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有机物料改善富磷菜田土壤微生物结构功能和蔬菜磷素吸收利用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李琳琳 石宁 王菲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4-127,共14页
【目的】碳是微生物代谢活动的优质养分和能量来源,对根际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生态功能具有重大影响。解析碳驱动微生物周转对作物吸收利用磷的影响,探索富磷土壤中磷素高效利用的绿色途径。【方法】蔬菜田间试验分别在山东东营(潮土)和... 【目的】碳是微生物代谢活动的优质养分和能量来源,对根际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生态功能具有重大影响。解析碳驱动微生物周转对作物吸收利用磷的影响,探索富磷土壤中磷素高效利用的绿色途径。【方法】蔬菜田间试验分别在山东东营(潮土)和淄博(褐土)进行,供试作物依次为番茄、西葫芦。设置不施肥对照(CK)、优化施肥(OPT)、优化施肥+腐植酸(OPT+HA)、优化施肥+蚯蚓粪(OPT+EC)、优化施肥+菌渣(OPT+MR) 5个处理。在拉秧期采集土样分析土壤碳、磷养分含量,碳、磷相关胞外酶活性以及土壤细菌群落特征。【结果】1)有机物料投入提高了番茄和西葫芦产量及磷吸收积累量。2)在OPT基础上,增施HA、EC和MR可显著提高土壤肥力和酶活性,以MR的提升效果最为显著。在东营,增施MR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较OPT处理分别提高了17.46%和17.03%,土壤β-葡萄糖苷酶(β-GC)和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分别显著提高了19.75%和13.12%,土壤有效磷含量显著降低了28.50%;在临淄,增施MR土壤各类碳组分含量较OPT处理均有显著提高,增幅在16.19%~54.30%,土壤β-GC活性显著提高了24.55%。3)增施EC和MR显著提高了土壤细菌群落Chao1指数和Shannon指数;增施MR显著提高了土壤中突柄杆菌(Prosthecobacter)、堆囊菌属(Sorangium)相对丰度,增施HA显著提升了土壤中Vermiphilaceae、MWH_CFBk5、Pedobacter相对丰度;增施EC的土壤中富集了Fodinicola和Phaselicystis,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结论】在优化施肥基础上,增施有机物料,尤其是菌渣,可有效提高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比例,增加土壤β-葡萄糖苷酶活性,显著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提高有益菌群丰度,增强土壤磷的活化,进而提高了蔬菜对磷的吸收和利用,降低了土壤中有效磷含量。因此,在富磷土壤上,优化施肥配合增施菌渣是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及蔬菜磷素吸收积累的可行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磷土壤 土壤碳组分 土壤胞外酶活性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Α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设施番茄土壤氮素淋失控制技术措施比较 被引量:1
2
作者 薄录吉 李彦 +2 位作者 王艳芹 仲子文 井永苹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8-285,共8页
为有效降低设施番茄生产过程中不合理施氮和灌溉带来的土壤氮素淋失,本研究应用可阻控土壤氮素淋失的物理阻隔材料、肥料增效剂、酶制剂和微生物菌剂等产品,通过设置常规施肥(FP)、优化施肥(OPT)、物理化学调控(PCT)、生物生态调控(BET... 为有效降低设施番茄生产过程中不合理施氮和灌溉带来的土壤氮素淋失,本研究应用可阻控土壤氮素淋失的物理阻隔材料、肥料增效剂、酶制剂和微生物菌剂等产品,通过设置常规施肥(FP)、优化施肥(OPT)、物理化学调控(PCT)、生物生态调控(BET)、水肥调控(WRT)和综合调控(CRT)等措施对比研究菜田最佳土壤氮素淋失控制技术,以期为设施菜田土壤氮素淋失阻控提供参考。结果表明:OPT与FP处理番茄产量持平,PCT、BET、WRT和CRT处理番茄产量比FP处理分别高4.70%、2.05%、7.93%和9.28%;WRT处理番茄纯收益最高,PCT处理最低。与FP处理相比,OPT、PCT、BET、WRT和CRT处理总氮淋失量分别降低25.6%、35.6%、34.5%、40.5%和40.9%,硝态氮分别降低31.5%、32.7%、38.4%、43.9%和49.2%,有机氮分别降低21.2%、37.7%、31.5%、38.0%和34.7%,其中以CRT处理表现最优;所有处理有机氮和硝态氮淋失量分别占总氮淋失量的55.2%~62.9%和36.7%~44.6%,铵态氮占比不足0.5%。FP处理0~10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均高于OPT处理,20~100 cm土壤硝态氮表现为WRT处理>CRT处理>BET处理>PCT处理>OPT处理。在本研究中,综合经济和环境效益,水肥调控措施可作为设施番茄土壤氮素淋失控制最佳技术进行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施菜田 氮淋失 有机氮 硝态氮 控制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地改良效果评价
3
作者 杨岩 刘兆辉 +5 位作者 刘玉敏 赵环宇 石璟 江丽华 郭立亮 徐钰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5期9-17,共9页
[目的]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地因土壤结构性差和盐分含量高等条件限制,产能相对较低,难以满足我国耕地和粮食安全的战略需求。本研究旨在通过筛选适宜的土壤改良剂,评价不同类型改良剂对滨海盐碱地改良效果,探索适合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地... [目的]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地因土壤结构性差和盐分含量高等条件限制,产能相对较低,难以满足我国耕地和粮食安全的战略需求。本研究旨在通过筛选适宜的土壤改良剂,评价不同类型改良剂对滨海盐碱地改良效果,探索适合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地综合改良的技术措施,为“藏粮于地”战略举措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选取黄河三角洲的中轻度盐碱化地区山东省昌邑市柳疃镇青阜社区,于2022-2024年进行小麦-玉米轮作,以优化施肥(OPT)为技术基础,与选取的硝基腐植酸、微矿粉、磷石膏和聚丙烯酰胺4种土壤改良剂进行组合应用,共设置8个处理,以常规施肥(FP)为对照,利用土壤质量指数(SQI)和主成分分析(PCA)2种方法对比分析连续2年施用改良剂后耕层土壤质量及作物产量的差异,筛选出最优组合方案。[结果]与FP相比,OPG(优化施肥+磷石膏)处理耕层土壤pH值、可溶性总盐含量、Mg^(2+)含量、Na^(+)含量和SAR值分别显著降低6.65%、39.35%、44.70%、96.30%和96.22%。OSR2(优化施肥+分次施微矿粉)仅能够显著降低耕层土壤可溶性总盐含量,但其土壤质量指数(SQI)最高,达0.67,且主成分分析综合得分最高,平均周年产量显著提高10.78%。[结论]优化施肥基础上小麦、玉米季分别底施微矿粉为本研究中综合改良效果最佳的技术措施,但其耕层土壤Na+含量和SAR值较高,盐碱化的风险仍较大,后续研究可考虑与磷石膏组合使用,进一步提升改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盐碱地 土壤改良 土壤质量指数 主成分分析 作物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