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脊柱局部稳定肌训练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27
1
作者 吕杭州 胡文清 +2 位作者 曹建业 张仲 岳学敏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78-379,共2页
腰椎间盘突出症(1umbardischerniation,LDH)术后多数获得满意疗效,但部分患者术后远期疗效不佳,甚至症状加重,其中继发腰椎失稳是导致症状复发的重要原因之一。以往资料显示,采用“五点支撑法”、“三点支撑法”和“飞燕点水法... 腰椎间盘突出症(1umbardischerniation,LDH)术后多数获得满意疗效,但部分患者术后远期疗效不佳,甚至症状加重,其中继发腰椎失稳是导致症状复发的重要原因之一。以往资料显示,采用“五点支撑法”、“三点支撑法”和“飞燕点水法”等方法进行腰背肌训练有助于脊柱获得相应的稳定性和灵活性从而减少复发。近年来,学者们对核心肌群,尤其是局部稳定肌群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认为局部稳定肌群是维持腰椎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背肌训练 功能恢复 术后 脊柱 五点支撑法 疗效不佳 症状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剂量与标准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老年慢性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6
2
作者 郭素丽 陈娜飞 +1 位作者 魏秋平 陈铁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3期2197-2198,共2页
目的:研究小剂量与标准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老年慢性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54例老年慢性难治性ITP患者随机分成小剂量组26例和标准剂量组28例,小剂量组给予利妥昔单抗100mg静注,每周1次,共用4周。标准剂... 目的:研究小剂量与标准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老年慢性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54例老年慢性难治性ITP患者随机分成小剂量组26例和标准剂量组28例,小剂量组给予利妥昔单抗100mg静注,每周1次,共用4周。标准剂量组给予利妥昔单抗375mg/m2静注,每周1次,共用4周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小板(PLT)和CD19+淋巴细胞数的区别,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PLT均显著上升,CD19+淋巴细胞数下降(P=0.001),但2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小剂量与标准剂量组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73.1%vs75.0%,P=0.872),2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小剂量与标准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老年难治性ITP均有较好效果,小剂量利妥昔单抗可以作为老年慢性难治性ITP的有效治疗方案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减少症 利妥昔单抗 老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贫血对老年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9
3
作者 陈娜飞 陈铁虎 曲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18-420,共3页
目的:研究贫血与老年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349例老年贫血患者为贫血组,选择同期我院1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用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检测评价2组认知功能,比较2组认知障碍发生率、时间地点定向能力、计算能力、语... 目的:研究贫血与老年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349例老年贫血患者为贫血组,选择同期我院1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用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检测评价2组认知功能,比较2组认知障碍发生率、时间地点定向能力、计算能力、语言能力等和MMSE总分的差别;贫血组患者根据贫血程度分成轻中度和重度贫血组,比较2组认知障碍发生率和MMSE评分的差别。结果:贫血组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显著大于对照组(43.84%vs10.67%,P=0.001);记忆力、注意力、计算力和MMSE评分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重度贫血患者认知障碍发生率和MMSE评分显著大于轻中度贫血组(P<0.05)。结论:贫血与老年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相关,主要表现为计算力、记忆力和注意力下降。贫血越严重,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血 老年 认知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验动物山羊自体输血及交叉配血试验 被引量:2
4
作者 王振芳 宋倩 +3 位作者 王帅 王亚 马建青 吴占勇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11-112,共2页
为了对实验动物山羊术中进行储存式自体输血治疗,同时探讨实验动物山羊的血型及交叉配血试验。采用储存式自体输血方式为山羊输血治疗,应用微柱凝胶卡进行山羊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试验。结果显示,实验山羊术中采用储存式自体输血,术中术... 为了对实验动物山羊术中进行储存式自体输血治疗,同时探讨实验动物山羊的血型及交叉配血试验。采用储存式自体输血方式为山羊输血治疗,应用微柱凝胶卡进行山羊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试验。结果显示,实验山羊术中采用储存式自体输血,术中术后无输血异常反应,效果良好。实验山羊的血型鉴定正、反定型均为O型,RhD阴性血型,但山羊血清中存在抗人类红细胞的种属抗体。实验动物3只山羊相互交叉配血结果无凝集无溶血现象发生。结论:实验动物山羊术中出血采用储存式自体输血治疗是一种理想的方法。紧急情况下也可异体输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动物山羊 术中输血 自体储血 交叉配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验动物山羊血型鉴定初探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振芳 武永霞 胡佳丽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15-116,共2页
目的:旨在分析研究山羊是否具有与人类相似的不同血型。方法:用一次性EDTA-K2真空管,采集河北省邢台县当地山羊全血样本。采用微柱凝胶卡鉴定血型,正定型检测山羊A B O血型的A抗原、B抗原及Rh系统的D抗原;反定型检测抗-A、抗-B及A B O... 目的:旨在分析研究山羊是否具有与人类相似的不同血型。方法:用一次性EDTA-K2真空管,采集河北省邢台县当地山羊全血样本。采用微柱凝胶卡鉴定血型,正定型检测山羊A B O血型的A抗原、B抗原及Rh系统的D抗原;反定型检测抗-A、抗-B及A B O血型系统以外抗体。结果:正定型抗-A、抗-B及抗-D试剂血清与山羊红细胞在微柱凝胶血型卡中,凝集反应均为阴性;反定型山羊血清与试剂A细胞、B细胞均为阴性反应。山羊血型正定型为O型,Rh(D)血型为阴性;反定型也似O型;但对照管与O型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推测山羊血清中存在着抗人红细胞的种族抗体。结论:山羊红细胞上无抗原,正反定型类似人类红细胞A B O系统的O型、Rh(D)阴性;但山羊血清中有抗人类红细胞的种族抗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羊血液 A B O血型 RH(D)血型 输血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验用山羊血型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振芳 王亚 +3 位作者 马建青 郑丽红 王帅 张晶梅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6-89,共4页
为了调查研究试验用山羊的ABO、Rh、MN三个血型系统的血型。ABO血型系统采用微柱凝胶卡氏法鉴定血型,Rh、MN血型系统运用经典试管法鉴定血型;山羊的ABO血型结果显示,既无ABO血型系统的A抗原,也无ABO血型系统的B抗原,类似人类O型血型特征... 为了调查研究试验用山羊的ABO、Rh、MN三个血型系统的血型。ABO血型系统采用微柱凝胶卡氏法鉴定血型,Rh、MN血型系统运用经典试管法鉴定血型;山羊的ABO血型结果显示,既无ABO血型系统的A抗原,也无ABO血型系统的B抗原,类似人类O型血型特征;山羊的Rh血型进行了D、E、e、C、c抗原检测,发现6只E抗原山羊;MN血型检测发现了3只M抗原山羊。表明采用不同检测方法,对试验山羊进行了系统研究,既发现了ABO血型系统的O型山羊,又检测到Rh血型系统的E抗原,还印证了MN血型系统的M血型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试验动物山羊 ABO血型 RH血型 MN血型 临床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19例不同病程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胫骨髁间棘几何形态比较 被引量:5
7
作者 董智 余家阔 +6 位作者 敖英芳 陈连旭 龚熹 王永健 马勇 张继英 陈继红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19-522,共4页
目的:了解不同病程前交叉韧带(ACL)断裂患者胫骨髁间棘几何形态的差异,探讨其对ACL传统单束重建和解剖双束重建的临床意义。方法:2005年5月24日至2008年2月27日,用GE Healthcare Centricity RIS/PACKS系统对319例ACL断裂患者的胫骨平台... 目的:了解不同病程前交叉韧带(ACL)断裂患者胫骨髁间棘几何形态的差异,探讨其对ACL传统单束重建和解剖双束重建的临床意义。方法:2005年5月24日至2008年2月27日,用GE Healthcare Centricity RIS/PACKS系统对319例ACL断裂患者的胫骨平台内、外侧髁间棘的几何形态进行了测量,测量指标包括内侧髁间棘垂直高度、外侧髁间棘垂直高度、内外侧髁间棘顶点连线中点处的垂直高度、胫骨平台的内外宽度和内外侧髁间棘基底宽度之和。比较病程分别为≤3个月、>3个月且≤6个月、>6个月且≤12个月和>12个月的各组ACL断裂患者髁间棘形态测量值的差异。结果:与病程≤3个月的ACL断裂患者相比,病程>3个月且≤6个月的患者髁间棘几何形态改变不明显,病程>6个月且≤12个月的患者外侧髁间棘高度显著增加,病程>12个月的患者内、外侧髁间棘高度均显著增加。结论:ACL断裂患者随病程延长髁间棘几何形态有所改变。对病程长于12个月的患者,应考虑其胫骨内、外侧髁间棘增高对ACL重建术中胫骨骨道定位和ACL重建术后增生的髁间棘对移植物的撞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 髁间棘 退变 测量 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信息平台的辅助用药管控实践 被引量:5
8
作者 张艳云 吴春富 +3 位作者 吴占勇 张吉平 郑威 王腾 《中国医院管理》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4-55,共2页
"药占比"是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考核医院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医院综合管理水平的核心要素。伴随取消药品加成政策的落地,"药占比"管控在医院管理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某地市三级综合医院依托信息系统平台,以完善考核... "药占比"是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考核医院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医院综合管理水平的核心要素。伴随取消药品加成政策的落地,"药占比"管控在医院管理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某地市三级综合医院依托信息系统平台,以完善考核体系为抓手,在辅助用药管控上着力,形成一套相对完善的临床用药管控机制,实现了药占比16.5%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辅助用药 重点管控 信息系统 药占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角膜基质内注射不同浓度氟康唑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2
9
作者 白利广 辛鑫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65-169,共5页
背景真菌性角膜炎是严重危害视功能的角膜感染性疾病,其治疗较为棘手。近年来角膜基质内注射抗真菌药物不仅丰富了该病的治疗手段,而且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正确地选择用药种类和适当的药物浓度不仅可提高真菌性角膜炎的治愈率,还... 背景真菌性角膜炎是严重危害视功能的角膜感染性疾病,其治疗较为棘手。近年来角膜基质内注射抗真菌药物不仅丰富了该病的治疗手段,而且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正确地选择用药种类和适当的药物浓度不仅可提高真菌性角膜炎的治愈率,还可减少注射后的不良反应,但这方面的研究报道相对较少。 目的观察角膜基质内注射不同浓度氟康唑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疗效。 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2年5月至2015年1月在冀中能源邢台矿业集团总医院诊治的102例102眼真菌性角膜炎患者,根据完全随机方法分为3个组,其中点眼治疗组(29眼)给予质量分数0.5%氟康唑和质量分数5%那他霉素滴眼液点眼,0.1%氟康唑组(35眼)和0.2%氟康唑组(38眼)在点眼治疗组治疗基础上再分别给予0.1%和0.2%氟康唑角膜基质内注射。各组患者均行KOH湿片检查和真菌培养,观察各组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病原菌检测排在前3位的致病菌种分别是镰刀菌41.2%(42/102)、曲霉菌21.6%(22/102)和链格孢菌17.6%(18/102),各组患者致病菌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763,P〉0.05)。点眼治疗组的治愈率为44.8%(13/29),明显低于0.1%氟康唑组的74.3%(26/35)和0.2%氟康唑组的81.6%(31/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782、9.854,均P〈0.05);0.1%氟康唑组与0.2%氟康唑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66,P〉0.05)。点眼治疗组、0.1%氟康唑组和0.2%氟康唑组的平均治愈时间分别为(36.28±10.39)、(29.14±7.86)和(21.34±8.57)d,各组平均治愈时间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336,P=0.006)。0.1%氟康唑组和0.2%氟康唑组患者治疗后视力较治疗前均有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009、4.695,均P〈0.01),但点眼治疗组治疗前后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64,P〉0.05)。0.1%氟康唑组的平均注射次数为(5.71±2.97)次,显著高于0.2%氟康唑组的(5.13±1.80)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71,P〈0.05)。0.2%氟康唑组有4例注射后出现了较明显的眼部刺激症状,给予双氯酚酸钠滴眼液点眼2 d后,3例症状消失,1例症状持续1周不缓解,且角膜感染渐加重,最终经结膜瓣遮盖治疗后痊愈。所有患者随访1~3个月未见不良反应及复发。 结论角膜基质内注射氟康唑是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有效方法。为减少注射后不良反应,对轻型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建议首选0.1%氟康唑作为角膜基质内注射用药,中型、重型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及对0.1%氟康唑角膜基质内注射疗效不佳者可考虑0.2%氟康唑角膜基质内注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性角膜炎 角膜基质内注射 氟康唑 浓度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连续隐神经阻滞联合多模式镇痛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9
10
作者 董秋月 姚新宇 +3 位作者 陈双涛 宋倩 陈志良 柴叶静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22-325,共4页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连续隐神经阻滞(SNB)联合多模式镇痛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择期行单侧膝关节置换术患者60例,男23例,女37例,年龄50~75岁,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连续隐神经阻滞组(A组)和连续股神经阻滞组(B组)。两组...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连续隐神经阻滞(SNB)联合多模式镇痛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择期行单侧膝关节置换术患者60例,男23例,女37例,年龄50~75岁,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连续隐神经阻滞组(A组)和连续股神经阻滞组(B组)。两组术前均行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单次给药0.5%罗哌卡因25 ml,置入导管,接镇痛泵持续输入0.2%罗哌卡因。诱导后插入喉罩,术中静-吸复合全麻维持,术毕局部浸润麻醉。记录首次下地时间,行走距离,术后12、24、48 h膝关节活动度及住院天数;记录补救镇痛药物用量及不良反应。结果 A组首次下地时间明显早于B组[(25.4±2.1)h vs(34.0±2.7)h],行走距离明显多于B组[(7.6±1.8)步vs(3.7±1.3)步,P<0.05];术后膝关节活动度A组明显大于B组[12 h:(75.8±4.3)°vs(65.4±4.7)°,24 h:(93.3±4.2)°vs(81.8±4.3)°,48 h:(102.1±4.1)°vs(95.1±2.6)°,P<0.05];且A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B组[(5.3±1.2)d vs(7.4±1.4)d,P<0.05];补救镇痛药物及恶心呕吐发生情况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引导下连续隐神经阻滞联合多模式镇痛可以促进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早期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置换 隐神经 股神经 神经传导阻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流角辅助技术在MRA诊断脑侧壁动脉瘤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和培 李二生 +3 位作者 杨建波 陈蓦 李永东 王武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07-111,共5页
目的探讨外流角辅助技术对脑侧壁动脉瘤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采用MRA外流角技术与DSA分别检测438例疑似脑侧壁动脉瘤及其它脑血管疾病患者。外流角≥90°考虑为脑侧壁动脉瘤,从患者、动脉瘤数及动脉瘤大小层次评价外流角技术... 目的探讨外流角辅助技术对脑侧壁动脉瘤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采用MRA外流角技术与DSA分别检测438例疑似脑侧壁动脉瘤及其它脑血管疾病患者。外流角≥90°考虑为脑侧壁动脉瘤,从患者、动脉瘤数及动脉瘤大小层次评价外流角技术诊断脑侧壁动脉瘤的准确度、灵敏度及特异度。结果 DSA显示267例301枚脑侧壁动脉瘤,171例未发现脑侧壁动脉瘤,其中有52例55枚动脉圆锥;MRA外流角技术显示267例300枚脑侧壁动脉瘤(1枚漏检),其中238例271枚动脉瘤外流角≥90°(90.3%真阳性),29例29枚外流角<90°(9.7%假阴性)。基于患者、动脉瘤数、动脉瘤大小的外流角诊断均获得较高准确度、灵敏度及特异度。51例54枚圆锥(98.2%)外流角均<90°,1例1枚≥90°(假阳性)。结论 MRA检查中采用外流角辅助技术诊断脑侧壁动脉瘤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及鉴别动脉圆锥能力,可初步替代DSA用于脑侧壁动脉瘤诊断和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流角 脑动脉瘤 磁共振血管成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品管圈在脊柱骨科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12
作者 李智 王美玲 +3 位作者 王婷婷 景娥 秦宝聚 冯慧霞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7年第8期65-68,共4页
目的探讨品管圈管理在脊柱骨科手术中的护理应用价值。方法 2015年1-6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冀中能源邢台矿业集团总医院住院拟行脊柱外科手术患者90例为对照组。同法选择2015年7-12月的90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2015年7月... 目的探讨品管圈管理在脊柱骨科手术中的护理应用价值。方法 2015年1-6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冀中能源邢台矿业集团总医院住院拟行脊柱外科手术患者90例为对照组。同法选择2015年7-12月的90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2015年7月,开展品管圈活动,分析脊柱骨科手术中存在的护理问题发生原因,制定改进措施;观察组患者按改进后的护理措施进行日常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护理质量、护理满意度以及护理人员能力。结果观察组在医护配合、护理文书、器械维护、标本送检、患者安全等护理质量方面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士开展活动后的护理理论培训、护理技能培训成绩明显高于活动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管理在脊柱骨科手术护理应用中能够有效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提升了护理人员能力,增强了手术室护理品质以及患者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管圈 脊柱骨科 护理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角膜基质内注射不同浓度伏立康唑治疗真菌性角膜炎 被引量:15
13
作者 白利广 王峰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66-469,共4页
目的观察角膜基质内注射不同浓度伏立康唑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87例(87眼)真菌性角膜炎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均行KOH湿片检查和真菌培养,A组(28眼)给予5 g·L^-1氟康唑和50 g·L^-1那他霉素滴眼... 目的观察角膜基质内注射不同浓度伏立康唑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87例(87眼)真菌性角膜炎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均行KOH湿片检查和真菌培养,A组(28眼)给予5 g·L^-1氟康唑和50 g·L^-1那他霉素滴眼液滴眼,B组(30眼)和C组(29眼)在A组治疗的基础上再分别给予0.25 g·L^-1和0.50 g·L^-1的伏立康唑行角膜基质内注射。术后随访4个月,观察三组患者的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KOH湿片检查阳性率为86.2%(75/87),真菌培养阳性率为93.1%(81/87);前三位的致病菌依次是镰刀菌40例(46.0%),曲霉菌19例(21.8%),链格孢霉菌13例(15.0%),三组患者致病菌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32,P=0.988)。A组的治愈率为42.9%(12/28),明显低于B组的76.7%(23/30)和C组的86.2%(25/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9、0.000);B组和C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47)。A、B、C三组的治愈时间依次为(31.96±10.20)d、(26.17±7.23)d和(21.50±7.32)d,两两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A组治疗前后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05);B、C两组治疗前后视力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7、0.022)。B、C两组的注射次数分别是(3.93±1.26)次和(3.41±1.12)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9)。未愈者A组16眼、B组7眼、C组4眼。结论对轻度、中度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可选择0.25 g·L^-1伏立康唑角膜基质内注射治疗,对于0.25 g·L^-1伏立康唑角膜基质内注射治疗效果不理想或病情较重者可考虑用0.50 g·L^-1伏立康唑行角膜基质内注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性角膜炎 伏立康唑 角膜基质内注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腰椎间盘突出所致神经根损伤评价中DTI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祺 冯琳 +2 位作者 李晓辉 李会侠 孔建军 《磁共振成像》 CAS 2020年第8期659-662,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腰椎间盘突出所致神经根损伤评价中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腰椎间盘突出患者40例,并选取同期参加研究的健康体检者40例,对其进行磁... 目的探讨急性腰椎间盘突出所致神经根损伤评价中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腰椎间盘突出患者40例,并选取同期参加研究的健康体检者40例,对其进行磁共振DTI检查,分析DTI在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神经根损伤评价中的应用价值。结果健康对照组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以及ADC值左右侧无明显差异(P>0.05),且同侧近、中、远段FA值及ADC值无差异(P>0.05)。单侧急性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患侧近、中、远段FA值均低于健侧,ADC值高于健侧(P<0.05),且患侧近段FA值高于中段以及远段,ADC值低于中段及远段(P<0.05),中段FA值高于远段,ADC值低于远段(P<0.05);健侧近、中、远段FA值、ADC值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采用磁共振DTI检查可以对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神经根损伤情况进行定量分析,为临床提供精准的影像数据,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腰椎间盘突出 神经根损伤 扩散张量成像 磁共振成像 定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羊椎间盘退变相关基因Sox9密码子偏爱性分析
15
作者 马建青 吴占勇 +4 位作者 李祥龙 孔建军 吴春富 徐增年 于晶晶 《家畜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4-21,共8页
为了明确Sox9基因密码子的使用特征,揭示山羊和其他物种Sox9基因的进化规律,为建立骨科腰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提供基础研究试验依据,此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CodonW、Usage Codon和DNAMAN分析山羊Sox9基因完全编码区密码子偏爱性,比较... 为了明确Sox9基因密码子的使用特征,揭示山羊和其他物种Sox9基因的进化规律,为建立骨科腰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提供基础研究试验依据,此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CodonW、Usage Codon和DNAMAN分析山羊Sox9基因完全编码区密码子偏爱性,比较不同物种Sox9基因密码子偏爱指标,基于完整编码区序列生成了亲缘关系进化聚类图,计算出每个物种Sox9基因的总变异值。分析显示山羊Sox9基因中有26个偏好使用密码子以G/C为第三位碱基;夜猴、家犬、原鸡、大猩猩、人、恒河猴、小家鼠、家兔、绵羊、黑猩猩、婆罗洲猩猩和褐家鼠等12个物种在密码子使用上与山羊Sox9基因基本相似,但是在编码丙氨酸、脯氨酸和苏氨酸等个别氨基酸时,原鸡和小家鼠及褐家鼠与其他物种的密码子偏爱性存在差异。Sox9基因偏好使用以G/C结尾的密码子。亲缘关系进化聚类图和不同物种RSCU值显示Sox9基因密码子偏好性与亲缘关系的远近存在关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羊 椎间盘退变基因 SOX9基因 密码子偏好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物种聚集蛋白聚糖基因编码区生物信息分析
16
作者 马建青 吴占勇 +3 位作者 孔建军 王会旺 赵朝晖 王祺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04-109,共6页
用比较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人、猕猴、白顶白眉猴、牛、家犬、野猪、羊驼、绵羊、雪貂、褐家鼠、小家鼠、灰仓鼠和原鸡共13个物种的聚集蛋白聚糖(aggrecan)基因编码区(coding regions,CDS)的遗传多样性,并对该基因编码蛋白的... 用比较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人、猕猴、白顶白眉猴、牛、家犬、野猪、羊驼、绵羊、雪貂、褐家鼠、小家鼠、灰仓鼠和原鸡共13个物种的聚集蛋白聚糖(aggrecan)基因编码区(coding regions,CDS)的遗传多样性,并对该基因编码蛋白的氨基酸序列、理化性质、信号肽和蛋白质二级结构进行预测,为建立脊柱退行性病变的动物模型提供理论支持和基础资料。所研究13个物种的50条基因序列中共检测到多态位点3 081个,其中有单一多态位点88个,占全部多态位点的百分率约为1.60%,检测到单体型22种。组成聚集蛋白聚糖核心蛋白(aggrecan core protein)的氨基酸表现为亲水性、理论等电点均小于7、肽链的不稳定系数在44.59~53.92,13个物种的aggrecan核心蛋白氨基酸序列中含有信号肽,但物种间氨基酸序列信号肽的裂解位点存在差异;蛋白质的二级结构主要以无规则卷曲、延伸主链和α-螺旋形式存在,三者所占比例分别为59.84%~69.14%、23.56%~30.06%和5.70%~10.10%,未发现其他二级结构。研究表明aggrecan基因编码区在种内表现较为保守,种间则表现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所编码蛋白属于分泌蛋白,多肽链为酸性且不稳定,蛋白质二级结构无特殊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 聚集蛋白聚糖 aggrecan基因 椎间盘退变 生物信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