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2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叶状枝形态学特征和trnH-psbA序列的15份天门冬属种质资源鉴定
1
作者 王辉 FARDOUS Mohammad Safiul Azam +5 位作者 MUHAMMAD Idrees 江心雨 钱干瑞 龙海林 李雪芹 王芊芊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24-1035,共12页
以采自西南地区的15份天门冬属(Asparagus)植物为试材,开展基于叶状枝形态学特征和叶绿体trnH-psbA序列的综合分析,为该属种质资源鉴定及遗传多样性分析提供理论依据。形态学结果表明,15份样本间的15个形态学特征有一定相关性,主成分分... 以采自西南地区的15份天门冬属(Asparagus)植物为试材,开展基于叶状枝形态学特征和叶绿体trnH-psbA序列的综合分析,为该属种质资源鉴定及遗传多样性分析提供理论依据。形态学结果表明,15份样本间的15个形态学特征有一定相关性,主成分分析将所有形态特征值转化为4个主成分(特征值>1),累计贡献率81.42%,其中,主成分1反映叶状枝粗细,主成分2反映保卫细胞大小,主成分3、4反映表皮细胞大小。在主成分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聚类分析,在遗传距离阈值12.5处将供试材料聚为3大类群:类群Ⅰ包含样本数11种,占参试材料的73.33%,特征表现为叶状枝直线型,多数形态特征值介于类群Ⅱ、Ⅲ之间;类群Ⅱ3种,特征表现为叶状枝新月形、数量少、宽度值大;类群Ⅲ包含1个样本,占参试材料的6.67%,特征表现为叶状枝针状,数量多,长度和宽度值小,气孔小而少,表皮细胞短而多。trnH-psbA序列测序结果进一步表明,15份样本的trnH-psbA序列全长约750 bp,对位排列后共有691个位点,其中保守位点591个,变异位点124个,简约信息位点55个,单突变位点41个,种间遗传差异大;进化树显示15份天门冬属物种均处于独立分支,除大理天门冬外,其余种均能利用trnH-psbA序列条形码对其进行区分。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展天门冬属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门冬属 叶状枝 形态学特征 trnH-psbA序列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颡鱼生长相关SSR_(S)多态性与性状关联分析
2
作者 颉江 刘乙 +2 位作者 龚全 周闯 覃川杰 《水产学杂志》 2025年第3期24-30,共7页
本研究选取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基因微卫星位点gh-GA和生长性状QTL定位点区域内微卫星pfu11克隆序列pfu11-CA位点,分析同一批次繁殖的12月龄、体质量1 g左右的300尾黄颡鱼的遗传多样性和主要生... 本研究选取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基因微卫星位点gh-GA和生长性状QTL定位点区域内微卫星pfu11克隆序列pfu11-CA位点,分析同一批次繁殖的12月龄、体质量1 g左右的300尾黄颡鱼的遗传多样性和主要生长性状的关联情况。结果表明,位点gh-GA在267尾样本中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N_(a))为6,观测杂合度(H_(o))为0.801,期望杂合度(H_(e))为0.749,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708;位点pfu11-CA共有292尾样本获得分型结果,N_(a)为5,H_(o)为0.592,He为0.623,PIC为0.548。这两个位点均为高度多态,符合哈代温伯格平衡,不存在连锁不平衡现象。性状关联分析结果表明,gh-GA位点DE基因型的全长显著高于DF和CE基因型,DE基因型的体长显著高于AF、DF和CE基因型。pfu11-CA位点BC基因型的全长和体长均极显著高于DE基因型,AC和BC基因型的全长和体长均显著高于AE和DE,AC和BC基因型的体质量均显著高于DE。gh-GA位点的DE基因型,以及pfu11-CA位点的AC和BC基因型为优势基因型,这两个位点可作为生长性状的候选位点。本研究可为开展黄颡鱼生长相关遗传标记研究提供可靠的分子遗传学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颡鱼 微卫星 生长激素基因 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归副产物对颗粒饲料的保护作用及其对鲫生长和缺氧应激的影响
3
作者 黄晓兰 王苗苗 +7 位作者 刘海静 杨奇慧 张会兰 陈厚宏 黎杰 徐静 陈岗富 李华涛 《动物营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73-1187,共15页
本试验旨在以当归副产物(AP)作为鱼饲料的功能性原料,探讨其对颗粒饲料的保护作用,以及添加到饲料后对鲫生长和缺氧应激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对照)、1.0%、2.0%、4.0%、8.0%、16.0%和32.0%的AP,配制7种试验饲料,并制成1.5 mm... 本试验旨在以当归副产物(AP)作为鱼饲料的功能性原料,探讨其对颗粒饲料的保护作用,以及添加到饲料后对鲫生长和缺氧应激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对照)、1.0%、2.0%、4.0%、8.0%、16.0%和32.0%的AP,配制7种试验饲料,并制成1.5 mm的颗粒饲料。试验选择体重为(5.67±0.07)g的鲫420尾,随机分为7组,分别饲喂7种试验饲料,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鱼。试验期60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16.0%的AP显著提高了颗粒饲料的水分含量(P<0.05);当AP的添加水平分别为4.0%~16.0%、1.0%~8.0%和8.0%~32.0%时,其硬度、粉化率和霉菌生长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当AP的添加水平分别为2.0%~8.0%、2.0%~8.0%、8.0%~16.0%、8.0%~32.0%、8.0%、2.0%~16.0%、1.0%~16.0%、8.0%~32.0%、2.0%~32.0%、4.0%~32.0%、2.0%~8.0%、8.0%、1.0%~32.0%和2.0%~32.0%时,鲫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缺氧持续时间(DT)、血液中的红细胞比容、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以及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以及鳃的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和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以及GSH含量显著提高(P<0.05);当AP的添加水平分别为8.0%~32.0%、1.0%~16.0%、8.0%、4.0%~8.0%、2.0%~32.0%、4.0%~16.0%、2.0%~32.0%和4.0%~32.0%时,鲫氧消耗率(OCR)、血液平均红细胞体积、红细胞超氧阴离子(O-2)、过氧化氢和高铁血红蛋白含量以及鳃O-2、羟自由基和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P<0.05)。此结果说明,AP能提高颗粒饲料的坚实度,对颗粒饲料具有防霉和保水的效果。饲料中添加AP提高了鲫的生长性能、耐缺氧能力以及鳃和红细胞的抗氧化能力。基于WGR的折线回归分析显示,AP在鲫饲料中的适宜添加水平为8.08%,最高添加水平为23.07%。基于DT和OCR的折线回归分析显示,AP提高鲫耐缺氧能力的适宜添加水平分别为7.62%和7.85%。综上所述,AP对颗粒饲料有保护作用,并能改善鲫的生长和耐缺氧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副产物 颗粒饲料 生长 耐缺氧 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类褪黑素合成酶系编码基因的系统进化与生理功能
4
作者 卞超 张新辉 +5 位作者 张凯 魏汉银 何哲 文正勇 黄玉 石琼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8-171,共14页
褪黑素是一种小分子神经递质,主要在脊椎动物的松果腺中合成与分泌,到达机体各部位来参与调控生物节律、生殖、生长与发育等生理过程。在鱼类中,松果腺是一个复合体,主要由类光感细胞构成,具有感光与内分泌双重功能。褪黑素的生物合成... 褪黑素是一种小分子神经递质,主要在脊椎动物的松果腺中合成与分泌,到达机体各部位来参与调控生物节律、生殖、生长与发育等生理过程。在鱼类中,松果腺是一个复合体,主要由类光感细胞构成,具有感光与内分泌双重功能。褪黑素的生物合成从色氨酸开始,涉及色氨酸羟化酶(TPH)、芳香族L-氨基酸脱羧酶(AAAD)、芳香烷胺-N-乙酰转移酶(AANAT)和乙酰色胺甲基转移酶(ASMT)。前期,我们通过对众多脊椎动物开展比较基因组学研究,发现这4个褪黑素合成酶系编码基因的系统进化与脊椎动物的物种进化基本一致,表明这些基因(同褪黑素一样)都很保守。有意思的是,在鱼类中各催化酶基因拷贝数出现显著增加,但四倍体与二倍体鱼中的拷贝数并不一定是2∶1,这是因为鱼类基因组复制后存在部分基因丢失的现象。此外,在大多数鱼类基因组中还鉴定到一些新基因,譬如aaad-like和asmt-like,可能拥有新的功能;有的催化酶基因缺失、出现移码突变或假基因化,可提升物种对特殊生境(诸如洞穴或深海)的生存适应性。本综述主要以我们团队近十年来的相关工作为主线,综合简介鱼类褪黑素合成酶系编码基因的系统进化与生理功能,以期深入理解褪黑素对鱼类生殖内分泌活动的影响,为进一步促进鱼类性腺发育、人工繁殖和分子育种等提供指导和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褪黑素 褪黑素合成酶 系统进化 生理功能 适应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动物蛋白源替代鱼粉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庞垒 徐静 +1 位作者 李华涛 陈岗富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4-32,共9页
水产养殖中动物蛋白源是鱼类生长发育主要的营养素之一,鱼粉作为传统动物饲料的重要组成成分,是一种优质的动物蛋白质来源,其必需氨基酸和生长因子含量丰富,对水产动物生长和饲料利用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快... 水产养殖中动物蛋白源是鱼类生长发育主要的营养素之一,鱼粉作为传统动物饲料的重要组成成分,是一种优质的动物蛋白质来源,其必需氨基酸和生长因子含量丰富,对水产动物生长和饲料利用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鱼粉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由于动物蛋白源在营养成分上与鱼粉相似,且来源广泛、价格低廉,具有成为水产饲料中鱼粉替代物的潜力。文章综述了肉骨粉、血粉、羽毛粉、蚕蛹粉、黑水虻虫粉的营养成分、加工工艺流程及替代鱼粉比例对鱼类生长性能和免疫性能的作用机制,以期为深入研究动物蛋白源替代鱼粉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粉 动物蛋白源 水产养殖 替代蛋白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种副沙鳅属鱼类骨骼解剖学比较研究
6
作者 王永明 杨木牛 +4 位作者 高小平 史晋绒 郭佳萍 谢碧文 李燕平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7-68,共12页
为了解花斑副沙鳅Parabotia fasciata与双斑副沙鳅P.bimaculata骨骼系统形态差异,采用软骨-硬骨双染色技术对2种副沙鳅属Parabotia鱼类骨骼进行染色,系统观察并比较其骨骼形态特征。结果显示,花斑副沙鳅脑颅中鼻骨较长,呈哑铃形,眼下刺... 为了解花斑副沙鳅Parabotia fasciata与双斑副沙鳅P.bimaculata骨骼系统形态差异,采用软骨-硬骨双染色技术对2种副沙鳅属Parabotia鱼类骨骼进行染色,系统观察并比较其骨骼形态特征。结果显示,花斑副沙鳅脑颅中鼻骨较长,呈哑铃形,眼下刺分叉较浅;咽颅的前颌骨、上颌骨、齿骨、前腭骨、方骨、主鳃盖骨、基舌骨、角鳃骨、上鳃骨、咽鳃骨形态及咽齿数量与双斑副沙鳅有所差异;脊柱与肋骨数量较双斑副沙鳅多,但尾椎椎骨数占脊柱总数的比值较双斑副沙鳅小;附肢骨中的匙骨、上匙骨、尾下骨形态及尾下骨附着鳍条数目与双斑副沙鳅存在一定差异。本研究可作为2种副沙鳅属鱼类种间的鉴别分析,为进一步深入开展沙鳅科Botiidae鱼类骨骼系统研究和系统分类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斑副沙鳅 双斑副沙鳅 骨骼解剖学 形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江市畜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
7
作者 李兴霞 付伟丽 《畜禽业》 2012年第12期54-56,共3页
近年来内江市畜牧业得到了持续快速发展,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达50%,但是还存在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程度低等问题,今后应该进一步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强化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建立与... 近年来内江市畜牧业得到了持续快速发展,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达50%,但是还存在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程度低等问题,今后应该进一步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强化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江 畜牧业 现状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季城市中华蜜蜂的食物结构与蜂蜜金属元素含量——以四川省内江市为例 被引量:2
8
作者 赵岳祥 王婷婷 +2 位作者 赵琳滟 杨萍 陈发军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89-294,共6页
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是我国重要的本土传粉者,为评价城市生境对中华蜜蜂的生态价值,在四川省内江市城区人工饲养蜂群,调查和测定了其春季的食物来源和蜂蜜质量。结果表明,春季城市园林中开花植物资源丰富,中华蜜蜂可有效地采集... 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是我国重要的本土传粉者,为评价城市生境对中华蜜蜂的生态价值,在四川省内江市城区人工饲养蜂群,调查和测定了其春季的食物来源和蜂蜜质量。结果表明,春季城市园林中开花植物资源丰富,中华蜜蜂可有效地采集花蜜、花粉等食物资源;城郊农作物也是其积极采集的食物对象。除油菜Brassica napus var.oleifera初花期外,蜂蜜中油菜花粉比例均低于50%,表明即使存在开花大宗作物,春季园林植物仍然是城市蜂群重要的食物来源。蜂蜜中金属元素含量在不同蜂群、时间存在一定差异,未检测出危害较大的铬、镉和铅,但样品中检测出微量的铝和钒,且城市蜂蜜锌含量总体高于非城市,提示蜂蜜无重金属污染,但应注意风险防范。本研究对于理解城市园林植物为访花昆虫提供的食物质量和指导城市养蜂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蜜蜂 园林植物 食物来源 蜂蜜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药用动物资源调查与统计分析
9
作者 方清茂 黎跃成 +12 位作者 窦亮 蔡国 张美 周毅 周先建 胡平 周重建 王曙 兰志琼 陈发军 苏伯安 唐小杰 赵军宁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991-1998,共8页
目的 通过开展四川省药用动物调查(2020—2023年),获得四川省药用动物的本底数据,并与四川省第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1983—1986年)的药用动物数据比较,分析全省药用动物种类、分布及其变化情况,为四川省药用动物产业发展与保护提供决... 目的 通过开展四川省药用动物调查(2020—2023年),获得四川省药用动物的本底数据,并与四川省第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1983—1986年)的药用动物数据比较,分析全省药用动物种类、分布及其变化情况,为四川省药用动物产业发展与保护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按照动物调查的方法,开展药用动物的野外调查,拍摄图片与鉴定,数据录入与数据分析。结果 四川省21个市州183个县均发现了药用动物,其中12个市州药用动物资源丰富,29个县药用动物的数量在50种以上,其中以峨眉山市药用动物(178种)种类最多;四川省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发现药用动物212科,468属,745种,其中2021年前发现药用动物资源573种;药用动物资源种类最丰富的是鸟纲,达243种;药用动物物种数超过10种的科有14个,鲤科的药用动物种类(48种)较多;四川省第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共发现药用动物108种,本次发现了其中的102种,占94.4%;本次调查发现药用动物的种类超过第三次中药资源普查的589%;四川省发现的常用动物药材有33种,其中,冬虫夏草、麝香、蟾蜍为川产道地药材;普查发现的药用动物新分布包括凉山虫草与古尼虫草,发现的新资源包括灰兜巴(异囊地蛛)等;四川省发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用动物140种,其中Ⅰ级保护动物44种;“三有保护动物”230种,其中以鸟类最多,达130种。结论 四川省药用动物资源丰富,建议四川省加强林麝(麝香)、鲮鲤(穿山甲)、冬虫夏草等动物资源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省 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 药用动物 种类与分布 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任务驱动和分组合作教学法在动物学实验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兴霞 邹远超 《畜禽业》 2024年第8期63-67,共5页
动物学实验课程是生命科学学院3个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为进一步提高课程教学效果,选取内江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专业学生60人,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应用任务驱动和分组合作教学法、传统实验教学法开展教学。实验... 动物学实验课程是生命科学学院3个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为进一步提高课程教学效果,选取内江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专业学生60人,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应用任务驱动和分组合作教学法、传统实验教学法开展教学。实验结束后对2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考试测评。结果显示:试验组学生对学习积极性、独立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小组沟通合作能力、师生互动和学生创新思维的认可度远高于对照组;试验组的理论平均成绩和实验平均成绩分别为80.15±6.25、84.64±6.78,高于对照组平均成绩75.45±5.12、72.68±7.36,呈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表明,任务驱动和分组合作教学法应用于动物学实验教学中效果良好,有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任务驱动 分组合作 动物学实验 教学效果 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斑副沙鳅幼鱼周年生长特性研究
11
作者 王淘 符鹏 +3 位作者 彭飞 王永明 周龙 谢碧文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1期64-69,共6页
【目的】探明花斑副沙鳅幼鱼的生长规律,揭示其周年生长特性,为花斑副沙鳅养殖和规模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月龄人工繁殖的花斑副沙鳅幼鱼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用游标卡尺和天平秤测量其体长、全长和体质量等周年生长数据并进行... 【目的】探明花斑副沙鳅幼鱼的生长规律,揭示其周年生长特性,为花斑副沙鳅养殖和规模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月龄人工繁殖的花斑副沙鳅幼鱼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用游标卡尺和天平秤测量其体长、全长和体质量等周年生长数据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花斑副沙鳅幼鱼周年平均体质量由0.47 g/尾增至2.12 g/尾,增幅为351.06%;平均体长由30.30 mm增至55.70 mm,增幅为83.83%。体质量变异系数为10.75%~30.56%;体长变异系数为6.77%~12.30%。周年体质量特定生长率为-0.35%/d~0.43%/d,体长特定生长率为1.28%/d~1.71%/d;肥满度为0.98~1.97。花斑副沙鳅幼鱼体质量全年均呈增长趋势,在水温月均值大于18℃时(3—8月),其体质量增长较快,增幅较大;在水温月均值小于18℃时(9月至翌年3月),其体质量增长趋势相对缓和,增幅较小;体长与体质量的拟合方程为y=0.0319x^(2.3004),异速生长系数(b)为2.3004;全长与体长的拟合方程为y=1.4553x^(0.8773),异速生长系数(b)为0.8773。【结论】花斑副沙鳅幼鱼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生长状况良好,属负异速增长类型,可根据其周年生长规律,分阶段和分季节优化投喂策略,促进其营养供给和快速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斑副沙鳅 幼鱼 人工养殖 生长特性 特定生长率 异速生长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yt b基因序列的花斑副沙鳅种群遗传多样性比较研究
12
作者 胡西庚 崔韵文 +2 位作者 黎明政 谢碧文 张富铁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41-250,共10页
为了解花斑副沙鳅Parabotia fasciata的种质资源现状,基于cyt b基因序列比较分析了长江水系4个野生群体和5个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结果显示,208个样本共检测到29个单倍型,38个多态位点。群体总体单倍型多态性较高(Hd=0.711),核苷... 为了解花斑副沙鳅Parabotia fasciata的种质资源现状,基于cyt b基因序列比较分析了长江水系4个野生群体和5个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结果显示,208个样本共检测到29个单倍型,38个多态位点。群体总体单倍型多态性较高(Hd=0.711),核苷酸多态性较低(Pi=0.00235),但野生群体(Hd=0.602,Pi=0.00374)的遗传多样性显著大于养殖群体(Hd=0.381,Pi=0.00091),说明养殖群体需要增加亲本资源。中性检验、错配分布和贝叶斯天际图结果表明,野生群体在历史上经历了种群扩张。赤水群体的单倍型最多,遗传多样性最高(Hd=0.836,Pi=0.00899),与其他群体遗传距离大,说明赤水河的花斑副沙鳅资源较丰富,且已形成相对独立、稳定的地理种群,种质优良,适合用作人工繁殖和新品系创制的种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斑副沙鳅 cyt b基因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ω-氨基酸与内酰胺的生物合成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益宁 蒲伟 +1 位作者 杨金星 王钰 《合成生物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50-1366,共17页
以可再生碳资源为原料,以工程微生物为核心工具,通过生物制造的方式生产生物基材料等化学品,具有绿色、低碳的优势,已经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ω-氨基酸是氨基和羧基分别位于支链碳链两端的一种非天然氨基酸,其自身环化的产物内酰胺是合... 以可再生碳资源为原料,以工程微生物为核心工具,通过生物制造的方式生产生物基材料等化学品,具有绿色、低碳的优势,已经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ω-氨基酸是氨基和羧基分别位于支链碳链两端的一种非天然氨基酸,其自身环化的产物内酰胺是合成聚酰胺材料(又名尼龙)的关键单体。聚酰胺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与巨大的市场,目前主要通过石化路线生产,生物合成路线仍处于研究阶段,但是近年来进展迅速。本文系统介绍了ω-氨基酸与内酰胺的生物合成研究进展。为合成生物基聚酰胺材料,研究者设计了ω-氨基酸的人工合成途径,挖掘了可环化ω-氨基酸合成内酰胺的关键酶,通过在微生物底盘细胞中组装合成途径,调控和优化代谢流量,开发内酰胺生物传感器并进行高通量筛选,实现了C_(4)~C_(6)的ω-氨基酸和内酰胺的生物合成。尤其以葡萄糖为原料合成戊内酰胺的产量超过70 g/L,生产强度达到约1 g/(L·h),接近可工业化的水平。最后,本文也讨论了目前ω-氨基酸与内酰胺生物合成面临的途径原子经济性低、关键环化酶限速、一碳等非粮原料开发利用不足等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ω-氨基酸 内酰胺 聚酰胺 生物基材料 生物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转食策略对花斑副沙鳅仔鱼和稚鱼生长及存活率的影响
14
作者 刘旭 魏杰 +2 位作者 王永明 史晋绒 谢碧文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5期113-117,共5页
为研究不同转食策略对花斑副沙鳅(Parabotia fasciata)仔鱼和稚鱼生长及存活率的影响,探寻其最佳转食策略,设置5个转食起始点,分别为孵化出膜后第7天(W7组)、第9天(W9组)、第11天(W11组)、第13天(W13组)和第15天(W15)组,设计5个转食过... 为研究不同转食策略对花斑副沙鳅(Parabotia fasciata)仔鱼和稚鱼生长及存活率的影响,探寻其最佳转食策略,设置5个转食起始点,分别为孵化出膜后第7天(W7组)、第9天(W9组)、第11天(W11组)、第13天(W13组)和第15天(W15)组,设计5个转食过渡时间,分别为2 d(W9-1组)、4 d(W9-2组)、6 d(W9-3组)、8 d(W9-4组)和10 d(W9-5组)。结果表明,孵化出膜23 d时,W13组试验鱼存活率最高,为83.33%,明显高于其余各组;孵化出膜11~15 d、15~19 d时,各组试验鱼特定生长率无显著差异(P>0.05),孵化出膜19~23 d时,W13组试验鱼特定生长率显著小于其余各组(P<0.05);W15组试验鱼体长和体重明显高于其余各组。W9-5组试验鱼存活率明显高于其余各组,孵化出膜25 d时,W9-5组试验鱼存活率为89.30%;孵化出膜21~25 d时,W9-1、W9-2组试验鱼特定生长率明显高于其余各组(P<0.05);W9-5组试验鱼体长和体重最大,其次是W9-4组,其余各组试验鱼体长和体重都随转食过度时间的缩短而降低。综合分析,推荐花斑副沙鳅仔鱼和稚鱼在孵化出膜13 d时开始转食,且以8 d作为转食的最佳过渡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斑副沙鳅(Parabotia fasciata) 转食策略 仔鱼和稚鱼 生长 存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恒净酸的抑菌效果及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15
作者 刘起军 张志阳 +2 位作者 许宽 张月 张楠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3期30-38,共9页
为探讨以枸橼酸、苹果酸、氨基磺酸、甲酸等为主要成分的恒净酸杀菌效果和对小鼠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影响,采用悬液定量杀菌试验等方法观察恒净酸对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非洲猪瘟病毒的杀菌效果;采用14 d... 为探讨以枸橼酸、苹果酸、氨基磺酸、甲酸等为主要成分的恒净酸杀菌效果和对小鼠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影响,采用悬液定量杀菌试验等方法观察恒净酸对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非洲猪瘟病毒的杀菌效果;采用14 d最大给药量法观察恒净酸的急性毒性反应;通过观察不同稀释度恒净酸对HEK293T细胞形态的影响确定其对细胞的安全浓度;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恒净酸对小鼠肠道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0.1 g·L^(-1)恒净酸溶液2 min内可有效杀灭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1.56 g·L^(-1)恒净酸溶液5 min后可有效灭活非洲猪瘟病毒。恒净酸为实际无毒级物质,对细胞的安全浓度为≤1.56 g·L^(-1)。与对照组相比,恒净酸处理显著提高了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提高了拟杆菌门/厚壁菌门的比例。综上,恒净酸是一种可有效杀灭病原微生物的新型消毒剂,能改善小鼠的肠道菌群组成,且安全无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恒净酸 杀菌效果 肠道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鸡粪堆肥对猕猴桃土壤重金属及养分含量的影响
16
作者 曹秀 双宗红 +1 位作者 杨刚 赵禹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6期133-136,共4页
为解决猕猴桃生产中使用鸡粪是否造成重金属污染等问题,以施用和未施用鸡粪堆肥的猕猴桃园土壤为研究对象,探讨施用鸡粪堆肥对猕猴桃园土壤氮(N)、磷(P)、钾(K)、钙(Ca)、镁(Mg)、锰(Mn)等矿质养分和铜(Cu)、锌(Zn)等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为解决猕猴桃生产中使用鸡粪是否造成重金属污染等问题,以施用和未施用鸡粪堆肥的猕猴桃园土壤为研究对象,探讨施用鸡粪堆肥对猕猴桃园土壤氮(N)、磷(P)、钾(K)、钙(Ca)、镁(Mg)、锰(Mn)等矿质养分和铜(Cu)、锌(Zn)等重金属含量的影响,以期为鸡粪等畜禽粪便的科学再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重金属Cu和Zn含量在施用鸡粪堆肥的猕猴桃园土壤中显著上升,但远低于重金属污染标准,并未造成土壤重金属污染。施用鸡粪堆肥显著影响猕猴桃园土壤养分含量,其中大量元素P、K含量显著提高,但N含量显著降低;中量元素Ca、Mg含量显著增加;微量元素Mn含量显著提高,但B元素含量差异不显著。鸡粪堆肥可以为土壤提供充足的养分,施用充分发酵后的鸡粪不会造成土壤重金属污染;施用鸡粪堆肥时应适当配施氮肥以保障养分均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粪 堆肥 猕猴桃园 重金属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水杨酸对NaCl胁迫下大豆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生理的影响 被引量:22
17
作者 倪祥银 齐泽民 +1 位作者 廖姝 段辉国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6-111,共6页
以大豆种子、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砂培的方法,研究了0.2mmol·L^-1外源水杨酸(SA)对100mmol·L^-1NaCl胁迫下大豆种子萌发、幼苗形态及生物量、膜脂过氧化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NaCl胁迫下,大豆种子萌发和幼... 以大豆种子、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砂培的方法,研究了0.2mmol·L^-1外源水杨酸(SA)对100mmol·L^-1NaCl胁迫下大豆种子萌发、幼苗形态及生物量、膜脂过氧化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NaCl胁迫下,大豆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受到显著抑制,且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O~3d),大豆幼苗相对电解质渗漏率、硫代巴比妥酸活性产物(TBARS)含量显著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均明显降低。外源SA促进NaCl胁迫下大豆种子萌发和根茎生长,增加幼苗生物量积累,降低幼苗叶片相对电解质渗漏率和TBARS含量,增强其叶片SOD、CAT、APX活性。研究表明,NaCl胁迫能显著抑制大豆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而一定浓度的外源SA能有效提高NaCl胁迫下大豆种子活力及幼苗抗氧化酶活性,减轻膜脂过氧化程度,缓解NaCI胁迫所造成的伤害,提高大豆幼苗抗盐胁迫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杨酸 NACL胁迫 大豆 萌发 生长 抗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丘陵区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蓝藻水华风险--基于优势种生态位与种间联结研究 被引量:21
18
作者 陶敏 岳兴建 +5 位作者 岳珊 代丽娜 韩文文 王永明 刘果 李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3期9457-9469,共13页
为了解四川丘陵区中小型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周年变化,掌握其演替规律并预测其发展方向,于2016年—2017年分季节对该地区10个典型水库进行了周年研究。结果显示:共检出浮游植物9门104属188种,其中优势种4门16属16种,以湖泊假鱼腥藻(Pse... 为了解四川丘陵区中小型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周年变化,掌握其演替规律并预测其发展方向,于2016年—2017年分季节对该地区10个典型水库进行了周年研究。结果显示:共检出浮游植物9门104属188种,其中优势种4门16属16种,以湖泊假鱼腥藻(Pseudanabaena linmnetica)优势度指数为最高;蓝藻密度在各季节、各水库中均占据优势,尤其是夏季。优势种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度在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性,并受到水温、营养条件等环境因子的显著影响;优势种可分为3个类别,竞争力相对较强的7个种中有5种蓝藻;全年发展性最强的种类也多为蓝藻,特别是湖泊假鱼腥藻等具有产毒潜力的种类,其优势度存在进一步扩大的风险。种间联结性检验结果显示,群落种间大致表现出净的正联结,优势种种对间正负关联比大于1,该类水库群落结构较为稳定且存在正向演替的趋势,可能会导致夏季间断性产毒蓝藻水华的风险。研究结果可为四川丘陵区中小型水库浮游植物群落演替研究以及蓝藻水华预警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省 中小型水库 浮游植物 蓝藻 生态位 种间联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沱江浮游生物群落时空分布及相关环境因子分析 被引量:27
19
作者 陶敏 王永明 +6 位作者 谢碧文 覃川杰 齐泽民 岳兴建 邹远超 王淯 李斌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01-312,共12页
为研究沱江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时空特征,并探讨影响其形成的环境因子,于2013年对沱江10个采样断面按季节进行采样分析。研究期间共检出浮游甲壳动物13种,以中小型枝角类和剑水蚤为主;尽管桡足类密度与枝角类接近,但由于体型原因桡... 为研究沱江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时空特征,并探讨影响其形成的环境因子,于2013年对沱江10个采样断面按季节进行采样分析。研究期间共检出浮游甲壳动物13种,以中小型枝角类和剑水蚤为主;尽管桡足类密度与枝角类接近,但由于体型原因桡足类生物量始终占据优势地位。检出浮游植物7门95种,优势属7个,全年均以硅藻为主。两类生物在上游资阳市区的断面中总生物量最高,中游农村断面最低:其生物量季节变化也趋于一致,均在丰水季节8月取得最高值,枯水季节2月最低。与历史数据相比,呈现出浮游植物增多,浮游甲壳动物减少的趋势。根据结构方程模型(SEM)和冗余分析(RDA)的结果,浮游甲壳动物生物量在浮游植物生物量和溶氧高的环境中较大,桡足类对溶氧的要求比中小型枝角类高。浮游植物对高温、高营养和高pH较偏好,尤其是一些优势属。尽管受浮游植物生物量影响,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控制力却极弱。在流速缓慢且污染较严重的城市江段浮游植物密度已高达2.7×10 7cells/L,浮游动物尽管能选择性地以部分浮游植物为食,对其控制力却极弱,如不加强污染控制,沱江可能有暴发水华的危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沱江 浮游植物 浮游甲壳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饥饿胁迫对瓦氏黄颡鱼脂肪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32
20
作者 覃川杰 邵婷 +2 位作者 杨洁萍 龚全 李丽鹃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8-65,共8页
在水温(25±2)℃条件下,对初始体重为(23.65±2.82)g的瓦氏黄颡鱼进行30d饥饿处理,于饥饿第0、第7、第15和第30天取样,分析了饥饿胁迫对瓦氏黄颡鱼的生长、体成分、脂肪酸组成和脂肪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饥饿胁迫... 在水温(25±2)℃条件下,对初始体重为(23.65±2.82)g的瓦氏黄颡鱼进行30d饥饿处理,于饥饿第0、第7、第15和第30天取样,分析了饥饿胁迫对瓦氏黄颡鱼的生长、体成分、脂肪酸组成和脂肪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饥饿胁迫显著降低了瓦氏黄颡鱼肥满度、脂体比及肝体指数(P<0.05)。肌肉脂肪含量也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而下降(P>0.05)。肝脏中的饱和脂肪酸和肌肉中的单不饱和脂肪酸显著下降,而肝脏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及肌肉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显著上升(P<0.05)。此外,肌肉中的n-6和n-3及肝脏中的n-6多不饱和脂肪酸显著上升,而肝脏中的n-3多不饱和脂肪酸显著下降(P<0.05),表明瓦氏黄颡鱼饥饿期间主要消耗饱和脂肪酸及单不饱和脂肪酸供能,保留多不饱和脂肪酸。饥饿胁迫15—30d,瓦氏黄颡鱼肝脏脂蛋白酯酶、肝酯酶及肉碱酰基转运酶m RNA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0d)(P<0.05),而脂肪酸结合蛋白及脂肪酸合成酶m RNA的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饥饿胁迫可能会促进肝脏脂肪分解供能,降低脂肪的生物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氏黄颡鱼 饥饿胁迫 脂肪代谢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