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蒙古三大湖泊近10年水化学特征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邹佳慧 孙标 +2 位作者 赵胜男 潘学如 叶博文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47-1259,共13页
内蒙古自治区三大湖泊达里湖、乌梁素海、呼伦湖受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影响显著,尤其是作为尾闾湖的达里湖已由淡水湖演化为中咸水湖。于2022年对达里湖、乌梁素海、呼伦湖进行调查采样,与收集的历史资料进行比对分析,采用Piper三线图、G... 内蒙古自治区三大湖泊达里湖、乌梁素海、呼伦湖受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影响显著,尤其是作为尾闾湖的达里湖已由淡水湖演化为中咸水湖。于2022年对达里湖、乌梁素海、呼伦湖进行调查采样,与收集的历史资料进行比对分析,采用Piper三线图、Gibbs图、空间差异分析、端元图、离子比值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研究三大湖泊水化学特征及成因机制,利用三大湖泊主要离子浓度历年对比图分析近10年湖泊主要离子浓度变化,并从环境角度分析达里湖盐化原因。结果表明:1)达里湖、乌梁素海、呼伦湖的水化学类型分别为HCO_(3)^(-)-Na^(+)-Cl^(-)型、HCO_(3)^(-)-Cl^(-)-Na^(+)型、HCO_(3)^(-)-Na^(+)-Cl^(-)型。2)各湖泊变异系数较大的水化学组分空间分布表现为达里湖离子[HCO_(3)^(-)与总溶解性固体(TDS)]浓度呈现西部高、东部低的分布特征,乌梁素海离子(HCO_(3)^(-)与SO_(4)^(2-))浓度总体上呈现由四周向中部递减的变化趋势,呼伦湖离子(HCO_(3)^(-)与SO_(4)^(2-))浓度的空间分布受入湖河流离子浓度的影响。3)三大湖泊的水化学特征主要受蒸发作用和岩石风化作用的影响,其中达里湖受蒸发岩矿物与硅酸岩矿物共同作用的影响,乌梁素海和呼伦湖主要受硅酸岩矿物作用的影响,达里湖地下水存在阳离子吸附作用。4)近10年达里湖离子浓度整体呈逐年上升的变化趋势。达里湖湖面蒸发量远大于湖面降水量,加之河流补给量逐年减少,导致湖面萎缩以及湖水盐化程度逐渐增大。从根本上来讲,环境因素造成的入湖水量减少、蒸发量增大,最终促使湖泊盐化加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化学 达里湖 乌梁素海 呼伦湖 离子浓度 盐化 内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高原达里诺尔湖夏季水体稳定同位素变化特征 被引量:11
2
作者 李文宝 刘志娇 +1 位作者 杨旭 李畅游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39-550,共12页
基于内蒙古高原寒-旱区达里诺尔湖(简称"达里湖")相对集中的夏季大气降水、强烈的蒸发作用等典型区域气候环境特征,结合湖泊水体温度、盐度等理化指标变化,对夏季达里湖湖水、入湖河水、区域大气降水等样品中稳定氢、氧同位素... 基于内蒙古高原寒-旱区达里诺尔湖(简称"达里湖")相对集中的夏季大气降水、强烈的蒸发作用等典型区域气候环境特征,结合湖泊水体温度、盐度等理化指标变化,对夏季达里湖湖水、入湖河水、区域大气降水等样品中稳定氢、氧同位素(δD、δ^(18)O)值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虽然整体上达里湖夏季水体并没有形成明显的物理性质"跃层"(如温跃层、盐跃层等),水体理化指标的空间分布相对稳定,但是夏季湖水中δD、δ^(18)O值却随着水深增加逐渐偏负:δD值由表层水体(0~1 m)到底层水体(7~9 m)偏负约1.40‰,δ^(18)O值由表层水体到底层水体偏负约0.27‰.达里湖夏季"大气水线"为δD=8.22δ^(18)O+6.82,显示大气降水中δD、δ^(18)O值受季风降水效应影响的同时受到区域蒸发作用影响.特别是7、8月大气降水同位素变化受降水效应的影响比6、9月更明显,而6、9月大气降水同位素变化受蒸发作用的影响比7、8月更明显.这也导致达里湖夏季上层水体受大气降水的稀释作用影响显著;伴随水深的增加,降水效应及蒸发作用的混合影响逐渐减弱,底层水体受区域地下水补给过程等因素的影响则可能更加明显,即达里湖夏季上层水体和底层水体中稳定同位素组成变化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同位素 氧同位素 水文过程 夏季 达里诺尔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达里诺尔湖水体稳定同位素空间分布特征指示的区域补给差异 被引量:9
3
作者 李文宝 杜蕾 +2 位作者 王旭阳 杨旭 史小红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334-1343,共10页
基于内蒙古寒旱区达里诺尔湖(简称"达里湖")无河流外泄、冬季湖面冰封、水体流动缓慢等典型区域水文气象特征,对夏、冬季湖泊底层、表层水(冰)、入湖河水、浅层地下水(井水、泉水)等样品中稳定氢、氧同位素(δD、δ^18O)值的... 基于内蒙古寒旱区达里诺尔湖(简称"达里湖")无河流外泄、冬季湖面冰封、水体流动缓慢等典型区域水文气象特征,对夏、冬季湖泊底层、表层水(冰)、入湖河水、浅层地下水(井水、泉水)等样品中稳定氢、氧同位素(δD、δ^18O)值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湖区不同水体δD和δ^18O平均值均存在湖泊水体(水、冰体)>大气降水>入湖河水>浅层地下水的变化特征.在达里湖,夏、冬季底层水δD、δ^18O值均比表层水(含湖冰)中δD、δ^18O值偏负且季节变化幅度较小.此外,冬季不同采样点底层水δD、δ^18O平均值的区域差异性比夏季明显,这反映了湖泊底层水体相对封闭、稳定的储存环境,也说明地下水补给过程存在一定程度的区域差异.而基于不同区域底层水δD、δ18O值及氘盈余指数(d)值和水深变化间相互关系的分析,发现水深变化可能是影响达里湖底层水δD、δ^18O值分布区域差异及补给过程的主要因素之一:东北部水体较浅(水深小于8m)区域采样点水体δD、δ^18O平均值多数比达里湖整体平均值偏负且d值偏正,指示浅层地下水输入及二次蒸发作用的影响;西南部水体较深(水深超过8m)区域采样点水体δD、δ^18O平均值多数比达里湖整体平均值偏正且d值偏负,说明水体相对稳定,受二次蒸发作用的影响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氧同位素 空间分布 湖泊水体 补给特征 达里诺尔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达里湖夏季浮游细菌群落结构及其氮、磷代谢功能
4
作者 金宇琦 李文宝 +3 位作者 史玉娇 张博尧 杜蕾 郭鑫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268-3279,共12页
为分析湖泊不同水深中细菌群落结构对N、P代谢功能丰度的响应,本文以达里湖为研究对象,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开展表、中、底水体中细菌群落结构及N、P相关代谢功能丰度空间分布及相关性特征分析.结果显示,随着水体理化性质出现变化,表、... 为分析湖泊不同水深中细菌群落结构对N、P代谢功能丰度的响应,本文以达里湖为研究对象,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开展表、中、底水体中细菌群落结构及N、P相关代谢功能丰度空间分布及相关性特征分析.结果显示,随着水体理化性质出现变化,表、中、底3层水体中优势细菌群落构成差异明显.基于生态网络,在度值和丰度值筛选标准下对前5个优势菌门下的优势菌属及重要菌属进行分析,达里湖不同深度水体中优势菌属发生明显转变,如表、中层水中有3个菌属出现变化,而底层水则有2个菌属出现改变.相对地,表层水中CL500-29_marine_group和栖热菌属,中层水中聚球菌属和norank_o__NB1-n以及底层水中聚球菌属、norank_o__NB1-n和norank_f__CK06-06-Mud-MAS4B-21在两种筛选标准下保持一致.进一步对细菌群落的功能组成进行PICRUSt2预测,得到6种初级功能及12种次级代谢功能.特别地,虽然假单胞菌属、副球菌属及聚球菌属均与N、P代谢功能丰度变化呈现显著正相关,但与不同形态N、P含量之间相关性却存在差异,如假单胞菌属与N、P含量变化呈正相关,副球菌属与N、P含量呈负相关,而聚球菌属则与N元素呈负相关,与P元素呈正相关.整体上,水深变化引起的N、P元素含量差异对N、P代谢功能及优势菌属具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 群落结构 生态网络 代谢功能 达里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9年夏季达里湖不同深度细菌群落多样性数据集
5
作者 金宇琦 李文宝 +2 位作者 史玉娇 刘若馨 徐秉贤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2025年第3期73-83,共11页
湖泊作为区域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区域气候调节、水文循环和生态平衡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组成直接影响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体的健康,并对环境污染和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指示意义。不同深度水体因理化指标... 湖泊作为区域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区域气候调节、水文循环和生态平衡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组成直接影响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体的健康,并对环境污染和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指示意义。不同深度水体因理化指标差异,导致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呈现显著的垂直分异。内蒙古高原湖泊具有独特的地理特征,对其细菌群落进行垂直分布研究,不仅具有显著的地域性特点,而且在生态学领域也具有深远的意义。达里湖作为内蒙古高原典型的封闭内陆型湖泊,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使其成为研究细菌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相互作用的理想场所。本数据集收集、整理了2019年夏季达里湖不同深度水体的细菌群落组成信息(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经严格的数据质量控制与评估后获得)及对应的湖泊水体环境因子参数(包括水温、溶解氧、电导率、酸碱度、总氮、总磷等,通过室内实验获得)。揭示达里湖细菌群落的垂直分布特征,探究环境因子对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机制,并评估关键细菌类群在湖泊生态系统中的潜在功能,将有助于深入理解内蒙古高原湖泊生态系统的微生物驱动过程,为应对气候变化、控制富营养化、治理污染、开发生物技术等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手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此外,该数据集的公开共享将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宝贵的数据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里湖 细菌 群落组成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积过程中有机碳及Globigerinoides ruber氧、碳同位素变化特征——以南海南部为例 被引量:4
6
作者 李文宝 王汝建 万随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30-739,共10页
由水体到沉积物,不同沉积阶段的沉积过程也有所不同。通过对比南海南部(SCS-S)水体沉降颗粒物、海底表层沉积物和岩芯柱状沉积物(上部3 m)中Globigerinoides ruber氧、碳同位素(δ^(18)O、δ^(13)C)值和有机碳(TOC)含量及堆积速率的变化... 由水体到沉积物,不同沉积阶段的沉积过程也有所不同。通过对比南海南部(SCS-S)水体沉降颗粒物、海底表层沉积物和岩芯柱状沉积物(上部3 m)中Globigerinoides ruber氧、碳同位素(δ^(18)O、δ^(13)C)值和有机碳(TOC)含量及堆积速率的变化,系统分析了TOC、δ^(18)O、δ^(13)C等环境演变指标参数在沉积过程中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整个沉积过程中,TOC及同位素等环境演变指标参数的变化情况并不一致。不过,由下层水体沉降到海底表层的过程中,TOC及堆积速率(分别由4.20%、0.38 g/(cm^2·ka)下降到1.^(18)2%、0.039 g/(cm^2·ka)、δ^(18)O、δ^(13)C值(分别偏重0.196‰、0.855‰)均出现了明显变化。而一旦形成表层沉积物并被埋藏覆盖形成海底沉积物层(以岩芯柱状沉积物代表)以后,在不考虑冰期—间冰期气候旋回的影响下,除TOC外,δ^(18)O、δ^(13)C值等则基本保持不变;2)不同沉积阶段,TOC含量变化与δ^(18)O、δ^(13)C值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岩芯柱状沉积物中TOC含量变化与δ^(18)O、δ^(13)C变化之间的相关性最为明显,特别是TOC含量与δ^(18)O变化间呈显著正相关(r=0.74),即由下层水体到表层沉积物这一沉降过程中,TOC含量与堆积速率的突变及其对应的底层水中溶解氧(O_2)、二氧化碳(CO_2)含量变化可能是诱导δ^(18)O、δ^(13)C大幅偏重的主要因素。因此,利用TOC等指标参数进行古环境变化分析时有必要考虑不同沉积过程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lobigerinoides RUBBER 同位素 有机碳(TOC) 沉积过程 南海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100 Ma以来海平面变化机制 被引量:2
7
作者 李文宝 王汝建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7-127,共11页
海平面变化不仅关系到全球环境的演变,而且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关于海平面变化的机制研究与精确估算则一直以来是海洋学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通过分析晚中生代以来全球海平面变化记录,在行星尺度和地球轨道尺度上,分... 海平面变化不仅关系到全球环境的演变,而且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关于海平面变化的机制研究与精确估算则一直以来是海洋学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通过分析晚中生代以来全球海平面变化记录,在行星尺度和地球轨道尺度上,分析讨论了海平面变化的主要影响机制。结果显示:虽然近100Ma以来,海平面记录中构造和大洋碳储库周期连续小波分析信号显著,其滤波振幅强度变化也对应了全球性的构造、气候及生物演变事件,反映了由构造运动引起的海-陆格局变化、气候突变以及相应的生物演变事件等全球性变化对海平面变化的影响。但在南极冰盖形成之后,构造周期与大洋碳储库周期的影响对海平面变化的影响出现不同,特别是近5Ma以来两者出现相反的变化趋势;近10Ma以来,偏心率周期、斜率周期和岁差周期分别在约0.8、5.3及6.2Ma之后对海平面变化的影响开始增强,显示出不同地球轨道参数周期对海平面变化影响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异。而在这一阶段,虽然极地冰盖体积变化与海平面变化的相关性最为显著,但是,海平面变化可能受到地球轨道参数变化引起的高纬度地区冰盖体积变化与低纬度季风演化引起的大洋碳储库变化等因素的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平面变化 驱动机制 不同时间尺度 100 MA 极地冰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北极太平洋阿拉斯加湾50kaBP以来放射虫组合指示的古海洋变化
8
作者 张海峰 王汝建 +1 位作者 肖文申 李文宝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3-36,共14页
利用SO202-INOPEX航次在亚北极太平洋阿拉斯加湾获取的沉积物岩心,以及基于AMS14 C测年数据建立的年龄模式,开展了50kaBP以来放射虫的古海洋学研究,获得如下认识:(1)Cycladophora davisiana是阿拉斯加湾最具代表性的优势种放射虫,其次是... 利用SO202-INOPEX航次在亚北极太平洋阿拉斯加湾获取的沉积物岩心,以及基于AMS14 C测年数据建立的年龄模式,开展了50kaBP以来放射虫的古海洋学研究,获得如下认识:(1)Cycladophora davisiana是阿拉斯加湾最具代表性的优势种放射虫,其次是Siphocampe arachnea和Acanthodesmia micropora;(2)对放射虫的统计数据进行Q型因子分析,提取出4个方差极大因子,可以代表不同的水团甚至是水体的混合作用,其中C.davisiana作为中层水团演化的替代性指标,对冰期-间冰期旋回和快速气候变化事件的响应较为敏感,其变化特征表明该区中层水团的演化主要受控于亚北极太平洋NPIW形成源区及其输送机制的变化;(3)基于放射虫标志种Ceratospyris borealis,Actinomma boreale/leptodermum和Rhizoplegma boreale的变化特征及其环境指示意义,认为50kaBP以来阿拉斯加湾上层海洋环境的变化具有阶段性:LGM之前,该区海洋表层生产力相对稳定,海冰消长与冰融水脉冲明显地响应于冰阶-间冰阶等气候旋回;LGM期间,受大陆冰盖、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变化的综合影响,冰融水事件以及海冰持续增加、生产力明显下降的状况可能较少出现;LGM以来,在B-A和YD等快速气候变化事件的影响下,冰融水脉冲引起表层生产力快速增加,气候快速变冷则造成生产力急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虫组合 中层水团演化 上层海洋环境 50kaBP以来 阿拉斯加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寒旱区湖泊浮游植物特征及其对营养状态的指示作用 被引量:22
9
作者 王世欢 张生 +3 位作者 武蓉 史小红 赵胜男 孙标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11-320,共10页
为揭示内蒙古典型湖泊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其对营养状态的响应,于2019年和2020年7月对呼伦湖,岱海,乌梁素海和居延海浮游植物和水质理化指标进行取样调查.结果显示,呼伦湖,岱海,乌梁素海和居延海分别鉴定出浮游植物101种,44种,125种和42... 为揭示内蒙古典型湖泊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其对营养状态的响应,于2019年和2020年7月对呼伦湖,岱海,乌梁素海和居延海浮游植物和水质理化指标进行取样调查.结果显示,呼伦湖,岱海,乌梁素海和居延海分别鉴定出浮游植物101种,44种,125种和42种,绿藻门,硅藻门和蓝藻门是其优势门类.调查期间4个湖泊浮游植物的总丰度分别为5.71×10^(5),0.18×10^(5),3.45×10^(5)和6.96×10^(5)cells/L;根据优势度分析,居延海优势种最少为6种,其他湖泊优势种都在10种以上;CCA分析表明,综合营养指数(TLI),水温(T),总溶解性固体(TDS),氨氮(NH4+-N),盐度(SAL),pH值(P<0.01)是浮游植物优势种的主要影响因子.4个湖泊的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丰富度(D),均匀度(J)指数均值分别为1.4,0.38和2.79(呼伦湖),2.28,0.87和1.42(岱海),2.99,0.74和4.46(乌梁素海),2.39,0.75和0.75(居延海),其对应评价结果分别为中富/中/中营养,中/中富/贫营养,中/贫中/贫营养,中/中/贫营养;综合营养指数(TLI)评价结果依次为重度富营养、中度富营养、轻度富营养和中度富营养.3种多样性指数的评价结果存在不同,整体上浮游植物指数评价结果显著低于理化指标的评价结果,这是由于3种多样性指数不仅仅受TLI相关指标TP,TN,SD和Chl.a的影响,T,pH值,SAL和TDS都与其显著相关,其中J与上述指标都显著相关,而H′与TLI相关指标关系显著,D与T,pH值,SAL和TDS关系显著.因此,单独的采用多样性等生物评价可能并不适用于内蒙古高原湖泊,建议结合理化指标使用多种评价方式进行综合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旱地区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湖泊 营养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达里诺尔湖浮游细菌群落表、底层结构特征及其关键驱动因子 被引量:7
10
作者 杜蕾 李畅游 +3 位作者 李文宝 史小红 杨旭 刘晶晶 《生态科学》 CSCD 2021年第6期13-20,共8页
浮游细菌是湖泊水体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中的关键要素,影响着整个生态系统的迁移转化。为探索中国北方典型内陆封闭型湖泊浮游细菌群落结构对环境因子变动的响应,以夏季内蒙古达里诺尔湖(以下简称“达里湖”)为例,采集表、底层水共3... 浮游细菌是湖泊水体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中的关键要素,影响着整个生态系统的迁移转化。为探索中国北方典型内陆封闭型湖泊浮游细菌群落结构对环境因子变动的响应,以夏季内蒙古达里诺尔湖(以下简称“达里湖”)为例,采集表、底层水共32个样品,基于16S rRNA基因测序,详细分析了浮游细菌群落结构的表、底层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夏季达里湖水体中浮游细菌群落多样性和均匀度均呈现表层>底层,丰富度则呈底层>表层。(2)浮游细菌群落以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四大优势菌门为主要组成部分,且变形菌门含量在表、底层水体中均占绝对优势:在底层水中占比46.46%,在表层水中占比36.21%。(3)基于不同环境因子和浮游细菌优势菌门间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层水体中总溶解性固体(TDS)、溶解态无机磷(DIP)是多数优势菌门的主要驱动因子,而底层水体中的总氮(TN)、叶绿素a(Chl a)和水温(WT)为主要驱动因子。总的来说,达里诺尔湖表、底层浮游细菌群落结构与不同环境因子间存在显著相关,而水体环境因子的表、底层差异是影响多数优势菌门演化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细菌 表、底层变化 夏季 群落结构 达里诺尔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