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体外冲击波修复重建骨组织结构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2
1
作者 孔繁荣 梁玉江 +2 位作者 秦树光 李建军 李晓丽 《中国骨伤》 CAS 2010年第1期12-15,共4页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疗法促进修复重建骨组织结构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6年3月至2008年3月CR、MRI诊断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36例(42髋)应用体外冲击波治疗,男29例,女7例;年龄21~66岁,平均42.9岁;病程6个月~3年,...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疗法促进修复重建骨组织结构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6年3月至2008年3月CR、MRI诊断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36例(42髋)应用体外冲击波治疗,男29例,女7例;年龄21~66岁,平均42.9岁;病程6个月~3年,平均1.3年。Ficat分期为Ⅰ、Ⅱ、Ⅲ期的患者分别为8、25、9髋,能量密度为0.18~0.25mJ/mm2。方法以X线透视股骨头坏死区在体表投影为中心选取1~2个冲击点为定位聚焦,每个冲击点每次冲击400~500次,每次间隔7d,共治疗3~5次。治疗前及治疗3、12个月后髋关节行X线、CT或MR检查及髋关节Harris评分,观察冲击波修复重建股骨头骨组织结构及改善髋关节功能方面的疗效。结果:42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经冲击波治疗,X线、CT或MR复查,35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中治愈6髋,显效13髋,有效16髋,无效7髋。经随访1年后观察无复发,无股骨头进一步塌陷现象。治疗后3个月Ⅰ、Ⅱ、Ⅲ期髋关节Harris评分总均分分别为(90.1±5.4)、(81.2±4.5)、(66.9±5.6)分;治疗后12个月Ⅰ、Ⅱ、Ⅲ期髋关节Harris评分总均分分别为(91.6±5.4)、(91.1±5.5)、(79.0±6.1)分。均较治疗前总均分提高。结论:体外冲击波可促进修复重建骨组织结构,提高髋关节Harris评分及改善关节功能,是一种疗效明显、无创伤、并发症少、简便易行的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波 股骨头坏死 物理治疗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支架术后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
2
作者 孟利敏 孟英杰 +3 位作者 孙永锋 李小倩 孙秀全 陈欣 《临床荟萃》 CAS 2010年第24期2149-2152,共4页
目的比较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标准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和根据血小板聚集率(PAR)个体化调整抗血小板治疗的疗效差异性。方法收集2008年2月至2009年1月在北京安贞医院接受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的患者7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76)及治疗组(n=3... 目的比较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标准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和根据血小板聚集率(PAR)个体化调整抗血小板治疗的疗效差异性。方法收集2008年2月至2009年1月在北京安贞医院接受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的患者7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76)及治疗组(n=386)。对照组采用标准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波立维)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治疗组基础用药与对照组相同,根据患者PAR调整阿司匹林、波立维用量或加用西洛他唑(培达)直至PAR降至40%以下并维持3个月,再调整为标准方案。分析两组基线资料、冠状动脉造影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结果差异,观察两组主要终点和次要终点指标发生率的差别,以及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对氯吡格雷抵抗(CR)患者PAR的影响。结果两组临床基线资料、冠状动脉造影及PCI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1个月及1年时个体化治疗的主要终点指标发生率明显低于标准化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个月:3.9%vs 6.6%,P<0.05;1年:5.4%vs 8.8%,P<0.05);次要终点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个月:0.8%vs 0.8%,P>0.05;1年:1.0%vs0.8%,P>0.05)。另外,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与标准治疗比较,能明显降低CR患者的PAR,(48.2±6.2)%vs(65.8±9.2)%(P<0.05)。结论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行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与标准治疗相比,可进一步降低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的发生率。同时并不增加出血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