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鱼类褪黑素合成酶系编码基因的系统进化与生理功能
1
作者 卞超 张新辉 +5 位作者 张凯 魏汉银 何哲 文正勇 黄玉 石琼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8-171,共14页
褪黑素是一种小分子神经递质,主要在脊椎动物的松果腺中合成与分泌,到达机体各部位来参与调控生物节律、生殖、生长与发育等生理过程。在鱼类中,松果腺是一个复合体,主要由类光感细胞构成,具有感光与内分泌双重功能。褪黑素的生物合成... 褪黑素是一种小分子神经递质,主要在脊椎动物的松果腺中合成与分泌,到达机体各部位来参与调控生物节律、生殖、生长与发育等生理过程。在鱼类中,松果腺是一个复合体,主要由类光感细胞构成,具有感光与内分泌双重功能。褪黑素的生物合成从色氨酸开始,涉及色氨酸羟化酶(TPH)、芳香族L-氨基酸脱羧酶(AAAD)、芳香烷胺-N-乙酰转移酶(AANAT)和乙酰色胺甲基转移酶(ASMT)。前期,我们通过对众多脊椎动物开展比较基因组学研究,发现这4个褪黑素合成酶系编码基因的系统进化与脊椎动物的物种进化基本一致,表明这些基因(同褪黑素一样)都很保守。有意思的是,在鱼类中各催化酶基因拷贝数出现显著增加,但四倍体与二倍体鱼中的拷贝数并不一定是2∶1,这是因为鱼类基因组复制后存在部分基因丢失的现象。此外,在大多数鱼类基因组中还鉴定到一些新基因,譬如aaad-like和asmt-like,可能拥有新的功能;有的催化酶基因缺失、出现移码突变或假基因化,可提升物种对特殊生境(诸如洞穴或深海)的生存适应性。本综述主要以我们团队近十年来的相关工作为主线,综合简介鱼类褪黑素合成酶系编码基因的系统进化与生理功能,以期深入理解褪黑素对鱼类生殖内分泌活动的影响,为进一步促进鱼类性腺发育、人工繁殖和分子育种等提供指导和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褪黑素 褪黑素合成酶 系统进化 生理功能 适应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转食策略对花斑副沙鳅仔鱼和稚鱼生长及存活率的影响
2
作者 刘旭 魏杰 +2 位作者 王永明 史晋绒 谢碧文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5期113-117,共5页
为研究不同转食策略对花斑副沙鳅(Parabotia fasciata)仔鱼和稚鱼生长及存活率的影响,探寻其最佳转食策略,设置5个转食起始点,分别为孵化出膜后第7天(W7组)、第9天(W9组)、第11天(W11组)、第13天(W13组)和第15天(W15)组,设计5个转食过... 为研究不同转食策略对花斑副沙鳅(Parabotia fasciata)仔鱼和稚鱼生长及存活率的影响,探寻其最佳转食策略,设置5个转食起始点,分别为孵化出膜后第7天(W7组)、第9天(W9组)、第11天(W11组)、第13天(W13组)和第15天(W15)组,设计5个转食过渡时间,分别为2 d(W9-1组)、4 d(W9-2组)、6 d(W9-3组)、8 d(W9-4组)和10 d(W9-5组)。结果表明,孵化出膜23 d时,W13组试验鱼存活率最高,为83.33%,明显高于其余各组;孵化出膜11~15 d、15~19 d时,各组试验鱼特定生长率无显著差异(P>0.05),孵化出膜19~23 d时,W13组试验鱼特定生长率显著小于其余各组(P<0.05);W15组试验鱼体长和体重明显高于其余各组。W9-5组试验鱼存活率明显高于其余各组,孵化出膜25 d时,W9-5组试验鱼存活率为89.30%;孵化出膜21~25 d时,W9-1、W9-2组试验鱼特定生长率明显高于其余各组(P<0.05);W9-5组试验鱼体长和体重最大,其次是W9-4组,其余各组试验鱼体长和体重都随转食过度时间的缩短而降低。综合分析,推荐花斑副沙鳅仔鱼和稚鱼在孵化出膜13 d时开始转食,且以8 d作为转食的最佳过渡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斑副沙鳅(Parabotia fasciata) 转食策略 仔鱼和稚鱼 生长 存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N同位素技术的河流食物网基础碳源研究进展 被引量:8
3
作者 李斌 徐丹丹 +1 位作者 吴迪 陶敏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29-1035,共7页
基础碳源是河流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它通过生物间能量传递,影响着河流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群落结构及其稳定性。本文基于稳定性同位素技术综述了河流基础碳源类型、食物网能量贡献率估算模型、食物网基础碳源理论模型(河流生产... 基础碳源是河流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它通过生物间能量传递,影响着河流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群落结构及其稳定性。本文基于稳定性同位素技术综述了河流基础碳源类型、食物网能量贡献率估算模型、食物网基础碳源理论模型(河流生产力模型RPM、河流连续模型RCC和河流脉冲模型FPC)及其交互作用以及它们在实际应用上的利弊,介绍了能较好平衡各种模型利弊、适应于多样化水文特征的河流生态系统综合体(RES)新假说,并展望了稳定性同位素技术与非致命取样方法相结合建立长期河流同位素数据库的重要意义,旨在推动对河流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营养关系的理解,为河流生态系统的修复与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碳源 食物网 稳定同位素 河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牧干扰对若尔盖高寒湿地不同水生生物δ^(13)C、δ^(15)N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斌 陈发军 +2 位作者 陶敏 王志坚 齐泽民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599-1606,共8页
为了解畜牧业发展对若尔盖湿地水生生物类群的影响,本试验设置了A(对照组),B(影响组I),C(影响组II)3个样点,应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并结合多维尺度(MDS)等方法研究了若尔盖湿地影响组与对照组之间不同水生生物类群δ^(13)C、δ^(15)N值。结... 为了解畜牧业发展对若尔盖湿地水生生物类群的影响,本试验设置了A(对照组),B(影响组I),C(影响组II)3个样点,应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并结合多维尺度(MDS)等方法研究了若尔盖湿地影响组与对照组之间不同水生生物类群δ^(13)C、δ^(15)N值。结果表明,初级生产者POM(颗粒有机物)样品(主要成分为藻类)δ^(13)C、δ^(15)N值分别为-26.39‰^-21.17‰,3.68‰~6.61‰;浮游动物(枝角类)δ^(13)C、δ^(15)N值分别为-25.69‰^-23.43‰、3.19‰~9.53‰;软体动物泉膀胱螺δ^(13)C、δ^(15)N值分别-28.00‰^-22.30‰、5.19‰~9.27‰,钩虾为-28.57‰^-26.87‰、7.36‰~8.06‰;鱼类样品中高原鳅δ^(13)C、δ^(15)N值分别-30.83‰^-27.01‰、6.41‰~10.02‰,黄河裸裂尻为-26.89‰^-25.95‰、10.24‰~10.89‰。其中不同组间POM样品和浮游动物δ^(13)C值变化不明显,而其δ^(15)N值变化极显著。因此,若尔盖湿地食物网中,氮稳定性同位素信号能较灵敏地反映放牧干扰信息,与软体动物、鱼类相比,POM、浮游动物更适合作为该区域环境评价的指示物种。放牧干扰已经对若尔盖湿地POM、浮游动物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控制若尔盖湿地放牧规模和减少动物粪便的流入量,对于保护若尔盖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牧 碳稳定同位素 氮稳定同位素 多维尺度分析 若尔盖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鳝Ⅰ型α螺旋细胞因子中6个白介素基因的序列特征及表达分析
5
作者 谢梦 张哲华 +2 位作者 周江 许巧情 邹远超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08-216,共9页
为了解白介素在黄鳝抗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感染过程中的分子机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了黄鳝il-6、il-12p35、il-12p40、il-15、ebi3和il-34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序列特征,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方法分析了这些... 为了解白介素在黄鳝抗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感染过程中的分子机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了黄鳝il-6、il-12p35、il-12p40、il-15、ebi3和il-34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序列特征,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方法分析了这些基因在健康和维氏气单胞菌感染后黄鳝中的表达模式。结果显示,黄鳝6个白介素蛋白氨基酸序列与尼罗罗非鱼相似性最高且进化关系最近;6个白介素基因与其他鱼类的基因结构基本相同;共线性分析显示il-15在进化上相对保守;白介素基因在健康黄鳝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与对照组相比,白介素基因的表达在维氏气单胞菌感染后均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中,il-6、il-12p35和ebi3参与早期阶段的黄鳝抗菌免疫反应。研究结果表明,il-6、il-12p35、il-12p40、il-15、e bi3和il-34基因在黄鳝抵抗病原入侵的免疫防御活动中均有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鳝 维氏气单胞菌 白介素 基因结构 表达分析 免疫防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点叉尾鮰套肠症病原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1
6
作者 樊威 周狄文 +5 位作者 王均 贺扬 卓婷 杨海 吴俊 苏建 《现代农业科技》 2022年第21期165-169,174,共6页
为了鉴定四川省乐山市某池塘养殖患病斑点叉尾鮰的病原菌,从其肝脏组织分离纯化得到一株优势菌,采用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鉴定以及16S rRNA、gyrB基因序列检测对该菌株进行了鉴定,并通过人工感染试验和药敏试验对菌株的致病性和药... 为了鉴定四川省乐山市某池塘养殖患病斑点叉尾鮰的病原菌,从其肝脏组织分离纯化得到一株优势菌,采用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鉴定以及16S rRNA、gyrB基因序列检测对该菌株进行了鉴定,并通过人工感染试验和药敏试验对菌株的致病性和药物敏感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分离菌株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其生理生化特征与气单胞菌相似,结合16S rRNA和gyrB基因序列分析,最终确定该菌株为嗜水气单胞菌。人工感染试验显示,该菌株对斑点叉尾鮰具有较强的致病性,症状主要表现为急性充出血和套肠症,与斑点叉尾鮰发病症状一致,证明该病原为引起斑点叉尾鮰发病的主要病原。药敏试验显示,该菌株仅对氧氟沙星和氟苯尼考敏感,对其他药物低度敏感或不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点叉尾鮰 套肠症 嗜水气单胞菌 分离鉴定 药物敏感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