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免耕对旱作燕麦田耕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的影响 被引量:28
1
作者 郭晓霞 刘景辉 +3 位作者 张星杰 李立军 赵宝平 Surya N.Acharya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75-582,共8页
2005~2008年,在内蒙古清水河县研究了免耕留低茬(NL)、免耕留高茬(NH)、免耕留低茬覆盖(NLS)、免耕留高茬覆盖(NHS)和常规耕作(T)5种耕作方式对旱坡地燕麦田耕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2005~2008年,在内蒙古清水河县研究了免耕留低茬(NL)、免耕留高茬(NH)、免耕留低茬覆盖(NLS)、免耕留高茬覆盖(NHS)和常规耕作(T)5种耕作方式对旱坡地燕麦田耕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含量在不同年际间的变化趋势一致。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均呈双峰曲线变化,其中,NHS和NLS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峰值出现在拔节期和灌浆期,NH、NL和T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峰值出现在孕穗期和灌浆期,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的峰值则出现在苗期和灌浆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呈单峰曲线变化,各处理的峰值均出现在灌浆期。不同年份间、不同生育期间,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含量的大小顺序为:NHS>NLS>NH>NL>T。其中,免耕各处理的燕麦产量相对常规耕作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以2008年为例,NHS、NLS、NH、NL燕麦产量分别较T增加了22%、17%、11%、5%。综上所述,免耕有利于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含量,而且可有效地增加作物产量,尤其是NHS和NLS处理比较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耕 燕麦 耕层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胁迫下燕麦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等生理特性变化及抗旱性比较 被引量:22
2
作者 张娜 赵宝平 +3 位作者 张艳丽 任鹏 刘景辉 王莹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66-171,218,共7页
为选育抗旱型燕麦品种,以内蒙古主产区种植的21个燕麦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方式在拔节期进行干旱处理(田间持水量25%,即土壤质量含水量为5%),测定叶片生理指标,综合比较其抗旱性,运用隶属函数法和聚类分析法进行分析,鉴定各品种的抗... 为选育抗旱型燕麦品种,以内蒙古主产区种植的21个燕麦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方式在拔节期进行干旱处理(田间持水量25%,即土壤质量含水量为5%),测定叶片生理指标,综合比较其抗旱性,运用隶属函数法和聚类分析法进行分析,鉴定各品种的抗旱性。结果表明:坝莜8号、莜麦4400和燕2006的SOD活性分别升高了113.6%、150.36%和140.15%,坝莜8号的POD活性升高了99.1%;坝莜8号的脯氨酸含量升高了230.66%,而其可溶性蛋白含量仅下降9.6%,莜麦4400的丙二醛和相对电导率升高幅度较小,分别升高了13.4%和46.27%,其抗旱系数较大。隶属函数与聚类分析分类的相同程度为71.43%,综合分析21个品种的抗旱性可分为强抗旱型、抗旱型、中抗旱型、弱抗旱型4类。其中强抗旱型有两个品种,分别为坝莜8号和莜麦4400,抗旱型品种为燕2006和燕2004两个品种,中抗旱型的品种为白燕4号、青永久440和新源燕麦3个品种,其余品种为弱抗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 抗旱性 生理指标 隶属函数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分胁迫对不同抗旱性燕麦品种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4
3
作者 张娜 赵宝平 +4 位作者 郭若龙 张艳丽 刘景辉 王莹 李立军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50-156,共7页
为了解燕麦抗旱生理机制,以抗旱性不同的燕麦品种蒙燕1号和坝莜3号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了拔节期和抽穗期水分胁迫对不同抗旱性燕麦品种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拔节期,地上部各生理指标在水分处理间与品种间均无显著差异。... 为了解燕麦抗旱生理机制,以抗旱性不同的燕麦品种蒙燕1号和坝莜3号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了拔节期和抽穗期水分胁迫对不同抗旱性燕麦品种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拔节期,地上部各生理指标在水分处理间与品种间均无显著差异。在抽穗期,随着水分胁迫的加剧,燕麦叶片相对含水量升高,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下降,保护酶(POD、SOD)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先降低后升高。中度水分胁迫下,与蒙燕麦1号相比,坝莜3号的丙二醛含量、叶片相对含水量变化幅度较大,保护酶活性升幅较小;在其他水分处理下各生理指标在品种间差异不显著。适度控水下,蒙燕1号的可溶性蛋白含量降幅小于坝莜3号。在拔节期,重度水分胁迫下,坝莜3号的根系活力降幅大于蒙燕1号;两个品种分别在适度控水和中度水分胁迫下根系活力最大。在抽穗期,两个品种根系活力受水分胁迫影响较小。综合分析表明,抗旱性强的蒙燕1号在水分胁迫下能保持相对较优的生理状态,其代谢功能和保水能力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 品种 水分胁迫 生理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性盐胁迫对燕麦矿质离子吸收与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20
4
作者 萨如拉 刘景辉 +1 位作者 刘伟 白健慧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61-266,共6页
为探讨燕麦耐碱性与矿质离子的关系,通过盆栽试验,将碱性盐Na2CO3、NaHCO3按摩尔比1∶1混合设置不同浓度(0、50和100mmol·L-1)胁迫处理,分析燕麦耐碱性品种vao-9和碱敏感性品种白燕5号根、茎、叶对Na+、K+、Ca2+、Mg2+、Fe2+、Cu2+... 为探讨燕麦耐碱性与矿质离子的关系,通过盆栽试验,将碱性盐Na2CO3、NaHCO3按摩尔比1∶1混合设置不同浓度(0、50和100mmol·L-1)胁迫处理,分析燕麦耐碱性品种vao-9和碱敏感性品种白燕5号根、茎、叶对Na+、K+、Ca2+、Mg2+、Fe2+、Cu2+、Zn2+的吸收及分配规律。结果表明,碱性盐胁迫下2个品种根、茎、叶中Na+含量增加,K+、Cu2+含量下降;Ca2+、Mg2+含量在根中增加,在茎、叶中下降,Fe2+、Zn2+含量在不同胁迫程度下和不同器官中变化不同。与白燕5号相比,vao-9吸收的Na+总量较低,K+、Ca2+、Cu2+总量较高,Mg2+、Fe2+、Zn2+总量变化不大。在胁迫浓度达到100mmol·L-1时,vao-9茎中截留Na+,叶片中较K+、Ca2+、Mg2+、Fe2+、Cu2+和Zn2+分配较多,而白燕5号叶片中积累Na+较多,茎中积累K+较多,根中积累Ca2+、Mg2+、Fe2+、Cu2+、Zn2+较多,从而使碱性盐胁迫下vao-9较白燕5号叶片中保持的Na+/K+、Na+/Ca2+和Na+/Mg2+低。可见,在高浓度碱性盐胁迫下vao-9茎中区域化Na+,选择吸收K+、Ca2+、Cu2+,并在叶片中分配较多的矿质离子来保持燕麦体内离子平衡,以适应盐碱胁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 盐碱胁迫 离子吸收及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周期对燕麦生育时期和穗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赵宝平 张娜 +3 位作者 任长忠 刘景辉 莫非 Ma Baoluo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2492-2500,共9页
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光周期对不同熟期燕麦品种的穗分化进程和生育时期影响及生理生态机制。试验材料包括早熟品种白燕8号,中熟品种白燕2号以及晚熟品种坝莜3号,跟踪测定了叶片保护酶活性、膜脂过氧化作用和质膜透性等生理指标的动态变... 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光周期对不同熟期燕麦品种的穗分化进程和生育时期影响及生理生态机制。试验材料包括早熟品种白燕8号,中熟品种白燕2号以及晚熟品种坝莜3号,跟踪测定了叶片保护酶活性、膜脂过氧化作用和质膜透性等生理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晚熟品种坝莜3号对光周期反应敏感,短日照(8h)条件下,其穗分化只能到二棱期,未能正常抽穗;早熟品种白燕8号在短日照条件下可完成穗分化、抽穗开花,但3个品种生育时期和穗分化时间均延长。随着光周期延长,各燕麦品种单株小穗数和穗重均增加。光周期对穗分化进程的影响机制可从叶片保护酶活性、膜脂过氧化作用和质膜透性等指标中得到证明,白燕8号在8h短日照处理下SOD,POD活性均高于白燕2号和坝莜3号,而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低于另两个品种。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与光周期呈显著正相关。燕麦早熟性与光周期不敏感性具有一定相关性,且燕麦光周期适应性调控机理可能与保护酶活性、膜脂过氧化作用和质膜透性等生理变化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周期 燕麦 生育时期 穗分化 抗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改良剂对马铃薯水分生产效率、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8
6
作者 徐胜涛 刘景辉 +3 位作者 张磊 陈勤 李倩 陈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47-52,共6页
【目的】探明干旱半干旱条件下,不同土壤改良剂单施及其复配对马铃薯水分生产效率、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方法】在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以马铃薯品种"克新1号"为材料,研究了聚丙烯酸钾(PAA)、聚丙烯酰胺(PAM)和腐殖酸(HA)3... 【目的】探明干旱半干旱条件下,不同土壤改良剂单施及其复配对马铃薯水分生产效率、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方法】在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以马铃薯品种"克新1号"为材料,研究了聚丙烯酸钾(PAA)、聚丙烯酰胺(PAM)和腐殖酸(HA)3种土壤改良剂单施和复配处理对马铃薯水分生产效率、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等的影响。【结果】复配和单施均能明显提高马铃薯不同生育时期0~40cm土层的土壤贮水量;增加马铃薯产量,且PAM与HA复配的增产效果最好,达32.89%。施用土壤改良剂能够提高马铃薯的水分生产效率,单施最高为PAA,较CK增加16.78kg/(mm.hm2),提高了20.08%,与单施PAM差异不显著;复配最高为PAM与HA,较CK增加37.79kg/(mm.hm2),提高了45.22%。施用土壤改良剂显著降低了马铃薯的还原糖含量,提高了马铃薯的淀粉和蛋白质含量。PAM和HA复配增收效果最好,增收2 499元/hm2,其次为PAM单施,增收2 066元/hm2。【结论】综合分析认为,最佳施用技术为PAM与HA复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改良剂 马铃薯 水分生产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