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常规高、低空和地面观测资料,应用天气学和动力气象学分析诊断方法对2017年11月27—29日乌兰察布市大部地区出现寒潮天气过程的影响系统、冷空气移动路径和高空环流形势演变进行诊断分析,并对降温主要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强...利用常规高、低空和地面观测资料,应用天气学和动力气象学分析诊断方法对2017年11月27—29日乌兰察布市大部地区出现寒潮天气过程的影响系统、冷空气移动路径和高空环流形势演变进行诊断分析,并对降温主要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强冷空气在乌拉尔山阻塞高压的脊前偏北气流的引导作用下不断堆积,使得高空低槽不断加深、加强;此寒潮过程属于横槽型,500 h Pa存在一个横槽,相对应地面冷高压强度强且稳定少动、冷空气补充南下,造成此次影响范围大、降温幅度大;从850 h Pa温度场可以看出,乌兰察布市明显受强盛的冷平流控制,这是产生寒潮天气的主要原因也是造成强降温的重要因素。展开更多
综合利用常规气象资料、自动站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水平分辨率2.5°×2.5°,4次/d)资料以及雷达资料,对内蒙古乌兰察布市2015年7月27日强对流和8月1日飑线天气过程的不同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当高空冷空气叠加在低...综合利用常规气象资料、自动站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水平分辨率2.5°×2.5°,4次/d)资料以及雷达资料,对内蒙古乌兰察布市2015年7月27日强对流和8月1日飑线天气过程的不同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当高空冷空气叠加在低层暖空气上,并配合地面辐合线时,容易发生较强的强对流天气,当中层有干空气侵入有利于雷暴大风产生,雷达反射率因子剖面图上强回波质心较低,回波无倾斜的特征,强度达50 d Bz以上,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达50 g/m2,产生短时强降水的可能性非常高,并且当强度达60 d Bz以上时,虽然0℃层和-20℃层较高,但仍有产生冰雹的可能。展开更多
2020年4月20-21日内蒙古东部出现了一次较强的降雪过程,最大降雪量33.9 mm。利用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对此次降雪过程进行了高分辨率数值模拟,评估了WRF模式对此次降雪过程的模拟能力。结果显示,WRF模式可以较好...2020年4月20-21日内蒙古东部出现了一次较强的降雪过程,最大降雪量33.9 mm。利用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对此次降雪过程进行了高分辨率数值模拟,评估了WRF模式对此次降雪过程的模拟能力。结果显示,WRF模式可以较好地模拟内蒙古东部降雪的空间分布,降雪量模拟结果与站点观测一致性较好,同时WRF模式也能够较好地模拟降雪的时间变化;另外通过对此次降雪过程雪深进行对比,发现WRF模式对雪深亦有较好的预报能力。展开更多
文摘利用常规高、低空和地面观测资料,应用天气学和动力气象学分析诊断方法对2017年11月27—29日乌兰察布市大部地区出现寒潮天气过程的影响系统、冷空气移动路径和高空环流形势演变进行诊断分析,并对降温主要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强冷空气在乌拉尔山阻塞高压的脊前偏北气流的引导作用下不断堆积,使得高空低槽不断加深、加强;此寒潮过程属于横槽型,500 h Pa存在一个横槽,相对应地面冷高压强度强且稳定少动、冷空气补充南下,造成此次影响范围大、降温幅度大;从850 h Pa温度场可以看出,乌兰察布市明显受强盛的冷平流控制,这是产生寒潮天气的主要原因也是造成强降温的重要因素。
文摘综合利用常规气象资料、自动站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水平分辨率2.5°×2.5°,4次/d)资料以及雷达资料,对内蒙古乌兰察布市2015年7月27日强对流和8月1日飑线天气过程的不同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当高空冷空气叠加在低层暖空气上,并配合地面辐合线时,容易发生较强的强对流天气,当中层有干空气侵入有利于雷暴大风产生,雷达反射率因子剖面图上强回波质心较低,回波无倾斜的特征,强度达50 d Bz以上,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达50 g/m2,产生短时强降水的可能性非常高,并且当强度达60 d Bz以上时,虽然0℃层和-20℃层较高,但仍有产生冰雹的可能。
文摘2020年4月20-21日内蒙古东部出现了一次较强的降雪过程,最大降雪量33.9 mm。利用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对此次降雪过程进行了高分辨率数值模拟,评估了WRF模式对此次降雪过程的模拟能力。结果显示,WRF模式可以较好地模拟内蒙古东部降雪的空间分布,降雪量模拟结果与站点观测一致性较好,同时WRF模式也能够较好地模拟降雪的时间变化;另外通过对此次降雪过程雪深进行对比,发现WRF模式对雪深亦有较好的预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