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88-2018年黄河内蒙古段河道边界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7
1
作者 冀鸿兰 樊宇 +3 位作者 翟涌光 罗红春 张宝森 牟献友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42-249,267,共9页
[目的]获取河道边界演变特征,为黄河内蒙古段的堤岸防护建设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方法]基于1988—2018年期间7期Landsat卫星影像,利用修正的归一化水指数(MNDWI),对黄河内蒙古段7期的河道边界信息进行提取,并计算不同时期河道摆动面积... [目的]获取河道边界演变特征,为黄河内蒙古段的堤岸防护建设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方法]基于1988—2018年期间7期Landsat卫星影像,利用修正的归一化水指数(MNDWI),对黄河内蒙古段7期的河道边界信息进行提取,并计算不同时期河道摆动面积、最大摆动面积、摆动方向等指标,分析近30 a河道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黄河内蒙古段在上游巴彦高勒—三湖河口和三湖河口—包头弯道区域曲率较大的河段摆动较严重,整体呈现向右岸迁移的趋势。河道摆动的时空差异受河床物质组成、水动力条件、水利工程、水土保持工程等人类活动因素的综合影响。[结论]黄河内蒙古段的堤岸防护建设重点应集中在巴彦高勒—三湖河口全段以及三湖河口—包头弯道曲率较大的河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摆动 堤岸防护 弯道 黄河内蒙古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智技术赋能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被引量:3
2
作者 杨逸隆 张艳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0-88,共9页
将数智技术有机嵌入农民精神生活的运行过程,不仅能够推动农民精神交往场域不断拓展,促进精神文化产品增量提质,更能有效加快精神资源流通速率,进而缩小城乡区域之间人民精神生活的差距,推动全民共享优质精神文化成果。从内在机理看,数... 将数智技术有机嵌入农民精神生活的运行过程,不仅能够推动农民精神交往场域不断拓展,促进精神文化产品增量提质,更能有效加快精神资源流通速率,进而缩小城乡区域之间人民精神生活的差距,推动全民共享优质精神文化成果。从内在机理看,数智技术提升了农民构筑精神家园的“主体性”,驱动农民汇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创造了农民精神文化交往“新模式”,助力农民精神生活运行的“全过程”。然而,数智技术所带来的“技术至上”思潮泛起、“技术鸿沟”加剧、“技术滥用”风险等也成为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现实梗阻。未来,要处理好科技应用与人文关怀、供给提质与需求引导、内容丰富与形式创新、现实交往与虚拟交互“四对关系”,确保让数智技术为农民群众注入更丰富和优质的精神滋养,增强实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精神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智技术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科技创新 文化数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积沙粉体对风积沙混凝土微观力学性能的影响及提升机理分析
3
作者 李越 王海龙 +3 位作者 维利思 郭皓隆 马扩 云振军 《工程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25-236,共12页
针对风积沙在大掺量替代河砂的情况下会导致混凝土力学性能下降的问题,本文采取“以废治废”的思路,将风积沙磨细制备风积沙粉,并以10%、20%、30%的比例替代风积沙混凝土中的水泥,通过纳米压痕试验与压汞试验(MIP)探究风积沙粉对风积沙... 针对风积沙在大掺量替代河砂的情况下会导致混凝土力学性能下降的问题,本文采取“以废治废”的思路,将风积沙磨细制备风积沙粉,并以10%、20%、30%的比例替代风积沙混凝土中的水泥,通过纳米压痕试验与压汞试验(MIP)探究风积沙粉对风积沙混凝土微观力学性能的影响及提升机理。结果表明:在掺入风积沙粉后,风积沙混凝土的微观力学性能得到较大提升;20%的风积沙粉掺量相比其他掺量,对风积沙混凝土界面过渡区(ITZ)的压痕模量与硬度提升最为明显,使二者平均值分别提升了19.9%与25.9%;且从水化物相的压痕模量、硬度及体积分数来看,20%的风积沙粉掺量使风积沙混凝土ITZ的水化物相的模量及硬度均得到较大提升,低密度水化硅酸钙凝胶(LDC-S-H)及孔隙含量减少,高密度水化硅酸钙凝胶(HDC-S-H)与氢氧化钙含量上升,进而促使风积沙混凝土内部>100 nm的孔隙体积分数减少,<100 nm的孔隙体积分数增多,优化了低碳混凝土的孔隙结构,使界面过渡区产生缩进现象,厚度减小10μm,提升了微观力学性能。该研究为固废材料在混凝土中大掺量的使用提供了新思路、新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积沙 风积沙粉 微观力学性能 界面过渡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咸水灌溉对作物生长及土壤盐分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31
4
作者 杨树青 杨金忠 史海滨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32-35,42,共5页
在田间试验条件下,采用正常灌溉定额和淋洗灌溉定额两种灌溉水平,对小麦进行了不同灌溉水浓度处理的灌溉试验,并对其生长过程、地上部干物质积累规律、产量、土壤盐分等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灌溉水浓度达到某一临界值时,盐分在一定深度... 在田间试验条件下,采用正常灌溉定额和淋洗灌溉定额两种灌溉水平,对小麦进行了不同灌溉水浓度处理的灌溉试验,并对其生长过程、地上部干物质积累规律、产量、土壤盐分等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灌溉水浓度达到某一临界值时,盐分在一定深度的土层内聚集明显增大。这一临界浓度值与使作物生长、产量受到抑制的灌水浓度基本一致。在淋洗灌溉定额下作物的耐盐能力增大,由于较大定额的淋洗灌溉将盐分淋洗到深层,在排水作用下从土层中排出,使作物根区盐分降低。应用产量与灌水浓度的相关关系预测出小麦的耐盐度阈值在正常灌溉定额下为4.0 g/L,淋洗定额下为4.5 g/L。预测值与研究发现的灌水浓度临界值基本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咸水灌溉 作物耐盐度 盐分运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