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优化的U-net网络掘进工作面煤岩识别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栾恒杰 杨玉晴 +4 位作者 刘建康 蒋宇静 刘建荣 马德良 张孙豪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4-108,共15页
为了提高煤岩识别的精准度,采集了内蒙古上海庙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榆树井煤矿掘进工作面煤岩原始图像并制作了深度学习数据集,通过FCN全卷积神经网络(FCN网络)、Unet语义分割网络(U-net网络)与加入Canny边缘检测算法改进后的U-net网络等3... 为了提高煤岩识别的精准度,采集了内蒙古上海庙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榆树井煤矿掘进工作面煤岩原始图像并制作了深度学习数据集,通过FCN全卷积神经网络(FCN网络)、Unet语义分割网络(U-net网络)与加入Canny边缘检测算法改进后的U-net网络等3种网络模型对数据集进行训练,并对训练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训练次数达到100次时,3种网络模型准确率分别为89.25%, 93.52%及94.55%,改进U-net网络模型准确率相较改进前提高1.03%;在煤岩识别方面, U-net网络模型比FCN网络模型取得了更高的准确率,在测试环节中也表现出了更好的性能;在预测环节中,对煤岩边缘部分的识别做到了更为精准的处理。该方法可为煤岩识别的精准度的提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岩识别 深度学习 U-net网络 CANNY边缘检测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载荷作用下裂隙煤岩组合体宏细观力学行为
2
作者 栾恒杰 贾志伟 +4 位作者 张孙豪 郭尧 蒋宇静 刘建荣 王冬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9-208,共20页
为研究循环载荷作用下含相同裂隙煤岩组合体损伤劣化特征,通过室内试验与数值模拟,研究了煤岩比例、循环加载幅值对岩-煤-岩组合体损伤演化及宏细观破坏机制的影响。结果表明:煤体裂隙网络主导组合体强度与破坏。在循环加卸载过程中,应... 为研究循环载荷作用下含相同裂隙煤岩组合体损伤劣化特征,通过室内试验与数值模拟,研究了煤岩比例、循环加载幅值对岩-煤-岩组合体损伤演化及宏细观破坏机制的影响。结果表明:煤体裂隙网络主导组合体强度与破坏。在循环加卸载过程中,应力-位移曲线呈现滞回效应,初期小且密集,后期大而疏松,位移随时间正弦波动变化,在失稳前几次循环位移整体增加。当颗粒受力大于颗粒胶结强度时,裂纹首先萌发于煤裂隙尖端处,之后受力集中点转移至周围颗粒,使得裂纹呈条带发育,多组裂纹条带与破碎区间形成贯穿裂纹带,使试样失去其承载能力。随着组合体中煤的比例增加,组合体强度降低、位移增大,声发射b值减小,发生失稳的循环次数降低。随着循环加载幅值增大,组合体位移增大,声发射b值减小,对组合体劣化程度加深,更易导致组合体试件失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岩组合体 循环加卸载 裂纹扩展 能.量演化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向边界条件对锚固节理岩体剪切力学及声发射特征的影响研究
3
作者 刘建荣 栾恒杰 +4 位作者 蒋宇静 商和福 王明强 王长盛 张孙豪 《矿业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3-183,共11页
认识锚固节理岩体剪切力学行为对岩体工程稳定性控制至关重要。通过开展恒定法向应力和恒定法向刚度边界条件下锚固和非锚固节理岩体直剪试验,并结合声发射技术,系统分析了初始法向应力、法向刚度影响下的节理岩体剪切力学特征、声发射... 认识锚固节理岩体剪切力学行为对岩体工程稳定性控制至关重要。通过开展恒定法向应力和恒定法向刚度边界条件下锚固和非锚固节理岩体直剪试验,并结合声发射技术,系统分析了初始法向应力、法向刚度影响下的节理岩体剪切力学特征、声发射特性及损伤破坏机制。结果表明:在CNL边界下,剪切应力-剪切位移曲线应力软化特征明显,在CNS边界下,曲线表现出由应力软化向应力硬化转变的趋势;τ_(1)和τ_(2)均随法向应力的增大而增加,法向刚度对τ_(2)的大小有显著提升;在CNS边界下,试样法向位移表现出由剪缩向剪胀转变的趋势,且非锚固节理试样剪缩和剪胀现象更为明显;锚固节理试样的AE能量和累计AE能量显著高于非锚固节理试样;AE定位点主要分布在节理面相交处及锚杆附近,CNS边界条件下AE定位点分布更集中;随着法向应力和法向刚度的增大,节理面破坏区域由孔壁附近向四周扩展,锚杆孔壁的破坏范围减小,锚杆呈现出“Z”型破坏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恒定法向应力 恒定法向刚度 锚固节理 剪切特性 声发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ile单元改进模型的锚杆锚固角度效应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左海峰 蒋宇静 +6 位作者 李春平 刘光饶 张孙豪 管彦太 栾恒杰 刘建荣 李鑫鹏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0-39,共10页
为探究锚杆在不同锚固角度下的受力特征和作用机制,采用Pile单元改进模型建立具有不同锚固角度的锚固结构面数值模型,并开展一系列的单轴压缩数值试验,对锚杆的锚固角度效应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当锚固角较大时,锚固结构面试件加... 为探究锚杆在不同锚固角度下的受力特征和作用机制,采用Pile单元改进模型建立具有不同锚固角度的锚固结构面数值模型,并开展一系列的单轴压缩数值试验,对锚杆的锚固角度效应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当锚固角较大时,锚固结构面试件加载过程分为4个阶段,而当锚固角较小时仅为3个阶段;随着锚固角的增加,峰值应力整体上先恒定后减小,弹性模量呈非线性降低;锚杆与试件力的相互作用主要分布在结构面与锚杆相交处以及锚杆两端;锚杆的显著变形和受力主要分布在结构面附近,大致为锚杆直径的3~4倍;随着锚固角的增大,锚杆轴力的贡献呈非线性减小,锚杆剪力的贡献呈线性增大,锚杆抗剪力呈非线性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面 锚杆支护 角度效应 Pile单元 改进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