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江地区1153例急性胰腺炎病因及临床诊治分析 被引量:8
1
作者 杨丽 王春晖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7年第10期53-57,共5页
目的分析内江地区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的发病特点,并探讨其有效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153例AP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发病特点、诊断方法、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 ... 目的分析内江地区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的发病特点,并探讨其有效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153例AP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发病特点、诊断方法、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 1153例AP患者中,胆道疾病和高脂血症是AP的常见病因,40~60岁为AP的高发年龄段;胆源性急性胰腺炎(biliary acute pancreatitis,BAP)患者占比居于首位(P<0.05),其中以女性居多,而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hyperlipidemic acute pancreatitis,HLAP)和酒精性急性胰腺炎(alcoholic acute pancreatitis,AAP)患者以男性居多;复发性AP患者中,胆道疾病、高脂血症同样为常见病因,且男性多于女性,BAP患者占比最高(P<0.05)。经临床针对性综合治疗及祛除病因治疗后,轻症急性胰腺炎(mild acute pancreatitis,MAP)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及中度重症急性胰腺炎(moderately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MSAP)患者(P<0.05),且MAP患者无死亡事件发生;SAP患者死亡15例,主要致死原因为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胆源性疾病和高脂血症是内江地区AP患者常见病因。临床中对于AP患者应积极寻找病因,除采取针对性综合治疗外,还应考虑祛除病因及加强健康教育,从而在根源上减少AP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胰腺炎 病因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生素C联合奥曲肽治疗肝硬化消化道出血的预后及血清胆碱酯酶和氧化应激水平变化研究 被引量:29
2
作者 杨小艳 郭传勇 +2 位作者 张旭 钟玉全 田成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39-443,共5页
目的探讨维生素C联合奥曲肽治疗肝硬化消化道出血的预后、血清胆碱酯酶和氧化应激水平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6月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肝硬化消化道出血患者66例,采用抽签法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 目的探讨维生素C联合奥曲肽治疗肝硬化消化道出血的预后、血清胆碱酯酶和氧化应激水平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6月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肝硬化消化道出血患者66例,采用抽签法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奥曲肽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每天给予维生素C 3 g静脉滴注,连续治疗至止血。比较两组疗效、住院期间死亡率,治疗前、治疗1 d、2 d和3 d时血清胆碱酯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水平。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显效25例(75.7%)、有效6例(18.2%)、无效2例(6.1%),对照组分别为16例(48.5%)、8例(24.2%)、9例(27.3%),研究组疗效优于对照组(u=-2.487,P=0.013);研究组住院期间死亡率低于对照组[6.1%(2/33)比27.3%(9/33),χ~2=5.345,P=0.021]。治疗方法与时间在血清胆碱酯酶、SOD和MDA水平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治疗方法在血清胆碱酯酶、SOD和MDA水平上主效应显著(P<0.05);时间在血清胆碱酯酶、SOD和MDA水平上主效应显著(P<0.05)。治疗前、治疗1 d两组血清胆碱酯酶、SOD和MDA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3 d研究组血清胆碱酯酶、SOD水平高于对照组,MDA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1、2、3 d血清胆碱酯酶、SOD水平高于治疗前,MDA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治疗2、3 d血清胆碱酯酶、SOD水平高于治疗前,MDA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胆碱酯酶、SOD和MDA水平与疗效/预后相关(P<0.05)。结论维生素C联合奥曲肽治疗肝硬化消化道出血可显著改善疗效及预后,升高血清胆碱酯酶、SOD水平,降低MDA水平,且与其疗效和预后相关,可能作为疗效和预后评估的参考指标,指导临床干预从而改善疗效和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胃肠出血 抗坏血酸 奥曲肽 预后 胆碱酯酶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杨小艳 杨勇 +6 位作者 张旭 钟玉全 陈希奎 王康 唐贵超 林德智 郭传勇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1期3827-3831,共5页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否是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高危人群。方法连续纳入2011-01-01至2015-01-30四川省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期间曾行冠状动脉CT造影并且3个月内曾行腹部CT的患者,记录基线资料、临床诊断,根据病史及影像...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否是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高危人群。方法连续纳入2011-01-01至2015-01-30四川省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期间曾行冠状动脉CT造影并且3个月内曾行腹部CT的患者,记录基线资料、临床诊断,根据病史及影像学指标分为NAFLD组与非NAFLD组,根据2016美国冠状动脉CT专家共识分析冠状动脉,判断有无易损斑块,记录易损斑块的数量和狭窄评分。结果纳入本研究的患者有603例,其中NAFLD组124例,非NAFLD组479例,185(30.7%)例患者冠状动脉CT造影有易损斑块。NAFLD组易损斑块的比例高于非NAFLD组(46.0%比26.7%,P<0.001);NAFLD组有≥2个易损斑块的患者比例高于非NAFLD组(12.9%比5.4%,P=0.004);NAFLD组狭窄≥50%的易损斑块比例高于非NAFLD组(29.0%比13.6%,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AFLD是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危险因素[OR(95%CI)=2.12(1.37,3.26),P=0.001)]。结论 NAFLD患者是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高危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易损斑块 冠状动脉CT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