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语“助动词”的研究刍议 被引量:10
1
作者 郑贵友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6期23-27,共5页
一“助动词”研究述评 1·1关于汉语“助动词”问题,人们曾有过很多著述及争议,这当中有许多观点是很有建树的。但细想起来,有几个问题还是有必要重新思考一下。比如,这个词类是个什么样的类?如果是一个意义的类,如何防止与其内部... 一“助动词”研究述评 1·1关于汉语“助动词”问题,人们曾有过很多著述及争议,这当中有许多观点是很有建树的。但细想起来,有几个问题还是有必要重新思考一下。比如,这个词类是个什么样的类?如果是一个意义的类,如何防止与其内部成员意义相近的词的介入?如果是个形式的类,其主要形式特征是什么?现有“助动词”的语法特征是不是这类词所独有的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关系到“助动词”存在与否的基本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助动词 汉语 谓语动词 能愿动词 副词 谓词性宾语 一般动词 形式特征 肯定否定 词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民族文化交融及其社会功能 被引量:4
2
作者 姜明 雷家军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89-92,共4页
论民族文化交融及其社会功能○姜明雷家军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有56个兄弟民族生息、繁衍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国土之上,各民族人民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我国各民族在长期的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 论民族文化交融及其社会功能○姜明雷家军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有56个兄弟民族生息、繁衍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国土之上,各民族人民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我国各民族在长期的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吸收,使得各民族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化交融 各民族 民族文化交流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中央民族大学 社会功能 民族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先进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端临卒年考
3
作者 王炜民 《浙江学刊》 CSSCI 1996年第6期112-113,共2页
马端临卒年考王炜民王炜民,男,1953年生,内蒙古包头师专历史系副主任、副教授。马端临是宋末元初一位杰出的史学家。但其生平事迹及生卒年,史书并无详细而明确的记载。其生年,经著名史家白寿彝先生考证,已明确定为宋理宗宝枯... 马端临卒年考王炜民王炜民,男,1953年生,内蒙古包头师专历史系副主任、副教授。马端临是宋末元初一位杰出的史学家。但其生平事迹及生卒年,史书并无详细而明确的记载。其生年,经著名史家白寿彝先生考证,已明确定为宋理宗宝枯二年(1254年)。可是马端临的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端临 《文献通考》 王炜民 中国历史大辞典 八十岁 《说文解字》 史学史 内蒙古包头 中国史学 具体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谈“中动语”和“前谓语”
4
作者 郑贵友 《汉语学习》 1988年第3期31-34,共4页
一、引子 0、“中动语”和“前谓语”是陈爱文先生在他的近著《汉语词类研究和分类实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以下简称《实验》)中提出来的。从整体而言,这两个术语可以说是这本书所表述的理论体系的基础,因为其中好多界说都是... 一、引子 0、“中动语”和“前谓语”是陈爱文先生在他的近著《汉语词类研究和分类实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以下简称《实验》)中提出来的。从整体而言,这两个术语可以说是这本书所表述的理论体系的基础,因为其中好多界说都是在此基础上构建起来的。 二、“中动语”、“前谓语”的由来及身份 1.在《实验》里,“中动语”和“前谓语”这两个术语是由这样一个表述过程得出的。 现代汉语里有这样两组句子: A:我吃饭。 B:他红着脸。 他打人。 你死了这条心吧。 张三看书。 王冕七岁上死了父亲。《实验》认为,如果将带宾语的动词统称为及物动词,则这两组句子就都属于“主语——动词——宾语”,这是不合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语 谓语 现代汉语 及物动词 汉语词类 术语 带宾语 主语 汉语句子 不及物动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国内研究后现代主义哲学的方法论特点
5
作者 付外仁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5期32-37,共6页
后现代主义思潮传入国内后,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并对此加以研究。从目前国内学者研究的状况来看,主要有从认识的历史演化和从社会的历史发展的角度去研究后现代主义哲学的两种方法。这两种研究方法虽然各自不一定尽善尽美,但它们从不... 后现代主义思潮传入国内后,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并对此加以研究。从目前国内学者研究的状况来看,主要有从认识的历史演化和从社会的历史发展的角度去研究后现代主义哲学的两种方法。这两种研究方法虽然各自不一定尽善尽美,但它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研究问题,对我们全面认识和深入研究后现代主义哲学是有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法 思维方式 历史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