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蒙古正镶白旗草地植物区系研究
1
作者 余丹丹 刘冠志 +2 位作者 王忠武 张恒 王占义 《草原与草业》 2025年第2期43-48,共6页
为研究内蒙古正镶白旗草地植物组成及植物区系特征,通过样线法与样方法对正镶白旗草地植物资源进行调查,采用植物区系地理研究方法,对其区系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正镶白旗草地植物共472种,隶属于59科227属。其中,被子植物占绝对优... 为研究内蒙古正镶白旗草地植物组成及植物区系特征,通过样线法与样方法对正镶白旗草地植物资源进行调查,采用植物区系地理研究方法,对其区系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正镶白旗草地植物共472种,隶属于59科227属。其中,被子植物占绝对优势(科、属和种的数量分别占白旗草地植物的98.31%、99.56%、99.79%)。以禾本科、菊科、豆科、苋科植物为主,合计植物237种,占总种数的50.21%。(2)生活型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370种,占78.39%),1~2年生草本次之(81种,占17.16%),乔木仅榆树1种。(3)正镶白旗草地植物科的地理成分有5个分布区类型及5个变型,世界分布有32科,热带成分占比49.99%,温带成分占比50.01%,呈过渡特征。属的地理成分以温带成分为主(占非世界分布属的85.56%),北温带成分优势显著,热带成分以泛热带为主,仅1属为中国特有属,无中国特有科,区系表现出温带性质强、特有性弱的特征。本研究为正镶白旗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镶白旗 草地植物 地理区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荒漠草原植物群落对枯落物添加的响应
2
作者 杨建庆 王静 +3 位作者 李治国 那亚 王忠武 韩国栋 《中国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38,共9页
为探究枯落物对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特征以及功能群的影响,以内蒙古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连续十余年过度放牧的退化草原进行枯落物添加野外控制试验,处理包括不添加(CK)、添加83.3 g/m^(2)、添加166.6 g/m^... 为探究枯落物对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特征以及功能群的影响,以内蒙古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连续十余年过度放牧的退化草原进行枯落物添加野外控制试验,处理包括不添加(CK)、添加83.3 g/m^(2)、添加166.6 g/m^(2)枯落物。结果显示,添加枯落物对群落高度、盖度、密度以及地上生物量均有正向影响。添加83.3 g/m^(2)处理下群落高度、盖度和地上生物量分别显著增加了2 cm、3%和9 g/m^(2),植物多样性显著增加。添加枯落物加剧了多年生丛生禾草与多年生根茎禾草和多年生杂类草间的竞争关系,植物通过改变功能群占比来适应环境变化,其中添加83.3 g/m^(2)枯落物对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的影响更为显著。综上,适量的枯落物输入通过影响群落多样性以及功能群间的关系使草地正向生长,有助于退化草地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落物 荒漠草原 群落 功能群 植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放牧强度对荒漠草原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3
作者 张磊 张玉娟 +5 位作者 孙世贤 徐学宝 邢越 刘晓丽 高翠萍 王成杰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541-2547,共7页
研究不同放牧强度对荒漠草原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了解放牧对土壤有机碳的调控机制,旨在为合理控制放牧强度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以内蒙古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含量、土壤理化性... 研究不同放牧强度对荒漠草原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了解放牧对土壤有机碳的调控机制,旨在为合理控制放牧强度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以内蒙古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含量、土壤理化性质和地上地下生物量及枯落物量。研究结果表明,未放牧处理荒漠草原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含量显著高于放牧处理(P<0.05);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土壤全氮(Total nitrogen,TN)含量逐渐降低,土壤碱解氮(Alkaline nitrogen,AN)未放牧处理均显著高于放牧处理(P<0.05),土壤容重(Bulk density,BD)、pH值逐渐升高,未放牧处理显著低于放牧处理(P<0.05),地上生物量(Aboveground biomass,AGB)、地下生物量(Belowground biomass,BGB)和枯落物(Litters,L)均随着放牧强度增加而降低。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和理化性质的相关分析得出,土壤SOC含量与土壤TN,AN,AGB,L含量表现为显著正相关,土壤SOC含量与土壤BD、pH值表现为显著负相关。本研究结果表明,过度放牧会显著减少土壤有机碳。因此,建议将放牧强度维持在轻度放牧(1.54羊·hm^(-2)·a^(-1))可以有效地维持荒漠草地生产力和保护土壤有机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牧强度 荒漠草原 土壤有机碳 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草原不同放牧强度绵羊牧食行为变化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4
作者 鞠馨 王伟 +3 位作者 沈婷婷 王煜鑫 韩国栋 武倩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924-1933,共10页
本研究基于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荒漠草原的长期放牧试验平台,设置对照(CK)、轻度放牧(LG)、中度放牧(MG)、重度放牧(HG)4个放牧强度,探究2022年不同放牧强度下绵羊(Ovisaries)采食、卧息等牧食行为的变化及其与植物和土壤环境因... 本研究基于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荒漠草原的长期放牧试验平台,设置对照(CK)、轻度放牧(LG)、中度放牧(MG)、重度放牧(HG)4个放牧强度,探究2022年不同放牧强度下绵羊(Ovisaries)采食、卧息等牧食行为的变化及其与植物和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放牧强度增加,绵羊采食时间显著增加,卧息时间显著减少,活动量及活动距离显著增加(P<0.05);绵羊牧食行为与植物现存量和多样性、大气和土壤温度显著相关,植物现存量和多样性越高,绵羊采食时间越短,卧息时间越长,大气和土壤温度的升高同样会导致绵羊采食时间缩短,卧息时间增加。因此,重度放牧下绵羊减少卧息时间、延长采食时间,主要与植物生产力低和植被组成单一有关,同时大气温度和土壤温度也对其牧食行为产生影响。这些发现为优化草地放牧管理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花针茅荒漠草原 载畜率 绵羊 牧食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品种饲用大豆农艺特征及其还田的土壤养分和酶活性效应
5
作者 齐海波 樊俊梅 +6 位作者 赵韦 王明玖 吴阿荣 马一鸣 李舒宁 索媛 吴倩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512-2520,共9页
本研究旨在观测不同品种饲用大豆(Glycine max(L.)Merr.)的农艺特征及其还田对耕作土壤的改良效果,分析肥田效应,以期为土壤改良寻找更多的绿肥资源。以品种‘S001草食兼用杂交野大豆’(S001)‘内农S002饲用大豆’(S002)‘蒙农S003饲用... 本研究旨在观测不同品种饲用大豆(Glycine max(L.)Merr.)的农艺特征及其还田对耕作土壤的改良效果,分析肥田效应,以期为土壤改良寻找更多的绿肥资源。以品种‘S001草食兼用杂交野大豆’(S001)‘内农S002饲用大豆’(S002)‘蒙农S003饲用大豆’(S003)‘蒙农S004饲用大豆’(S004)‘蒙农S005饲用大豆’(S005)和‘蒙农S006饲用大豆’(S006)为绿肥材料,以清耕为对照(CK),于2023年5月上旬在呼和浩特市蒙草种业中心试验田进行小区田间种植。于盛花期翻压,待饲用大豆腐解后随机采集20 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养分含量和土壤酶活性。结果表明:饲用大豆翻压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养分含量(P<0.05),土壤pH值降低0.86~0.95;土壤蔗糖酶、过氧化氢酶、磷酸酶和脲酶活性均显著增加(P<0.05),增幅分别为52.9%~67.9%,1.3%~6.1%,8.1%~42.5%和21.0%~56.6%。综上所述,不同品种饲用大豆用作绿肥,显著改善了土壤的养分含量和酶活性,其中S001,S004和S005处理在提升土壤结构、降低容重和pH值方面表现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饲用大豆 农艺特性 还田 土壤理化特性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麦草种子产量与饲草产量性状的关系
6
作者 常宇冬 云岚 +3 位作者 高志琦 李博华 周成美 穆乙鑫 《草原与草业》 2025年第2期19-24,共6页
多年生牧草的生长过程和利用方式与农作物有很大的不同,农作物仅需关注种子产量,而多年生牧草需要兼顾饲草产量与种子产量。新麦草(Psathrostachys juncea)是新麦草属中的多年生优质牧草,在草地生态建设和退化草地改良中发挥重要作用。... 多年生牧草的生长过程和利用方式与农作物有很大的不同,农作物仅需关注种子产量,而多年生牧草需要兼顾饲草产量与种子产量。新麦草(Psathrostachys juncea)是新麦草属中的多年生优质牧草,在草地生态建设和退化草地改良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进一步提高新麦草草产量与种子产量,需要明确饲草产量与种子产量间的相互关系。本研究以新麦草BC1群体为材料,测定4个种子产量性状和7个草产量性状。通过相关性分析、典型冗余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分析新麦草种子产量性状与草产量性状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千粒重与株高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穗粒重与旗叶宽和分蘖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分蘖数、株高和千粒重的结构系数相对较大,表明分蘖数、株高和千粒重是决定新麦草种子产量的主要因素。由主成分分析所得的4个主成分因子对新麦草种子产量性状和草产量性状的累积贡献率为63.95%。因此,可以通过分蘖数、株高和旗叶宽来预测新麦草的种子产量,最终提高新麦草的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麦草 种子产量性状 饲草产量性状 多变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环境变化对叶际微生物影响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叶子健 白璐 +2 位作者 温芸卓 李雨昕 任海燕 《草原与草业》 2024年第4期9-14,共6页
随着全球气候不断变化,重塑地球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结构已成为共识,植物与叶际微生物之间的复杂关系日益受到关注。本研究综述了最新的科研成果,探讨了气候变暖、氮沉降、降水格局变化以及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等关键全球变化因子如何... 随着全球气候不断变化,重塑地球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结构已成为共识,植物与叶际微生物之间的复杂关系日益受到关注。本研究综述了最新的科研成果,探讨了气候变暖、氮沉降、降水格局变化以及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等关键全球变化因子如何影响植物叶际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结构和功能特性。研究表明,这些全球环境变化因子通过影响植物的生理机能、叶片特性及其分泌物,间接地改变了叶际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指出当前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对植物-微生物-环境三者间相互作用机制的探索深度尚需加强。本研究不仅为理解全球环境变化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广泛影响提供了新视角,也为制定有效的生态保护政策和农业管理措施提供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氮沉降 叶际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草原弃耕演替过程中土壤多功能性及其与生物多样性关系
8
作者 邓扬臻 王锡湲 +4 位作者 李邵宇 郑佳华 张峰 赵萌莉 张彬 《草地学报》 2025年第9期2863-2872,共10页
土壤多功能性作为维持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稳定的关键因子,其动态变化研究对揭示区域生态恢复机制具有重要科学价值。为探究荒漠草原弃耕演替过程中土壤多功能性的变化规律及其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本研究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县西北部荒... 土壤多功能性作为维持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稳定的关键因子,其动态变化研究对揭示区域生态恢复机制具有重要科学价值。为探究荒漠草原弃耕演替过程中土壤多功能性的变化规律及其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本研究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县西北部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选取弃耕5年、15年和20年的样地及天然草地,分析了不同弃耕年限下土壤单一功能、多功能性的变化趋势及其与植物和微生物生物多样性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除水分调节功能,养分循环功能、生产功能、土壤多功能性均未在弃耕20年时恢复至天然草地水平。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弃耕恢复过程中土壤的水分调节功能、养分循环功能以及土壤多功能性主要受到植物多样性的调节,而生产功能主要受植物多样性真菌多样性的共同调节。研究结果为草地合理利用与建设,提升荒漠草原土壤功能有效措施的提出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 弃耕演替 土壤多功能性 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化根系互作调控豆-禾混播系统建植期种间关系与生产力
9
作者 包乌云 魏嘉遥 +3 位作者 郭蓉 朝鲁门 娜仁通拉嘎 王志军 《草业科学》 2025年第9期2322-2331,共10页
选择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与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的混播系统,通过模拟不同根系相互作用情景,监测地上、地下生物量等指标,评估种间关系。结果表明,根系互作对豆-禾混播系统建植初期紫花苜蓿的生长... 选择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与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的混播系统,通过模拟不同根系相互作用情景,监测地上、地下生物量等指标,评估种间关系。结果表明,根系互作对豆-禾混播系统建植初期紫花苜蓿的生长有显著影响(P<0.05)。半互作处理下紫花苜蓿的地上生物量较高(P<0.05),地下生物量与无互作间无显著差异(P>0.05);完全互作处理下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显著低于无互作处理(P<0.05)。系统建植之初禾本科牧草的生长不受根系互作的显著影响(P>0.05)。此外,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混播时二者之间的种间关系主要受紫花苜蓿地上部和根系生长状况的影响,而紫花苜蓿与老芒麦混播时还会受到老芒麦地下根系生长的影响。因此,在豆-禾混播草地建植过程中可以通过优化根系互作程度来调控牧草种间关系,提升草地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无芒雀麦 老芒麦 根系分隔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牧强度对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组成和营养品质的影响
10
作者 鞠馨 王新雅 +2 位作者 王冰莹 韩国栋 武倩 《草地学报》 2025年第9期2962-2972,共11页
本研究基于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荒漠草原建立的长期放牧试验平台,分析不同放牧强度下(对照CK、轻度放牧LG、中度放牧MG、重度放牧HG)植物营养品质变化及其与植物群落组成和土壤养分的关系。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重度放牧群落生... 本研究基于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荒漠草原建立的长期放牧试验平台,分析不同放牧强度下(对照CK、轻度放牧LG、中度放牧MG、重度放牧HG)植物营养品质变化及其与植物群落组成和土壤养分的关系。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重度放牧群落生物量、多样性、多年生禾草、灌木及半灌木生物量均显著降低(P<0.05);轻度放牧群落粗蛋白含量显著增加了5.13%,重度放牧群落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分别显著增加了43.97%和23.55%,重度放牧粗脂肪含量显著降低了39.16%(P<0.05);粗蛋白含量与多年生禾草生物量、土壤有机碳、土壤氮相关养分显著正相关,酸性洗涤纤维与多年生杂类草、灌木及半灌木生物量、土壤有机碳、土壤氮相关养分呈显著负相关。在荒漠草原,轻度放牧植物群落组成丰富、生物量高,粗蛋白含量高而纤维含量低,有利于生产力维持和牧草品质健康,是实现草地可持续利用的适宜放牧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 放牧 载畜率 植物群落组成 营养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