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转录组测序技术初步筛选内蒙古特禀体质人群的差异表达基因 被引量:1
1
作者 薛滋平 康陆佼 张亚军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8年第35期8-11,16,182,183,共7页
目的运用转录组测序技术研究内蒙古地区特禀体质与平和体质人群差异基因的表达,以期从分子水平探讨中医特禀体质的成因、特征及相关过敏性疾病的发生机制。方法对2015年9月~2016年9月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通辽市医院以及巴彦... 目的运用转录组测序技术研究内蒙古地区特禀体质与平和体质人群差异基因的表达,以期从分子水平探讨中医特禀体质的成因、特征及相关过敏性疾病的发生机制。方法对2015年9月~2016年9月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通辽市医院以及巴彦淖尔市医院体检中心的受检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筛选祖辈三代均生活在内蒙古地区的特禀体质和平和体质人群为研究对象,各取10例受试者外周血进行转录组测序,对所得高表达基因进行qPCR验证来反映部分差异表达基因及其相关通路与特禀体质的相关性。结果与平和体质比较,特禀体质的所有下调基因中,HLA-DRB1、HLA-DRB5和HLA-DQA2均富集在哮喘通路上;Toll样受体2(TLR2)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在与特禀体质关系密切的TLR信号通路上。qPCR验证发现特禀体质CPNE3基因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平和体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HLAⅡ类基因与特禀体质密切相关且在特禀体质中差异表达;基因TLR2参与的TLR信号通路体现了过敏性疾病的信号传导机制可能与特禀体质密切相关;CPNE3基因表达在特禀体质和平和体质中存在差异,提示两种体质间基因表达可能存在一定差异,但仍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录组测序技术 特禀体质 表达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洪迈笔记医学思想浅析——以《容斋随笔》为中心
2
作者 王伟 孟永亮 《江西中医药》 2025年第4期15-18,22,共5页
宋代是历史上文化繁荣发展的时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科技发展,统治者崇尚文治,复兴儒学,使文人社会地位空前提高,同时继承和发展了唐代医学成果,为宋代医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宋代文官在政府崇医政策的影响下,掀起了崇尚医学、... 宋代是历史上文化繁荣发展的时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科技发展,统治者崇尚文治,复兴儒学,使文人社会地位空前提高,同时继承和发展了唐代医学成果,为宋代医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宋代文官在政府崇医政策的影响下,掀起了崇尚医学、学习医学、记录医事的热潮。梳理洪迈《容斋随笔》中的医学史料,从政府重视医学、中医哲学思想、儒医思想等方面,对洪迈的医学情怀和尚医思想进行简要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迈 笔记 医学 容斋随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治疗布鲁氏菌病研究进展
3
作者 梁晓 李丽 +4 位作者 徐霄龙 白颖璐 杨玉媚 祝勇 刘清泉 《中国药物警戒》 2025年第2期231-234,240,共5页
目的布鲁氏菌病是一种因感染引起的传染性人畜共患疾病,常累及多个脏腑器官,慢性期迁延难愈。为补充现代医药的不足,寻求其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通过对近年来中药治疗布鲁氏菌病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归纳,基于病因辨证、伤寒六经... 目的布鲁氏菌病是一种因感染引起的传染性人畜共患疾病,常累及多个脏腑器官,慢性期迁延难愈。为补充现代医药的不足,寻求其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通过对近年来中药治疗布鲁氏菌病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归纳,基于病因辨证、伤寒六经辨证、八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共4个辨证体系对布鲁氏菌病用药及组方进行分类探讨。结果与结论经总结布鲁氏菌病的总体治法分为急、慢性期2个阶段,用药思路涉及六经、卫气营血。根据不同辨证思路予以中药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为今后布鲁氏菌病的中药研究和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氏菌病 中药 辨证体系 宣痹汤 小柴胡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因子分析的纤维肌痛综合征中医证候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张雨樵 郭子嘉 +5 位作者 徐才钦 兰天仪 罗瑞莉 徐愿 鄢泽然 陶庆文 《环球中医药》 CAS 2023年第11期2248-2252,共5页
目的采用因子分析方法探讨纤维肌痛综合征的中医证候分布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以102例纤维肌痛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从患者的临床病历中提取规范化症状,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总结纤维肌痛综合征患者症状、病位证素、病性证素及... 目的采用因子分析方法探讨纤维肌痛综合征的中医证候分布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以102例纤维肌痛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从患者的临床病历中提取规范化症状,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总结纤维肌痛综合征患者症状、病位证素、病性证素及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结果根据各公因子病位证素、病性证素组合及各患者证素辨证结果,统计102例纤维肌痛综合征患者证候分布为:肝郁气滞证102例、阴(血)虚阳亢(扰神)证72例、寒湿痹阻证63例、脾肾阳(气)虚证22例、痰瘀阻络(心)证13例。结论纤维肌痛综合征的中医证候以肝郁气滞证最为常见,阴(血)虚阳亢(扰神)证、寒湿痹阻证、脾肾阳(气)虚证、痰瘀阻络(心)证也较为多见,各证可单独存在,亦可相兼出现。该证候特点反映出纤维肌痛综合征属因郁致痹,病位以肝为主涉及多脏,病性具有虚实夹杂、阴阳两伤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肌痛综合征 中医证候 证素 因子分析 横断面调查 肝郁气滞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国名中医常虹主任医师防治“骨痿”临床经验 被引量:6
5
作者 赵军 师建平 常虹 《西部中医药》 2022年第1期51-53,共3页
通过1则验案小结全国名中医常虹主任医师治疗骨痿的临证经验,常老强调骨痿病因病机中的“痰”;擅长调节患者精神因素及运用当地药材中产自草原的蒙药材与植物花、叶、茎之轻清宣散之品;同时紧扣中医药科学研究前沿,擅长运用植物雌激素... 通过1则验案小结全国名中医常虹主任医师治疗骨痿的临证经验,常老强调骨痿病因病机中的“痰”;擅长调节患者精神因素及运用当地药材中产自草原的蒙药材与植物花、叶、茎之轻清宣散之品;同时紧扣中医药科学研究前沿,擅长运用植物雌激素类药物;主张中西医结合用药,合理搭配;巧用食疗法、外治法;并将辨证论治特点中内外、标本、分期兼治的优势与中药灵活遣方配伍特点相结合,不仅可以获得良效,且可最大程度缓解症状及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痿 蒙药 名医经验 常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外科半阴半阳证学术源流及当代应用概述 被引量:25
6
作者 李月炜 焦雨琦 +5 位作者 党赢 海日 兰丹丹 包领芝 吴佳宝 师建平 《环球中医药》 CAS 2021年第7期1347-1351,共5页
"半阴半阳"证是中医外科中一个独特的证治分型,最早见于南宋陈自明编著的《外科精要》,"半阴半阳"证理论由此开始逐步成长。明初开始对于"半阴半阳"证的认识逐渐深入,首次提出治疗外科疮疡"半阴半阳... "半阴半阳"证是中医外科中一个独特的证治分型,最早见于南宋陈自明编著的《外科精要》,"半阴半阳"证理论由此开始逐步成长。明初开始对于"半阴半阳"证的认识逐渐深入,首次提出治疗外科疮疡"半阴半阳"证的专用方"冲和膏",该时期对"半阴半阳"证的理论研究得以进一步发展。殆到明末清初,外科专著《外科正宗》的问世,"半阴半阳"证理论更趋于完善,也促进了其理论体系的形成。直至清代,"半阴半阳"证理论终于走向成熟,不仅被运用于外科疮疡辨证中,也被广泛运用于各种外科疾病的辨治中。外科半阴半阳证主要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起源于唐宋,发展于元明,形成于明清,成熟于清代。至此外科辨证中的"半阴半阳"证体系逐步形成。当代医者将半阴半阳证应用于辨治外科、皮肤科、骨科、内科等多种疾病,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阴半阳证 冲和膏 源流 外科辨证 疮疡 阴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伤寒论》阳明蓄血喜忘谈血管性痴呆的中医治疗 被引量:11
7
作者 丁鑫 钱占红 《环球中医药》 CAS 2021年第10期1839-1841,共3页
《伤寒论》237条首提“阳明蓄血”致“其人喜忘”的理论,仲景用破血逐瘀之法治疗“喜忘”,后世医家将该治法加以发挥,但均不离“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之理论。从中医经络理论、现代脑肠轴理论认识到脑肠相关;研究也表明阳明蓄... 《伤寒论》237条首提“阳明蓄血”致“其人喜忘”的理论,仲景用破血逐瘀之法治疗“喜忘”,后世医家将该治法加以发挥,但均不离“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之理论。从中医经络理论、现代脑肠轴理论认识到脑肠相关;研究也表明阳明蓄血与现代医学中血管性痴呆密切相关。仲景认为内有瘀血和腑气不通是导致喜忘的重要因素,故将破血逐瘀、通腑畅气之治疗大法用于血管性痴呆疾病的临床防治,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因其疗效肯定,这对进一步阐明从阳明蓄血防治血管性痴呆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阳明蓄血 喜忘 血管性痴呆 脑肠相关 中医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阴阳学说”视域下的中医疮疡“半阴半阳证”理论探微 被引量:5
8
作者 焦雨琦 党赢 +3 位作者 海日 兰丹丹 李月炜 师建平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1年第6期161-164,共4页
疮疡是发于体表的外科疾患,根据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脉象特点可辨为阳证、半阴半阳证和阴证。临床中纯粹的阳证疮疡或是阴证疮疡并不多见,往往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因此“半阴半阳证”是疮疡辨证治疗的关键。但这一证候阴阳变化的特殊... 疮疡是发于体表的外科疾患,根据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脉象特点可辨为阳证、半阴半阳证和阴证。临床中纯粹的阳证疮疡或是阴证疮疡并不多见,往往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因此“半阴半阳证”是疮疡辨证治疗的关键。但这一证候阴阳变化的特殊性常使医者难以理解其真谛,以致在临床中不能准确辨证后灵活用药。本文以“阴阳学说”为理论指导,结合阴阳的相对性、普遍性、特殊性,分析历代医家对于“半阴半阳证”的证候变化特点和临床用药经验记载,得出“半阴半阳证”是疮疡从阳证转阴证的一个关键过渡阶段,同时表现为阴与阳两种成分,是疾病暂时的平衡态,但也是险证,失治误治易变为纯阴之证而难疗。治疗重在以温药调和寒热、虚实、气血,透阴转阳以调和阴阳,证候转归的关键在于阴阳属性对立成分的此消彼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阴半阳证 疮疡 阴阳学说 中医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元以后中医外科内治总则源流考证 被引量:5
9
作者 石志强 常晓丹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第6期1204-1207,共4页
中医外科内治三总则为消法、托法与补法,具有鲜明的学科特点。对其源流进行考证和梳理,将其过程分为起源、形成、发展与成熟4个阶段。金元时期,不断有新的内治观点提出,并明确了消法适用与禁忌,归纳了托法作用及运用方法,外科内治处于... 中医外科内治三总则为消法、托法与补法,具有鲜明的学科特点。对其源流进行考证和梳理,将其过程分为起源、形成、发展与成熟4个阶段。金元时期,不断有新的内治观点提出,并明确了消法适用与禁忌,归纳了托法作用及运用方法,外科内治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明清时期,完善及系统总结了消托补法,提出托法组方原则,亦提出半阴半阳证治、强调阴疽治则等,内治发展进入成熟阶段。新中国成立后,规范了消、托、补法基本理论体系,外科内治进入崭新发展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外科 内治总则 源流 金元及以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代及以前中医外科托法演变与组方评述 被引量:4
10
作者 常晓丹 石志强 +2 位作者 荣宝山 王琦 董浩宇 《西部中医药》 2022年第3期68-71,共4页
先秦两汉时期的医学成就为托法奠定了理论与药物学基础,逐渐出现排脓法;两晋、南北朝外科内治法与方药有了较大创新与发展,托法初具雏形,方剂组成体现出由“排脓”向“透邪托里”的转变过程与治法思想;隋唐外科内治延续《刘涓子鬼遗方》... 先秦两汉时期的医学成就为托法奠定了理论与药物学基础,逐渐出现排脓法;两晋、南北朝外科内治法与方药有了较大创新与发展,托法初具雏形,方剂组成体现出由“排脓”向“透邪托里”的转变过程与治法思想;隋唐外科内治延续《刘涓子鬼遗方》,并得到了拓展应用;直到宋代首创以“托里”命名的方剂,并提出了托法的名称,在其适应症、作用与方药理论体系形成、托法正式确立、适用阶段广泛、药物组成多有补益气血与扶正托里之药,以及随证伍入药物丰富方面均对研究后来托法的演变、反观现代托法的认识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法 演变与组方 中医外科 宋代及以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舟码头”学说与中医病、证结合涵义探讨 被引量:3
11
作者 赵军 师建平 《西部中医药》 2021年第9期59-61,共3页
基于《寒温统一辨治外感病》中“病像河流,证如舟,系列方药似码头”的“河舟码头”学说,通过取象比类与象思维方法认识中医的病、证、症,以期更好地理解中医病证结合涵义及其发展。
关键词 河舟码头学说 取象比类 象思维 病证结合 中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和浩特地区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中医体质类型调查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赵军 师建平 《西部中医药》 2022年第5期100-104,共5页
目的:调查呼和浩特地区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nontraumatic osteonecrosis of femoral head,NONFH)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特点,为体质与疾病相关理论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方法:筛选呼和浩特地区NONFH患者179例作为病例组,进行中医体质类型问卷... 目的:调查呼和浩特地区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nontraumatic osteonecrosis of femoral head,NONFH)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特点,为体质与疾病相关理论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方法:筛选呼和浩特地区NONFH患者179例作为病例组,进行中医体质类型问卷调查,判定其体质类型,并随机选取309例非血缘关系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中医体质调查采用标准化的中医体质量表,体质类型判定按照《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进行。采用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NONFH有意义的主要体质影响因素。结果:发病因素相关性:病例组与对照组在年龄、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两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质分布特点: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频率病例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和质频率病例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阳虚质、阴虚质、特禀质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OR=3.015,95%CI[1.516,5.996]、年龄(OR=1.092,95%CI[1.065,1.119])及气虚质(OR=3.541,95%CI[1.111,11.285])、痰湿质(OR=30.208,95%CI[4.263,214.047])、血瘀质(OR=18.678,95%CI[4.620,75.510])为NONFH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呼和浩特地区,男性、年龄为NONFH的独立危险因素,气虚质、痰湿质、血瘀质为NONFH的高发体质类型,亦是NONFH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 中医体质类型 流行病学 危险因素 呼和浩特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诊断学中“动与静”的思维模式探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赵军 党赢 师建平 《西部中医药》 2021年第12期38-39,共2页
以宇宙间一切事物或现象相互对立、制约的阴阳两方面衍生出的“动与静”为基础,探析其影响中医诊断学的思维路径。
关键词 中医诊断学 动与静 思维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健康中国战略构建新时代中医药传统师承文化建设内涵 被引量:9
14
作者 刘春慧 董秋梅 +3 位作者 张志芳 王亚梅 麻春杰 董重阳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0年第7期25-28,共4页
民之所望,政之所为,健之精神,康之中医。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基于健康中国战略,阐述健康战略的实现,与个人健康理念,综合素质相关。从宏观角度而言,健康战略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特征;从微观而看,是实现... 民之所望,政之所为,健之精神,康之中医。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基于健康中国战略,阐述健康战略的实现,与个人健康理念,综合素质相关。从宏观角度而言,健康战略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特征;从微观而看,是实现人生存在价值的重要根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药师承教育是文化瑰宝传承的核心内容之一,中医药传统师承文化体系内涵建设关键是思维意识形态领域建设,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融入中医药传承人员的精神基因。传承精神更是对人的生命和价值的关切与尊重,是一个永恒的命题,也是一个历史的主题。中医药传统师承文化建设体系内涵,属于文化自信内容,今天国家提倡以高度文化自信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实际上是文化自信和主体自觉的回归。国家荣文化盛,文化旺国运兴;民族强中医强,中医兴民族康。在阐述师承起源和师承传统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师承培养模式应该以培养高、精、尖人才为目标,始终贯穿中医思维理念,引入TIPCET教学法等传承文化建设内涵。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本质是人才战略,中医人才,人才强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中国 中医药 中医思维 师承 文化建设 内涵 TIPCET教学法 人才战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药治疗胃癌前病变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5
作者 韦媛 苏田锐 +2 位作者 马颖聪 王亚男 麻春杰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3年第2期20-24,共5页
胃癌前病变是指在萎缩性胃炎基础上伴有肠化生和(或)异型增生,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中医药近年来在治疗胃癌前病变方面发挥了较好的效果,拟对近5年关于中医药治疗胃癌前病变的作用机制研究进行总结,以期为中医药治疗胃癌前病变提供更... 胃癌前病变是指在萎缩性胃炎基础上伴有肠化生和(或)异型增生,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中医药近年来在治疗胃癌前病变方面发挥了较好的效果,拟对近5年关于中医药治疗胃癌前病变的作用机制研究进行总结,以期为中医药治疗胃癌前病变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 胃癌前病变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弱证用药规律 被引量:2
16
作者 马颖聪 苏田锐 +2 位作者 王亚男 韦媛 麻春杰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2年第12期82-85,F0003,共5页
目的探讨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弱证的临床用药规律。方法在中国知网、维普及万方数据库中检索关于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文献,运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进行频次统计、关联分析、聚类分析等。结果共收入107首处方,涉及药物16... 目的探讨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弱证的临床用药规律。方法在中国知网、维普及万方数据库中检索关于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文献,运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进行频次统计、关联分析、聚类分析等。结果共收入107首处方,涉及药物169味,药物四气主要是温性、平性、寒性,五味以甘、苦、辛味多见,归经主要归属脾、胃、肺、肝经。其中频次较高的中药分别是白术、甘草、茯苓、党参、白芍、半夏、黄芪、砂仁、陈皮、莪术;药物组合47组,常用的有白术-甘草、白术-茯苓等,关联规则共41条,关联强度较高的有陈皮-甘草→白术,茯苓-丹参→甘草,聚类药物有5组。结论通过数据挖掘发现中医治疗CAG脾胃虚弱证时,重视整体病机变化,在补虚的基础上运用行气、化湿、活血等方法,提高了临床疗效,充分体现中医辨证论治、标本同治的思想,可为中医临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弱证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 脾胃虚弱 数据挖掘 用药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作为靶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17
作者 赵红鱼 董秋梅 敖丽梅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23期39-43,共5页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复杂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现有治疗手段虽能缓解症状,但长期使用副作用明显。近年来,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NETs)作为RA病理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受广泛关注。NETs由活化的中性粒细胞释放,含有DNA和抗菌蛋白,不仅参与免疫...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复杂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现有治疗手段虽能缓解症状,但长期使用副作用明显。近年来,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NETs)作为RA病理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受广泛关注。NETs由活化的中性粒细胞释放,含有DNA和抗菌蛋白,不仅参与免疫防御,还通过多种机制加剧RA的病理进展。调控肽基精氨酸脱亚胺酶4、活性氧生成及脱氧核糖核酸酶等可减少NETs的形成和积累,促进NETs清除。这些方法在实验和动物模型中展现良好前景,但临床应用仍需进一步研究验证。随着基因编辑和纳米医学发展,NETs有望为RA的精准治疗提供新的解决方案,改善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深入研究NETs在RA中的作用机制有助于开发新的治疗策略,为RA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 活性氧 肽基精氨酸脱亚胺酶4 脱氧核糖核酸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道微生物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研究进展
18
作者 赵红鱼 董秋梅 +3 位作者 郝华 吴昊 樊烜婷 敖丽梅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28期48-52,共5页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持续性关节炎为特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肠道微生物群失衡与RA发病机制的关系受到广泛关注。本文详细探讨肠道微生物群与RA的互动机制,尤其是如何通过调节免疫、增加肠道通...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持续性关节炎为特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肠道微生物群失衡与RA发病机制的关系受到广泛关注。本文详细探讨肠道微生物群与RA的互动机制,尤其是如何通过调节免疫、增加肠道通透性和引发分子模拟等途径参与RA的病理过程。本文还评估基于调节的治疗策略,如使用益生菌、益生元和粪便微生物移植等,这些策略显示调整免疫反应和缓解RA症状的潜力。通过整合最新研究成果,强调肠道微生物群在RA发病中的中心作用,并讨论其作为临床干预点的潜在价值,为未来研究和治疗策略的发展提供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肠道微生物群 免疫调节 肠道通透性 微生物组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模拟纳米药物在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19
作者 赵红鱼 董秋梅 敖丽梅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22期46-50,共5页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非甾体抗炎药和改善病情抗风湿药虽能缓解RA症状,但伴随显著副作用且疗效有限。生物模拟纳米药物通过模仿体内天然结构和功能,提升药物生物相容性和靶向性,减少免...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非甾体抗炎药和改善病情抗风湿药虽能缓解RA症状,但伴随显著副作用且疗效有限。生物模拟纳米药物通过模仿体内天然结构和功能,提升药物生物相容性和靶向性,减少免疫原性和副作用,展现巨大的治疗潜力。这些纳米药物可调节免疫细胞功能、控制炎症介质释放并靶向递送抗炎因子,有效减轻RA症状并防止关节损伤。尽管面临长期安全性、生产复杂性及个体差异等挑战,但生物模拟纳米药物在RA治疗中仍具有广阔前景。优化设计和制造工艺,研究代谢行为和长期安全性,发展个体化治疗策略,将进一步推动其临床应用,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生物模拟纳米药物 炎症调节 靶向治疗 免疫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体微生物群在过敏性鼻炎中的研究进展
20
作者 张楠 孟永亮 +2 位作者 李林 陈旭 尤晓苗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31期69-73,共5页
近年来过敏性鼻炎(AR)的发病率极高,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并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AR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随着对人体微生物群研究的深入,其与AR的联系备受关注。因此,调节人体微生物群平衡成为防治AR的热点之一。本文从AR... 近年来过敏性鼻炎(AR)的发病率极高,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并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AR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随着对人体微生物群研究的深入,其与AR的联系备受关注。因此,调节人体微生物群平衡成为防治AR的热点之一。本文从AR的发病机制、人体微生物群对AR的影响及微生物群参与AR的发病机制等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探究人体微生物群紊乱与AR发病的联系。整理运用益生菌、细菌裂解物、粪便微生物移植和中医中药等方案调节人体微生物群平衡治疗AR的相关前沿研究,发现人体微生物群在AR发病中的重要作用,并以此为临床诊疗的切入点,以期为AR的研究和治疗提供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敏性鼻炎 微生物群 免疫反应 微生物组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