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来酸酐酰化改性对大豆分离蛋白功能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由耀辉 陈利维 +2 位作者 项能双 熊林颖 郑小刚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99-103,共5页
研究马来酸酐酰化改性对大豆分离蛋白功能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马来酸酐用量的增大,大豆分离蛋白的酰化度增大,等电点降低;随着酰化度的增大,大豆分离蛋白构象松散,色氨酸残基的微环境趋向于暴露于水的状态,亲水性增强;经马来酸酐... 研究马来酸酐酰化改性对大豆分离蛋白功能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马来酸酐用量的增大,大豆分离蛋白的酰化度增大,等电点降低;随着酰化度的增大,大豆分离蛋白构象松散,色氨酸残基的微环境趋向于暴露于水的状态,亲水性增强;经马来酸酐酰化改性后,大豆分离蛋白的溶解性、发泡性、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均显著提升,但泡沫稳定性有所下降。研究表明,马来酸酐酰化改性大豆分离蛋白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功能性食品添加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分离蛋白 马来酸酐 酰化度 功能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宁酸与大豆分离蛋白相互作用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由耀辉 熊林颖 +4 位作者 陈虹 彭洋 王丹 欧洁 孙绪兵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55-59,共5页
利用荧光光谱、紫外光谱和圆二色谱,从分子水平研究单宁酸与大豆分离蛋白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单宁酸对大豆分离蛋白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当单宁酸浓度小于6×10^-6mol/L(相对于大豆分离蛋白质量分数5.1%)时,猝灭类型为静态猝灭,... 利用荧光光谱、紫外光谱和圆二色谱,从分子水平研究单宁酸与大豆分离蛋白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单宁酸对大豆分离蛋白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当单宁酸浓度小于6×10^-6mol/L(相对于大豆分离蛋白质量分数5.1%)时,猝灭类型为静态猝灭,当单宁酸浓度大于6×10^-6mol/L时,同时存在静态猝灭和动态猝灭;单宁酸通过疏水作用与大豆分离蛋白结合,导致大豆分离蛋白的色氨酸和酪氨酸残基微环境亲水性增强,但对大豆分离蛋白的二级结构没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分离蛋白 单宁酸 相互作用 荧光猝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联明胶基絮凝剂的制备及其絮凝性能 被引量:3
3
作者 岳丽君 由耀辉 +1 位作者 王碧 孙绪兵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507-1515,共9页
以工业明胶(Gel)为原料,戊二醛为交联剂,制备一种新型交联明胶基絮凝剂(G-Gel),并通过伯胺基含量测定、傅里叶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和热重分析等研究戊二醛和Gel的反应机理.结果表明,交联反应已成功进行,而且Gel的伯胺基与戊二醛的醛基反... 以工业明胶(Gel)为原料,戊二醛为交联剂,制备一种新型交联明胶基絮凝剂(G-Gel),并通过伯胺基含量测定、傅里叶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和热重分析等研究戊二醛和Gel的反应机理.结果表明,交联反应已成功进行,而且Gel的伯胺基与戊二醛的醛基反应形成希夫碱结构.以G-Gel对高岭土悬浮液的絮凝率为指标,研究G-Gel用量、絮凝时间、p H值对G-Gel絮凝性能的影响,并用Zeta电位、粒度分析、形貌分析等方法研究絮凝机理.实验表明,G-Gel是一种高效的絮凝剂,当G-Gel添加量为15 mg·L^(-1),p H值为7,絮凝时间为3 min时,絮凝率达87%,并且适用于酸性、中性与碱性条件.Zeta电位、絮体粒径分布及其形态结构的测定表明,G-Gel的絮凝机理主要以架桥絮凝为主,电荷中和作用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明胶 交联明胶基絮凝剂 戊二醛 絮凝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