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片形吸虫病诊断技术研究概况 被引量:1
1
作者 乌日力格 李娜 +4 位作者 海鹰 哈斯毕力格 侯斌 格日勒格拉巴 哈斯苏荣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1-104,共4页
片形吸虫病是由肝片吸虫、大片吸虫及其中间型感染引起的全球性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不仅对养殖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还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目前在家畜片形吸虫病的诊断、药物防治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尚未有效控制该病的广泛流行,并... 片形吸虫病是由肝片吸虫、大片吸虫及其中间型感染引起的全球性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不仅对养殖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还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目前在家畜片形吸虫病的诊断、药物防治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尚未有效控制该病的广泛流行,并已认识到控制该病的关键在于实现早期诊断。因此,亟待建立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早期诊断技术和检测方法。论文综述了片形吸虫病的病原学诊断、免疫学诊断及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为系统了解家畜片形吸虫病的诊断方法及进一步研究开发准确率更高、特异性更强的新型诊断方法提供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片形吸虫病 病原学诊断 免疫学诊断 分子生物学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麝科动物的起源进化与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6
2
作者 肖宇辰 伊丽 +1 位作者 孟根达来 哈斯苏荣 《家畜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8-13,共6页
对麝科动物的分子遗传学研究不仅可加深人们对麝科起源及物种形成的认识,而且对麝科动物群体遗传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现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及分子遗传学、生物信息学的迅速发展,人们对麝科起源与进化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取... 对麝科动物的分子遗传学研究不仅可加深人们对麝科起源及物种形成的认识,而且对麝科动物群体遗传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现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及分子遗传学、生物信息学的迅速发展,人们对麝科起源与进化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取得了可喜成果。文章就近年来国内外对麝科动物的起源进化和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进行回顾,揭示麝科动物的演化史,利用分子遗传标记、基因组学、转录组学等先进技术,研究麝科动物的遗传多样性以及麝香分泌相关机制或功能基因,并对未来麝科动物起源进化以及遗传多样性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源 进化 遗传多样性 转录组 基因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捕食动物线虫性真菌相关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侯斌 母晓佳 +5 位作者 牛杰康 尚世杰 樊雅茹 丁玉林 王瑞 杜山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80-85,共6页
畜禽线虫病是由线形动物门中多种线虫引起的一类寄生虫病,给养殖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长久以来,采用化学药物驱虫进行防治产生的耐药性、环境污染及动物源性食品药物残留等问题愈发严重,迫切需要寻找能替代化学药物驱虫的防治手段... 畜禽线虫病是由线形动物门中多种线虫引起的一类寄生虫病,给养殖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长久以来,采用化学药物驱虫进行防治产生的耐药性、环境污染及动物源性食品药物残留等问题愈发严重,迫切需要寻找能替代化学药物驱虫的防治手段。利用捕食线虫性真菌进行动物寄生性线虫的生物防治对建立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无公害农业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综述捕食线虫性真菌的捕食活性、捕食器形成、真菌基因组学及相关捕食机制到应用模式的研究现状,以期为捕食线虫性真菌的后续深入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畜禽线虫病 捕食线虫性真菌 捕食器形成 捕食机制 应用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捻转血矛线虫对伊维菌素的耐药机制 被引量:2
4
作者 张艳敏 赵东旭 王文龙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11-1520,共10页
捻转血矛线虫病作为反刍动物最常见的消化道线虫疾病,已经给养殖业带来了重大经济损失,该寄生虫对伊维菌素早已经产生严重的耐药性,为该病的防治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在捻转血矛线虫对伊维菌素产生耐药性的研究进展中,已报道了3种可能耐... 捻转血矛线虫病作为反刍动物最常见的消化道线虫疾病,已经给养殖业带来了重大经济损失,该寄生虫对伊维菌素早已经产生严重的耐药性,为该病的防治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在捻转血矛线虫对伊维菌素产生耐药性的研究进展中,已报道了3种可能耐药机制,分别为靶向GABA门控Cl~-通道、降低谷氨酸门控Cl^(-)开放频率和结合外排转运蛋白。调控型非编码RNA(miRNA和lncRNA)在不同病原耐药性研究中相继报道,发现miRNA和lncRNA与P糖转运蛋白、细胞色素P450和GABA门控Cl^(-)通道等耐药机制相关。但是该非编码RNA在捻转血矛线虫对伊维菌素耐药性的研究中鲜有报道,所以要突破耐药性的问题,要将非编码RNA与已报道的可能耐药机制相关联,进行深入研究,找出关键的耐药靶点。本文主要总结了该病对伊维菌素耐药性机制的相关研究进展,为耐药性后续深入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捻转血矛线虫 伊维菌素 耐药性 非编码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绵羊肺炎支原体P71蛋白分段表达及其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10
5
作者 黄海碧 郑佳琪 +5 位作者 王仁超 王晓晖 陈德浩 王灵芮 郭逸贤 郝永清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623-627,共5页
为研究绵羊肺炎支原体(MO)P71蛋白免疫学相关功能及建立MO的快速检测方法,本研究采用PCR扩增MO P71基因片段,测序后利用生物学软件分析P71蛋白的抗原表位,选取抗原表位富集的3个基因片段P71-1(1 bp^516 bp)、P71-2(505 bp^1 338 bp)和P7... 为研究绵羊肺炎支原体(MO)P71蛋白免疫学相关功能及建立MO的快速检测方法,本研究采用PCR扩增MO P71基因片段,测序后利用生物学软件分析P71蛋白的抗原表位,选取抗原表位富集的3个基因片段P71-1(1 bp^516 bp)、P71-2(505 bp^1 338 bp)和P71-3(1 327 bp^1 905 bp)分别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 ET-32a中进行表达。分别利用western blot和间接ELISA方法对表达产物的免疫原性、反应原性进行鉴定,以筛选的优势抗原蛋白为诊断抗原,通过对反应条件的优化,建立检测MO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结果表明:重组蛋白P71-3产生的抗体效价最高,与MO阳性血清的结合能力最强,阴阳性临界值为:OD450nm值=0.292。该方法与口蹄疫、小反刍兽疫、副结核、羊布鲁菌病、结核阳性血清均无交叉反应,具有极强的特异性。组内组间变异系数均小于10%,重复性较好。利用该方法与间接血凝试验对150份临床血清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两者符合率为96.67%。本研究为进一步研制MO ELISA检测试剂盒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绵羊肺炎支原体 黏附基因 表达 抗原性分析 ELI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鉴定及分型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8
6
作者 李新培 朱洪伟 +3 位作者 周伟光 关平原 程世鹏 温永俊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6-12,共7页
旨在建立一种特异性检测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的RT-PCR方法,并且可以实现在同一体系中对BVDV进行分型。根据GenBank中公布的BVDV基因组序列,针对高度保守的5′UTR区域分别设计鉴定及分型引物,建立牛病毒性腹泻病毒鉴定及分型RT-PCR检... 旨在建立一种特异性检测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的RT-PCR方法,并且可以实现在同一体系中对BVDV进行分型。根据GenBank中公布的BVDV基因组序列,针对高度保守的5′UTR区域分别设计鉴定及分型引物,建立牛病毒性腹泻病毒鉴定及分型RT-PCR检测方法。应用鉴定RT-PCR检测方法可从BVDV阳性毒株中扩增出288bp的特异性片段;而分型RT-PCR检测方法可在同一体系中从BVDV1型和2型毒株中扩增出大小分别为316bp和110bp的特异性片段,但对猪瘟病毒、牛副流感3型病毒及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等均为阴性,最低可检测出的病毒量分别为1TCID50/mL和10TCID50/mL。临床试验证明,建立的鉴定及分型RT-PCR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为进一步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病毒分离等提供可靠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 鉴定 分型 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动脉炎病毒Eva Green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被引量:3
7
作者 胡月 戚亭 +2 位作者 胡哲 关平原 王晓钧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943-947,共5页
为建立马动脉炎病毒(EAV)的快速检测方法,本研究设计了一对针对EAV Bucyrus株ORF7基因序列的特异性引物,建立了检测EAV的Eva Green荧光定量RT-PCR(q RT-PCR)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在102拷贝/μL^107拷贝/μ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为建立马动脉炎病毒(EAV)的快速检测方法,本研究设计了一对针对EAV Bucyrus株ORF7基因序列的特异性引物,建立了检测EAV的Eva Green荧光定量RT-PCR(q RT-PCR)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在102拷贝/μL^107拷贝/μ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最低检出量为101.5TCID50/m L病毒,敏感性为常规RT-PCR的100倍,与其他马常见病毒无交叉反应;组内及组间重复性试验的变异系数均小于2%,具有较好的重复性。此外,采用该方法测定了EAV Bucyrus株及其拯救病毒ic EAV感染RK-13细胞后的复制动态,并与TCID50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ic EAV与其亲本病毒接种RK-13细胞后,0 h测定病毒TCID50及拷贝数分别为103.33TCID50/m L(104.65拷贝/2μL)和103.50TCID50/m L(104.70拷贝/2μL);60 h时,细胞病变达到100%,ic EAV及其亲本病毒的TCID50及拷贝数分别为105.67TCID50/m L(107.0拷贝/2μL)和105.57TCID50/m L(106.98拷贝/2μL),两株病毒在RK-13细胞内的复制效率相似。本研究建立的Eva Green q RT-PCR方法可以为细胞培养物中EAV的检测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动脉炎病毒 QRT-PCR EVA Green 病毒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峰驼CYP2D6酶体外孵育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被引量:4
8
作者 王艳 高飞 哈斯苏荣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8-62,共5页
为了研究双峰驼CYP2D6酶体外活性,建立双峰驼肝微粒体孵育体系并对孵育体系中探针底物浓度、肝微粒体蛋白浓度和孵育时间等进行优化研究。首先采用改良差速离心法制备双峰驼肝微粒体、BCA法测定双峰驼肝微粒体蛋白浓度、CO还原差示光谱... 为了研究双峰驼CYP2D6酶体外活性,建立双峰驼肝微粒体孵育体系并对孵育体系中探针底物浓度、肝微粒体蛋白浓度和孵育时间等进行优化研究。首先采用改良差速离心法制备双峰驼肝微粒体、BCA法测定双峰驼肝微粒体蛋白浓度、CO还原差示光谱法检测CYP总酶含量,然后采用HPLC法跟踪检测孵育体系中CYP2D6酶特异性底物的主要代谢产物去甲右美沙芬含量进而优化孵育条件。结果表明,双峰驼肝微粒体蛋白浓度为5.565 0mg/mL±0.519 7mg/mL,CYP总酶含量为0.177 7nmol/mg±0.050 3nmol/mg;肝微粒体孵育体系的最适底物浓度为250μg/mL,肝微粒体蛋白浓度为5.565 0mg/mL,最适孵育时间为40min。所制备的双峰驼肝微粒体各项指标和优化后的肝微粒体孵育条件均能满足后续对双峰驼CYP2D6酶体外活性研究的基本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峰驼 CYP2D6酶 肝微粒体孵育体系 氢溴酸右美沙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一株马流感病毒的全基因组测序及同源性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赵钊 郭巍 +3 位作者 关平原 王晓钧 吕洋 安茹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15年第12期69-72,共4页
通过采集一匹患病马的病料及后续的病毒分离、病毒核酸提取、RT-PCR、连接T载体等一系列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病毒核酸进行测序,经NCBI比对分析,获得一株H3N8亚型马流感病毒。将获得的毒株与我国分离的A/equine/Jilin/1/1989禽源性毒株、2... 通过采集一匹患病马的病料及后续的病毒分离、病毒核酸提取、RT-PCR、连接T载体等一系列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病毒核酸进行测序,经NCBI比对分析,获得一株H3N8亚型马流感病毒。将获得的毒株与我国分离的A/equine/Jilin/1/1989禽源性毒株、2002年美国肯塔基分离株A/equine/Kentucky/1/02(美洲谱系Florida亚型)、A/equine/Argentine/77(美洲谱系Argentine亚型)等有代表性毒株进行同源性分析,发现该毒株与Florida-2型马流感病毒基因片段的同源率最高。根据马流感病毒的命名规则,将这毒株命名为A/equine/Heilongjiang/1/2010。本次所分离到的黑龙江株马流感病毒,丰富了我国马流感病毒资源库,为我国马流感流行病学研究、诊断技术及疫苗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流感病毒 基因组 同源性 分子生物学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捻转血矛线虫伊维菌素敏感虫株与耐药虫株差异miRNA的转录组学分析 被引量:9
10
作者 温海峰 张艳敏 +10 位作者 张海龙 石雅琴 毛晓伟 寇慧琳 于宇 李峥 陈昕迪 王腾宇 高娃 王文龙 刘春霞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45-252,共8页
为探究捻转血矛线虫的伊维菌素(IVM)敏感虫株与耐药虫株显著差异的microRNA(miRNA)转录谱,发掘其耐药相关的miRNA,本实验采用Illumina Hiseq2000平台分别对捻转血矛线虫IVM敏感虫株与耐药虫株测序,构建cDNA文库,通过质控后采用生物信息... 为探究捻转血矛线虫的伊维菌素(IVM)敏感虫株与耐药虫株显著差异的microRNA(miRNA)转录谱,发掘其耐药相关的miRNA,本实验采用Illumina Hiseq2000平台分别对捻转血矛线虫IVM敏感虫株与耐药虫株测序,构建cDNA文库,通过质控后采用生物信息学软件筛选捻转血矛线虫IVM敏感与耐药虫株的差异mi RNA。结果显示,捻转血矛线虫的IVM敏感与耐药虫株筛选出转录显著差异的miRNA共375个,其中253个转录上调,122个转录下调。利用RNAhybrid(V6.01)、Miranda(V3.3a)、TargetScan(V7.0)软件对筛选到的mi RNA靶基因进行预测,并取交集作为mi RNA靶基因预测结果,将筛选出显著差异的靶基因通过perl脚本与显著差异的miRNA进行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共关联到2106对miRNA-mRNA为负调控关系,其中涉及到477个差异的m RNA和603个差异的miRNA。对显著差异的miRNA靶基因进行GO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其中有492个GO terms,包括生物过程(BP)322个、细胞组分(CC)47个、分子功能(MF)123个。按照q值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被显著富集的有肌细胞发育分化及内肽酶活性等功能;按照富集基因数目由多到少排列,被显著富集的为有机物代谢、细胞代谢等功能。对显著差异的miRNA靶基因进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按照q值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被显著富集到的有抗原处理与递呈等信号通路,其中显著差异靶基因也被富集到药物代谢-其他酶等与药物代谢相关的信号通路,以及一些在捻转血矛线虫耐IVM中起重要作用的通路,如:药物代谢细胞色素P450、细胞色素P450对外源药物代谢通路、ABC转运蛋白等。随机从差异miRNA中选10个进行RT-q PCR的验证,结果显示,相对转录水平结果与测序结果一致。本研究上述结果首次证实,捻转血矛线虫对IVM耐药性的产生与其代谢过程、肌细胞的分化发育过程及免疫过程中的某个或多个环节有一定的联系,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究捻转血矛线虫耐药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捻转血矛线虫 伊维菌素 耐药性 转录组 mi 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捕食性真菌Duddingtoniaflagrans捕食马圆线虫幼虫动态观察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军燕 罗宏亮 +6 位作者 王瑞 杨莲茹 赵治国 张伟 李斌 杨晓野 罗晓平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22-125,共4页
为探讨捕食性真菌Duddingtonia flagrans在捕食线虫的过程中产生的细微变化,如捕食器的形成过程,捕获虫体前后的变化等,利用线虫三期幼虫作为诱导物,在玻片培养基中刺激捕食性真菌产生捕食器,然后对其捕食线虫过程进行了适时动态的观察... 为探讨捕食性真菌Duddingtonia flagrans在捕食线虫的过程中产生的细微变化,如捕食器的形成过程,捕获虫体前后的变化等,利用线虫三期幼虫作为诱导物,在玻片培养基中刺激捕食性真菌产生捕食器,然后对其捕食线虫过程进行了适时动态的观察。结果显示,接种有较强活力的线虫三期幼虫2h后捕食器,即菌环开始形成,而后联合形成菌网;4h后虫体被捕食器捕获,24h后线虫即被完全致死;5d后,虫体发生皱缩直至完全消解。D.flagrans还可以自发产生捕食器(菌环),显示了其较强的捕食线虫的效率和能力。本研究为阐明捕食性真菌捕食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捕食线虫真菌 Duddingtoniaflagrans 马圆线虫3期幼虫 生物防治 捕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斯氏副柔线虫半胱氨酸蛋白酶Pj-CPR基因的克隆及原核表达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文龙 冯陈晨 +2 位作者 王金玲 呼和巴特尔 刘春霞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0-34,共5页
为了筛选斯氏副柔线虫抗原基因用于血清学诊断和免疫防治研究,对斯氏副柔线虫半胱氨酸蛋白酶Pj-CPR基因序列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RT-PCR扩增获得了Pj-CPR基因,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CPR后,转入大肠埃希菌BL21(DE3)中并诱导表达获得重组蛋... 为了筛选斯氏副柔线虫抗原基因用于血清学诊断和免疫防治研究,对斯氏副柔线虫半胱氨酸蛋白酶Pj-CPR基因序列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RT-PCR扩增获得了Pj-CPR基因,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CPR后,转入大肠埃希菌BL21(DE3)中并诱导表达获得重组蛋白rCPR。SDS-PAGE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重组蛋白rCPR大小为17.6ku,主要以包涵体的形式表达,能与感染斯氏副柔线虫的骆驼血清中IgG特异性结合,具有良好的抗原活性,可用于斯氏副柔线虫病血清学诊断方法和免疫防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氏副柔线虫 半胱氨酸蛋白酶 原核表达 骆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拉善双峰驼阴道蝇蛆的形态结构观察 被引量:1
13
作者 安希文 额尔敦木图 +5 位作者 崔阿拉腾乌拉 布仁巴依尔 萨日娜 支立康 王超 宝山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7-52,共6页
阿拉善双峰驼阴道蝇蛆病是由黑须污蝇(Wohlfahrtia magnifica)幼虫寄生而引起的一种疾病,论文对阿拉善双峰驼阴道蝇蛆形态结构进行了观察。一期幼虫为从野外捕捉的黑须污雌蝇体内获得或从双峰驼阴门附近采集雌蝇刚排出的一期幼虫;在患... 阿拉善双峰驼阴道蝇蛆病是由黑须污蝇(Wohlfahrtia magnifica)幼虫寄生而引起的一种疾病,论文对阿拉善双峰驼阴道蝇蛆形态结构进行了观察。一期幼虫为从野外捕捉的黑须污雌蝇体内获得或从双峰驼阴门附近采集雌蝇刚排出的一期幼虫;在患病驼阴道病灶处可以捕捉到二期、三期幼虫,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一体式解剖显微镜、超景深成像仪等进行观察并描述。在解剖镜下看到蝇蛆具有12段体节,分别为1段双叶伪头、3段胸节、7段腹节和肛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一期幼虫双叶伪头上具有很多感受器和一对口钩,口钩附在头骨架上,蝇蛆体表有很多硬刺,每一体节上刺的数量与排列方式不同。黑须污蝇二期、三期幼虫前呼吸孔呈扇形,由5个分支组成。肛部为最后一体节,呈半球型,后呼吸孔隐藏在气门腔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拉善双峰驼 阴道蝇蛆病 黑须污蝇幼虫 形态学 扫描电子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动脉炎病毒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14
作者 胡月 戚亭 +2 位作者 赵世华 关平原 王晓钧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651-654,共4页
为建立马动脉炎病毒(EAV)的快速检测方法,本实验以EAV N蛋白单克隆抗体(MAb)2B9为捕获抗体,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的EAV N蛋白MAb 2B3(HRP-2B3)为检测抗体,建立EAV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方法。结果显示,该方法的最佳工作条件为:MAb 2B9... 为建立马动脉炎病毒(EAV)的快速检测方法,本实验以EAV N蛋白单克隆抗体(MAb)2B9为捕获抗体,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的EAV N蛋白MAb 2B3(HRP-2B3)为检测抗体,建立EAV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方法。结果显示,该方法的最佳工作条件为:MAb 2B9的包被浓度为2μg/mL,HRP-2B3的工作浓度为2μg/mL,以OD450nm≥0.124为阳性判定标准。该方法对马传染性贫血病毒、马疱疹病毒I型和IV型、马流感病毒等均无交叉反应,特异性好;最低检出限为病毒标准品200倍稀释(103.2TCID50),敏感性高。3次重复试验建立的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7。本实验建立的EAV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具有特异性好、敏感性高等优点,适于EAV的快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动脉炎病毒 双抗体夹心ELISA 单克隆抗体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HV-1在牛胚气管细胞中的增殖规律研究
15
作者 徐丽媛 张志飞 +1 位作者 周伟光 呼凤丽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1-25,共5页
为研究牛疱疹病毒Ⅰ型(BHV-1)在牛胚气管细胞(EBTr)中的生长特性和增殖规律,参考文献设计合成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建立了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BHV-1感染EBTr细胞6、12、24、48、72、96、120、144h后病毒的增殖规律,并观察对应... 为研究牛疱疹病毒Ⅰ型(BHV-1)在牛胚气管细胞(EBTr)中的生长特性和增殖规律,参考文献设计合成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建立了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BHV-1感染EBTr细胞6、12、24、48、72、96、120、144h后病毒的增殖规律,并观察对应时间点的细胞病变(CPE)。结果显示,用100TCID_(50)的BHV-1感染EBTr细胞,48h后开始出现细胞病变,72h细胞病变明显,120h细胞大部分变圆,开始脱落,144h细胞大面积脱落、崩解。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BHV-1感染EBTr在6h^24h内,病毒缓慢增殖,48h^96h,病毒增殖速度加快,拷贝数呈对数增长,120h^144h,BHV-1的含量仍然呈现升高的趋势,但增长速度变慢。结果证明,BHV-1能够在EBTr中产生CPE,而且CPE程度与病毒DNA增殖规律一致,该结果可以为深入研究BHV-1对EBTr细胞的致病机理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疱疹病毒Ⅰ型 牛胚气管细胞 增殖规律 实时荧光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esfatin-1对糖代谢和脂肪代谢调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6
作者 白兆星 吴贞思 +2 位作者 李慧萍 么宏强 玉斯日古楞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08-114,共7页
Nesfatin-1作为一种新的能量调节肽,在对机体的糖代谢和脂肪代谢调节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中nesfatin-1在调节机体脂肪代谢中,通过影响机体自身的能量消耗、抑制食欲以及抑制脂肪细胞的分化以起到对脂肪代谢的调节作用。其在调节机体糖... Nesfatin-1作为一种新的能量调节肽,在对机体的糖代谢和脂肪代谢调节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中nesfatin-1在调节机体脂肪代谢中,通过影响机体自身的能量消耗、抑制食欲以及抑制脂肪细胞的分化以起到对脂肪代谢的调节作用。其在调节机体糖代谢的过程中,通过中枢和外周的方式对机体的血糖稳态和机体胰岛素的分泌进行刺激以达到调节机体糖代谢的功能。通过调节机体的糖代谢和脂肪代谢,nesfatin-1对糖尿病患者具有潜在治疗作用。nesfatin-1通过对机体的能量调节说明其对肥胖具有潜在的治疗作用。探究nesfatin-1调节机体的糖代谢和脂肪代谢的具体作用,以期为nesfatin-1在应对肥胖和糖尿病以及临床应用方面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SFATIN-1 糖代谢 脂肪代谢 肥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被引量:6
17
作者 杜雅楠 李静 +2 位作者 刘艳成 杜鹏 包福祥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9-33,共5页
为建立一种操作简便、准确率高的检测方法,对内蒙古地区猪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情况进行调查,参考GenBank中收录的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的N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了一对特异性引物,针对该基因建立了TGEV的RT-PCR检测方法。应用建立的RT-PCR方法对... 为建立一种操作简便、准确率高的检测方法,对内蒙古地区猪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情况进行调查,参考GenBank中收录的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的N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了一对特异性引物,针对该基因建立了TGEV的RT-PCR检测方法。应用建立的RT-PCR方法对从内蒙古地区7个盟市采集的204份猪腹泻样品进行了TGEV检测。结果显示,受检的204份样品中有24份样品呈现TGEV阳性,阳性率为11.76%。其中从赤峰市采集的样品TGEV阳性率最高,为20.83%;不同类型样品TGEV的检出率也有差异,其中肛门拭子的检出率最高(15.56%),其次是肠道样品(12.00%),粪便样品的检出率最低(7.87%)。表明所建立的RT-PCR检测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可用于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的快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 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骆驼锥虫病研究现状 被引量:3
18
作者 苏日娜 哈斯苏荣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02-106,共5页
锥虫病是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由锥虫引发的主要的人畜共患原虫病之一。在我国流行的主要是骆驼、马、牛等家畜的伊氏锥虫病。骆驼锥虫病可造成骆驼日渐消瘦、心肌衰竭甚至死亡,随着疾病的蔓延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通常使用苏拉明、贝... 锥虫病是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由锥虫引发的主要的人畜共患原虫病之一。在我国流行的主要是骆驼、马、牛等家畜的伊氏锥虫病。骆驼锥虫病可造成骆驼日渐消瘦、心肌衰竭甚至死亡,随着疾病的蔓延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通常使用苏拉明、贝尼尔、安锥赛等药物可达到防治该病的目的。为了让更多的人们较为系统地了解和有效防治骆驼锥虫病,从骆驼锥虫病的病原体特征、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此外,对骆驼锥虫病的防治提出了新的方法和思路,为骆驼锥虫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骆驼 伊氏锥虫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种与非牛种布鲁氏菌ELISA鉴别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姝懿 赵学亮 +2 位作者 孙珂 呼和巴特尔 王文龙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6-31,共6页
为建立鉴别不同种布鲁氏菌的ELISA检测方法,筛选出牛种和非牛种布鲁氏菌差异基因NC-017250,并将其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0a中,并诱导表达。以纯化的NC-017250重组蛋白为包被抗原,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建立NC-017250重组蛋白的间接ELISA检... 为建立鉴别不同种布鲁氏菌的ELISA检测方法,筛选出牛种和非牛种布鲁氏菌差异基因NC-017250,并将其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0a中,并诱导表达。以纯化的NC-017250重组蛋白为包被抗原,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建立NC-017250重组蛋白的间接ELISA检测方法。结果优化后最适血清稀释度为1∶100,兔抗牛HRP-IgG酶标二抗的最佳稀释度1∶5000,阴、阳性临界值为0.390。用该方法对布鲁氏菌S2免疫血清、A19免疫血清、PPD、FMD、BVD及IBR等阳性血清样品进行检测,除了布鲁氏菌S2免疫血清检出阳性外,其他均为阴性,特异性良好;该方法检测S2和A19免疫血清,并用SPSS软件分析敏感性达95.2%,敏感性较高。重复性试验结果显示,批内变异系数和批间变异系数均<5%。用该方法检测80份牛源临床布鲁氏菌血清样品,结果阳性率为21.3%(17/80)。建立的ELISA方法可用于区分牛种和非牛种布鲁氏菌抗体,为布鲁氏菌不同种鉴定试剂盒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氏菌 布鲁氏菌A19疫苗株 NC-017250基因 间接ELISA 鉴别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GP5重组蛋白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功能的影响
20
作者 乌吉斯古楞 刘亭岐 +4 位作者 韩宇 宋前进 刘建奇 关平原 宋庆庆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854-859,共6页
为了研究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GP5重组蛋白(rGP5)对猪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功能的影响,本研究选取PRRSV-PC疫苗株中的ORF5基因片段,对其进行原核表达并纯化,结果显示rGP5以可溶性和包涵体两种形式表达,分子质量约为30 ku;将... 为了研究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GP5重组蛋白(rGP5)对猪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功能的影响,本研究选取PRRSV-PC疫苗株中的ORF5基因片段,对其进行原核表达并纯化,结果显示rGP5以可溶性和包涵体两种形式表达,分子质量约为30 ku;将该纯化蛋白免疫大耳白兔,按常规方法制备抗血清并进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结果显示,纯化后的rGP5可以与PRRSV阳性血清特异性结合;制备的兔抗rGP5多克隆抗体效价高达1.64 000,可用于后续试验。无菌采集PRRSV阴性猪外周血并分离PBMC,加入终浓度为10μg/mL的rGP5体外培养后,采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检测重组蛋白与PBMC的结合,结果显示rGP5与PBMC共培养1 h后,PBMC出现红色荧光,表明r GP5可以结合PBMC。进一步采用不同浓度的rGP5体外刺激猪PBMC,利用ELISA方法检测淋巴细胞中IL-10、IFN-γ、TGF-β1及TNF-α的分泌水平,同时采用CCK-8细胞增殖检测试剂盒测定rGP5对PBMC增殖的影响,以及不同浓度的rGP5刺激PBMC分泌NO的情况,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rGP5均显著促进PBMC细胞因子IL-10、IFN-γ和TNF-α的分泌(p<0.05);同时rGP5能够促进PBMC增殖(p<0.05),也能增加NO分泌(p<0.05),上述结果表明GP5是PRRSV重要的抗原,发挥着重要的免疫作用。本实验首次研究了rGP5对猪PBMC免疫功能的影响,揭示PRRSV影响宿主免疫反应的具体机制,有助于阐明PRRSV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分子基础,为进一步研究其免疫保护性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GP5蛋白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