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蒙古草甸草原表层和亚表层土壤微生物组成及其固碳途径特征分析
1
作者 彭浩 董宝珠 +1 位作者 马利娟 于晓东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934-1944,共11页
土壤真菌、细菌和古细菌的细胞残体及其胞外聚合物是土壤稳定有机碳库的重要组分,准确分析草原不同深度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组成和数量对于解析土壤有机碳形成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内蒙古草甸草原表层(0-10cm)和亚表层(10-20cm)土... 土壤真菌、细菌和古细菌的细胞残体及其胞外聚合物是土壤稳定有机碳库的重要组分,准确分析草原不同深度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组成和数量对于解析土壤有机碳形成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内蒙古草甸草原表层(0-10cm)和亚表层(10-20cm)土壤微生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土壤宏基因组测序分析发现:1)营腐生生活的毛霉菌门(Mucoromycota)丰度在亚表层土壤中更多,寄生于植物茎叶的油壶菌门(Olpidiomycota)更多分布在表层土壤;2)固碳古细菌门(Candidatus_Thermoplasmatota)以及固碳细菌门(Chloroflexota和Nitrospinae)在亚表层土壤中含量显著高于表层土壤;3)土壤自养微生物固碳途径的丰度在上下表层间没有显著变化,但是,rTCA和DC/4-HB固碳途径共有关键酶基因porA丰度在10-20cm土壤中更高。以上结果表明,土壤真菌、固碳古细菌以及固碳细菌在草甸草原土壤垂直方向上分布不均,在亚表层土壤中固碳微生物丰度更高,这有助于草甸草原土壤内部CO_(2)的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甸草原 表层土壤 亚表层土壤 真菌 固碳古细菌 固碳细菌 porA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土壤固碳微生物组成及其固碳途径差异分析
2
作者 彭浩 董宝珠 +3 位作者 马利娟 于晓东 张艺帆 李晓芳 《草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3-131,共9页
土壤中自养微生物可以同化大气CO_(2)并将碳固定于土壤中。与湿润区生态系统相比,干旱区土壤微生物固碳的相对贡献更大。但当前碳评估模型主要研究植物固碳,往往忽略了土壤微生物的固碳代谢,这不利于全面了解干旱区生态系统碳汇特征。... 土壤中自养微生物可以同化大气CO_(2)并将碳固定于土壤中。与湿润区生态系统相比,干旱区土壤微生物固碳的相对贡献更大。但当前碳评估模型主要研究植物固碳,往往忽略了土壤微生物的固碳代谢,这不利于全面了解干旱区生态系统碳汇特征。本研究以内蒙古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的土壤微生物为对象,剖析了土壤中固碳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固碳途径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1)两种类型草原土壤中共有14个固碳微生物类群(纲),其中酸微菌纲、γ-变形菌纲和绿弯菌纲在荒漠草原土壤中的丰度显著高于典型草原;2)还原柠檬酸循环(rTCA)和3-羟基丙酸循环(3-HP)相对丰度在荒漠草原土壤中显著高于典型草原;3)rTCA途径关键酶EC(1.2. 7.1)和EC(1.2. 7.3)、3-HP途径关键酶EC(6.4. 1.2)和EC(6.4. 1.3)的编码基因丰度在荒漠草原土壤中高于典型草原。显然,内蒙古荒漠草原土壤固碳微生物(纲)、固碳途径及其编码关键酶基因丰度都高于典型草原,由此表明荒漠草原土壤固碳微生物具有更强的大气CO_(2)固定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土壤 固碳微生物 固碳途径 宏基因组 相对丰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沿黄灌区盐碱地不同盐生植物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特征和生态功能预测
3
作者 贺世龙 叶贺 +3 位作者 赵宇 范若渝 张雅玲 红梅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141-2151,共11页
盐生植物根际土壤细菌是盐碱地生态治理的有效工具,但由于其培养过程不确定性高、功能探索程度小导致利用效率难以提升。为了提高沿黄灌区盐生植物根际细菌利用效率,在鄂尔多斯沿黄灌区盐碱地内选取黄花补血草Limonium aureum、芨芨草Ac... 盐生植物根际土壤细菌是盐碱地生态治理的有效工具,但由于其培养过程不确定性高、功能探索程度小导致利用效率难以提升。为了提高沿黄灌区盐生植物根际细菌利用效率,在鄂尔多斯沿黄灌区盐碱地内选取黄花补血草Limonium aureum、芨芨草Achnatherum splendens、碱蓬Suaeda glauca、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羊草Leymus chinensis、砂引草Messerschmidia sibirica Linn六种盐生植物,通过16S扩增子测序技术分析其根际细菌群落与组成,并通过文献检索和PICRUSt2方法进行功能预测。结果表明:(1)在六种植物根际土壤共检测到细菌38门、97纲、226目、372科、659属,其中在六种植物内均稳定存在的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2)PCoA分析表明,根际土壤β多样性表现出砂引草、黄花补血草和羊草相近,碱蓬和芨芨草相近的规律。(3)LEfSe分析表明碱蓬根际存在6类差异性细菌,芦苇根际5类,砂引草与羊草各2类。(4)六种植物根际差异性细菌功能差异较大,而共有细菌功能则均与耐盐促生能力相关。(5)PICRUSt2功能预测发现泌盐植物根际土壤功能丰度显著高于其他植物(P<0.05)。综上,在耐盐促生菌筛选过程中应以多种植物根际土壤做为筛选基质,同时需要重视泌盐植物的应用。研究为沿黄灌区盐碱地盐生植物根际土壤细菌后续培养利用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际细菌群落 盐生植物 沿黄灌区盐碱地 PICRUSt2功能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季冻害对六盘山区辽东栎林水分利用的影响
4
作者 王语冰 于澎涛 +3 位作者 魏江生 刘兵兵 牛佳乐 乌艺恒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6961-6972,共12页
探讨春季冻害对生长季内辽东栎林水分利用的影响,为理清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对极端气候变化的反应提供重要理论依据。通过利用热扩散探针技术对六盘山区辽东栎天然林发生春季冻害年生长季(2023年5—9月)树干液流速率进行连续观测,并同步监... 探讨春季冻害对生长季内辽东栎林水分利用的影响,为理清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对极端气候变化的反应提供重要理论依据。通过利用热扩散探针技术对六盘山区辽东栎天然林发生春季冻害年生长季(2023年5—9月)树干液流速率进行连续观测,并同步监测气温、相对湿度等气象因子以及叶面积指数(LAI),分析春季冻害对辽东栎林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冻害发生后,受害样地LAI由1.57骤降至0,叶片全部受损,对LAI的影响长达32 d,致使LAI损失54.31%。就单株蒸腾(TS)而言,冻害后受害样地优势木TS损失量最多(4.55 L/d),被压木最少(1.37 L/d);较未受害样地相比,受害样地标准化单株蒸腾损失量同样表现为优势木损失最大(0.27),被压木最小(0.08)。对于林分蒸腾(T),受害样地冻害影响期远低于冻害前期(减幅80.44%)与未受害样地同期(相差0.53),此外,回归分析表明受害样地冻害影响期T与潜在蒸散的关系最差(R^(2)=0.44),低于其他时期(冻害前期R^(2)=0.48、正常期R^(2)=0.82)及未受害样地整个生长季(R^(2)=0.70)。总体来看,春季冻害导致了辽东栎林LAI及蒸腾耗水的降低,使得辽东栎林水分利用能力显著下降,其中优势木受冻害影响最大,被压木最小。研究结果不仅可为其他树种的冻害研究提供借鉴,而且能辅助深化认识极端气候对森林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季冻害 辽东栎林 叶面积指数 蒸腾 水分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草原生态系统土壤动物群落特征研究进展
5
作者 德海山 赵巴音那木拉 +2 位作者 红梅 美丽 刘鹏飞 《中国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6-143,共8页
土壤动物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草原生态系统功能和稳定性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全球气候变化及不同类型的人为干扰,显著改变了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多样性,进而对土壤质量与土壤健康产生影响。本文系统梳理了我国草... 土壤动物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草原生态系统功能和稳定性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全球气候变化及不同类型的人为干扰,显著改变了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多样性,进而对土壤质量与土壤健康产生影响。本文系统梳理了我国草原土壤动物研究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深入分析了在模拟增温、氮添加、降水变化和人为干扰(放牧、刈割、围封、开垦和采矿)下不同草原类型中土壤动物的变化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需要深入研究的3个方向:加强土壤动物与多学科结合的研究;开展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大空间尺度、长期定位观测基础上的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变化研究;深化草原生态系统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稳定性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动物 土壤健康 草原生态系统 生态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草原土壤原生生物群落对长期放牧的响应
6
作者 岳梅 德海山 +5 位作者 叶贺 赵宇 尚星玲 李硕 黄开春 红梅 《土壤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21-1232,共12页
放牧是内蒙古荒漠草原最主要、最简便、最经济的草地利用途径之一,是影响植物、生物和土壤环境变化的重要因素。土壤原生生物在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原生生物群落对放牧强度变化如何响应仍知之甚... 放牧是内蒙古荒漠草原最主要、最简便、最经济的草地利用途径之一,是影响植物、生物和土壤环境变化的重要因素。土壤原生生物在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原生生物群落对放牧强度变化如何响应仍知之甚少。以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荒漠草原为对象,通过随机区组试验,设置对照(Control,CK)、轻度放牧(Light grazing,LG)、中度放牧(Moderate grazing,MG)和重度放牧(Heavy grazing,HG)四个处理组,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土壤原生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组成,并结合植被特征和土壤理化性质分析探究驱动土壤原生生物群落变化的关键环境因子。研究结果表明,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荒漠草原土壤原生生物群落主要由未分类-真核生物门(Unclassified_Eukaryota)、隐藻门(Cryptophyta)、绿藻类门(Chlorophyta)、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链形植物门(Streptophyta)及毛霉门(Mucoromycota)等构成。其中,优势类群(相对丰度占总丰度20%及以上)为未分类-真核生物门(Unclassified_ukaryota)、隐藻门(Cryptophyta),常见类群(相对丰度占总丰度2%~20%)为绿藻类门(Chlorophyta)、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链形植物门(Streptophyta)及毛霉门(Mucoromycota),稀有类群(相对丰度占总丰度2%及以下)为壶菌门(Chytridiomycota)、顶复亚门(Apicomplexa)、脊索动物门(Chordat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等,其中优势类群和常见类群对放牧强度变化较敏感。放牧强度改变了荒漠草原的植被特性、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原生生物群落多样性。植被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生物量对原生生物群落的变化均敏感;而土壤理化性质中总孔隙度、容重、有机质、全氮、全磷、有效磷、速效钾及pH是影响原生生物群落的关键环境因子。总之,放牧通过改变植被特征和土壤环境因子进而影响土壤原生生物群落,证明了养分资源相对匮乏的生态系统中原生生物与环境因子之间具有较强的连通性,同时明确了对荒漠草原放牧管理措施变化反应敏感的原生生物类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 原生生物 群落组成 多样性 放牧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花苜蓿幼苗氮磷养分吸收和根系特征对土壤磷和钼添加的响应
7
作者 刘茜 陈薇薇 +4 位作者 高卉 万伟帆 赵坤 胡海娜 李海港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820-2831,共12页
磷和钼是影响豆科结瘤固氮和养分获取的重要元素,明确其生长限制因素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盆栽试验探究不同磷和钼水平对紫花苜蓿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低磷显著限制了紫花苜蓿的株高和生物量,而钼的添加无显著影响。磷添... 磷和钼是影响豆科结瘤固氮和养分获取的重要元素,明确其生长限制因素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盆栽试验探究不同磷和钼水平对紫花苜蓿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低磷显著限制了紫花苜蓿的株高和生物量,而钼的添加无显著影响。磷添加使地上部生物量较无磷处理平均提高168%。磷和钼的协同作用影响紫花苜蓿的根系发育,供磷条件下,钼水平的增加降低了总根长和根表面积。磷添加促进了根系有机酸的分泌,提高了植株磷浓度及累积量,并促进结瘤和磷吸收率,同时降低氮磷比。而地上部氮浓度因稀释效应随磷添加降低但累积量增加。钼添加对养分吸收及结瘤无显著影响。研究表明,该草原土壤条件下,磷是紫花苜蓿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而土壤钼已满足其需求。本研究揭示了紫花苜蓿的养分获取策略,并为豆科植物的养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养分吸收 根系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耕还林对阴山北麓草原生态功能区沙漠化敏感性的影响
8
作者 朝力格尔 兴安 +1 位作者 乌吉木吉 贾小峰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391-4404,共14页
实时评估阴山北麓草原生态功能区土地沙漠化敏感性对我国干旱半干旱区、农牧交错带土地沙漠化防治提供理论支撑。基于MEDALUS模型,构建地形、土壤、植被、气候、水文等因素的沙漠化敏感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动态监测以阴山北麓草原生态... 实时评估阴山北麓草原生态功能区土地沙漠化敏感性对我国干旱半干旱区、农牧交错带土地沙漠化防治提供理论支撑。基于MEDALUS模型,构建地形、土壤、植被、气候、水文等因素的沙漠化敏感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动态监测以阴山北麓草原生态功能区土地沙漠化敏感性,并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揭示沙漠化敏感性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阴山北麓生态功能区西北部对沙漠化敏感性的抑制作用低于东南部。地形、气候和植被质量指数较为稳定,土壤质量指数从1.028上升至1.165,表明土壤对沙漠化的抑制作用减弱,而水文质量指数从0.769下降至0.713,水资源的抑制作用增强。时间上,功能区土地的沙漠化敏感性自东向西逐渐增强,不敏感区域的面积从20.68%下降至14.80%,而极度敏感区域的面积从10.34%上升至13.06%。空间上,西北部荒漠周边草地、大青山北麓耕地及东南部耕地周边草地的沙漠化敏感性上升,面积比例为7.97%;狼山向东北延伸至乌兰察布高原的荒漠草原区域沙漠化敏感性下降,面积比例为0.91%,整体呈轻微上升趋势。水文和气候是沙漠化时空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q=0.779,0.768),植被是基础性因素(q=0.757),而地形和土壤对沙漠化敏感性变化的影响相对较弱(q=0.286,0.627)。草地和林地的面积分别增加了317.02km^(2)和175.71km^(2),耕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则减少了239.47km^(2)和527.85km^(2)。尽管退耕还林治理措施在抑制沙漠化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退耕区的沙漠化敏感性上升面积比例(13.74%)仍低于非退耕区(44.11%),沙漠化敏感性整体仍在上升,不合理的退耕方式、气候变化及水资源匮乏等因素加剧了这一趋势,需引起进一步关注。研究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沙漠化防治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化敏感性 退耕还林 干旱半干旱区 阴山北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絮凝技术的集约化养牛场废水处理效果及生物毒性研究
9
作者 党鑫 兰天 +3 位作者 张丽 李娇 张乐川 红梅 《水处理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01-106,112,共7页
规模化养牛产业的快速发展导致牲畜粪污引发的环境问题愈发突出。本研究旨在通过絮凝技术处理集约化养牛场废水,探究不同絮凝剂(CaO、FeSO_(4)、MgSO_(4)、PAC、PAM)及其复配对养殖废水中悬浮固体(SS)、化学需氧量(COD)、总磷(TP)和氨... 规模化养牛产业的快速发展导致牲畜粪污引发的环境问题愈发突出。本研究旨在通过絮凝技术处理集约化养牛场废水,探究不同絮凝剂(CaO、FeSO_(4)、MgSO_(4)、PAC、PAM)及其复配对养殖废水中悬浮固体(SS)、化学需氧量(COD)、总磷(TP)和氨氮的去除效果,最终与种子发芽实验结合综合评估处理后的生物毒性。结果表明,0.4%的FeSO_(4)对SS的去除效果最佳,去除率达80.35%。添加5%的CaO时,总磷去除率最高可达93.53%。FeSO_(4)和CaO的处理成本较低,分别为1.4元/m^(3)和2.4元/m^(3)。CaO 2%+PAC 0.4%复配处理后SS的去除率可达76.31%,成本为18.32元/m^(3)。上清液稀释1倍后,种子发芽率达39.33%,对根部生长具有促进作用。本研究为集约化养牛场粪污的高效、低成本处理提供了技术参考,具有重要的环境和经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殖废水 絮凝技术 悬浮固体 生物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用腐熟和半腐熟有机肥对盐渍土生化指标的影响
10
作者 陈淑慧 白红梅 +3 位作者 李亚杰 刘美英 包伟民 索全义 《农家科技》 2025年第11期94-96,共3页
通过研究腐熟和半腐熟有机肥对盐渍土培肥效果,为盐渍土科学施用有机肥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采用盆培养方法,对盐渍土施用腐熟和半腐熟有机肥各设置低(8.50g/kg)、中(16.99g/kg)、高(25.49g/kg)3个水平施用量,以盐渍土(CK)为对照,在培养的... 通过研究腐熟和半腐熟有机肥对盐渍土培肥效果,为盐渍土科学施用有机肥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采用盆培养方法,对盐渍土施用腐熟和半腐熟有机肥各设置低(8.50g/kg)、中(16.99g/kg)、高(25.49g/kg)3个水平施用量,以盐渍土(CK)为对照,在培养的第180d取土样,对其生化指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半腐熟有机肥更有利于降低盐渍土pH值,高量半腐熟有机肥施用盐渍土后pH值降低0.55;盐渍土中施用腐熟有机肥增加土壤全盐量、养分含量的效果优于施用半腐熟有机肥;施用半腐熟有机肥提高盐渍土酶活性效果较佳。随着有机肥用量的增加,腐熟与半腐熟有机肥之间的差异显著增大。因此,当有机肥用量高于2000kg/亩时,可考虑是否施用半腐熟有机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熟 半腐熟 盐渍土 化学指标 生物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草原典型牧草根际、根内功能细菌的筛选及促生功能解析
11
作者 黄真真 高卉 李海港 《中国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2-93,共12页
在内蒙古荒漠草原生态系统中,功能微生物具有重要的生长促进作用,但该区域牧草根际、根内功能微生物的种类及其促生机制缺乏系统研究。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初步解析荒漠草原12种典型牧草根际细菌群落组成,并基于试验地的土壤养分... 在内蒙古荒漠草原生态系统中,功能微生物具有重要的生长促进作用,但该区域牧草根际、根内功能微生物的种类及其促生机制缺乏系统研究。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初步解析荒漠草原12种典型牧草根际细菌群落组成,并基于试验地的土壤养分含量改良专性培养基从根内和根际分离筛选出5株菌株(分别记为A1~A3和B1~B2),其中B1和B2菌株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A1菌株属于原小单孢菌属(Promicromonospora sp.),A2和A3菌株属于链霉菌属(Streptomyces sp.)。5个菌株均具有较强的溶解养分能力,其中,在无机磷发酵液中菌株A2的可溶性磷含量达164.51 mg/L,有机磷发酵液中菌株A3的可溶性磷含量达17.43 mg/L;均具有显著的解钾能力(P<0.05);具有产激素能力,菌株B1生长素含量达26.08μg/L;可提高ACC脱氨酶活性,除B2菌株外,其他菌株的ACC脱氨酶活性在32.20~40.05 U/L。5个菌株均可促进栉叶蒿幼苗的生长,特别是胚根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 高通量测序 功能微生物 代谢产物 促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葵花秸秆水热炭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矿化特征的影响
12
作者 姚佳 王雪韧 +1 位作者 张普河 赵世翔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86-293,303,共9页
[目的]探讨不同制备温度葵花秸秆水热炭添加对土壤有机碳(SOC)及其组分的影响,为葵花秸秆资源化利用和土壤固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葵花秸秆为原料,分别在180℃和220℃制备水热炭(SB180,SB220)。通过室内培养试验,分析不同温度制备... [目的]探讨不同制备温度葵花秸秆水热炭添加对土壤有机碳(SOC)及其组分的影响,为葵花秸秆资源化利用和土壤固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葵花秸秆为原料,分别在180℃和220℃制备水热炭(SB180,SB220)。通过室内培养试验,分析不同温度制备的水热炭及不同添加量输入对土壤有机碳及组分的差异化调控。[结果]①随着制备温度的升高,水热炭的碳含量、芳香度、比表面积以及孔体积增大。②随着制备温度和添加量的增加,土壤有机碳、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AOC)和颗粒有机碳(POC)含量显著提高,2%SB220处理的SOC,POC以及MAOC含量最高,分别较对照增加了75.34%,23.34%和105.75%。③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累积矿化量、潜在可矿化量(C_(p))以及激发效应(P_(E))随着制备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2%SB220的累积矿化量、C_(p)以及P_(E)较1%SB220分别升高了50.88%,57.61%和79.51%。[结论]SB220显著提升了土壤有机碳、矿物结合态有机碳和颗粒有机碳含量,有较好的固碳潜力,但随着添加量增加,碳排放风险增加,建议添加1%的SB220,实现碳矿化损失与长效固存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热炭 土壤有机碳 矿物结合态有机碳 颗粒有机碳 激发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干旱盐碱地区不同生境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13
作者 张湑泽 王雪韧 +4 位作者 杜萌 哈金强 王启 沈迎芳 杨鑫光 《西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9-318,共10页
为研究不同生境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采集青海海西格尔木周边耕作土壤、非耕作土壤、荒漠土壤及盐碱土壤,测定其理化性质,利用Illumina-MiSeq平台进行16S扩增子测序,分析不同类型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 为研究不同生境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采集青海海西格尔木周边耕作土壤、非耕作土壤、荒漠土壤及盐碱土壤,测定其理化性质,利用Illumina-MiSeq平台进行16S扩增子测序,分析不同类型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研究土壤菌群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对应关系,为干旱盐碱条件下植物抗逆生长提供理论数据。结果表明:4种土壤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为耕作土>盐碱土>非耕作土>荒漠土。细菌优势类群(门、属)的组成及丰度在不同地区间存在差异。其中,耕作土壤的优势微生物为变形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芽孢单菌门;非耕作土壤的芽孢单菌门丰度相对于耕作土壤降低,而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的丰度则较高。荒漠土壤和盐碱土壤内的优势微生物为变形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和厚壁菌门,厚壁菌门在盐碱土壤中的丰度高于荒漠土壤,放线菌门则相反。鞘脂单胞菌属是耕作土壤的最优势属,盐单胞菌属为非耕作土壤、荒漠土壤和盐碱土的最优势属。理化因子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相关性分析显示,电导率、水溶性盐含量与土壤微生物群落呈极显著正相关,有机碳含量和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不具有显著相关性。表明电导率和水溶性盐含量是影响柴达木干旱盐碱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 群落 多样性 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草原土壤碳分布特征及有机碳向无机碳酸盐的转移
14
作者 王雪韧 姚佳 +3 位作者 张普河 王伟妮 刘长涛 赵世翔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219-2226,共8页
本研究以内蒙古四子王旗荒漠草原为研究区,探究土壤碳垂直分布特征,并结合稳定碳同位素技术区分土壤原生碳酸盐(Lithogenic carbonate,LC)及次生碳酸盐(Pedogenic carbonate,PC),量化PC形成过程中固定CO_(2)气体的量及来源比例,从而定... 本研究以内蒙古四子王旗荒漠草原为研究区,探究土壤碳垂直分布特征,并结合稳定碳同位素技术区分土壤原生碳酸盐(Lithogenic carbonate,LC)及次生碳酸盐(Pedogenic carbonate,PC),量化PC形成过程中固定CO_(2)气体的量及来源比例,从而定量计算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向无机碳(Soil inorganic carbon,SIC)的转移。结果表明:在植物生长季,土壤SOC含量范围分别为3.38~10.84 g·kg^(-1)及3.44~12.28 g·kg^(-1),均随土层的加深而减少;土壤碳酸盐含量范围分别为28.14~189.61 g·kg^(-1)及27.47~192.13 g·kg^(-1),随土层的加深呈现出先增高后减少的趋势,均在60~80 cm处达到最大值。40~60 cm,60~80 cm,80~100 cm土层土壤的PC含量分别为82.40,113.05,25.44 g·kg^(-1);固定CO_(2)的量分别为18.13,24.87和5.60 g·kg^(-1);土壤呼吸释放CO_(2)为主要贡献源。最后计算得出三个土层土壤内碳转移的量为5.16,6.46和1.84 g·kg^(-1)。本研究对碳转移进行初步探究,为后续“碳循环”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碳 稳定同位素 剖面特征 次生碳酸盐 碳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套灌区农田土壤有机碳向无机碳酸盐转移的定量研究
15
作者 王雪韧 姚佳 +4 位作者 李奕含 王伟妮 刘长涛 杜时荣 赵世翔 《土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99-805,共7页
以河套灌区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结合稳定碳同位素技术,测定土壤有机碳、无机碳、土壤CO_(2)气体同位素值(δ13C值),并对原生碳酸盐和次生碳酸盐进行区分,量化次生碳酸盐形成过程中固定CO_(2)气体的量及来源比例,最后定量计算土壤有机碳... 以河套灌区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结合稳定碳同位素技术,测定土壤有机碳、无机碳、土壤CO_(2)气体同位素值(δ13C值),并对原生碳酸盐和次生碳酸盐进行区分,量化次生碳酸盐形成过程中固定CO_(2)气体的量及来源比例,最后定量计算土壤有机碳向无机碳酸盐的碳转移量。结果表明,在河套灌区农田土壤中,40~60、60~80、80~100 cm土层次生碳酸盐占比分别为46.59%、28.09%、30.39%,次生碳酸盐质量分别为35.88、20.15、21.35 g/kg;在次生碳酸盐的形成及重结晶过程中,3个土层固定的CO_(2)的量分别为7.73、4.43、5.04 g/kg,其中来自大气CO_(2)的量分别为4.43、2.70、3.41 g/kg,来自土壤呼吸的量为3.30、1.73、1.64 g/kg,大气CO_(2)为主要贡献源;土壤有机碳向无机碳酸盐转移的碳量分别为1.65、0.87、0.82 g/kg。本研究对土壤内碳的转移进行初步探究,对于了解河套灌区土壤碳动态及维系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碳 稳定碳同位素 次生碳酸盐 碳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秸秆、苜蓿和燕麦添加比例对青贮饲料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宋超然 贾玉山 +4 位作者 王志军 盛盼杰 刘健良 马唯钦 孙雪岩 《饲料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125-133,共9页
试验旨在研究玉米秸秆、苜蓿和燕麦添加比例对青贮饲料品质的影响。试验以玉米秸秆、苜蓿和燕麦为研究对象,分别以不同比例进行混贮,对发酵90 d后的青贮饲料营养品质和发酵品质进行检测,并基于主成分分析对苜蓿、玉米秸秆和燕麦混贮效... 试验旨在研究玉米秸秆、苜蓿和燕麦添加比例对青贮饲料品质的影响。试验以玉米秸秆、苜蓿和燕麦为研究对象,分别以不同比例进行混贮,对发酵90 d后的青贮饲料营养品质和发酵品质进行检测,并基于主成分分析对苜蓿、玉米秸秆和燕麦混贮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玉米秸秆与苜蓿、燕麦与苜蓿组成的青贮饲料中,苜蓿的添加量上升显著影响了青贮饲料的粗蛋白(CP)含量,且在苜蓿添加到50%时,CP含量达到最大,分别为15.39%、16.37%。在玉米秸秆、苜蓿和燕麦组成的青贮中,在玉米秸秆添加比例为50%时,青贮饲料整体主成分评分较高,其中评分最高为9.868,其次为9.736和9.559。评分最高组的干物质(DM)、CP、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含量分别为31.74%、18.64%、35.85%、26.44%、4.52%、4.52%,pH值、乳酸(LA)、乙酸(AA)、丙酸(PA)、丁酸(BA)、氨态氮/总氮(NH3-N/TN)分别为4.33、10.96%、7.33%、3.87%、1.61%、14.39%。研究表明,玉米秸秆与苜蓿青贮最佳比例为6∶4,燕麦与苜蓿青贮最佳比例为6∶4,玉米秸秆与燕麦青贮最佳比例为7∶3,玉米秸秆、苜蓿与燕麦青贮最佳比例为5∶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贮 苜蓿 玉米秸秆 燕麦 混合比例 发酵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丹蒿开花动态、花粉活力及柱头可授性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刘辉 蔡萍 +2 位作者 宛涛 伊卫东 张佳琦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3-47,共5页
在科尔沁沙地西部地区选取长势一致乌丹蒿植株,定株观察其开花动态和花后柱头的形态变化,并用TTC法检测花粉活力,用联苯胺—过氧化氢法检测其柱头可授性。结果表明:乌丹蒿整体开花格局是从上至下,头状花序内的小花是由外向内逐次开放,... 在科尔沁沙地西部地区选取长势一致乌丹蒿植株,定株观察其开花动态和花后柱头的形态变化,并用TTC法检测花粉活力,用联苯胺—过氧化氢法检测其柱头可授性。结果表明:乌丹蒿整体开花格局是从上至下,头状花序内的小花是由外向内逐次开放,头状花序开花持续时间为3~7d,单株花期最长时间为19d;花粉寿命长达4d,在开花后第3d花粉活力最高,为47.12%;最佳授粉期为开花后3~4d;柱头可授性时间为6d,边缘花开花后第3d柱头的可授性最强;乌丹蒿花粉活力最高期与柱头可授性最佳期同时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花动态 花粉活力 柱头可授性 乌丹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VQ神经网络在地下水水质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8
作者 郝蓉 刘廷玺 李忠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4-66,共3页
以乌拉特后旗地下水源地为评价区,采用学习矢量量化(LVQ)神经网络对地下水源地水质进行了评价,并与传统BP网络水质评价方法的评价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乌拉特后旗巴音宝力格镇和东升庙镇水质达到Ⅳ类水标准,其余3个镇均达到Ⅴ类水... 以乌拉特后旗地下水源地为评价区,采用学习矢量量化(LVQ)神经网络对地下水源地水质进行了评价,并与传统BP网络水质评价方法的评价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乌拉特后旗巴音宝力格镇和东升庙镇水质达到Ⅳ类水标准,其余3个镇均达到Ⅴ类水标准;与传统BP网络评价方法相比,LVQ网络简单实用,收敛时间较短,评级方法更接近实际,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水质评价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VQ MATLAB 水质评价 苦咸水 乌拉特后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象因素对乌丹蒿传粉特性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辉 蔡萍 +2 位作者 宛涛 伊卫东 张佳琦 《草原与草业》 2018年第4期41-46,共6页
通过气象因素对乌丹蒿(Artemisia wudanica Liou et W.Wang)花粉水平及垂直方向传粉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乌丹蒿花粉粒在24h内,在12∶00时至14∶00时,水平及垂直方向上的传播花粉粒数量最多,花粉粒总量可达732粒。这一时段的气温为29.9℃... 通过气象因素对乌丹蒿(Artemisia wudanica Liou et W.Wang)花粉水平及垂直方向传粉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乌丹蒿花粉粒在24h内,在12∶00时至14∶00时,水平及垂直方向上的传播花粉粒数量最多,花粉粒总量可达732粒。这一时段的气温为29.9℃,相对湿度为39%,风速为0.9米/秒。在24h内乌丹蒿传粉效率与气温、风速等气象因素呈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粉 花粉粒 气象因素 乌丹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兰坝紫萼藓(紫萼藓科)成熟孢子体的发现
20
作者 于雯馨 寇瑾 冯超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33-438,共6页
最近在中国内蒙古发现了乌兰坝紫萼藓(Grimmia ulaandamana J.Muñoz,C.Feng,X.L.Bai&J.Kou)的可育植株,介绍了乌兰坝紫萼藓成熟孢子体、雌株和雄株的特征。孢子体的孢蒴长于蒴柄,蒴柄弯曲,蒴壶表面具纵褶,蒴壁中部表皮细胞厚壁... 最近在中国内蒙古发现了乌兰坝紫萼藓(Grimmia ulaandamana J.Muñoz,C.Feng,X.L.Bai&J.Kou)的可育植株,介绍了乌兰坝紫萼藓成熟孢子体、雌株和雄株的特征。孢子体的孢蒴长于蒴柄,蒴柄弯曲,蒴壶表面具纵褶,蒴壁中部表皮细胞厚壁,环带细胞方形或短长方形,蒴盖有喙;蒴齿具疣并在上部分叉,蒴齿在基部分开,蒴齿基部低于蒴壶口,蒴壁表皮细胞和蒴齿之间存在一层小型细胞,蒴齿骨小梁在基部1/3处强烈凸出;蒴帽基部完整。最内侧雌苞叶较茎叶大。乌兰坝紫萼藓具有重要的形态特征变异,可育植株与相似种直叶紫萼藓(G.elatior)易于区分。对乌兰坝紫萼藓进行了全面的描述并配显微图,探讨了孢子体对确定其系统发育位置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萼藓科 形态特征 分类学 内蒙古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