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中国内蒙古及蒙古国聚居区调查数据分析包虫病相关危险因素 被引量:3
1
作者 张生彬 云哲琳 +1 位作者 额尔登苏和 刘宝琴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977-985,共9页
目的本研究通过在内蒙古和蒙古国两个地区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肝包虫患病危险因素,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相应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在内蒙古地区选择8个肝包虫高发区及蒙古国扎门乌德地区作为流调现场,通过发放流行病学调查表,血清... 目的本研究通过在内蒙古和蒙古国两个地区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肝包虫患病危险因素,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相应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在内蒙古地区选择8个肝包虫高发区及蒙古国扎门乌德地区作为流调现场,通过发放流行病学调查表,血清学检查及腹部超声检查,收集并分析数据结果得出患病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内蒙古地区7 373例有效数据,蒙古国地区1 500例,整个调查样本平均年龄为52.86±13.90岁,女性比例(58.35%)高于男性比例(41.65%).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均显示女性(14.7%)患肝包虫病的风险要高于男性(10.9%)。内蒙古不同职业中儿童、教师及医务人员发病率较低,牧民阳性率最高(15.8%)。在牧区工作生活、到过牧区、在牧区吃生菜喝生水、养狗及附近有狐狸野鼠活动均增加阳性率患病风险。多因素分析内蒙古地区结果进一步得出在牧区工作生活、附近有狐狸野鼠活动会增加阳性风险。结论感染包虫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是农牧民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这项研究可能对相关政府部门管制定有效的肝包虫病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包虫 流行病学调查 中国内蒙古 蒙古国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盘相关基因多态性与内蒙古自治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易感性的关系 被引量:4
2
作者 辛向阳 陈鹏 刘晨璐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79-283,共5页
目的探讨视盘相关基因多态性与内蒙古自治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设计,纳入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包头市)6所医院确诊的POAG患者108例作为POAG组,同期纳入120名健... 目的探讨视盘相关基因多态性与内蒙古自治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设计,纳入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包头市)6所医院确诊的POAG患者108例作为POAG组,同期纳入12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2个组患者用EDTA抗凝管抽取1—2ml全血,提取基因组DNA,充分混匀EDTA和全血,提取基因组DNA于-20℃冰箱中保存。采用质谱分析法对108例POAG患者和120例对照者的RFTN1(rs690037)、ATOH7(rs7916697、rs3858145)、CDC7(rs1192415)、CDKN2B(rs1063192)和SIX(rs10483727)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进行基因分型,采用r检验和Logsitic二元回归分析各位点多态性与POAG发病的关系。结果POAG组CDKN2B(rs1063192)位点G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组(27%与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优势比(OR)=1.824,95%可信区间(CI)1.163~2.861,P=0.008];2个组其他7个SNPs位点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DKN2B(rs1063192)位点的加性模型和显性模型显示,携带G等位基因个体罹患POAG风险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隐性模型显示,携带A等位基因个体罹患POAG风险无显著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OAG和对照组其他SNPs各基因型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KN2B(rs1063192)基因多态性与POAG易感性有关,G等位基因可增加个体罹患POAG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视盘面积 垂直杯盘比 基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7年内蒙古包头市细菌耐药性监测 被引量:3
3
作者 李翠翠 胡同平 +11 位作者 张文兰 张利霞 李跃宇 秦建雄 李玉栋 郭丽娜 张瑞君 陈旺瑞 刘永凤 包娜娜 张改英 薄利红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53-559,共7页
目的了解2017年内蒙古包头市临床分离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方法对2017年内蒙古包头市11所参加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医院所有临床分离菌,采用纸片扩散法或自动化仪器法按统一方案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共收集上述医院非重... 目的了解2017年内蒙古包头市临床分离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方法对2017年内蒙古包头市11所参加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医院所有临床分离菌,采用纸片扩散法或自动化仪器法按统一方案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共收集上述医院非重复临床分离菌7922株,其中革兰阳性菌2081株,占26.3%,革兰阴性菌5841株,占73.7%。MRSA和MRCNS的检出率分别占各自菌的15.6%和75.7%,MRSA和MRCNS对大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显著高于MSSA和MSCNS,未发现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耐药的葡萄球菌。屎肠球菌对大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显著高于粪肠球菌。非脑膜炎肺炎链球菌儿童株和成人株对红霉素、四环素和克林霉素的耐药率均较高。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和奇异变形杆菌中产ESBL菌株的检出率分别占各自菌的49.8%、17.2%和35.9%,产ESBL菌株对所测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高于非产ESBL菌株。大肠埃希菌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率均在60.0%以上。CRE的检出率为1.1%,对阿米卡星耐药率最低,为34.4%。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16.1%和14.4%;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26.3%和21.4%。结论该市耐药形势严峻,应及时全面了解且利用当地细菌耐药性监测结果进行院感管理防控,同时必须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规范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耐药性监测 抗菌药物 药物敏感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杏叶提取物对精神分裂症小鼠PV中间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4
作者 张红丽 王昆 +3 位作者 段超慧 季明财 曾思涵 吕孝媛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68-1375,共8页
目的基于氧化应激介导的PV中间神经元损伤研究银杏叶提取物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54只SPF级雄性小鼠为实验对象,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银杏叶提取物50 mg·kg^(-1)、100 mg·kg^(-1)、150 mg·kg^(-1)组和利培... 目的基于氧化应激介导的PV中间神经元损伤研究银杏叶提取物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54只SPF级雄性小鼠为实验对象,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银杏叶提取物50 mg·kg^(-1)、100 mg·kg^(-1)、150 mg·kg^(-1)组和利培酮组,通过腹腔注射MK-8010.3 mg·kg^(-1)建立精神分裂症小鼠模型,进行行为学(旷场实验、Y-迷宫、强迫游泳)检测,末次给药后24 h采集血液样本和脑组织,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小鼠脑内PV神经元的变化;试剂盒检测血清中MAD、GSH-Px、SOD的含量;ELISA法检测小鼠脑组织内铁、脂质过氧化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脑内GPX4的蛋白水平。结果与模型组相比,银杏叶提取物150 mg·kg^(-1)组和利培酮组,使Y迷宫的自发交替率显著降低,强迫游泳的不动时间显著缩短(P<0.05);PV神经元染色,不同程度的荧光强度增强;小鼠血清内的MDA含量明显降低(P<0.01),SOD和GSH-px的含量显著升高(P<0.05);小鼠脑内铁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ROS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小鼠脑内GPX4的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银杏叶提取物对MK-801所致的精神分裂症小鼠模型阴性症状及认知障碍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并能改善精神分裂症小鼠前额叶皮层的PV神经元损伤,其机制可能与银杏叶提取物抑制铁死亡介导的氧化应激机制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叶提取物 精神分裂症 氧化应激 PV中间神经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敲减天冬酰胺合成酶对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衰老的延缓作用及其机制
5
作者 丁杰 辛向阳 赵鑫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92-602,共11页
目的探究敲减天冬酰胺合成酶(ASNS)对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衰老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取人RPE细胞系ARPE-19,分为对照组、ASNS短发夹RNA(shASNS)组、对照+JAK抑制剂组和shASNS+JAK抑制剂组,分别转染对照慢病毒+二甲基亚砜(D... 目的探究敲减天冬酰胺合成酶(ASNS)对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衰老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取人RPE细胞系ARPE-19,分为对照组、ASNS短发夹RNA(shASNS)组、对照+JAK抑制剂组和shASNS+JAK抑制剂组,分别转染对照慢病毒+二甲基亚砜(DMSO)、shASNS+DMSO、对照+JAK抑制剂、shASNS+JAK抑制剂12 h。采用500μmol/L H_(2)O_(2)处理细胞24 h构建RPE细胞衰老模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各组ASNS和JAK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应用试剂盒检测细胞活性氧(ROS)水平;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率;采用MTT法测定各组培养1~5 d细胞活力值;采用β-半乳糖苷酶染色检测衰老细胞比率;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细胞损伤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中衰老相关蛋白p16、pRb以及RPE特征性标志物KRT18、CTNNB1、TJP1及BEST1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shASNS组、对照+JAK抑制剂组和shASNS+JAK抑制剂组ASNS和JAK的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均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DCFH-DA染色结果显示shASNS组、对照+JAK抑制剂组、shASNS+JAK抑制剂组ROS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shASNS组、对照+JAK抑制剂组、shASNS+JAK抑制剂组G2期细胞比例较对照组明显增加,细胞凋亡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MTT检测shASNS组、对照+JAK抑制剂组及shASNS+JAK抑制剂组各培养时间点细胞活力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β-半乳糖苷酶染色检测显示,shASNS组、对照+JAK抑制剂组和shASNS+JAK抑制剂组β-半乳糖苷酶阳性细胞占比分别为(42.36±1.28)%、(43.20±1.89)%和(25.97±1.13)%,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2.25±0.6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shASNS组、对照+JAK抑制剂组、shASNS+JAK抑制剂组p16和pRb蛋白相对表达量均较对照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shASNS组、对照+JAK抑制剂组、shASNS+JAK抑制剂组γ-H2AX相对荧光强度均较对照组减弱,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shASNS组、对照+JAK抑制剂组及shASNS+JAK抑制剂组中KRT18及CTNNB1蛋白相对表达量均较对照组增加,TJP1和BEST1蛋白相对表达量均较对照组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hASNS+JAK抑制剂组KRT18、CTNNB1蛋白相对表达量较shASNS组和对照+JAK抑制剂组增加,TJP1、BEST1蛋白相对表达量较shASNS组和对照+JAK抑制剂组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敲减ASNS可通过抑制JAK通路促进RPE细胞增殖,减轻RPE细胞损伤,并延缓其衰老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冬酰胺合成酶 黄斑变性 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衰老 JAK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姜黄素对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及Wnt/β-catenin通路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
6
作者 盛小红 王利明 +1 位作者 赵鑫 辛向阳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9-37,共9页
目的探究姜黄素对葡萄膜黑色素瘤(UM)恶性生物学行为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应用含不同浓度(0、20、40和80μmol/L)姜黄素培养液培养M23细胞48 h,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分别采... 目的探究姜黄素对葡萄膜黑色素瘤(UM)恶性生物学行为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应用含不同浓度(0、20、40和80μmol/L)姜黄素培养液培养M23细胞48 h,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分别采用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流式细胞术、细胞划痕实验及Transwell实验检测M23细胞集落形成、凋亡、迁移及侵袭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细胞中Wnt/β-catenin通路相关基因c-Myc、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Survivin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mRNA相对表达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Wnt/β-catenin通路相关蛋白c-Myc、Cyclin D1、Survivin、MMP-9、β-连环蛋白(β-catenin)、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磷酸化GSK-3β(p-GSK-3β)及轴抑制蛋白2(Axin2)蛋白相对表达量。另取20只6周龄雌性BALB/c小鼠,左后腹皮下脂肪垫注射M23细胞悬浮液建立小鼠M23体内移植肿瘤模型,将造模成功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平均分为模型组、姜黄素低剂量组、姜黄素中剂量组和姜黄素高剂量组,每组5只,分别腹腔内注射0、10、20和40 mg/kg姜黄素生理盐水溶液,连续注射30 d后剥离皮下瘤体并称质量。结果0μmol/L姜黄素组、20μmol/L姜黄素组、40μmol/L姜黄素组和80μmol/L姜黄素组细胞存活率分别为(100.00±0.00)%、(83.78±4.59)%、(66.09±3.92)%和(47.16±3.63)%,细胞集落形成数分别为128.67±9.18、100.33±8.73、58.67±6.55和31.67±4.92,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33±0.29)%、(14.53±2.04)%、(27.23±3.56)%和(44.73±4.36)%,细胞迁移率分别为(89.76±4.57)%、(65.43±3.70)%、(34.83±2.19)%和(18.82±1.99)%,细胞侵袭数分别为148.33±8.18、125.33±7.41、73.67±6.34、45.67±5.31,各组M23细胞存活率、集落形成数、细胞凋亡率、细胞迁移率、细胞侵袭数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25.321、97.941、72.516、277.097、139.006,均P<0.001)。随姜黄素作用浓度的增大,细胞存活率、集落形成数、细胞迁移率、细胞侵袭数均明显降低,细胞凋亡率均明显增加,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姜黄素浓度的增大,细胞中c-Myc、Cyclin D1、Survivin和MMP-9 mRNA和蛋白及β-catenin和p-GSK-3β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Axin2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明显升高,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小鼠荷瘤质量随姜黄素作用剂量的增加而降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姜黄素可抑制UM细胞M23增生、迁移、侵袭等恶性生物学行为,抑制肿瘤生长,促进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阻断Wnt/β-catenin通路激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素 葡萄膜黑色素瘤 生物学行为 WNT/Β-CATENIN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20b-5p靶向VEGFA对深Ⅱ度烫伤创面组织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2
7
作者 王燕 郭蕊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1-156,共6页
目的:探究微小RNA-20b-5p(miR-20b-5p)对深Ⅱ度烫伤大鼠创面愈合的影响机制,以及其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A的表达的调控机制。方法:沸水浴烙铁术制作深Ⅱ度烫伤大鼠模型,以miR-20b-5p抑制剂(miR-... 目的:探究微小RNA-20b-5p(miR-20b-5p)对深Ⅱ度烫伤大鼠创面愈合的影响机制,以及其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A的表达的调控机制。方法:沸水浴烙铁术制作深Ⅱ度烫伤大鼠模型,以miR-20b-5p抑制剂(miR-20b-5p-antagomir)干预创面组织,以miR-20b-5p-antagomir+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抑制VEGFA进行功能挽救;造模28 d后,检测大鼠的创面愈合率、创面组织中的胶原纤维含量以及血管新生。以miR-20b-5p-antagomir和miR-20b-5p-antagomir+siRNA-VEGFA分别转染微血管内皮细胞(huma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HMEC)-1;检测细胞的增殖及小管形成的能力;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创面组织和细胞中VEGFA的表达。结果:miR-20b-5p-antagomir能明显促进创面愈合,促进HMEC-1细胞的增殖与小管形成,而siRNA-VEGFA可部分逆转这一作用,差异均具有统计意义(P均<0.05)。结论:miR-20b-5p靶向VEGFA的表达影响深Ⅱ度烫伤大鼠的创面愈合,抑制miR-20b-5p的表达能促进创面愈合,促进血管新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RNA-20b-5p 深Ⅱ度烫伤大鼠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血管新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瓣膜置换联合射频消融和左心耳闭合术治疗心脏瓣膜病并发房颤患者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2
8
作者 魏玉磊 崔玉环 +4 位作者 韩波 王大伟 王贵刚 李倩 曾文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98-1303,共6页
目的:研究心脏瓣膜病并发心房纤颤(房颤)患者在接受瓣膜置换联合射频消融和左心耳闭合术术后心功能指标变化、血液中相关因子水平变化及脑梗死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心脏瓣膜病并发房颤128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分... 目的:研究心脏瓣膜病并发心房纤颤(房颤)患者在接受瓣膜置换联合射频消融和左心耳闭合术术后心功能指标变化、血液中相关因子水平变化及脑梗死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心脏瓣膜病并发房颤128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分为二尖瓣瓣膜置换联合射频消融和左心耳闭合术治疗组(联合手术组)与二尖瓣瓣膜置换治疗组。检测2组患者的窦性转复率、心功能指标和并发症情况,血液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评估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手术结束时及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联合手术组患者窦性转复率均明显高于二尖瓣瓣膜置换治疗组(P<0.01)。二尖瓣瓣膜置换治疗组与联合手术组患者术前心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与二尖瓣瓣膜置换治疗组比较,联合手术组患者左房内径(LAD)和左室舒末内径(LVEDD)均降低(P<0.05),射血分数(EF)升高(P<0.05),并发症发生率降低(P<0.05),血液中IL-1β、IL-6和TNF-α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降低(P<0.01)。结论:瓣膜置换联合射频消融和左心耳闭合术治疗瓣膜病并发房颤患者取得良好效果,能够更好地改善患者心功能,降低炎性细胞因子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降低脑梗死和出血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瓣膜置换 射频消融 左心耳闭合 炎性因子 同型半胱氨酸 脑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联合人乳头瘤病毒E6/E7 mRNA检测在宫颈病变筛查中的价值分析 被引量:26
9
作者 王俊飞 沈树娜 祝平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78-581,共4页
目的探讨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查(thinprep cytology test,TCT)联合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 E6/E7mRNA检测在宫颈疾病筛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53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TCT、HPV E6/E7检测和阴道镜下宫颈多点... 目的探讨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查(thinprep cytology test,TCT)联合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 E6/E7mRNA检测在宫颈疾病筛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53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TCT、HPV E6/E7检测和阴道镜下宫颈多点活检,比较单独使用TCT或HPV E6/E7 mRNA以及联合TCT和HPV E6/E7 mRNA检测在宫颈病变筛查中的诊断价值。结果以病理学检查作为检测金标准,TCT和HPV E6/E7这两种检测方法对于宫颈病变均具有一定的筛检率,TCT检测的灵敏度66.56%,特异度为53.57%,HPV E6/E7 mRNA检测的灵敏度74.84%,特异度为77.68%,TCT联合HPV E6/E7mRNA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9.68%和39.29%。结论 TCT联合HPV E6/E7 mRNA检测在宫颈病变筛查中可大幅度提高灵敏度,降低临床漏诊率,具有临床筛查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查 人乳头瘤病毒E6/E7 mRNA 宫颈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术中PRVC呼吸模式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段霞光 黄再青 +5 位作者 郝春光 支小军 齐小冰 任玲 栾胜辉 梁成光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75-378,共4页
目的:通过在气腹过程中对PC、VC和PRVC 3种呼吸模式进行呼吸力学的监测并、对比、研究,来探讨PRVC呼吸模式临床使用的意义及价值。方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压力控制、容量控制、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3组,每组30例。分别... 目的:通过在气腹过程中对PC、VC和PRVC 3种呼吸模式进行呼吸力学的监测并、对比、研究,来探讨PRVC呼吸模式临床使用的意义及价值。方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压力控制、容量控制、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3组,每组30例。分别在患者气腹前、气腹后5、10、15、20 min等5个时项段记录:食管压力、气道平均压、气道压峰值、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呼气末CO_2浓度或分压、潮气量、平均动脉压、心率。结果:VC模式的PES在气腹后明显高于PC和PRVC模式。PC和VC模式气腹后10 min开始PaCO_2和ETCO_2明显升高(P<0.05);PC不仅会使PaCO_2和ETCO_2升高,而且气腹后TV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0.05)。PC和VC组气腹后通过使PaCO_2和ETCO_2上升,使MAP、HR显著升高(P<0.05)。气腹后PRVC组MAP、HR显著低于PC、VC组(P<0.05)。结论:PRVC模式可有效降低气腹引起的PAWM、PAP、PES升高,避免PaCO_2和ETCO_2在手术期的异常升高,保证围手术期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 腹腔镜 食道压 二氧化碳分压 呼末二氧化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MRI诊断价值 被引量:9
11
作者 李德刚 李启 李在军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12年第6期417-419,共3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低颅压(Spontaneous intracranial hypotension,SIH)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MRI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SIH综合征的临床表现、脑脊液压力和MRI表现。结果:所有病例均有典型直立性头痛,MRI增强扫描有广泛的硬脑膜异常... 目的:探讨原发性低颅压(Spontaneous intracranial hypotension,SIH)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MRI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SIH综合征的临床表现、脑脊液压力和MRI表现。结果:所有病例均有典型直立性头痛,MRI增强扫描有广泛的硬脑膜异常强化。结论:典型的临床表现和颅脑MRI强化特征有助于SIH综合征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痛 颅内压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芍总苷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6
12
作者 杨夏 李焕平 《世界中医药》 CAS 2019年第5期1270-1273,共4页
目的:探讨白芍总苷(TGP)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8年5月内蒙古包钢医院收治的SLE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 目的:探讨白芍总苷(TGP)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8年5月内蒙古包钢医院收治的SLE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白芍总苷(TGP)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中医症状改善情况及治疗前后SLE疾病活动度指数(SLEDAI)评分、免疫功能,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3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SLEDAI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对照组患者全血中CD4^+比例及观察组CD4^+比例和CD4^+/CD8^+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TGP治疗SLE可明显改善患者中医症状,降低疾病活动度,改善患者免疫功能,提高治疗效果,且并未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芍总苷 系统性红斑狼疮 疗效 免疫功能 症状积分 活动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BMS3通过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减弱胆囊癌细胞增殖、侵袭、迁移及血管形成的作用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生彬 王会雄 +2 位作者 盛海涛 王俊杰 云哲琳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18-624,共7页
目的研究核糖核酸结合基序单链相互作用蛋白3(RBMS3)对胆囊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及血管形成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构建RBMS3过表达的胆囊癌细胞株;通过小干扰核糖核酸(siRNA)抑制胆囊癌细胞中Dickkopf1(DKK1)的表达... 目的研究核糖核酸结合基序单链相互作用蛋白3(RBMS3)对胆囊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及血管形成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构建RBMS3过表达的胆囊癌细胞株;通过小干扰核糖核酸(siRNA)抑制胆囊癌细胞中Dickkopf1(DKK1)的表达;通过CCK-8法检测胆囊癌细胞增殖;通过侵袭小室(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通过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采用小管形成实验检测血管形成能力;分别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及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过表达RBMS3的胆囊癌细胞增殖、侵袭、迁移及血管形成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过表达RBMS3的胆囊癌细胞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蛋白β-catenin,c-Myc,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表达明显降低,DKK1表达增加。同时转染DKK1干扰质粒和RBMS3过表达质粒到胆囊癌细胞中发现,抑制DKK1表达及过表达RBMS3对胆囊癌细胞增殖、侵袭、迁移以及血管形成有抑制作用。结论RBMS3可能通过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胆囊癌细胞的增殖、侵袭、迁移及血管形成。低表达的DKK1或可抑制RBMS3发挥抑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BMS3 WNT/Β-CATENIN 胆囊癌 增殖 侵袭 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稀土材料防腐固定剂在医学上的应用 被引量:6
14
作者 孟竞为 孟昭伦 +2 位作者 刘玉荷 孟化 薛永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88-88,共1页
目的:从稀土材料取得的防腐固定灌注液和保存液。方法:分别对大体和组织块进行灌注和保存,并且设计了多方面的验证。结果:证明其效果确实,性能良好。结论:从而取得了一种代替福尔马林的防腐固定剂。
关键词 稀土材料 防腐固定 灌注液 保存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ncRNA FGD5-AS1靶向miR-103a-3p对IL-1β诱导的关节软骨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14
15
作者 郭秀珍 高斌礼 +3 位作者 郭文 刘庆梁 冯睿 吴燕珍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32-837,共6页
目的探讨LncRNA FGD5-AS1靶向miR-103a-3p对IL-1β诱导的关节软骨细胞损伤及细胞凋亡的影响与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大鼠关节软骨细胞,分为NC组、IL-1β组(IL-1β浓度为10 ng/mL)。采用qRT-PCR检测细胞中FGD5-AS1、miR-103a-3p的表达... 目的探讨LncRNA FGD5-AS1靶向miR-103a-3p对IL-1β诱导的关节软骨细胞损伤及细胞凋亡的影响与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大鼠关节软骨细胞,分为NC组、IL-1β组(IL-1β浓度为10 ng/mL)。采用qRT-PCR检测细胞中FGD5-AS1、miR-103a-3p的表达水平。分别将pcDNA-FGD5-AS1、miR-103a-3p mimics转染至软骨细胞,随后使用IL-1β处理48 h。采用ELISA检测IL-6、TNF-α、IL-8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FGD5-AS1与miR-103a-3p的靶向关系;Western blot检测Bax、Cyt C、Cleaved Caspase-3、p-NF-κB p65、p-IκBα蛋白表达量。结果与NC组相比,IL-1β组软骨细胞中FGD5-AS1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miR-103a-3p、Bax、Cyt C、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IL-6、TNF-α、IL-8水平显著升高(P<0.05),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P<0.05);FGD5-AS1过表达后可明显降低IL-6、TNF-α、IL-8、p-NF-κB p65、p-IκBα水平(P<0.05),降低细胞凋亡率(P<0.05),抑制Bax、Cyt C、Cleaved Caspase-3表达(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证实FGD5-AS1靶向结合miR-103a-3p并可负向调控miR-103a-3p的表达(P<0.05);miR-103a-3p过表达可明显逆转FGD5-AS1过表达对细胞凋亡及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P<0.05)。结论LncRNA FGD5-AS1可通过靶向负调控miR-103a-3p的表达从而抑制IL-1β诱导的关节软骨细胞炎症反应及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激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ncRNA FGD5-AS1 miR-103a-3p IL-1Β 关节软骨细胞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6
作者 刘利强 罗玉敏 吉训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325-329,共5页
低温对急性脑梗死的神经保护作用已在动物实验中得到证实。动物实验研究显示,低温通过多种机制发挥神经保护作用,包括稳定血-脑屏障,减轻脑水肿,降低脑代谢率,减少兴奋性氨基酸的产生,减少微血管内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减少自由基形成... 低温对急性脑梗死的神经保护作用已在动物实验中得到证实。动物实验研究显示,低温通过多种机制发挥神经保护作用,包括稳定血-脑屏障,减轻脑水肿,降低脑代谢率,减少兴奋性氨基酸的产生,减少微血管内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减少自由基形成,延缓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耗竭,减少钙离子内流及其继发的细胞毒性作用,减轻卒中后的细胞凋亡等[1]。近年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急性 低温 人工 临床研究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羊脱细胞真皮基质的体内外毒性实验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军 黄晓元 王凌峰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069-1074,共6页
目的:利用溶血反应、热原反应和细胞毒性反应实验了解羊脱细胞真皮基质(acellular dermal matrix,ADM)在动物体内外的毒性反应强度.方法:溶血反应:分别制作交联型和非交联型羊ADM的浸提液,为交联组和非交联组;并设置阳性对照组10m... 目的:利用溶血反应、热原反应和细胞毒性反应实验了解羊脱细胞真皮基质(acellular dermal matrix,ADM)在动物体内外的毒性反应强度.方法:溶血反应:分别制作交联型和非交联型羊ADM的浸提液,为交联组和非交联组;并设置阳性对照组10mL灭菌注射用水,阴性对照组10 mL 0.9%氯化钠溶液.将新鲜抗凝稀释兔血加入实验组和对照组试管中,离心后取上清液测量吸光度值,计算溶血度.热原实验:按照条件入选16只新西兰兔,分为初试A,B两组各3只和复试C,D两组各5只.分别将交联与未交联的两种ADM浸提液注射人两组新西兰兔体内,注射后每隔0.5 h测量一次体温,共测量6次,以6次中最高一次减去正常体温即为该兔的体温升高度数.据此判断是否符合生物制品热原实验的评价标准.MTT实验:收集对数期的小鼠成纤维细胞细胞,种植于含有不同浓度羊ADM浸提液的培养基,测量吸光度值进行细胞活力测定.结果:实验A,B组溶血度均小于5%,热原反应测得新西兰兔体温升高之和低于1.8℃.MTT实验显示10%~90%羊ADM浸提液培养基对体外细胞的毒性为1级,100%的羊浸提液对体外细胞的毒性为2级,交联型与非交联型组的浸提液对体外细胞的毒性的无显著性差异(P>0.05).均对体外细胞的增殖影响轻微.结论:羊DM植入新西兰兔体内引起的溶血反应和热原反应在评价标准之内,在体外对细胞的增殖和活力影响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皮 脱细胞真皮基质 溶血度 热原反应 相对增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10例紧张型头痛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19
18
作者 朱玉飞 王璐 +7 位作者 董钊 梁景耀 代维 张明洁 潘美妍 周志彬 李征 于生元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565-568,共4页
目的:探讨紧张型头痛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国际头痛中心2011年10月到2012年1月就诊的紧张型头痛患者的临床资料.调查内容包括头痛患者的人口学特点、临床特点、伴随症状、触发因素、合并症等.结果:310例紧张... 目的:探讨紧张型头痛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国际头痛中心2011年10月到2012年1月就诊的紧张型头痛患者的临床资料.调查内容包括头痛患者的人口学特点、临床特点、伴随症状、触发因素、合并症等.结果:310例紧张型头痛患者中,频发性紧张型头痛139例,偶发性紧张型头痛73例,慢性紧张型头痛86例,可能的紧张型头痛12例,男女比例为1:1.38;平均年龄为41.7±13.8岁.患者来源于城市多于农村,高学历者多于低学历者.疼痛部位为单侧105例(33.87%)、双侧157例(50.65%)、全头34例(10.97%)、部位不定14例(4.51%);好发部位依次为枕部(50.65%),其次为颞部(48.39%),顶部(35.48%),额部(31.61%);疼痛性质为胀痛145例(46.77%)、钝痛79例(25.48%)、紧箍感39例(12.59%)、搏动感47例(15.16%);无伴随症状195例,有伴随症状115例,包括恶心、畏声、畏光等;疼痛程度大多为中度(VAS 4~6分)176人(56.77%);诱发因素依次睡眠缺乏115例(37.10%),劳累89例(28.71%),紧张或情绪变化66例(21.29%),天气变化21例(6.77%),饮酒8例(2.58%).慢性紧张型头痛有33例(38.4%)合并药物过量性头痛.结论:紧张型头痛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应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以期早期正确诊断和合理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紧张型头痛 临床特点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药联用所致不良反应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3
19
作者 吕建平 张晓霞 《世界中医药》 CAS 2019年第3期754-757,共4页
目的:分析中西药联用出现的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探讨其防治对策。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内蒙古包钢医院中西药联用引发的ADR,分析发生ADR的药物联用类型、ADR严重程度、发生ADR的人群特征(年龄)及发生原因,... 目的:分析中西药联用出现的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探讨其防治对策。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内蒙古包钢医院中西药联用引发的ADR,分析发生ADR的药物联用类型、ADR严重程度、发生ADR的人群特征(年龄)及发生原因,提出防治对策。结果:在86例ADR中,中西药联用导致重复用药、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联用类型比例最高,占80. 23%(69/86)。在86例ADR中,轻度50例(58. 14%)、中度19例(22. 09%),重度17例(19. 77%),重度ADR的发生率最高。不同组合的中西药联用中,中药注射液+西药注射液所致ADR发生率最高(67. 44%)。不同中西药联用所致ADR的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86例ADR患者,> 60岁的重度ADR发生率更高(75%)(χ2=15. 530,P <0. 05)。结论:中西药联用时需考虑每一药物的药理作用机制和功效,避免配伍禁忌,合理的联合用药有助于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药联用 不良反应 原因 对策 临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重症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引起局部静脉血栓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20
作者 张志彬 刘芳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3期54-56,共3页
神经重症患者大量应用高渗性脱水、高粘度性、高营养等药物,对其外周血管刺激性较强。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可以避免反复多次静脉穿刺,降低患者的痛苦,还可以有效保护其外周血管... 神经重症患者大量应用高渗性脱水、高粘度性、高营养等药物,对其外周血管刺激性较强。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可以避免反复多次静脉穿刺,降低患者的痛苦,还可以有效保护其外周血管。PICC具有操作简单、穿刺成功率高、置管时间长、不使用麻醉剂等特点,但神经重症患者的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在PICC置入后,极易引起导管局部静脉血栓的形成,一旦栓子脱落会导致肺动脉栓塞而危及生命。因此,有效的预防和护理干预是PICC置管后研究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CC 患者 静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