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兴隆山自然保护区中国沙棘种群表型结构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黄铨 佟金权 李峰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257-261,共5页
中国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Subsp sinensis Rousi)是个遗传结构十分复杂的种群。树型、棘刺、果色、果形、果实大小、种子大小等,均有幅度很大的变异,尚未从种群表型结构角度系统研究。为了探明中国沙棘种质资源状况,了解各种性... 中国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Subsp sinensis Rousi)是个遗传结构十分复杂的种群。树型、棘刺、果色、果形、果实大小、种子大小等,均有幅度很大的变异,尚未从种群表型结构角度系统研究。为了探明中国沙棘种质资源状况,了解各种性状变异的幅度和性质,以及性状变异之间的关系,1988年秋,对甘肃省榆中县兴隆山自然保护区的中国沙棘天然林,从表型上对其种群结构作了系统调查和分析,为探索中国沙棘的种群分化和演进,为在生产上对中国沙棘进行遗传调控和育种提供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沙棘 种群 表型结构 沙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兴隆山自然保护区土壤的形成与分布 被引量:3
2
作者 刘刚 宋宝健 +3 位作者 刘谦和 李志强 李峰 祁元章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0年第4期405-410,共6页
本文研究了由前震旦系和震旦系岩层构成的兴隆山土壤的形成和分布。结果表明:土壤形成及分布与气候、植被和海拔有显著的相互关系。随着海拔高度由2300米到3500米,温度由暖变寒,湿度由干燥到湿润,植被由落叶阔叶林(在2300米~2600米海... 本文研究了由前震旦系和震旦系岩层构成的兴隆山土壤的形成和分布。结果表明:土壤形成及分布与气候、植被和海拔有显著的相互关系。随着海拔高度由2300米到3500米,温度由暖变寒,湿度由干燥到湿润,植被由落叶阔叶林(在2300米~2600米海拔范围)到以阔叶林为主的针阔混交林(2600米~3000米),再过渡到亚高山(3000米~3500米)和高山(>3500米)灌丛草甸,土体淋溶由弱变强,3000米以上土壤风化变成寒冻风化为主,相应的土壤类型依次由石灰性灰褐土和典型灰褐土到淋溶灰褐土,渐变到亚高山灌丛草甸土,到高山草甸土和高山灌丛草甸土,其中淋溶灰褐土面积最大。丰富的兴隆山土壤资源和它们相应的地理要素一起共同构成了黄土高原西部独特的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形成 土壤分布 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兴隆山自然保护区的蝽类昆虫(一) 被引量:1
3
作者 王义德 《甘肃林业科技》 1999年第2期42-44,共3页
记述了1991~1993年,在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森林病虫害普查时,采集的蝽类昆虫10科、28属、47种的采集地点、时间、海拔及国内外分布和寄主。
关键词 兴隆山 蝽类昆虫 采集记录 分布 寄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秋季油松雪倒原因分析及其推论 被引量:7
4
作者 马和 张晓明 王俊杰 《甘肃林业科技》 2014年第4期76-80,共5页
利用静力学模型建立树体力矩平衡方程,分析甘肃省兴隆山自然保护区麻家寺秋季油松雪倒现象,提出雪倒三大成因为土体抗剪强度、根系生长分布特征和偏冠,郁闭林分中他感作用则是导致偏冠的主要因素,并分析指出他感作用还会导致根系呈偏态... 利用静力学模型建立树体力矩平衡方程,分析甘肃省兴隆山自然保护区麻家寺秋季油松雪倒现象,提出雪倒三大成因为土体抗剪强度、根系生长分布特征和偏冠,郁闭林分中他感作用则是导致偏冠的主要因素,并分析指出他感作用还会导致根系呈偏态分布,进一步加重雪倒危险。进而推论分析了树木抗雪倒、风倒的形态特征,以及坡面泥石流起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季 油松 偏冠 力矩平衡方程 他感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