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脊柱结核手术治疗方式的选择 被引量:30
1
作者 霍洪军 邢文华 +5 位作者 杨学军 肖宇龙 赵岩 付裕 李峰 辛大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819-824,共6页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手术治疗方式的选择原则。方法:2003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并获得随访的胸腰椎和腰骶段结核患者57例,男28例,女29例;年龄11~68岁,平均43岁。胸椎20例,胸腰段25例,腰椎9例,腰骶段3例;病灶侵犯1个椎体2例,2个椎体46例,...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手术治疗方式的选择原则。方法:2003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并获得随访的胸腰椎和腰骶段结核患者57例,男28例,女29例;年龄11~68岁,平均43岁。胸椎20例,胸腰段25例,腰椎9例,腰骶段3例;病灶侵犯1个椎体2例,2个椎体46例,3个椎体6例,4个椎体3例。患者均有胸腰背部疼痛史,5例伴脊髓受压症状,按照Frankel分级:C级1例,D级4例。术前、术后按标准化疗方案进行化疗。根据结核病灶的部位、椎体破坏程度、患者一般情况等选择手术入路和内固定方式,其中单纯前路病灶清除术3例,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一期或二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26例(一期手术11例,二期手术15例),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27例,后路病灶清除三柱截骨矫形植骨融合内固定术1例。20例采用切除的肋骨植骨,34例取髂骨植骨(其中1例同时应用异体骨)。随访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手术时间70~340min,平均130min;术中出血100~2600ml,平均520ml。术后无神经损伤加重及脑脊液漏等并发症;2例腹部切口形成窦道,经切口换药1例5个月后愈合,1例7个月后愈合。随访2~6年,平均3.4年,患者症状明显改善,5例伴有脊髓受压症状者术后6个月均恢复至E级。植骨全部融合,融合时间4~11个月,平均5.8个月。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获临床治愈,随访期间结核无复发、内固定无松动及断裂。13例后路内固定患者术后3~6年取出内固定物。结论:在规范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结核病灶的部位、椎体破坏程度、患者的一般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手术治疗 术式选择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椎弓根钉棒系统矫治脊柱侧凸 被引量:10
2
作者 霍洪军 肖宇龙 +4 位作者 杨学军 黄健 邢文华 白剑强 王冉东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9期552-554,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椎弓根钉棒系统矫正脊柱侧凸三维畸形的效果.方法:应用椎弓根钉棒系统矫治特发性脊柱侧凸23例,年龄14~28岁,平均17岁;冠状面Cobb角38°~108°,平均62.46°,矢状面后凸角(T1~T12)-8°~60°,平均43&... 目的:探讨应用椎弓根钉棒系统矫正脊柱侧凸三维畸形的效果.方法:应用椎弓根钉棒系统矫治特发性脊柱侧凸23例,年龄14~28岁,平均17岁;冠状面Cobb角38°~108°,平均62.46°,矢状面后凸角(T1~T12)-8°~60°,平均43°;旋转畸形Ⅰ~Ⅲ度.采用撑开、加压和旋转的方法对脊柱畸形进行矫正,最上达T2椎弓根水平.结果:术中椎弓根螺钉一次置入成功率为96%,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脊髓损伤及神经功能障碍,术后Cobb角5°~42°,平均20°,平均矫正率71.06%.矢状面后凸角(T1~T12)5°~41°,平均24°.旋转畸形矫正Ⅰ~Ⅱ度.术后平均随访20个月,末次随访冠状面角度丢失率平均5.8%,无内置物松动及断裂现象.结论:椎弓根钉棒矫形系统具备三维矫形能力,操作方便,用椎弓根钉连接矫形棒和脊柱增加了矫正力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椎弓根螺钉 内同定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椎弓峡部厚度测量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4
3
作者 李志军 王国强 +6 位作者 牛广明 李筱贺 蔡永强 吴岩 汪剑威 邢文华 张少杰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0-62,共3页
目的:测量颈、胸、腰、骶椎椎弓峡部厚度,为运动医学及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测量100例(200侧)成人脊柱干燥骨C1-S1椎弓峡部厚度并对其与相应椎板厚度进行比较。结果:颈椎椎弓峡厚度,男性C3-4最厚、女性C3最厚,两性均C7最薄,且... 目的:测量颈、胸、腰、骶椎椎弓峡部厚度,为运动医学及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测量100例(200侧)成人脊柱干燥骨C1-S1椎弓峡部厚度并对其与相应椎板厚度进行比较。结果:颈椎椎弓峡厚度,男性C3-4最厚、女性C3最厚,两性均C7最薄,且从C3至C7厚度递减;胸椎椎弓峡厚度,男女T1-T12厚度变化均不明显,男性T5-6段最薄,T9最厚,女性T3-6段最薄,T9-10最厚;腰椎椎弓峡厚度,男女均L5最厚,L1最薄,呈逐渐增厚趋势。从C1至S1,椎弓峡厚度侧别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性别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L1:P<0·05)。结论:脊柱椎弓峡厚度有明显内在规律性,颈段最厚、腰段次之、胸段最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骨 椎弓峡 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脊柱胸腰段椎弓根解剖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4
4
作者 李筱贺 李志军 +4 位作者 牛广明 赵建明 邢文华 刘文忠 吴岩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94-396,共3页
目的:探索青少年脊柱胸腰段椎弓根解剖学特征,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在15例,14~19岁(平均16.5岁)青少年原配完整的胸腰椎标本上测量T1~L5共255个椎骨的椎弓根宽、高、钉道长、e角、f角。结果:椎弓根宽从T1~L5总体呈两个相互衔接... 目的:探索青少年脊柱胸腰段椎弓根解剖学特征,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在15例,14~19岁(平均16.5岁)青少年原配完整的胸腰椎标本上测量T1~L5共255个椎骨的椎弓根宽、高、钉道长、e角、f角。结果:椎弓根宽从T1~L5总体呈两个相互衔接的"马鞍形",出现3个高峰值两个低谷值;椎弓根高呈一低一高两个"山峰形"曲线,其低峰是T3,高峰是T12;椎弓根钉道长从T1~L5逐渐的增长,但在L1~5相差不大;e角从T1的32.63°到T12的-3.50°,然后到L5的28.20°,呈两头高中间低的"马鞍形";f角:从T1~L5呈逐渐下降的趋势。结论:14~19岁年龄段青少年除钉道长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较大外,其余参数与成人数据近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腰椎 椎弓根 青少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柱截骨术治疗脊柱后凸并脊髓或神经根压迫症 被引量:2
5
作者 霍洪军 肖宇龙 +4 位作者 杨学军 黄健 邢文华 王冉东 白剑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4期222-225,共4页
目的:探讨脊柱后凸畸形合并脊髓或神经根压迫症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采用脊柱前、中、后三柱截骨的方法,治疗脊柱后凸并脊髓压迫症17例,脊髓功能按Frankel分级,A级2例,C级3例,D级5例,E级7例;神经根压迫症5例。术中解除压迫脊髓或神经... 目的:探讨脊柱后凸畸形合并脊髓或神经根压迫症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采用脊柱前、中、后三柱截骨的方法,治疗脊柱后凸并脊髓压迫症17例,脊髓功能按Frankel分级,A级2例,C级3例,D级5例,E级7例;神经根压迫症5例。术中解除压迫脊髓或神经根的致压因素,同时进行矫形、内固定及植骨融合。结果:22例均获得有效减压,后凸角矫正率平均57.8%。术后脊髓功能2例A级(Frankel分级)无恢复,3例C级恢复至D级2例、恢复至E级1例,5例D级均恢复至E级,5例神经根压迫症患者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术后4~6个月截骨间隙达到骨性融合。结论:脊柱三柱截骨手术可以同期行脊髓或神经根减压、减张、脊柱矫形和截骨间隙植骨融合以重建脊柱的稳定性,是治疗脊柱后凸并脊髓或神经根压迫症较好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柱截骨术 手术治疗 脊柱后凸 并发症 脊髓压迫症 神经根压迫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中胸段(T^(6~8))经肋椎单元固定系统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赵岩 江建明 +4 位作者 李筱贺 霍洪军 左媛 肖宇龙 杨学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45-349,共5页
目的建立T6~8椎体病灶清除植骨+后路经肋椎单元固定系统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系统所受应力对其进行改进。方法获得1例男性(身高172 cm,体质量71 kg,39岁)T7椎体结核病患进行螺旋CT扫描,将所得数据导入计算机,通过Mimics13.0软件和Ansys1... 目的建立T6~8椎体病灶清除植骨+后路经肋椎单元固定系统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系统所受应力对其进行改进。方法获得1例男性(身高172 cm,体质量71 kg,39岁)T7椎体结核病患进行螺旋CT扫描,将所得数据导入计算机,通过Mimics13.0软件和Ansys11.0有限元软件建立T6~8后路病灶清除植骨+经肋椎单元固定系统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在在椎体上表面施加500 N压力和10Nm的力矩模拟腰椎前屈、后伸、侧屈3种生理载荷,观察不同载荷下固定器械的应力分布,并对其进行比较。结果在前屈和后伸运动状态下,螺钉尾部是应力最为集中的部位,上位螺钉大于下位螺钉,对于纵连棒,上端总是大于下端,且下端应力为零;侧弯位,螺钉尾部应力均较前屈和后伸位减小;纵连棒上下端应力相当。同一部位三种运动状态下比较,螺钉尾部总是后伸位大于前屈位,侧弯位最小;纵连棒E,F点,总是前屈大于后伸,侧弯最小;侧弯位纵连棒末端最小。结论 T6~8运动节段后路椎间植骨经肋椎单元内固定的病人在做前屈和后伸运动时上位螺钉尾部及纵连棒的上端最容易发生疲劳性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段胸椎 肋椎单元固定 有限元分析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路减压Kaneda装置内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型骨折 被引量:15
7
作者 霍洪军 温树正 +7 位作者 郭文通 李力 刘万林 李文琪 杨学军 姚传博 胡建军 黄克云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1997年第3期123-124,共2页
关键词 胸腰段 爆裂型骨折 内固定 外科手术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RF-Ⅱ复位固定加BAK椎间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 被引量:7
8
作者 霍洪军 肖宇龙 +4 位作者 杨学军 黄建 邢文华 王冉东 白剑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2期739-740,共2页
目的:观察RF-Ⅱ复位固定、神经根通道减压、颗粒骨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31例腰椎滑脱症患者术前按Meyerding分类,Ⅰ度9例,Ⅱ度19例,Ⅲ度3例,手术彻底切除卡压神经根的致病因素后采用RF-Ⅱ椎弓根系统复位固定,椎间隙... 目的:观察RF-Ⅱ复位固定、神经根通道减压、颗粒骨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31例腰椎滑脱症患者术前按Meyerding分类,Ⅰ度9例,Ⅱ度19例,Ⅲ度3例,手术彻底切除卡压神经根的致病因素后采用RF-Ⅱ椎弓根系统复位固定,椎间隙内填充自体骨颗粒,再放入一枚BAK行椎间融合。结果:31例获得11~51个月,平均24个月的随访,滑脱复位率100%,椎间融合率100%,无滑脱丢失。未发现器械本身引起的并发症。22例临床症状接近或完全缓解,7例大部分缓解,1例无变化。按LBOS标准评分,疗效优良率为73.5%。结论:用RF-Ⅱ复位固定加BAK椎间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复位满意,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滑脱 内固定 脊柱融合术 RF-Ⅱ BAK 手术治疗 脊柱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骨刀有限开窗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解剖与临床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霍洪军 杨学军 +5 位作者 李志军 肖宇龙 白剑强 钟秀 王冉东 张辉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7期402-405,共4页
目的:测量椎板的相关参数,探索用骨刀安全快捷有限开窗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方法:对100套成年人腰椎(L1~S1)干燥骨标本椎板结构进行测量,并根据术前患者X线和CT片测量的相关数据,设计上下椎板的切骨线和切骨方向.骨刀切入深度参... 目的:测量椎板的相关参数,探索用骨刀安全快捷有限开窗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方法:对100套成年人腰椎(L1~S1)干燥骨标本椎板结构进行测量,并根据术前患者X线和CT片测量的相关数据,设计上下椎板的切骨线和切骨方向.骨刀切入深度参考干燥骨测量的相关参数.用不同型号的锋利骨刀在椎板间有限开窗摘除间盘髓核组织对228例病人进行了手术治疗.结果:椎板上下缘的厚度为3.2~14.4mm;上下缘中部中点的厚度为3.5~10.9mm;腰椎双侧关节突间隙间距离为22.0~56.5mm;腰骶椎椎板夹角上缘为60°~115°,下缘为30°~150°.228例患者手术操作时间15~30min,平均20min.失血10~70m1,平均45ml.无骨刀损伤神经根和硬脊膜病例.192例获得18~78个月,平均41.6个月随访,优158例,良28例,差6例,优良率95.8%.结论:腰椎椎板结构相关参数自L1至S1有一定变化规律,为个体化较安全的手术操作提供了参考值.但个体化手术方案设计应主要依靠术前影像学测量结果.骨刀有限开窗的手术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安全的,它能够简化手术程序,省时,减少手术损伤和失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刀 有限开窗法 手术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 解剖结构 临床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腰段爆裂骨折前路减压与重建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9
10
作者 霍洪军 郭文通 +5 位作者 温树正 刘万林 杨学军 王冉东 李文琪 李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6期356-357,共2页
目的 :探讨胸腰段爆裂骨折前路减压与重建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经第 12肋胸膜外 腹膜后入路 ,将伤椎的全部或部分和破裂的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 ,应用Kaneda装置或卡锁式脊柱前路内固定装置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 45例。结果 :45例平均... 目的 :探讨胸腰段爆裂骨折前路减压与重建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经第 12肋胸膜外 腹膜后入路 ,将伤椎的全部或部分和破裂的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 ,应用Kaneda装置或卡锁式脊柱前路内固定装置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 45例。结果 :45例平均随访 34 3个月。术后无脊髓神经根再损伤病例 ,脊柱序列及胸腰段脊柱曲度恢复正常 ,椎管腔扩大 ,无继发性后凸畸形发生。Frankel分级A级 1例 ,C级 2例 ,D级 4例 ,E级 38例 ,97 7%的病人获 1级以上的功能恢复。结论 :前路减压直接、彻底 ,前路重建符合脊柱的生物力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内固定 减压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椎间孔显微内窥镜下手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13
11
作者 银和平 吴一民 +3 位作者 李树文 白明 刘聪 曹振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7期489-493,共5页
目的:探讨在显微内窥镜辅助下椎管外经椎间孔手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2月~2007年4月对29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显微内窥镜下经椎管外椎间孔入路切除突出椎间盘,松解神经根,解除脊髓压迫;7例... 目的:探讨在显微内窥镜辅助下椎管外经椎间孔手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2月~2007年4月对29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显微内窥镜下经椎管外椎间孔入路切除突出椎间盘,松解神经根,解除脊髓压迫;7例合并腰椎失稳者除切除椎间盘外,同期行内窥镜下椎间自体骨植骨、cage融合术。应用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术后每3个月复查一次X线片,采用BrantiganX线法评价椎间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45~110min,平均55min;出血量60~140ml,平均110ml;术中、术后均无任何并发症发生。随防6~22个月,按照Macnab标准评定,本组优25例,良4例;7例腰椎失稳患者按BrantiganX线法评价,均获得椎间融合,平均融合时间7.5个月(6~9个月)。结论:采用显微内窥镜下经椎管外椎间孔入路手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效果良好、不进入椎管、不干扰椎管内环境、可行镜下椎间融合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显微内窥镜 手术 临床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9
12
作者 霍洪军 温树正 +3 位作者 刘万林 郭文通 李文琪 杨学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1997年第2期75-76,共2页
关键词 游离型 椎间盘突出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对侧下肢症状复发原因与再手术疗效 被引量:5
13
作者 银和平 杜志才 +2 位作者 李树文 白明 曹振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614-616,共3页
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肯定.常用的经椎板间入路,无论是传统开窗手术或是纤维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MED),两种术式均有较好的优良率^[1],但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率较高.国外报道约为10%~15%埘.国内略低日。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术后复发率 临床疗效 复发原因 再手术 侧下肢 症状 髓核摘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弓根骨质的CT断面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7
14
作者 李志军 温树正 +3 位作者 汪建威 高斌礼 刘万林 张拓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7-40,共4页
目的 :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3 0例 (C2 ~L5)脊柱骨标本 ,用CT观测椎弓根最窄处皮质及髓腔的宽和高。结果 :各椎弓根髓腔 (骨松质 )宽呈相互衔接的三个“马鞍”形趋势 ,即四个高峰三个低谷值 ,依次为C2 (高 )、C4... 目的 :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3 0例 (C2 ~L5)脊柱骨标本 ,用CT观测椎弓根最窄处皮质及髓腔的宽和高。结果 :各椎弓根髓腔 (骨松质 )宽呈相互衔接的三个“马鞍”形趋势 ,即四个高峰三个低谷值 ,依次为C2 (高 )、C4~ 5(低 )、T1(高 )、T4(最低 )、T12 (高 )、L1(低 )及L5(最高 ) ;髓腔高值颈段呈“马鞍”形 ,从C5~L5则有渐增大趋势 ;各椎弓根皮质及髓腔的宽和高值均有明显的规律性变化 ,各段同一椎弓根骨质皮厚度上、下缘近似相等而内、外缘厚度比颈、胸、腰分别约为 3∶1、2∶1及 1∶1。结论 :螺钉直径主要取决于髓腔宽 ,但C2 ~T1段 ,特别是C6、C7须同时参照髓腔的高和宽 ,C3~ 6和T4~ 6段仅能用约 3 .0mm直径的螺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弓根 骨皮质 髓腔 螺钉直径 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板下棘的解剖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志军 蔡永强 +4 位作者 李筱贺 王国强 刘万林 汪剑威 邢文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74-377,共4页
目的:观测椎板下棘的出现率及形态特征,探讨其与黄韧带骨化的关系,为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对82套成人全脊椎配套骨标本和12例全脊柱尸体标本进行观测、分型,并对其长、宽、厚测量。结果:椎板下棘出现于C7 ̄L5,出现率较高段在T8... 目的:观测椎板下棘的出现率及形态特征,探讨其与黄韧带骨化的关系,为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对82套成人全脊椎配套骨标本和12例全脊柱尸体标本进行观测、分型,并对其长、宽、厚测量。结果:椎板下棘出现于C7 ̄L5,出现率较高段在T8 ̄12,最高为T10达80.5%,侧别、性别及相邻节段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长与宽最大均值区间均为T9 ̄12,其最大均值均位于T10,分别为(4.1±2.1)mm和(4.4±2.3)mm。结论:下胸段椎板下棘的出现率高且形体较大;总体分布呈以T10为峰顶的“山峰”形变化趋势;女性多于男性,左侧多于右侧;椎板下棘成因可能与小关节的活动度及黄韧带骨化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骨 椎板下棘 形态学观测 黄韧带 骨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吸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5
16
作者 银和平 钟秀 +1 位作者 曹振华 赵青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4期290-290,294,共2页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内窥镜下 椎间盘切吸术 治疗 显微 经皮穿刺切吸术 单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和椎间盘退变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7
作者 邢文华 霍洪军 +1 位作者 杨学军 贾连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8-80,共3页
文献报道生理性退变、重体力劳动、椎间盘外伤、过度劳累、吸烟等均为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的相关因素。而近年来随着研究逐渐深入到分子水平,多数学者认为遗传因素在IDD发生、
关键词 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 椎间盘退变 相关性 重体力劳动 过度劳累 DISC 相关因素 分子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显微内窥镜下椎管减压椎间融合治疗腰椎失稳症的近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3
18
作者 银和平 吴一民 +3 位作者 李树文 曹振华 刘聪 白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9-23,共5页
目的:探讨显微内窥镜下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失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7月~2008年12月共收治退变性腰椎失稳症患者48例,患者均有持续性腰痛,伴有双侧臀部、双侧或一侧下肢疼痛、麻木,均有间歇性跛行、腰部屈伸活动受限... 目的:探讨显微内窥镜下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失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7月~2008年12月共收治退变性腰椎失稳症患者48例,患者均有持续性腰痛,伴有双侧臀部、双侧或一侧下肢疼痛、麻木,均有间歇性跛行、腰部屈伸活动受限。腰椎动力位X线片示均为单节段失稳,椎间水平移位≥4mm或椎间角度变化≥11°,但滑移不超过Ⅰ度。均采用显微内窥镜下经椎板间隙入路椎管减压、经椎间孔入路椎体间自体骨粒、椎间融合器置入椎体间融合术。术后2周(出院时)拍腰椎正侧位X线片,术后每3个月复查X线片。按照Macnab标准评价疗效,随访观察近期治疗效果。结果:手术时间70~150min,平均95min;出血量110~210ml,平均150ml。随访6~18个月,平均12个月。术后症状及体征均有不同程度缓解,术中、术后均无任何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按照Macnab标准,优24例,良20例,可4例。X线检查未见cage移位、下沉,37例随访超过9个月的患者均见椎间隙变模糊,过伸过屈侧位X线片示椎体间无移位,但所有患者均未观察到椎间隙消失和骨小梁完全通过椎体间上下终板。结论:显微内窥镜下椎管减压及椎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椎间失稳症具有创伤小、早期疗效满意等优点,长期疗效及融合情况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失稳 显微内窥镜 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体骨棘处理器在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中的应用
19
作者 银和平 白明 +3 位作者 李树文 赵清 杜志才 曹振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18-519,共2页
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可取得良好的效果[1、2],但球囊价格昂贵,有的患者同时有2个或2个以上椎体骨折时,重复使用同一球囊易发生破裂。笔者自2006年1月~2009年12月在PKP术中应用椎体骨棘... 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可取得良好的效果[1、2],但球囊价格昂贵,有的患者同时有2个或2个以上椎体骨折时,重复使用同一球囊易发生破裂。笔者自2006年1月~2009年12月在PKP术中应用椎体骨棘处理器,在减少术中球囊破裂方面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 处理器 应用 骨棘 胸腰椎压缩骨折 球囊破裂 骨质疏松性 2009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椎半椎体畸形合并脊髓纵裂的手术治疗
20
作者 邢文华 霍洪军 +3 位作者 肖宇龙 杨学军 赵岩 付裕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597-600,共4页
目的:探讨胸椎先天性半椎体脊柱侧凸畸形合并脊髓纵裂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2003年1月至2007年6月.共收治10例先天性半椎体脊柱侧凸畸形合并脊髓纵裂患者,男4例,女6例,年龄16-22岁,平均17.4岁。均为单个完全分节半椎体,病变位... 目的:探讨胸椎先天性半椎体脊柱侧凸畸形合并脊髓纵裂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2003年1月至2007年6月.共收治10例先天性半椎体脊柱侧凸畸形合并脊髓纵裂患者,男4例,女6例,年龄16-22岁,平均17.4岁。均为单个完全分节半椎体,病变位于T11 3例,T12 7例。采用一期后路半椎体及骨性分隔切除内固定矫形治疗.定期随访患者,评价术后矫正率。结果:10例患者均获得有效半椎体及骨性分隔切除,无神经损伤,术前侧凸Cobb角为40°-86°,平均53.6°;术后Cobb角为5°-28°,平均16.5°,侧凸矫正率平均69.3%。随访9~45个月,平均32个月,术后3.5个月截骨间隙达到骨性融合,无内固定失败及假关节形成。末次随访时有1.6°角度丢失。结论:应用一期后路半椎体及骨性分隔切除内固定矫形治疗先天性半椎体脊柱侧凸畸形伴脊髓纵裂效果满意.近期疗效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脊髓纵裂 半椎体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