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蒙古9种马铃薯主栽品种对黑胫病抗性评价 被引量:3
1
作者 张竞丹 孙平平 +4 位作者 张佳 张磊 吕文霞 马强 李正男 《中国马铃薯》 2022年第1期55-62,共8页
为明确内蒙古自治区主栽马铃薯品种对黑胫病的抗性,试验采用离体块茎接种和温室盆栽注射接种2种方法,对内蒙古自治区各地方9个主栽马铃薯品种(‘V7’‘英尼维特’‘费乌瑞它’‘大西洋’‘冀张薯12号’‘夏坡蒂’‘布尔斑克’‘中加7号... 为明确内蒙古自治区主栽马铃薯品种对黑胫病的抗性,试验采用离体块茎接种和温室盆栽注射接种2种方法,对内蒙古自治区各地方9个主栽马铃薯品种(‘V7’‘英尼维特’‘费乌瑞它’‘大西洋’‘冀张薯12号’‘夏坡蒂’‘布尔斑克’‘中加7号’和‘中加2号’)的黑胫病抗性进行了评价。离体块茎接种法结果表明‘英尼维特’与‘V7’为抗性品种,‘大西洋’‘夏坡蒂’‘中加7号’表现为中抗,抗性品种占所测试马铃薯品种的55.56%。温室盆栽注射接种法测定结果表明‘英尼维特’‘冀张薯12号’与‘V7’为抗性品种,‘费乌瑞它’抗性最差,为中感品种。综合2种接种方法的评价结果,认为‘英尼维特’和‘V7’为抗马铃薯黑胫病的品种,‘费乌瑞它’对黑胫病的抗性最差。该研究对马铃薯抗黑胫病育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黑胫病 抗性 品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正交设计的马铃薯新品种‘中加7’栽培技术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王伟 林团荣 +10 位作者 王玉凤 王真 张志成 刘广晶 李燕 范龙秋 焦欣磊 王懿茜 吴昊磊 郑安可 尹玉和 《中国马铃薯》 2024年第3期226-235,共10页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利用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探讨施氮量(A)、施钾量(B)、种植密度(C)3个因素对马铃薯新品种‘中加7’的产量、商品薯率、块茎干物质含量指标的影响。施氮量、施钾量、种植密度3个因素对‘中加7’产量、商品薯率、块茎干物...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利用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探讨施氮量(A)、施钾量(B)、种植密度(C)3个因素对马铃薯新品种‘中加7’的产量、商品薯率、块茎干物质含量指标的影响。施氮量、施钾量、种植密度3个因素对‘中加7’产量、商品薯率、块茎干物质含量指标均影响显著(P<0.05)。影响‘中加7’产量的最佳组合是A3B3C2,即施氮量20 kg/667m^(2)、施钾量30 kg/667m^(2)、种植密度4200株/667m^(2);影响‘中加7’商品薯率的最佳组合是A3B3C1,即施氮量20 kg/667m^(2)、施钾量30 kg/667m^(2)、种植密度3200株/667m^(2);影响块茎干物质含量的最佳组合是A2B3C2,即施氮量15 kg/667m^(2)、施钾量30 kg/667m^(2)、种植密度4200株/667m^(2)。通过正交试验优化,明确了对‘中加7’产量和块茎干物质含量最有利的氮、钾施用量和种植密度组合,以及提高商品薯率的最适宜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新品种 中加7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新品种‘中加7’的选育 被引量:3
3
作者 李燕 刘广晶 +7 位作者 吕文霞 包美丽 田艳花 林团荣 熊志勇 范龙秋 王伟 张志成 《中国马铃薯》 2023年第4期380-384,共5页
‘中加7’是以‘费乌瑞它’为母本,‘BQ-46’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鲜食马铃薯新品种。2021年通过农业农村部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登记编号:GPD马铃薯(2021)150003。中熟,生育期85 d左右。株型直立,植株生长势较强,茎、叶绿色... ‘中加7’是以‘费乌瑞它’为母本,‘BQ-46’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鲜食马铃薯新品种。2021年通过农业农村部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登记编号:GPD马铃薯(2021)150003。中熟,生育期85 d左右。株型直立,植株生长势较强,茎、叶绿色,花冠白色,开花繁茂,可自然结实。块茎椭圆形,薯皮黄色,薯肉淡黄色,芽眼平浅,结薯集中。干物质含量21.50%,淀粉含量17.49%,蛋白质含量1.74%,维生素C含量42.50 mg/100 g,还原糖含量0.10%。单株结薯数4~7个,平均单薯重181.05 g,商品薯率83.10%。在2020年生产试验中,‘中加7’平均产量3026 kg/667m^(2),较对照‘费乌瑞它’(2390 kg/667m^(2))增产26.61%。对马铃薯X病毒(Potato virus X,PVX)病表现感病,中抗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病,中感晚疫病。适宜在北方一作区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陕西省春季种植,中原二作区山东省春季种植,南方冬作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冬季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中加7 产量 品质 抗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StRac5、StRac7和StRac13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模式分析
4
作者 高婉婷 刘志达 +5 位作者 孙学桃 李志平 吕文霞 李爱珍 赵君 张之为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3-41,共9页
探究马铃薯基因的表达模式,为后续研究基因对马铃薯病害的抗性影响提供理论依据。以马铃薯为试验材料,克隆获得3个马铃薯内源小G蛋白基因StRac5、StRac7、StRac13,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表达模式分析。结果表明,StRac5、StRac7、St... 探究马铃薯基因的表达模式,为后续研究基因对马铃薯病害的抗性影响提供理论依据。以马铃薯为试验材料,克隆获得3个马铃薯内源小G蛋白基因StRac5、StRac7、StRac13,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表达模式分析。结果表明,StRac5、StRac7、StRac13与拟南芥和水稻中的小G蛋白含有相似的保守序列,均属于ROP蛋白。StRac5和StRac13的蛋白结构域与拟南芥AtRop1、AtRop3、AtRop5、AtRop6及水稻OsRac5、OsRac6、OsRac7相同,StRac7与拟南芥AtRop9的蛋白结构域相同。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StRac7属于第Ⅱ类,与拟南芥AtRop9遗传距离最近;StRac13属于第Ⅲ类,与拟南芥AtRop7遗传距离最近;StRac5属于第Ⅳ类,与水稻OsRac5和OsRac6遗传距离最近。在马铃薯不同组织中,StRac5、StRac7、StRac13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为叶>根>茎;与其在茎中表达量比较,StRac5、StRac7和StRac13在叶中的表达量分别增加了1222.4%,2531.3%,468.2%;接种晚疫菌后,StRac5、StRac7和StRac13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StRac5和StRac13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在接菌24 h后较0 h分别上调了62.2%,40.4%,StRac7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在接菌72 h后较0 h上调了827.8%;经过ABA、SA、GA和6-BA处理后,StRac5、StRac7、StRac13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呈现下调的趋势;JA和IAA处理后,StRac5、StRac7、StRac13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呈现上调的趋势。因此,StRac5、StRac7和StRac13基因能够响应马铃薯晚疫病的侵染,在不同组织和不同激素处理下表达模式也存在一定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小G蛋白 基因克隆 晚疫病 表达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防菌与有机肥联用防治马铃薯枯萎病及对土壤微生态的影响 被引量:18
5
作者 刘智慧 陈慧 +5 位作者 包美丽 蒙美莲 胡俊 陈雯廷 王祺 李云伟 《中国马铃薯》 2017年第1期30-37,共8页
马铃薯枯萎病是马铃薯种植区为害严重的土传病害之一。将生防菌与有机肥结合施用,经田间试验,明确了对马铃薯枯萎病的防治效果及对根际土壤微生物各类群数量与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生防菌与有机肥混合施用能够较好地控制枯萎病... 马铃薯枯萎病是马铃薯种植区为害严重的土传病害之一。将生防菌与有机肥结合施用,经田间试验,明确了对马铃薯枯萎病的防治效果及对根际土壤微生物各类群数量与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生防菌与有机肥混合施用能够较好地控制枯萎病的发生;土壤中真菌数量明显下降,细菌与放线菌数量上升;土壤脲酶、磷酸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说明生防菌与有机肥混合施用可以改善土壤微生物区系和马铃薯生长的土壤环境,提高土壤酶活性,抑制病原菌,减轻枯萎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枯萎病 生物防治 有机肥 土壤微生物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杀菌剂对马铃薯黑胫病菌毒力及其安全性和田间防效测定 被引量:11
6
作者 孙彦敏 胡俊 +3 位作者 吕文霞 刘广晶 武建华 毕采利 《中国马铃薯》 2020年第4期229-237,共9页
马铃薯黑胫病(Potato blackleg)是一种种薯传播病害,危害呈逐年加重趋势。为研究马铃薯黑胫病药效防治措施,以马铃薯品种‘费乌瑞它’为材料,采用抑菌圈法测定了不同药剂对黑腐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 atrosepticum)的室内毒力,并对入... 马铃薯黑胫病(Potato blackleg)是一种种薯传播病害,危害呈逐年加重趋势。为研究马铃薯黑胫病药效防治措施,以马铃薯品种‘费乌瑞它’为材料,采用抑菌圈法测定了不同药剂对黑腐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 atrosepticum)的室内毒力,并对入选药剂采用拌种、沟施、灌根3种处理方式进行了田间防效试验,同时对入选药剂使用不同浓度剂量处理种薯在田间进行了药剂安全性测定。结果表明,噻霉酮、溴硝醇、乙蒜素抑制效果较好,EC50值分别为38.18,77.09和168.15μg/mL,与农用硫酸链霉素相比相差较小。在药剂对马铃薯安全性测定中,溴硝醇拌种的3个用药浓度对出苗均没有抑制作用,其他各供试药剂拌种的二倍用量对出苗均有抑制作用。2017和2018年2年防效试验中,噻霉酮拌种效果最好,防效分别为75.20%和70.35%,增产分别为18.18%和24.89%;其次是溴硝醇拌种、乙蒜素拌种和灌根、噻霉酮灌根,防效均在52.24%~68.60%;对比拌种、沟施和灌根3种施药方法,拌种和灌根效果较好。因此,噻霉酮、溴硝醇和乙蒜素3种药剂是马铃薯黑胫病防止中的首选药剂,且使用拌种和灌根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黑胫病菌 杀菌剂 室内毒力 田间防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枯草芽孢杆菌对马铃薯黑痣病和黄萎病的防效及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武建华 吕文霞 +3 位作者 刘广晶 胡俊 孙彦敏 刘智慧 《中国马铃薯》 2019年第2期101-109,共9页
随着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实施,重茬种植现象普遍,黑痣病与黄萎病危害严重。目前主要应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造成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问题。枯草芽孢杆菌菌剂对一些作物土传病害防治效果较好,为明确其对马铃薯黑痣病和黄萎病的田间防治效果... 随着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实施,重茬种植现象普遍,黑痣病与黄萎病危害严重。目前主要应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造成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问题。枯草芽孢杆菌菌剂对一些作物土传病害防治效果较好,为明确其对马铃薯黑痣病和黄萎病的田间防治效果与应用方法,在重茬地进行了田间防治和马铃薯根围土壤酶活性的研究。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对马铃薯黑痣病、黄萎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枯草芽孢杆菌与有机肥混合沟施(每667 m^2沟施枯草芽孢杆菌颗粒剂10 kg+有机肥500 kg)对马铃薯块茎黑痣病防治效果最佳,达到了63.65%,枯草芽孢杆菌与化学药剂混合拌种(每667 m^2种薯用枯草芽孢杆菌粉剂500 g+3%中生菌素43 g+70%甲基硫菌灵107 g拌种)对马铃薯黄萎病的防效达到了38.72%。这2种处理对马铃薯的增产效果也最为明显,分别增产20.00%和22.66%。对不同生育期马铃薯根围土壤酶活性的分析得知,枯草芽孢杆菌能够提高土壤脲酶、蔗糖酶和磷酸酶的活性,但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增加没有显著效果。化学药剂拌种对土壤蔗糖酶活性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草芽孢杆菌 马铃薯黑痣病 马铃薯黄萎病 防效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气生茎腐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及药剂安全性试验 被引量:4
8
作者 毕采利 吕文霞 +2 位作者 刘广晶 郝向玲 胡俊 《北方农业学报》 2020年第3期123-128,共6页
【目的】筛选可有效防治马铃薯气生茎腐病的杀菌剂。【方法】收集市场上通常用于预防和控制植物细菌性病害的杀菌剂,使用抑菌圈法对马铃薯气生茎腐病菌进行室内毒力测定试验。【结果】80%乙蒜素、0.3%四霉素、1.8%辛菌胺醋酸盐3种杀菌... 【目的】筛选可有效防治马铃薯气生茎腐病的杀菌剂。【方法】收集市场上通常用于预防和控制植物细菌性病害的杀菌剂,使用抑菌圈法对马铃薯气生茎腐病菌进行室内毒力测定试验。【结果】80%乙蒜素、0.3%四霉素、1.8%辛菌胺醋酸盐3种杀菌剂对马铃薯气生茎腐病菌有抑制作用,EC50值依次是140.72、5.73和696.92μg/mL;对这3种药剂分别进行定性与定量筛选混配药剂增效测定试验,定性测定结果表明,80%乙蒜素和0.3%四霉素混配体积比为3∶7、5∶5、6∶4、7∶3,1.8%辛菌胺醋酸盐和0.3%四霉素混配体积比为6∶4、7∶3、8∶2、9∶1,1.8%辛菌胺醋酸盐和80%乙蒜素混配体积比为2∶8、4∶6时,毒性比率大于1,具有增效作用;定量测定结果表明,0.3%四霉素与80%乙蒜素混配体积比为7∶3的抑制效果最好,EC50值为0.0004μg/mL。不同杀菌剂对马铃薯发芽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高浓度的0.3%四霉素、80%乙蒜素和1.8%辛菌胺醋酸盐杀菌剂对马铃薯发芽有抑制作用。【结论】在生产实际中,首选0.3%四霉素、80%乙蒜素、1.8%辛菌胺醋酸盐3种药剂用来防治马铃薯气生茎腐病,且在防治病害的过程中,建议尽量按照使用说明规定浓度用药,以达到有效防治病害和防止病菌产生抗药性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气生茎腐病菌 抑菌圈法 室内毒力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