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蒙古地区成年人下颌骨三维CT测量及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张凯 王一丹 +11 位作者 戴丽娜 于静红 张云凤 金凤 王海燕 李筱贺 温彦鑫 温鑫 樊建进 谢宇轩 倪敏 张铁馨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04-409,共6页
目的为成人下颌骨缺损修复重建、重塑面部骨骼整体形态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招募志愿者49例(男21例,女28例),收集71例下颌骨干骨标本进行CT扫描,使用Mimics软件建立内蒙古地区人120例下颌骨三维模型,测量120例内蒙古地区人下颌骨指标,... 目的为成人下颌骨缺损修复重建、重塑面部骨骼整体形态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招募志愿者49例(男21例,女28例),收集71例下颌骨干骨标本进行CT扫描,使用Mimics软件建立内蒙古地区人120例下颌骨三维模型,测量120例内蒙古地区人下颌骨指标,并将下颌骨数据作两侧比较、男性与女性比较以及与现代华北地区下颌骨数据比较。结果男、女志愿者双侧所有测量数据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下颌骨各项测量数据除下颌角外均为男性大于女性,下颌角女性大于男性。结论内蒙古地区人群较华北其他地区人群下颌骨更宽、下巴更为突出,下颌角小,咀嚼肌力量大;为内蒙古地区人群设计下颌骨假体时,设计为下颌体厚,矢状面横截面积较大,体高与下颌支高较小的形态更为合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骨 三维测量 内蒙古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岁女童盆部虚拟解剖模型的建立
2
作者 尹兆正 李琨 +7 位作者 张凤珍 赵靖 伊钰营 李磊 陈诚志 王钰 李志军 张少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72-377,共6页
目的研究女童连续超薄断层解剖及虚拟女童盆部数字化三维模型,以辅助解剖学研究和模拟手术。方法选取学龄前女童可视人数据集自髂前上棘到会阴下区域的横切面图像,用Adobe Photoshop软件从图像中交互式分割感兴趣区域。对图像行格式转... 目的研究女童连续超薄断层解剖及虚拟女童盆部数字化三维模型,以辅助解剖学研究和模拟手术。方法选取学龄前女童可视人数据集自髂前上棘到会阴下区域的横切面图像,用Adobe Photoshop软件从图像中交互式分割感兴趣区域。对图像行格式转换和分割处理。用三维重建软件DigihumanReconstructionSystem提取重建该区域的数字三维模型。结果获取了女童盆部断层高清解剖图像,并对重要结构进行标注;成功建立了虚拟女童盆部的数字化三维模型。该三维模型精确地显示了各结构间的解剖位置关系,为盆部手术模拟系统提供了可靠的三维模型。结论虚拟女童盆部数字化三维重建可视化能立体真实地显示该区域及其邻近结构,为该区域的解剖、影像诊断和虚拟手术提供发育形态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部 断层解剖 三维重建 可视化人体 女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8例寰椎侧块滋养孔解剖测量与临床意义
3
作者 苏宝科 王威 +10 位作者 蔡永强 张云凤 王利东 许阳阳 冯会梅 和雨洁 王海燕 李志军 王星 王志强 李筱贺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26-129,共4页
目的观察并测量寰椎侧块滋养孔的临床解剖学参数,为降低寰椎侧块螺钉固定术中血管损伤风险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取38例正常干燥成人寰椎骨标本,观察寰椎侧块滋养孔(以直径≥1.0 mm为判定界限)的形态、数目、位置;测量滋养孔最大横径、... 目的观察并测量寰椎侧块滋养孔的临床解剖学参数,为降低寰椎侧块螺钉固定术中血管损伤风险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取38例正常干燥成人寰椎骨标本,观察寰椎侧块滋养孔(以直径≥1.0 mm为判定界限)的形态、数目、位置;测量滋养孔最大横径、纵径、深度,滋养孔外缘到横突孔内缘之间的距离等。结果 38例寰椎标本中,95%存在滋养孔,42%呈圆形、8%呈横椭圆形、45%呈纵椭圆形;5%无滋养孔;79%左右两侧滋养孔对称,16%不对称。滋养孔最大横径为(2.16±0.86)mm,最大纵径为(2.82±1.03)mm,最大深度为(1.75±0.71)mm,滋养孔外缘到横突孔内缘之间的距离(8.61±1.46)mm,各测量指标左右两侧无显著差异。结论 95%的寰椎左右两侧存在滋养孔,且均位于寰椎侧块的中间区域,椎弓根螺钉通道处;临床寰椎侧块螺钉固定时,螺钉的直径可参考(8.61±1.46)mm;螺钉通道距离寰椎侧块内缘(1.73±0.7)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椎 滋养孔 椎弓根螺钉 解剖学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及青少年枕颈角与后枕颈角数字化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4
作者 李琨 张燕 +10 位作者 郭冉 郝咪咪 吴轩宇 徐艺芳 王超群 马文童 张灵淇 杨宏宇 李志军 张少杰 王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20,25,共5页
目的通过对儿童及青少年枕颈角(occipito-C_(2)angle,OC_(2)A)和后枕颈角(posterior occipitocervical angle,POCA)的影像学测量,研究其随年龄增长的变化规律及性别差异,为临床枕颈融合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筛选符合排纳标准的正... 目的通过对儿童及青少年枕颈角(occipito-C_(2)angle,OC_(2)A)和后枕颈角(posterior occipitocervical angle,POCA)的影像学测量,研究其随年龄增长的变化规律及性别差异,为临床枕颈融合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筛选符合排纳标准的正常儿童及青少年321例(男213例,女108例)颅颈结合区的影像学资料,按性别、年龄分为1~3岁、4~6岁、7~9岁、10~12岁、13~15岁和16~18岁等6组。将扫描的颈椎断层影像原始数据以DICOM格式存贮,并导入Mimics 16.0观测其OC_(2)A和POCA。结果OC_(2)A和POCA的峰值分别为(18.15±5.63)°和(124.94±14.63)°,位于10~12岁组,随后呈波浪状下降,OC_(2)A在10~12岁组与1~3岁组、13~15岁组与10~12岁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POCA在7~9岁组与10~12岁组、13~15岁组和16~18岁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男女比较,OC_(2)A和POCA均无性别差异(P>0.05);经过相关性分析,OC_(2)A和POCA之间存在负相关性(r=-0.28,P=0.000)。结论临床枕颈融合术中仅需考虑年龄差异,而不必考虑性别差异;本研究亦可为后路枕颈融合术OC_(2)A与POCA的角度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枕颈角 后枕颈角 相关性 枕颈融合术 儿童 青少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性化导航模板辅助儿童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与徒手置入准确性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张少杰 王星 +3 位作者 张元智 李志军 高尚 王志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020-1024,共5页
目的 :探讨个性化导航模板辅助儿童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可行性及准确性,并与徒手置钉进行对比。方法:选取儿童尸体4具,男女各2具,年龄6-9岁。随机分为2组,均行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术。徒手置钉组(A组)行徒手置钉;个性化导航模板辅... 目的 :探讨个性化导航模板辅助儿童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可行性及准确性,并与徒手置钉进行对比。方法:选取儿童尸体4具,男女各2具,年龄6-9岁。随机分为2组,均行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术。徒手置钉组(A组)行徒手置钉;个性化导航模板辅助下置钉组(B组)依据颈椎CT扫描资料,利用计算机辅助及快速成型技术设计并制作出相应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个性化导航模板,行该模板辅助下置钉。置钉后行颈椎CT扫描评价两种置钉方法的置钉成功率及优级率并行统计分析。结果:A组共置入28枚螺钉,寰椎置入4枚螺钉,其中良级3枚、差级1枚;枢椎置入4枚螺钉,其中优级2枚、良级2枚;下颈椎(C3-C7)置入20枚螺钉,其中优级9枚、良级5枚、差级6枚。B组共置入28枚螺钉,寰椎置入4枚螺钉,其中良级2枚、差级2枚;枢椎置入4枚螺钉,其中优级3枚、良级1枚;下颈椎置入20枚螺钉,其中优级16枚、良级3枚、差级1枚。两组上颈椎的置钉成功率及优级率因样本数太少未进行统计学比较;两组下颈椎置钉的成功率及优级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个性化导航模板辅助儿童下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术具有较好的置钉成功率,该方法操作简单、易于掌握,充分体现了儿童置钉个性化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椎弓根 数字化 个性化导航模板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口寰枢椎前路钢板固定有限元分析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
6
作者 王海燕 李筱贺 +7 位作者 李志军 高尚 张少杰 王星 蔡永强 王志强 马界荣 张琪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68-572,共5页
目的对经口寰枢椎钢板前路固定力学参数进行有限元分析,为该节段手术的开展及改进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1月来本院就诊检查的非颅底-寰枢椎疾患病例1例,男性,36岁,体质量64 kg。对颅底-寰枢椎进行0.625 mm薄层扫描,采用Mimics 16... 目的对经口寰枢椎钢板前路固定力学参数进行有限元分析,为该节段手术的开展及改进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1月来本院就诊检查的非颅底-寰枢椎疾患病例1例,男性,36岁,体质量64 kg。对颅底-寰枢椎进行0.625 mm薄层扫描,采用Mimics 16.01软件对影像资料进行重建,利用Pro/ENGINEER 4.0软件对经口寰枢椎前路钢板进行重建,将重建后的钢板螺钉三维模型导入Mimics16.01中按照经典经口寰枢椎前路手术要求进行配准,并对模型进行面、体网格划分和材料赋值,将模型导入ANSYS14.0软件内,垂直方向加载80 N,表面施加15 Nm力矩,模拟前屈、后伸和侧弯3种运动状态,测量螺钉和棒的应力。结果寰枢椎三维重建模型共划分39 842个体网格,对模型进行加载后,上位螺钉根部前屈最大应力为(62.34±5.52)MPa(F=73.23,P<0.05);下位螺钉根部和顶端侧弯最大应力分别为(78.42±5.5.14)Mpa(F=112.32,P<0.05);(95.48±7.12)Mpa(F=62.32,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前屈和后伸状态下上位螺钉根部应力大于下位(t前屈=12.2,t后伸=9.23,t侧弯=-22.98,均P<0.05),而在侧弯时下位螺钉根部应力大于上位;下位螺钉顶端与根部在相同运动状态下比较,顶端大于根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前屈=23.14,t后伸=22.01,t侧弯=8.13,均P<0.05)。结论经口寰枢椎固定系统应力分布较为合理,能承受正常寰枢椎运动承载的应力,但术后患者要减少前屈和侧弯运动,以降低固定系统疲劳断裂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椎 枢椎 内固定 有限元分析 生物力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黄韧带肥厚骨化的数字化表现 被引量:1
7
作者 孙瑞芬 于静红 +1 位作者 李志军 李筱贺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9-62,共4页
目的 通过对腰椎退变黄韧带的数字化重建,为影像诊断和临床手术规划,提供立体直观的形态学依据。方法 收集腰腿痛患者薄层螺旋CT影像资料,在后处理工作站中观察退变黄韧带形态及分布,选取轴位像中黄韧带厚度大于4 mm和/或有钙化患者63例... 目的 通过对腰椎退变黄韧带的数字化重建,为影像诊断和临床手术规划,提供立体直观的形态学依据。方法 收集腰腿痛患者薄层螺旋CT影像资料,在后处理工作站中观察退变黄韧带形态及分布,选取轴位像中黄韧带厚度大于4 mm和/或有钙化患者63例,男31例,女32例,年龄32-80岁。将原始数据导入Mimics16.0软件重建图像,观察其形态、分布。结果 315个腰椎节段中205个节段出现黄韧带肥厚和/或骨化。黄韧带单纯肥厚占总出现节段79.51%,单纯骨化占6.34%,肥厚伴骨化占14.15%。205个节段全部成功建模,肥厚黄韧带建模形态有合页状、不规则片状和柱状;骨化黄韧带建模形态有短柱状、短锥状、不规则片状;肥厚伴骨化黄韧带重建后形态各异。结论 数字化技术重建黄韧带能清楚显示其分布、形态、邻近结构,还可将所建退变黄韧带模型与腰椎骨性模型随意组合、切割,便于立体直观地显示病变细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韧带 肥厚骨化 腰椎 三维重建 计算机体层摄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下颈椎椎弓根数字化形态学研究
8
作者 张少杰 王星 +3 位作者 李志军 张元智 高尚 王志强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62-665,670,共5页
目的探讨儿童下颈椎椎弓根形态特征及其发育规律,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收集4-12岁儿童颈椎MSCT扫描资料60例,按每隔3岁为一年龄组,共分为3组,每组20例。将原始数据导入Mimics软件3D重建,在3D模型上测量C3-7椎弓根宽... 目的探讨儿童下颈椎椎弓根形态特征及其发育规律,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收集4-12岁儿童颈椎MSCT扫描资料60例,按每隔3岁为一年龄组,共分为3组,每组20例。将原始数据导入Mimics软件3D重建,在3D模型上测量C3-7椎弓根宽(PW)、椎弓根高(PH)、椎弓根骨通道全长(POCL)、外偏角(e角)及尾偏角(f角)并计算PW/PH(I值),按年龄组及节段行统计分析。结果 PW、PH、POCL及e角总体随增龄呈递增趋势,10-12岁组各椎的PW、PH及POCL均与4-6岁组、7-9岁组有差异(P〈0.05),e角和f角在不同年龄组间差异不大。在各组中不同椎序的PW均表现为逐增趋势。PH、POCL及e角在各组中椎间差异不大。各组中椎间f角差异较大,由正值渐变为负值,C7的f角为负值中最大。I值总体随年龄增长呈递减趋势,不同年龄组间C3-7的I值由〉1.0渐变为〈1.0;各组中椎间均无差异(P〉0.05)。结论不同节段椎弓根形态特征发育规律性明显,但也存在个体差异性。4岁以上儿童下颈椎椎弓根形态上已具有置入椎弓根螺钉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颈椎 椎弓根 数字化测量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腺肌病患者子宫内膜组织中环氧合酶2和β-连环蛋白表达水平及其与痛经的关系 被引量:5
9
作者 张晓颖 何源哈达 +5 位作者 王静媛 宿瑞俊 王淇 鲁容钶 郑博 郑健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539-1546,共8页
目的:探讨子宫腺肌病(AM)患者在位子宫内膜和病灶组织及血清中环氧合酶2(COX-2)和β-连环蛋白(β-catenin)表达水平,并阐明其与痛经的关系。方法:选取90例经腹子宫切除的临床和术后病理确诊AM的痛经患者作为AM组,30例无痛经子宫肌瘤(UM... 目的:探讨子宫腺肌病(AM)患者在位子宫内膜和病灶组织及血清中环氧合酶2(COX-2)和β-连环蛋白(β-catenin)表达水平,并阐明其与痛经的关系。方法:选取90例经腹子宫切除的临床和术后病理确诊AM的痛经患者作为AM组,30例无痛经子宫肌瘤(UM)患者作为UM组。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法检测AM患者痛经程度,并将90例AM组患者分为轻度痛经组、中度痛经组和重度痛经组(n=30)。采用免疫组织化学(IHC)法检测2组患者子宫内膜组织中COX-2和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2组患者血清中COX-2和β-catenin水平,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2组患者子宫内膜组织中COX-2和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与患者痛经程度的关系。结果:COX-2蛋白主要表达于子宫内膜组织细胞浆中,β-catenin蛋白主要表达于子宫内膜组织细胞膜或细胞浆中。与UM组比较,AM组患者病灶和在位子宫内膜组织中COX-2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与AM组患者在位子宫内膜组织比较,AM组患者病灶组织中COX-2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轻度痛经组比较,中度痛经组AM患者病灶组织和重度痛经组AM患者在位子宫内膜及病灶组织中COX-2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中度痛经组比较,重度痛经组AM患者在位子宫内膜和病灶组织中COX-2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不同程度痛经组AM患者在位子宫内膜和病灶组织中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UM组比较,AM组患者血清中COX-2水平升高(P<0.05),β-catenin水平降低(P<0.05)。与轻度痛经组比较,中度痛经组和重度痛经组患者血清中COX-2水平升高(P<0.05)。不同程度痛经组患者血清中β-catenin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M患者病灶组织中COX-2蛋白表达水平与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呈负相关关系(r=-0.364,P<0.05);AM患者在位子宫内膜和病灶组织中COX-2蛋白表达水平与痛经程度呈正相关关系(r=0.511,P<0.05;r=0.696,P<0.05),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与痛经程度无相关性(P>0.05)。AM患者术前血清中COX-2水平与β-catenin水平呈负相关关系(r=-0.534,P<0.05),COX-2水平与痛经程度呈正相关关系(r=0.613,P<0.05)。结论:AM患者子宫内膜组织中COX-2蛋白表达水平升高和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及二者的关联性均可诱导AM发生和子宫内膜异位侵袭,COX-2高表达可能促进了痛经,可作为治疗AM及相关痛经的潜在分子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腺肌病 环氧合酶2 Β-连环蛋白 痛经 视觉模拟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治疗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0
作者 苏宝科 王威 +5 位作者 张云凤 王利东 李志军 许阳阳 王海燕 李筱贺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69-470,共2页
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adolescent lumbar disc herniation,ALDH)是引起青少年腰腿痛的主要原因,发病率为1%~5%,病因包括外伤、发育异常、遗传等[1]。由于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时期,其症状、体征与成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所差异[2].... 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adolescent lumbar disc herniation,ALDH)是引起青少年腰腿痛的主要原因,发病率为1%~5%,病因包括外伤、发育异常、遗传等[1]。由于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时期,其症状、体征与成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所差异[2].ALDH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还为家庭带来困扰、为社会增加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青少年 内镜治疗 DISC 发育异常 生长发育 心理健康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疾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11
作者 王一丹 许阳阳 +6 位作者 苏宝科 戴丽娜 徐雪彬 和雨洁 王海燕 李筱贺 李志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88-491,共4页
腰椎疾病如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腰椎椎管狭窄(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等退行性疾病是引起下腰痛的常见病因,发病初期其治疗方式为保守治疗,当疼痛严重、反复发作、经保守治疗无效时需采用手术治疗。随着... 腰椎疾病如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腰椎椎管狭窄(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等退行性疾病是引起下腰痛的常见病因,发病初期其治疗方式为保守治疗,当疼痛严重、反复发作、经保守治疗无效时需采用手术治疗。随着技术的革新,由最早的传统椎间盘切除术发展到现在的内窥镜技术,经皮椎间孔镜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因创伤小、恢复快、手术时间短、疼痛轻、提高腰椎脊髓功能等优势在临床应用广泛[1],并以其安全、微创的优势不断扩大手术适应症范围[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疾病 内窥镜技术 椎间盘切除术 手术适应症 腰椎椎管狭窄 经皮椎间孔镜 下腰痛 常见病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儿童颅底及颈部可视化模型建立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梓瑜 李琨 +9 位作者 郭燕 越洒 曲星月 刘宇航 张凤珍 王星 徐以发 李志军 李筱贺 张少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39-643,共5页
目的对儿童颅底及颈部进行数字化三维重建,创建三维可视化模型。方法通过冷冻数控铣切及数字摄影技术获取1例中国6岁男童连续高精度超薄断层标本数字解剖图像数据集,选取从颅底至T_(1)上缘之间的横断面,利用PhotoShop.2021逐张进行手动... 目的对儿童颅底及颈部进行数字化三维重建,创建三维可视化模型。方法通过冷冻数控铣切及数字摄影技术获取1例中国6岁男童连续高精度超薄断层标本数字解剖图像数据集,选取从颅底至T_(1)上缘之间的横断面,利用PhotoShop.2021逐张进行手动分割,使用三维重建软件Digihuman Reconstruction System将手动分割的结构重建,再导入3-matic Research 13.0软件进行调整和修改。结果成功建立首例中国男童的颅底及颈部三维可视化模型,多方位多角度清晰再现所分割结构三维形态及空间位置关系,完成对颅底及颈部椎骨、血管、神经及肌肉的详细观察,对颈部动静脉神经及椎体相关数据测量,分析解剖结构特点及手术注意事项。结论利用数字儿童颅底及颈部三维可视化模型,可多方位立体直观地显示详细解剖结构及毗邻关系,结合对颈部血管神经及椎体结构数据测量,为儿科临床诊治、虚拟手术、医学教学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颅底及颈部 横断面解剖 三维重建 数字化可视人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岁儿童枢椎经椎板螺钉内固定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琨 李志军 +5 位作者 张少杰 王星 李筱贺 高尚 陈杰 和雨洁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66-170,共5页
目的探讨1~6岁儿童枢椎经椎板行3.5 mm螺钉内固定的可行性。方法选取1~6岁儿童45例,每两岁一组分为A、B、C 3组,将其颈椎CT原始数据行三维重建后测量椎板上、中、下缘宽度,椎板高和长度,椎板上倾角及内倾角等参数。结果椎板各指标随年... 目的探讨1~6岁儿童枢椎经椎板行3.5 mm螺钉内固定的可行性。方法选取1~6岁儿童45例,每两岁一组分为A、B、C 3组,将其颈椎CT原始数据行三维重建后测量椎板上、中、下缘宽度,椎板高和长度,椎板上倾角及内倾角等参数。结果椎板各指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限制枢椎板螺钉置钉的主要因素是椎板中缘宽(LWM)和进钉点至椎板外缘距离(ELE),LWM中A组为(4.69±0.45)mm;B组(7.13±1.61)mm;C组(7.72±1.28)mm。ELE中A组为(15.44±6.98)mm,B组(23.67±1.86)mm;C组(27.75±2.39)mm。模拟椎板螺钉置入时,A组入钉点为同侧棘突左、右分支交界处;B组入钉点为螺钉所在椎板对侧的棘突分支中缘;C组入钉点为螺钉所在椎板对侧的棘突分支上缘。结论1~6岁儿童枢椎板均具有置入3.5 mm螺钉的可行性,但不同年龄置钉方式应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枢椎椎板 螺钉内固定 螺旋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及青少年颈椎生理弯曲相关指标测量及临床意义
14
作者 李琨 张博然 +9 位作者 张宇 韩可铭 冯杰 吴思瑶 苏欣 苏娜 王超群 张少杰 李志军 王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75-679,共5页
目的基于CT测量儿童及青少年颈椎曲度的相关基础参数,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到364例CT影像资料,以性别分组后,又按年龄分为1~3岁、4~6岁、7~9岁、10~12岁、13~15岁、16~18岁各6组。将扫描的颈椎断层影像原始数据以DICOM格式存贮,并导... 目的基于CT测量儿童及青少年颈椎曲度的相关基础参数,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到364例CT影像资料,以性别分组后,又按年龄分为1~3岁、4~6岁、7~9岁、10~12岁、13~15岁、16~18岁各6组。将扫描的颈椎断层影像原始数据以DICOM格式存贮,并导入Mimics 16.0,采用基于距离(Borden氏、颈椎曲度指数、椎体质心)和基于角度(C_(1)~C_(7) Cobb角、C_(2)~C_(7)Cobb角、Harrison氏)共6种测量方法分别测量儿童及青少年的颈椎曲度,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Borden氏与椎体质心测量法测量值显示13~15岁组与前4组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C_(1)~C_(7) Cobb角测量法测量值显示16~18岁组与前5组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Harrison氏与椎体质心测量法测量值显示4~18岁之间的5组都与1~3岁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性别间比较各指标无显著性差异;基于角度的曲度测量方法组内相关系数一致性较差,但各指标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椎曲度的测量方法较多,每个指标具有各自优势,临床可根据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采取不同的测量方法,为儿童及青少年颈椎曲度的早期诊断、预防及治疗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曲度 儿童 青少年 CT COBB角 Borden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