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主要农作物秸秆养分资源现状及其肥料替代潜力分析——以安徽省为例 被引量:32
1
作者 程文龙 韩上 +5 位作者 李敏 王慧 卜容燕 曹哲伟 唐杉 武际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789-1798,共10页
安徽省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充分利用秸秆养分资源对于农田养分投入的合理分配具有重要意义。评估全省主要农作物秸秆还田当季有效养分替代化肥潜力,可为安徽省减肥增效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安徽种植面积较大的主要农作物水稻、小麦、... 安徽省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充分利用秸秆养分资源对于农田养分投入的合理分配具有重要意义。评估全省主要农作物秸秆还田当季有效养分替代化肥潜力,可为安徽省减肥增效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安徽种植面积较大的主要农作物水稻、小麦、玉米、大豆、花生和油菜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安徽省统计数据和公开发表的文献资料,对2017年安徽省主要农作物秸秆数量、秸秆还田率以及还田当季养分利用率进行估算,明晰了全省化肥减施潜力。结果表明:2017年安徽省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量为4699.9万t,秸秆资源分布上呈北部和中部较多、南部最少的特征。秸秆养分资源总量为124.8万t,N、P2O5和K2O分别为38.1万t、11.4万t和75.3万t,分别占全省主要农作物养分需求的40.1%、32.1%和68.9%。理论上,秸秆全量还田,且养分充分利用的情况下,秸秆养分替代化肥潜力大。但秸秆养分N、P2O5和K2O当季利用率分别为38.9%、52.3%和69.9%,实际秸秆N、P2O5和K2O养分还田量仅占主要农作物养分需求的15.6%、16.8%和48.2%,分别占农田养分总投入量的8.6%、6.4%和41.4%。通过秸秆还田,全省可减施化肥63.3万t,减施比例为19.8%,N、P2O5和K2O减施比例分别为11.4%、17.2%、40.7%。进一步提高秸秆还田率和当季养分释放率,是推进全省化肥减施增效的有利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产量 秸秆养分资源量 当季养分利用率 化肥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西甜瓜主栽区域施肥现状调查与评价 被引量:6
2
作者 王家嘉 邬刚 +4 位作者 张建 田红梅 王朋成 井玉丹 曹哲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13期144-146,149,共4页
[目的]系统调查安徽主要西甜瓜产区施肥现状,分析其存在问题,为西甜瓜优质高效生产提供基础数据支撑。[方法]选择宿州市埇桥区、阜阳市阜南县、马鞍山市和县和合肥市长丰县4个西甜瓜生产重点县区进行实地调查,对西甜瓜栽培现状、化学肥... [目的]系统调查安徽主要西甜瓜产区施肥现状,分析其存在问题,为西甜瓜优质高效生产提供基础数据支撑。[方法]选择宿州市埇桥区、阜阳市阜南县、马鞍山市和县和合肥市长丰县4个西甜瓜生产重点县区进行实地调查,对西甜瓜栽培现状、化学肥料及有机肥料使用情况开展调查。[结果]调查区域各县区化肥施用量不同,化肥总施入量在288~3804 kg/hm^2调查区域的县区投入化肥折合氮、磷、钾纯养分量分别为96.0~1156.5、58.5~511.5、96~3300 kg/hm^2。调查区域有机肥施用类型主要有商品有机肥、农家肥、饼肥3种,施用量分别为0.9~2.5、1.7~45.0、0.7~1.1 t/hm^2。[结论]安徽主要西甜瓜产区施肥存在化肥施用过量与营养元素不平衡,有机肥施用量大不优质等问题,需要今后进行科学合理的施肥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甜瓜 施肥现状 减施增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水稻施肥现状及技术需求 被引量:13
3
作者 王家宝 程燚 +5 位作者 胡荣根 余忠 袁嫚嫚 邬刚 耿维 孙义祥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62-171,共10页
水稻是安徽省总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为实现化肥零增长下的水稻高产,水稻施肥存在哪些问题以及需要哪些技术措施来解决是当前较为紧迫的任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安徽省2016~2018年5176个农户的水稻施肥状况开展了调查。调查内容主要... 水稻是安徽省总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为实现化肥零增长下的水稻高产,水稻施肥存在哪些问题以及需要哪些技术措施来解决是当前较为紧迫的任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安徽省2016~2018年5176个农户的水稻施肥状况开展了调查。调查内容主要有肥料品种、养分含量、施用数量、施肥时期、施肥方法和水稻产量等。根据化肥的养分含量计算氮磷钾的投入量,以理论适宜施肥量对安徽省水稻施肥情况进行评价并针对施肥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结果表明,安徽省水稻单位面积氮磷钾肥用量3年平均分别为氮(N)183.5 kg·hm^(-2)、磷(P_(2)O_(5))69.7 kg·hm^(-2)和钾(K_(2)O)86.2 kg·hm^(-2),呈正态分布;氮肥和磷肥施用过量的比例分别为46.5%和29.4%,而钾肥施用量不足的比例高达49.1%,各水稻种植区之间差异明显。沿淮淮北平原水稻单位面积的氮、磷用量最高,分别为202.4和77.8 kg·hm^(-2),沿江圩区单位面积施钾量最高,为108.4 kg·hm^(-2);全省水稻氮磷钾投入比例为1∶0.38∶0.47,年际间变化不大。安徽省水稻肥源主要为尿素和复合肥,采用一基一追和一基二追施肥方式的样本超过总量的80%。总之,安徽省水稻施肥过量问题较为突出,有55%以上的农户处于高产低效或者低产低效的水平。生产中应注重落实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根据区域特点集成基于养分供应(土壤+肥料)和水稻养分需求的机械化施肥技术,研制与土壤特性和水稻养分需求匹配的水稻专用配方肥和适合一次性施肥技术的肥料产品,以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和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施肥现状 施肥技术 安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化肥施用现状分析及思考 被引量:5
4
作者 卜容燕 韩上 +8 位作者 余忠 宋莉 王慧 李敏 程文龙 唐杉 孙义祥 王家宝 武际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0-67,共8页
明确当前安徽省的施肥现状和存在问题对于科学施肥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对安徽省不同区域农户进行抽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肥料品种、肥料用量、施肥方式、种植面积。根据调查结果对当前安徽省区域间(皖北、皖中、皖南)和作物间肥料... 明确当前安徽省的施肥现状和存在问题对于科学施肥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对安徽省不同区域农户进行抽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肥料品种、肥料用量、施肥方式、种植面积。根据调查结果对当前安徽省区域间(皖北、皖中、皖南)和作物间肥料投入总量、强度、方式和品种进行统计分析。调查结果表明:(1)当前全省化肥施用总量和强度分别是312.8万t和342 kg/hm^(2)。虽然全省化肥施用总量逐步降低,但是区域和作物间肥料投入差异较大。皖北化肥总投入量最大,其次是皖中,皖南最小。蔬菜、果树等经济作物过量施肥较为普遍,大田粮食作物化肥施用过量与不足并存;(2)目前全省机械化施肥普及率为55.5%,但是区域间差异较大,主要集中在皖北区域,皖中和皖南区域普及率较低;机械化施肥主要集中在粮食作物上,经济作物比例较低;(3)在施肥品种方面,全省粮食作物和油料作物存在重视化肥投入、有机替代施用不足等问题;而在水果、蔬菜、茶叶等经济作物有机肥投入主要以商品有机肥、粪肥和饼肥为主,但是施肥水平有待提高。综上所述,当前安徽省化肥总量和施肥强度相对于2014年已经有了较大幅度的降低,这说明全省已提前实现了2020年化肥零增长的目标,但是目前全省化肥施用不合理现象依然存在,因此应该加强宏观调控,实施合理的化肥资源区域布局,做到因地制宜,通过总量控制、增加有机替代比例、加强机械化施肥推广等途径实现化肥减施,提高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肥 现状 提高途径 绿色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不同区域油菜对氮肥一次性施用方式的响应 被引量:8
5
作者 韩上 武际 +4 位作者 胡现荣 桑亚松 胡润 胡鹏 郭熙盛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82-88,共7页
研究油菜氮肥一次性施用条件下,不同油菜产区适宜的氮肥施用方式及其在不同栽培方式上的差异,为油菜轻简化施肥提供依据。2010~2011年度在安徽省江淮和沿江油菜主产区布置移栽油菜和直播油菜的不同氮肥施用方式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一次... 研究油菜氮肥一次性施用条件下,不同油菜产区适宜的氮肥施用方式及其在不同栽培方式上的差异,为油菜轻简化施肥提供依据。2010~2011年度在安徽省江淮和沿江油菜主产区布置移栽油菜和直播油菜的不同氮肥施用方式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一次性基施氮肥180 kg/hm2的条件下,相同施肥方式时移栽油菜较直播油菜获得更高的产量和氮素积累。扣除移栽劳动力成本后,直播油菜在江淮地区获得较高经济效益,沿江地区移栽油菜和直播油菜效益接近。在江淮地区,移栽油菜和直播油菜均以氮肥集中施用(移栽油菜穴施、直播油菜条施)的方式获得最高产量、最大氮积累量和最优氮肥利用效率;在沿江地区则是氮肥撒施后翻耕和氮肥集中施用两种施肥方式。因此,相同施肥方式下,直播油菜虽产量较移栽油菜低,但经济效益却没有明显下降,是油菜轻简化生产的发展方向。氮肥集中施用是江淮地区的最优施肥方式,氮肥撒施后翻耕和氮肥集中施用是沿江地区的较佳选择,但选择合适的施肥方式时仍需因地制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栽油菜 直播油菜 氮肥 施用方式 一次性施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菊花主栽区域施肥现状调查 被引量:2
6
作者 井玉丹 汪霄 +3 位作者 裴欢 董玲 李卫文 王家嘉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22期154-157,共4页
[目的]调查安徽菊花主产区土壤质量情况及主要施肥措施,分析其存在问题,为菊花绿色优质高效生产提供基础数据支撑。[方法]选择黄山市休宁县、歙县、徽州区、黄山区4个菊花主产区开展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实地样品采集等方式,对主产区栽... [目的]调查安徽菊花主产区土壤质量情况及主要施肥措施,分析其存在问题,为菊花绿色优质高效生产提供基础数据支撑。[方法]选择黄山市休宁县、歙县、徽州区、黄山区4个菊花主产区开展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实地样品采集等方式,对主产区栽培现状、施肥习惯、化学肥料等情况开展调研。[结果]土壤总养分及有效态养分含量均处于中等水平及以上,有近1/3土壤pH在5以下,部分点位低至4以下,土壤酸化严重;调查区域的菊花品种投入肥料折合氮、磷、钾纯养分量分别为160.50~1461.00、118.50~1332.00、112.50~1392.00 kg/hm^(2);所有菊花品种N、P_(2)O_(5)和K_(2)O施用量都大幅度高于推荐量,同一品种施肥量差异较大,没有统一的施肥标准;不同菊花品种有机肥用量均占比较低,大多数农户施用化肥比例相对较高。[结论]安徽菊花主产区施肥存在化肥施用过量与营养元素不平衡,有机肥施用量占比较低等问题,需要在今后进行科学合理的施肥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花 施肥现状 减施增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对叶菜类蔬菜产量、品质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22
7
作者 邬刚 严从生 +4 位作者 袁嫚嫚 王家宝 陈俊阳 葛治欢 孙义祥 《中国瓜菜》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58-62,共5页
为探索叶菜类蔬菜化肥减施增效技术,采用田间试验研究农户习惯施肥(CK)、化肥减量28.5%配施有机肥(T1)、化肥减量31.4%配施有机肥(T2)及化肥减量31.4%配施有机肥和缓释尿素(T3)对乌塌菜和高秆白菜的产量、品质和氮磷钾养分吸收的影响。... 为探索叶菜类蔬菜化肥减施增效技术,采用田间试验研究农户习惯施肥(CK)、化肥减量28.5%配施有机肥(T1)、化肥减量31.4%配施有机肥(T2)及化肥减量31.4%配施有机肥和缓释尿素(T3)对乌塌菜和高秆白菜的产量、品质和氮磷钾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T3处理乌塌菜的单株鲜质量、叶柄长和宽、产量分别显著增加了7.32%、8.94%、7.32%和6.94%,高秆白菜的单株鲜质量显著增加9.91%。与CK比较,化肥减量处理(T1~T3)的乌塌菜和高秆白菜维生素C含量显著提高7.69%~16.32%,硝酸盐含量显著降低10.68%~13.72%,N吸收量提高5.18%~8.77%,K吸收量增加6.03%~17.78%。综上所述,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可增加叶菜类蔬菜的产量,提高蔬菜的品质和养分吸收量,其中以基肥一次性施用商品有机肥300 kg·667 m^(-2)、18-7-20配方肥40 kg·667 m^(-2)、40 d缓释尿素8.37 kg·667 m^(-2)处理(T3)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塌菜 高秆白菜 化肥减量 产量 品质 养分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铵硝配比对辣椒产量、养分积累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11
8
作者 袁嫚嫚 邬刚 +5 位作者 王家宝 井玉丹 张祥明 王文军 陈俊阳 孙义祥 《中国瓜菜》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3-48,共6页
通过设施大棚辣椒盆栽试验,设置不施氮肥(CK)、铵态氮与硝态氮的氮质量比分别为0∶100(A_(0)N_(100))、25∶75(A_(25)N_(75))、50∶50(A_(50)N_(50))、100∶0(A_(100)N_(0))5个处理,研究不同铵硝态氮配比对辣椒产量、养分积累和氮肥利... 通过设施大棚辣椒盆栽试验,设置不施氮肥(CK)、铵态氮与硝态氮的氮质量比分别为0∶100(A_(0)N_(100))、25∶75(A_(25)N_(75))、50∶50(A_(50)N_(50))、100∶0(A_(100)N_(0))5个处理,研究不同铵硝态氮配比对辣椒产量、养分积累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不同铵硝配比处理增加了辣椒的果实数、鲜果质量、干物质量和氮、磷、钾积累。在所有处理中,A_(25)N_(75)辣椒鲜果质量、干物质积累和果实养分积累均最高。A_(25)N_(75)总鲜果质量比其他铵硝配比处理增加20.95%~38.43%。第3次采摘时,A_(25)N_(75)干物质高于其他铵硝配比处理,A_(25)N_(75)氮和磷收获指数高于A_(0)N_(100)和A_(50)N_(50)处理;A_(25)N_(75)钾收获指数高于A_(0)N_(100)和A100N_(0)。A_(25)N_(75)辣椒氮肥利用率最高,为73.50%。辣椒初果期和采摘期养分积累比例不同。综上所述,铵态氮与硝态氮配比为25∶75时可保障辣椒高产,又可降低环境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 铵硝比 产量 养分积累 氮肥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肥替代化肥对设施番茄产量·品质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9
9
作者 邬刚 袁嫚嫚 +3 位作者 王家宝 刘闯 王成顺 孙义祥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23期117-119,共3页
为探索设施番茄生产中最佳的有机无机配施比例,通过田间试验,设置5个有机肥替代化肥比例,分别为全量施用化肥(CK)、有机肥替代10%化学氮肥(T_(1))、有机肥替代20%化学氮肥(T_(2))、有机肥替代30%化学氮肥(T_(3))、有机肥替代40%化学氮肥... 为探索设施番茄生产中最佳的有机无机配施比例,通过田间试验,设置5个有机肥替代化肥比例,分别为全量施用化肥(CK)、有机肥替代10%化学氮肥(T_(1))、有机肥替代20%化学氮肥(T_(2))、有机肥替代30%化学氮肥(T_(3))、有机肥替代40%化学氮肥(T_(4)),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番茄产量、品质和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有机肥替代化肥比例对番茄株高和单果重无显著影响,而相较于CK处理,T_(3)处理番茄的茎粗和单果数显著增加7.47%和9.40%。随着有机肥替代化肥比例增加,设施番茄产量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产量大小为T_(3)>T_(2)>T_(1)>CK>T_(4)。与CK相比,T_(3)和T_(4)处理番茄的可溶糖含量分别显著提高了10.8%和8.8%,T_(3)处理的番茄V C含量提高了10.7%。与CK相比,T_(2)~T_(4)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含量分别显著提高了11.7%~18.5%、9.9%~13.0%和25.6%~29.2%。综上所述,适宜有机肥替代化肥比例能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土壤肥力,从而实现设施番茄化肥减施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 有机肥替代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化管理对设施辣椒养分吸收·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邬刚 袁嫚嫚 +4 位作者 王家宝 董慧 魏素君 张其安 孙义祥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23期83-87,共5页
为探明不同优化管理模式对设施辣椒养分吸收、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通过田间试验,设置了农户习惯管理(FP)、农民习惯管理+土壤改良(OPT1)、农民习惯管理+土壤改良+优化群体(OPT2)和土壤改良+优化群体+水肥优化处理(OPT3)4个处理,主要... 为探明不同优化管理模式对设施辣椒养分吸收、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通过田间试验,设置了农户习惯管理(FP)、农民习惯管理+土壤改良(OPT1)、农民习惯管理+土壤改良+优化群体(OPT2)和土壤改良+优化群体+水肥优化处理(OPT3)4个处理,主要研究了辣椒干物质累积、养分吸收、辣椒素、V C、产量和经济效益等对不同优化管理模式的响应。结果表明,FP和OPT1之间各指标的差异不显著。与FP相比,OPT2处理辣椒的地上部干物质积累、氮、磷和钾吸收量分别增加了14.1%、16.8%、11.4%和15.5%,OPT3处理辣椒的地上部干物质积累、氮、磷和钾吸收量分别增加了22.3%、28.5%、25.2%和21.8%,优化水肥管理可提高辣椒的品质,OPT3处理的辣椒素和V C含量较农户习惯分别显著增加了19.9%和22.7%。OPT3处理辣椒的平均产量最高,达48556 kg/hm 2,平均纯收益为459134元/hm 2。因此,集成土壤改良、群体密度优化和全生育期养分调控的优化管理模式能够提高设施辣椒的干物质积累、养分吸收和品质,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化管理 设施辣椒 养分吸收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丛枝菌根真菌改善镉胁迫下植物根系和土壤微环境的效应 被引量:8
11
作者 杜红 李玉鹏 +2 位作者 程文 肖荣英 胡鹏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39-1048,共10页
为探究Cd胁迫下丛枝菌根真菌(AMF)对植物根系和土壤微环境的影响,以黑麦草为供试植物、变形球囊霉(Glomus versiforme)为供试AMF,以Cd浓度(0、10、20、30 mg·kg^(-1))和是否对黑麦草接种AMF为双因素,设计8个处理,开展盆栽试验。结... 为探究Cd胁迫下丛枝菌根真菌(AMF)对植物根系和土壤微环境的影响,以黑麦草为供试植物、变形球囊霉(Glomus versiforme)为供试AMF,以Cd浓度(0、10、20、30 mg·kg^(-1))和是否对黑麦草接种AMF为双因素,设计8个处理,开展盆栽试验。结果显示:随着Cd浓度增加,AMF侵染率和孢子数量显著(P<0.05)降低。相同Cd浓度下,接种AMF显著(P<0.05)改善了黑麦草的根系构型(根系总长度、根系总投影面积、根系总体积、根尖数、根分叉数)。在相同Cd浓度下,接种AMF显著(P<0.05)增加了土壤中真菌、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以及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和土壤易提取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和总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含量。这说明,接种AMF能够通过改善植物根系和微生物环境、提高土壤相关酶活性和球囊霉素含量等,增加植物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枝菌根真菌 镉胁迫 土壤微生物 根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秸秆–紫云英协同还田对双季稻产量、养分积累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40
12
作者 刘颖颖 卜容燕 +7 位作者 唐杉 韩上 王慧 李敏 程文龙 李晓韦 武际 朱林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08-1016,共9页
【目的】水稻秸秆和紫云英是稻田系统重要的原位有机肥源,明确长期连续秸秆–紫云英协同还田后水稻增产趋势、养分积累和土壤肥力变化特征,以便对秸秆和绿肥资源进行综合利用。【方法】本试验为3年连续大田试验(2016―2018年),以双季稻... 【目的】水稻秸秆和紫云英是稻田系统重要的原位有机肥源,明确长期连续秸秆–紫云英协同还田后水稻增产趋势、养分积累和土壤肥力变化特征,以便对秸秆和绿肥资源进行综合利用。【方法】本试验为3年连续大田试验(2016―2018年),以双季稻为研究对象,设置3个处理:1)早、晚稻秸秆不还田,冬季不种植紫云英(CK);2)早、晚稻秸秆全量还田,冬季不种植紫云英,即秸秆单独还田(T1);3)早、晚稻秸秆全量还田,冬季种植紫云英,即秸秆–紫云英协同还田(T2)。各处理均施用等量化肥。【结果】相对于对照,连续秸秆单独还田和秸秆–紫云英协同还田周年轮作下水稻产量分别增加1.93%~9.15%和1.34%~12.48%,且连续秸秆–紫云英协同还田周年增产效果随着试验年份的增加而增加。不同年份间水稻产量变异系数和可持续性指数分析表明,连续秸秆单独还田和秸秆–紫云英协同还田均有利于双季稻持续性高产稳产,其中秸秆–紫云英协同还田效果优于秸秆单独还田。连续3年6季还田后,秸秆单独还田和秸秆–紫云英协同还田对水稻产量的贡献率分别为6.92%和11.10%,其中秸秆–紫云英协同还田处理比秸秆单独还田处理高76.47%。与产量变化趋势一致,连续秸秆–紫云英协同还田不仅有利于早稻氮、磷、钾养分积累,对晚稻养分积累也有一定的后效作用。与试验初始土壤养分含量相比,2018年晚稻收获后,对照土壤有机碳、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降低了9.03%、11.11%、3.87%和10.57%。而相对于对照,连续秸秆–紫云英协同还田处理土壤有机碳、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了20.51%、25.00%、24.16%和20.37%;相对于秸秆单独还田处理有机碳、全氮和有效磷含量分别增加了2.73%、7.14%和14.19%。【结论】在双季稻轮作系统中,连续秸秆–紫云英协同还田有利于早稻和晚稻获得高产和稳产,同时增加早稻氮、磷、钾养分积累,提高土壤有机碳、全氮和有效磷含量,是综合利用秸秆和绿肥资源较好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云英 秸秆还田 双季稻 产量 贡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添加不同外源氮对水稻秸秆腐解和养分释放的影响 被引量:29
13
作者 麦逸辰 卜容燕 +7 位作者 韩上 雷之萌 李敏 王慧 程文龙 唐杉 武际 朱林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2期210-219,共10页
探究添加不同外源氮对水稻秸秆腐解规律和养分释放特征的影响,为提高水稻秸秆养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采用室内恒湿网袋培养法,设置4个处理:不添加外源氮(CK);添加尿素(PU);添加尿素硝酸铵(UAN);添加石灰氮(CaCN_(2))。结果表明:... 探究添加不同外源氮对水稻秸秆腐解规律和养分释放特征的影响,为提高水稻秸秆养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采用室内恒湿网袋培养法,设置4个处理:不添加外源氮(CK);添加尿素(PU);添加尿素硝酸铵(UAN);添加石灰氮(CaCN_(2))。结果表明:水稻秸秆腐解规律表现为0~5 d腐解速率最大,为0.39~0.47 g/d;5~30 d腐解速率较快,为0.12~0.16 g/d;30~150 d腐解缓慢并趋于平稳,腐解速率为0.045~0.050 g/d。与CK相比,添加外源氮可以显著提高水稻秸秆的累积腐解率(P<0.05)。虽然秸秆累积腐解率在不同外源氮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但是不同外源氮的添加对水稻秸秆不同时期的腐解特征有着显著影响。主要表现在0~30 d PU、UAN和CaCN_(2)处理水稻秸秆腐解速率分别为0.21、0.20和0.19 g/d,PU处理比UAN和CaCN2处理分别高5.00%和10.53%;在该时间段纤维素和半纤维素腐解率占累积腐解率的比例分别为63.65%和47.02%,这表明纤维素和半纤维素腐解主要集中在秸秆腐解前期,且PU处理对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促腐效果最佳。30~150 d PU、UAN和CaCN_(2)处理腐解速率分别为0.046、0.046和0.050 g/d,CaCN2比PU和UAN处理高8.70%;在该时间段木质素腐解率占累积腐解率的比例为82.45%,这表明木质素腐解主要集中在秸秆腐解后期,且CaCN2处理对木质素的促腐效果最佳。由此可见PU处理前期促腐效果最佳,CaCN2处理后期促腐效果最佳。综合不同外源氮对水稻秸秆的促腐效应,建议不同种类外源氮进行配施,以达到最佳促腐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素 腐解 水稻秸秆 尿素硝酸铵 石灰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素形态对油菜秸秆腐解及养分释放规律的影响 被引量:19
14
作者 李晓韦 韩上 +8 位作者 雷之萌 武际 石祖梁 孙志祥 李敏 王慧 唐杉 程文龙 朱林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17-725,共9页
采用尼龙网袋研究法,研究了不同形态氮素对油菜秸秆腐解及养分释放规律的影响,以期为农业秸秆循环利用和改善秸秆还田效果提供理论依据。试验设置4 个处理:不添加氮素(CK)、添加尿素(PU)、添加尿素硝酸铵(UAN)和添加石灰氮(CaCN2),周期1... 采用尼龙网袋研究法,研究了不同形态氮素对油菜秸秆腐解及养分释放规律的影响,以期为农业秸秆循环利用和改善秸秆还田效果提供理论依据。试验设置4 个处理:不添加氮素(CK)、添加尿素(PU)、添加尿素硝酸铵(UAN)和添加石灰氮(CaCN2),周期120 d。结果表明,油菜秸秆腐解表现为前期快(0~30 d)、后期慢(30~120 d)的特征。120 d 时,油菜秸秆累积腐解率为46.08%~52.34%,碳、氮、磷和钾的释放率分别为44.25%~51.52%、51.19%~54.87%、52.82%~58.45%和96.61%~97.46%。添加氮素可以显著促进油菜秸秆腐解。120 d 时,添加氮素处理较CK 处理油菜秸秆的累积腐解率提高10.80%~13.59%。不同形态氮素对秸秆的腐解特征和碳氮磷钾释放速率的效应不同。其中, PU 处理秸秆腐解过程分两个阶段,快速腐解(0~30 d)和缓慢腐解(30~120 d);30 d 时油菜秸秆的腐解率达40.39%, 30 d 后腐解速率逐渐趋于稳定, 120 d 时腐解率达51.06%。UAN处理腐解过程分3 个阶段,快速腐解(0~30 d)、腐解减缓(30~60 d)和缓慢腐解(30~120 d);30 d 时腐解率达40.67%, 30~60 d 腐解率上升7.54%, 120 d 时腐解率为51.63%。CaCN2 处理的秸秆腐解过程分两个阶段,快速腐解(0~30 d)和缓慢腐解(30~120 d);其促进腐解作用主要表现在60 d 后, 60 d 时油菜秸秆腐解率达44.37%,120 d 时腐解率为52.34%。与不施氮处理相比, 120 d 时UAN 处理秸秆累积腐解率提高12.04%,碳、氮和磷累积释放率分别提高9.33%、7.19%和6.97%。各处理对秸秆钾的释放率影响不显著。综合来看,以UAN 促进油菜秸秆腐解的效果较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素形态 油菜秸秆 腐解 养分释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单季稻区紫云英翻压的氮肥替代效应 被引量:9
15
作者 卜容燕 韩上 +8 位作者 李敏 程文龙 胡润 郑仁兵 王慧 唐杉 高嵩涓 曹卫东 武际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219-1227,共9页
【目的】紫云英富含氮素营养,是重要的有机氮源。基于两地、两年田间试验,研究紫云英还田下氮肥减量对水稻产量、氮素吸收、氮肥利用率和土壤有机质组分的影响,分析稻田翻压紫云英对化肥氮的替代效应。【方法】试验于2017—2019年连续... 【目的】紫云英富含氮素营养,是重要的有机氮源。基于两地、两年田间试验,研究紫云英还田下氮肥减量对水稻产量、氮素吸收、氮肥利用率和土壤有机质组分的影响,分析稻田翻压紫云英对化肥氮的替代效应。【方法】试验于2017—2019年连续两年在安徽省贵池区和霍山县进行,均设置7个处理,分别是冬闲+不施氮肥(–N)和冬闲+常规施氮(100%N)两个对照,以及冬种紫云英条件下,施常规氮肥量的0%(Mv)、40%(Mv+40%N)、60%(Mv+60%N)、80%(Mv+80%N)和100%(Mv+100%N)5个处理。2018和2019年水稻收获后,调查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量,计算氮肥利用率。【结果】Mv+60%N处理两地、两年水稻产量平均为8349 kg/hm^(2),与Mv+80%N、Mv+100%N和100%N处理差异不显著,显著高于Mv+40%N和Mv处理(P<0.05)。与100%N处理相比,Mv+60%N、Mv+80%N处理两年、两地水稻氮素吸收量差异不显著,Mv+40%N显著降低,Mv+100%N增加。与100%N处理相比,Mv+40%N、Mv+60%N、Mv+80%N和Mv+100%N处理的水稻季氮肥利用率分别平均提高了46.3%、31.6%、16.1%和4.4%,氮肥农学效率分别提高了61.6%、43.6%、23.2%和0.1%。试验开展两年后,与100%N处理相比,在种植紫云英基础上减施不同比例氮肥后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3.3%~13.8%,颗粒态有机碳增加14.9%~32.0%。【结论】综合产量、氮肥效率和土壤培肥效果,紫云英翻压还田下,减少常规氮量的40%(Mv+60%N)不仅可保证水稻氮素营养,维持高产,氮肥利用率和农学效率分别提高了31.6%和43.6%,还可以提高土壤碳和氮含量,是安徽稻田较好的施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云英还田 水稻 氮肥有机替代率 氮素利用效率 产量 土壤培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肥配施化肥对直播油菜产量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23
16
作者 王慧 卜容燕 +7 位作者 韩上 程文龙 李敏 唐杉 胡现荣 武际 郭子琪 周锦寒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56-165,共10页
有机肥与化肥配施是目前油菜种植中实现化肥减施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研究安徽沿江流域油菜种植生产中有机肥与化肥配施技术对直播油菜产量、养分吸收以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采用裂区试验,主处理为有机肥用量,包括0和2250 kg/hm^(2)两个水... 有机肥与化肥配施是目前油菜种植中实现化肥减施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研究安徽沿江流域油菜种植生产中有机肥与化肥配施技术对直播油菜产量、养分吸收以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采用裂区试验,主处理为有机肥用量,包括0和2250 kg/hm^(2)两个水平;副处理为氮肥用量,包括0、90、135、180、225、270 kg/hm^(2)共6个水平,分析油菜产量、产量构成要素、养分累积和氮肥利用率。结果表明,单施氮肥下施氮量达到135 kg/hm^(2)后油菜产量基本稳定,获得氮肥最佳用量为141 kg/hm^(2),油菜的平台产量为3005 kg/hm^(2)。与施入90 kg/hm^(2)氮肥配施有机肥2250 kg/hm^(2)时的油菜产量(3277 kg/hm^(2))相比,氮肥可减施36.17%。在相同施氮量下配施有机肥,油菜增产11.29%~134.57%。氮肥180 kg/hm^(2)配施有机肥2250 kg/hm^(2)时油菜的产量达到最高,且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油菜的增产率逐渐降低。单施化肥下油菜的产量与角果数呈显著相关关系,配施有机肥后油菜产量与角果数和角粒数均呈现显著相关。配施有机肥后油菜地上部分的氮、磷和钾养分的积累量显著高于单施化肥;相同施氮量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氮磷钾养分积累量增加率逐渐降低。有机肥配施化肥也可以显著提高油菜的氮肥偏生产力、农学效率和氮肥贡献率;施用氮肥90 kg/hm^(2)配施有机肥的偏生产力和农学效率比单施氮肥时油菜达到平台产量时的氮肥偏生产力和农学效率分别提升68.18%和74.76%。因此在安徽沿江区域,单施氮肥141 kg/hm^(2)可以达到油菜平台产量;配施有机肥可通过增加油菜角果数、角粒数实现油菜高产,增加油菜氮磷钾的养分积累量,特别是氮肥180 kg/hm^(2)配施有机肥2250 kg/hm^(2);与单施氮肥时油菜达到平台产量相比,配施有机肥在减施化肥36.17%的同时提高氮肥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 氮肥减施 产量构成因子 养分累积 偏生产力 农学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肥一体化对小麦-水稻轮作体系作物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贾倍倍 陈晓芳 +4 位作者 袁自然 王家嘉 胡芹远 曹阿祥 叶寅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1年第8期24-29,共6页
肥料过多施用,不仅造成资源严重浪费,还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基于此水肥一体化技术被越来越多地提及和应用,所以针对这种现象,研究在水肥一体化下,化肥减量是否会造成作物减产,以选择最优种植方案。研究了一年小麦-水稻轮作,方案分为9... 肥料过多施用,不仅造成资源严重浪费,还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基于此水肥一体化技术被越来越多地提及和应用,所以针对这种现象,研究在水肥一体化下,化肥减量是否会造成作物减产,以选择最优种植方案。研究了一年小麦-水稻轮作,方案分为9个处理,分别为A、B、C、D、E、F、G、H、I。通过研究产量、千粒重、N、P、K含量来选择最优种植方案。小麦和水稻产量均在有机无机肥减量20%时最高,化肥减量对小麦水稻体内P、K含量大体无明显的影响,小麦在有机无机肥减量20%+叶面肥追肥时经济效益最高,水稻在配方肥减量30%+叶面肥追肥时经济效益虽然较配方施肥+常规追肥无明显增加,但肥料产投比却明显增加。因此,推荐小麦种植方案为有机无机肥减量20%,在小麦养分临界期追施叶面肥,推荐水稻种植方案为配方施肥减量30%,在水稻养分临界期追施叶面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水稻 水肥一体化 化肥减量 叶面肥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释尿素对两种土壤小麦氮素运转、产量和土壤无机氮的影响 被引量:14
18
作者 袁嫚嫚 邬刚 +3 位作者 孙义祥 张祥明 王文军 曹哲伟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33-239,共7页
为探明缓释尿素与普通尿素掺混比例对安徽小麦花后氮素运转特征和土壤氮素盈余的影响,分别选择安徽省北方小麦产区小麦—玉米轮作和南方小麦产区小麦—水稻轮作方式,土壤类型分别为两合土和黄棕壤,设置不施氮肥处理(CK)、农民习惯处理(N... 为探明缓释尿素与普通尿素掺混比例对安徽小麦花后氮素运转特征和土壤氮素盈余的影响,分别选择安徽省北方小麦产区小麦—玉米轮作和南方小麦产区小麦—水稻轮作方式,土壤类型分别为两合土和黄棕壤,设置不施氮肥处理(CK)、农民习惯处理(Ncon)、减少普通尿素用量的优化氮素处理(Nopt)、缓释尿素及其掺混普通尿素处理(SRU1、SRU2、SRU3)和普通尿素全部基施处理(SRU4),分析了不同施肥处理在两种土壤上小麦花后氮素转运、产量、氮肥利用率和土壤无机氮积累量。结果表明:与黄棕壤比较,相同施肥处理两合土上小麦产量、花后氮素积累量和氮素运转量显著增加,平均分别增加了71.8%,199.1%和25.8%,而氮素转移率和土壤氮素表观盈余量平均分别降低16.1%和49.7%。在两种土壤上,与Ncon比较,缓释尿素及其掺混普通尿素处理小麦产量差异不大,显著提高了氮肥利用率,黄棕壤和两合土上增幅分别达43.7%~91.9%和6.6%~26.9%,以缓释尿素掺混普通尿素比例2∶1处理(SRU2)最高;与Nopt相比,仅两合土上SRU2氮肥利用率显著提高。在小麦生育后期,农民习惯施肥处理0—30cm土壤NO_3^-—N和NH_4^+—N积累量明显高于缓释尿素处理,且土壤氮素盈余量高于其他处理。缓释尿素与尿素掺混实现了一次性简化施肥,可保障小麦产量、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土壤氮素盈余量及降低环境污染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缓释尿素 氮素运转 产量 氮肥利用率 硝态氮 铵态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素硝酸铵调节碳氮比促进小麦秸秆堆肥腐熟 被引量:20
19
作者 李帆 王静 +3 位作者 武际 叶寅 刘泽 朱宏斌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32-840,共9页
【目的】高温堆肥可以加快秸秆腐解并浓缩其养分含量,是秸秆综合利用的有效措施之一。通常采用畜禽粪便来调节秸秆堆肥的C/N比,但由于重金属和抗生素问题限制了其在高价值经济作物上的应用。为此选择绿色无污染的尿素硝酸铵溶液(UAN)作... 【目的】高温堆肥可以加快秸秆腐解并浓缩其养分含量,是秸秆综合利用的有效措施之一。通常采用畜禽粪便来调节秸秆堆肥的C/N比,但由于重金属和抗生素问题限制了其在高价值经济作物上的应用。为此选择绿色无污染的尿素硝酸铵溶液(UAN)作为氮素调理剂开展堆肥试验,为生产高品质秸秆有机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设置4个处理,按照UAN添加量由多到少分别将堆肥C/N调节为15、20、25和30,进行50d堆肥,监测堆肥过程中温度、pH、EC、有机碳、铵态氮、硝态氮、纤维素组成、种子发芽率指数等指标的动态变化,并综合判定堆肥腐熟效果。【结果】C/N25和C/N30的处理最高温度分别达到63.4℃和65.9℃,50℃以上高温持续时间分别为7d和8d,而C/N15、C/N20处理高温持续仅1~2d,未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堆肥初始pH值随着UAN添加量的增大而升高,范围在6.79~7.94,堆肥后pH值范围在7.63~7.89,各处理间没有明显差异。堆肥后各处理有机碳含量下降了8.29%~13.5%,且C/N25、C/N30的处理有机碳降解率显著高于C/N15和C/N20的处理。全氮含量较堆肥初增加53.3%~83.7%。秸秆中有机物组成表现为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堆肥后半纤维素、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分别较堆肥初下降了30.5%~50.9%、42.%~55.8%和15.3%~29.4%。堆肥过程中由氨气挥发造成的氮素损失率随着C/N比升高而降低,分别为34.9%、29.0%、22.1%和7.37%;堆肥过程中无机氮占总氮的比例逐渐降低,由初始的52.4%~75.8%下降到结束时的25.4%~63.1%,而对应有机氮的比例则较堆肥初提高了52.4%~66.0%,表明小麦秸秆堆肥中氮素的稳定性增强。经过50d的堆肥处理,C/N25和C/N30的处理种子发芽率指数均达到彻底腐熟(GI≥80%),C/N20的处理达到基本腐熟(GI≥50%),而C/N15的处理未腐熟。【结论】采用尿素硝酸铵溶液作为氮素调理剂可有效降低小麦秸秆堆肥C/N比,促进小麦秸秆腐解,以C/N30处理腐熟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肥 小麦秸秆 尿素硝酸铵溶液 碳氮比 氮损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抑制剂对稻茬小麦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6
20
作者 王静 万水霞 +4 位作者 李帆 吴萍萍 王允青 鲍先巡 程益涵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165-1173,共9页
生化抑制剂是调控土壤氮素转化与提高氮肥利用率的有效途径之一。为明确生化抑制剂对沿淮稻茬小麦的效应,以淮麦38为供试品种,在安徽怀远县稻茬麦田设不施氮肥(CK)、尿素(U)、尿素+脲酶抑制剂NBPT(UN)、尿素+硝化抑制剂DMPP(UD)、尿素+... 生化抑制剂是调控土壤氮素转化与提高氮肥利用率的有效途径之一。为明确生化抑制剂对沿淮稻茬小麦的效应,以淮麦38为供试品种,在安徽怀远县稻茬麦田设不施氮肥(CK)、尿素(U)、尿素+脲酶抑制剂NBPT(UN)、尿素+硝化抑制剂DMPP(UD)、尿素+硝化抑制剂NBPT+脲酶抑制剂DMPP(UND)共5个处理,研究了脲酶抑制剂NBPT(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硝化抑制剂DMPP(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及其两者组合对稻茬小麦产量及构成因子、氮素利用效率和土壤氮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与U处理相比,UD和UND处理显著提高稻茬小麦产量、植株吸氮量和氮肥利用率;UD和UND处理分别增产8.9%和10.7%,穗数和穗粒数同步提高是其增产的主要原因,UN处理产量增加不显著;UD和UND处理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吸收利用率、氮素吸收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显著提高,氮收获指数无显著变化;UD和UND处理降低了小麦收获后耕层土壤无机氮的残留量,显著提高了微生物量氮的含量。综上,在沿淮地区稻茬小麦种植中,尿素配施DMPP或者配施DMPP+NBPT可以有效增加小麦产量,提高氮素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化抑制剂 稻茬麦 产量 氮素利用 土壤氮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