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冠心病介入治疗前后hs-CRP和NT-proBNP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7
1
作者 赵美丽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8期1046-1049,共4页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介入治疗前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清脑钠肽前体(NTproBNP)的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在本院经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确诊的CHD患者130例,按照不同治疗方式分为常规药物治疗组(Ⅰ组,55例),PCI组(Ⅱ组...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介入治疗前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清脑钠肽前体(NTproBNP)的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在本院经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确诊的CHD患者130例,按照不同治疗方式分为常规药物治疗组(Ⅰ组,55例),PCI组(Ⅱ组,75例),测定入院即刻(T1)、PCI(或药物治疗)后24h(T2)、72h(T3)、7d(T4)及1月(T5)的血浆hs-CRP和NT-proBNP水平;同时所有患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收缩末期内径(LVESD)。结果:两组hs-CRP水平在T3、T4、T5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hs-CRP在T3、T4高于Ⅰ组,而在T5低于Ⅰ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hs-CRP在不同时间点组内比较,Ⅱ组hs-CRP在T3、T4高于T1,而在T5低于T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NT-proBNP在T2、T3、T4高于Ⅰ组,而在T5低于Ⅰ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点组内比较,在T2、T3、T4高于T1,而在T5低于T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术后1个月的LVEF较术前明显升高,也明显高于Ⅰ组治疗后的LVEF,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I虽可短期导致hs-CRP和NT-proBNP升高,但可使患者近期的血浆hs-CRP和NT-proBNP水平明显降低,能够有效改善CHD患者的心功能。NTproBNP是反应心功能变化的有效指标,对评估治疗后的心功能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利钠肽 高敏C反应蛋白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