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紫花苜蓿幼苗氮磷养分吸收和根系特征对土壤磷和钼添加的响应
1
作者 刘茜 陈薇薇 +4 位作者 高卉 万伟帆 赵坤 胡海娜 李海港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820-2831,共12页
磷和钼是影响豆科结瘤固氮和养分获取的重要元素,明确其生长限制因素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盆栽试验探究不同磷和钼水平对紫花苜蓿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低磷显著限制了紫花苜蓿的株高和生物量,而钼的添加无显著影响。磷添... 磷和钼是影响豆科结瘤固氮和养分获取的重要元素,明确其生长限制因素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盆栽试验探究不同磷和钼水平对紫花苜蓿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低磷显著限制了紫花苜蓿的株高和生物量,而钼的添加无显著影响。磷添加使地上部生物量较无磷处理平均提高168%。磷和钼的协同作用影响紫花苜蓿的根系发育,供磷条件下,钼水平的增加降低了总根长和根表面积。磷添加促进了根系有机酸的分泌,提高了植株磷浓度及累积量,并促进结瘤和磷吸收率,同时降低氮磷比。而地上部氮浓度因稀释效应随磷添加降低但累积量增加。钼添加对养分吸收及结瘤无显著影响。研究表明,该草原土壤条件下,磷是紫花苜蓿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而土壤钼已满足其需求。本研究揭示了紫花苜蓿的养分获取策略,并为豆科植物的养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养分吸收 根系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沿黄灌区盐碱地不同盐生植物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特征和生态功能预测
2
作者 贺世龙 叶贺 +3 位作者 赵宇 范若渝 张雅玲 红梅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141-2151,共11页
盐生植物根际土壤细菌是盐碱地生态治理的有效工具,但由于其培养过程不确定性高、功能探索程度小导致利用效率难以提升。为了提高沿黄灌区盐生植物根际细菌利用效率,在鄂尔多斯沿黄灌区盐碱地内选取黄花补血草Limonium aureum、芨芨草Ac... 盐生植物根际土壤细菌是盐碱地生态治理的有效工具,但由于其培养过程不确定性高、功能探索程度小导致利用效率难以提升。为了提高沿黄灌区盐生植物根际细菌利用效率,在鄂尔多斯沿黄灌区盐碱地内选取黄花补血草Limonium aureum、芨芨草Achnatherum splendens、碱蓬Suaeda glauca、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羊草Leymus chinensis、砂引草Messerschmidia sibirica Linn六种盐生植物,通过16S扩增子测序技术分析其根际细菌群落与组成,并通过文献检索和PICRUSt2方法进行功能预测。结果表明:(1)在六种植物根际土壤共检测到细菌38门、97纲、226目、372科、659属,其中在六种植物内均稳定存在的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2)PCoA分析表明,根际土壤β多样性表现出砂引草、黄花补血草和羊草相近,碱蓬和芨芨草相近的规律。(3)LEfSe分析表明碱蓬根际存在6类差异性细菌,芦苇根际5类,砂引草与羊草各2类。(4)六种植物根际差异性细菌功能差异较大,而共有细菌功能则均与耐盐促生能力相关。(5)PICRUSt2功能预测发现泌盐植物根际土壤功能丰度显著高于其他植物(P<0.05)。综上,在耐盐促生菌筛选过程中应以多种植物根际土壤做为筛选基质,同时需要重视泌盐植物的应用。研究为沿黄灌区盐碱地盐生植物根际土壤细菌后续培养利用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际细菌群落 盐生植物 沿黄灌区盐碱地 PICRUSt2功能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草原生态系统土壤动物群落特征研究进展
3
作者 德海山 赵巴音那木拉 +2 位作者 红梅 美丽 刘鹏飞 《中国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6-143,共8页
土壤动物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草原生态系统功能和稳定性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全球气候变化及不同类型的人为干扰,显著改变了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多样性,进而对土壤质量与土壤健康产生影响。本文系统梳理了我国草... 土壤动物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草原生态系统功能和稳定性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全球气候变化及不同类型的人为干扰,显著改变了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多样性,进而对土壤质量与土壤健康产生影响。本文系统梳理了我国草原土壤动物研究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深入分析了在模拟增温、氮添加、降水变化和人为干扰(放牧、刈割、围封、开垦和采矿)下不同草原类型中土壤动物的变化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需要深入研究的3个方向:加强土壤动物与多学科结合的研究;开展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大空间尺度、长期定位观测基础上的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变化研究;深化草原生态系统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稳定性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动物 土壤健康 草原生态系统 生态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葵花秸秆水热炭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矿化特征的影响
4
作者 姚佳 王雪韧 +1 位作者 张普河 赵世翔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86-293,303,共9页
[目的]探讨不同制备温度葵花秸秆水热炭添加对土壤有机碳(SOC)及其组分的影响,为葵花秸秆资源化利用和土壤固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葵花秸秆为原料,分别在180℃和220℃制备水热炭(SB180,SB220)。通过室内培养试验,分析不同温度制备... [目的]探讨不同制备温度葵花秸秆水热炭添加对土壤有机碳(SOC)及其组分的影响,为葵花秸秆资源化利用和土壤固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葵花秸秆为原料,分别在180℃和220℃制备水热炭(SB180,SB220)。通过室内培养试验,分析不同温度制备的水热炭及不同添加量输入对土壤有机碳及组分的差异化调控。[结果]①随着制备温度的升高,水热炭的碳含量、芳香度、比表面积以及孔体积增大。②随着制备温度和添加量的增加,土壤有机碳、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AOC)和颗粒有机碳(POC)含量显著提高,2%SB220处理的SOC,POC以及MAOC含量最高,分别较对照增加了75.34%,23.34%和105.75%。③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累积矿化量、潜在可矿化量(C_(p))以及激发效应(P_(E))随着制备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2%SB220的累积矿化量、C_(p)以及P_(E)较1%SB220分别升高了50.88%,57.61%和79.51%。[结论]SB220显著提升了土壤有机碳、矿物结合态有机碳和颗粒有机碳含量,有较好的固碳潜力,但随着添加量增加,碳排放风险增加,建议添加1%的SB220,实现碳矿化损失与长效固存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热炭 土壤有机碳 矿物结合态有机碳 颗粒有机碳 激发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草原土壤碳分布特征及有机碳向无机碳酸盐的转移
5
作者 王雪韧 姚佳 +3 位作者 张普河 王伟妮 刘长涛 赵世翔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219-2226,共8页
本研究以内蒙古四子王旗荒漠草原为研究区,探究土壤碳垂直分布特征,并结合稳定碳同位素技术区分土壤原生碳酸盐(Lithogenic carbonate,LC)及次生碳酸盐(Pedogenic carbonate,PC),量化PC形成过程中固定CO_(2)气体的量及来源比例,从而定... 本研究以内蒙古四子王旗荒漠草原为研究区,探究土壤碳垂直分布特征,并结合稳定碳同位素技术区分土壤原生碳酸盐(Lithogenic carbonate,LC)及次生碳酸盐(Pedogenic carbonate,PC),量化PC形成过程中固定CO_(2)气体的量及来源比例,从而定量计算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向无机碳(Soil inorganic carbon,SIC)的转移。结果表明:在植物生长季,土壤SOC含量范围分别为3.38~10.84 g·kg^(-1)及3.44~12.28 g·kg^(-1),均随土层的加深而减少;土壤碳酸盐含量范围分别为28.14~189.61 g·kg^(-1)及27.47~192.13 g·kg^(-1),随土层的加深呈现出先增高后减少的趋势,均在60~80 cm处达到最大值。40~60 cm,60~80 cm,80~100 cm土层土壤的PC含量分别为82.40,113.05,25.44 g·kg^(-1);固定CO_(2)的量分别为18.13,24.87和5.60 g·kg^(-1);土壤呼吸释放CO_(2)为主要贡献源。最后计算得出三个土层土壤内碳转移的量为5.16,6.46和1.84 g·kg^(-1)。本研究对碳转移进行初步探究,为后续“碳循环”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碳 稳定同位素 剖面特征 次生碳酸盐 碳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耕还林对阴山北麓草原生态功能区沙漠化敏感性的影响
6
作者 朝力格尔 兴安 +1 位作者 乌吉木吉 贾小峰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391-4404,共14页
实时评估阴山北麓草原生态功能区土地沙漠化敏感性对我国干旱半干旱区、农牧交错带土地沙漠化防治提供理论支撑。基于MEDALUS模型,构建地形、土壤、植被、气候、水文等因素的沙漠化敏感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动态监测以阴山北麓草原生态... 实时评估阴山北麓草原生态功能区土地沙漠化敏感性对我国干旱半干旱区、农牧交错带土地沙漠化防治提供理论支撑。基于MEDALUS模型,构建地形、土壤、植被、气候、水文等因素的沙漠化敏感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动态监测以阴山北麓草原生态功能区土地沙漠化敏感性,并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揭示沙漠化敏感性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阴山北麓生态功能区西北部对沙漠化敏感性的抑制作用低于东南部。地形、气候和植被质量指数较为稳定,土壤质量指数从1.028上升至1.165,表明土壤对沙漠化的抑制作用减弱,而水文质量指数从0.769下降至0.713,水资源的抑制作用增强。时间上,功能区土地的沙漠化敏感性自东向西逐渐增强,不敏感区域的面积从20.68%下降至14.80%,而极度敏感区域的面积从10.34%上升至13.06%。空间上,西北部荒漠周边草地、大青山北麓耕地及东南部耕地周边草地的沙漠化敏感性上升,面积比例为7.97%;狼山向东北延伸至乌兰察布高原的荒漠草原区域沙漠化敏感性下降,面积比例为0.91%,整体呈轻微上升趋势。水文和气候是沙漠化时空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q=0.779,0.768),植被是基础性因素(q=0.757),而地形和土壤对沙漠化敏感性变化的影响相对较弱(q=0.286,0.627)。草地和林地的面积分别增加了317.02km^(2)和175.71km^(2),耕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则减少了239.47km^(2)和527.85km^(2)。尽管退耕还林治理措施在抑制沙漠化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退耕区的沙漠化敏感性上升面积比例(13.74%)仍低于非退耕区(44.11%),沙漠化敏感性整体仍在上升,不合理的退耕方式、气候变化及水资源匮乏等因素加剧了这一趋势,需引起进一步关注。研究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沙漠化防治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化敏感性 退耕还林 干旱半干旱区 阴山北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用腐熟和半腐熟有机肥对盐渍土生化指标的影响
7
作者 陈淑慧 白红梅 +3 位作者 李亚杰 刘美英 包伟民 索全义 《农家科技》 2025年第11期94-96,共3页
通过研究腐熟和半腐熟有机肥对盐渍土培肥效果,为盐渍土科学施用有机肥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采用盆培养方法,对盐渍土施用腐熟和半腐熟有机肥各设置低(8.50g/kg)、中(16.99g/kg)、高(25.49g/kg)3个水平施用量,以盐渍土(CK)为对照,在培养的... 通过研究腐熟和半腐熟有机肥对盐渍土培肥效果,为盐渍土科学施用有机肥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采用盆培养方法,对盐渍土施用腐熟和半腐熟有机肥各设置低(8.50g/kg)、中(16.99g/kg)、高(25.49g/kg)3个水平施用量,以盐渍土(CK)为对照,在培养的第180d取土样,对其生化指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半腐熟有机肥更有利于降低盐渍土pH值,高量半腐熟有机肥施用盐渍土后pH值降低0.55;盐渍土中施用腐熟有机肥增加土壤全盐量、养分含量的效果优于施用半腐熟有机肥;施用半腐熟有机肥提高盐渍土酶活性效果较佳。随着有机肥用量的增加,腐熟与半腐熟有机肥之间的差异显著增大。因此,当有机肥用量高于2000kg/亩时,可考虑是否施用半腐熟有机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熟 半腐熟 盐渍土 化学指标 生物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草原典型牧草根际、根内功能细菌的筛选及促生功能解析
8
作者 黄真真 高卉 李海港 《中国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2-93,共12页
在内蒙古荒漠草原生态系统中,功能微生物具有重要的生长促进作用,但该区域牧草根际、根内功能微生物的种类及其促生机制缺乏系统研究。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初步解析荒漠草原12种典型牧草根际细菌群落组成,并基于试验地的土壤养分... 在内蒙古荒漠草原生态系统中,功能微生物具有重要的生长促进作用,但该区域牧草根际、根内功能微生物的种类及其促生机制缺乏系统研究。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初步解析荒漠草原12种典型牧草根际细菌群落组成,并基于试验地的土壤养分含量改良专性培养基从根内和根际分离筛选出5株菌株(分别记为A1~A3和B1~B2),其中B1和B2菌株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A1菌株属于原小单孢菌属(Promicromonospora sp.),A2和A3菌株属于链霉菌属(Streptomyces sp.)。5个菌株均具有较强的溶解养分能力,其中,在无机磷发酵液中菌株A2的可溶性磷含量达164.51 mg/L,有机磷发酵液中菌株A3的可溶性磷含量达17.43 mg/L;均具有显著的解钾能力(P<0.05);具有产激素能力,菌株B1生长素含量达26.08μg/L;可提高ACC脱氨酶活性,除B2菌株外,其他菌株的ACC脱氨酶活性在32.20~40.05 U/L。5个菌株均可促进栉叶蒿幼苗的生长,特别是胚根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 高通量测序 功能微生物 代谢产物 促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