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麦秆还田配合旋耕协同提高麦玉轮作体系周年产量与氮素利用效率
1
作者
宋佩鸿
吴群文
+5 位作者
李宗新
钱欣
高英波
张慧
王良
隋鹏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94-903,共10页
【目的】研究单季麦秆还田配合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周年产量和氮素贮存利用效率的影响,探究适宜小麦-玉米轮作制度的秸秆还田方式。【方法】山东省济南市长期定位试验始于2012年,田间试验处理包括:小麦玉米秸秆全量还田+小...
【目的】研究单季麦秆还田配合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周年产量和氮素贮存利用效率的影响,探究适宜小麦-玉米轮作制度的秸秆还田方式。【方法】山东省济南市长期定位试验始于2012年,田间试验处理包括:小麦玉米秸秆全量还田+小麦季旋耕对照(CK),单季麦秆还田配合小麦播种前深耕(DT)、旋耕(RT)和免耕(NT)。在2021—2023年小麦和玉米收获期,采集植株样测定生物量和氮含量,并测定产量。同时采集0—100 cm土层土壤,每20 cm为一个样品,测定土壤全氮含量,分析环境表观氮损失以及氮素利用效率。【结果】与CK相比,RT处理两年均显著提高小麦、玉米及周年产量,增幅分别为4.4%、5.4%及5.1%;而DT处理降低了2021—2022年小麦、玉米和周年产量,在2022—2023年则未产生显著影响;NT处理对两年小麦产量均无显著影响,但分别降低了玉米和周年产量3.8%和4.7%。单季麦秆还田较双季秸秆还田平均显著降低了土壤氮素输入量33.1%。与CK相比,RT处理的作物周年氮素吸收量显著提高5.2%,而DT和NT处理分别降低5.3%和5.1%。RT处理0—20 cm土层的土壤氮素贮存量较CK平均降低了51.9%,但20—40 cm、40—60 cm土层的土壤氮素贮存量分别提高34.7%、56.7%,0—20 cm土层土壤氮素贮存量较DT和NT处理分别提高36.2%和63.5%,20—40 cm土层土壤分别显著降低31.3%和45.7%。DT、RT和NT处理的周年氮素损失均显著低于CK,以RT最低,两年平均较CK降低了67.6%,DT和NT分别平均降低43.9%和42.0%。RT处理较CK显著提高周年作物地上部分氮素吸收效率37.0%,较DT和NT处理分别显著提高16.2%和12.6%。【结论】单季麦秸还田结合旋耕能够提高麦-玉周年产量,促进植株氮素吸收,增加土壤氮贮存并减少农田氮损失,实现麦-玉周年产量和氮素利用协同提高,是黄淮海地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集约化种植体系下适宜的周年秸秆管理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
单季小麦秸秆还田
耕作方法
体系产量
周年氮素利用
周年氮损失
土壤氮素贮存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水肥调控对水稻季小麦秸秆腐解及养分释放的影响
2
作者
赵庆雷
杨军
+2 位作者
王瑜
孙召文
刘奇华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11-118,共8页
为了探明利于黄淮稻麦轮作区水稻季小麦秸秆腐解和养分释放最佳的水肥调控措施,本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设置4种水稻氮肥运筹措施(N),即基肥、返青肥、分蘖肥和穗肥的施用比例(N1=0∶2.8∶3.6∶3.6,N2=2.0∶2.2∶2.9∶2.9,N3=4.0∶1.8∶...
为了探明利于黄淮稻麦轮作区水稻季小麦秸秆腐解和养分释放最佳的水肥调控措施,本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设置4种水稻氮肥运筹措施(N),即基肥、返青肥、分蘖肥和穗肥的施用比例(N1=0∶2.8∶3.6∶3.6,N2=2.0∶2.2∶2.9∶2.9,N3=4.0∶1.8∶2.1∶2.1,N4=6.0∶1.2∶1.4∶1.4),副区设置3种水层管理措施(S),即秸秆还田后的晾田措施(S1为泡田后15 d自然耗干晾田,3 d后复水;S2为泡田后25 d自然耗干晾田,3 d后复水;S3为不晾田),共组合为12个处理,研究不同水肥调控措施对小麦秸秆腐解及养分释放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层管理措施和氮肥运筹均极显著影响秸秆腐解进程,各处理秸秆当季累积腐解率为43.67%~65.84%;S1处理最有利于促进秸秆腐解,秸秆腐解率提升幅度最大为27.09%;N3和N4处理对秸秆的促腐效果相对更好,其中N4处理秸秆腐解率提升幅度最大达21.36%。秸秆当季氮素累积释放率为29.78%~62.47%;S1处理最有利于秸秆氮素释放,氮素累积释放率的提升幅度最大为64.88%;N3和N4处理均利于秸秆氮素释放,二者效果相当,N4处理氮素累积释放率提升幅度最大为43.79%。秸秆当季磷素累积释放率为50.55%~74.29%,水层管理措施是影响秸秆磷素释放的第一要素,氮肥运筹是秸秆腐解后期影响磷素释放的重要因素;S1处理最有利于秸秆磷素释放,磷素累积释放率提升幅度最大为32.07%,N3和N4处理均较有利于秸秆磷素释放。水层管理措施和氮肥运筹对秸秆钾素释放进程均无显著影响。综上,水层管理措施和氮肥运筹是影响秸秆腐解进程和秸秆氮、磷养分释放的主要因素,统筹考虑水稻生长和秸秆腐解,泡田后15 d自然耗干晾田3 d后复水和氮肥施用比例为4.0∶1.8∶2.1∶2.1的运筹措施是黄淮稻麦轮作区水稻季较理想的水肥调控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麦轮作
水肥调控
氮肥运筹
水层管理
秸秆腐解
养分释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麦秆还田配合旋耕协同提高麦玉轮作体系周年产量与氮素利用效率
1
作者
宋佩鸿
吴群文
李宗新
钱欣
高英波
张慧
王良
隋鹏
机构
养分资源高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农业科学院
中国
农业
大学
青岛
农业
大学
出处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94-903,共10页
基金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ZR2023QC128)
山东省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项目(SDAIT-02-07)
+1 种基金
泰山学者工程(tstp20231236)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创新工程项目(CXGC2024D02,CXGC2024F02,CXGC2024B08)。
文摘
【目的】研究单季麦秆还田配合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周年产量和氮素贮存利用效率的影响,探究适宜小麦-玉米轮作制度的秸秆还田方式。【方法】山东省济南市长期定位试验始于2012年,田间试验处理包括:小麦玉米秸秆全量还田+小麦季旋耕对照(CK),单季麦秆还田配合小麦播种前深耕(DT)、旋耕(RT)和免耕(NT)。在2021—2023年小麦和玉米收获期,采集植株样测定生物量和氮含量,并测定产量。同时采集0—100 cm土层土壤,每20 cm为一个样品,测定土壤全氮含量,分析环境表观氮损失以及氮素利用效率。【结果】与CK相比,RT处理两年均显著提高小麦、玉米及周年产量,增幅分别为4.4%、5.4%及5.1%;而DT处理降低了2021—2022年小麦、玉米和周年产量,在2022—2023年则未产生显著影响;NT处理对两年小麦产量均无显著影响,但分别降低了玉米和周年产量3.8%和4.7%。单季麦秆还田较双季秸秆还田平均显著降低了土壤氮素输入量33.1%。与CK相比,RT处理的作物周年氮素吸收量显著提高5.2%,而DT和NT处理分别降低5.3%和5.1%。RT处理0—20 cm土层的土壤氮素贮存量较CK平均降低了51.9%,但20—40 cm、40—60 cm土层的土壤氮素贮存量分别提高34.7%、56.7%,0—20 cm土层土壤氮素贮存量较DT和NT处理分别提高36.2%和63.5%,20—40 cm土层土壤分别显著降低31.3%和45.7%。DT、RT和NT处理的周年氮素损失均显著低于CK,以RT最低,两年平均较CK降低了67.6%,DT和NT分别平均降低43.9%和42.0%。RT处理较CK显著提高周年作物地上部分氮素吸收效率37.0%,较DT和NT处理分别显著提高16.2%和12.6%。【结论】单季麦秸还田结合旋耕能够提高麦-玉周年产量,促进植株氮素吸收,增加土壤氮贮存并减少农田氮损失,实现麦-玉周年产量和氮素利用协同提高,是黄淮海地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集约化种植体系下适宜的周年秸秆管理方式。
关键词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
单季小麦秸秆还田
耕作方法
体系产量
周年氮素利用
周年氮损失
土壤氮素贮存量
Keywords
winter wheat-summer maize rotation system
single-season wheat straw return
tillage method
system yield
annual N use efficiency
annual nitrogen loss
nitrogen storage in soil profile
分类号
S513 [农业科学—作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水肥调控对水稻季小麦秸秆腐解及养分释放的影响
2
作者
赵庆雷
杨军
王瑜
孙召文
刘奇华
机构
养分资源高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农业科学院
湿地
农业
与生态研究所
/山东省
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出处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11-118,共8页
基金
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9GSF109078)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创新工程项目(CXGC2021A34,CXGC2024B05)
山东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项目(2023TSGC0432,2024TSGC0841)。
文摘
为了探明利于黄淮稻麦轮作区水稻季小麦秸秆腐解和养分释放最佳的水肥调控措施,本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设置4种水稻氮肥运筹措施(N),即基肥、返青肥、分蘖肥和穗肥的施用比例(N1=0∶2.8∶3.6∶3.6,N2=2.0∶2.2∶2.9∶2.9,N3=4.0∶1.8∶2.1∶2.1,N4=6.0∶1.2∶1.4∶1.4),副区设置3种水层管理措施(S),即秸秆还田后的晾田措施(S1为泡田后15 d自然耗干晾田,3 d后复水;S2为泡田后25 d自然耗干晾田,3 d后复水;S3为不晾田),共组合为12个处理,研究不同水肥调控措施对小麦秸秆腐解及养分释放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层管理措施和氮肥运筹均极显著影响秸秆腐解进程,各处理秸秆当季累积腐解率为43.67%~65.84%;S1处理最有利于促进秸秆腐解,秸秆腐解率提升幅度最大为27.09%;N3和N4处理对秸秆的促腐效果相对更好,其中N4处理秸秆腐解率提升幅度最大达21.36%。秸秆当季氮素累积释放率为29.78%~62.47%;S1处理最有利于秸秆氮素释放,氮素累积释放率的提升幅度最大为64.88%;N3和N4处理均利于秸秆氮素释放,二者效果相当,N4处理氮素累积释放率提升幅度最大为43.79%。秸秆当季磷素累积释放率为50.55%~74.29%,水层管理措施是影响秸秆磷素释放的第一要素,氮肥运筹是秸秆腐解后期影响磷素释放的重要因素;S1处理最有利于秸秆磷素释放,磷素累积释放率提升幅度最大为32.07%,N3和N4处理均较有利于秸秆磷素释放。水层管理措施和氮肥运筹对秸秆钾素释放进程均无显著影响。综上,水层管理措施和氮肥运筹是影响秸秆腐解进程和秸秆氮、磷养分释放的主要因素,统筹考虑水稻生长和秸秆腐解,泡田后15 d自然耗干晾田3 d后复水和氮肥施用比例为4.0∶1.8∶2.1∶2.1的运筹措施是黄淮稻麦轮作区水稻季较理想的水肥调控措施。
关键词
稻麦轮作
水肥调控
氮肥运筹
水层管理
秸秆腐解
养分释放
Keywords
Rice-wheat rotation
Water and fertilizer regulation
Nitrogen fertilizer management
Water layer management
Straw decomposition
Nutrient release
分类号
S512.1 [农业科学—作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麦秆还田配合旋耕协同提高麦玉轮作体系周年产量与氮素利用效率
宋佩鸿
吴群文
李宗新
钱欣
高英波
张慧
王良
隋鹏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水肥调控对水稻季小麦秸秆腐解及养分释放的影响
赵庆雷
杨军
王瑜
孙召文
刘奇华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