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亚洲小车蝗对内蒙古典型草原3种禾本科植物取食特性研究
1
作者 崔伯阳 黄训兵 +3 位作者 高利军 新巴音 庞保平 张泽华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58-464,共7页
通过了解亚洲小车蝗Oedaleus asiaticus的取食特性,为有害生物的防治和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在分析亚洲小车蝗发生与羊草Leymus chinensis、克氏针茅Stipa krylovii及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等3种禾本科植物特征参... 通过了解亚洲小车蝗Oedaleus asiaticus的取食特性,为有害生物的防治和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在分析亚洲小车蝗发生与羊草Leymus chinensis、克氏针茅Stipa krylovii及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等3种禾本科植物特征参数关系的基础上,通过罩笼试验调查了罩笼内亚洲小车蝗3~5龄蝗蝻的存活率,比较了亚洲小车蝗的取食数量、取食高度及取食率等特性。结果表明,克氏针茅和糙隐子草生态优势度与亚洲小车蝗发生数量显著正相关,亚洲小车蝗喜食克氏针茅和糙隐子草(0.25≤RFN<0.5),少食羊草(0.025≤RFN<0.25)。4龄和5龄蝗蝻对克氏针茅和糙隐子草取食量显著大于羊草。亚洲小车蝗取食高度位于植物中下部(9~10cm),与3种植被高度无关;取食后上部掉落造成损失,特别是对克氏针茅的为害更大;亚洲小车蝗取食克氏针茅和糙隐子草时的存活率显著高于取食羊草时的存活率。结论:以克氏针茅和糙隐子草为优势植物的典型草原更适合亚洲小车蝗的发生与为害,应加强该类草原亚洲小车蝗的监测预警和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小车蝗 克氏针茅 羊草 糙隐子草 取食特性 典型草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沙葱萤叶甲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张鹏飞 周晓榕 +3 位作者 庞保平 常静 单艳敏 张卓然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005-1011,共7页
【目的】沙葱萤叶甲Galeruca daurica(Joannis)是一种近年来在内蒙古草原上猖獗成灾的新害虫,本研究旨在明确内蒙古沙葱萤叶甲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分化和基因交流程度。【方法】应用5对微卫星引物分析了沙葱萤叶甲8个地理种群的遗传... 【目的】沙葱萤叶甲Galeruca daurica(Joannis)是一种近年来在内蒙古草原上猖獗成灾的新害虫,本研究旨在明确内蒙古沙葱萤叶甲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分化和基因交流程度。【方法】应用5对微卫星引物分析了沙葱萤叶甲8个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基因流和遗传分化。【结果】5个位点等位基因数为10~18,有效等位基因数为9.2796~16.0388,多态信息含量值为0.6760~0.8985,期望杂合度为0.3430~0.5284,说明所选5个微卫星位点均为高度多态性位点。8个种群的期望杂合度为0.2216~0.3701,平均值为0.2680;种群间遗传分化系数为0.1244~0.4116,平均值为0.2521;种群间基因流为0.3574~1.7596,平均值为0.9622。8个地理种群根据遗传距离聚为3个分支,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4854,P=0.0180)。【结论】沙葱萤叶甲种群遗传多样性低,不同地理种群之间基因流较小,遗传分化程度高;沙葱萤叶甲迁移能力弱和地理阻碍可能是限制其基因交流和导致遗传高度分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葱萤叶甲 微卫星标记 遗传多样性 遗传分化 基因流 内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COI基因序列的内蒙古沙葱萤叶甲种群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 被引量:5
3
作者 张鹏飞 周晓榕 +2 位作者 庞保平 谭瑶 田帅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32-341,共10页
沙葱萤叶甲Galeruca daurica(Joannis)是一种近年来在内蒙古草原上猖獗发生为害的新害虫,为明确内蒙古沙葱萤叶甲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本研究测定了内蒙古8个地理种群的197头沙葱萤叶甲的线粒体COI基因417 bp序列,利用... 沙葱萤叶甲Galeruca daurica(Joannis)是一种近年来在内蒙古草原上猖獗发生为害的新害虫,为明确内蒙古沙葱萤叶甲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本研究测定了内蒙古8个地理种群的197头沙葱萤叶甲的线粒体COI基因417 bp序列,利用Dna SP 5.0、Arlequin 3.11和Network 4.6.1.0等软件对沙葱萤叶甲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分子变异等进行分析。在所分析的197个COI序列中,共有43个变异位点和62个单倍型,其中2个单倍型为各种群共享,每个种群具有3个及以上的独享单倍型。总种群的单倍型多态度指数Hd为0.9466,不同地理种群单倍型多态度Hd在0.8889-0.9600。总群体固定系数Fst为0.0315,基因流Nm为15.37。中性检验结果不显著(Tajima's D=-1.6300,0.10>P>0.05),说明内蒙古沙葱萤叶甲在较近的历史时期内没有出现种群扩张现象。分子变异分析(AMOVA)结果表明,沙葱萤叶甲的遗传分化主要来自种群内部(96.34%),而种群间未发生明显的遗传分化。各种群间遗传分化程度与地理距离无显著相关性。不同地理种群的单倍型在中介网络图上散布在不同的分布群中,未形成明显的地理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沙葱萤叶甲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高,基因交流程度高,遗传分化不明显且与地理距离无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葱萤叶甲 线粒体COI 遗传多样性 遗传分化 基因流 单倍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ResNet50的草原蝗虫种类智能识别APP系统
4
作者 甄又陈 王佳宇 +3 位作者 王宁 刘升平 林克剑 李艳艳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8-78,共11页
为解决草原蝗虫在防控调查中识别困难、时效低下、准确率低等问题,提出基于改进ResNet50的蝗虫种类智能识别APP系统。以移动端设备在不同环境下拍摄的4454张不同种类的蝗虫图片为基础,采用Adam优化器与余弦退火的学习率退火方式于GoogLe... 为解决草原蝗虫在防控调查中识别困难、时效低下、准确率低等问题,提出基于改进ResNet50的蝗虫种类智能识别APP系统。以移动端设备在不同环境下拍摄的4454张不同种类的蝗虫图片为基础,采用Adam优化器与余弦退火的学习率退火方式于GoogLeNet、ALexNet、VGGNet16、ResNet34、ResNet50、MobilenetV3六种分类模型训练成果对比下,挑选最优网络。加入注意力机制,提升模型准确率,又以改进后的网络为识别模型对其进行后续的端口接入与前端的平面设计,最终形成蝗虫识别APP。试验表明:改进后的模型平均准确率提升至98.9%;测试集中的准确率为96.6%,比改进前提高7%。该蝗虫识别APP系统可安装至移动端设备,以确保蝗虫调查时准确把握蝗虫发生的详细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蝗虫 监测 深度学习 注意力机制 改进ResNet5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虫嗅觉相关可溶性蛋白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5
作者 张玉 杨斌 王桂荣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29-240,共12页
昆虫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套高度敏感的嗅觉系统,通过该系统昆虫可以完成寻觅配偶、定位寄主及选择产卵位点等多种行为。在昆虫嗅觉系统中的可溶性蛋白主要有气味结合蛋白(odorant-binding protein, OBP)和化学感受蛋白(chemosensor... 昆虫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套高度敏感的嗅觉系统,通过该系统昆虫可以完成寻觅配偶、定位寄主及选择产卵位点等多种行为。在昆虫嗅觉系统中的可溶性蛋白主要有气味结合蛋白(odorant-binding protein, OBP)和化学感受蛋白(chemosensory protein, CSP)。OBP可以特异性结合并运输疏水性的气味分子相应的受体,是昆虫化学识别过程的第一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CSP与OBP的结构和功能类似,主要参与化合物的识别和运输,尽管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CSP也参与了昆虫的化学感受过程,但已有研究发现,CSP在昆虫嗅觉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分子特性、蛋白结构、表达模式、生理功能等方面分别对昆虫的OBP和CSP进行了概述,为深入的研究两者的功能提供理论参考,进而为以昆虫嗅觉系统为靶标的害虫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味结合蛋白 化学感受蛋白 化学通讯 基因表达 蛋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草根部新害虫凯纹透翅蛾的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
6
作者 苏佳 包芳 +6 位作者 王桂萍 宋忠兴 刘海港 唐志书 刘莎 谭瑶 于毅 《山西农业科学》 2025年第3期107-113,共7页
为了明确凯纹透翅蛾幼虫在甘草根部的为害及其空间分布型和理论抽样技术,为科学开展该害虫的虫口调查和防治工作提供技术支撑,试验采用6种聚集度指数(C、Ca、I、m*、m*/m、k)、Iwao回归分析法和Taylor幂法则分析研究了甘草根部凯纹透翅... 为了明确凯纹透翅蛾幼虫在甘草根部的为害及其空间分布型和理论抽样技术,为科学开展该害虫的虫口调查和防治工作提供技术支撑,试验采用6种聚集度指数(C、Ca、I、m*、m*/m、k)、Iwao回归分析法和Taylor幂法则分析研究了甘草根部凯纹透翅蛾幼虫的空间分布型,应用Iwao理论抽样和序贯抽样技术,计算了Blackith聚集平均值λ,分析了凯纹透翅蛾幼虫种群聚集的原因,建立甘草根部凯纹透翅蛾幼虫田间调查的理论取样数量和序贯抽样模型。结果表明,凯纹透翅蛾幼虫对不同年生甘草的危害率为4.83%~43.00%,平均虫口密度为0.02~1.75头/株。凯纹透翅蛾幼虫在甘草田间的空间分布模式总体上呈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且个体间相互吸引,受种群密度的影响较大,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其聚集的程度也逐渐增强,聚集原因是由环境条件和其固有特性共同作用的结果。进一步分析提出了不同种群密度下凯纹透翅蛾幼虫的理论抽样模型和基于防治指标的序贯抽样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 凯纹透翅蛾 幼虫 Iwao回归分析法 Taylor幂法则 空间分布型 抽样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葱萤叶甲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8
7
作者 昊翔 周晓榕 +2 位作者 庞保平 张卓然 包祥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06-1108,共3页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饲养相结合的方法,明确了沙葱萤叶甲(Galeruca daurica)的生活史和主要生物学特性,以期为该虫的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必要的基础。在锡林郭勒草原,沙葱萤叶甲1年发生1代,以卵在牛粪、石块及草丛下越冬,越冬卵最早于4月...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饲养相结合的方法,明确了沙葱萤叶甲(Galeruca daurica)的生活史和主要生物学特性,以期为该虫的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必要的基础。在锡林郭勒草原,沙葱萤叶甲1年发生1代,以卵在牛粪、石块及草丛下越冬,越冬卵最早于4月上旬开始孵化,4月下旬为孵化盛期。幼虫大量取食新鲜的沙葱(Allium mongolium)、多根葱(Allium polyrhizum)及野韭(Allium ramosum)等葱属植物。5月中旬老熟幼虫开始化蛹,6月上旬成虫开始羽化,随后进入越夏蛰伏期。8月下旬雌雄成虫开始交尾产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葱萤叶甲 生活史 生物学特性 形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花苜蓿田牛角花齿蓟马诱集技术优化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乔浪 张志强 +3 位作者 班丽萍 倪鹏 韩海斌 谭瑶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51-1360,共10页
为明确诱虫板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田中牛角花齿蓟马Odontothrips loti (Haliday)的诱集作用,本研究分别于2021和2022年连续两年测定了苜蓿生长期不同颜色诱虫板、不同悬挂高度、田间不同设置位置、每日不同时段等因素对紫花... 为明确诱虫板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田中牛角花齿蓟马Odontothrips loti (Haliday)的诱集作用,本研究分别于2021和2022年连续两年测定了苜蓿生长期不同颜色诱虫板、不同悬挂高度、田间不同设置位置、每日不同时段等因素对紫花苜蓿田内牛角花齿蓟马诱集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牛角花齿蓟马对白色诱虫板趋性最高,两年平均诱集量分别为293.10头/板和219.00头/板,且白色诱虫板对天敌影响最小,益害比为0.05;白色诱虫板悬挂高度在50 cm处诱集效果显著高于20 cm处;诱虫板在田间边缘地段较中央地段的诱集效果好;在每日不同的4个时段内,下午至黄昏时分诱集到的牛角花齿蓟马的数量较其他时段多。在苜蓿一年生长期内,6月底至7月中旬,当苜蓿处于第二茬生长期时,诱集到的牛角花齿蓟马数量最多,平均诱集量为454.63头/板,7月13日前后达到为害顶峰,平均诱集量为623.50头/板;而每一茬次苜蓿在现蕾期时,牛角花齿蓟马为害最重。本研究利用色板诱集技术为紫花苜蓿田重大害虫牛角花齿蓟马绿色综合防控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角花齿蓟马 诱虫板 紫花苜蓿 诱集作用 绿色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转录组分析的紫花苜蓿组成型抗蓟马性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爽爽 代蕊 +5 位作者 陈崎 刘慧洁 姜晓红 特木尔布和 谭瑶 张志强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4-50,共7页
为了探究紫花苜蓿组成型抗蓟马转录调控机制,以自主培育的抗蓟马苜蓿品种草原4号为研究对象,以感蓟马苜蓿品种草原2号为对照,采用RNA-seq技术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试验共获得82.34 Gb clean data,组装得到77837个unigenes,139949个转录... 为了探究紫花苜蓿组成型抗蓟马转录调控机制,以自主培育的抗蓟马苜蓿品种草原4号为研究对象,以感蓟马苜蓿品种草原2号为对照,采用RNA-seq技术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试验共获得82.34 Gb clean data,组装得到77837个unigenes,139949个转录本,平均序列长度为830.17 bp;共有47573个unigenes被注释到六大数据库中。与草原2号相比,草原4号共检测到差异基因2388个,其中上调基因1361个,下调基因1027个。KEGG对相关差异基因的功能注释表明,上调基因主要注释到能量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等代谢过程以及遗传信息处理相关途径,下调基因主要注释到遗传信息处理、细胞过程和环境适应相关途径。qRT-PCR验证结果发现所选的8个基因在2个品种中的相对表达量同RNA-Seq测的结果一致,说明本试验中转录组的结果可靠。结果可为揭示苜蓿组成型抗蓟马机理奠定基础,进而为抗蓟马新品种培育及蓟马防治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抗蓟马 转录组 RNA-SEQ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寄主植物代谢物对沙葱萤叶甲取食的影响
10
作者 李金蔚 李玲 +1 位作者 李娜 庞保平 《北方农业学报》 2024年第4期84-93,共10页
【目的】揭示寄主植物代谢物对沙葱萤叶甲取食量和取食偏好的影响。【方法】选取沙葱萤叶甲寄主植物的6种代谢物(3种次级代谢物,分别为异槲皮苷、异黄酮和芦丁;3种初级代谢物,分别为D-半乳糖、β-D-葡萄糖和L-鼠李糖),以10%DMSO溶液分... 【目的】揭示寄主植物代谢物对沙葱萤叶甲取食量和取食偏好的影响。【方法】选取沙葱萤叶甲寄主植物的6种代谢物(3种次级代谢物,分别为异槲皮苷、异黄酮和芦丁;3种初级代谢物,分别为D-半乳糖、β-D-葡萄糖和L-鼠李糖),以10%DMSO溶液分别配制0.01 mmol/L(低浓度)、0.10 mmol/L(中浓度)和1.00 mmol/L(高浓度)6种代谢物处理液浸泡韭菜,饲喂沙葱萤叶甲,以饲喂10%DMSO溶液浸泡的韭菜为对照组,测定沙葱萤叶甲(幼虫、成虫)对不同寄主代谢物的取食量;应用二项叶碟选择法研究沙葱萤叶甲对不同代谢物及不同浓度处理组的取食偏好。【结果】沙葱萤叶甲幼虫对高浓度异槲皮苷处理的取食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中、高浓度L-鼠李糖处理的取食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沙葱萤叶甲成虫对低、中浓度异黄酮和低、高浓度L-鼠李糖处理的取食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沙葱萤叶甲幼虫对中、高浓度异黄酮,高浓度芦丁和低浓度β-D-葡萄糖处理的取食偏好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对低浓度L-鼠李糖处理的取食偏好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沙葱萤叶甲成虫对高浓度异槲皮苷处理的取食偏好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对高浓度异黄酮、芦丁和D-半乳糖处理的取食偏好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寄主植物代谢物对沙葱萤叶甲取食的影响与代谢物种类、含量以及沙葱萤叶甲的发育阶段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寄主植物代谢物 沙葱萤叶甲 取食量 取食偏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感受蛋白基因OasiCSP4在亚洲小车蝗型变过程中的表达谱分析
11
作者 石慧娟 李艳艳 +2 位作者 王莉莉 霍志家 庞保平 《北方农业学报》 2024年第4期19-28,共10页
【目的】揭示化学感受蛋白基因OasiCSP4在亚洲小车蝗两型转变过程中的表达模式,为OasiCSP4功能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将亚洲小车蝗雌、雄虫分别在群居型散居化处理和散居型群居化处理0、1、6、12、24、72 h后解剖为头、胸、腹、翅、触... 【目的】揭示化学感受蛋白基因OasiCSP4在亚洲小车蝗两型转变过程中的表达模式,为OasiCSP4功能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将亚洲小车蝗雌、雄虫分别在群居型散居化处理和散居型群居化处理0、1、6、12、24、72 h后解剖为头、胸、腹、翅、触角、前足、中足、后足8个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雌、雄虫不同时间、不同组织中的OasiCSP4表达谱并对其表达趋势进行分析。【结果】在群居型散居化处理过程中,雄虫前足OasiCSP4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处理0、6、24、72 h雌虫前足OasiCSP4相对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处理1 h雌虫头部OasiCSP4相对表达水平最高,处理12 h雌虫中足OasiCSP4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雄虫头、触角和中足OasiCSP4相对表达水平随处理时间延长而降低,处理6 h雄虫翅、前足和雌虫头、翅、触角、前足OasiCSP4相对表达水平最高。在散居型群居化处理过程中,OasiCSP4在雌虫前足的相对表达水平与其他组织相比差异显著(P<0.05);除处理0、1、72 h OasiCSP4在雄虫中足高表达外,其他处理时间下均在雄虫前足高表达;OasiCSP4在雄虫头、翅和雌、雄虫触角、前足中的相对表达水平随处理时间延长而降低,处理6 h雌虫头和中足OasiCSP4相对表达水最高。【结论】化学感受蛋白基因OasiCSP4在亚洲小车蝗两型转变过程中差异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小车蝗 化学感受蛋白基因 表达谱 型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异瓢虫食物消耗与利用与其猎物棉蚜的寄主植物种类相关(英文)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艳艳 周晓榕 +1 位作者 段文昌 庞保平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091-1097,共7页
【目的】猎物质量和类型在捕食者食物选择、消耗及营养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植物的营养质量影响植食者的营养质量,进而植食者作为捕食者猎物的营养质量。为进一步了解植物-猎物-捕食者三营养层的相互作用,研究了寄主植物对捕食者食... 【目的】猎物质量和类型在捕食者食物选择、消耗及营养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植物的营养质量影响植食者的营养质量,进而植食者作为捕食者猎物的营养质量。为进一步了解植物-猎物-捕食者三营养层的相互作用,研究了寄主植物对捕食者食物消耗与利用的影响。【方法】在室内评价了多异瓢虫Hippodamia variegata(Goeze)4龄幼虫和雌成虫取食和利用5种不同葫芦科植物上的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的效率。【结果】多异瓢虫4龄幼虫和成虫均对南瓜Cucurbita moschata var.melonaeformis上的蚜虫取食量最高,而对瓢葫芦Lagenaria siceraria var.gourda上的蚜虫取食量最低。4龄幼虫取食哈密瓜Cucumis melo var.cantalupensis上的蚜虫时,其相对生长率、食物利用率和食物转化率均达到最大,而雌成虫在取食黄瓜Cucumis sativus和搅瓜Cucurbita pepo var.medullosa上的蚜虫时,其相对生长率不存在显著差异,在取食黄瓜、瓢葫芦和搅瓜上的蚜虫时,其食物利用率和食物转化率也不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哈密瓜上的瓜蚜更适宜作为多异瓢虫4龄幼虫的猎物,而黄瓜、瓢葫芦和搅瓜上的瓜蚜更适宜作为成虫的猎物。【结论】寄主植物种类与多异瓢虫对棉蚜的捕食效率相关,该结论为进一步利用昆虫的食性对害虫进行控制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异瓢虫 瓜蚜 寄主植物 三级营养关系 食物消耗与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温和恒温对沙葱萤叶甲发育速率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周晓榕 韩凤阳 +3 位作者 昊翔 庞保平 杨晓东 张鹏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31-935,共5页
沙葱萤叶甲为近年来在内蒙古草原猖獗成灾的新害虫,为明确温度对其发育速率的影响,分别设置5个变温组合(8/20℃,11/23℃,14/26℃,17/29℃和20/32℃)和6个恒温(13℃,17℃,21℃,25℃,29℃和33℃),比较了变温和恒温对沙葱萤叶甲幼虫和蛹发... 沙葱萤叶甲为近年来在内蒙古草原猖獗成灾的新害虫,为明确温度对其发育速率的影响,分别设置5个变温组合(8/20℃,11/23℃,14/26℃,17/29℃和20/32℃)和6个恒温(13℃,17℃,21℃,25℃,29℃和33℃),比较了变温和恒温对沙葱萤叶甲幼虫和蛹发育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变温组合和恒温对沙葱萤叶甲幼虫和蛹的发育速率有显著的影响。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在变温条件下,1龄幼虫期、2龄幼虫期、3龄幼虫期、总幼虫期和蛹期分别从最低温度组合(8/20℃,平均15℃)的11.00,13.44,23.18,46.42和16.89 d,缩短至最高温度组合(20/32℃,平均27℃)的4.92,4.63,9.17,17.83和5.83 d;在恒温条件下,13℃下幼虫不能发育和存活,1龄幼虫期、2龄幼虫期、3龄幼虫期、总幼虫期和蛹期分别从17℃的14.50,10.75,20.63,45.50和11.00 d,缩短至33℃的6.10,5.47,10.60,22.17和5.33 d。在变温条件下,幼虫和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7.44℃和8.48℃,有效积温分别为344.82日度和113.52日度;在恒温条件下,幼虫和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0.64℃和5.11℃,有效积温分别为714.28日度和147.06日度。变温促进了沙葱萤叶甲幼虫和蛹的发育,本研究结果为沙葱萤叶甲的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葱萤叶甲 变温 恒温 发育速率 发育起点温度 有效积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对沙葱萤叶甲越冬卵存活和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16
14
作者 高靖淳 周晓榕 +3 位作者 庞保平 包祥 罗建平 额尔登其木格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881-886,共6页
【目的】沙葱萤叶甲Galeruca daurica(Joannis)是近年来在内蒙古草原暴发成灾的一种新害虫,以卵在牛粪、石块及草丛下越冬,了解其越冬卵的抗寒能力有助于预测其分布范围及种群数量动态。【方法】在室内测定了沙葱萤叶甲越冬卵在不同低... 【目的】沙葱萤叶甲Galeruca daurica(Joannis)是近年来在内蒙古草原暴发成灾的一种新害虫,以卵在牛粪、石块及草丛下越冬,了解其越冬卵的抗寒能力有助于预测其分布范围及种群数量动态。【方法】在室内测定了沙葱萤叶甲越冬卵在不同低温条件下(-18^-39℃)暴露12和24 h及在-30℃低温条件下暴露不同时间(0~60 d)的存活率以及存活卵的发育历期。【结果】低温强度和暴露时间对沙葱萤叶甲越冬卵的存活率有显著影响,随着温度的降低和暴露时间的延长,越冬卵的存活率降低。当温度≤-33℃暴露12 h或≤-30℃暴露24 h,越冬卵存活率显著低于其相应的对照(25℃)。越冬卵低温暴露12和24 h的致死中温度(LT50)分别为-33.08和-32.13℃,在-30℃下的致死中时间(Lt50)为33.33 d。经-36℃低温暴露12 h或≤-33℃低温暴露24 h后,存活的越冬卵发育历期显著延长,而-30℃低温暴露30 d内差异不显著。【结论】沙葱萤叶甲越冬卵抗寒能力强,冬季低温通常不会造成越冬卵的大量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葱萤叶甲 抗寒性 越冬卵 存活率 致死温度 致死时间 发育历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诱虫色板及悬挂方式对紫花苜蓿田牧草盲蝽的诱集效果 被引量:4
15
作者 谭瑶 乔浪 +5 位作者 李玲 杨佳乐 韩海斌 朱猛蒙 张志强 倪鹏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26-1233,共8页
为探究诱虫板对紫花苜蓿田(Medicago sativa L.)中牧草盲蝽(Lygus pratensis Linnaeus)的诱集作用,本研究分别于2021和2022年,在生长期苜蓿田设置8种不同颜色诱虫板、20 cm和50 cm两个不同悬挂高度、田间边缘和中央两个不同挂板地段和... 为探究诱虫板对紫花苜蓿田(Medicago sativa L.)中牧草盲蝽(Lygus pratensis Linnaeus)的诱集作用,本研究分别于2021和2022年,在生长期苜蓿田设置8种不同颜色诱虫板、20 cm和50 cm两个不同悬挂高度、田间边缘和中央两个不同挂板地段和每日早上(7:00—11:00)、中午(11:00—15:00)、下午(15:00—19:00)及晚上(19:00—次日7:00)4个不同挂板时段,调查不同诱虫板及悬挂方式对牧草盲蝽的诱集效果。结果表明两年中牧草盲蝽均对绿色诱虫板趋性最强,试验期间每5 d的平均诱集量分别为9.41头·板^(-1)和10.79头·板^(-1),显著高于其他7种色板(P<0.05);绿色诱虫板悬挂高度在50 cm处诱集效果显著高于20 cm处(P<0.05);在田间边缘地段较中央地段诱虫板的诱集效果好(P<0.05);在每日监测的4个时段内,下午时段诱集到的虫量最多;5月下旬和6月下旬牧草盲蝽为害达到高峰,第二茬苜蓿及前两茬苜蓿现蕾期诱集到的牧草盲蝽数量最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牧草盲蝽 紫花苜蓿 诱虫板 诱集作用 绿色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牧草盲蝽实时定量PCR内参基因的筛选 被引量:12
16
作者 贾冰 马亿 +4 位作者 庞保平 单艳敏 鲍青龙 韩海斌 谭瑶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379-1391,共13页
【目的】筛选出适合牧草盲蝽Lygus pratensis在不同条件下稳定表达的内参基因。【方法】选取编码牧草盲蝽α-微管蛋白、β-微管蛋白、肌动蛋白、延伸因子、琥珀酸脱氢酶复合体A、泛素、转录起始因子TFIID亚基、谷胱甘肽S-转移酶、核糖... 【目的】筛选出适合牧草盲蝽Lygus pratensis在不同条件下稳定表达的内参基因。【方法】选取编码牧草盲蝽α-微管蛋白、β-微管蛋白、肌动蛋白、延伸因子、琥珀酸脱氢酶复合体A、泛素、转录起始因子TFIID亚基、谷胱甘肽S-转移酶、核糖体蛋白L32及TATA盒结合蛋白的10条基因为候选内参基因,采用qRT-PCR技术测定其在牧草盲蝽不同性别成虫、成虫不同组织、不同龄期、对功夫菊酯不同抗性成虫、不同温度及不同杀虫剂分别处理后的成虫共6类样品中的表达量;采用BestKeeper,geNorm,NormFinder及RefFinder 4种计算程序对各候选基因的表达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依据获得的有效qRT-PCR数据前提,利用不同计算方法综合分析得出:在牧草盲蝽成虫不同组织中和对功夫菊酯不同抗性成虫中最稳定表达的内参基因均为RPL32;不同温度处理、不同性别成虫中、不同杀虫剂处理和不同龄期牧草盲蝽中最稳定表达的内参基因分别为UBQ,SDHA,β-tubulin和TAF。通过geNorm软件判断配对变异数确定的内参基因最佳数目,结合RefFinder对基因表达稳定性综合排序的结果可得:牧草盲蝽不同成虫组织中、不同性别成虫中、不同龄期、对功夫菊酯不同抗性成虫中、不同温度及杀虫剂分别处理的成虫等各组的最优内参基因组合分别为RPL32+TAF,SDHA+GST,TAF+GST+UBQ,RPL32+GST,UBQ+ACT+β-tubulin和β-tubulin+TAF+RPL32。【结论】本研究获得的牧草盲蝽在不同条件下表达最稳定及最适内参基因组合,都可用于后续的基因定量表达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牧草盲蝽 QRT-PCR 内参基因 基因表达分析 表达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寄主植物对牧草盲蝽生长发育、繁殖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9
17
作者 贾冰 谭瑶 +3 位作者 付晓彤 韩海斌 常静 庞保平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18年第8期1975-1984,共10页
室内条件下测定了8种寄主植物饲养牧草盲蝽(Lygus pratensis)后,其若、成虫发育历期、存活率、产卵量、体重及性比等生命参数变化,并测定了牧草盲蝽成虫淀粉酶及海藻糖酶的活性。结果表明,在黑豆(Glycine max)上饲养,牧草盲蝽不能发育存... 室内条件下测定了8种寄主植物饲养牧草盲蝽(Lygus pratensis)后,其若、成虫发育历期、存活率、产卵量、体重及性比等生命参数变化,并测定了牧草盲蝽成虫淀粉酶及海藻糖酶的活性。结果表明,在黑豆(Glycine max)上饲养,牧草盲蝽不能发育存活;在苜蓿(Medicago sativa)和大豆(Glycine max)上饲养,若虫发育期最短,分别为14.27和17.24d;在苜蓿和玉米(Zea mays)上饲养,若虫存活率最高。在四季豆(Phaseolus vulgaris)及苜蓿上饲养,成虫的发育期最长,雌成虫均为29.40d,雄成虫分别为28.87及30.00d;在四季豆、大豆及玉米上饲养,单雌产卵量最高,均超过了每雌120粒;在四季豆上饲养成虫产卵期最长,为22.53d。在棉花(Gossypium hirsutum)和苜蓿上饲养,牧草盲蝽成虫的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供试植物(P<0.05),而海藻糖酶活性无显著变化(P>0.05)。因此,不同寄主植物对牧草盲蝽生长发育与繁殖及淀粉酶活性有显著的影响,但对海藻糖酶活性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牧草盲蝽 寄主植物 存活率 发育历期 消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牧草盲蝽CYP6A13和钠离子通道LPVSSC基因的克隆及参与高效氯氟氰菊酯的抗性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马亿 张文兵 +4 位作者 张宏玲 马红悦 韩海斌 庞保平 谭瑶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52-1263,共12页
昆虫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抗性主要是解毒酶活性的增强和钠离子通道的敏感度降低所致。本研究采用RT-PCR和RACE技术克隆获得了牧草盲蝽Lygus pratensis P450 CYP6A13基因(GenBank登录号:MN782520)及钠离子通道LPVSSC基因cDNA全长序... 昆虫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抗性主要是解毒酶活性的增强和钠离子通道的敏感度降低所致。本研究采用RT-PCR和RACE技术克隆获得了牧草盲蝽Lygus pratensis P450 CYP6A13基因(GenBank登录号:MN782520)及钠离子通道LPVSSC基因cDNA全长序列(GenBank登录号:MW821485)。其中CYP6A13基因全长2003 bp,开放阅读框1503 bp,编码500个氨基酸,预测蛋白分子质量为57.2 kDa,主要位于细胞内质网,等电点为5.77,无跨膜区和信号肽,存在血红素结合保守功能区。同源比对与系统进化分析表明,牧草盲蝽的CYP6A13与分类学关系上较为接近的昆虫同源蛋白间高度相似。钠离子通道序列LPVSSC开放阅读框6072 bp,编码2024个氨基酸,预测蛋白分子质量为228.94 kDa,等电点为4.99,无信号肽,有多个跨膜区域,4个同源结构域(I~IV),每个结构域有6个跨膜片段(S1~S6),存在MFM基序。基因表达谱结果表明:CYP6A13在牧草盲蝽成虫头部的表达量高于胸、腹部;室内筛选的高效氯氟氰菊酯抗性R 14、R 6品系的CYP6A13表达量是敏感品系的18.74和5.45倍;CYP6A13表达量在雌、雄成虫之间无显著差异;不同发育期基因表达量为:初羽化成虫>5龄若虫>4龄若虫>3龄若虫>2龄若虫>1龄若虫。测序比对高效氯氟氰菊酯抗性与敏感品系的钠离子通道序列IIS4~IIS6区域,未发现存在可能导致靶标抗性的氨基酸突变。结果表明CYP6A13基因过表达可能导致了牧草盲蝽对高效氯氟氰菊酯的抗药性,为深入解析CYP6A13基因介导抗药性的功能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牧草盲蝽 细胞色素P450 钠离子通道 表达谱 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葱萤叶甲成虫越夏期间糖类、蛋白及脂肪含量的变化 被引量:13
19
作者 陈龙 周晓榕 +2 位作者 高利军 谭瑶 庞保平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808-814,共7页
【目的】明确沙葱萤叶甲Galeruca daurica成虫在越夏不同阶段主要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的特点,为进一步揭示其越夏的机理提供基础。【方法】分别采用蒽酮硫酸法和氯仿-甲醇法测定越夏不同阶段(越夏前、越夏期和越夏后)的沙葱萤叶甲成虫体内... 【目的】明确沙葱萤叶甲Galeruca daurica成虫在越夏不同阶段主要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的特点,为进一步揭示其越夏的机理提供基础。【方法】分别采用蒽酮硫酸法和氯仿-甲醇法测定越夏不同阶段(越夏前、越夏期和越夏后)的沙葱萤叶甲成虫体内总糖、海藻糖、糖原、脂肪及水分含量;采用考马斯亮蓝G-250染色法测定总蛋白含量。【结果】总糖、水分和总蛋白含量在沙葱萤叶甲成虫越夏前(分别为26.81μg/mg,77.47%和63.17μg/mg)和越夏后(分别为26.41~26.85μg/mg,75.29%~76.65%和59.53~64.93μg/mg)显著高于越夏期(分别为18.77~21.14μg/mg,61.50%~67.20%和39.82~52.54μg/mg),而糖原含量变化趋势正好相反(越夏前:8.43μg/mg;越夏后:5.91~6.14μg/mg;越夏期:10.18~11.58μg/mg),脂肪含量在越夏后(11.48%~11.65%)显著低于越夏前(42.48%)和越夏期(36.05%~64.79%);脂肪和总蛋白含量在越夏期间逐渐下降,而水分、总糖和糖原含量变化不明显;海藻糖含量在越夏不同阶段波动较大(2.66~25.31μg/mg)。【结论】脂肪和糖原是沙葱萤叶甲成虫越夏的主要能源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葱萤叶甲 越夏 滞育 糖类 糖原 海藻糖 蛋白 脂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葱萤叶甲热激蛋白基因GdHsp70的克隆与表达模式分析 被引量:14
20
作者 谭瑶 张玉 +3 位作者 霍志家 周晓榕 单艳敏 庞保平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865-875,共11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克隆沙葱萤叶甲Galeruca daurica热激蛋白Hsp70基因,并对其进行序列和表达模式分析,探讨该基因在沙葱萤叶甲生长发育及响应温度胁迫方面的作用。【方法】采用RT-PCR和RACE技术从沙葱萤叶甲2龄幼虫中克隆Hsp70基因,并... 【目的】本研究旨在克隆沙葱萤叶甲Galeruca daurica热激蛋白Hsp70基因,并对其进行序列和表达模式分析,探讨该基因在沙葱萤叶甲生长发育及响应温度胁迫方面的作用。【方法】采用RT-PCR和RACE技术从沙葱萤叶甲2龄幼虫中克隆Hsp70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用Wo LF PSORT在线软件进行亚细胞定位预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该基因在沙葱萤叶甲成虫不同组织(头、胸和腹)中、不同发育阶段(卵、1-3龄幼虫、蛹、雌雄成虫)、不同温度(-14,-10,-5,0,5,10,15,20,25和30℃)处理1 h的2龄幼虫及0℃下分别处理0 min,15 min,30min,1 h,1.5 h,2 h和3 h时卵中的相对表达量。【结果】克隆获得一个沙葱萤叶甲Hsp70基因并命名为GdHsp70(GenBank登录号:KY460462),该基因全长2 340 bp,开放阅读框(ORF)1 899 bp,编码632个氨基酸,预测蛋白质分子量为70.12 k D,等电点(p I)为4.79,无跨膜区,无信号肽。蛋白质亚细胞定位预测该蛋白主要位于细胞质内。蛋白质结构域分析表明,GdHsp70有3个功能保守区。同源比对与系统进化分析表明,GdHsp70与分类学关系上较为接近的昆虫的同源蛋白间有较高的相似度。组织特异性和不同发育阶段表达分析表明,GdHsp70在沙葱萤叶甲成虫胸部和卵期表达量最高;高温和低温胁迫均能诱导沙葱萤叶甲2龄幼虫体内GdHsp70的表达,其中-10℃处理1 h表达量最高;0℃低温处理卵15 min至3 h后均能诱导GdHsp70不同程度的表达上调,其中处理1 h上调幅度最大。【结论】沙葱萤叶甲GdHsp70与该虫的生长发育相关,并对高低温胁迫的响应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葱萤叶甲 热激蛋白70 基因克隆 表达分析 温度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