为1亿人,但在2007年,该统计数字已经迅速达到约2.46亿人,预计到2025年患者数量将达到3.80亿人[1、2]...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IDF)的统计,在20世纪90年代,全球的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患者约为1亿人,但在2007年,该统计数字已经迅速达到约2.46亿人,预计到2025年患者数量将达到3.80亿人[1、2]。据我国卫生部统计国内糖尿病患者现有约1.14亿并以每年120万例的数目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糖尿病联盟 椎间盘退变 统计数字 患者数量 卫生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歇性导尿结合蒙医温针用于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 被引量:12
13
作者 臧苑彤 门晓婷 +2 位作者 李莉 阿日嘎太 杨美英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7年第24期11-13,共3页
目的探讨间歇性导尿结合蒙医温针用于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间歇导尿组和联合组各30例。间歇导尿组采用间歇性导尿并辅以排尿训练,联合组在此基础上结合蒙医温针治疗。... 目的探讨间歇性导尿结合蒙医温针用于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间歇导尿组和联合组各30例。间歇导尿组采用间歇性导尿并辅以排尿训练,联合组在此基础上结合蒙医温针治疗。结果干预4周及8周后,联合组自主排尿量显著多于间歇导尿组,膀胱残余尿量显著少于间歇导尿组,膀胱功能评定分级及恢复自主排尿情况显著优于间歇导尿组(P<0.05,P<0.01)。结论间歇性导尿联合蒙医温针治疗可有效改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膀胱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神经源性膀胱 间歇性导尿 蒙医温针 膀胱功能 排尿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手术通道的解剖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4
作者 王博 丁娜 +1 位作者 薛建明 杨学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1-85,共5页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重和人们生活工作方式的改变,腰椎退变性疾病所导致的腰背痛及下肢放射痛成为临床工作中患者常见的就诊原因[1]。经过牵引、推拿、针灸及药物等保守治疗无效后,患者需要手术治疗。而腰椎融合术是目前临床上治疗腰椎...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重和人们生活工作方式的改变,腰椎退变性疾病所导致的腰背痛及下肢放射痛成为临床工作中患者常见的就诊原因[1]。经过牵引、推拿、针灸及药物等保守治疗无效后,患者需要手术治疗。而腰椎融合术是目前临床上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重要手术方式[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变性疾病 解剖学研究 腰椎融合术 腰背痛 就诊原因 推拿 腰椎椎间融合术 社会老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损伤中的自噬及相关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5
作者 徐伟龙 赵岩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76-381,共6页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创伤,会导致损伤节段以下肢体功能障碍,不仅给患者本人带来身体和心理的严重伤害,还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SCI的常见病因有高处坠落伤、交通事故、重物砸伤、运动损伤等。...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创伤,会导致损伤节段以下肢体功能障碍,不仅给患者本人带来身体和心理的严重伤害,还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SCI的常见病因有高处坠落伤、交通事故、重物砸伤、运动损伤等。进入20世纪后半叶,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SCI的发生率呈现逐年升高趋势,上海市1991年统计的SCI发生率为34.4人/百万人,北京市2002年SCI的发生率为60人/百万人,粗略估计我国每年大约有1万人发生SCI。然而面对这种发生率逐年升高的高致残性疾病,迄今为止仍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对SCI的机制研究已成为脊柱外科和神经学科等领域的热点和难点,其中自噬被认为在SCI中对脊髓的保护起重要作用。虽然对SCI中自噬机制的研究已经取得进展,但仍存在一些争议点:(1)不同SCI模型中自噬的变化过程在各研究中并不一致;(2)不同药物和试剂对不同SCI模型中自噬的影响和对受损脊髓的治疗效果还不明确。笔者就自噬的相关内容、SCI中自噬和凋亡的关系、不同SCI模型中自噬的变化过程、不同药物和试剂对SCI模型中自噬的影响和对受损脊髓的治疗效果进行综述,以期为SCI患者减轻损伤、提高生活质量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自噬 神经系统创伤 肢体功能障碍 SCI 治疗效果 高处坠落伤 发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