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1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堡凹陷柳赞油田沙三^(2+3)油藏滚动勘探开发新认识 被引量:4
1
作者 廖保方 薛云松 +2 位作者 张梅 刘云岭 王群会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07年第5期12-17,共6页
南堡富油凹陷的柳赞Es32+3复杂油藏,滚动勘探开发20多年,该油藏初期评价开发产量多年徘徊不前。分析认为低效开发的主因是构造极破碎、油水关系太复杂。"十五"期间,应用二次三维地震新技术成果、层序地层学地质新理论暨地层... 南堡富油凹陷的柳赞Es32+3复杂油藏,滚动勘探开发20多年,该油藏初期评价开发产量多年徘徊不前。分析认为低效开发的主因是构造极破碎、油水关系太复杂。"十五"期间,应用二次三维地震新技术成果、层序地层学地质新理论暨地层研究新技术方法,使油藏地质认识产生大变化:一是认识到含油层系近距离厚度剧变,是盆缘断层根部沉积陡坡沉积缺失的悬殊差异——局部不整合所造成;二是首次低品质三维地震资料解释的大批断点不存在。由此认清了柳赞沙三2+3油藏构造为完整断鼻及较整装背斜的真面貌,认清其油水层电性特征、分布规律,发现很多漏失油气层。地质新认识促使储量、产量发生大变化。柳赞沙三2+3油藏"十五"新增探明储量2200多万吨,油藏精细描述、细分层系科学注水开发,年产油增加到2.7倍,老油田重发勃勃生机,成为油区增储上产的主力油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堡凹陷 柳赞油田 复杂油藏 层序地层对比技术 深化油藏地质研究 精细开发 增储上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冀东油田庙28x1区块东一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尹志军 彭仕宓 +3 位作者 黄述旺 穆立华 席庆福 王群会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3,共3页
根据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 ,综合应用钻井取心、录井和测井资料对冀东油田庙 2 8x1区块下第三系东一段的基准面旋回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识别基准面的基础上 ,可将工区目的层段划分成 2 6个短期旋回层序和3个中期旋回层序。在中... 根据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 ,综合应用钻井取心、录井和测井资料对冀东油田庙 2 8x1区块下第三系东一段的基准面旋回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识别基准面的基础上 ,可将工区目的层段划分成 2 6个短期旋回层序和3个中期旋回层序。在中期旋回内以短期旋回为基本单元进行了横向追踪 ,建立起精确的高分辨率等时层序地层格架 ,为横向预测井间砂体奠定了基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冀东油田 庙28x1区块东一段 高分辨率 层序地层学 基准面旋回 储层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油田地热开发利用现状与发展方向 被引量:6
3
作者 王社教 施亦做 +2 位作者 方朝合 曹倩 任路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32,共10页
基于中国地热发展现状、地热资源赋存和分布特点、不同地热开发方式对比,分析了油田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并探讨了中国地热产业,尤其是油田地热未来的发展方向。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的地热资源较为丰富,以中低温地热资源为主。浅层地... 基于中国地热发展现状、地热资源赋存和分布特点、不同地热开发方式对比,分析了油田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并探讨了中国地热产业,尤其是油田地热未来的发展方向。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的地热资源较为丰富,以中低温地热资源为主。浅层地热资源分布全国;中低温地热资源分布于沉积盆地、东南沿海和隆起山区,在不同深度形成了大面积分布的含地热水的热储层,为水热型地热资源;高温地热资源集中分布在西藏南部、四川西部、云南西部和台湾地区。中国浅层地热能资源(浅于200 m)年可开采量折合7×10^(8)t标准煤。(2)由于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的环境与效率问题、深井直接换热的效率问题,以及干热岩开发利用的技术瓶颈问题,中深层水热型地热资源将是当今中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最主要和最现实的领域。(3)油田地热开发中形成了地热资源勘查与评价、砂岩地层回灌、废弃井改造为地热井、高温钻完井等一批关键技术,均在大型地热开发项目中得到成功应用。油田拥有丰富的采出水资源,可以直接利用,大量的废弃井或低效油井可以通过工艺改造为地热井进行地热资源开发,从而降低地热开发成本,提高地热项目的经济性。(4)油田地热除用于油田生产用能替代和清洁供暖外,中低温地热发电、氦气等伴生资源的开发、废弃油气藏储热和CO_(2)封存等领域的发展潜力巨大,地热综合开发利用是油田地热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地热 水热型地热资源 地热供暖 地热发电 废弃油气藏储热 CO_(2)封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冀东南堡凹陷断裂系统的多重分形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徐亚军 杨坤光 +1 位作者 董月霞 曹中宏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6-37,41,共3页
南堡凹陷的断裂对油气聚集起着重要的作用,利用多重分形方法分析了断裂与油田分布之间的关系;并根据南堡凹陷明化镇组底界断裂分布,计算了凹陷及其下属的五个构造带的多重分维值。分析了南堡凹陷多重分维值的特征和影响多重分维值的因... 南堡凹陷的断裂对油气聚集起着重要的作用,利用多重分形方法分析了断裂与油田分布之间的关系;并根据南堡凹陷明化镇组底界断裂分布,计算了凹陷及其下属的五个构造带的多重分维值。分析了南堡凹陷多重分维值的特征和影响多重分维值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南堡凹陷断裂分布具有很好的自相似性,相关系数在0.99以上,断裂系统具有分形结构。并指出了油气聚集的有利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系统 冀东 分维值 多重分形 油气聚集 构造带 明化镇组 南堡凹陷 油田 有利区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扇三角洲沉积高分辨率层序对比及其对油藏开发的指导意义:以柳北油田Ⅳ_2砂组为例 被引量:10
5
作者 刘丽 张廷山 +3 位作者 赵晓明 吴胜和 岳文珍 齐立新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2278-2288,共11页
以柳北油田Ⅳ2砂组为例,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以分级控制、模式指导、相控约束为对比方法,重建研究区扇三角洲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并指出其对油田开发的指导意义。研究结果表明:中期旋回是受强烈构造活动产生的异旋回,... 以柳北油田Ⅳ2砂组为例,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以分级控制、模式指导、相控约束为对比方法,重建研究区扇三角洲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并指出其对油田开发的指导意义。研究结果表明:中期旋回是受强烈构造活动产生的异旋回,其基准面的变化使得不同期次的沉积地层中微量元素、放射性等存在明显差异,造成Ⅳ2砂组顶界面上下自然伽马存在具有等时意义的拐点;短期旋回是自旋回或受自旋回干扰的异旋回,其基准面的变化造成不同期次间存在明显前积现象,前积角度为2°-5°,且层序地层自下而上倾角逐渐减小;超短期旋回是自旋回,其基准面的变化造成砂体叠置方式呈独立型、叠加型和切叠型,受水动力条件的控制,扇三角洲砂体往往以叠加型和切叠型2种叠置模式为主;短期旋回(小层)规模的注采关系不完善,导致剩余油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扇三角洲 柳北油田 层序格架 沉积旋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水开发油田粘土矿物变化及其对剩余油形成影响 被引量:14
6
作者 赵晓东 杨少春 +3 位作者 钟思瑛 刘金华 温雅茹 兰志勤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91-598,共8页
以注水开发油田苏北盆地真武油田为例,通过X射线、扫描电镜、薄片观察等实验分析,探讨了粘土矿物在注水开发过程中的微观和宏观变化特征,分析了粘土颗粒在注水储层中运移方式,并估算了粘土矿物各组分机械渗流的颗粒大小。结果表明:随着... 以注水开发油田苏北盆地真武油田为例,通过X射线、扫描电镜、薄片观察等实验分析,探讨了粘土矿物在注水开发过程中的微观和宏观变化特征,分析了粘土颗粒在注水储层中运移方式,并估算了粘土矿物各组分机械渗流的颗粒大小。结果表明:随着开发程度的逐渐加深伊蒙混层的相对含量逐渐减少而高岭石却是相应增加,伊利石和绿泥石基本不变;粘土颗粒主要以机械渗流运移为主;制约粘土矿物的运移的主要条件为孔喉的宽度,估算的粘土矿物运移最小孔喉宽度为20μm。粘土矿物的转化导致储层孔隙结构的变化,表现为储层粗孔道更加通畅,细孔道更容易被堵塞,从而控制和影响着油田开发后期剩余油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土矿物 伊蒙混层 高岭石 剩余油 注水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尚堡油田沙河街组三段Es_3^(2+3)亚段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被引量:14
7
作者 崔树清 刘雪军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2期22-24,45,共4页
利用测井多井评价资料求取的储层参数,结合岩心分析资料,对高尚堡油田主体开发区Es32+3亚段储层的微观、层内、层间、平面非均质性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分析了影响储层非均质性的主要因素以及储层非均质性对注水开发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利用测井多井评价资料求取的储层参数,结合岩心分析资料,对高尚堡油田主体开发区Es32+3亚段储层的微观、层内、层间、平面非均质性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分析了影响储层非均质性的主要因素以及储层非均质性对注水开发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本区整体上属强非均质性储层,其储层非均质性受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和构造运动控制,是影响注水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非均质性 油田 注水开发 沙河街组 岩心分析 平面非均质性 储层参数 构造运动 沉积环境 成岩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油气输导体系与勘探方向 被引量:10
8
作者 王祥 吕修祥 +3 位作者 刘国勇 张艳萍 焦伟伟 华晓莉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4-18,24,共6页
根据塔河油田区域地质情况,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对塔河油田碳酸盐岩输导体系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认为塔河油田碳酸盐岩油气输导体系分为断裂与构造裂隙输导体系、不整合面与风化壳输导体系、奥陶系岩溶孔、缝、洞输导体系。断层及其... 根据塔河油田区域地质情况,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对塔河油田碳酸盐岩输导体系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认为塔河油田碳酸盐岩油气输导体系分为断裂与构造裂隙输导体系、不整合面与风化壳输导体系、奥陶系岩溶孔、缝、洞输导体系。断层及其伴生的构造裂隙和强烈的岩溶作用所形成的岩溶裂缝网络构成了塔河油田主体区的油气输导格架,断层及其伴生的构造裂隙与长期南倾的不整合面构建了塔河油田外围区油气的输导格架。根据油气输导要素特征和输导体系在空间上的配置关系,提出3个有利的油气勘探目标:塔河油田三区北部裂缝—岩溶型油气藏、塔河主体区地层不整合—岩溶型油气藏和塔河油田南部盐下奥陶系岩溶—裂缝型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输导体系 勘探方向 塔河油田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冀东油田电化学测井解释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被引量:3
9
作者 周灿灿 周凤鸣 +2 位作者 马越蛟 程相志 曾玉生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18-320,326,共4页
自然电位是地层在无外界极化状态下由于电化学反应产生的电位 ,其大小主要取决于地层水离子浓度和阳离子交换量。利用激发极化测井的自然电位曲线和极化率曲线 ,可以逐层计算出地层阳离子交换量及地层水离子浓度 ,从而可以求解地层水电... 自然电位是地层在无外界极化状态下由于电化学反应产生的电位 ,其大小主要取决于地层水离子浓度和阳离子交换量。利用激发极化测井的自然电位曲线和极化率曲线 ,可以逐层计算出地层阳离子交换量及地层水离子浓度 ,从而可以求解地层水电阻率 ,应用W -S模型计算泥质砂岩储层的含油饱和度。冀东油田通过进行大量的岩芯测试 ,采用最优化方法 ,取得了适合于本区地质解释的待定参数值。实际勘探结果证实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电位 极化率 解释模型 冀东油田 电化学测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孤岛油田西南缘油气运移通道匹配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渠芳 陈清华 +1 位作者 连承波 王志坤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41-150,共10页
近年来为适应我国东部油田中高程度的油气勘探而兴起的强调油气运移通道的勘探理论,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对于油气运移通道研究中各要素的相互配置及其联合起来对油气运移和聚集所起的关键作用,还缺乏系统的认识。综合应用地质、钻井... 近年来为适应我国东部油田中高程度的油气勘探而兴起的强调油气运移通道的勘探理论,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对于油气运移通道研究中各要素的相互配置及其联合起来对油气运移和聚集所起的关键作用,还缺乏系统的认识。综合应用地质、钻井、测井和地球物理等资料,在系统研究孤岛油田西南缘油气运移通道的类型、组合样式、运移方向、运移动力的基础上,以成藏期油气运移通道的发育及配置为中心,指出断层—输导砂体的时空匹配可定性判断源—藏对应关系;而主干油源断层的断面形态和易形成"地震泵"源的部位联合决定了油气在断面中的优势运移通道及其时空有效性;进而结合区域不整合的空间有效性,进一步确定油气在不同层位的平面分布。将各运移通道要素串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层层推进,从整体上把握油气在不同成藏期的动态运移和聚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运移通道 源—藏对应关系 地震泵源 时空有效性 成藏 孤岛油田西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资料的高保真融合处理技术在冀东油田南堡地区的应用 被引量:5
11
作者 石文武 黄荣善 +1 位作者 王冬娜 张志让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63-71,共9页
三维地震资料的高保真融合处理,可使资料的信噪比得到提高,方位角信息得到增加,构造成像更加清晰准确,从而提高潜山构造碳酸盐岩缝洞体识别精度。对冀东油田南堡3号潜山构造先后两次采集的三维地震资料进行了高保真融合处理。结果表明,... 三维地震资料的高保真融合处理,可使资料的信噪比得到提高,方位角信息得到增加,构造成像更加清晰准确,从而提高潜山构造碳酸盐岩缝洞体识别精度。对冀东油田南堡3号潜山构造先后两次采集的三维地震资料进行了高保真融合处理。结果表明,在三维融合资料预测得到的裂缝发育相对密度平面上,反映出的裂缝分布规律明显,裂缝方向预测精确,且与测井资料吻合较好。这一方法特别适合叠前方位各向异性的碳酸盐岩裂缝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地震资料 高保真融合处理技术 碳酸盐岩裂缝 裂缝预测 潜山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冀东油田南堡3号潜山烃源岩特征 被引量:4
12
作者 马光华 高贺存 《海洋地质前沿》 2012年第9期34-39,53,共7页
通过综合运用有机地球化学方法,利用实测和收集到的烃源岩数据,对堡古2井的烃源岩进行分析,从有机质丰度、有机质成熟度、热解产率和排烃门限对区内烃源岩进行了评价,研究了该井的有机生烃特征,结果表明,南堡3号潜山发育丰富的烃源岩,... 通过综合运用有机地球化学方法,利用实测和收集到的烃源岩数据,对堡古2井的烃源岩进行分析,从有机质丰度、有机质成熟度、热解产率和排烃门限对区内烃源岩进行了评价,研究了该井的有机生烃特征,结果表明,南堡3号潜山发育丰富的烃源岩,有机碳含量高,有机质类型以Ⅱ1、Ⅱ2型为主,烃源岩已不同程度地进入成熟—高成熟阶段。综合分析表明,南堡3号潜山具备一定的生烃条件和油气勘探前景,可作为下一步的重要勘探和开发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干酪根 热解产率指数 排烃门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心油水两相渗流启动压力梯度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国辉 刘新荣 +2 位作者 李福堂 秦毓莹 李佳慧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5372-5380,共9页
低渗储层油水两相渗流时存在启动压力梯度,充分认清水驱油时启动压力梯度的变化和影响因素对油藏水驱开发至关重要。为了搞清油藏储层油水两相渗流启动压力梯度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对不同渗透率、不同含水饱和度、不同润湿性岩心水驱油两... 低渗储层油水两相渗流时存在启动压力梯度,充分认清水驱油时启动压力梯度的变化和影响因素对油藏水驱开发至关重要。为了搞清油藏储层油水两相渗流启动压力梯度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对不同渗透率、不同含水饱和度、不同润湿性岩心水驱油两相渗流的启动压力梯度进行了室内实验测定,根据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分析了产生启动压力的岩心孔隙内部的阻力效应和微观成因。研究结果表明:气体渗透率小于50×10^(-3)μm^(2)的低渗岩心随含水饱和度增加,启动压力梯度增大;气体渗透率大于50×10^(-3)μm^(2)的中高渗岩心启动压力梯度随含水饱和度变化不大,总体呈下降趋势,且数值较小;对于低渗油藏,启动压力梯度随岩心渗透率降低而增大,随岩心润湿指数增加而减小;岩心边界层液体厚度越大,启动压力梯度越大。产生启动压力的附加阻力效应有油滴毛管力产生的摩擦阻力、静润湿滞后导致油珠变形产生的阻力及液阻效应产生的阻力,其大小和岩石孔喉半径、润湿指数、微观孔隙的油水分布状态、边界层厚度及固液界面张力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动压力梯度 两相渗流 渗透率 润湿指数 边界层 阻力效应 毛管压力 界面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台油田岩心裂缝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邹娟 戴俊生 +1 位作者 商琳 田博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6-72,共7页
通过对富台油田岩心裂缝观测,描述裂缝的几何特征、充填特征、力学性质等,进而确定裂缝的各项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富台潜山发育大量构造裂缝,主要为北东—南西和北西—南东走向共轭剪切裂缝,同时可见近东西走向裂缝.裂缝基本为近垂直剪裂... 通过对富台油田岩心裂缝观测,描述裂缝的几何特征、充填特征、力学性质等,进而确定裂缝的各项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富台潜山发育大量构造裂缝,主要为北东—南西和北西—南东走向共轭剪切裂缝,同时可见近东西走向裂缝.裂缝基本为近垂直剪裂缝,开度集中在0.6~0.8mm,以方解石半充填为主,体密度为5 ~ 10 m2/m3,北部较南部地区裂缝密度偏大,裂缝更为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心裂缝 裂缝识别 裂缝参数 富台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质构造特征的地热资源评价及开发部署
15
作者 柏宗宪 王宇飞 +6 位作者 郝杰 马明珍 柏宗翰 王亮亮 祝志敏 黄政 马英亮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34-841,共8页
世界能源结构正在经历由以化石能源为主、清洁能源为辅向以清洁能源为主、化石能源为辅的根本性转变,清洁、可再生的地热资源逐渐成为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能源之一。以河北省西南部的藁城区为主要研究区域,基于该区独特的地质构造特征... 世界能源结构正在经历由以化石能源为主、清洁能源为辅向以清洁能源为主、化石能源为辅的根本性转变,清洁、可再生的地热资源逐渐成为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能源之一。以河北省西南部的藁城区为主要研究区域,基于该区独特的地质构造特征和丰富的地热资源储量特征,建立了地热资源精细化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部署了地热资源高效开发的井位和井间距。结果表明:开发区具有优良的热源条件,热储层和盖层优势突出,地层流体的水质结垢和腐蚀风险较低,地热资源品质高。部署采灌井40口,按照1∶1的比例分配(采水井20口,回灌井20口),设计采灌井距380 m(开发年限30 a)时可以满足长期换热和供暖的需求。基于地质构造特征的地热资源评价及开发部署研究,可为现场地热资源的持续与高效开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资源 评价体系 热突破边界 井距优化 井位部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尚堡油田砂质辫状河储集层构型与剩余油分布 被引量:65
16
作者 李顺明 宋新民 +4 位作者 蒋有伟 刘浪 陈能学 孙景民 李本维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74-482,共9页
以洪泛期沉积的泥岩作为标志层,应用精细成因地层对比方法建立南堡凹陷高尚堡油田新近系馆陶组下段辫状河单砂层成因地层格架。将辫状河地质露头及室内沉积模拟实验成果作为模式指导,通过辫状河单河道识别、地质统计学规律和生产监测资... 以洪泛期沉积的泥岩作为标志层,应用精细成因地层对比方法建立南堡凹陷高尚堡油田新近系馆陶组下段辫状河单砂层成因地层格架。将辫状河地质露头及室内沉积模拟实验成果作为模式指导,通过辫状河单河道识别、地质统计学规律和生产监测资料分析,确定该区辫状河单河道宽140~560 m。根据岩相组合类型及其顶底界面特征,识别出河道充填、顺流增生、砂质底形、砂席和溢岸细粒等5类辫状河储集层构型单元。河道充填构型单元发育和优势渗流通道导致河道充填构型单元形成底水水锥型水淹,剩余油分布在油井间且丰度高。顺流增生单元纵向渗透率级差小,水淹均匀,剩余油呈薄层状低丰度分布在油井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质辫状河 单砂层 单河道规模 储集层构型 优势渗流通道 剩余油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羊三木油田馆一油组油层出砂影响因素探讨 被引量:14
17
作者 卢宝荣 蔡明俊 +2 位作者 刘树明 张林河 李彪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46-147,共2页
羊三木油田三断块馆陶组一段油层组为胶结疏松的高渗透砂岩稠油底水油藏,大部分采油井出砂严重,影响正常生产,研究其出砂原因及其规律对提高油田开发水平至关重要。统计分析现场资料,研究吨油出砂量与原油性质、射孔程度、生产压差和储... 羊三木油田三断块馆陶组一段油层组为胶结疏松的高渗透砂岩稠油底水油藏,大部分采油井出砂严重,影响正常生产,研究其出砂原因及其规律对提高油田开发水平至关重要。统计分析现场资料,研究吨油出砂量与原油性质、射孔程度、生产压差和储集层性质的相关关系,确定油层控制出砂的参数有利值为:原油密度小于0.96g/cm3,射孔程度小于40%,生产压差小于4MPa,泥质含量为10.5%~16%,孔隙度小于30%。以此为依据优化11口油井生产制度,控制出砂排液生产,见到良好效果。高渗透砂岩稠油底水油藏出砂主要与储集层物性参数及生产压差有关,原油性质及射孔程度的差异也是油藏出砂的影响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质含量 孔隙度 射孔程度 生产压差 油井出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南堡凹陷老爷庙油田构造活动与油气富集 被引量:32
18
作者 王家豪 王华 +1 位作者 周海民 董月霞 《现代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2期205-208,共4页
河北南堡凹陷老爷庙油田的构造活动主要表现为 3个方面 :(1)东营组时期同沉积断陷活动强烈 ,形成了庙北滚动背斜和庙南斜坡的两个构造单元 ;(2 )东营组一段和明化镇组时期 ,走滑作用加剧了断层发育 ,形成了平面上雁行状排列、剖面上似... 河北南堡凹陷老爷庙油田的构造活动主要表现为 3个方面 :(1)东营组时期同沉积断陷活动强烈 ,形成了庙北滚动背斜和庙南斜坡的两个构造单元 ;(2 )东营组一段和明化镇组时期 ,走滑作用加剧了断层发育 ,形成了平面上雁行状排列、剖面上似花状组合的断裂系统 ;(3)明化镇组晚期反转构造形成了众多的小背斜。研究区上、下第三系两套断裂系统贯通性良好 ;多幕式构造活动使断层开启与封闭交替进行 ;明化镇组时期断裂的强烈活动与主排烃期一致 ;反转挤压限止了油气的漏失。因此 ,构造活动不仅产生了丰富多样的圈闭构造 ,提供了有利的油气运移通道和保存条件 ,而且直接导致了研究区多层系高产油藏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堡凹陷 走滑作用 假花状构造 反转构造 河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低界面张力泡沫体系驱先导性矿场试验研究 被引量:41
19
作者 赵长久 麻翠杰 +1 位作者 杨振宇 么世椿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27-130,共4页
超低界面张力泡沫体系驱是一种全新的三次采油方法,驱油效果优于三元复合驱,可比水驱提高采收率25%左右。通过室内综合研究,确定了超低界面张力泡沫体系驱试验方案,并在大庆油田进行了先导性矿场试验。试验结果,油层中有大量泡沫生成,... 超低界面张力泡沫体系驱是一种全新的三次采油方法,驱油效果优于三元复合驱,可比水驱提高采收率25%左右。通过室内综合研究,确定了超低界面张力泡沫体系驱试验方案,并在大庆油田进行了先导性矿场试验。试验结果,油层中有大量泡沫生成,扩大了波及体积,提高了洗油效率,注入井注入压力上升,注采压差大幅度增加,吸液指数和产液指数大幅度下降,增油降水效果显著,气窜现象得到抑制。超低界面张力泡沫体系驱应该采用双管分注工艺,否则易产生水化物;由于注气压力较高,应采用更高性能的压缩机设备,以保证达到设计的气液比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庆油田 超低界面张力泡沫体系驱 三次采油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堡油田叠前反演技术与储层预测 被引量:7
20
作者 刘萱 谢占安 +1 位作者 张国栋 翟瑞国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439-442,共4页
南堡凹陷属富油气凹陷,储层类型多,纵向上发育多套含油层系,横向上储层变化大,如何寻找一种高效科学的储层研究配套技术是南堡油田勘探开发面临技术难题之一。为此,在大连片叠前时间偏移处理基础上,以叠前地震属性和叠前地震反演为手段... 南堡凹陷属富油气凹陷,储层类型多,纵向上发育多套含油层系,横向上储层变化大,如何寻找一种高效科学的储层研究配套技术是南堡油田勘探开发面临技术难题之一。为此,在大连片叠前时间偏移处理基础上,以叠前地震属性和叠前地震反演为手段,开展了油气藏地震识别和预测,形成以层序地层学为地质约束,以叠前地震信息为载体,以测井资料为桥梁,以综合地质和地球物理解释为核心,以突出储层和含油气性为目标的精细地震描述配套技术。通过研究与实践,总结出了测井资料岩石物理模拟、AVO正演模拟、弹性参数反演和储层、流体识别等关键技术,形成了富油气凹陷储层描述配套技术。在南堡油田1、2号构造的勘探过程中取得了初步效果,为推广该项技术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堡油田 储集层 AVO 正演 叠前偏移 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