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蒙古西辽河流域春玉米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李彬 妥德宝 +3 位作者 程满金 郭富强 赵沛义 王博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39-43,共5页
研究在水肥一体化条件下,不同施肥次数对春玉米产量、肥料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为内蒙古西辽河春玉米施肥科学管理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在施肥总量相同的情况下,随着施肥次数的增加,产量、肥料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基本随之增加... 研究在水肥一体化条件下,不同施肥次数对春玉米产量、肥料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为内蒙古西辽河春玉米施肥科学管理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在施肥总量相同的情况下,随着施肥次数的增加,产量、肥料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基本随之增加。施肥次数增加至3~4次时,产量、肥料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达到最高值。综合考虑,从省时省力的角度来看,处理NPK3是较为适宜的施肥模式。从节肥增效,生态环境保护原则上,处理NPK-N15%是较适宜的施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肥一体化 春玉米 施肥次数 产量 肥料利用率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节水改造前后内蒙古河套灌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 被引量:33
2
作者 李彬 史海滨 +1 位作者 张建国 李祯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1期99-110,共12页
为了研究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后区域农田水环境的变化,该文通过对内蒙古河套灌区上中下游地下水进行系统取样分析,综合运用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离子比例系数和图解法(包括H.И.托尔斯基汉方格图解法、Piper三角图示法和多矩形图解法(m... 为了研究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后区域农田水环境的变化,该文通过对内蒙古河套灌区上中下游地下水进行系统取样分析,综合运用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离子比例系数和图解法(包括H.И.托尔斯基汉方格图解法、Piper三角图示法和多矩形图解法(multi-rectangular diagrams,MRD)),全面系统地研究节水改造前(2007年)后(2008,2009年)内蒙古河套灌区地下水水化学的时空变异特征与3 a演变规律。结果表明:蒸发浓缩和阳离子交换是控制灌区地下水水质演变的主要水文化学过程;与2007年(节水改造前)相比,2008和2009年HCO3-在河套灌区地下水中绝对含量由在阴离子中最小变为最大成为地下水的主要阴离子;Ca2+、Mg2+、HCO3-的变异系数相对较小,它们在地下水中含量相对稳定。Na+、Cl-、SO42-的变异系数较大,它们在地下水中的含量变化较大,是随环境因素而变化的敏感因子,是决定地下水盐化作用的主要变量。整个灌区地下水的主要化学类型为HCO3—Na型、SO4—Na型和Cl—Na型,Cl—Na型水和SO4—Na型水主要分布在灌区的上游和下游,HCO3—Na型水在灌区上中下游都有分布。与2007年(节水改造前)相比,2008年和2009年HCO3-浓度有所增加,Cl-和Na+的浓度有所减少,灌区地下水向着淡化,对作物危害减小的方向转变。全灌区地下水水化学类型时空变异十分复杂,沿着地下水总体水流的方向(灌区上游→灌区中游→灌区下游)Na+占主导地位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在地下水化学类型上,2008年和2009年HCO3-在阴离子占主导地位的化学类型多于2007年(节水改造前)的。与皮伯三线图解法和H.И.托尔斯基汉方格图解法相比,多矩形图解法提供了更明晰、易懂的水化学类型的信息,对于处理复杂地下水化学系统,多矩形图解法的优点更为显著。研究结果为灌区节水改造规划实施对农田水环境的影响进行合理评价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水质 节水 节水改造 水化学 时空变异 演变规律 内蒙古河套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施钾肥有效提高内蒙古河套灌区向日葵产量和油分品质 被引量:10
3
作者 段玉 张君 +4 位作者 安昊 景宇鹏 靳存旺 赵娜 李书田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349-1356,共8页
【目的】氯化钾和硫酸钾价格差异较大,在碱性土壤上比较氯化钾和硫酸钾及其施用时期对向日葵产量、品质的影响,为向日葵科学经济合理施用钾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4—2016年,在内蒙古河套灌区向日葵典型种植区进行了3年的钾肥品... 【目的】氯化钾和硫酸钾价格差异较大,在碱性土壤上比较氯化钾和硫酸钾及其施用时期对向日葵产量、品质的影响,为向日葵科学经济合理施用钾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4—2016年,在内蒙古河套灌区向日葵典型种植区进行了3年的钾肥品种和施用时期田间定位试验。供试钾肥为硫酸钾和氯化钾,施用量为K_2O 120 kg/hm^2。施用方式设100%基施(100%B)、50%基施+50%现蕾期追施(50%B+50%T)和25%基施+50%现蕾期追施+25%花期追施(25%B+50%T+25%T)三个处理,以不施钾肥为对照。向日葵收获后,调查了产量、产量性状及钾素吸收量,钾肥利用率,分析了向日葵籽实中粗脂肪、粗蛋白和主要脂肪酸的含量。【结果】向日葵施用钾肥显著增产。施硫酸钾增产10.4%,施氯化钾增产10.6%。钾肥的农学效率平均为3.08kg/kg。施用硫酸钾和氯化钾均显著增加籽实粗脂肪和粗蛋白含量,粗脂肪分别增加2.17%和2.74%,粗蛋白分别增加1.95%和2.45%,硫酸钾和氯化钾以及三种施用方式间均无显著差异。施用钾肥对向日葵的盘径、盘粒重、千粒重影响显著,其中对盘粒重和千粒重影响较大。施用钾肥后向日葵的吸钾量和吸钾效率显著增加,3年连续施用钾肥的利用率平均为47.7%,但各施钾处理之间没有显著差异。钾肥增加了向日葵籽实粗脂肪含量,主要是增加了向日葵籽实中不饱和脂肪酸比例达2.20%,钾肥不同品种和不同施用方式对其影响不显著。【结论】河套灌区向日葵种植中施用钾肥可以显著增加籽实产量,提高籽实蛋白质含量和油分含量。氯化钾和硫酸钾效果相当,全部钾肥一次基施的效果与基施加一次追施或两次追施的效果没有差异。综合考虑钾肥价格和劳动力投入,河套地区向日葵种植推荐选用氯化钾全部基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向日葵 河套灌区 硫酸钾 氯化钾 施用方式 产量 油分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马铃薯施肥效应特征参数与施肥推荐 被引量:17
4
作者 段玉 张君 +5 位作者 张三粉 景宇鹏 王博 莎娜 栗艳芳 李书田 《中国马铃薯》 2019年第2期89-100,共12页
马铃薯是内蒙古的主要作物之一,目前生产上由于没有合适的推荐施肥方法,过量施肥现象严重,研究明确马铃薯施用氮磷钾肥的产量反应与农学效率等推荐施肥参数,构建适宜的推荐施肥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在内蒙古马铃薯主产区,采用多年多点田... 马铃薯是内蒙古的主要作物之一,目前生产上由于没有合适的推荐施肥方法,过量施肥现象严重,研究明确马铃薯施用氮磷钾肥的产量反应与农学效率等推荐施肥参数,构建适宜的推荐施肥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在内蒙古马铃薯主产区,采用多年多点田间试验方法结合室内分析,研究了马铃薯施用氮磷钾肥的产量反应、农学效率、养分利用率,探索养分吸收与农学效率及产量反应与农学效率的相关关系,构建基于土壤养分丰缺指标、土壤养分含量和相对产量的最佳施肥推荐。结果表明,施用N、P、K肥的产量反应(YRN、YRP和YRK)分别为4.2,3.6和2.7 t/hm^2,农学效率(AEN、AEP和AEK)分别为27.5,46.6和29.3 kg/kg。施用氮磷钾肥的产量反应与缺素区的相对产量、产量反应和农学效率之间均呈显著的相关关系,可以采用基于马铃薯产量反应和农学效率的推荐施肥方法进行马铃薯的氮磷钾肥推荐。生产1 t马铃薯吸收N、P_2O_5和K_2O分别为5.6,1.5和6.1 kg/t,由此参数可确定一定马铃薯产量下的养分吸收量。土壤速效磷、钾含量(x)和缺磷、缺钾区相对产量(y)之间有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依据这一相关关系可以确定内蒙古马铃薯生产的土壤有效磷和土壤交换性钾的养分丰缺指标,可以采用目标产量养分吸收量与养分丰缺指标指导测土推荐施肥。因此研究明确了内蒙古马铃薯主产区施用氮磷钾肥的产量反应和农学效率等推荐施肥的相关参数,建立了基于产量反应与农学效率进行马铃薯氮磷钾养分施肥的推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氮磷钾肥 产量反应 农学效率 施肥推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肥一体化条件下内蒙古优势作物水肥利用效率及产量分析 被引量:29
5
作者 李彬 妥德宝 +2 位作者 程满金 郭富强 赵沛义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5年第4期216-222,共7页
利用2013-2014田间实测数据对比分析了传统种植条件下和水肥一体化条件下内蒙古优势作物(玉米、马铃薯、大豆)水肥利用效率、生长指标、产量构成因子、产量商品组成和最终产量,探讨了水肥一体化'以肥调水,以水促肥'的作用机理,... 利用2013-2014田间实测数据对比分析了传统种植条件下和水肥一体化条件下内蒙古优势作物(玉米、马铃薯、大豆)水肥利用效率、生长指标、产量构成因子、产量商品组成和最终产量,探讨了水肥一体化'以肥调水,以水促肥'的作用机理,最后提出了内蒙古发展水肥一体化技术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种植,水肥一体化条件下作物在高效利用水肥资源的情况下,水分利用效率提高8.50%~62.89%;肥料利用率提高16.0%~60.6%,玉米、马铃薯和大豆产量分别提高22.01%、171.60%和63.76%。总体来看,内蒙古发展水肥一体化技术意义重大,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势作物 传统种植 水肥一体化 产量 内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2015年内蒙古西部地区生鲜乳质量调查报告 被引量:4
6
作者 王丽芳 张三粉 +3 位作者 李秀萍 姚一萍 史培 杨永青 《中国奶牛》 2016年第9期46-49,共4页
为了解内蒙古西部地区原料奶品质,分析不同季节对原料奶质量的影响,对内蒙古西部地区的奶罐奶进行了调查研究,于2013~2015年的每个季度采集10批次奶罐奶,比较分析了乳脂率、乳蛋白率、体细胞数及菌落总数的变化规律。调查显示,季节对乳... 为了解内蒙古西部地区原料奶品质,分析不同季节对原料奶质量的影响,对内蒙古西部地区的奶罐奶进行了调查研究,于2013~2015年的每个季度采集10批次奶罐奶,比较分析了乳脂率、乳蛋白率、体细胞数及菌落总数的变化规律。调查显示,季节对乳脂率影响比较大,乳脂率最低值出现在第二季度,最高值却不完全相同。季节对乳蛋白率的影响没有明显规律;菌落总数与体细胞数随季节而变化,即在天气较热的第三季度比较高,其他季度较低;与乳脂率、乳蛋白率和菌落总数比较,体细胞数对生鲜乳质量的分级影响最大。结果表明,内蒙古西部地区生鲜乳质量较好,季节对乳脂率、体细胞数和菌落总数有明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西部地区 生鲜乳 质量 分级 调查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阴山北麓旱农区马铃薯间作模式的生产力与水分利用 被引量:18
7
作者 侯建伟 段玉 +2 位作者 张君 赵沛义 景宇鹏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9-85,共7页
马铃薯是内蒙古阴山北麓的主要农作物之一,优化马铃薯种植模式,可以提高马铃薯产量,遏制土壤肥力退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于2009—2014年进行了6 a的大田小区定位试验,研究了马铃薯与苕子或莜麦间作对土地生产力及水分利用效果... 马铃薯是内蒙古阴山北麓的主要农作物之一,优化马铃薯种植模式,可以提高马铃薯产量,遏制土壤肥力退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于2009—2014年进行了6 a的大田小区定位试验,研究了马铃薯与苕子或莜麦间作对土地生产力及水分利用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苕子和马铃薯/莜麦2种间作模式具有较强且程度相当的间作产量优势,土地当量比分别为1.59~2.24和1.56~2.22。间作并不会显著增加或降低作物的耗水量,马铃薯、苕子和莜麦于不同种植年的耗水量有差异,最大降幅分别可达25.1%、23.7%和25.5%。间作可显著提高间作系统的水分利用效率,具有显著的水分利用优势(水分当量比分别为1.59~2.01和1.55~2.24),且主要体现在苕子和莜麦作物上。此外,间作体系的水分利用效果还与当年的降雨量关系密切。综合分析认为,马铃薯间作有利于整个间作系统农田生产力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且对苕子和莜麦的提升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农区 马铃薯间作 农田生产力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十年内蒙古产地蔬菜农药残留状况及规律性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张福金 张欣昕 +5 位作者 李国银 冯小慧 任超 骆洪 高天云 侯德坤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13年第07X期81-87,共7页
对近十年内蒙古主产的6800份蔬菜样品的农药残留超标状况进行数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产地蔬菜主要以绿叶菜类、茄果类和瓜类为主,其产量占蔬菜产量的70%;随着2003年以来蔬菜检测数量的逐年增加,内蒙古产地蔬菜质量安全状态从快... 对近十年内蒙古主产的6800份蔬菜样品的农药残留超标状况进行数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产地蔬菜主要以绿叶菜类、茄果类和瓜类为主,其产量占蔬菜产量的70%;随着2003年以来蔬菜检测数量的逐年增加,内蒙古产地蔬菜质量安全状态从快速下降期、规律波动期进入到了持续稳定阶段,各种类蔬菜的质量安全水平差异化明显。其中占主产蔬菜55%的茄果类蔬菜、瓜类和豆类蔬菜农药残留超标率多年变幅低于2%,平均超标率为1.1%、1.6%和3.1%,属于质量稳定型蔬菜;占主产蔬菜30%的绿叶菜类和白菜类蔬菜农药残留超标率虽呈年度降低趋势,但多年徘徊在7%~10%,属风险主体型蔬菜;根菜类和甘蓝类蔬菜(占主产蔬菜15%)农药残留超标时间不可预见,超标率在某些年份大于5%,变幅超过15个百分点,这部分蔬菜为随机风险型蔬菜。超标的农药相对集中并表现出超标概率风险的种类间差异。70%的农药间歇性超标,超标概率低于5%;20%的传统农药经常超标,超标概率大于30%。有机磷类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超标风险整体呈年度降低趋势,而一些新型含氮类农药、高效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超标风险逐年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产地蔬菜 农药残留状况 规律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马铃薯生产与主粮化发展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侯德坤 张福金 +4 位作者 连海飞 刘广华 张昕欣 王雪娇 尤美云 《北方农业学报》 2017年第5期119-125,共7页
马铃薯主粮化对于丰富全国人民的膳食结构、保证粮食安全意义重大。内蒙古自治区是马铃薯的优势产区,生产规模长期保持在较高水平,对于主粮化战略的深入推进影响深远。文章对近年来内蒙古全境马铃薯的种植面积、产量及在种植过程中伴随... 马铃薯主粮化对于丰富全国人民的膳食结构、保证粮食安全意义重大。内蒙古自治区是马铃薯的优势产区,生产规模长期保持在较高水平,对于主粮化战略的深入推进影响深远。文章对近年来内蒙古全境马铃薯的种植面积、产量及在种植过程中伴随的肥料、农药、农膜等农资投入品的使用等生产现状进行了梳理。同时,结合调研实践,重点在马铃薯标准化生产、马铃薯质量安全要求、马铃薯主粮化的必然性、可行性和存在问题等方面展开分析,旨在为全区马铃薯产业发展、质量安全及主粮化发展提供一定的思路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主粮化 质量安全 农资投入 标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垄沟集雨栽培技术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贾有余 任永峰 +5 位作者 李彬 王秋雨 赵沛义 赵举 张三粉 郎松岩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3期991-992,1011,共3页
[目的]为建立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垄沟集雨栽培技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马铃薯不同垄膜宽度集雨效率比较试验,在进行土壤水分检测的基础上,观察测定出苗保苗率及增产效果,研究垄膜沟植技术的综合生产效益。[结果]马铃薯垄膜... [目的]为建立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垄沟集雨栽培技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马铃薯不同垄膜宽度集雨效率比较试验,在进行土壤水分检测的基础上,观察测定出苗保苗率及增产效果,研究垄膜沟植技术的综合生产效益。[结果]马铃薯垄膜沟植技术下出苗率较平作、平作覆膜技术高,出苗提前,其中,30~60 cm垄膜宽度处理下表现较明显。增产效果最好的处理为40~50 cm垄膜宽度,增产幅度为23.2%~33.0%。[结论]垄膜沟植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马铃薯对雨水的利用效率,增加土壤根层含水量,提高马铃薯抗旱性和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垄膜沟植 土壤含水量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通白菜中有机磷类农药残留检测定量限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王秋渝 张福金 +3 位作者 尹鑫 冯小慧 李国银 连海飞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2年第6期40-41,共2页
以农业部NY/T 761-2008标准为提取方法,气相色谱分析,试验建立了普通白菜中18种有机磷类农药的检测定量限。其中敌敌畏、甲胺磷、甲拌磷、乐果、甲基对硫磷、马拉硫磷、对硫磷、二嗪磷、毒死蜱、倍硫磷、杀螟硫磷、甲基异柳磷、水胺硫... 以农业部NY/T 761-2008标准为提取方法,气相色谱分析,试验建立了普通白菜中18种有机磷类农药的检测定量限。其中敌敌畏、甲胺磷、甲拌磷、乐果、甲基对硫磷、马拉硫磷、对硫磷、二嗪磷、毒死蜱、倍硫磷、杀螟硫磷、甲基异柳磷、水胺硫磷均为0.01mg/kg,氧化乐果、丙溴磷和三唑磷的定量限为0.02mg/kg,而亚胺硫磷和伏杀硫磷的定量限较高,为0.05mg/kg,符合检测标准规范要求。乙酰甲胺磷由于基质干扰较多,不能进行准确判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白菜 有机磷类农药残留 定量限 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覆膜栽培技术对盐碱地盐分积累及向日葵产量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彬 妥德宝 +2 位作者 王博 李焕春 贾有余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4年第6期5-6,10,共3页
采用全覆膜、半覆膜等不同地膜覆盖技术,在内蒙古河套灌区盐碱地向日葵上进行了抑制盐分、提高出苗率和产量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耕层土壤全盐含量3.5-6.0g/kg的中重度盐碱地上,全覆膜比不覆膜的耕层脱盐率提高44.1%,比传统半覆膜的... 采用全覆膜、半覆膜等不同地膜覆盖技术,在内蒙古河套灌区盐碱地向日葵上进行了抑制盐分、提高出苗率和产量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耕层土壤全盐含量3.5-6.0g/kg的中重度盐碱地上,全覆膜比不覆膜的耕层脱盐率提高44.1%,比传统半覆膜的脱盐率提高14.2百分点;同时比不覆膜和传统半覆膜的向日葵出苗率分别提高45.6百分点和17.7百分点,向日葵产量分别提高183.5%和67.0%,是一项进一步提高盐碱地利用率与作物增产率的有效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地 全覆膜 向日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区沟垄覆膜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剑 张雄 +4 位作者 高宇 任永峰 赵沛义 贾有余 骆洪 《北方农业学报》 2017年第4期21-26,共6页
提高单位面积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是改善和应对作物干旱的技术途径,而沟垄覆膜技术在传统农业耕作的基础上有效地解决了干旱问题。文章综述了地膜覆盖技术的发展及沟垄覆膜栽培技术在增温保墒、提高光合性能、改善土壤质量、提高作... 提高单位面积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是改善和应对作物干旱的技术途径,而沟垄覆膜技术在传统农业耕作的基础上有效地解决了干旱问题。文章综述了地膜覆盖技术的发展及沟垄覆膜栽培技术在增温保墒、提高光合性能、改善土壤质量、提高作物产量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了沟垄覆膜栽培技术在导致作物早衰、土壤残膜污染、土壤肥力过耗、增加生产成本等方面的不足,提出沟垄覆膜栽培技术研究不仅要重视土壤水分、温度、肥力和作物产量形成之间的耦合关系,而且要重视环保型地膜材料及地膜回收机具的研发,从而进一步完善沟垄覆膜栽培技术体系,以期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一些研究方向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垄种植 地膜覆盖 光合性能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贮玉米播种期、密度与施肥综合技术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范霞 段玉 +2 位作者 银永峰 康雪连 安建明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3年第2期37-38,共2页
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地处大青山脚下、土默川东部,是呼和浩特市肉、蛋、奶的主要供应基地。目前,赛罕区奶牛养殖头数为10多万头,饲草料是发展奶牛业的物质基础,只有大力发展青贮玉米,才能促进奶牛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青贮玉米 播种期 奶牛养殖业 呼和浩特市 技术 施肥 密度 供应基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产量及环境友好的玉米氮肥投入阈值确定 被引量:32
15
作者 张君 赵沛义 +5 位作者 潘志华 段玉 李焕春 王博 景宇鹏 董智强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36-143,共8页
为了寻求河套灌区玉米高产与环境友好双赢的氮肥投入阈值,该文采用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化验相结合的方法,在内蒙古五原县连续三年定位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对河套灌区玉米产量、土壤N素残留量及氮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 为了寻求河套灌区玉米高产与环境友好双赢的氮肥投入阈值,该文采用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化验相结合的方法,在内蒙古五原县连续三年定位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对河套灌区玉米产量、土壤N素残留量及氮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籽实产量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2 m土壤矿质氮质量分数呈指数增加趋势。随着施氮量及施氮年限的增加,土壤剖面N素含量呈增加趋势。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在0~80 cm土层间土壤N素含量呈下降趋势。盈余率为0时,施氮量为237 kg/hm^2,籽实产量为13.7 t/hm^2,2 m土壤矿质氮为478 kg/hm^2,土壤氮素回收率为24%,植株氮素回收率为41%,土壤-玉米系统总回收率为65%;95%最高产量到最高产量为13.2~13.9 t/hm^2,对应施氮量为193~291 kg/hm^2,2 m土壤矿质氮为419~563 kg/hm^2,氮素盈余率为-19%~23%,土壤氮素回收率为21%~26%,植株氮素回收率为41%,土壤-玉米系统总回收率为62%~67%。施氮量193~291 kg/hm^2是既保证玉米产量又满足土壤氮素盈余较少、土壤-玉米系统氮素回收较高的合理施氮阈值。该研究为河套灌区玉米合理施用氮肥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 土壤 玉米产量 施氮水平 氮素残留 投入阈值 环境友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膜厚度对作物产量与土壤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49
16
作者 张丹 王洪媛 +5 位作者 胡万里 杨虎德 徐钰 马兴旺 赵沛义 刘宏斌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93-301,共9页
农用地膜(以下简称地膜)已成为我国干旱、冷凉地区土壤增温、保墒和作物增产的重要措施。为摸清我国地膜厚度应用现状,研究地膜厚度对作物产量和土壤环境的影响,2011年,在全国范围内针对棉花、玉米、马铃薯、花生等主要覆膜作物分别布置... 农用地膜(以下简称地膜)已成为我国干旱、冷凉地区土壤增温、保墒和作物增产的重要措施。为摸清我国地膜厚度应用现状,研究地膜厚度对作物产量和土壤环境的影响,2011年,在全国范围内针对棉花、玉米、马铃薯、花生等主要覆膜作物分别布置172、99、30、58个调查点,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我国地膜厚度应用现状进行系统调查。根据调查结果,2011—2013年,在新疆、甘肃、内蒙古、山东4省分别针对以上4种作物,设置不同地膜厚度处理,系统分析了地膜厚度对土壤温度和含水量、作物产量、经济效益以及地膜残留强度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主要覆膜作物现用地膜厚度较薄,96.7%的地膜厚度集中在0.004~0.008 mm之间。增加地膜厚度能够提高土壤温度和含水量,但对不同作物的产量影响不同;随着地膜厚度增加(0.004~0.012 mm),棉花和玉米产量不断增加,而马铃薯和花生产量先增加后减少;地膜厚度对作物经济效益有一定影响,但处理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地膜厚度显著影响地膜残留强度(P<0.05),除了马铃薯外,其余作物地膜残留强度和地膜厚度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综上所述,增加地膜厚度对于我国主要覆膜作物有一定的增产作用,但增产幅度有限,而在残膜回收的基础上增加地膜厚度能够显著降低地膜残留强度。为应对我国农田地膜残留问题,建议我国地膜厚度标准提高至0.010~0.012 mm较为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膜厚度 土壤环境 作物产量 经济效益 残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噻唑吡乙酮对马铃薯晚疫病最低有效防控剂量的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张建平 张福金 +2 位作者 王振 哈斯 张欣昕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56-560,共5页
由真菌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de Bary引起的晚疫病是马铃薯的毁灭性病害。为使新型优异杀菌剂10%氟噻唑吡乙酮可分散油悬浮剂发挥更好的作用,于2018—2019年开展了该药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最低有效防控剂量(防治效果... 由真菌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de Bary引起的晚疫病是马铃薯的毁灭性病害。为使新型优异杀菌剂10%氟噻唑吡乙酮可分散油悬浮剂发挥更好的作用,于2018—2019年开展了该药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最低有效防控剂量(防治效果等于大于80%对应的施药剂量)田间试验。结果表明:10%氟噻唑吡乙酮可分散油悬浮剂按有效成分9.75~14.6 g/hm^2处理,于第二次施药后14 d防治效果达80%以上,此剂量即为最低有效防控剂量,比农药登记推荐低剂量少用药50.0%~25.0%。结果可为农药减施和精准施药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菌剂 氟噻唑吡乙酮 最低有效防控剂量 马铃薯 晚疫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州市吴中区生态保护红线区生态环境质量定量评价 被引量:9
18
作者 贾有余 李辉 +3 位作者 王钊齐 杜小龙 杨悦 李建龙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25-532,共8页
为了探讨苏州市吴中区陆域生态保护红线区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选择2000—2015年植被生长最佳时期7—8月的能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的净初级生产力、地表温度、地表裸露度和植被覆盖度4个指标,利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方法构建生态因子(Ef... 为了探讨苏州市吴中区陆域生态保护红线区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选择2000—2015年植被生长最佳时期7—8月的能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的净初级生产力、地表温度、地表裸露度和植被覆盖度4个指标,利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方法构建生态因子(Ef,由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归一化得到),并将生态环境质量划分为5级,对Ef进行slope分析和F显著性检验,探讨7—8月月平均生态因子(珔Ef)和生态因子变化率(ΔEf)的坡向分异情况。结果表明,近16 a来,ΔEf在[-0.08,0.06]之间,研究区总面积43%的区域ΔEf<0,57%的区域ΔEf>0,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上呈缓慢变好趋势;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属Ⅱ级(珔Ef为0.700±0.001),属Ⅰ级的有东吴国家森林公园、光福风景名胜区和米堆山生态公益林,属Ⅱ级的有西山风景名胜区、东山风景名胜区、石湖风景名胜区、藏书风景名胜区、渔洋山生态公益林、清明山生态公益林和玉屏山生态公益林,属Ⅲ级和Ⅳ级的分别为木渎风景名胜区和甪直风景名胜区。研究结果既可为苏州市吴中区生态保护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又可为将来促进生态红线的智能化动态监测和有效管控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质量指数 空间主成分分析 生态红线保护区 坡向定量分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标土样在土壤有效磷含量检测和质控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9
作者 狄彩霞 张三粉 +4 位作者 莎娜 连海飞 张福金 温都苏 聂晶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0-104,共5页
定期使用有证标准物质可验证试验数据准确性,以发现操作者、仪器、材料、方法、环境中出现的超限现象,能有效地监控试验过程,提高检测质量。本试验研究了国标土壤对土壤有效磷测定数据进行控制,保证试验数据可靠性。结果表明,除2010月4... 定期使用有证标准物质可验证试验数据准确性,以发现操作者、仪器、材料、方法、环境中出现的超限现象,能有效地监控试验过程,提高检测质量。本试验研究了国标土壤对土壤有效磷测定数据进行控制,保证试验数据可靠性。结果表明,除2010月4月27日结果不稳外,其余测定值在16.4~19.8 mg/kg,相对标准偏差(RSD)为6.20%;质控图有93%试验点在上下辅助线内,未发现连续7个点位于中心线同一侧,质控图可靠;同时期相比2011年上半年测得国标土壤有效磷含量高于2010年,数值多稳定在18.3 mg/kg以上,精确度和准确度均以2011年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标土壤 质控 土壤有效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散液-液微萃取技术在污染物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20
作者 侯德坤 何江 +1 位作者 张福金 呼日乐达瓦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06-614,共9页
分散液-液微萃取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具有巨大潜力的样品前处理技术,已经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多种污染物的富集过程中。此方法具有简单、快速、价格低廉、环境友好、回收率和富集倍数高等优点。近年来,作为一种可行的分析技术,分散液-液... 分散液-液微萃取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具有巨大潜力的样品前处理技术,已经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多种污染物的富集过程中。此方法具有简单、快速、价格低廉、环境友好、回收率和富集倍数高等优点。近年来,作为一种可行的分析技术,分散液-液微萃取技术获得了持续的关注和广泛应用。该文综述了分散液-液微萃取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在不同介质污染物分析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散液-液微萃取 研究进展 污染物分析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