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GM6001抑制兔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瘢痕的形成 被引量:3
1
作者 申颖 吴伟 +1 位作者 陆晓和 郭文奇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41-245,共5页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GM6001在青光眼滤过术后滤过道瘢痕化中的作用。方法随机取青紫兰兔24只,双眼行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术后右眼结膜下注射GM6001作为实验组,左眼注射PBS作为对照组,1次/d,监测眼压,并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标记抗...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GM6001在青光眼滤过术后滤过道瘢痕化中的作用。方法随机取青紫兰兔24只,双眼行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术后右眼结膜下注射GM6001作为实验组,左眼注射PBS作为对照组,1次/d,监测眼压,并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标记抗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观察滤过道成纤维细胞增殖情况。结果术后7,14,21,28 d,实验组较对照组眼压低,术后各时间点实验组PCNA和α-SMA阳性细胞数低于对照组,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GM6001具有抑制兔眼滤过术后滤过道成纤维细胞过度增殖,减少瘢痕形成和延长功能性滤过泡存在时间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 GM6001 抗增殖细胞核抗原 Α-平滑肌肌动蛋白 GM600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帕霉素在兔眼滤过性手术后的抗瘢痕作用 被引量:2
2
作者 邰雪 申颖 +4 位作者 赵海霞 王召格 关文英 康欣 郭文奇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346-1352,共7页
目的研究雷帕霉素在兔眼滤过性手术后抗瘢痕形成的作用及其产生作用可能的原因。方法取健康成年的青紫兰兔96只,取每只兔左眼行小梁切除术,术后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24只/组。术后将配制好的不同浓度雷帕霉素滴眼剂(1%、3%、5%)用于... 目的研究雷帕霉素在兔眼滤过性手术后抗瘢痕形成的作用及其产生作用可能的原因。方法取健康成年的青紫兰兔96只,取每只兔左眼行小梁切除术,术后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24只/组。术后将配制好的不同浓度雷帕霉素滴眼剂(1%、3%、5%)用于实验组,将药用蓖麻油滴眼剂用于实验对照组。4次/d。术后分别于第7、14、21、28天依照Krofeld分型法比较滤过泡的形态和功能。在术后第1、2、3、4周分别随机处死6只青紫蓝兔后,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兔眼行小梁切除术区域的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因子局部表达情况,观察结果。体外原代培养兔眼结膜下成纤维细胞(RTFs),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经不同浓度雷帕霉素溶液(0、0.06、0.25、1、4 mg/L)作用后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在术后第1、2、3周可见各实验组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比对照组高(P<0.05),且功能性滤过泡的形成率呈雷帕霉素药物浓度依赖性增长;免疫组化法可见实验组PCNA标记阳性成纤维细胞数表达量比相应的对照组高,各实验组数目比相应的对照组少(P<0.05),且α-SMA阳性成纤维细胞的表达程度随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体外培养RTFs后,用不同浓度雷帕霉素溶液(0、0.06、0.25、1、4 mg/L)作用于RTFs,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可见RTFs在各药物浓度下均出现凋亡,当浓度为0.25 mg/L时凋亡出现明显的增加(P<0.05),并且RTFs的凋亡呈浓度依赖性。结论雷帕霉素可以抑制兔青光眼术后滤过道组织过度增生,可较多的保留功能性滤过泡,并延长其寿命;雷帕霉素可以有效的诱导RTFs凋亡的发生,从而产生抑制青光眼术后滤过区成纤维细胞过度增殖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帕霉素 青光眼滤过性手术 增殖细胞核抗原 Α-平滑肌肌动蛋白 信号转导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吡非尼酮通过下调TGF-β/Smad通路中TGF-β3的表达抑制兔Tenons囊成纤维细胞增殖 被引量:2
3
作者 陈旭 申颖 +1 位作者 赵海霞 郭文奇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692-1699,共8页
目的探讨吡非尼酮在抗青光眼滤过术后抑制瘢痕形成的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兔眼Tenons囊成纤维细胞(RYTF);设计6组不同浓度的吡非尼酮作为实验组、1组未加入吡非尼酮的作为对照组及1组调零组,采用CCK-8检测法初步确定吡非尼酮的起始作... 目的探讨吡非尼酮在抗青光眼滤过术后抑制瘢痕形成的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兔眼Tenons囊成纤维细胞(RYTF);设计6组不同浓度的吡非尼酮作为实验组、1组未加入吡非尼酮的作为对照组及1组调零组,采用CCK-8检测法初步确定吡非尼酮的起始作用浓度及最适作用浓度;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经起始、最适作用浓度吡非尼酮作用后RYTF中TGF-β3,Ⅰ、Ⅲ型胶原蛋白与对照组相比的荧光染色表达情况;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经起始、最适作用浓度吡非尼酮作用后TGF-β3,CollagenⅠ、CollagenⅢ因子与对照组相比的蛋白表达情况;通过RT-PCR法检测经起始、最适作用浓度吡非尼酮作用后TGF-β3、CollagenⅠ、CollagenⅢ与对照组相比的mRNA表达变化。结果吡非尼酮抑制RYTF增殖的起始作用浓度和最适作用浓度分别为0.1 mg和0.27 mg;与对照组相比,经起始、最适作用浓度吡非尼酮作用24 h后,实验组RYTF中TGF-β3、CollagenⅠ、CollagenⅢ的荧光表达均少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经起始、最适作用浓度吡非尼酮作用24 h后,实验组RYTF中TGF-β3、CollagenⅠ、CollagenⅢ的蛋白表达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经起始、最适作用浓度吡非尼酮作用24h后,实验组RYTF中TGF-β3、CollagenⅠ、CollagenⅢ的基因相对表达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吡非尼酮对体外培养RYTF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且呈浓度依赖关系;吡非尼酮抑制RYTF增殖的机制可能是通过影响RYTF中TGF-β/Smad途径上TGF-β3效应因子的基因和蛋白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非尼酮 兔Tenons囊成纤维细胞 纤维化 转化生长因子-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