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蒙古地区成年人下颌骨三维CT测量及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张凯 王一丹 +11 位作者 戴丽娜 于静红 张云凤 金凤 王海燕 李筱贺 温彦鑫 温鑫 樊建进 谢宇轩 倪敏 张铁馨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04-409,共6页
目的为成人下颌骨缺损修复重建、重塑面部骨骼整体形态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招募志愿者49例(男21例,女28例),收集71例下颌骨干骨标本进行CT扫描,使用Mimics软件建立内蒙古地区人120例下颌骨三维模型,测量120例内蒙古地区人下颌骨指标,... 目的为成人下颌骨缺损修复重建、重塑面部骨骼整体形态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招募志愿者49例(男21例,女28例),收集71例下颌骨干骨标本进行CT扫描,使用Mimics软件建立内蒙古地区人120例下颌骨三维模型,测量120例内蒙古地区人下颌骨指标,并将下颌骨数据作两侧比较、男性与女性比较以及与现代华北地区下颌骨数据比较。结果男、女志愿者双侧所有测量数据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下颌骨各项测量数据除下颌角外均为男性大于女性,下颌角女性大于男性。结论内蒙古地区人群较华北其他地区人群下颌骨更宽、下巴更为突出,下颌角小,咀嚼肌力量大;为内蒙古地区人群设计下颌骨假体时,设计为下颌体厚,矢状面横截面积较大,体高与下颌支高较小的形态更为合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骨 三维测量 内蒙古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部分地区草原革蜱携带斑点热群立克次体DNA检测及其基因型分布 被引量:3
2
作者 桂峥 于晶峰 木兰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10-215,共6页
目的:调查内蒙古部分地区草原革蜱携带斑点热群立克次体(SFGR)的情况,分析该地区蜱携带SFGR的种类并进行同源性分析。方法:于2019年4月中旬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成川镇、呼和浩特市四子王旗牧场和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天... 目的:调查内蒙古部分地区草原革蜱携带斑点热群立克次体(SFGR)的情况,分析该地区蜱携带SFGR的种类并进行同源性分析。方法:于2019年4月中旬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成川镇、呼和浩特市四子王旗牧场和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天山镇巴彦温都苏木地区,通过普查的方法从708只绵羊中采集了264只草原革蜱,进行单蜱DNA的提取,采用PCR法扩增立克次体16sRNA进行初筛,从每个地区阳性样本中随机选取10个,共30个阳性样本进一步扩增其gltA和ompA基因,并对阳性样品进行序列测定和聚类分析。结果:在264只蜱虫中,共检出SFGR阳性蜱218只,阳性率为82.57%。成功测序14个SFGR ompA阳性样本,7个SFGR gltA阳性样本,序列分析发现gltA基因和ompA基因的相似度分别为100.00%及99.86%。系统发育分析,所检出的序列与劳氏立克次体在一个分支上,gltA基因序列与乌拉尔立克次体、帕克立克次体和西伯利亚立克次体亲缘关系较近;ompA基因序列与马赛立克次体和扇头蜱立克次体的亲缘关系接近;两者均与蒙纳克立克次体亲缘关系较远。结论:内蒙古自治区西部、中部和东部3个地区的草原革蜱携带SFGR的基因型均是劳氏立克次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酶链式反应 草原革蜱内蒙古株 劳氏立克次体 基因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miRNA跨界调控及对中药药效物质研究的启示
3
作者 张苗 谭晓慧 +3 位作者 武颍彩 郑艳玲 吴丽娟 王振飞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24-930,共7页
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miRNA)是广泛存在于病毒和真核生物体内的非编码RNA,可以从转录和转录后环节调控基因表达。近期研究显示,植物miRNA可以进入微生物、动物和人体内部,跨界调控基因表达,影响它们的生理病理过程。本文梳理了植物mi... 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miRNA)是广泛存在于病毒和真核生物体内的非编码RNA,可以从转录和转录后环节调控基因表达。近期研究显示,植物miRNA可以进入微生物、动物和人体内部,跨界调控基因表达,影响它们的生理病理过程。本文梳理了植物miRNA跨界调控的研究现状,从抗病毒、抗肿瘤、抗炎、调节免疫、抗疲劳、抗纤维化、保护血管、保护神经等方面介绍了植物miRNA干预人类疾病的研究进展,总结了植物miRNA在体内外保持稳定的原因及其调控人类基因表达的机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植物miRNA跨界调控对挖掘中药新型药用活性成分及阐明中药药理的重要意义,指出“构建中药miRNA在人体内的复杂调控网络”和“探究中药miRNA调控人类基因表达的新机制”是两个值得深入研究的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MIRNA 跨界调控 人类疾病 中药 药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号通路在椎间盘退变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
4
作者 吴瑞霞 赵小娟 +5 位作者 都亚新 董亦直 宋鑫越 折依彤 付弘扬 祝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68-872,共5页
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分子机制引起椎间盘(intervertebral disc,IVD)衰老和损伤的过程,是导致腰痛(low back pain,LBP)的主要原因之一[1]。其主要表现为髓核细胞数量减少、细胞外基质(extr... 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分子机制引起椎间盘(intervertebral disc,IVD)衰老和损伤的过程,是导致腰痛(low back pain,LBP)的主要原因之一[1]。其主要表现为髓核细胞数量减少、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代谢异常、Ⅱ型胶原蛋白减少、终板软骨细胞的钙化和死亡等[2]。IVD位于两个椎体之间,由髓核(nucleus pulposus,NP)、纤维环(anulus fibrosis,AF)和软骨终板(cartilaginous endplates,CEP)三个相互依赖的组织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退变 髓核细胞 Ⅱ型胶原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TPRD去甲基化通过PI3K/Akt/mTOR通路调控胃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及化疗耐药性
5
作者 刘妍慧 高紫玉 +3 位作者 任鹏 杜予馨 刘彩霞 邢智伟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8-55,共8页
目的:探究蛋白酪氨酸磷酸酶D(PTPRD)去甲基化通过PI3K/Akt/mTOR通路对胃癌细胞增殖、迁移及化疗耐药性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胃癌细胞MKN-74、MKN-45和人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并检测PTPRD表达。常规培养MKN-45细胞及耐药MKN-45/5-FU细胞... 目的:探究蛋白酪氨酸磷酸酶D(PTPRD)去甲基化通过PI3K/Akt/mTOR通路对胃癌细胞增殖、迁移及化疗耐药性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胃癌细胞MKN-74、MKN-45和人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并检测PTPRD表达。常规培养MKN-45细胞及耐药MKN-45/5-FU细胞,分别转染PTPRD空载体(NC组、NC/5-FU组)、PTPRD过表达腺病毒(PTPRD组、PTPRD/5-FU组)、shRNA空载体(sh-NC组、sh-NC/5-FU组)、shRNA-PTPRD慢病毒(sh-PTPRD组、sh-PTPRD/5-FU组)和PTPRD过表达腺病毒+10μmol/L 740Y-P处理(PTPRD+740Y-P组、PTPRD+740Y-P/5-FU组)。MTT法、划痕愈合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活力和迁移能力,细胞自噬实验检测细胞的自噬水平,WB法检测细胞中EMT和PI3K/Akt/mTOR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采用0、2.5、5、10、20、40μmol/L的5-aza处理MKN-45细胞,qPCR法、MTT法检测细胞中PTPRD mRNA表达和细胞增殖活力。结果:PTPRD mRNA和蛋白在胃癌细胞中均呈低表达(P<0.05)。与MKN-45组相比,PTPRD组自噬体与自噬溶酶体数量、PTPRD、上皮钙黏素(E-cadherin)、BAX蛋白表达均增加(均P<0.05),细胞增殖活力、细胞迁移率、p-PI3K、波形蛋白(vimentin)、p-Akt、p-mTOR蛋白表达均降低(均P<0.05),sh-PTPRD组细胞增殖活力、细胞迁移率、p-PI3K、vimentin、p-Akt、p-mTOR蛋白表达均增加(均P<0.05),自噬体与自噬溶酶体数量、PTPRD、E-cadherin、BAX蛋白表达均减少(均P<0.05);与PTPRD组相比,PTPRD+740Y-P组细胞增殖活力、细胞迁移率、p-PI3K、vimentin、p-Akt、p-mTOR蛋白表达均增加(均P<0.05),自噬体与自噬溶酶体数量、PTPRD、E-cadherin、BAX蛋白表达减少(均P<0.05)。随着5-aza浓度的增加,MKN-45细胞中PTPRD mRNA表达增加、细胞增殖活力均降低(均P<0.05)。与MKN-45/5-FU组相比,PTPRD/5-FU组细胞迁移率、细胞增殖活力均降低(均P<0.05),sh-PTPRD/5-FU组细胞迁移率、细胞增殖活力均增加(均P<0.05);与PTPRD/5-FU组相比,PTPRD+740Y-P/5-FU组细胞迁移率、细胞增殖活力均增加(均P<0.05)。结论:PTPRD在胃癌细胞中呈低表达状态,PTPRD去甲基化可能通过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抑制胃癌细胞增殖、迁移并增强其对化疗的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酪氨酸磷酸酶D 胃癌 增殖 迁移 PI3K/Akt/mTOR通路 化疗耐药性 甲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核分枝杆菌对贝达喹啉药物敏感性动态监测及耐药机制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王璐 薛仲探 +5 位作者 王玉峰 尚媛媛 任卫聪 姚丛 高飞 逄宇 《中国防痨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5期482-486,共5页
目的通过药物敏感性试验(简称“药敏试验”)获得结核分枝杆菌(MTB)临床分离株对贝达喹啉(Bdq)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并从基因水平分析MTB对Bdq的耐药机制。方法MTB菌株分离来自NDIP(New Drug Introduct... 目的通过药物敏感性试验(简称“药敏试验”)获得结核分枝杆菌(MTB)临床分离株对贝达喹啉(Bdq)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并从基因水平分析MTB对Bdq的耐药机制。方法MTB菌株分离来自NDIP(New Drug Introduction Protection)项目合作医院的189例肺结核患者,其中,130例患者仅提供基线(服用Bdq第1剂前1周内)培养阳性菌株,59例除提供基线菌株外还提供开始含Bdq方案治疗后第2、4、8、12、16、20、24周时收集的培养阳性菌株。采用CMP1BDQ 96孔药敏微孔板检测患者基线MTB分离株对Bdq及另外11种抗结核药品耐药情况,并检测患者开始含Bdq方案治疗后不同时期的MTB临床分离株对Bdq的耐药情况。筛选出对Bdq耐药的MTB菌株,检测其Rv0678、atpE、pepQ、Rv1979c等4个基因的序列。结果86.2%(163/189)的基线MTB分离株对Bdq的MIC值分布在0.06μg/ml以下,MIC50和MIC90分别为0.03μg/ml和0.12μg/ml;基线MTB分离株对Bdq的原发耐药率为2.1%(4/189);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产生的Bdq获得性耐药率为1.6%(3/189)。4例对Bdq原发耐药患者MTB分离株均检测出Rv0678突变,未检出atpE、pepQ和Rv1979c突变;3例Bdq获得性耐药患者MTB分离株均检测出Rv0678突变,1例检测出Rv1979c突变,未检出pepQ和atpE突变;3例对Bdq敏感性降低患者MTB分离株中有2株检测出Rv0678突变,1株检测出Rv1979c突变,未检出atpE和pepQ突变。结论目前MTB临床分离株对Bdq的耐药率较低,耐药突变均发生在已知基因,未发现新的耐药相关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枝杆菌 结核 微生物敏感性试验 抗药性 基因 贝达喹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支具治疗相关研究进展 被引量:9
7
作者 许阳阳 苏宝科 +2 位作者 冯会梅 王海燕 李筱贺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70-473,共4页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1]),或称迟发性脊柱侧凸,是由脊柱在冠状平面发生异常弯曲而旋转,伴随着椎体旋转,使得患者的脊柱形成弧度状态的一种疾病,没有任何明确病因。AIS是指一种结构性的、...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1]),或称迟发性脊柱侧凸,是由脊柱在冠状平面发生异常弯曲而旋转,伴随着椎体旋转,使得患者的脊柱形成弧度状态的一种疾病,没有任何明确病因。AIS是指一种结构性的、横向的弯曲,是脊柱的侧偏移^([2]),右侧胸廓曲线是其最常见的临床特征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支具治疗 椎体旋转 临床特征 迟发性 AIS 弯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哌卡因复合不同佐剂行竖脊肌平面阻滞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8
作者 曹雪 聂永祯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04-307,共4页
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作为一种躯干筋膜间的平面内区域阻滞技术,在围术期镇痛中的应用日渐增多。为了延长竖脊肌平面阻滞镇痛时间,改善手术患者预后,罗哌卡因复合不同佐剂行竖脊肌平面阻滞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不同佐剂复合罗... 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作为一种躯干筋膜间的平面内区域阻滞技术,在围术期镇痛中的应用日渐增多。为了延长竖脊肌平面阻滞镇痛时间,改善手术患者预后,罗哌卡因复合不同佐剂行竖脊肌平面阻滞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不同佐剂复合罗哌卡因行竖脊肌平面阻滞,具有延长镇痛时间、减轻不适症状、改善肺功能等诸多优势。全文主要介绍罗哌卡因复合不同佐剂行竖脊肌平面阻滞的临床研究现状,以期为临床上竖脊肌平面阻滞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竖脊肌平面阻滞 佐剂 罗哌卡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鳞状细胞癌研究模型:细胞系、动物移植模型和3D培养模型 被引量:5
9
作者 刘董剑(综述) 杨凌(审阅)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99-210,共12页
食管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易转移及复发的性质常常导致病人呈现出明显的致死性风险。国内一些地区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的发病率相对较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而成为肿瘤研究的重要方... 食管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易转移及复发的性质常常导致病人呈现出明显的致死性风险。国内一些地区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的发病率相对较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而成为肿瘤研究的重要方向。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是一系列因素累积及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其克隆性增殖会造成肿瘤细胞内微观水平的表达异常和信号传导通路级联反应效应的改变,形成具有不同性质的细胞亚群。肿瘤细胞间不同细胞亚群在细胞分子水平甚至基因表达层面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异质性,由此引发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及抗药性现象的出现。很多食管癌移植模型被用于了解肿瘤的性质和病理生理学特点,有助于探索肿瘤细胞内的发生机制,为推动肿瘤研究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价值。随着肿瘤类器官培养技术获得突破性进展,肿瘤细胞的3D培养模型能够重现亲代肿瘤细胞的生物学性质,成为探索肿瘤发生机制和基因序列异常表达的工具,为肿瘤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并推动肿瘤研究和治疗向前迈进及取得重要进展。本文对常用的ESCC的研究模型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鳞状细胞癌 类器官 3D培养 异质性 异种移植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补骨脂素影响骨代谢研究进展及其药物安全性 被引量:8
10
作者 李想 王剑 +1 位作者 岑利民 张宇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637-1640,共4页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易并发骨折的代谢性骨病。近年来关于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研究不断深入,发现异补骨脂素有促进骨形成、抑制骨吸收、改善软骨细胞状态等作用,具有成为治疗OP有...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易并发骨折的代谢性骨病。近年来关于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研究不断深入,发现异补骨脂素有促进骨形成、抑制骨吸收、改善软骨细胞状态等作用,具有成为治疗OP有效药物的潜质。该文结合相关研究总结了异补骨脂素对骨代谢、软骨细胞、OP动物模型的影响,并且从药物安全性进行了探讨,为后续异补骨脂素的开发提供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补骨脂素 骨质疏松 骨代谢 药物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缺血炎症反应的分子成像研究进展
11
作者 赵冉冉 王淑敏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929-1933,共5页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常同时伴炎症反应,小胶质细胞激活是脑缺血后炎症反应的标志事件,其过度活化导致的神经毒性作用备受关注。以活化小胶质细胞作为生物标记实现炎症反应可视化,对诊断疾病、监测病情和个体化治疗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小胶...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常同时伴炎症反应,小胶质细胞激活是脑缺血后炎症反应的标志事件,其过度活化导致的神经毒性作用备受关注。以活化小胶质细胞作为生物标记实现炎症反应可视化,对诊断疾病、监测病情和个体化治疗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小胶质细胞相关的分子影像技术在脑缺血后炎症成像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炎症 小胶质细胞 分子影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HA对高脂食物诱导体重增加的保护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欣 杨英 +8 位作者 安晓羽 谷艳琪 张引 麻炎 孙利婷 林芳 武强强 王亚娜 杨慧娣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76-381,共6页
目的为了探索DHA抑制高脂食物诱导的脂肪增加的机制。方法本研究通过给C57BL/6小鼠饲喂普通食物(C57BL/6 C组),45%高脂食物(C57BL/6 H组)以及45%高脂食物加DHA(每克食物0.2 g的DHA)(FAD3 C组)和(每克食物0.4 g的DHA)(FAD3 H组),20周。... 目的为了探索DHA抑制高脂食物诱导的脂肪增加的机制。方法本研究通过给C57BL/6小鼠饲喂普通食物(C57BL/6 C组),45%高脂食物(C57BL/6 H组)以及45%高脂食物加DHA(每克食物0.2 g的DHA)(FAD3 C组)和(每克食物0.4 g的DHA)(FAD3 H组),20周。第19周测定静止代谢率,20周处死动物检测血清瘦素、甘油三酯的浓度,以及白色脂肪组织和褐色脂肪组织中脂肪分化因子和褐色基因的表达。结果研究发现高脂食物导致C57BL/6 H组的体重、体脂、瘦素和甘油三酯最高(P<0.05)。与C57BL/6 H组相比,DHA降低了体重、体脂、瘦素和甘油三酯(P<0.05),并且有剂量依赖性。在白色脂肪中,DHA降低了高脂食物诱导的PPARγ、CEBPα和SREP1c mRNA表达的增加(P<0.05)。与对照组相比,DHA显著增加白色脂肪组织和褐色脂肪组织中脂肪褐色化基因PGC1αmRNA和UCP1 mRNA表达(P<0.05)。结论食物补充DHA通过增加产热基因的表达,增加静止代谢率、降低白色脂肪和褐色脂肪的脂肪分化基因的表达,从而降低高脂食物诱导的体重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HA 脂肪分化因子 脂肪褐色化基因 白色脂肪 褐色脂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细胞外囊泡对大鼠软骨细胞影响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袁平平 吕守印 +3 位作者 马晓婷 程雯 吴炜 韶波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18-723,共6页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细胞外囊泡(BMSCs-EVs)对大鼠软骨细胞(CHs)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并鉴定大鼠BMSCs后使用超速离心法分离BMSCs-EVs,并对BMSCs-EVs进行鉴定及内吞实验;采用不同浓度BMSCs-EVs处理大鼠CHs,ki67免疫荧光染色...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细胞外囊泡(BMSCs-EVs)对大鼠软骨细胞(CHs)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并鉴定大鼠BMSCs后使用超速离心法分离BMSCs-EVs,并对BMSCs-EVs进行鉴定及内吞实验;采用不同浓度BMSCs-EVs处理大鼠CHs,ki67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增殖相关蛋白;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能力;miRNA测序技术解释其相关机制。结果:成功分离鉴定BMSCs-EVs并证明BMSCs-EVs可有效进入CHs中。BMSCs-EVs剂量依赖性促进CHs增殖和迁移。miRNA测序结果表明BMSCs-EVs可能通过释放多种miRNA调控CHs迁移和增殖。结论:BMSCs-EVs可促进CHs的增殖和迁移能力,可能与BMSCs-EVs中的miRNA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外囊泡 旁分泌 增殖 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史视野下蒙古族医学的形成和发展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振鹏 李淑文 《医学与哲学(A)》 2018年第8期90-93,共4页
对蒙古族医学的形成和发展做了简要的梳理,13世纪前蒙古族人发现和掌握了早期医疗保健的方法,是蒙古族医学积累和萌芽的阶段;13世纪~19世纪上半叶在积累了一定医药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吸收了各民族的医学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充实提高,蒙... 对蒙古族医学的形成和发展做了简要的梳理,13世纪前蒙古族人发现和掌握了早期医疗保健的方法,是蒙古族医学积累和萌芽的阶段;13世纪~19世纪上半叶在积累了一定医药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吸收了各民族的医学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充实提高,蒙古族医学开始奠基和形成;清末西医开始传入内蒙古,蒙古族医学发展缓慢;建国后形成了完整的蒙古族医学理论体系,迎来了发展的崭新时期。同时,对宗教、民族交流、蒙古族的生产生活实践在蒙古族医学的形成和发展所起到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并就蒙古族医学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挖掘传统资源,加大人才培养,加快科学管理进程,探索产业化路径的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史 蒙古族医学 蒙古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araitser-Winter综合征患者感音神经性聋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15
作者 任丽瑶 刘勇智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05-409,共5页
Baraitser-Winter综合征(Baraitser-Winter syndrome,BWS)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发育障碍疾病,可伴有进行性感音神经性聋。有研究显示1%的人类基因表达与听觉功能有关。目前为止,已发现超过1000个基因突变可导致遗传性听力损失... Baraitser-Winter综合征(Baraitser-Winter syndrome,BWS)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发育障碍疾病,可伴有进行性感音神经性聋。有研究显示1%的人类基因表达与听觉功能有关。目前为止,已发现超过1000个基因突变可导致遗传性听力损失。伴有感音神经性聋的BWS主要是由胞质表达的肌动蛋白基因ACTB或ACTG1发生错义突变而引起。本文就BWS患者中感音神经性聋相关基因突变位点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以期为遗传性耳聋患者的病因诊断提供一定价值与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raitser-Winter综合征 遗传性耳聋 感音神经性聋 ACTB ACTG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叶基香叶基焦磷酸合成酶在肺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16
作者 王鑫 王晓霞 +5 位作者 李彦庆 郑永鑫 乌杰 任猛 贾向东 许天祥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2-324,共13页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探究在肺鳞状细胞癌(lung squamous cell carcinoma,LUSC)组织中香叶基香叶基焦磷酸合成酶(geranylgeranyl diphosphate synthase 1,GGPS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首先从UCSC Xena平...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探究在肺鳞状细胞癌(lung squamous cell carcinoma,LUSC)组织中香叶基香叶基焦磷酸合成酶(geranylgeranyl diphosphate synthase 1,GGPS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首先从UCSC Xena平台下载LUSC组织与配对正常组织的转录组数据,使用R语言进行数据标准化和差异表达分析,并利用UALCAN数据库进行验证;采用UALCAN和LinkedOmics数据库分析LUSC患者中GGPS1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关系;利用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探究LUSC患者GGPS1表达对预后的影响。应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回归分析筛选基因相关系数及风险评分。通过列线图和校正曲线评价GGPS1对LUSC的诊断价值。采用STRING、GeneMANIA数据库构建GGPS1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运用R语言挑选与GGPS1相关差异基因,并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LUSC患者GGPS1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通过TIMER2.0数据库检索到GGPS1在多数肿瘤中表达均升高,且在LUSC中呈高表达。UCSC Xena、UALCAN数据库中GGPS1在LUSC的表达高于癌旁组织(均P<0.05)。UALCAN和LinkedOmics数据库发现GGPS1在指标分期较晚患者中的表达水平更高,且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显示LUSC患者GGPS1高表达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较短(P<0.05)。基于LASSO回归评估LUSC患者有较好的风险预测效能。构建LUSC患者的个体化预测模型具有最佳预测准确度。GO、KEGG结果显示,GGPS1相关基因主要与蛋白质代谢、调节脂质和胆固醇代谢过程、尼古丁成瘾、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s,PPAR)信号通路等有关。GGPS1的代谢功能可能促进肿瘤发生。免疫组化结果提示GGPS1主要定位于细胞质中,且LUSC组织中表达高于癌旁组织(P<0.05),GGPS1高表达与LUSC患者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有关(均P<0.05),且GGPS1表达高的患者OS明显短于低表达者(P=0.000)。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GGPS1可作为LUSC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相较于正常肺组织,GGPS1在LUSC中表达显著升高,尤其在肿瘤体积较大、淋巴结转移阳性及晚期的患者中表达升高更明显;且GGPS1过表达是LUSC患者预后差的独立预测因子。GGPS1有望成为新的LUSC诊治和预防的分子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叶基香叶基焦磷酸合成酶 肺鳞状细胞癌 生物信息学 免疫组织化学 临床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侧脑室非典型畸胎瘤样/横纹肌样瘤4例
17
作者 冯佳琪 王馨瑶 +3 位作者 包磊 管雯斌 周亚兵 王晓强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55-660,共6页
非典型畸胎瘤样/横纹肌样瘤(atypical teratoid/rhabdoid tumor, AT/RT)临床少见且预后不良,多位于幕下或皮层下方,发生于侧脑室较为罕见且预后极差,目前国内仅有6例侧脑室AT/RT相关报道。本文报道4例儿童侧脑室AT/RT患儿的诊疗经过,并... 非典型畸胎瘤样/横纹肌样瘤(atypical teratoid/rhabdoid tumor, AT/RT)临床少见且预后不良,多位于幕下或皮层下方,发生于侧脑室较为罕见且预后极差,目前国内仅有6例侧脑室AT/RT相关报道。本文报道4例儿童侧脑室AT/RT患儿的诊疗经过,并通过文献复习对该病的临床表现、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讨论,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减少漏诊及误诊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典型畸胎瘤样/横纹肌样瘤 侧脑室 MRI 治疗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成年人骶骨形态与耻骨联合相对位置三维数字化测量及临床意义
18
作者 方源 康志杰 +6 位作者 王海燕 沙丽荣 李筱贺 金凤 齐昕 王彦超 张云凤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3-158,共6页
目的三维数字化研究0~18岁人的骶骨形态与耻骨联合位置在不同年龄段及性别间的变化规律,为制定符合未成年人骶骨发育特征的摄影体位、优化骶骨X线图像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将收集到的0~18岁全腹部CT分为0~6岁、7~12岁、13~18岁3个年龄组... 目的三维数字化研究0~18岁人的骶骨形态与耻骨联合位置在不同年龄段及性别间的变化规律,为制定符合未成年人骶骨发育特征的摄影体位、优化骶骨X线图像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将收集到的0~18岁全腹部CT分为0~6岁、7~12岁、13~18岁3个年龄组,导入mimics21.0,利用三维数字化图像重组技术测量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骶1~2倾斜角(S_(1~2)T)、骶骨后凸角(sacral kyphosis,SK)、S_(2)椎体前缘与骶4尾1倾斜线夹角(α角)、S_(1)上终板与S_(2)椎体前缘夹角(β角)、S_(4)Co_(1)倾斜线与S_(1)上终板夹角(θ角)、耻骨联合上缘与骶骨下缘连线和躯体长轴垂线之间的夹角(角B),比较各参数在不同性别、年龄段间的差异。结果骶骨解剖学参数性别间比较,角B女性大于男性(P<0.001),其余无统计学差异;年龄组间比较,0~6岁组与13~18岁组SS、SK、α、β、θ,以及7~12岁组与13~18岁组S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未成年人生长发育过程中骶骨形态无性别差异,女性骶骨下缘与耻骨联合上缘所成角度大于男性。随年龄增长未成年人骶骨上端倾斜程度逐渐增加,骶骨下端倾斜程度逐渐减小。为获得更加清晰的骶骨影像,需根据性别、年龄调整X线入射角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成年人 骶骨形态 耻骨联合 三维数字化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岁女童盆部虚拟解剖模型的建立
19
作者 尹兆正 李琨 +7 位作者 张凤珍 赵靖 伊钰营 李磊 陈诚志 王钰 李志军 张少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72-377,共6页
目的研究女童连续超薄断层解剖及虚拟女童盆部数字化三维模型,以辅助解剖学研究和模拟手术。方法选取学龄前女童可视人数据集自髂前上棘到会阴下区域的横切面图像,用Adobe Photoshop软件从图像中交互式分割感兴趣区域。对图像行格式转... 目的研究女童连续超薄断层解剖及虚拟女童盆部数字化三维模型,以辅助解剖学研究和模拟手术。方法选取学龄前女童可视人数据集自髂前上棘到会阴下区域的横切面图像,用Adobe Photoshop软件从图像中交互式分割感兴趣区域。对图像行格式转换和分割处理。用三维重建软件DigihumanReconstructionSystem提取重建该区域的数字三维模型。结果获取了女童盆部断层高清解剖图像,并对重要结构进行标注;成功建立了虚拟女童盆部的数字化三维模型。该三维模型精确地显示了各结构间的解剖位置关系,为盆部手术模拟系统提供了可靠的三维模型。结论虚拟女童盆部数字化三维重建可视化能立体真实地显示该区域及其邻近结构,为该区域的解剖、影像诊断和虚拟手术提供发育形态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部 断层解剖 三维重建 可视化人体 女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动脉发育不良与胚胎型大脑后动脉 被引量:5
20
作者 杨丽娟 吕慧灵 +1 位作者 柳海斌 李欢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5年第11期1182-1184,共3页
目的研究椎动脉发育不良的发生率以及椎动脉发育不良与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合并存在的概率。方法在颈动脉超声检查的13 298例受检者中,筛选出行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且入住神经内科病房的患者608例,将椎动脉内径≤2.5mm或双侧管径不对称... 目的研究椎动脉发育不良的发生率以及椎动脉发育不良与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合并存在的概率。方法在颈动脉超声检查的13 298例受检者中,筛选出行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且入住神经内科病房的患者608例,将椎动脉内径≤2.5mm或双侧管径不对称>50%以上定义为椎动脉发育不良。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包括完全型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和部分型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将存在单侧或双侧椎动脉发育不良的患者306例作为观察组,无椎动脉发育不良的患者302例作为对照组,分析2组间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的检出率。结果 13 298例患者中,检出椎动脉发育不良患者1342例,椎动脉发育不良的发生率为10.1%;观察组患者合并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的患者150例,检出率49.0%,其中完全型胚胎型大脑后动脉109例,部分型胚胎型大脑后动脉30例;对照组合并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的患者53例,检出率17.5%,其中完全型胚胎型大脑后动脉31例,部分型胚胎型大脑后动脉17例。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的检出率明显升高(P<0.01)。观察组单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患者95例(63.3%),双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患者55例(36.7%),对照组中单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患者37例(69.8%),双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患者16例(30.2%)。2组单侧和双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动脉发育不良并不少见,并且常常合并胚胎型大脑后动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 骨疾病 发育性 胚胎发育 大脑后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