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上游中华沙鳅食性特征的C、N同位素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李斌 陶敏 +4 位作者 徐丹丹 倪露芸 王永明 王芳 谢碧文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68-974,共7页
应用C、N稳定同位素技术并结合肠含物分析对我国长江上游特有鱼类中华沙鳅(Sinibotia superciliaris)不同发育阶段食性进行了探究。结果显示:中华沙鳅δ^(13)C、δ^(15)N平均值分别为(–22.48±0.85)‰、(10.09±0.69)‰;不同... 应用C、N稳定同位素技术并结合肠含物分析对我国长江上游特有鱼类中华沙鳅(Sinibotia superciliaris)不同发育阶段食性进行了探究。结果显示:中华沙鳅δ^(13)C、δ^(15)N平均值分别为(–22.48±0.85)‰、(10.09±0.69)‰;不同体长段δ^(13)C(P<0.05,F=2.44)、δ^(15)N(P<0.01,F=6.06)值差异显著,暗示了中华沙鳅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存在食性转变现象;体长<80 mm的个体主要摄食水生昆虫和藻类,属杂食偏肉食性鱼类;体长>80 mm的个体,其食物以虾类、淡水壳菜和水生昆虫为主,属肉食性鱼类。中华沙鳅营养级位于2.02—2.47,与长江上游多种底栖型鱼类生态位相似;食物竞争可能是导致其摄食强度弱和资源量下降的原因之一。研究结果可为长江上游中华沙鳅野生资源保护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沙鳅 稳定同位素 肠含物分析 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归副产物对颗粒饲料的保护作用及其对鲫生长和缺氧应激的影响
2
作者 黄晓兰 王苗苗 +7 位作者 刘海静 杨奇慧 张会兰 陈厚宏 黎杰 徐静 陈岗富 李华涛 《动物营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73-1187,共15页
本试验旨在以当归副产物(AP)作为鱼饲料的功能性原料,探讨其对颗粒饲料的保护作用,以及添加到饲料后对鲫生长和缺氧应激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对照)、1.0%、2.0%、4.0%、8.0%、16.0%和32.0%的AP,配制7种试验饲料,并制成1.5 mm... 本试验旨在以当归副产物(AP)作为鱼饲料的功能性原料,探讨其对颗粒饲料的保护作用,以及添加到饲料后对鲫生长和缺氧应激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对照)、1.0%、2.0%、4.0%、8.0%、16.0%和32.0%的AP,配制7种试验饲料,并制成1.5 mm的颗粒饲料。试验选择体重为(5.67±0.07)g的鲫420尾,随机分为7组,分别饲喂7种试验饲料,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鱼。试验期60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16.0%的AP显著提高了颗粒饲料的水分含量(P<0.05);当AP的添加水平分别为4.0%~16.0%、1.0%~8.0%和8.0%~32.0%时,其硬度、粉化率和霉菌生长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当AP的添加水平分别为2.0%~8.0%、2.0%~8.0%、8.0%~16.0%、8.0%~32.0%、8.0%、2.0%~16.0%、1.0%~16.0%、8.0%~32.0%、2.0%~32.0%、4.0%~32.0%、2.0%~8.0%、8.0%、1.0%~32.0%和2.0%~32.0%时,鲫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缺氧持续时间(DT)、血液中的红细胞比容、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以及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以及鳃的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和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以及GSH含量显著提高(P<0.05);当AP的添加水平分别为8.0%~32.0%、1.0%~16.0%、8.0%、4.0%~8.0%、2.0%~32.0%、4.0%~16.0%、2.0%~32.0%和4.0%~32.0%时,鲫氧消耗率(OCR)、血液平均红细胞体积、红细胞超氧阴离子(O-2)、过氧化氢和高铁血红蛋白含量以及鳃O-2、羟自由基和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P<0.05)。此结果说明,AP能提高颗粒饲料的坚实度,对颗粒饲料具有防霉和保水的效果。饲料中添加AP提高了鲫的生长性能、耐缺氧能力以及鳃和红细胞的抗氧化能力。基于WGR的折线回归分析显示,AP在鲫饲料中的适宜添加水平为8.08%,最高添加水平为23.07%。基于DT和OCR的折线回归分析显示,AP提高鲫耐缺氧能力的适宜添加水平分别为7.62%和7.85%。综上所述,AP对颗粒饲料有保护作用,并能改善鲫的生长和耐缺氧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副产物 颗粒饲料 生长 耐缺氧 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类褪黑素合成酶系编码基因的系统进化与生理功能
3
作者 卞超 张新辉 +5 位作者 张凯 魏汉银 何哲 文正勇 黄玉 石琼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8-171,共14页
褪黑素是一种小分子神经递质,主要在脊椎动物的松果腺中合成与分泌,到达机体各部位来参与调控生物节律、生殖、生长与发育等生理过程。在鱼类中,松果腺是一个复合体,主要由类光感细胞构成,具有感光与内分泌双重功能。褪黑素的生物合成... 褪黑素是一种小分子神经递质,主要在脊椎动物的松果腺中合成与分泌,到达机体各部位来参与调控生物节律、生殖、生长与发育等生理过程。在鱼类中,松果腺是一个复合体,主要由类光感细胞构成,具有感光与内分泌双重功能。褪黑素的生物合成从色氨酸开始,涉及色氨酸羟化酶(TPH)、芳香族L-氨基酸脱羧酶(AAAD)、芳香烷胺-N-乙酰转移酶(AANAT)和乙酰色胺甲基转移酶(ASMT)。前期,我们通过对众多脊椎动物开展比较基因组学研究,发现这4个褪黑素合成酶系编码基因的系统进化与脊椎动物的物种进化基本一致,表明这些基因(同褪黑素一样)都很保守。有意思的是,在鱼类中各催化酶基因拷贝数出现显著增加,但四倍体与二倍体鱼中的拷贝数并不一定是2∶1,这是因为鱼类基因组复制后存在部分基因丢失的现象。此外,在大多数鱼类基因组中还鉴定到一些新基因,譬如aaad-like和asmt-like,可能拥有新的功能;有的催化酶基因缺失、出现移码突变或假基因化,可提升物种对特殊生境(诸如洞穴或深海)的生存适应性。本综述主要以我们团队近十年来的相关工作为主线,综合简介鱼类褪黑素合成酶系编码基因的系统进化与生理功能,以期深入理解褪黑素对鱼类生殖内分泌活动的影响,为进一步促进鱼类性腺发育、人工繁殖和分子育种等提供指导和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褪黑素 褪黑素合成酶 系统进化 生理功能 适应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种副沙鳅属鱼类骨骼解剖学比较研究
4
作者 王永明 杨木牛 +4 位作者 高小平 史晋绒 郭佳萍 谢碧文 李燕平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7-68,共12页
为了解花斑副沙鳅Parabotia fasciata与双斑副沙鳅P.bimaculata骨骼系统形态差异,采用软骨-硬骨双染色技术对2种副沙鳅属Parabotia鱼类骨骼进行染色,系统观察并比较其骨骼形态特征。结果显示,花斑副沙鳅脑颅中鼻骨较长,呈哑铃形,眼下刺... 为了解花斑副沙鳅Parabotia fasciata与双斑副沙鳅P.bimaculata骨骼系统形态差异,采用软骨-硬骨双染色技术对2种副沙鳅属Parabotia鱼类骨骼进行染色,系统观察并比较其骨骼形态特征。结果显示,花斑副沙鳅脑颅中鼻骨较长,呈哑铃形,眼下刺分叉较浅;咽颅的前颌骨、上颌骨、齿骨、前腭骨、方骨、主鳃盖骨、基舌骨、角鳃骨、上鳃骨、咽鳃骨形态及咽齿数量与双斑副沙鳅有所差异;脊柱与肋骨数量较双斑副沙鳅多,但尾椎椎骨数占脊柱总数的比值较双斑副沙鳅小;附肢骨中的匙骨、上匙骨、尾下骨形态及尾下骨附着鳍条数目与双斑副沙鳅存在一定差异。本研究可作为2种副沙鳅属鱼类种间的鉴别分析,为进一步深入开展沙鳅科Botiidae鱼类骨骼系统研究和系统分类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斑副沙鳅 双斑副沙鳅 骨骼解剖学 形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类体表粘液分泌机制·组分与功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8
5
作者 张婷 史晋绒 +3 位作者 宋柯 赵田田 刘莎 岳兴建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22期7445-7448,7458,共5页
鱼类体表粘液来自体表粘液细胞,其成分和量受到粘液细胞的分布、数量、发育情况以及外界环境的影响.粘液的主要成分是粘多糖和蛋白类,同时还含有少量脂质.多糖类作为生物活性物质,在抗氧化、抗肿瘤、抗衰老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蛋白类... 鱼类体表粘液来自体表粘液细胞,其成分和量受到粘液细胞的分布、数量、发育情况以及外界环境的影响.粘液的主要成分是粘多糖和蛋白类,同时还含有少量脂质.多糖类作为生物活性物质,在抗氧化、抗肿瘤、抗衰老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蛋白类的含量达55%,主要成分为88~95 kD的免疫球蛋白、溶菌酶、凝集素、补体、抗病毒蛋白/肽以及SOD酶,在鱼类的生命活动中有着重要意义.分离鱼类体表粘液中生物活性蛋白的方法主要有柱层析法、盐析法、离子交换层析法等.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对鱼类体表粘液分泌机制、粘液的组分及Ig的分离、体表粘液的免疫功能研究和趋势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旨在为今后体表粘液免疫蛋白的应用研究提供切入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 粘液 分泌机制 组分 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沱江史家段四川华吸鳅个体生殖力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王永明 蒋维维 +4 位作者 彭述东 严林 史晋绒 谢碧文 黄先全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5-110,共6页
为了解沱江史家段四川华吸鳅(Sinogastromyzon szechuanensis)的个体生殖力,于2018年3-5月采集性腺发育到IV期的雌性个体83尾,测量所有样本的体长(L)、体重(M)、净体重(W)、卵巢重(W_(a)),并计算成熟系数(GSI)和丰满度(K);取鳞片鉴定年... 为了解沱江史家段四川华吸鳅(Sinogastromyzon szechuanensis)的个体生殖力,于2018年3-5月采集性腺发育到IV期的雌性个体83尾,测量所有样本的体长(L)、体重(M)、净体重(W)、卵巢重(W_(a)),并计算成熟系数(GSI)和丰满度(K);取鳞片鉴定年龄,测定卵粒直径,通过重量法计数个体绝对生殖力(F)、体长相对生殖力(F_(L))以及体重相对生殖力(F_(W)),用5种数学模型及回归方程拟合个体生殖力与形态指标的关系。结果显示,调查样本由2、3、4龄组成,分别占繁殖群体总数的26.51%、50.60%、20.89%;繁殖群体优势体长组为50.0-70.0 mm(n=59),占总数的71.08%;优势体重组为3.01-5.00 g(n=31),占总数的37.35%。F为(829.09±627.54)粒,变幅80-3790粒;F_(L)为(12.95±8.46)粒/mm,变幅1.40-48.58粒/mm;F_(W)为(206.97±114.73)粒/g,变幅25.21-614.45粒/g。F和F_(L)与体长、体重、净体重、成熟系数和年龄,F_(W)与体长、成熟系数和年龄呈二次函数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绝对生殖力、体长相对生殖力与成熟系数和体长呈正相关,回归方程分别为F=-163.533+82.148 GSI+78.691L(R^(2)=0.675,P<0.01),F_(L)=-1.866+1.195GSI+0.305L(R^(2)=0.646,P<0.01)。体重相对生殖力与成熟系数呈正相关,与体重呈负相关,回归方程为F_(W)=-0.590+17.177GSI-12.727W(R^(2)=0.639,P<0.01)。四川华吸鳅卵径分布只出现了一个较大的峰值,推测其为一次产卵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华吸鳅 个体生殖力 形态指标 沱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动物蛋白源替代鱼粉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庞垒 徐静 +1 位作者 李华涛 陈岗富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4-32,共9页
水产养殖中动物蛋白源是鱼类生长发育主要的营养素之一,鱼粉作为传统动物饲料的重要组成成分,是一种优质的动物蛋白质来源,其必需氨基酸和生长因子含量丰富,对水产动物生长和饲料利用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快... 水产养殖中动物蛋白源是鱼类生长发育主要的营养素之一,鱼粉作为传统动物饲料的重要组成成分,是一种优质的动物蛋白质来源,其必需氨基酸和生长因子含量丰富,对水产动物生长和饲料利用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鱼粉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由于动物蛋白源在营养成分上与鱼粉相似,且来源广泛、价格低廉,具有成为水产饲料中鱼粉替代物的潜力。文章综述了肉骨粉、血粉、羽毛粉、蚕蛹粉、黑水虻虫粉的营养成分、加工工艺流程及替代鱼粉比例对鱼类生长性能和免疫性能的作用机制,以期为深入研究动物蛋白源替代鱼粉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粉 动物蛋白源 水产养殖 替代蛋白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转食策略对花斑副沙鳅仔鱼和稚鱼生长及存活率的影响
8
作者 刘旭 魏杰 +2 位作者 王永明 史晋绒 谢碧文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5期113-117,共5页
为研究不同转食策略对花斑副沙鳅(Parabotia fasciata)仔鱼和稚鱼生长及存活率的影响,探寻其最佳转食策略,设置5个转食起始点,分别为孵化出膜后第7天(W7组)、第9天(W9组)、第11天(W11组)、第13天(W13组)和第15天(W15)组,设计5个转食过... 为研究不同转食策略对花斑副沙鳅(Parabotia fasciata)仔鱼和稚鱼生长及存活率的影响,探寻其最佳转食策略,设置5个转食起始点,分别为孵化出膜后第7天(W7组)、第9天(W9组)、第11天(W11组)、第13天(W13组)和第15天(W15)组,设计5个转食过渡时间,分别为2 d(W9-1组)、4 d(W9-2组)、6 d(W9-3组)、8 d(W9-4组)和10 d(W9-5组)。结果表明,孵化出膜23 d时,W13组试验鱼存活率最高,为83.33%,明显高于其余各组;孵化出膜11~15 d、15~19 d时,各组试验鱼特定生长率无显著差异(P>0.05),孵化出膜19~23 d时,W13组试验鱼特定生长率显著小于其余各组(P<0.05);W15组试验鱼体长和体重明显高于其余各组。W9-5组试验鱼存活率明显高于其余各组,孵化出膜25 d时,W9-5组试验鱼存活率为89.30%;孵化出膜21~25 d时,W9-1、W9-2组试验鱼特定生长率明显高于其余各组(P<0.05);W9-5组试验鱼体长和体重最大,其次是W9-4组,其余各组试验鱼体长和体重都随转食过度时间的缩短而降低。综合分析,推荐花斑副沙鳅仔鱼和稚鱼在孵化出膜13 d时开始转食,且以8 d作为转食的最佳过渡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斑副沙鳅(Parabotia fasciata) 转食策略 仔鱼和稚鱼 生长 存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饥饿胁迫对瓦氏黄颡鱼脂肪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32
9
作者 覃川杰 邵婷 +2 位作者 杨洁萍 龚全 李丽鹃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8-65,共8页
在水温(25±2)℃条件下,对初始体重为(23.65±2.82)g的瓦氏黄颡鱼进行30d饥饿处理,于饥饿第0、第7、第15和第30天取样,分析了饥饿胁迫对瓦氏黄颡鱼的生长、体成分、脂肪酸组成和脂肪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饥饿胁迫... 在水温(25±2)℃条件下,对初始体重为(23.65±2.82)g的瓦氏黄颡鱼进行30d饥饿处理,于饥饿第0、第7、第15和第30天取样,分析了饥饿胁迫对瓦氏黄颡鱼的生长、体成分、脂肪酸组成和脂肪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饥饿胁迫显著降低了瓦氏黄颡鱼肥满度、脂体比及肝体指数(P<0.05)。肌肉脂肪含量也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而下降(P>0.05)。肝脏中的饱和脂肪酸和肌肉中的单不饱和脂肪酸显著下降,而肝脏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及肌肉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显著上升(P<0.05)。此外,肌肉中的n-6和n-3及肝脏中的n-6多不饱和脂肪酸显著上升,而肝脏中的n-3多不饱和脂肪酸显著下降(P<0.05),表明瓦氏黄颡鱼饥饿期间主要消耗饱和脂肪酸及单不饱和脂肪酸供能,保留多不饱和脂肪酸。饥饿胁迫15—30d,瓦氏黄颡鱼肝脏脂蛋白酯酶、肝酯酶及肉碱酰基转运酶m RNA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0d)(P<0.05),而脂肪酸结合蛋白及脂肪酸合成酶m RNA的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饥饿胁迫可能会促进肝脏脂肪分解供能,降低脂肪的生物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氏黄颡鱼 饥饿胁迫 脂肪代谢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沱江浮游生物群落时空分布及相关环境因子分析 被引量:27
10
作者 陶敏 王永明 +6 位作者 谢碧文 覃川杰 齐泽民 岳兴建 邹远超 王淯 李斌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01-312,共12页
为研究沱江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时空特征,并探讨影响其形成的环境因子,于2013年对沱江10个采样断面按季节进行采样分析。研究期间共检出浮游甲壳动物13种,以中小型枝角类和剑水蚤为主;尽管桡足类密度与枝角类接近,但由于体型原因桡... 为研究沱江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时空特征,并探讨影响其形成的环境因子,于2013年对沱江10个采样断面按季节进行采样分析。研究期间共检出浮游甲壳动物13种,以中小型枝角类和剑水蚤为主;尽管桡足类密度与枝角类接近,但由于体型原因桡足类生物量始终占据优势地位。检出浮游植物7门95种,优势属7个,全年均以硅藻为主。两类生物在上游资阳市区的断面中总生物量最高,中游农村断面最低:其生物量季节变化也趋于一致,均在丰水季节8月取得最高值,枯水季节2月最低。与历史数据相比,呈现出浮游植物增多,浮游甲壳动物减少的趋势。根据结构方程模型(SEM)和冗余分析(RDA)的结果,浮游甲壳动物生物量在浮游植物生物量和溶氧高的环境中较大,桡足类对溶氧的要求比中小型枝角类高。浮游植物对高温、高营养和高pH较偏好,尤其是一些优势属。尽管受浮游植物生物量影响,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控制力却极弱。在流速缓慢且污染较严重的城市江段浮游植物密度已高达2.7×10 7cells/L,浮游动物尽管能选择性地以部分浮游植物为食,对其控制力却极弱,如不加强污染控制,沱江可能有暴发水华的危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沱江 浮游植物 浮游甲壳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沱江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水质评价 被引量:13
11
作者 陶敏 谢碧文 +2 位作者 齐泽民 杨品红 李斌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54-861,共8页
为合理评价沱江水质现状,于2013年丰水期(8月)和枯水期(11月)对沱江浮游植物及主要水质指标进行采样调查。结果显示:(1)丰水期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较高,尤其是上游江段,变化范围为47.4—64.6,平均56.3;枯水期TLI(∑)变化范围为43.4... 为合理评价沱江水质现状,于2013年丰水期(8月)和枯水期(11月)对沱江浮游植物及主要水质指标进行采样调查。结果显示:(1)丰水期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较高,尤其是上游江段,变化范围为47.4—64.6,平均56.3;枯水期TLI(∑)变化范围为43.4—48.1,平均44.6。(2)检出浮游植物88种(属),主要为绿藻、硅藻和蓝藻。丰、枯水期浮游植物群落主要组分分别为绿藻+硅藻+蓝藻和硅藻+绿藻+隐藻。优势度分析显示,丰水期优势种主要为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微小平裂藻(Merismopedia tenuissima)、拉氏拟柱孢藻(Cylindrospermopsis raciborskii)等,枯水期主要为脆杆藻(Fragilaria sp.)、尖尾蓝隐藻(Chroomonas acuta)、线形舟形藻(Navicula graciloides)等。(3)丰水期浮游植物的多样性指数H?、丰富度指数d、均匀度指数J均值分别为3.66、6.21和0.69,枯水期分别为3.67、4.12和0.88。(4)聚类分析与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沿江水坝建设与空间分布格局对NH4+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已有影响,表现出水坝上游湖泊型藻类数量增加、上游江段浮游植物密度高于下游江段的趋势。(5)分类回归树模型显示,营养水平与物种丰富度较高但均匀度偏低的水体中,浮游植物密度易出现高值。综合以上情况,沱江水质已处于中到富营养状态,尤其是丰水期与较上游的江段,富营养化程度更高。为预防水华的发生,出现丰富浮游植物种类的地段更应加强监控,尤其是丰水期上游的大坝坝上江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沱江 水质评价 浮游植物 综合营养状态指数 多样性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蓄水175m对汉丰湖不同生物类群δ^(13)C、δ^(15)N值的影响 被引量:8
12
作者 李斌 徐丹丹 +3 位作者 王志坚 岳兴建 齐泽民 张耀光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426-1432,共7页
于2010年蓄水前(7月)和蓄水后(12月)应用稳定碳、氮同位素方法对汉丰湖食物网中初级生产者和消费者δ13C、δ15N值变化规律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汉丰湖初级生产者颗粒有机物(POM)、固着藻类和水生植物δ13C、δ15N值分别为-28.45‰-... 于2010年蓄水前(7月)和蓄水后(12月)应用稳定碳、氮同位素方法对汉丰湖食物网中初级生产者和消费者δ13C、δ15N值变化规律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汉丰湖初级生产者颗粒有机物(POM)、固着藻类和水生植物δ13C、δ15N值分别为-28.45‰--24.78‰、3.72‰-5.76‰,-25.81‰--21.22‰、3.23‰-4.81‰,-27.99‰--23.74‰、8.06‰-12.48‰.从蓄水前到蓄水后初级生产者(POM、固着藻类、水生植物)δ13C、δ15N(除水生植物)值均呈现贫乏趋势;消费者δ15N值变化规律与初级生产者一致,但其δ13C值无明显变化;汉丰湖鱼类食物网营养级长度均为3级,消费者中杂食性鱼类居多其碳源主要来源于固着藻类.新形成的汉丰湖水生生态系统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食物网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δ13C、δ15N POM 汉丰湖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江鲤种群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7
13
作者 岳兴建 邹远超 +7 位作者 王永明 李斌 覃川杰 王芳 谢碧文 陶敏 王淯 齐泽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3期4068-4077,共10页
选择12对微卫星标记检测了于2011年采集自元江(红河上游中国江段)5个样点192尾鲤的群体遗传多样性。共检测到201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等位基因2—27个。各群体各位点平均等位基因(NA)12.25—14.67个,平均有效等位基因(NE)8.28—9.73个,... 选择12对微卫星标记检测了于2011年采集自元江(红河上游中国江段)5个样点192尾鲤的群体遗传多样性。共检测到201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等位基因2—27个。各群体各位点平均等位基因(NA)12.25—14.67个,平均有效等位基因(NE)8.28—9.73个,平均观察杂合度(HO)0.7765—0.8037,平均期望杂合度(HE)0.7761—0.8080,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0.7534—0.7843。元江鲤种群192个个体各位点NA、NE、HO、HE、PIC分别为16.50、11.26、0.7927、0.8049、0.7966,种群遗传多样性水平高。元江鲤群体之间遗传分化小,可作为一个种群管理单元进行管理。增殖放流要防止遗传多样性丧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多样性 微卫星 元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乌鳢染色体核型和DNA含量分析 被引量:8
14
作者 李中 向科翰 +6 位作者 邹远超 岳兴建 王永明 覃川杰 谢碧文 王淯 齐泽民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04-108,共5页
通过向活体白乌鳢(Opniocepnalus argus)腹腔注射植物血凝素(PHA)和秋水仙素进行短期药物处理后,制备染色体标本并对其核型进行分析。以鸡血细胞DNA含量为标准(2.50 pg),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了白乌鳢外周血细胞的DNA含量。结果表明:(1)白... 通过向活体白乌鳢(Opniocepnalus argus)腹腔注射植物血凝素(PHA)和秋水仙素进行短期药物处理后,制备染色体标本并对其核型进行分析。以鸡血细胞DNA含量为标准(2.50 pg),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了白乌鳢外周血细胞的DNA含量。结果表明:(1)白乌鳢的染色体组为2 n=48,核型公式为4 m+22 st+22 t,总臂数NF=52,无性染色体。(2)白乌鳢的DNA含量为鸡血对照的0.59倍,其DNA含量为(1.48±0.04)pg/N。白乌鳢的染色体数和DNA含量均显示其具有二倍体特征。依据实验结果推论白乌鳢为乌鳢的白化变异个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乌鳢(Opniocepnalus argus) 染色体 核型 DNA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若尔盖高寒湿地水生生物群落食物网结构特征 被引量:5
15
作者 李斌 陈发军 +3 位作者 陶敏 岳兴建 王志坚 张耀光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13-320,共8页
为了解若尔盖高寒湿地夏季水生生物群落食物网结构及营养关系特征,应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了若尔盖湿地3个不同区域(ZS1、ZS2和ZS3)水生生物群落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并计算了δ^(13)C、δ^(15)N同位素生-态位中的6个营养结构量化指标... 为了解若尔盖高寒湿地夏季水生生物群落食物网结构及营养关系特征,应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了若尔盖湿地3个不同区域(ZS1、ZS2和ZS3)水生生物群落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并计算了δ^(13)C、δ^(15)N同位素生-态位中的6个营养结构量化指标。结果显示:外源性营养源陆生植物δ^(13)C、δ^(15)N值分别为28.23%0—-26.07‰。-1.20‰—-5.98‰;内源性营养源颗粒有机物(POM:主要成分为藻类)和水生植物δ^(13)C、δ^(15)N值分别为--26.39‰—-21.17‰、-25.37‰—-24.15‰,3.68‰—-6.61‰、3.50‰—-4.01‰;其中POM样品δ^(13)C、δ^(15)N组成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差异(P<0.05,P<0.001)。食物网营养结构分析显示若尔盖湿地外源性碳源输入(优势陆生植物)对于维持该水域生态系统结构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若尔盖湿地水域食物网营养级介于2—3,暗示了其生态系统结构的相对脆弱性。同位素量化指标标记发现若尔盖湿地水生动物群落生态结构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可能与若尔盖湿地发达的畜牧产业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网结构 稳定同位素 同位素生态位 若尔盖高寒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唇薄鳅泌尿系统的组织学观察 被引量:7
16
作者 史晋绒 王永明 +3 位作者 谢碧文 曹敏 陈瑜 齐泽民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9-33,共5页
采用组织学技术对红唇薄鳅(Leptobotia rubrilabris)的泌尿系统进行了详细观察,结果表明:红唇薄鳅的头肾极小,属淋巴器官。泌尿系统由中肾、输尿管和膀胱组成。中肾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肾小体有聚集现象且在中肾中段分布最多,肾小球... 采用组织学技术对红唇薄鳅(Leptobotia rubrilabris)的泌尿系统进行了详细观察,结果表明:红唇薄鳅的头肾极小,属淋巴器官。泌尿系统由中肾、输尿管和膀胱组成。中肾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肾小体有聚集现象且在中肾中段分布最多,肾小球大小(64.00±5.10)μm,属于典型淡水真骨鱼类的中肾单位。肾小管可分为颈段、第一近端小管、第二近端小管、远端小管和集合管。第一、二近端小管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上皮细胞游离面具丰富的刷状缘。远端小管与集合管管腔游离面无刷状缘。输尿管上皮为假复层上皮,粘膜下层甚薄或缺失,肌层由环肌和纵肌组成,两者界限不清。膀胱为输尿管膀胱,粘膜上皮为变移上皮,上皮中有分泌细胞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唇薄鳅(Leptobotia rubrilabris) 泌尿系统 组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N同位素技术的河流食物网基础碳源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7
作者 李斌 徐丹丹 +1 位作者 吴迪 陶敏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29-1035,共7页
基础碳源是河流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它通过生物间能量传递,影响着河流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群落结构及其稳定性。本文基于稳定性同位素技术综述了河流基础碳源类型、食物网能量贡献率估算模型、食物网基础碳源理论模型(河流生产... 基础碳源是河流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它通过生物间能量传递,影响着河流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群落结构及其稳定性。本文基于稳定性同位素技术综述了河流基础碳源类型、食物网能量贡献率估算模型、食物网基础碳源理论模型(河流生产力模型RPM、河流连续模型RCC和河流脉冲模型FPC)及其交互作用以及它们在实际应用上的利弊,介绍了能较好平衡各种模型利弊、适应于多样化水文特征的河流生态系统综合体(RES)新假说,并展望了稳定性同位素技术与非致命取样方法相结合建立长期河流同位素数据库的重要意义,旨在推动对河流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营养关系的理解,为河流生态系统的修复与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碳源 食物网 稳定同位素 河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宽体沙鳅精子超微结构及Na^+、K^+、Ca^2+对其精子活力的影响 被引量:8
18
作者 王永明 陈瑜 +5 位作者 胡雨 谢碧文 岳兴建 王芳 齐泽民 王淯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8-43,共6页
选取健康的性成熟雄性宽体沙鳅,运用JSM 6510LV型扫描电镜、H-7500型透射电镜及Motic-BA210数码显微镜分别观察了宽体沙鳅精子的超微结构及不同浓度Na^+、K^+、Ca^(2+)对其精子活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宽体沙鳅精子头部圆球形,无顶体,细... 选取健康的性成熟雄性宽体沙鳅,运用JSM 6510LV型扫描电镜、H-7500型透射电镜及Motic-BA210数码显微镜分别观察了宽体沙鳅精子的超微结构及不同浓度Na^+、K^+、Ca^(2+)对其精子活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宽体沙鳅精子头部圆球形,无顶体,细胞核后端有一植入窝凹陷,凹陷深度为细胞核长径的1/6。中片由中心粒复合体和袖套组成。中心粒复合体分为近端中心粒和基体,两者呈"L"型排列;袖套呈两侧不对称分布,一侧狭长,另一侧肥厚。尾部主要由轴丝组成,为典型的"9+2"型双联微管结构,微管动力蛋白臂明显。以Na Cl、KCl和Ca Cl_2浓度分别为75 mmol·L^(-1)、0.5 mmol·L^(-1)和5 mmol·L^(-1)作为宽体沙鳅精子的激活介质,效果最佳。建议实际生产中选取合适的激活介质进行人工授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体沙鳅 精子 超微结构 精子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沙鳅染色体核型 被引量:5
19
作者 岳兴建 邹远超 +4 位作者 刘佳佳 王永明 王芳 谢碧文 齐泽民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85-388,共4页
采用PHA和秋水仙素活体注射方法制备了中华沙鳅头肾组织染色体标本并分析其核型。结果表明,中华沙鳅二倍体染体色数目为96,核型公式为:2n=8m+12sm+20st+56t,臂数NF=116,无异形染色体分化。通过与其他鳅科鱼类染色体核型比较,推测中华沙... 采用PHA和秋水仙素活体注射方法制备了中华沙鳅头肾组织染色体标本并分析其核型。结果表明,中华沙鳅二倍体染体色数目为96,核型公式为:2n=8m+12sm+20st+56t,臂数NF=116,无异形染色体分化。通过与其他鳅科鱼类染色体核型比较,推测中华沙鳅核型是鳅科祖先经过罗伯逊易位、染色体类型转变、染色体多倍化等途径进化而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沙鳅 染色体 核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切尾拟鲿消化系统的组织学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邹远超 王永明 +3 位作者 岳兴建 齐泽民 王淯 谢碧文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5-29,共5页
用形态解剖和组织学方法对切尾拟鲿(Pseudobagrus truncatus)消化系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切尾拟鲿为典型的肉食性有胃鱼,肠道系数0.63±0.04。消化道包括口咽腔、食道、胃、肠及肛门。食道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内含较多杯状细胞... 用形态解剖和组织学方法对切尾拟鲿(Pseudobagrus truncatus)消化系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切尾拟鲿为典型的肉食性有胃鱼,肠道系数0.63±0.04。消化道包括口咽腔、食道、胃、肠及肛门。食道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内含较多杯状细胞和粘液细胞;胃呈"U"形,包括贲门部、盲囊部和幽门部,胃的粘膜表层是单层柱状上皮。贲门部、盲囊部粘膜上皮下层有胃腺组织;肠由前肠、中肠和后肠三部分组成,肠粘膜表层也为单层柱状上皮,在上皮细胞之间分散有大量的杯状细胞,杯状黏液细胞自前向后数量逐渐增多;消化腺分为肝脏和胰脏,肝小叶分隔不明显;呈弥散型的胰分布在肠系膜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尾拟鲿(Pseudobagrus truncatus) 消化系统 组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