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涎腺肌上皮瘤34例病理特征与免疫表型的关系
1
作者 宝鲁日 施琳 +3 位作者 贾永峰 刘霞 云芬 袁宏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427-1430,共4页
目的探讨涎腺肌上皮瘤的病理特征与免疫表型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涎腺肌上皮瘤的临床病理特征,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肌上皮细胞标志物CK(AE1/AE3)、Calponin、S-100、SMA、SOX-10、vimentin的表达情况。结果34例涎腺肌... 目的探讨涎腺肌上皮瘤的病理特征与免疫表型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涎腺肌上皮瘤的临床病理特征,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肌上皮细胞标志物CK(AE1/AE3)、Calponin、S-100、SMA、SOX-10、vimentin的表达情况。结果34例涎腺肌上皮瘤中,上皮样型11例(11/34,32.3%),梭形细胞型13例(13/34,38.2%),浆细胞样型7例(7/34,20.6%),透明细胞型3例(3/34,8.8%);上皮样型中上皮性标志物CK(AE1/AE3)和肌源性标志物SMA和Calponin表达最强,梭形细胞型和浆细胞样型对肌源性标志物表达强于上皮性标志物,透明细胞型对上皮性标志物和肌源性标志物表达最弱。SOX-10在34例涎腺肌上皮瘤中均呈弥漫阳性且表达强度在各种肌上皮细胞间无显著差异。结论涎腺肌上皮瘤的肌上皮形态与免疫表型具有相关性,SOX-10作为一种肌上皮细胞标志物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涎腺肌上皮瘤 肌上皮细胞标志物 SOX-10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宫颈病变患者血清和宫颈病变组织中凋亡相关因子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1
2
作者 于慧玲 李冬梅 +1 位作者 孙勤暖 马洪喜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9-134,I0004,共7页
目的:观察凋亡相关因子在不同宫颈病变患者血清和宫颈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宫颈鳞状细胞癌(鳞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镜检确诊为不同宫颈病变的患者140例,其中子宫颈鳞癌70例、宫颈原位癌(CINⅢ)50例和宫颈炎20例,均空... 目的:观察凋亡相关因子在不同宫颈病变患者血清和宫颈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宫颈鳞状细胞癌(鳞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镜检确诊为不同宫颈病变的患者140例,其中子宫颈鳞癌70例、宫颈原位癌(CINⅢ)50例和宫颈炎20例,均空腹抽取静脉血同时留取镜检组织。采用酶联免疫法、实时荧光定量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患者血清及不同宫颈病变组织中凋亡相关因子——肿瘤抑制基因(p53)、细胞凋亡信号受体(Fas)、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细胞周期素E(cyclin E)蛋白和mRNA表达,并分析其蛋白表达与宫颈鳞癌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与宫颈炎患者比较,宫颈鳞癌和宫颈原位癌患者血清及宫颈组织中p53、Fas、TNF-α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而cyclin E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宫颈鳞癌患者与宫颈原位癌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53、Fas、TNF-α和cyclin E阳性表达率与宫颈鳞癌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和淋巴结转移均有密切关联(P<0.01)。结论:宫颈鳞癌和宫颈原位癌患者血清和宫颈病变组织中p53、Fas和TNF-α表达水平下调和cyclin E表达水平上调可能与宫颈癌的浸润和转移有关联,可作为宫颈癌早期诊断的标记物,并可为宫颈癌的术后用药和预后判断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肿瘤 宫颈原位癌 宫颈炎 肿瘤抑制基因 细胞凋亡信号受体 肿瘤坏死因子α 细胞周期素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炎性因子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
3
作者 孙勤暖 李冬梅 +1 位作者 于慧玲 马洪喜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261-1265,1338,共6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炎性因子的表达及其与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为指导临床用药和判断预后奠定实验基础。方法:选取穿刺确诊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74例住院患者作为实验组,另选同期26名体检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组。...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炎性因子的表达及其与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为指导临床用药和判断预后奠定实验基础。方法:选取穿刺确诊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74例住院患者作为实验组,另选同期26名体检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组。2组受试者均空腹抽取静脉血,实验组患者于术后留取癌组织、癌旁正常组织(距癌组织2cm)及术后7d再次空腹抽取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癌旁正常组织及癌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α(IL-1α)、IL-1β和环氧合酶-2(COX-2)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IL-1α、IL-1β和COX-2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分析IL-1α、IL-1β和COX-2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实验组患者血清中IL-1α、IL-1β和COX-2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癌组织中IL-1α、IL-1β和COX-2的蛋白表达水平、蛋白阳性表达强度及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IL-1α与IL-1β、IL-1α与COX-2、IL-1β与COX-2均呈正相关关系(r=0.64,P=0.035;r=0.71,P=0.042;r=0.69,P=0.038)。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IL-1α、IL-1β和COX-2表达水平上调,提示炎性因子参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浸润和转移,其应用有望成为新的肿瘤治疗策略和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酶联免疫法 实时荧光定量法 白细胞介素1Α 白细胞介素1Β 环氧合酶-2 INTERLEUKIN INTERLEUKIN CYCLOOXYGENASE-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胺银加马松三色双重染色在肾穿刺活检组织中的应用 被引量:5
4
作者 李玉莲 施琳 袁宏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47-348,共2页
肾小球病是发病率较高的疾病,肾穿刺检查是确诊肾脏疾病的重要手段,光镜观察肾组织病变在进行肾小疾球疾病诊断和分类工作中起重要作用。常规HE染色不能清晰地显示肾小球基膜,在实际工作中除免疫荧光抗体检测外,PAS、PASM、Masson... 肾小球病是发病率较高的疾病,肾穿刺检查是确诊肾脏疾病的重要手段,光镜观察肾组织病变在进行肾小疾球疾病诊断和分类工作中起重要作用。常规HE染色不能清晰地显示肾小球基膜,在实际工作中除免疫荧光抗体检测外,PAS、PASM、Masson特殊染色才能将基膜清晰地显示出来。尤其是六胺银加马松三色双重染色在光镜下观察基膜增厚和钉突、双轨,对诊断膜性。肾小球肾炎及其它各种肾小球疾病有重要价值,是观察肾小球基膜改变的重要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穿刺活检组织 六胺银染色 六胺银加马松三色双重染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杂合性嗜酸细胞/嫌色细胞肿瘤合并肾乳头状癌1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2
5
作者 袁宏伟 韦玄 +5 位作者 贾永峰 云芬 宝鲁日 张军 乌新林 施琳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14-216,共3页
目的探讨肾杂合性嗜酸细胞/嫌色细胞肿瘤(hybrid oncocytic/chromophobe tumors,HOCT)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免疫表型。方法对1例肾HOCT合并肾乳头状癌(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PRCC)病变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及免疫组化染色,并复习相... 目的探讨肾杂合性嗜酸细胞/嫌色细胞肿瘤(hybrid oncocytic/chromophobe tumors,HOCT)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免疫表型。方法对1例肾HOCT合并肾乳头状癌(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PRCC)病变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及免疫组化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眼观:右肾中段见2个肿物。镜检:肿物大者由嗜酸细胞瘤和嫌色细胞癌(chromophobe renal cell carcinoma,CRCC)组成,两种成分混杂或镶嵌排列;免疫表型:CK7局灶弥漫强阳性或强弱不等,EMA、E-cad和P504S阳性,vimentin阴性,Ki-67增殖指数<3%。肿物小者瘤细胞呈乳头状排列,局部浸润性生长,纤维血管轴心内见砂粒体。免疫表型:CK7、P504S、EMA、CD10、vimentin和E-cad均阳性,CD117阴性,Ki-67增殖指数<5%。结论肾HOCT诊断主要依据病理组织学和免疫表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嗜酸细胞瘤 嫌色细胞癌 乳头状癌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转移性乳腺浸润性筛状癌1例
6
作者 刘霞 施琳 +2 位作者 云芬 陈永霞 贾永峰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18-619,共2页
患者女性,43岁,2018年3月体检发现右肺上叶占位,2018年10月复查发现肿物增大,收治入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胸部CT检查示:右肺上叶结节,考虑恶性,转移瘤可能。患者无咳嗽、咳痰、咯血、胸痛等症状,于2018年10月30日全麻下行胸腔镜手... 患者女性,43岁,2018年3月体检发现右肺上叶占位,2018年10月复查发现肿物增大,收治入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胸部CT检查示:右肺上叶结节,考虑恶性,转移瘤可能。患者无咳嗽、咳痰、咯血、胸痛等症状,于2018年10月30日全麻下行胸腔镜手术切除病灶。病理检查眼观:右肺上叶楔形组织1块,大小11 cm×2 cm×1.5 cm,近胸膜处见一直径1.8 cm的结节,与周围组织界清,有完整包膜,切面灰白色,实性,质地中等(图1)。镜检:癌细胞排列呈巢状,巢内有筛孔呈圆形或卵圆形,有的筛孔内可见分泌物(图2)。免疫表型:CK7、CK(AE1/AE3)、GATA(图3)均(+),ER(热点区域90%),Mammaglobin(部分+),EMA(筛孔腔缘部分+),Syn、CgA(大部-,微小灶+),PR、HER-2、TTF-1、p63、CD56、CK20、Villin、vimentin、Napsin A、GCDFP15、CK5/6、SMA均(-),Ki-67增殖指数约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转移性肿瘤 乳腺肿瘤 浸润性筛状癌 病例报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趋化素样因子1对肾癌细胞ACHN生物活性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
7
作者 宣成睿 塔拉 +1 位作者 王翠艳 徐晓艳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4期15088-15094,共7页
多项研究发现,趋化素样因子1(chemokine-like factor 1,CKLF1)是人类多种肿瘤发生和进展的重要调节因子。然而,关于CKLF1对肾癌细胞生物活性的影响知之甚少。通过质粒转染实现CKLF1在肾癌细胞ACHN中过表达,探究CKLF1对肾癌细胞ACHN细胞... 多项研究发现,趋化素样因子1(chemokine-like factor 1,CKLF1)是人类多种肿瘤发生和进展的重要调节因子。然而,关于CKLF1对肾癌细胞生物活性的影响知之甚少。通过质粒转染实现CKLF1在肾癌细胞ACHN中过表达,探究CKLF1对肾癌细胞ACHN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将实验组pEGFP-N1-CKLF1和对照组pEGFP-N1真核细胞表达质粒分别转染肾癌ACHN细胞,实现趋化素样因子1在ACHN细胞中的过表达。利用荧光显微镜,镜下观察质粒转染效率。利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ell counting Kit-8,CCK8)观察肾癌细胞ACHN转染24、48、72 h后增殖情况;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ACHN细胞转染24、48、72 h后细胞周期的变化情况;利用Hoechst33258染色法观察转染48 h后,ACHN细胞形态变化,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CKLF1过表达后,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Bcl-2样蛋白1(Bcl-2 like 1,Bcl-xL)、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 transducers and activators of transcription 3,STAT3)、磷酸化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phosphorylation signal transducers and activators of transcription 3,P-STAT3)表达情况。研究结果显示:荧光显微镜下90%以上的细胞有绿色荧光蛋白表达,证明转染效率良好。CCK8检测结果显示:转染48、72 h后,实验组肾癌细胞ACHN的增殖情况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48 h(P<0.05),72 h(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增值指数PI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24 h(P<0.01),48 h(P<0.01),72 h(P<0.01)。荧光显微镜下Hoechst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较,实验组凋亡小体数量较少。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较,转染后48 h后实验组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P<0.05)。Western blot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周期相关蛋白Cyclin D1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实验组凋亡相关蛋白Bcl-xL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JAK激酶(Janus kinase,JAK/STAT3,JAK-STAT3)信号通路蛋白P-STAT3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趋化素样因子1过表达可促进肾癌细胞ACHN的增殖、抑制其凋亡,其发生机制可能与JAK-STAT3信号通路有关。CKLF1可能是肾透明细胞癌的新的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癌 趋化素样因子1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脾血管肉瘤1例报告 被引量:3
8
作者 王慧君 牛剑祥 +4 位作者 徐晓艳 郑卫华 李朋飞 刘一博 张俊晶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655-2657,共3页
原发性脾血管肉瘤(primary splenic angiosarcoma,PSA)是1种起源于脾窦血管内皮的恶性肿瘤,临床罕见,自Langhans于1879年报道了第1例PSA以来,截至2019年全世界仅报道300例左右[1]。张智旸等[2]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68例病理确... 原发性脾血管肉瘤(primary splenic angiosarcoma,PSA)是1种起源于脾窦血管内皮的恶性肿瘤,临床罕见,自Langhans于1879年报道了第1例PSA以来,截至2019年全世界仅报道300例左右[1]。张智旸等[2]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68例病理确诊为血管肉瘤患者的临床、手术病理资料和治疗情况,其中脾血管肉瘤仅有3例。PSA因其发病率低且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征性,临床易误诊,一般发现时已属晚期。笔者所在医院近来收治1例PSA患者,术前曾考虑为血液系统疾病,同时伴有肝脏、骨髓形态异常,诊疗期间因自发破裂行急诊手术。本病例近乎出现所有严重的并发症,现结合国内外文献,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肿瘤 血管肉瘤 治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