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南早寒武世黑色岩系Ni-Mo多金属矿床成因研究进展 被引量:25
1
作者 施春华 曹剑 +3 位作者 胡凯 韩善楚 边立曾 姚素平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18-730,共13页
通过调研分析我国华南早寒武世黑色岩系Ni—Mo多金属矿床成因研究的现状,述评了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提出了今后深化研究值得加强的方向。将已有提出的矿床成因模式总体归纳为5种观点:陨石撞击同沉积、岩浆火山碎屑、海水、热水、多源,... 通过调研分析我国华南早寒武世黑色岩系Ni—Mo多金属矿床成因研究的现状,述评了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提出了今后深化研究值得加强的方向。将已有提出的矿床成因模式总体归纳为5种观点:陨石撞击同沉积、岩浆火山碎屑、海水、热水、多源,并且认为目前主要侧重于对热水和海水两种成因的研究,这两方面积累的证据较多,争议也较大。结合生物有机质在矿床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即生物有机成矿作用,认为矿床成因复杂,受到热水、海水、生物有机质的多元复合作用。总体而言,各种矿床成因观点均各有证据支持,但因成矿过程复杂,成矿地质作用多样,所以尚不能够完全全面、合理地揭示成矿过程,仍有待进一步深入工作;建议加强原位实验分析测试技术的应用和矿床成因研究的时空对比。这些认识为存在诸多争议和不确定性的该领域研究提供了参考,并且因这一分析对象是全球黑色岩系矿床的一个典型实例,所以认识可望具有普遍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Mo多金属矿床 黑色岩系 热水成矿 海水成矿 生物有机成矿 下寒武统 华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色岩系矿床成因及其海水、热水与生物有机成矿作用 被引量:27
2
作者 施春华 曹剑 +3 位作者 胡凯 边立曾 韩善楚 姚素平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9-31,共13页
黑色岩系型矿床是矿床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对象,其成因由于成矿作用复杂而存在争议。为深入理解这种复杂性并为解决争议提供参考信息,通过深入剖析国内外这类矿床的典型实例,述评了矿床成因研究的现状与进展,并进一步提出了值得加强研究的... 黑色岩系型矿床是矿床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对象,其成因由于成矿作用复杂而存在争议。为深入理解这种复杂性并为解决争议提供参考信息,通过深入剖析国内外这类矿床的典型实例,述评了矿床成因研究的现状与进展,并进一步提出了值得加强研究的方向。全球黑色岩系矿床分布广泛,矿床形成过程中受多种地质作用影响,并可主要归纳为3种:海水、热水与生物有机成矿作用。其中,海水和热水为成矿提供元素及有利的成矿条件(如还原的沉积环境)。相比而言,生物有机质的成矿作用则主要体现在对海水和/或热水提供的元素进行富集,并在合适条件下成矿。可见,这3种成矿作用的多元复合作用使得成矿过程极其复杂,这是导致很多矿床成因至今未完全确定的一个重要原因。今后可从两方面开展深化研究:一是揭示多期复杂成矿演化过程;二是剖析生物有机成矿作用。这些认识对沉积岩型矿床的研究同样具有普遍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岩系矿床 生物有机成矿作用 海水成矿作用 热水成矿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新县大银尖钼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 被引量:14
3
作者 李红超 徐兆文 +3 位作者 陆现彩 王旭东 陈伟 翟东兴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36-246,共11页
大银尖钼矿床是大别钼多金属成矿带近期取得较大勘查进展的一个重要矿床,成因上与燕山晚期大银尖二长花岗岩有关。通过对主成矿期矿化石英脉流体包裹体岩相学观察和显微测温,将捕获的流体包裹体分为4类,富液相的两相水溶液包裹体、富气... 大银尖钼矿床是大别钼多金属成矿带近期取得较大勘查进展的一个重要矿床,成因上与燕山晚期大银尖二长花岗岩有关。通过对主成矿期矿化石英脉流体包裹体岩相学观察和显微测温,将捕获的流体包裹体分为4类,富液相的两相水溶液包裹体、富气相的两相水溶液包裹体、含子矿物三相水溶液包裹体和含CO2的三相水溶液包裹体。数据分析显示,均一温度的峰值分别出现于280~320℃和200~220℃,盐度的峰值处于5.11%~9.98%(NaCleq)低盐度区间和36.06%~42.78%(NaCleq)的高盐度区间。密度为0.91~1.10g/cm3。激光拉曼光谱分析表明,石英中流体包裹体的组分以水蒸汽为主,伴有少量的CO2和微量N2。H和O同位素具有典型的氧同位素漂移特征,指示岩浆热液和大气降水混合作用的发生。研究结果表明,大银尖钼矿床总体上属中高温浅成热液矿床,流体混合作用可能是矿床形成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显微测温 激光拉曼光谱 H O同位素 大银尖钼矿 大别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花山花岗岩云英岩化分带与锡成矿过程的矿物学研究 被引量:16
4
作者 于阿朋 王汝成 +3 位作者 朱金初 谢磊 张文兰 车旭东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81-293,共13页
云英岩脉型锡矿是广西花山花岗岩的主要矿化类型之一。花山花岗岩是氧化型花岗岩,岩体中的锡主要以Sn4+的形式,赋存于黑云母、角闪石、榍石、金红石、钛铁矿和锡石等含锡矿物中。通过矿物学研究发现,云英岩化过程是:经充分分异和演化形... 云英岩脉型锡矿是广西花山花岗岩的主要矿化类型之一。花山花岗岩是氧化型花岗岩,岩体中的锡主要以Sn4+的形式,赋存于黑云母、角闪石、榍石、金红石、钛铁矿和锡石等含锡矿物中。通过矿物学研究发现,云英岩化过程是:经充分分异和演化形成的残余岩浆流体与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相互作用。首先,黑云母等原生含锡矿物中的锡在岩浆流体的作用下被淋滤出,进入流体或次生矿物相,如金红石、白云母等,发生初步富集;其次,在蚀变后期,成矿流体使早先沉淀的含锡矿物发生重溶,锡溶解进入成矿流体再次富集。锡在流体中与丰富的F-,Cl-等络阴离子结合成稳定的配合物运移,随着云英岩化加深,流体的pH值升高、温度降低、络阴离子浓度降低,流体中配合物的稳定性降低发生沉淀形成锡矿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山 花岗岩 云英岩化 锡成矿 矿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鱼池岭钼矿有关花岗岩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研究及其对成矿时代的制约 被引量:9
5
作者 程知言 胡建 +4 位作者 蒋少涌 张遵忠 戴宝章 肖娥 王艳芬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03-414,共12页
鱼池岭斑岩型钼矿床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合峪花岗岩基西北部,对其赋矿母岩——花岗斑岩及其围岩——合峪花岗岩基第三单元侵入体进行锆石LA-ICP-MS U-Pb定年,获得年龄分别为(135.2±2.4)Ma和(138.2±2.3)Ma,均为早白垩世中期岩... 鱼池岭斑岩型钼矿床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合峪花岗岩基西北部,对其赋矿母岩——花岗斑岩及其围岩——合峪花岗岩基第三单元侵入体进行锆石LA-ICP-MS U-Pb定年,获得年龄分别为(135.2±2.4)Ma和(138.2±2.3)Ma,均为早白垩世中期岩浆作用的产物,表明鱼池岭钼矿床的形成时代约为135 Ma。鱼池岭含矿花岗斑岩及其围岩花岗岩锆石Lu-Hf同位素示踪结果显示,这二类岩石Hf同位素组成变化极大,前者176Hf/177Hf比值变化范围在0.281364~0.282420,εHf(t)=-9.6^-46.9,而后者则在0.281774~0.282337之间分布,εHf(t)=-12.5^-32.8,表明它们在结晶过程中经历了较为显著的岩浆混合作用,其成熟度较高的端元很可能是新太古代—古元古代太华群基底,而成熟度较低的端元则为燕山期上涌并底侵于地壳底部的幔源物质或是之前遭受幔源物质改造的下地壳组分。鱼池岭斑岩型钼矿床在中生代古太平洋构造域全面叠置、破坏并改造古特提斯构造体系的背景下形成,强烈的地壳减薄作用诱发了基性玄武质岩浆底侵或内侵,使得该地区具高钼地球化学背景的古老地壳岩石发生部分熔融,并不同程度混染有少量幔源组分或新生地壳物质。这样一个富钼的岩浆体系经高程度分异演化后上升至较浅层次侵位,形成花岗斑岩体。由于围岩为花岗岩,斑岩体的外接触带裂隙较少,因而自身发生不同程度钼矿化,表现出全岩矿化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时代 物质来源 钼矿床 鱼池岭 河南省嵩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北超高压变质带榴辉岩的对比性研究及成矿作用
6
作者 黄建平 马东升 +1 位作者 刘聪 王辉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65-280,共16页
苏北超高压变质带是秦岭—大别造山带的东延部分,所产出的榴辉岩有三种类型,分别为产于片麻岩中的G类榴辉岩、产于大理岩中的M类榴辉岩和产于蛇纹岩中P类榴辉岩。地球化学研究表明,三类榴辉岩的原岩复杂多样,源岩为下地壳或上地幔的基性... 苏北超高压变质带是秦岭—大别造山带的东延部分,所产出的榴辉岩有三种类型,分别为产于片麻岩中的G类榴辉岩、产于大理岩中的M类榴辉岩和产于蛇纹岩中P类榴辉岩。地球化学研究表明,三类榴辉岩的原岩复杂多样,源岩为下地壳或上地幔的基性-超基性岩,兼具大陆和大洋玄武岩的特征,富含TiO2等有用组分,是金红石矿床的成矿母岩。金红石矿床的形成是华北、扬子两大板块俯冲碰撞的结果,金红石成矿作用的强弱与岩性、构造、变质变形作用等密切相关。榴辉岩中含有金红石、钛铁矿、磷灰石、石榴子石、绿辉石等多种有用矿物,具有较高的综合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压变质带 榴辉岩 地球化学 综合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22个燕山期花岗岩的源区特征及成因:元素及Nd-Sr同位素研究 被引量:39
7
作者 凌洪飞 沈渭洲 +7 位作者 孙涛 蒋少涌 姜耀辉 倪培 高剑峰 黄国龙 叶海敏 谭正中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2687-2703,共17页
根据主要元素组成,将所研究的22个广东省燕山期花岗岩分为强过铝花岗岩和弱过铝花岗岩两类,后者又区分出分异和未分异两种。它们总体具有较为相似的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组成,即都是以大离子元素明显富集、Ba,Sr,Nb,Ta,P与 Ti 呈负异常、... 根据主要元素组成,将所研究的22个广东省燕山期花岗岩分为强过铝花岗岩和弱过铝花岗岩两类,后者又区分出分异和未分异两种。它们总体具有较为相似的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组成,即都是以大离子元素明显富集、Ba,Sr,Nb,Ta,P与 Ti 呈负异常、Eu 亏损为特征,但分异弱过铝花岗岩(包括禾洞、大埔、荷泗、白浆岩体)的 Ba、Ti 呈负异常和 Eu 亏损更为明显。强过铝和弱过铝花岗岩的 Nd 同位素组成区别明显:象头山等6个强过铝花岗岩体具有低的ε_(Nd)(t)值(-13.4~-10.0,平均为-12.1)和较老的 Nd 模式年龄(1.76~2.08Ga,平均为1.96Ga),是由成熟度较高的陆壳部分熔融形成;在弱过铝花岗岩中,石背岩体以及禾洞和大埔两个分异岩体具有高的ε_(Nd)(t)值(-3.6~-4.9,平均为-4.4)和年轻的 Nd 模式年龄(1.23 ~1.34Ga,平均为1.3Ga),反映其源区存在一定数量的地幔物质;佛冈等其余12个弱过铝花岗岩体(包括荷泗、白浆2个分异花岗岩)的ε_(Nd)(t)值(-12.3~-8.1,平均为-9.7)和 Nd 模式年龄(1.56~1.94Ga,平均为1.74Ga)都介于上述两类花岗岩之间,但相对较接近于强过铝花岗岩,主要是由成熟度不同程度地低于强过铝花岗岩源区的陆壳变质岩部分熔融形成。广东省燕山期花岗岩主要是在伸展构造及玄武岩底侵条件下,由以沉积变质岩为主的中下陆壳部分熔融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饱和指数 Sr—Nd同位素 构造伸展 燕山期花岗岩 广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杭带湘南—桂北段中生代A型花岗岩带成岩成矿特征及成因讨论 被引量:150
8
作者 蒋少涌 赵葵东 +1 位作者 姜耀辉 戴宝章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96-509,共14页
十杭带是华南内陆一条重要的北北东向、具有高εNd(t)值和低tDM值的花岗岩带,该带在湘南—桂北段的花岗质岩体(千里山、骑田岭、西山、金鸡岭、花山和姑婆山等)均形成于151-163Ma间。但从西南往东北方向,形成时代有逐渐变年轻的趋... 十杭带是华南内陆一条重要的北北东向、具有高εNd(t)值和低tDM值的花岗岩带,该带在湘南—桂北段的花岗质岩体(千里山、骑田岭、西山、金鸡岭、花山和姑婆山等)均形成于151-163Ma间。但从西南往东北方向,形成时代有逐渐变年轻的趋势。这些岩体在地球化学组成上显示出较为相似的特征,岩石均富碱、高钾,富含Rb,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和REE,Nb,Ta,Zr,Hf等高场强元素(HFSE)。在地球化学图解上均落入A型花岗岩区域,因此该花岗岩带应属于一条A型花岗岩带。进一步划分,这些花岗岩应该属于A2亚类。这些花岗岩均具有较低的(^87Sr/^86Sr)i值、较高的εNd(t)值和相对低的Nd模式年龄值,但从西南往东北方向,εNd(t)值具有逐渐降低的趋势。在这些花岗质岩体中暗色包体非常发育,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别是锆石的Hf同位素组成,指示这些花岗质岩石是通过壳-幔岩浆混合作用形成的,幔源岩浆端元来自亏损地幔,可能是软流圈地幔物质的直接参与。该A型花岗岩带可能形成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引起的弧后或弧内拉张构造环境,软流圈地幔上涌及诱发的幔源岩浆沿超壳深断裂底侵,导致了强烈的壳幔岩浆混合作用,形成了该花岗岩带。该拉张事件从西南往东北方向进行,拉张强度由强变弱,混入花岗岩中的地幔物质也由多变少。该花岗岩带也是我国一条重要的W-Sn多金属成矿带。研究表明,这些花岗岩均属于富Sn花岗岩,但Sn在这些花岗岩中的富集机制与传统的结晶分异富集的方式不同。该区锡矿化类型十分丰富,除了存在传统的岩浆热液演化成矿外,还存在新类型的绿泥石化花岗岩锡矿化,丰富了A型花岗岩的成矿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花岗岩 锡多金属成矿 成因机制 十杭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北油麻岭钨矿区成矿岩体的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4
9
作者 杨振 张文兰 +3 位作者 王汝成 陆建军 谢磊 车旭东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59-172,共14页
油麻岭钨矿位于桂北苗儿山复式岩体最南缘,矿化类型具有多样性,其中外接触带似层状矽卡岩型白钨矿是矿区最重要的矿床类型。本文对矿区成矿母岩中-细粒二云母花岗岩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的研究。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 油麻岭钨矿位于桂北苗儿山复式岩体最南缘,矿化类型具有多样性,其中外接触带似层状矽卡岩型白钨矿是矿区最重要的矿床类型。本文对矿区成矿母岩中-细粒二云母花岗岩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的研究。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12~215Ma,属印支期岩浆活动的产物。地球化学分析显示,花岗岩具有高硅(SiO2=73.73%~78.68%)、富碱(ALK=6.99%~8.36%)、贫Ca(CaO=0.13%~0.96%)、贫Ti(TiO2=0.05%~0.27%)、弱过铝-强过铝质(ACNK=1.03~1.28)的特征,稀土元素总量偏低(∑REE=61.39×10-6~161.22×10-6),富集Rb和Cs大离子亲石元素及Th,U,Ta等高场强元素,富成矿元素W(平均含量6.55×10-6),贫Ba和Sr,强烈的Eu亏损(δEu=0.04~0.20)。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成矿母岩与南岭地区典型的高分异S型花岗岩相似。该岩体具备为钨矿的形成提供物源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麻岭钨矿 印支期花岗岩 钨成矿作用 锆石U-PB定年 岩石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论华南加里东花岗岩与大规模成矿作用的关系 被引量:100
10
作者 华仁民 张文兰 +2 位作者 陈培荣 翟伟 李光来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1,共11页
华南加里东期的花岗岩类在强度和广度上仅次于燕山期花岗岩,是华南大花岗岩省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前人对于加里东期花岗岩类与成矿关系的报道较少,早期的研究甚至认为加里东期花岗岩一般不成矿。本文根据对近年来在某些地区和矿床出现... 华南加里东期的花岗岩类在强度和广度上仅次于燕山期花岗岩,是华南大花岗岩省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前人对于加里东期花岗岩类与成矿关系的报道较少,早期的研究甚至认为加里东期花岗岩一般不成矿。本文根据对近年来在某些地区和矿床出现的加里东期花岗岩类及相关矿化现象的初步研究成果,并结合对相关文献的调研,提出华南地区加里东期花岗岩类与该地区钨锡等金属大规模成矿作用之间具有相当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某些加里东期花岗岩、尤其是那些演化比较充分的加里东晚期花岗岩可能在晚阶段直接形成矿床,如湘东南的彭公庙、桂北的牛塘界、桂东北的桂岭、右江地区的钦甲等花岗岩体,但是其重要性相对较小;(2)某些加里东期花岗岩可能为该地区较晚期的成矿作用提供部分成矿物质来源,如在赣南的石雷、粤北的梅子窝等钨矿床可能有这种情况,在湘南的益将,加里东期的石英闪长岩为风化壳型稀土-钪矿化直接提供了成矿物质来源。(3)更为重要的是华南地区正是从加里东期开始进入了陆内演化的阶段,加里东期花岗岩类开启了以地壳物质重熔为主的华南大花岗岩省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一幕,标志着华南陆壳进入不断成熟、亲石成矿元素不断向陆壳富集的阶段,多旋回花岗岩浆活动及其演化使钨锡等金属元素在燕山期花岗岩中高度富集,并最终导致了华南地区举世瞩目的燕山期大规模成矿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里东期 花岗岩 大规模成矿 华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南白面石铀矿区花岗岩的锆石年代学、地球化学及成因研究 被引量:26
11
作者 董晨阳 赵葵东 +4 位作者 蒋少涌 陈卫锋 陈培荣 凌洪飞 杨水源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49-160,共12页
赣南白面石铀矿区是华南重要的火山岩型铀矿区,矿体产在白面石火山盆地的玄武岩和砂岩中。该火山盆地基底为白面石花岗岩,以前的研究表明是白面石花岗岩为铀矿化提供了成矿所需的铀。锆石LA-ICP-MSU-Pb同位素定年研究表明白面石花岗岩... 赣南白面石铀矿区是华南重要的火山岩型铀矿区,矿体产在白面石火山盆地的玄武岩和砂岩中。该火山盆地基底为白面石花岗岩,以前的研究表明是白面石花岗岩为铀矿化提供了成矿所需的铀。锆石LA-ICP-MSU-Pb同位素定年研究表明白面石花岗岩形成于(241±7)Ma,为印支期花岗岩。白面石花岗岩主要岩性为中细粒二云母花岗岩,岩石具有高硅(SiO2含量为71.99%~73.82%)、高铝(Al2O3含量13.26%~14.57%)的特点,铝饱和指数A/CNK为1.15~1.28,属于强过铝花岗岩。微量元素组成特征表现为富集Rb,Th,Ta和亏损Sr,Ba,Ti和Eu。稀土元素显示轻稀土富集和Eu负异常的特点。白面石岩体具有较高的(87Sr/86Sr)i比值(0.71162~0.71613)和较低的εNd(t)值(-13.9~-12.2),两阶段Nd同位素模式年龄变化为2.01Ga~2.15Ga。岩浆期锆石具有较低的εHf(t)值,变化为-15.1~-11.9,两阶段Hf模式年龄计算为2.01Ga~2.21Ga,与Nd模式年龄一致。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均表明白面石花岗岩属于典型的强过铝S型花岗岩,结合年代学和同位素特征,推测其源区可能是类似于桃溪群的变质沉积岩。白面石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类似于华南许多的产铀花岗岩,可能是多期变质和重熔事件使其成为富铀花岗岩,随后在后期的地壳拉张导致的热液活动中转移铀,为铀矿化提供铀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铀花岗岩 地球化学 岩石成因 白面石花岗岩 赣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天山黄山-镜儿泉过铝花岗岩矿物学、地球化学及年代学研究 被引量:18
12
作者 唐俊华 顾连兴 +5 位作者 张遵忠 吴昌志 三金柱 汪传胜 刘四海 黎广荣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921-946,共26页
对东天山黄山-镜儿泉一带黄山南、镜儿泉、图拉尔根沟三个过铝花岗岩作了岩相学、矿物学、地球化学、Sr-Nd同位素和锆石U-Ph年代学研究。锆石U—PbLA-ICP-MS原位定年测得黄山南岩体结晶年龄为259.9±1.4Ma(MSWD=0.86),图拉尔... 对东天山黄山-镜儿泉一带黄山南、镜儿泉、图拉尔根沟三个过铝花岗岩作了岩相学、矿物学、地球化学、Sr-Nd同位素和锆石U-Ph年代学研究。锆石U—PbLA-ICP-MS原位定年测得黄山南岩体结晶年龄为259.9±1.4Ma(MSWD=0.86),图拉尔根沟岩体结晶年龄为275.4±8.3Ma(MSWD=29),均侵位于二叠纪碰撞后伸展环境。三个过铝花岗岩均具有低锶同位素初始比值(Ist=0.6969~0.70396)、高εNd(t)值(+5.5-+7.2)以及年轻的亏损地幔单阶段模式年龄(tDM=0.48—0.56Ga),表明其岩浆源区均为来源于亏损地幔的新生地壳岩石。这种新生地壳岩石可能为偏酸性的火山岩。三个岩体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可分为两类:一类以黄山南白云母花岗岩为代表,为强过铝花岗岩(A/CNK〉1.1),强烈亏损Ba、Sr和Ti而富集Cs、Rb和K,具有高的Rb/Sr(2.03~14.5)和Al2O3/TiO2(110—1592),低的Nb/Ta(3.24~6.76)比值,其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V”字形,显示强烈铕亏损(Eu/Eu^*=0.04~0.55),表明这类岩体的直接源岩以泥质岩为主。另一类以图拉尔根沟二云母花岗岩为代表,为弱过铝(1〈A/CNK〈1.1)花岗岩,亏损Nb、Ta和Ti而富集Rb、Ba和K,具低的Rb/Sr(0.44~0.69)、Al2O3/TiO2(135~205)和较高的Nb/Ta(12.8—18.4),其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向右陡倾斜,铕负异常不显著(Eu/Eu^*=0.65—0.96),表明其直接源岩以碎屑岩为主。镜儿泉岩体的岩石化学多变性表明,该岩体不同地段的岩浆分别来自以泥质岩为主和以碎屑岩为主的源区,来自两种源区的岩浆在岩体结晶之前未能充分混均。黄山南岩体和图拉尔根沟岩体中继承性锆石的志留、泥盆和石炭纪年龄表明,作为这两个岩体直接源区的泥质岩和碎屑岩可能是志留、泥盆和石炭纪新生亏损幔源岩石经历风化-沉积旋回的产物。在碰撞后的二叠纪伸展阶段,黄山-镜儿泉一带发生过幔源岩浆的内侵,内侵岩浆热量造成了位于中-上部地壳新生幔源物质部分熔融,形成了这一带的过铝花岗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铝花岗岩 新生地壳岩石 内侵 部分熔融 锆石U-PB定年 东天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锡铁山铅锌矿床的矿体成因类型讨论 被引量:19
13
作者 吴昌志 顾连兴 +5 位作者 冯慧 张遵忠 刘四海 黄建华 王长华 王震宇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8年第6期1185-1196,共12页
在青海锡铁山大型铅锌矿床中,奥陶系滩涧山群3个不同层位(O3tnb组片岩、O3tnb组片岩与大理岩过渡带、O3tna-2组片岩)同时发育层状矿体和脉状矿体,大理岩中还发育不规则囊状矿体。通过对上述不同层位、不同类型矿体的分布特征、产状、矿... 在青海锡铁山大型铅锌矿床中,奥陶系滩涧山群3个不同层位(O3tnb组片岩、O3tnb组片岩与大理岩过渡带、O3tna-2组片岩)同时发育层状矿体和脉状矿体,大理岩中还发育不规则囊状矿体。通过对上述不同层位、不同类型矿体的分布特征、产状、矿石结构和构造的详细观察和研究发现,3个层位的层状矿体均是SEDEX型海底喷流沉积作用的结果。O3tnb组片岩及其与大理岩过渡带中的层状矿体属近源(proximal)产物,与之伴生的脉状矿体则属该层状矿体的喷流沉积补给带;O3tna-2组片岩中的层状矿体属远源(distal)沉积,而大理岩中的不规则囊状矿体则是造山后深部流体活化围岩或再活化早期层状矿体中的成矿物质,并强烈交代大理岩的产物;北侧O3tna-2组片岩中的脉状矿体也为造山后流体叠加的产物,可能是大理岩中不规则囊状矿体的导矿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锌矿 流体叠加 SEDEX 锡铁山 青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岗岩浆侵位与结晶固化时差的研究与构造意义:以南岭骑田岭花岗岩基为例 被引量:19
14
作者 章邦桐 吴俊奇 +1 位作者 凌洪飞 陈培荣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3-118,共16页
通过对南岭中段骑田岭花岗岩基地质-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判明了该岩基的侵位深度(5.5km)、围岩温度(196℃)及岩浆初始温度(950℃),建立起骑田岭花岗岩基的数学计算模型,计算得出:骑田岭花岗岩熔体侵位后,其初始温度降低至结晶... 通过对南岭中段骑田岭花岗岩基地质-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判明了该岩基的侵位深度(5.5km)、围岩温度(196℃)及岩浆初始温度(950℃),建立起骑田岭花岗岩基的数学计算模型,计算得出:骑田岭花岗岩熔体侵位后,其初始温度降低至结晶温度所需的时间(Δtcol)为4.1Ma;由于结晶潜热释放而使结晶过程延长的时间(ΔtL)为2.6Ma;由于骑田岭花岗岩基放射性元素含量(U-15.3×10-6,Th-51.35×10-6,K2O-5.02%)是世界平均花岗岩放射性元素含量(U-5×10-6,Th-20×10-6,K2O-2.66%)的2~3倍,骑田岭花岗岩浆侵位后产生的放射成因热使结晶过程延长的时间(ΔtA)为35.4Ma,远长于世界平均花岗岩计算的ΔtA(2.93Ma)。因此,骑田岭花岗岩基的岩浆侵位-结晶固化时差(ΔtECTD)为42.1Ma,结合锆石U-Pb年龄值(161Ma),通过反演计算得出骑田岭花岗岩基侵位年龄值(tE)为203.1Ma,从而为骑田岭花岗岩基属于印支期侵位提供了重要的岩浆动力学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骑田岭花岗岩基 侵位年龄 侵位-结晶时差 印支造山运动 岩浆动力学证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南白面石过铝花岗岩基底为6710铀矿田提供成矿物质的地球化学佐证 被引量:20
15
作者 章邦桐 陈培荣 孔兴功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01-207,共7页
采用活动性U、Th溶浸实验、Pb同位素组成示踪、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对比等方法,对6710铀矿田内含矿砂岩、玄武岩、流纹斑岩、花岗岩和片麻岩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1)白面石岩体二云母花岗岩的活动铀浸出率高达56.3%,平均为33... 采用活动性U、Th溶浸实验、Pb同位素组成示踪、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对比等方法,对6710铀矿田内含矿砂岩、玄武岩、流纹斑岩、花岗岩和片麻岩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1)白面石岩体二云母花岗岩的活动铀浸出率高达56.3%,平均为33.7%,而双峰式火山岩组合的活动铀浸出率最低,仅为7.8%(流纹斑岩)~2.1%(玄武岩);(2)根据花岗岩Pb同位素计算,白面石花岗岩以铀迁移带出(ΔU=-12%~-23.9%)为特征;(3)与其他围岩相比,含矿砂岩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白面石花岗岩最为相似,其Q型逐步聚类分析的SP(相似距离系数)为1.87。这为6710铀矿田的成矿物质主要来自白面石过铝花岗岩基底的观点提供了地球化学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同位素 微量元素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铀矿田 玄武岩 流纹斑岩 花岗岩 片麻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江盆地构造和演化及对卡林型金矿床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33
16
作者 刘寅 胡凯 +1 位作者 韩善楚 孙泽航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4,共14页
右江盆地,又称南盘江盆地,是我国重要的多金属矿床富集地,广泛发育有Au-As-Sb-Hg低温热液矿床,也是我国卡林型金矿大规模富集区之一。矿床地质特征表明,金矿床的形成明显受到构造的控制,因此,探讨盆地的构造演化对于深入研究卡林型金矿... 右江盆地,又称南盘江盆地,是我国重要的多金属矿床富集地,广泛发育有Au-As-Sb-Hg低温热液矿床,也是我国卡林型金矿大规模富集区之一。矿床地质特征表明,金矿床的形成明显受到构造的控制,因此,探讨盆地的构造演化对于深入研究卡林型金矿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结合前人大量研究认为:右江盆地内主要发育有NW和NE向两组构造,NW及NE向的边界断裂对盆地的演化及火成岩的发育起到重要作用;金矿床在平面上均分布于右江盆地范围内,具有明显的岩性和构造控矿的特征;右江盆地形成及后续的构造演化可以分为六个阶段,即:早泥盆世中期滨浅海陆棚发育(D21),中泥盆世—中二叠世裂陷洋盆发育(D2-P2),中二叠世末—中三叠世洋盆消失及前陆盆地发育(P32-T2),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盆地消亡及碰撞后伸展(T3-J1),中侏罗世—早白垩世中期NE向挤压构造发育(J2-K21)和早白垩世晚期—古近纪局部伸展作用(K31-E);右江盆地内卡林型金矿的成矿期集中在前陆盆地发育结束而褶皱成山后,成矿过程与伸展环境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江盆地 南盘江盆地 卡林型金矿 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阿克苏前寒武纪蓝片岩中多硅白云母的研究 被引量:12
17
作者 黄文涛 于俊杰 +2 位作者 郑碧海 陈欣阳 朱文斌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38-344,共7页
新疆阿克苏蓝片岩是目前世界范围内保存最好的前寒武纪蓝片岩之一。一般认为蓝闪石片岩是在低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且与板块俯冲有密切联系。本文对阿克苏蓝片岩地体的泥质片岩和砂质片岩中的白云母进行了电子探针分析,通过对得到的Si含... 新疆阿克苏蓝片岩是目前世界范围内保存最好的前寒武纪蓝片岩之一。一般认为蓝闪石片岩是在低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且与板块俯冲有密切联系。本文对阿克苏蓝片岩地体的泥质片岩和砂质片岩中的白云母进行了电子探针分析,通过对得到的Si含量数据进行统计,探讨了蓝片岩地体不同区域所受压力的变化,进而用矿物组合、矿物形变、多硅白云母压力计等分析方法讨论了变质温压区间和温压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阿克苏蓝片岩带南侧岩石承受的变质压力明显大于北侧,这可能指示了古洋壳板块从北向南的俯冲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压条件 多硅自云母 蓝片岩 俯冲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北热水岩体SHRIMP锆石U-Pb年龄及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邓平 凌洪飞 +4 位作者 沈渭洲 孙立强 朱捌 黄国龙 谭正中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274-1283,共10页
热水岩体位于贵东岩体中部南侧,SHRIMP锆石U-Pb定年结果为162.8±5.8 Ma(MSWD=4.2),属于燕山早期岩浆活动产物。该岩体具有富硅(SiO2平均为76.32%)、富铝(A/CNK值平均为1.14)、钾大于钠(K2O/Na2O值平均为1.32)和高的P2O5含量(平均为... 热水岩体位于贵东岩体中部南侧,SHRIMP锆石U-Pb定年结果为162.8±5.8 Ma(MSWD=4.2),属于燕山早期岩浆活动产物。该岩体具有富硅(SiO2平均为76.32%)、富铝(A/CNK值平均为1.14)、钾大于钠(K2O/Na2O值平均为1.32)和高的P2O5含量(平均为0.41%);大离子元素富集,Ba、Sr、Ti、Nb、Ta亏损,具有高的Rb/Sr(平均为28.5)和Rb/Nb值(平均为19.8);轻、重稀土之间分馏不明显,配分模式呈水平型,Eu亏损明显(δEu值平均为0.14);εNd(t)值低(平均为-10.2),Nd模式年龄古老(平均为1777 Ma);岩浆源区物质由泥质岩组成。这些特征表明,热水岩体属于典型的S型或壳源型花岗岩。热水岩体可能是在燕山早期太平洋板块俯冲导致先存的东西向大东山-贵东断裂带重新复活的构造背景下,由古—中元古代泥质变质岩低程度部分熔融的方式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定年 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强过铝花岗岩 粤北热水岩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深层油气勘探新领域认识与启示
19
作者 支东明 何文军 +3 位作者 谢安 李梦瑶 刘寅 曹剑 《中国石油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4,共24页
含油气盆地深层已经成为油气勘探的现实接替领域。准噶尔盆地演化历史长、构造背景复杂,基于近年来的新发现,对盆地深层油气勘探新领域进行了预测。研究认为,准噶尔盆地深层—超深层具有原型海相盆地油气、西部坳陷二叠系风城组源内非... 含油气盆地深层已经成为油气勘探的现实接替领域。准噶尔盆地演化历史长、构造背景复杂,基于近年来的新发现,对盆地深层油气勘探新领域进行了预测。研究认为,准噶尔盆地深层—超深层具有原型海相盆地油气、西部坳陷二叠系风城组源内非常规油气藏、富烃凹陷大型地层油气藏及南缘前陆冲断带侏罗系—白垩系构造油气藏四大勘探新领域。原型海相盆地油气受石炭系多沉积中心分散展布的烃源岩控制,可以围绕各自烃源灶形成相对独立的全油气系统。西部坳陷二叠系风城组源内具有常规—非常规油气藏有序聚集的成藏规律,南部盆1井西—沙湾凹陷深层是寻找万亿立方米大气区的现实领域。富烃凹陷深层受古地貌与湖平面联合控制,形成大型地层圈闭,凹槽区可以形成集群式规模油气藏。南缘前陆冲断带侏罗系—白垩系发育大型构造圈闭,8000m以下超深层仍发育规模优质储层,具备形成大规模天然气藏的地质条件。对这四大领域的分析认为,准噶尔盆地已经进入以深层勘探为主的新阶段,油气资源普遍表现为常规—非常规有序共生的特征,优质的烃源岩和有效的成藏要素为盆地深层油气富集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有利的成藏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深层—超深层 成藏条件 全油气系统 勘探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南6722铀矿床钛铀矿-晶质铀矿-铀石-沥青铀矿显微共生组合的厘定及成因意义 被引量:10
20
作者 章邦桐 凌洪飞 吴俊奇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418-1424,共7页
通过235U诱发裂变径迹及电子探针测试综合研究,在6722铀矿床的含矿隐爆角砾岩胶结物中首次发现钛铀矿—品质铀矿—铀石—沥青铀矿显微共生组合.这样一种在1 cm2(光薄片)范围内分布,而且不存在任何脉状相互穿插现象的钛铀矿—晶质铀矿... 通过235U诱发裂变径迹及电子探针测试综合研究,在6722铀矿床的含矿隐爆角砾岩胶结物中首次发现钛铀矿—品质铀矿—铀石—沥青铀矿显微共生组合.这样一种在1 cm2(光薄片)范围内分布,而且不存在任何脉状相互穿插现象的钛铀矿—晶质铀矿—铀石—沥青铀矿显微共生组合表明其形成于同—成矿物理化学体系中.根据UO2—TiO2 —H2O体系稳定场,确定6722铀矿床中钛铀矿—晶质铀矿—铀石—沥青铀矿显微共生组合形成温度范围为250~350℃,属中—高温热液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铀矿—晶质铀矿—铀石—沥青铀矿显微共生组合 UO2—TiO2—H2O体系稳定场 6722铀矿床 赣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